毛焰何多苓的成长经历

合集下载

浅析何多苓女性题材创作中的马克思文艺理论观

浅析何多苓女性题材创作中的马克思文艺理论观

浅析何多苓女性题材创作中的马克思文艺理论观摘要:何多苓是中国当代抒情现实主义油画画家,运用女性形象作为自己油画创作题材的主要代表人物。

何多苓在女性题材绘画创作方面表现出的艺术特征,深刻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真实性与倾向性。

关键词:何多苓;文艺理论;女性1引言从马克思文艺理论角度来看,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勞动实践的过程。

艺术的发展也是随着劳动变化而变化的,在变化发展的过程同时也遵循客观的历史发展规律。

何多苓是伤痕美术杰出代表之一,伤痕美术的形成,产生于文革结束之后的马克思批判现实主义精神。

在他的油画创作中,吸取了中西方的绘画风格,创作出大量的、具有个人特质的女性题材的油画作品。

2何多苓女性题材绘画创作风格形成的原因2.1何多苓个人生平经历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创作主体在创作中离不开客观环境的影响。

何多苓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母都从事于教育行业,忙于工作,对于何多苓的照顾也很少。

成长的阶段处于中国社会转折时期,作为一个历史转折时期的见证人对他艺术创作生涯、一生的观念都有很深的影响。

在知青政策开始后,何多苓选择了跟着学校去了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

凉山的荒凉,以及彝族的神秘特色都为何多苓的油画创作提供了许多的素材。

大凉山一向以优美的风景而著称,再加上纯朴人们,激发了他对于绘画的喜爱。

在凉山,他似乎能够感受到静态美,还能感受到静态美中拥有的深处动。

从这个时期开始,他才正式开始学习绘画,但此刻他并没有很明确的规划自己的绘画事业。

2.2国内外因素对何多苓女性绘画创作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西方许多绘画技法以及创作方式涌入中国,大都偏向记录式,这种方式深深的影响了中国女性油画家。

通过几十年的不断探索学习,我国的女性油画创作得以飞速发展。

在中国,女性油画艺术是比较年轻的概念。

由于当时社会观念的深刻影响,她们都在追寻那种自我认知的阶段,也有一些男性艺术家表示支持,何多苓就是其中一位。

何多苓在学习油画时,也专研了国画中的绘画技巧,很欣赏中国画中的意境,后来把国画中的绘画技巧运用到女性油画中去。

谈中国具象绘画中的人文关怀——以20世纪90年代艺术家为例

谈中国具象绘画中的人文关怀——以20世纪90年代艺术家为例

·227·艺术研究谈中国具象绘画中的人文关怀——以20世纪90年代艺术家为例黄梓兵(华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摘 要:在当今多元化的艺术时代里,面对各种艺术观念和思想的冲击,具象绘画艺术创作趋于表象化,或有淡化人文精神观念的趋势。

本文先对中国具象绘画以及所呈现的人文关怀作以概述,接着以20世纪90年代具象绘画的艺术家为例,分析刘小东关于具体现实主义道路的精神探索、石冲对生命价值的追问、毛焰对自我精神的审视,他们通过具象绘画方式表现出对社会现状、生存环境、生命的关注,符合时代的审美需求。

作为非现实却真实的当代具象绘画艺术仍有相当广阔的发展空间,当代年轻艺术家在创作中对人文关怀需要有更深层次的探究。

关键词:具象绘画;人文关怀;精神探索1 人文关怀在中国具象绘画中的体现1.1 寻根源自西方绘画产生之初,便以一种具象的形态存在着,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把人文思想与对自然物象的真实描绘相结合,追求真实的绘画,使得具象绘画技法日趋完善,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绘画艺术中的“人文”一词应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关怀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指的是人类的自我关怀,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肯定人的尊严和个性自由等。

20世纪的中国,自国门打开以来,绘画艺术的发展便伴随着政治经济形态,一直持续着苏派的模式,主导着中国传统具象绘画风格。

到了80年代,中国刚好遇上西方在经历一系列风起云涌的绘画探索后对具象绘画复苏的时期,“人文精神”一直是处于发展提升的阶段。

中国在探索绘画技法的同时,遭受现当代迅猛发展的图像信息的冲击,这时寻找一种最能表达人类精神意识的艺术形式则显得十分重要。

1.2 人文关怀在具象绘画中的体现在当代绘画艺术中,具象绘画追求个性、多元、折中的性质,反映当代及关注个性的视觉模式,与现代人们的文化心理需求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契合点。

通过对事物的现象和外部形式的多角度观察,以具象的、直白的绘画手法呈现出来,经过艺术家精心处理过的艺术形态,不可避免地会使观者投入自己的精神情感,从而产生某种心理关怀反应。

