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用化肥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治

合集下载

施用化肥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治

施用化肥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治

四、化肥施用与农产品质量及人体健康
(一)施肥对农产品质量的正面效应
(二)重金属对农产品的污染
(三)硝酸盐对农产品的污染
五、化肥施用的环境污染防治
(一)合理施肥量的确定 (二)配方施肥 (三)施用化肥增效剂
(四)节水节肥的水肥综合管理技术体系
(五)有机无机相结合的综合作物养分管理体系
一、化肥施用与土壤生态环境
磷酸铵
3~4
80
115~200
2
_
_
产原料是磷矿石,成分不像由合成氨制造的氮 肥那样单纯,往往含有一定量的重金属。一方面, 农田施入磷肥将这些有害质带入土壤环境,对作 物产生危害。另一方面,由于这些有害物质在土 壤 - 植物系统的积累、迁移和转化中,进入食物 链,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磷是作物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影响元素之 一 磷肥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施用的 化肥中,磷肥约占20%以上,施用的磷肥种类很
其是根外喷施和做种肥是易发生危害。故对尿素及 其加工的肥料,宜在用前了解其中缩二脲的含量, 以便采取预防措施。 4、三聚乙醛 三聚乙醛是生产某些农药、医药和其他有机合 成物的原料。三聚乙醛及有关化学物污染农田危害 作物的事故屡屡发生,对农业生产造成很大威胁。 (三)氟的污染 磷矿石中另一种有害物质是氟。长期使用磷肥
量会很大。
2、农田排水 在水田,常有插秧前的泡田弃水和雨后排水, 使一部分氮流失到水体中,施肥往往使农田排水中 氮的流失量增加,磷相对地表侵蚀和地表径流的损 失,排水中的损失较小,人工排水能减少磷的流失。 3、渗漏、淋洗
土壤中的氮以及施入土壤的肥料氮,在降雨和 灌溉水的作用下,部分直接以化合物形式 (如尿素)
酸铵。硫氰离子的1~5mg/kg水溶液,对稻、麦的发 芽有促进作用,在5mg/kg以上时则危害发芽。

施用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施用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施用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对策施用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土壤、水体和空气的污染,以及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减少化肥的使用,同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施用化肥会导致土壤污染。

化肥中的氮、磷、钾等元素在土壤中积累过多,造成土壤的养分失衡,进而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

化肥中的农药残留物也会对土壤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合理施肥:根据土壤的养分含量和植物需求,精确计算施肥量,避免过量施肥。

可以采用有机肥料或生物肥料来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减少化肥的使用。

2. 循环利用:将废弃物、畜禽粪便等有机物质转化为有机肥料,通过循环利用养分,减少对化肥的依赖。

还可以采取农田间作物种植模式,通过轮作和休闲种植等方式,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质量。

化肥的使用还会导致水体污染。

很多化肥中的养分会在农田中被冲刷到河流、湖泊等水域中,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藻类过度生长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控制农田径流:在农田中设置植物带、土壤保护层等措施,防止化肥被雨水冲刷到水体中。

可以合理规划农田的排水系统,减少农田径流的流速和流量,降低化肥的流失。

2. 推广精准灌溉技术:通过精确计算作物的水分需求,合理控制灌溉量,减少水肥的流失和走向地下水层的污染。

1. 减少有机肥料的挥发:使用添加剂或改良剂,在施用有机肥料的过程中,减少有机肥料中挥发性气体的释放,降低空气污染。

2. 推广有机农业:有机农业在养分供应、土壤改良和害虫防治等方面更为环保,能够减少化肥的使用以及空气污染。

化肥的使用还会对农业生物多样性造成破坏。

过量施肥会导致一些原本优势的植物过度生长,压制其他植物的生长,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生态农业系统建设:通过调整农田结构,增加灌木、草本、乔木等植物的种植,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促进各种生物的共存。

化肥对土壤健康与生态环境的影响

化肥对土壤健康与生态环境的影响

化肥对土壤健康与生态环境的影响化肥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它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主要营养元素,以促进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然而,过度和不当使用化肥可能对土壤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化肥对土壤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1.化肥对土壤健康的影响化肥的过度使用对土壤健康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首先,过量的化肥施用会导致土壤酸化,破坏土壤的酸碱平衡。

酸化的土壤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抑制了土壤中许多有益微生物的生长,对土壤生态系统产生了负面影响。

其次,过度使用化肥会导致土壤中营养元素的不平衡。

大量施用氮、磷、钾等化肥,而忽视了其他微量元素的输入,从而导致土壤中某些元素的缺乏或过量。

这种不平衡会影响植物的养分吸收和需求,进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此外,化肥的长期使用还会破坏土壤结构。

化肥不断施用会使土壤中的有机质逐渐减少,降低土壤的保水能力和透气性。

这导致土壤的结构松散,容易发生侵蚀和水土流失问题。

2.化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化肥的使用对生态环境也带来一些潜在风险。

首先,过度使用化肥会导致养分的流失。

施用过量的化肥,其中一部分养分会随着水流迅速流失至地下水、河流和湖泊中,引发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对水生生物造成威胁。

其次,化肥的使用会产生氮、磷等营养盐的残留。

残留的化肥会通过径流或渗透进入水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并引发蓝藻水华等问题,破坏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此外,过度施用化肥也会对空气质量产生影响。

化肥施用过程中,氮肥会转化为氨气并挥发到空气中,形成氨的气味,给周围环境带来不适。

此外,氨气还会参与大气氮的循环,造成大气中氮氧化物的过多积累,从而对空气质量造成污染。

3.解决方案为了减少化肥对土壤健康与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应制定科学的施肥计划,根据土壤状况和作物需求合理确定施肥量,避免过量使用化肥。

其次,倡导有机农业的发展。

有机农业采用有机肥料替代化学合成肥料,注重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养分循环,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和微生物活性,提高土壤肥力。

