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的 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目的笔记
一、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反映在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狭义:特指一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
广义:依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对人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它以观念或思想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教育目的的结构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联系: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性质和方向上不可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区别:教育目的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教育方针除上面两个,还有“怎样培养人”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教育方针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么样办教育”显得突出。
(三)教育目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社会倾向和人的培养具有质的规定性。
①对教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在于明确教育进行人才培养的社会性质和根本方向,即
明确“为谁培养人”“为哪个社会培养人”。
②对教育对象的质的规定性:规定了教育对象培养的社会倾向和规定了培养对象应有
的基本素质。
(四)教育目的的类型
1.根据教育目的自身实践的特点看,分为价值性教育目的和功用性教育目的。
价值性教育目的:具有价值判断的意义
功用性教育目的:具有实践操作意义
前者是后者的依据,设定原则,价值基础;后者是前者的体现形式。
2.从教育目的要求的特点看,分为终级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终级性教育目的:具有终级结果的教育目的
发展性教育目的:具有连续性的教育目的
前者是后者的根本依据,后者是前者的具体体现。
3.从被实际所重视的程度看,分为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被社会权力机构确定并要求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遵守的教育目的。
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蕴涵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中的教育目的。
4.教育目的指向性看,分为内在教育目的和外在教育目的。
内在教育目的:是具体教育过程要实现的直接目的,是对具体教育活动预期结果的直接指向。
外在教育目的:是教育目的领域位次较高的教育目的,体现在国家的教育在人的培养上所预期达到的总的目标和结果。
(五)教育目的的功能
1.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①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
②对人培养的定向作用;
③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
④对教师教学方向的定向作用。
2.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借助三种方式进行:确定价值、确定标准、确定目标。
调控对象: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受教育者(对学生的外部调控和学生的自我控制)
3.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①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评价;
②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三个功能相互联系、综合体现。定向功能伴随评价功能和调控功能而发挥;调控功能的发挥需要以定向功能和评价功能为依据;评价功能的发挥凭借定向功能。
二、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一)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
1.社会依据
①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关系结构及其制度的发展变化,对教育培
养现代人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②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生产力的发展及其产业结构的变化,科学技术
的作用日益显著,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
2.人的依据
①人的身心发展特点:教育目的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要具有针对性;各级各类
教育目的要形成循序渐进、相互衔接的有机序列。
②人的需要: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育目的要考虑学习者在不同环境、时代下
的心理需求和动机。
(二)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
*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效用、意义,归根结底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
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教育史上两种典型的价值取向观: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1.个人本位论
基本主张: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以及个人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满足人的个体需要。
代表人物:夸美纽斯、卢梭、福禄倍尔、裴斯泰洛齐、康德、马斯洛、萨特及中国古代的孟轲等人。
具体观点: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发展需要制定的;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性和本能,教育目的就是使这种本性和本能顺利地得到发展;教育的个人价值高于社会
价值,个人决定社会。
特点:
①教育价值在于满足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
②教育目的根本在于促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
③教育目的的选择应依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这种“天然的需要”。
优点:
a)高扬人的个性自由解放的旗帜,打破了宗教神学和封建专职对人的束缚,促进了人
的解放,使教育回归人间;
b)提升人的价值和地位。
缺点:带有历史唯心主义色彩,具有片面性。激进的人本位无视人发展的社会要求和社会需求,甚至把满足人的需要和满足社会的需要对立起来,导致个性、自由和个
人主义的绝对化。
2.社会本位论(19世纪到20世纪鼎盛时期)
基本主张:确定教育目的不应该从人的本性需要出发,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社会需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唯一依据。
代表人物:斯宾塞、涂尔干、孔德、中国古代孔子等。
具体观点:个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没有社会需要就谈不上个人的教育和发展;教育除社会目的之外,没有其他目的;教育成果只能以社会功能来衡量。
有两种观点:基于人的社会化,适应社会需求来主张的(涂尔干);基于社会稳定或延续的重要性来主张的(凯兴斯泰那)
优点: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人的存在和发展是无法脱离社会的。
缺点:过于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完全割裂了人与社会的关系。
3.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立
应该以动态的、层次对等的方式来看待和认识教育目的选择中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①就一个社会整体教育目的而言,在价值取向上要把满足人的需要和社会需要结合;
②就教育的实际运行过程而言,也要把满足社会需要和满足人的需要结合起来,予以
动态的、发展的把握;
③就价值实践而言,要落在人的发展上。人的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
(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1.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①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以人为中心的经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
②适应与超越问题
③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问题
2.人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①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问题(要统一)
②人的理性和非理性问题(各有所长)
③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问题(摆脱片面性,认识统一性)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沿革
古代:《大学》→近代:《奏定学堂章程》(1904)→1912年民国教育宗旨→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1978年人大会议宪法→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6年《义务教育法》→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9年全国教育代表大会→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2年1月《十六大报告》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