以绘画为名的时间书写

以绘画为名的时间书写
毛焰的艺术从未与可见的政治、大众谈论的政治、 学者讨论的政治、政治家表达的政治有过任何关联。 但是,在当下中国的艺术语境中,其高度完善的绘画 文体显得意味深长——这反而可能才是最强有力的 “政治”。时至今日的“先锋艺术”、“前卫艺术”,甚至“反 艺术”本质注定依旧是“艺术”,往往还是失败的艺术。 失败和荒诞本身不在于批判的精神,而在批判的对象 和反抗的方式。无论是艺术家对政治现实的直接批判、 还是对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的反抗,终究无法摆脱其 自身成为批判对象本身的悖论。毛焰拒绝了艺术的一 切现实功用,使艺术与包括政治在内的一切现实势不 两立。却正因为此,他击中了问题的要害,具备了超 出绘画和艺术本身的意义。艺术的工具性以及形式批 判的悖论自动瓦解,他通过绘画文体的强度为艺术本 身建立起坚实的主体性,以并非对抗而是彻底消解的 方式超越了政治——恐怕,这也是艺术家惟一的出路。
赫伯特·马尔库塞在《审美之维》中写道:“我 相信,今日的真诚的先锋派,绝ziON些竭力创造非形 式东西,而且同现实生活联盟的人,毋宁是那些在形 式的紧迫性面前当仁不让的人,那些洞见着崭新的语 词、形象和音色的人;这些崭新的语词、形象、音色 能够以惟有艺术所能领悟的方式去‘领悟’现实—— 进而否定现实。”毛焰的绘画,正是将所有的专注集 中到画中一寸皮肤的紧迫性面前,并由此洞见了现实、 领悟了现实、超越了现实,抑或创造了一个现实?
贝特朗·吉尔在《技术史导论》中描述了技术进 化的节奏超越文化进化之后与文化的离异状态。人类 现代性的困境之一便是人与技术的分裂、人与世界的 分裂、人与人的分裂以及人自身的分裂。“我所关注 的仍然是技艺。技艺意味着把自然、社会、个人、思 想与行为在画布上——表面与深处——融为一个伟大 的整体的能力。这是一个不可企及的目标,执着于这 一目标就不可能误入歧途。”何多苓以画家的经验阐 释了艺术技艺的特殊性,展示个体的人借助艺术的技 巧成为世界的一部分,或成为世界本身的过程,显示 了一种整体的观念。

何多苓:从“伤痕”到“乡土”的风格演变

何多苓:从“伤痕”到“乡土”的风格演变

何多苓:从“伤痕”到“乡土”的风格演变章超叶【摘要】何多苓是伤痕美术的代表,其作品经历了“伤痕美术”和“乡土美术”两个时期.本文通过对何多苓《我们曾唱过这支歌》《春风已经苏醒》和《青春》等作品创作手法和表现对象的分析,介绍何多苓从文革结束后的伤痕艺术到八十年代初的乡土艺术风格的演变.【期刊名称】《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12)003【总页数】4页(P82-85)【关键词】伤痕美术;乡土美术;何多苓;知青题材;风格演变【作者】章超叶【作者单位】宁波外国语学校,浙江宁波31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223在中国当代艺术画坛中,何多苓是一位令人关注的人物。

1982年《春风已经苏醒》推出以后,何多苓几乎在一夜之间家喻户晓,他的作品几乎每隔一个时期就会有不同的风格出现,他自己说:“画腻了一种形式,就换一种”。

正是因为一幅《春风已经苏醒》,他和罗中立等人被看做是上世纪80年代初“伤痕美术”和“乡土美术”的代表人物。

忧郁和诗意已经成为何多苓作品的格调,从文革时期的“伤痕美术”到80年代初的“乡土美术”,在短短的几年中何多苓作品的风格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1976 年文革结束后,伤痕美术的出现宣泄出了人们内心压抑已久的痛苦,这个时期大批的青年脱颖而出。

罗中立、何多苓和程丛林等一批“伤痕”和“乡土”时期的画家在青年时期经历了文革的风暴和上山下乡活动,这些在农村和山区下乡的知识青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当地农民勤劳朴实精神的影响,再配合外部的“乡土”生活条件,为他们日后创作出一批有真情实感的现实主义油画作品奠定了基础。

80年代四川美院由伤痕到乡土绘画的出现,多少带有一些写实主义的色彩,伤痕美术的出现是从反思文革回忆开始的,在经历“文革风暴”的过程中这些艺术家的心灵确实受到了伤害,伤痕美术作品的产生寓意着人们对人性美好的一种眷恋,而乡土美术的出现与伤痕美术却又是紧密相连的,在对伤痕美术的“反思”中产生了“乡土”。

关于何多苓的《春风已经苏醒》、《青春》油画作品分析

关于何多苓的《春风已经苏醒》、《青春》油画作品分析

118关于何多苓的《春风已经苏醒》、《青春》油画作品分析吴明翰 广西艺术学院摘要:何多苓是一位具有诗人般气息的画家。

他的早期的作品不仅技法精湛,而且具有抒情、忧伤、浪漫的气息。

本文以他的代表作品《春风已经苏醒》、《青春》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何多苓;《春风已经苏醒》;《青春》何多苓出生于四川成都,在年轻时有着丰富的知青下乡经验。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何多苓刚从四川美院毕业就创作出了轰动全国《春风已经苏醒》《青春》等系列知青题材作品;他唯美伤感的现实主义画风一直受到不少人的喜欢。

一、诗意的春风何多苓的画作充满着诗人的情怀,哀伤忧郁的感情也在他的画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1982年他的毕业创作《春风已经苏醒》就是根据一首诗来命名的。