化肥过量使用的环境污染及防治

化肥过量使用的环境污染及防治

化肥过量使用的环境污染及防治【摘要】化肥在农业生产中被广泛使用,但过量使用会导致环境污染。

化肥过量使用会对土壤、水质以及空气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土壤中化肥残留会改变土壤结构,减少土壤肥力,同时还会造成地下水和河流的污染。

化肥过量使用还会释放大量氨气和氮氧化物进入大气,影响空气质量,导致雾霾等问题。

为了减少化肥过量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如合理施肥、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等。

生物有机肥料的推广和应用也是减少化肥使用的重要途径。

在实践中,合理施肥是减少化肥过量使用造成环境污染的关键,加强宣传教育,推动绿色农业发展也是重要的措施。

通过共同努力,可以有效减少化肥过量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

【关键词】化肥过量使用、环境污染、防治、土壤影响、水质影响、空气质量影响、防治措施、生物有机肥、合理施肥、绿色农业、宣传教育。

1. 引言1.1 化肥过量使用的环境污染及防治化肥是现代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一种肥料,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长期过量使用化肥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化肥中的氮、磷、钾等元素易被土壤固定,导致土壤酸碱度失衡,影响土壤的肥力和生物多样性。

化肥中的氮、磷等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被冲刷到地表水或地下水中,导致水质污染,破坏水生态系统。

化肥的施用也会释放大量氨气和氮氧化物到大气中,影响空气质量,加剧酸雨等环境问题。

为了减少化肥过量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首先要合理施肥,科学确定作物需肥量,避免过量施肥;其次可以选择生物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避免对土壤和水质造成过大影响;加强土壤保护,促进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建设,也是减少化肥过量使用的重要途径。

合理施肥是减少环境污染的关键,加强宣传教育,倡导绿色农业,提倡循环农业,才能真正实现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保护我们生存的地球家园。

2. 正文2.1 化肥过量使用对土壤的影响1. 土壤酸化:化肥中的硫酸、硝酸等物质会在土壤中积累,加剧土壤的酸性,导致土壤pH值下降,从而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影响土壤的肥力和通气性。

施用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施用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施用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对策【摘要】施用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包括破坏土壤生态系统、导致水质污染、降低生物多样性和影响人体健康等问题。

为了缓解这些影响,我们可以推广有机农业、采用合理施肥技术、加强监管和引导措施,并提倡循环农业模式。

通过这些对策,施用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可以得到有效缓解,为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作出积极的贡献。

需要各级政府、农业部门和农民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化肥施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施用化肥、农业生态环境、负面影响、对策、土壤生态系统、水质污染、生物多样性、人体健康问题、有机农业、合理施肥技术、监管、循环农业模式、缓解。

1. 引言1.1 施用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对策施用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一系列负面影响,给土壤生态系统带来破坏、导致水质污染、减少生物多样性,甚至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为了缓解这些负面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对策,如推广有机农业、采用合理施肥技术、加强监管和引导,以及提倡循环农业模式。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逐步减少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损害,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目标。

施用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但只要我们采取科学合理的对策,就能够有效减轻这些影响,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 正文2.1 影响一:土壤生态系统破坏化肥的大量施用对土壤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

过度施用化肥会导致土壤酸化,破坏土壤的酸碱平衡,使得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释放增加,对土壤微生物和有机质的生存和繁殖造成危害。

长期大量使用化肥会导致土壤结构疏松,土壤中微生物和土壤动物丧失平衡,影响土壤的养分循环和生态功能。

过量的氮、磷等元素在土壤中残留过久,对土壤生态环境产生破坏性影响,降低土壤的生产力和肥力。

为了减少化肥对土壤生态系统的破坏,应当采取有效的对策。

要推广有机农业,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恢复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

化肥过量使用的环境污染及防治

化肥过量使用的环境污染及防治

化肥过量使用的环境污染及防治化肥过量使用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土壤污染:化肥中的氮、磷、钾等化学物质在土壤中积累过多,会改变土壤的化学性质,导致土壤酸化、碱化和盐渍化等问题。

这些问题会影响土壤的肥力和生态功能,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2. 地下水污染:化肥中的化学物质容易溶解在地下水中,一旦过量使用会导致地下水中硝酸盐和磷酸盐等物质超标,严重影响饮用水安全。

3. 水体污染:化肥流失到河流、湖泊等水体中,会导致水体中营养盐含量过高,出现水华、藻类大量繁殖等问题,给水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影响。

4. 大气污染:化肥在施用和分解过程中会释放大量氨气和氧化物,造成空气污染问题,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威胁。

1. 加强宣传教育:农民是化肥使用的主体,因此需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科学施肥水平。

可以通过开展宣传活动、培训课程等方式,向农民普及合理施肥的知识和技术,引导他们科学施肥,减少化肥过量使用。

2. 推广有机肥料:有机肥料是农业生产中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肥料,它不仅可以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还可以改善土壤质地和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助于土壤的生态恢复和保护。

可以通过政策支持、经济补贴等方式,推广有机肥料的使用,减少对化肥的依赖。

3. 强化政府监管: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对化肥市场的监管,规范化肥生产和销售行为,严格把关化肥产品的质量,杜绝假劣产品的流入市场。

加大对化肥施用量的监督和检测力度,对于违规使用化肥的行为要给予严厉的处罚,形成强有力的震慑效应。

4. 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传统的大规模、高投入的化肥农业生产方式需要转变为生态、绿色、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

可以通过推广节水灌溉、种植轮作、秸秆还田、植被覆盖等方式,减少对化肥的依赖,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5. 加强科研技术支持:加大对化肥减排、循环利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推动化肥减排技术、生物有机肥料、微生物肥料等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施用量,降低化肥带来的环境污染。

化肥过量使用的环境污染及防治

化肥过量使用的环境污染及防治

化肥过量使用的环境污染及防治化肥是现代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资源,它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化肥的使用量也逐渐增加,导致了化肥过量使用的问题。

化肥过量使用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影响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

如何有效地防治化肥过量使用对于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化肥过量使用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土壤污染化肥中的化学物质会在土壤中积聚,形成化学物质残留,对土壤造成污染。