《春风已经苏醒》的创作和何多苓的知青下乡经历分不开的,他是知识分子的家庭背景,和他对文学的热爱决定了他的创作具有文学和哲学的趣味。

在《春风已经苏醒》作品中,表达了作者对人关注视角的转移。

相对于描写“文革”事件的来说,何多苓的表现手法 更加具有委婉和含蓄的特点。

整个作品用细腻的笔触来表现画面,也在画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联系。

他运用超写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着意表现了画中小女孩细腻的情感和心理活动。

从画中可以看到,画中的小女孩是一个很理想的形象,这个形象或许就是画家本身所期待的形象,与此同时我们又可以感受到那种灾难过后的一份余悸心理。

画面中的那片草地也是作者在知青下乡随波逐流的岁月中,自己的生命就像被卷入这样一片草地当中一样。

整副画面采用俯视的构图,俯视的构图给人以种很强的压迫感,画中的小女孩在寒冷的冬天,孤独的坐在草地上,用手抚摸着自己的下颌,像是在犹豫,又像是在感伤,又像是在思考。

正处在豆蔻年华的他正在渴望着春风的吹来。

画面中仰天而望的狗,以及旁边直视着远方的牛,还有女孩身上复杂的衣皱和杂乱的草地更加烘托了小女孩的内心复杂的变化。

整副画面呈现冬天枯黄的色调,给人一种冬天已经悄然过去,春天的风已经在慢慢的吹来的感觉,让观者感受到悲伤中略带有希望。

何多苓,洪凌分析

何多苓,洪凌分析

洪凌
• 自上世纪91年作品《寒雪》入选'91中国油画年展' 并获优秀作品奖后,其作品便不断出现在香港、比 利时、法国、新加坡、意大利、韩国以及台湾、北 京、上海、广州等重要展览会上。洪凌风格化的个 性油画语言融入中国意象山水精神探索和对历史与 现实的审视把握。受到了艺术界和收藏家的高度评 价。
洪凌 2009年作 BOUNDLESS LANDSCAPE
何多苓 艾轩 1984年作 第三代人 布面油画
• 尺寸 180×190cm • 创作年代 • 成交价 RMB • 拍卖时间 1984年作 28,750,000 HKD 2011-12-03
• 《第三代人》是何多苓与艾轩共同 创作的,画面中的人物都是他们在 四川美院时的同学,具有很强的时 代精神和现实意义。
个人观点:枪手
• 我当然想找个枪手了,但是找不到,因为我自己有时候都把握不住。现在 有人帮我做底子,就是从做画框开始,然后把画布绷上,因为画的底子要 做得非常细,要做四遍,每次都要用砂纸磨。除此之外,画面上形成的每 一笔颜色都得我自己来,偶然性太多了,我自己都无法控制,我把画画的 过程看得比结果更重要,这个过程,我不会去给别人享受。
作品名称 1984年作 第三代人 布面油画 1988年作 生命 油彩 画布 1990年作 窗前的女人 布面 油画 1991年作 白衣彝女 布面油画 2015年作 俄罗斯森林系列之流浪——列夫•托尔斯泰 布面油画 1996年作 上楼的人 布面油画 1999年作 空间 布面油画 2008年作 小绿人 布面 油彩 青春 2007 油彩 画布 2007年作 小翟和龙舌兰--向弗里达·卡洛致敬 油彩 布面
• • • •
尺寸 80×590cm 成交价 RMB:218.50万 拍卖公司 中国嘉德 拍卖时间 2013年05月12日

“科罗娜时期的画家何多苓

“科罗娜时期的画家何多苓

“科罗娜时期的画家何多苓“科罗娜”是纽约一个社区。

1990年至1993年间,那里居住着一批来自中国的漂泊艺术家,包括诗人、画家、音乐家、电影人,和作家等。

他们住得相对集中,并逐渐形成一个沙龙,吸引着众多来自中国的艺术家到此聚集。

这些人初到异邦年轻气盛,远离故乡亲人,远离昔日光环,没有固定收入,也说不大好英语,除梦想之外几乎一无所有。

命运将他们聚在一起,成为一个独特的群体。

在这里,他们意外地体尝到俄罗斯巡回画派的漂泊、梵高的孤独、雪莱的浪漫,和巴尔扎克式的顽强。

他们的艺术灵魂从科罗娜开始国际化,流浪竟变成腾飞前的等待,石破天惊前的卧薪尝胆。

后来,他们又从科罗娜走向世界,开启了各自艺术生涯的新高峰。

人们称这一时期为“科罗娜时期”,何多苓就是这一时期的灵魂人物之一。

当年我们都叫他“何多”,那个“苓”是留给签名或出版社编辑的,跟我们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何多那时已是著名画家。

他和小翟(诗人翟永明)何时抵达的纽约我记不大清,我遇到他俩是1991年早春,天还冷,就在科罗娜19号那栋三层连体楼。

那是我们记忆中的伊甸园,人生的地标式建筑。

后来小翟在散文集《纽约,纽约以西》中反复提到科罗娜这个地名。

纽约以西指的正是科罗娜,那里住着何多小翟,还有雕塑家魏天喻,播音导师罗赛,弹钢琴的姗姗。

还有一位上海女画家丽丽,美丽善良。

我当时正展开对她的猛烈追求,都说沪女京男比老鼠大米还要绝配,最后有惊无险阴谋爱情,终于她成为我的妻子,我两个孩子的母亲,往后还是我的老伴儿,炉火旁打盹,回忆青春。

丽丽自住二层一个套间,有卧房和宽大的客厅。

她当时在洛克菲勒公司一间设计室当设计师,生活稳定,经常邀我们到她的客厅聚会,她那里几乎成了“科罗娜时期”的中心。

“我们”包括很多人,除何多、小翟,还有杨炼和友友、莫大风、杨谦、裴庄欣、尤思群、何宁、安娜、琳达,还有很多。

好像欧阳江河也来过,每到周末就在丽丽家派对,唱歌跳舞说疯话。

我们都是无家可归的漂泊者,名副其实的“海漂”,像风中落叶,为生计奔波,随情感起舞,今天在这儿,明天又不知会去何方。

他画30多年女人体,自己前妻人体画也不放过,一幅画卖1380万

他画30多年女人体,自己前妻人体画也不放过,一幅画卖1380万

他画30多年女人体,自己前妻人体画也不放过,一幅画卖1380万侃有声有色关注2020-11-15 14:20大图模式画家为前妻画像,是专情还是滥情?听到画家这个词,许多人会与风流结合开,感情就像是他们艺术创作的灵泉一般,比如国外的毕加索,一生仅官方统计的女人就有着7个,其中2个是妻子,5个都是情人,而国内的齐白石大师,也是数一数二的风流大师,七八十岁还想着要娶18岁的女孩儿,由此可见,真正的绘画大师,确实在风流上更胜一筹。

大图模式毕加索与其情人那么风流多情的画家,真的会有更多的灵感吗?或者说女人真的会给画家带来灵感吗?其实并非如此,两则之间也没有什么必要的联系,比如在画坛中有着一位“伤感美术”的代表人物,他可以说是当代画坛中屈指可数的专情画家,即使是在与妻子离婚后,仍然念念不忘,即使自己的妻子再有新欢,他仍然为她画人体。

大图模式何多苓油画作品这位画家或许很多人并不了解,他就属于那种典型的“不入流”的画家,当然这句话并非是批评人,而是说他是真正能够静下心创作艺术的人,著名艺术评论家吕澎对他有一句评价便是“他从不处在潮流之中,也不去追赶潮流”,因此他在画坛中也有着一个很高雅的称号“纯粹的艺术家”,但只要是一个画家那一定会知道“潮流是令人兴奋的,而艺术是永恒的”这句话,于是人们不了解这位画家也实属正常了。

大图模式何多苓这位画家便是何多苓先生,在画坛中,何多苓的名气很足,但也有着众多争议,其中比较突出的争议点便是他的人体画作品,尤其是在世纪初期,人们对于人体画的概念还模棱两可,正是在哪个时期,何多苓的作品陷入了“色情”与“情色”的混肴中,也一度遭到各种批评与质疑,尤其是带有挑逗性与情色的人体画。

大图模式何多苓油画作品对于何多苓来说,他并不认为这些人体画有什么不妥,并且在创作30多年女性人体画的经历中,他的作品只有男性在评论,对于女性来说她们并不这样认为,因此他反而觉得这些作品只是男女的审美趣味不同而已,当然到了今时今日,人们对于人体画早已十分包容,但何多苓的画作中,还有着一个很关键的人物,那便是他的前妻。

浅析毛焰作品的精神意味

浅析毛焰作品的精神意味

第33卷第2期 2020年01月Vol.33 No.2January 2020艺术科技浅析毛焰作品的精神意味汪 西(曲阜师范大学,山东…日照…276800)摘 要:毛焰是中国当代写实主义的代表画家,他集古典和现代于一身,始终坚持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事物。

本文旨在学习毛焰的肖像绘画作品,深刻理解其画面中的精神意味,主要通过对毛焰绘画作品的分析,以及其他艺术家对他的评述,进一步探讨毛焰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古典表现主义绘画特征,从中获得启示并运用到自己今后的研究和绘画创作中。

毛焰的绘画作品中合理地保留了古典绘画中的精神气质,并且更加注重完整地传递画中精神内涵。

毛焰大胆地向大众揭示了当代社会的精神世界,反映出了人们极度压抑和纠结的内心状态,是对大众的感同身受,也是对当今世人的提醒。

关键词:毛焰;情感表达;精神意味;绘画意义毛焰以特有的观念性肖像绘画立足于当今画坛,其绘画作品乃至于本人都充满浓厚的古典情结。

毛焰认为西方古典绘画才是油画的根源,而写实主义的肖像绘画应当在保持古典主义的严谨造型的同时,加入艺术家自己的思想观念,从而体现出对社会、历史、文化的一种理性思考,并不仅仅是停留于对客观对象的细致描绘。

毛焰前期的绘画作品中还存有较为明显的古典绘画的影子,后期的创作中或多或少还有遗留的痕迹,但观其创作和传统的古典注意肖像绘画还是有很大不同。

毛焰的绘画从来都不是对传统的一味崇尚和模仿,他认为绘画的内容应当是心之所向,不应当受时代的影响。

在国内,朝戈对毛焰的影响是最直接,也是最深刻的。

通过绘画表达人性内心,这一点上朝戈和毛焰是共通的。

毛焰不讲求作品题材的变化,他的作品通常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直接记录。

在直接面对生活对象时,具有“纪实性”和“直接性”的个人绘画风格通常在画家的艺术创作中起决定性作用,肖像画则是一种主要且稳定的思想表达的载体,每一种新风格总是要经历磨难和探险才能完成华丽的转身,于毛焰而言便是如此。

在这个学院和市场双重边缘化的时代,毛焰迎难而上,极力地探求古典主义精神在当代艺术中的可能性,用最接近古典主义的形式来展现当代社会人的精神面貌。

浅谈毛焰肖像绘画的特征

浅谈毛焰肖像绘画的特征

·207·艺术研究浅谈毛焰肖像绘画的特征郝小雪(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上海 200444)摘 要:毛焰的作品折射着痛苦和迷茫,他的每一幅画就像是画自己,表达着内心最丰富的精神世界,这种精神的东西让人感觉到了敏感和脆弱,但是并没有缺少尖锐。