过量使用化肥还会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肥力,导致土壤酸化、硬化等问题,最终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二、地下水污染化肥中的氮、磷等元素,容易被土壤吸附,但也容易迁移至地下水层,导致地下水中化学物质超标,产生地下水污染。

地下水是人类饮用水的重要来源,一旦地下水被污染,将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

三、水体富营养化化肥中的氮、磷等元素,一旦进入水体,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起水藻大量繁殖,水体富营养化最终会导致水质恶化,水生物死亡,甚至产生赤潮等问题,影响水体的生态平衡。

四、大气污染化肥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这些温室气体会加剧气候变化,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

针对化肥过量使用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有效地降低化肥对环境的影响。

一、加强农业肥料管理农业肥料管理是防治化肥过量使用的关键。

通过科学施用肥料,合理配比化肥中的各种元素,避免过量使用化肥。

可以采用有机肥料、生物肥料等替代化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二、推广科学种植技术推广科学的种植技术,如精准施肥、轮作休耕、间作栽培等措施,减少对土壤的损害,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作物产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三、推动绿色农业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推动绿色农业,最大限度地减少化肥的使用量,改善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

可以鼓励农民采用有机种植、生态农业等方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四、加强监管和执法加强对化肥生产和使用过程的监管和执法力度,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严格控制化肥的生产和使用,遏制化肥过量使用所带来的环境问题。

为什么施用化肥会引起环境污染

为什么施用化肥会引起环境污染

为什么施用化肥会引起环境污染化肥是一种人造肥料,主要作用是促进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加速植物吸收主要营养元素,尤其是氮、磷、钾等元素的吸收。

尽管化肥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但也会面临环境污染的挑战。

本文将阐述为什么施用化肥会引起环境污染,并探讨一些协助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首先,施用化肥会增加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元素含量,从而影响土壤的生态平衡。

这是因为通过化肥的方式提供的养分是人造的,而不是天然的,所以植物无法吸收足够的养分和其他微量元素,会直接将化肥中剩余的肥料沉积在土壤中,从而影响土壤的生态平衡。

此外,长期的过度施用化肥会导致土壤酸化,进一步破坏土壤生态系统。

其次,施用过量化肥会导致养分流失和地下水污染,对水资源环境造成损害。

当过量的化肥沉积在土壤中时,大量的氮和磷会被淋漓出来,通过水资源流入河流、湖泊和地下水,导致水资源中含有过量的氮和磷等污染物,如亚硝酸盐、铵盐和硝酸盐,这些污染物不仅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还会对水生生物造成损害,破坏生态平衡。

此外,养分流失还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从而降低农业生产效率。

第三,施用化肥会对大气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当土壤中过度富含氮时,这些氮物质会以氨的形式排放到大气中。

氨是一种有毒气体,会对人体和动物造成危害。

此外,氮氧化物是一种温室气体,它会引起大气光化学反应,导致产生有害的空气污染——臭氧等气体。

为了降低化肥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可以避免过度耗损土壤中的养分和污染水。

农民应该根据当地地质条件、种植物种、生长季节和降雨量等实际情况施用化肥。

2. 配合有机肥。

适当的有机肥料,如沼气渣、农户废物等可以有效提高土壤养分含量,降低施肥量,并且有机肥料也可以增加土壤质量,有助于土壤生态平衡。

3. 加强治理。

政府应该制定科学的环境污染监管体系,加强对化肥生产和销售企业的监管,控制化肥的使用量和质量,防止化肥带来的环境损害。

总之,化肥的过度使用将对土壤、水资源和大气环境造成污染。

关于化肥对土壤的污染及有效治理举措阐述

关于化肥对土壤的污染及有效治理举措阐述

关于化肥对土壤的污染及有效治理举措阐述1. 引言1.1 化肥对土壤的污染现状大量使用化肥造成土壤中氮、磷、钾等养分的积累过多,导致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和多样性减少,破坏了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

化肥中含有的重金属、氯化物等有害物质在土壤中积累,给土壤质量带来严重影响。

过量施用化肥会导致土壤酸化,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土壤酸化还会造成土壤中的重金属向植物和地下水蓄积,对生态环境产生潜在危害。

化肥对土壤的污染还会导致农作物和水源的污染,从而影响人类的健康。

化肥残留在农产品中,长期摄入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化肥对土壤的污染已经成为当前农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治理和防范。

【内容结束】.1.2 化肥污染的危害意义化肥污染对土壤所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化肥过量使用会导致土壤中的养分失衡,使得土壤中某些元素的含量过高或过低,从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

长期使用化肥会导致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减少,降低土壤的肥力和生物多样性,进而影响土壤的健康状况。

化肥在土壤中残留时间长,容易累积到一定浓度,对土壤造成持续性的污染,导致土壤质量下降,降低土壤的环境功能。

除了对土壤本身的影响,化肥污染还可能引起一系列环境问题。

化肥中的氮、磷等养分会被土壤溶解后流入水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质恶化,引发藻类大量繁殖,形成赤潮等生态灾害。

化肥中的化学物质可能渗入地下水层,污染地下水资源,威胁人类健康。

化肥污染对土壤和环境的危害意义非常严重,需要引起广泛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和治理。

2. 正文2.1 化肥对土壤的污染主要原因化肥施用量过大是导致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农民为了追求高产量和高效率,常常过量施用化肥,造成了肥料在土壤中积累过多,无法被植物充分吸收利用,因此会导致化肥残留在土壤中超出承载能力,引发土壤污染。

化肥中含有的化学元素也是造成土壤污染的重要原因。

化肥中的氮、磷、钾等元素在土壤中积累过多会改变土壤的生态平衡,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导致土壤呈现酸化或碱化状态,进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品质。

农业化肥使用对环境的影响

农业化肥使用对环境的影响

农业化肥使用对环境的影响农业化肥的使用在现代农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农业规模的扩大和化肥使用量的增加,农业化肥使用对环境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这些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探讨农业化肥使用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几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首先,农业化肥的使用导致了土壤质量的下降。

长期过度使用化肥会破坏土壤的结构和有机质含量,导致土壤贫瘠化和退化。

此外,高浓度的化肥还会破坏土壤微生物的生态平衡,减少土壤中的有益细菌和真菌,进一步加剧了土壤质量的恶化。

其次,农业化肥的使用对水环境造成了污染。

当农田中施用化肥时,一部分化肥会被冲刷到地表水体中。

化肥中的氮和磷等营养物质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华和赤潮等问题。

这些现象会破坏水体生态系统,影响水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第三,农业化肥的使用对大气环境也有一定的影响。

当化肥中的氮素不被农作物吸收利用时,会转化为挥发性氮化物。

这些氮化物可以通过空气中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形成臭氧和颗粒物,对大气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臭氧和颗粒物的增加不仅对人体健康有害,还会影响植物生长和降低农作物产量。

针对农业化肥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有几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首先,可以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的种植模式。

这些模式通过使用农业废弃物和生物肥料,减少对化肥的依赖,提高土壤质量,保护环境。

其次,可以加强农田的水资源管理。

例如,合理安排灌溉和排水系统,控制农田中化肥的流失,减少对水环境的污染。

最后,可以推动科技创新,研发新型的绿色肥料和增效剂。

这些肥料和增效剂可以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减少施肥量,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综上所述,农业化肥使用对环境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包括土壤质量下降、水环境污染和大气环境负荷增加等。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应当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种植模式,加强农田的水资源管理,以及推动科技创新开发绿色肥料和增效剂。

只有全面考虑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

施用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施用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施用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对策化肥是现代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生产要素,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但是,如果过度或不合理使用化肥,会对农业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大量施用氮肥、磷肥等化肥,会使土壤中的营养元素浓度升高,导致土壤酸化、盐碱化、硬化等情况,草木难以生长。

同时,这些化肥也会随着水分渗透到地下水中,导致地下水源污染,影响水质和生态环境。

2. 影响生物多样性:化肥的使用会导致某些植物过度生长,占据过多的资源,使得其他植物无法生长,从而影响生态平衡。

而某些生物会依赖特定植物的存在而生存,这些植物过度生长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3. 损害人体健康:超量施用化肥不仅会污染水源和土壤,也会影响食物的品质和安全,从而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1. 合理施肥:不盲目追求高产量,而是通过土壤检测来合理调节化肥的使用量和配比。

要注意周期性施肥,逐步缓慢增加用量,避免一次性大量施用。

2. 轮作轮种:轮作轮种可以减少同一农地长期单一耕作造成的土质疲劳,增加农作物的生长率和产量,降低单一作物对养分、光照、水分和土壤的消耗,从而减少了对化肥的依赖性。

3. 推广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一种不使用化肥的农业生产方式,可以使土地保持其自然质量,产生的食品也更加健康、安全,符合现代人的健康需求。

探讨农业生态化建设,近年提出的“农业生态化发展模式”,也为推广有机农业提供了契机。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维护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因此,我们应当重视化肥使用的科学性,加强化肥的质量监管,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方式,保护和改善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共存环境。

施用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施用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施用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对策1. 引言1.1 化肥施用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化肥是现代农业中普遍使用的一种肥料,它能够提高作物的产量并缓解农业生产中的养分限制。

长期大量施用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

化肥的施用导致土壤污染,使得土壤中的微生物受到破坏,土壤结构疏松,水分保持能力下降,进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和品质。

化肥的使用会导致水质污染,化肥中的氮、磷等元素通过农田径流、渗透等途径流入水体,导致水质污染,对水生生物造成危害。

化肥的施用也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生态功能,减少土壤中有益细菌的数量,影响土壤养分的循环。

生物多样性也受到影响,一些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会因为化肥的施用而减少,降低土壤的生态多样性。

化肥的使用还会对气候变化造成影响,化肥中的一氧化氮等化合物会通过挥发或流失进入大气,导致温室气体的增加,加剧气候变化。

我们应该采取措施减少化肥的施用量,推广有机农业,采取循环农业模式,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土壤污染化肥的施用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其中之一就是土壤污染。

化肥中的氮、磷等元素会通过土壤的渗透和流失进入地下水或者河流,导致土壤酸化、土壤肥力下降,甚至土壤贫瘠化。

过量施用化肥还会破坏土壤微生物的生态平衡,使土壤中有益菌株减少,对土壤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土壤污染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和品质,从而影响着人类的食物安全。

化肥的过量使用也会导致土壤中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积累,进而危害人类健康。

我们迫切需要找到解决化肥施用带来的土壤污染问题的方法。

针对土壤污染问题,一个解决途径是减少化肥的使用量,避免化肥过量施用造成的污染。

推广有机农业,采用生物肥料替代化肥,有利于改善土壤质量,减少污染。

可以采取循环农业模式,通过合理耕作和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减少对土壤的负面影响,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减轻化肥施用对土壤造成的污染,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化肥对土地水体污染的影响

化肥对土地水体污染的影响

化肥对土地水体污染的影响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农业的发展,化肥的使用在现代农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化肥的过度使用导致了许多环境问题,特别是对土地和水体的污染。

本文将探讨化肥对土地和水体的污染影响,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化肥对土壤的污染1.土壤酸化过量施用化肥会导致土壤酸性增加,这会破坏土壤中微生物的生存环境,抑制其对土地的肥力贡献。

同时,土壤酸性增加会降低一些植物的生长能力,限制农作物产量的提高。

2.养分失衡常规化肥中添加的氮、磷、钾等元素,过度使用会导致土壤中养分的失衡。

一方面,这会降低土地的肥力,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另一方面,过量的化肥会被土壤无法吸收和利用,流失至水体中,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蓝藻水华等问题。

3.土壤侵蚀过量的化肥施用会加速土壤的腐蚀和侵蚀。

高浓度的化肥含有大量的盐分,极易引起土地的盐碱化,进而破坏土壤结构,增加水土流失的风险。

这样不仅会造成土壤的质量下降,还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二、化肥对水体的污染1.农田径流过量的化肥会在雨水或灌溉时被带走,进入附近的河流、湖泊和地下水体,造成水体污染。