他的画面主要以灰色调为主,明暗的光影效果给人一种莫名其妙的紧张,似乎每一笔都与神经末梢相连,流露出躁动和不安。

本文通过分析毛焰作品中的笔触、色彩、构图、精神等方面去理解毛焰肖像绘画的一些特征。

关键词:肖像;笔触;色彩;构图;精神毛焰是当代写实主义的画家。

他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喜欢画画,如今是中国当代油画的杰出人物,他以敏感而细致的观念肖像画吸引了世人的眼球。

1988年毛焰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二画室,他不断地尝试着古典与现代的结合,以及真实地表达一个人在精神的折磨下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在此期间朝戈的绘画也给他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通过分析毛焰肖像作品中的笔触、色彩、构图、精神等方面去理解毛焰肖像绘画的一些特征。

1 笔触笔触是一种重要的绘画形式语言,也是绘画过程中组成画面效果的重要因素。

笔触和肌理是一些优秀画家展现个性特点的重要之处,也是艺术家传达个人修养与品味的重要表现。

在西方,有弗洛伊德的严谨结实的造型,却又有爽快大胆的笔触,有克劳斯远距离显示摄影般的真实感,却又有近距离生动的笔触。

图1……何多苓《女人体》………………………………………图2……毛焰(肖像)可是在毛焰的作品中(如图2),我们根本无法辨别他怎么样用笔,几乎所有的笔触都很细腻、灵动,但是这并不代表画家没有笔触,这恰恰也是毛焰绘画的神秘之处,但毛焰的这种在整体细微灰色节奏中,表露出每一部分感情的画家却很少。

在他的中期作品中,毛焰的许多绘画技法类似于何多苓(如图1)。

例如,何多苓在完成他的女性人体系列中通常是两个阶段。

首先他用松节油铺出画面的基调并且塑造肌理和结构。

然后等待画面完全干透后再开始第二阶段的层层罩染。

论何多苓、毛焰绘画的当代性

论何多苓、毛焰绘画的当代性
致而 特别 的宽 敞空 间 。
效果 和 丰富 的 肌理 效 果 。竹材 纹 理通 直 、淡 雅 ,具 有 江南 特 有 的 清秀 与细 腻 。
四 、 结 语
( 2 ) 结构
安 缦法 云 家具 的结构 设 计 ,是 科 学和 艺术 的极 好结 合 。其 不
像 目前 市场 上 的 中式 家具 ,形 式 表现 为 框 架式 样 ,但 究其 结 构 ,
毛 焰 和何 多苓作 品 的精 彩 之处 在 于他 们 独特 的 灵动 性 笔触 , 也就 是对 象 上局 部 所用 的明暗 斑 驳技 巧 ,给 人一 种 紧 张感 和神 经
当 代 艺 术 作 为 一 种 反 映 当代 社 会 、 当代 人 类 的 心 态 , 它 所 质 的敏 感 ,好像 每 一个 层 次上 的 笔触 都 能触 动 作者 和观 者 的神 经 呈现 出的那 种 无序 性 、 混乱 性 、拼 接和 挪 用 ,那 种 无所 不至 的 自 末梢 ,都能 感 受到 那份 不 安和 笔 触 的节 奏关 系 ,使 人 心跳 加速 。
由 ,对 一 切规 范 、法 则 的否 定 ,实 际 上都 是 与 当代 社会 ,与 当代 何 多苓 和毛 焰 正是 以其 独 特 的绘 画 性也 就是 灵 动 的笔触 来 对 造型
人类 的心态 ,焦虑 、希 望和 生存 状 态 是一 致 的 ,这 也是 它最 根 本 的把 握 ,细 微 的层 次感 ,微妙 的 灰色 和 彩色 的 交织 , 来探 索 写实 的 一 个 特 点 。但 我 们 又 从 另 一 个 角 度 看 到 , 在 当 下 艺 术 “ 当 代 主义 的可 能性 。

美术与设计 ・
大 众 文 艺
论何多 苓 \毛 焰绘 画的 当代 性

何多苓女性油画创作探究

何多苓女性油画创作探究

何多苓女性油画创作探究作者:戴瑜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7年第12期摘要:何多苓以四川大凉山的彝族女性为题材,创作出了一批带着“苍凉”等众多意味的作品,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何多苓女性油画的中期在美国接触到了大量的中国古代文人画,深刻体会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魅力。

之后他将自己的女性油画与文人画相结合,创造出了属于自身独特的绘画风格,为中国女性油画创作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何多苓;女性;女性油画;思想一、何多苓女性油画创作主题思想的分析何多苓是一位敏感、前卫、有着独特魅力的艺术家,他1948年5月生于四川成都,1977年进入四川美术学院油画专业学习,是“文革”后成长起来的艺术家。

在学生时代他的作品《春风已经苏醒》使他在中国油画界开始声名鹊起,并被认为是“伤痕美术”的代表作之一,受到了国内艺术界的广泛关注,但他对这种热捧似乎没有兴趣,与中国油画界的主流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独自走在潮流的边缘。

从创作初期到声名远扬何多苓从未停止对女性油画创作的探索,细致捕捉着女性们随着时间的流逝所产生的心理与生活状态的变化,通过自己绘画语言向社会展现出来。

何多苓的绘画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俄罗斯油画的影响,但是他却一直探索者属于自身的绘画语言,每一个时期都在探索着不同的主题和绘画形式,而唯独不变的是他画中独具忧伤、诗意的风情和非凡的魅力。

何多苓的女性油画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以下是我对这三个阶段的分析:(一)故乡的爱人(何多苓女性油画创作的第一阶段)80年代中国从事模特的女性少之又少,而翟永明对何多苓早期的女性油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通过对妻子翟永明大量的创作奠定了何多苓对女性描绘的丰厚的基础。

何多苓大多的创作原型都来源于妻子翟永明,比如:作品《小翟》就是对翟永明著名的长诗《静安庄》的再理解。

在这一阶段何多苓将翟永明作为创作对象的作品中,让人较为知晓的就是《窗前的女人》和《小翟》这两幅作品。

通过这两幅作品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阶段何多苓的创作手法还是趋于写实的,对风格和创作手法、笔触、色彩上并不是很注重,他这个阶段更加注重的是内心思想上的表达。

中国当代美术批评

中国当代美术批评

吴冠中吴冠中(1919年~2010年6月25日),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中国绘画大师,杰出中国国画家,油画家,中国流艺术家,美术教育家。

20世纪现代中国画的代表性画家之一。

1942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曾任教于国立重庆大学建筑系;1946年考取教育部公费留学,1947年到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1950年秋回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吴冠中,是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性画家之一;他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的探索,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多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并先后在香港、新加坡、美国、英国、法国等国的艺术馆和博物馆举办画展;2000年,吴冠中入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他不仅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艺术家,也是首位亚洲人获得这一职位。

吴冠中先生的画综合了西画与中国画之精髓,用笔简练,后期作品常喜以点、线造形,创自己独解,诠释自然之美,人生喻其中,竟如他艰辛磨难的经历,寻味良久……而其所著文章也育人,朴实无做作,可看,所得甚多。

同时,吴冠中的作品在拍卖艺术市场上屡创新高;作为其生前最后一幅公开拍卖的作品,在翰海2010春季拍卖会上,他1974年作油画长卷《长江万里图》以5712万元人民币成交,到2011.11.19日,他的《长江万里图》以1.3亿人民币成交。

代表作《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春雪》,《长城》。

2010年6月25日23时57分,吴冠中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1岁;清华大学在26日发出的讣告称:我国杰出艺术家,艺术教育家,中国共产党党员,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清华大学教授吴冠中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0年6月25日23时57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遵照吴冠中生前遗愿,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开追悼会;清华大学将举行吴冠中教授追思会。

表象之下——毛焰纸上水墨创作的个人解读

表象之下——毛焰纸上水墨创作的个人解读

214 表象之下——毛焰纸上水墨创作的个人解读徐 畅表象之下——毛焰纸上水墨创作的个人解读收稿日期:2020-12-26作者简介:徐 畅(1982-),男,江苏南通人,三江学院艺术学院讲师。

2020年11月10日,南京金鹰美术馆年度展览项目《如同我们,所有莫名的渴望》开幕,展出了六位重要艺术家新近创作的作品。

其中,毛焰的纸上水墨系列第一次相对独立而全面地展示,这组作品较之他代表性的油画肖像,直观差别很大。

长期以来,作为艺术家的毛焰给人的印象是他克制内省式的工作方式和演化般的沉稳步调,那这组无论“题材”还是“材料”都不同于以往的作品,令人费解。

但在我看来,这一系列是毛焰迄今为止的作品中,最能纯粹、成熟地体现其艺术理念的。

纵观毛焰迄今为止的绘画生涯,存有一条关于艺术表达的线索,可以理解为他的艺术哲学。

如果进一步考虑到毛焰是一个对“个性”始终持保留态度的人,那他的艺术哲学很可能便是艺术的通用哲学。

形式语言与思想内容在毛焰作品中所呈现的辩证关系,并非通常以为的必然的一致性。

本文从其众所周知的肖像绘画入手,梳理这一线索。

一、杜撰具象——毛焰肖像绘画的特征毛焰的肖像油画对形象的塑造方法十分独特——笔触细腻,色彩淡化——他在画什么?很少谈论自己作品的毛焰仅简单地用“路子正”和“人的尊严”概括自己的绘画。

但在我看来,他在消解人物的具体性,同时杜撰出另一维度的物象结构和时空感。

二十几岁时,毛焰说:“我不依附任何潮流,天大的潮流都与我无关。

”言下之意,他对一时之物没兴趣,或者说对一时之物只可能有一时的兴趣。

同样的,毛焰对于限制时空的一些具象元素也无甚兴趣。

最早的创作中,他是利用添加一些与场景无关的具体物体(如洋娃娃、怪石)的方法来打破时空局限的(图1),进而,他开始杜撰主体人物和背景的结构,从而让具体的人在他的笔下变得身份难辨。

三十岁,毛焰认识了年轻的卢森堡留学生托马斯,并被托马斯单纯安静的生活态度和距离所形成的心理缓和感所吸引,开始了《托马斯》肖像系列创作,由此奠定了他在当代艺术界的地位。

何多苓,独自一人的歌者

何多苓,独自一人的歌者

何多苓,独自一人的歌者作者:暂无来源:《文苑·艺术汇》 2012年第1期文 _ 郭奕摄影 _ 赖许竹在采访之中看得出来何多苓喜欢别人称他是潮流的旁观者,喜欢别人用抒情、萧瑟、神秘来作为他的关键词。