氮、磷等养分的过量流失会引起水中藻类过度生长,形成大面积的水华,危害水生生物的生存。

2.地下水污染化肥中的化学物质会渗透到土壤深层,进而污染地下水。

这对于有些地区依赖地下水作为主要饮用水来源的人们而言,是十分严重的问题。

化肥中的硝酸盐等物质在地下水中积累,容易导致水体中硝酸盐超标,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三、解决方案1.科学施肥建立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案,根据土壤和作物需求,精确测定施肥量。

避免过量使用化肥,减少养分流失和土壤污染。

2.有机肥替代逐渐转向有机肥的使用,有机肥不仅能为农作物提供养分,还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减轻土壤和水体污染的风险。

3.水资源管理加强农田的防渗水利工程建设,降低化肥的流失。

合理规划水资源利用,防止水体污染。

加强监管,建立化肥使用和排放的追溯与监测体系。

化肥过量使用的环境污染及防治

化肥过量使用的环境污染及防治

化肥过量使用的环境污染及防治化肥是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物质,它可以促进植物生长、增加产量,提高农作物的质量。

过量使用化肥也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本文将就化肥过量使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以及防治措施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建议。

化肥过量使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土壤污染化肥中的营养元素如果过量施用,会导致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元素浓度过高,从而使土壤肥力失衡,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导致土壤酸化,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的肥力,甚至形成酸性土壤,使作物无法正常生长。

二、水体污染化肥溶解于水中后,易被水流冲刷,进入地下水、河流、湖泊等水域,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过量的硝酸盐和磷酸盐会刺激水藻大量繁殖,形成赤潮,破坏水生态平衡,对水产养殖和自然鱼类的生存造成威胁。

三、大气污染化肥在施用和分解的过程中,会释放大量氨气和氧化亚氮等有害气体,这些气体不仅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还会引起酸雨,并加速温室效应,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四、生态系统破坏过量使用化肥会导致农田中的植物过度生长,对田间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植物过度生长会消耗大量水分和养分,导致土壤干旱和贫瘠,对土壤微生物和其他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破坏生态平衡。

一、科学合理施肥农民在施用化肥时,应该根据作物的品种、生长期、土壤肥力状况和气候条件等因素,科学确定施肥量,避免过量使用化肥。

二、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农业废弃物中含有大量有机养分和微量元素,可以作为有机肥料施用在田间,减少化肥使用量,提高土壤肥力。

三、加强土壤保护农田管理中应该加强土壤保护,采取措施防止土壤侵蚀和土壤贫瘠,如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等,减少土壤中的养分流失。

四、推广生态农业生态农业不仅可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还可以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生态农业模式中,常采用有机肥料、绿肥、生物有机肥等,来替代化学合成肥料。

五、加强监管和管理政府应该加大力度,建立完善的化肥管理制度和监测体系,加强对化肥销售和使用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非法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化肥的行为。

施用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施用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施用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对策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化肥的使用已成为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是,长期的过度施肥已经给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施用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及对策。

一、施用化肥对土壤质量的影响长期过度使用化肥会导致土壤质量的下降。

因为肥料中的钾、氮、磷等物质会使得土壤的酸碱度发生改变,土壤变得更加酸性,这时,土壤中的有机物质降解、细菌等微生物消失,导致土壤质量的下降。

这样一来,原本有益于植物生长的微生物和营养物质就大量流失,从而不利于植物健康成长。

进而导致大量的土壤侵蚀,土地干燥和萎缩等现象。

对策:1. 使用有机肥料:使用有机肥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微生物含量和肥力,促进农作物生长,另外有机肥料的使用也会带来有机物质的富集,提高土壤肥力,从而形成膨大性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持水分的能力。

2. 换作物轮种:实现作物的轮种,能够避免单一作物的连续种植,从而减轻土壤中钾、氮、磷等的流失,提高土壤肥力。

化肥中的氮、磷等营养成分会在雨季流入江河湖海水体中,形成有害蓝藻等生物的过度繁殖,造成水环境变差;另一方面,过度使用化肥还会导致地下水的深层污染,是水环境的又一威胁。

1. 科学施肥,减少农药量:科学施肥能够减少无根据的肥料使用,减轻化肥对水环境的污染。

2. 改变种植方式:可以采取循环灌溉和雨水集中等新型的灌溉方式,降低水资源的浪费,减轻水环境的污染。

三、由施用化肥引发的环境问题乱倒废弃草料、废旧肥袋、废弃的包装袋等等,都会污染土地,严重的还会对空气环境造成危害。

1. 强化监管:加大对农村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对于破坏环境的人进行处罚,对于生态环境的恢复进行奖励。

2. 健全环境保护体系:成立环保组织机构,实行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综合治理。

综上所述,化肥的使用对肥料生产、种植肥料、农户使用等各个环节应引起重视。

实际上,化肥是现代化农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

化肥过量使用的环境污染及防治

化肥过量使用的环境污染及防治

化肥过量使用的环境污染及防治随着农业发展和人口增长,化肥的使用量不断增加,然而化肥过量使用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化肥不仅会影响土壤质量,还会导致水体和空气的污染,给人类和生态系统带来巨大危害。

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减少化肥过量使用,保护环境。

化肥过量使用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土壤污染大量使用化肥会导致土壤中氮、磷、钾等元素积累过多,破坏土壤的结构,降低土壤肥力。

一些化肥中含有重金属元素,过量使用会使这些重金属在土壤中积累,造成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品质,还会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使土壤生物多样性减少,带来不可逆转的后果。

二、水体污染化肥在灌溉或降雨的冲刷下,会被冲入河流、湖泊、水库甚至地下水中,导致水体中氮、磷浓度增加,引发水体富营养化现象。

大量的营养物质会促使藻类和其他水生植物大量繁殖,形成藻华,进而引发赤潮、蓝藻等水华现象,破坏水体生态平衡。

化肥中的化学物质还可能对水生生物造成直接毒害,对水质造成污染。

三、空气污染化肥在施用的过程中,会释放氨气等气态氮化合物。

这些氮化合物会在空气中与其他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有害气体,对空气质量造成影响。

氮化合物还可能与大气中的颗粒物和其他有机物反应,形成细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带来危害。

针对化肥过量使用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应采取以下几项对策:一、合理施肥农民在施用化肥时,应根据土壤肥力、作物需肥量和气候条件等因素,科学施肥,避免过量使用。

可通过土壤检测和作物需肥量计算,科学确定化肥施用量,避免盲目施肥。

二、土壤改良农民可通过土壤改良,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的使用量。

可以采取有机肥、绿肥、秸秆还田等方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肥能力,减少对化肥的依赖。

三、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农作物秸秆等资源可进行资源化利用,通过堆肥、沼气等技术,将这些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减少对化肥的依赖,实现循环利用。

还可以采取农作物间作、轮作等措施,增加土壤中氮磷供应量,减少化肥使用。

施用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施用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施用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对策1. 土壤质量下降:长期大量施用化肥会导致土壤中的微生物和有机质减少,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肥力,并增加土壤酸碱度。

这将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降低农田的产量和品质。

对策:推广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减少化肥的使用量。

采用有机肥料和生物有机肥替代化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肥力。

加强土壤保护和治理,采用轮作休耕、土壤覆盖和水保措施,减少土壤侵蚀和土壤质量下降。

2. 水体污染:化肥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容易被冲刷入水体中,形成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体藻类过度生长,引发水华和水质恶化。

化肥中的农药残留也容易进入水体,对水生生物造成毒害。

对策:控制农田径流,避免化肥直接进入水体。

合理施肥,根据农作物的需求量施用适量的化肥,避免过量使用。

加强农田防渗漏和蓄水设施的建设,减少养分流失。

加强水源地保护,建立水源地保护区,禁止化肥施用等污染性农业活动。

3. 生物多样性减少:化肥的过量使用会导致农田中农药和化肥残留物的积累,这会对土壤中的土壤生物、昆虫和小型哺乳动物等农田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产生负面影响,破坏农田内的生物多样性。

对策:推广生态农业,通过合理的施肥和使用生物农药等绿色农业技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

加强农田的生物防治,提高自然生物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能力。

保护和恢复农田周边的生态环境,增加自然生态系统功能,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保护。

化肥的过度施用对农业生态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但通过改变施肥方式、减少化肥使用量、推广绿色农业等措施,可以减轻这种影响,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施用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施用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施用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对策化肥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种技术手段,它能够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质量。

长期以来,过度使用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阐述施用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并提出相关的对策。

施用化肥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土壤污染:化肥中的氮、磷、钾等元素,在土壤中会积累,使得土壤逐渐失去自然的肥力。

长期施用化肥会导致土壤结构松散,水分渗透能力降低,氮磷等化肥残留超标,从而对土壤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污染。

2. 水体污染:农业生产中,施肥过量和不当施肥会导致化肥流失至地下水和河流等水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氮、磷等化肥含有的营养盐进入水体,导致水中水华滋生,水质恶化,甚至造成水体富氧和藻类过度繁殖,破坏水生态系统平衡。

3. 生物多样性损失:施用化肥过量会对农田生态系统造成破坏,使土壤中的微生物、土壤动物等微生物群落受到影响,降低了土壤的自身调节能力和抵抗病虫害的能力,从而导致农田生物多样性的下降。

1. 合理施肥:根据土壤的养分状况和作物的需求量,制定科学、合理的施肥计划,避免施肥过量和不当施肥。

合理选择肥料种类、施肥时间和施肥量,确保作物得到足够的养分供应,减少化肥的过量使用。

2. 推广有机肥的使用:有机肥是一种天然、生物降解的肥料,它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对化肥的需求。

通过推广有机肥的使用,可以降低对化肥的依赖程度,减少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3. 应用微生物肥料:选择适用的微生物肥料,可以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性,提高土壤养分的利用效率,增加土壤的调节能力。

微生物肥料可以有效降低化肥的使用量,减少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4. 加强科学管理:加强对施肥过程的科学管理,定期检测土壤养分含量、土壤质量和作物需求,及时调整施肥方案。

加强对农田的水源、水质管理,控制农田径流和渗漏,减少化肥的流失和污染。

施用化肥在促进农业生产的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施用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施用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施用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迅速发展,农业生产中化肥的使用越来越广泛。

然而,化肥的施用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首先,化肥的盐分会积聚在土壤中,造成土壤的污染和盐碱化。

这样一来,土壤的肥力会逐渐降低,甚至导致农田废弃。

其次,化肥中存在的氮、磷等成分会渗入地下水、河流、湖泊等水源中,污染水资源,危害人类健康和生态平衡。

此外,化肥的施用还会破坏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平衡,使土壤生态系统逐渐失去稳定性。

首先,应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通过科学施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其次,应积极推广有机肥、生态肥等新型肥料,这类肥料能够保持土壤肥力,提升作物品质,还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另外,应注重生态修复,采取生态恢复和灰水回收等措施,以便分解余氮和余磷,恢复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

最后,政府应加强对化肥生产、销售和使用的监管,推出相应政策指导,规范化肥市场,引导农民使用环保肥料,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之,化肥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同时,也向我们提示了对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只有在加强科学施肥、推广新型肥料、强化生态修复和完善政策监管等方面做好工作,才能够让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实现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

化肥对土地地下水污染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化肥对土地地下水污染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化肥对土地地下水污染的影响及防治措施化肥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种农药,用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然而,长期以来的过量使用和不当施用给土地和地下水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问题。

本文将探讨化肥对土地地下水污染的影响,并提出一些防治措施。

一、化肥对土地污染的影响1. 养分失衡:化肥中的氮、磷、钾等养分含量高,长期过量使用会造成土壤中养分过剩,导致土壤养分失衡,降低了土地的肥力。

2. 土壤酸化:化肥中的硝酸根离子和氨根离子会降低土壤的pH值,使土壤酸化,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3. 土壤微生物减少:化肥对土壤中的微生物有一定的毒性,长期过量使用会破坏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群落,降低土壤肥力和生态功能。