“我都不太会画笑着的人”何多苓说。

而这次的巡回展又要为他增加一个新的关键词—独立精神。

关键词—萧瑟何多苓偏好画女孩子,她们大多数独处于画面之中,显得忧伤而孤独。

“也有人问过我说,这个女孩我看着一点都不忧伤嘛,为什么你画出来就那么忧伤?我想这可能也是我美学的一种体现吧。

我觉得忧郁本身就是一种美,这是我赋予她的一种东西。

我觉得忧郁是人类所有性格中非常可贵的性格,非常具有美学价值的一种性格,当然忧伤不等于悲伤,也不等于悲痛。

广义来说它是一种美学状态,并不是一种生活状态的写照。

这种东西是我不自主的流露出来的。

”说到这里何多苓顿了顿才接着笑着说:“我都不太会画笑着的人”。

这多少会让人感到一些萧瑟。

犹如元代的山水画中那种不经意间流露的萧瑟。

问何多苓是不是喜欢元代绘画。

何多苓突然来了交谈的兴致,高兴的说:“喜欢啊,当然很喜欢。

”接着谈论到元代绘画中的萧瑟。

“萧瑟,这个关键词是我非常喜欢的,很多人认为我在8 0 年代之后就放弃了这些主题,但是我认为这种萧瑟作为一种心内世界的状态还是存在的。

”何多苓说。

这让人不得不问何多苓:“你在生活中是一个悲观的人吗?”“我相当悲观。

”何多苓毫不遮掩,但是说这话的语气又绝不悲伤。

何多苓接着说:“但是在小事情上其实我还挺乐观的,虽然总体来说我非常悲观。

在判断一件事情上,我往往从悲观的一面来考虑。

我觉得我又能看透这种悲观,比如很多事情是注定要发生的,我们是无力改变它的。

这样想你反而会有一个比较好的心态。

”之所以说是萧瑟,不单单只是忧伤。

还因为这是一个减法,不是一个加法,没有人群,没有热闹。

“我的画是减法,我原来也画过(画面上有)很多人的画,但是只有那一副。

后来我再画(画面上有多人的作品)最后还是把旁边的人去掉了,只剩下一个人。

“皮肤的文体”何多苓 毛焰2014双个展

“皮肤的文体”何多苓 毛焰2014双个展

“皮肤的文体”何多苓毛焰2014双个展
展览时间:2014-04-29~2014-05-24
展览地点: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皮肤的文体”――何多苓、毛焰2014双个展》是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本年度重要的学术展览之一,旨在以中国当代绘画的经典个案为研究对象,梳理澄清绘画本体及艺术自律等关键问题。

展览邀请国内油画界两位标志性人物何多苓与毛焰参加,以比较研究的方式,同时呈现两位艺术家近年来的创作面貌。

此次展览是何多苓2013年广东美术馆个展、毛焰2013佩斯北京个展后,国内首次较高水准的绘画类双个展。

此次展览及相关学术活动将展示两位艺术家近期的创作转向,策展人亦希望借此探讨中国当代绘画在政治批判及社会学效应之后的价值转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多苓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教授,母亲在四川大学做行政工作。

出生在解放前,成长于中国的转折时期,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进程,虽然没有亲身参加过,也算是一个经历者。

“文化大革命”过后,何多苓这一代人是以成年人的身份进入社会的,作为一个历史的见证人对其艺术和人生观的形成是非常有影响的。

何多苓自幼习画,然而并不是父母的刻意培养而只是其个人的一个较为偏重的爱好,习画时间断断续续。

知青政策开始后,放弃在成都近郊农村的插队,而随学校去了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

凉山的荒凉与聚居,以及彝族的神秘都为何多苓之后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知青生活期间,虽然物质条件贫乏,但生活相对自由。

何多苓阅读了大量的经典名著和画册,包括俄罗斯绘画、印象派绘画以及英国拉斐尔前派的藏画的图片。

这些图片对艺术家日后选择走上艺术道路影响很大。

这一时期,开始正式自学绘画,但此刻并没有把绘画列入一个很重要的日程,更没有把它当成自己未来的事业。

相比较绘画,此段时间何多苓更痴迷于音乐作曲,渴望成为作曲家。

7 9 年何多苓考上川美油画专业研究生,在四川美院学习了四年多的时间,从我们刚进校学习苏联开始,亲眼看到、亲身经历了中国美术界所发生的变化和西方现代主义思潮进入中国后所带来的种种变化。

《春风已经苏醒》作为其研究生的毕业创作,这是其绘画的一种转折时期,也开创了中国的“怀斯风”。

形成个人技法的最初时期。

从题材上也找到了一种抒情化的处理方式,也没有更多的想法,就是把几个东西放在一起画出来,造成一种淡淡的抒情的情绪在里边。

并不是要刻意在表现什么,但有一种含混的、朦胧的、迷茫的情绪镶嵌在其中,在以后的十年中,这些基调形成了我的绘画风格。

所以说基本上没有一个统一的四川画派,开始的那种“伤痕美术”和“乡土绘画”的艺术思潮后来也分道扬镳了。

从《蓝鸟》开始,其创作又转向难以效仿的带有神秘的境界,这个过程造成画面的紧张感和陌生感,一种感觉不到荒诞的荒诞画面所产生的神秘氛围,画中的形象仅仅是表达情感的某种符号而已。