二、化肥对地下水污染的影响1. 氮肥渗漏:氮肥中的硝酸根离子具有很强的溶解性,容易随着水流进入地下水层,造成地下水中硝酸盐含量过高,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风险。

2. 磷肥流失:磷肥中的磷酸盐容易被土壤颗粒团聚,而形成不溶性结晶,进而与土壤颗粒一起流失到地下水中,造成地下水磷酸盐含量超标,污染水源。

3. 土壤侵蚀:过量使用化肥会加速土壤流失的速度,使土壤质量变差,进而引起水土流失和河流浑浊,对地下水形成的水域产生不良影响。

三、防治措施1. 合理施肥:根据土壤质地、农作物需求等因素,科学制定施肥方案,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和频次,避免过量施用造成养分浪费和环境污染。

2. 有机肥替代:推广有机肥的使用,有机肥中富含有机质和微生物,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并减少对化肥的需求。

3. 农作物轮作:合理轮作不同作物,有利于土壤养分的循环利用,减少化肥对土壤的侵蚀和污染,保护地下水的安全。

4. 林带阻隔:在农田周围种植林带,能够阻止水流直接冲刷农田,减少化肥的流失和土壤侵蚀,保护地下水质量。

5. 监测和管理:加强对农田施肥的监测和管理,定期检测土壤和地下水的化学参数,及时调整施肥方案,确保施肥量在合理范围内。

结论化肥对土地和地下水的污染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和隐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酸铵。硫氰离子的1~5mg/kg水溶液,对稻、麦的发 芽有促进作用,在5mg/kg以上时则危害发芽。
2、磺胺酸
在利用制造尼龙原料的废硫酸生产的磷肥、氮 肥中,含有磺胺酸盐。磺胺酸对植物有危害作用, 但在制造过程中用亚硝酸盐加以分解除去,则可无 害。 3、缩二脲 缩二脲存在于尿素中。缩二脲易危害植物,尤
磷肥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施用的化 肥中,磷肥约占20%以上,施用的磷肥种类很多。
磷肥中微量杂质的污染问题作为重金属的一 个重要污染源受到广泛重视,各种磷肥或磷 矿粉中的多种重金属杂质含量都较高。长期 大量施用含重金属杂质量过高的磷肥有可能 造成重金属累积性污染的危害。 2、镉对土壤的污染
可能在土壤中不断累积而危害生态环境和人类。 (二)有机副成分的污染
从当前国际上使用的化肥种类来看,普遍认为 有害的有机化合物有:硫氰酸盐、磺胺酸、缩二脲 和三聚乙醛,它们对种子、幼苗或者土壤微生物有 毒害作用。
1、硫氰酸盐 硫氰酸盐产生于煤制气和炼焦的生产过程中, 在用煤气和炼焦厂的副产品制造的硫酸铵中有硫氰
其是根外喷施和做种肥是易发生危害。故对尿素及 其加工的肥料,宜在用前了解其中缩二脲的含量, 以便采取预防措施。 4、三聚乙醛 三聚乙醛是生产某些农药、医药和其他有机合 成物的原料。三聚乙醛及有关化学物污染农田危害 作物的事故屡屡发生,对农业生产造成很大威胁。 (三)氟的污染 磷矿石中另一种有害物质是氟。长期使用磷肥
量会很大。
2、农田排水 在水田,常有插秧前的泡田弃水和雨后排水, 使一部分氮流失到水体中,施肥往往使农田排水中 氮的流失量增加,磷相对地表侵蚀和地表径流的损 失,排水中的损失较小,人工排水能减少磷的流失。 3、渗漏、淋洗
土壤中的氮以及施入土壤的肥料氮,在降雨和 灌溉水的作用下,部分直接以化合物形式 (如尿素)
一旦臭氧层遭到削弱和破坏,过多的紫外线辐射将 使人类和牲畜皮肤癌的患病率增加,还可能扰乱动 植物的正常生长,并对其后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氮的气态氧化物在太阳光的照射作用下, 将产生光化学烟雾。这种烟雾刺激人类的呼吸系统, 并对肺脏组织产生刺激和腐蚀作用。
四、化肥施用与农产品质量及人体健康
(一)施肥对农产品质量的正面效应 施肥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为作物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从而可提高农产品的 数量和质量,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 农产品品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营养品质, 指农产品中蛋白质、氨基酸、糖分、维生素和矿物 质等含量的高低。(2)卫生品质,主要是指可对人 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指标,如重金属汞、镉
(三)硝酸盐对农产品的污染 硝酸盐是农作物氮素的主要来源,在多数情况 下,它是农作物丰产优质的积极因素。近几十年来 由于氮肥的超量投入,特别是在大棚、温室等设施 农业中氮肥投入过量,造成硝酸盐在农产品中的大 量累积,虽然这对农作物本身影响不大,但通过食 物链,却对人体存在着潜在危险,它在人体内经硝 酸还原菌作用后被还原为亚硝酸盐,毒性加大是硝 酸盐毒性的11倍。
2、N2O与臭氧层破坏 N2O对臭氧层的破坏令世人瞩目。在农田生态 系统中,由于化学氮肥的施用量过多,其中部分氮 素在还原条件下通过反硝化作用产生N2O, 它可以 长期滞留在平流层,成为破坏臭氧层的催化剂,其 光化学反应的方程式为:
紫外线 N2O+O2 → NO+N2O , NO+O3 →NO2+O2
施用化肥对环境的 污染与防治
主要内容
一、化肥施用与土壤生态环境
(一)重金属污染 (二)有机副成分的污染 (三)氟的污染 (四)放射性污染 (五)土壤硝酸盐的积累
二、化肥施用与水环境
(一)化肥水环境损失的途径