四川美院研究生毕业以后又回去了一次,收集了很多的素材,画了5 0 多张彝族老百姓的头像速写。

8 5 年去了一次美国的波斯顿艺术学院,9 1 年从美国回来以后把以前的东西全部放弃了,开始了全新的尝试。

把中国古画表面的肌理引进我的绘画中去,再引进一些中国古画局部的符号,和现代人的形象等因素结合在一起。

画了一些系列组画,是一种带有很强烈的形式感的东西,就是又回到中国传统古画的背景上去。

那些东西参加了一些国际性的展览,是一些古代的春宫图和当代的场面相结合的东西,在国外还是很受欢迎的。

后来自己也不9 1 年从美国回来以后把以前的东西全部放弃了,开始了全新的尝试。

把中国古画表面的肌理引进我的绘画中去,再引进一些中国古画局部的符号,和现代人的形象等因素结合在一起。

1997创作《后窗》系列,此系列越发体现出何多苓内心世界的东方文人气质。

《后窗》营造了一个偷窥的视角,画中裸体女人的姿势和色彩充满了情色意味,在处于同一画面的另一个异度空间之内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的春宫图。

从1980年到1990年,有十年时间何多苓都是表现青春岁月,有不少取材于彝族生活,它们的共同风格在于诗意的描述。

他告诉记者,这与自己平时喜欢读诗不无关系。

2001何多苓开始画婴儿题材作品,同时开始创作新的女人体系列。

2005创作《舞者》系列、《躺着的女孩》系列、《躺着的婴儿》系列及《母与子》。

九十年代是其作品不断地发生变化的时期,然后逐渐过渡到城市生活上来,表现的是当代的人,九十年代的那种题材被彻底地放弃了。

《山水》、《兔子下山》、《兔子与飞毯》、《兔子夏洛特》等一批新作。

毛焰于1968年生于湖南湘潭,自幼随父亲学习绘画。

1987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在第二工作室学习,掌握了扎实的绘画功底与技巧。

期间油画《渔女》获中央美术学院88年度学生优秀作品展三等奖。

在毛焰的导师中,对其影响最大的是留苏的赵友,还有几位导师也非常关心毛焰的成长。

第二画室对学生的要求就是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现实主义的油画语言。

这样集中一个时期的刻苦训练造就了毛焰作品中特殊的艺术品位,也使得他在心态上总能超越所谓“当代艺术的实践”的时尚潮流。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需要很大的定力。

当时中国艺术正处于一个大的转型期,艺术家和批评家们都力图与国际接轨,进入西方当代艺术的大框架中,对毛焰这样具有古典情结的人来说应该是极大的磨难和考验。

1991年,离开北京这个当代艺术中心后,毛焰来到南京艺术学院任教,无论在教学还在创作中,他都以湘伢子的性格,固执地探索古典绘画语言向当代艺术的转型。

为了强调这一点,他扔下了写生,而且主要画肖像。

肖像画是一个古老的题材,几乎是油画一出现,肖像画就随之诞生,并很快成熟。

但在中国绘画的传统观念中,它的地位并不高。

油画进入中国后,一开始是承担了宗教传播的使命,由画匠们实施最早的操作。

后来,中国画家、包括吃过洋面包的那一批人,也没有很好地掌握技巧,即使是老一辈画家也不行,表现力太差。

毛焰认为,一直到了陈逸飞、陈丹青,中国的肖像画才算成熟了。

也是在这一时期,毛焰最早的“朋友系列”产生了。

1992年毛焰画的美术评论家李小山,如果说还是相当具象的,带有法国古典主义绘画的印痕,有点向前辈致敬的意味,到了1996年的《我的诗人》、《X·S肖像》等,就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这些人物大都站立着,既不喧哗,也不急躁,所有的叙事性背景被一扫而光,这些肖像中人物不是以某个生活片断出现在我们眼前,也不是符号性地呈现在时代的光斑中,欲表达画家的某种思想或宣言,而是为绘画本身而站立在这个时间节点上。

2006年,毛焰开始创作托马斯系列,托马斯是一个卢森堡人。

90年代中后期在南京学汉语。

他是毛焰一个英国朋友的朋友。

毛焰认定托马斯是一个可以入画的形象,而托马斯也完全理解毛焰的艺术行为。

他们的合作是愉快的,没有所谓肖像权方面的麻烦。

毛焰给托马斯拍照,让托马斯摆各种姿势,而且是那种并不舒服的姿势,他非常顺从地做了。

托马斯的肖像也是毛焰至今仍在继续的系列。

“托马斯系列”之后,毛焰的预感和“色”有关。

《巴黎,巴黎》、《戴帽的Lisa》、《Kim》等几幅近作所画的都是女性。

女性是“色”的标志、“色”之符号,堕落而艳丽的女性更是“色中之色”。

这批作品与“托马斯系列”截然不同,并且因其不同而和“托马斯系列”构成了比对关系。

因此有理由认为这是毛焰的又一次转向,相对新的极点运动的开始。

同样不是因为创造力上的穷途末路,同样开始于一个辉煌的颠峰。

毛焰的目的也不只是和此前的工作拉开距离,在“色”之内别有探究的天地。

女人重新点燃激情。

毛焰要画的女人是洋妞,很壮实很肉感的那种欧洲女人,淡粉红的裸体。

甚至他已经想好了,高度在三四米的大尺幅,让她们赤身裸体穿上名贵的貂皮大衣,衣襟敞开,摆出各种放荡的姿势。

放纵的色情,直勾勾的挑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