(二)施肥与地面水体富营养化 (三)施肥与水体硝酸盐污染
三、化肥施用与大气环境
(一)氮肥气态损失途径 (二)施肥与温室效应 (三)施肥对大气环境的其他影响
一、化肥施用与土壤生态环境
化肥施用不当或过量施肥将对土壤环境产生 不利影响,表现在:对土壤中硝酸盐的累积的影 响;对土壤肥力和性质的影响;对土壤卫生状况 的影响。另外,由于生产化肥的原料、矿石的杂 质以及生产工艺流程的污染,化肥中常常含有不 等量的副成分或杂质,它们是重金属元素、有毒 有机化合物以及放射性物质等。施入土壤后会发 生一定程度的积累,造成土壤的潜在污染。
硝化作用过程中氮的损失,往往注重硝化产物 硝态氨向水环境中的迁移。忽略N2O向大气中的损 失,但它有时也比较可观,如从施用无水氮的土壤 释放的N2O-N量可占到加入氮量的7%,所以某些施 肥土壤在硝化过程中形成的NO2量也是不可忽视的, 对温室效应也有一定的影响。
3、反硝化的损失及其意义 反硝化程释放出的N2O量,对温室效应有强大 的贡献力,与1分子CO2相比,1分子的N2O的温室效 应增温潜力为300。
施用矿质肥料的目的是提高土壤中植物 所必需的各种营养元素的含量,矿质肥料特
别是磷肥中含有一定量的重金属镉。镉是土壤环 境中重要的污染元素。磷肥中的镉主要来自原料 磷矿石中,大部分磷矿石属于沉积类型,在形成 过程中磷以沉积物的形式从海水中分离出来,而 其他化肥元素如镉也同时沉积下来,所以在磷矿 石中含有一定量的镉。 镉随施肥进入土壤,由于镉在土壤中运动性 很小,淋失很少,也不会被微生物分解,在种植 作物的条件下,常损失的途径 化肥从农田流失到水域中的途径主要有:径流、 农田排水和渗漏淋洗。
1、地表径流
天然降水和不适当灌溉形成的地表径流,将农田 氮素转移带入到地表水体中,造成氮素的大量损失, 包括通过水土流失和农田径流等所带走的养分。由于 不利地形、植被状况及不当的农业生产措施,养分流
磷酸铵
3~4
80
115~200
2
_
_
产原料是磷矿石,成分不像由合成氨制造的氮肥 那样单纯,往往含有一定量的重金属。一方面, 农田施入磷肥将这些有害质带入土壤环境,对作 物产生危害。另一方面,由于这些有害物质在土 壤-植物系统的积累、迁移和转化中,进入食物链, 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磷是作物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影响元素之一
(二)重金属对农产品的污染
重金属在环境中一般是指汞、镉、铅、铬及类 金属砷等生物毒性显著的元素,也包括具有一定毒 性的一般重金属,如锌、铜、钴、镍、锡等。虽然 有些元素如锌、铜、钴等是人和生物体必需的微量 元素,但这些元素对生物体适宜的范围很窄。重金 属元素在环境迁移转化的最大特点是不能或不易被 生物体分解转化后排出体外,只能沿食物链逐级往 下传递,在生物体内浓度放大,当累积到较高含量 时就会对生物体产生毒性效应。
会导致土壤中含氟量的增高。对某些原土壤含氟 较高的地区更可能增加其氟污染的严重程度。
(四)放射性污染
由于原料中携带放射性核素,化肥施用将放 射性扩散到广大农田环境,经过食物链,最终被 人体摄取。化肥中放射性物质主要存在于磷肥和 钾肥中。 自然界分布的磷矿石中常伴生铀、钍(tu)、
镭等天然放射性元素。而在磷肥的生产过程中,铀 和磷一起进入磷肥,使磷肥中也含有微量的天然放 射性元素。钾肥中的放射性核素是40K。 经常施用磷肥和钾肥将放射性物质扩散到农田 环境并不断积累,它们通过肥料→土壤→农作物→ 动物或经过食物链,最终被人体摄取而产生危害。 (五)土壤硝酸盐的积累 化肥氮肥主要品种为铵盐、硝酸盐、尿素、石 灰氮及氨水等,它们施入土壤中,非铵盐及非硝酸
四、化肥施用与农产品质量及人体健康
(一)施肥对农产品质量的正面效应 (二)重金属对农产品的污染 (三)硝酸盐对农产品的污染 (四)其他元素对农产品的污染
五、化肥施用的环境污染防治
(一)合理施肥量的确定 (二)配方施肥 (三)施用化肥增效剂 (四)节水节肥的水肥综合管理技术体系
(五)有机无机相结合的综合作物养分管理体系
(一)重金属污染
1、肥料中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 重金属元素是肥料中报道最多的污染物质。 氮、钾肥料中重金属含量较低(表1),而磷肥中含 有较多的有害重金属。磷肥不同于氮肥,它的生
表1 印度某些化肥的重金属含量
重金属元素/mg/kg 肥料 尿素 氯化钾 硫酸铵 Cu 0.36 3 0.5 Zn 0.5 3 0.5 Mn 0.5 8 70 Mo 0.2 0.2 0.1 Pb 4 88 _ Cd 1 14 _
淋洗到土壤下层,大部分最终以可溶性的NO3- , NO2- 和NH4+ 形式淋洗到土壤下层。氮淋洗损失受气 候、土壤、植物、施肥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农田系统中的磷流失的另一个途径是磷在土壤 剖面向下淋洗,磷可以通过土壤剖面或优先通过一 些大的孔隙(如土壤裂缝、跟通道、蚯蚓空洞)慢慢向 下淋洗。磷淋洗的多少与农田管理、土壤特性和气 候条件有关。在常规施磷肥条件下,大多数土壤上 不会发现磷的明显淋洗。
态氮均要转化为铵态氮和硝态氮方可被植物吸收。 铵态氮在土壤通气的情况下,经土壤生物的作 用,可转化为亚硝酸盐(NO2--N)进一步氧化形成 硝酸盐(NO3—N)。如果氮肥施用过多,不仅可造 成作物贪青,甚至倒状,而且在土壤中转化为硝态 氮的含量就会明显增加,作物根部从土壤中就要吸 收大量的硝态氮,人类通过食用含硝酸盐过多的蔬 菜或其他食物后,将硝酸盐一并食入。
(二)施肥与地面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通常是指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封 闭性的水体,以及某些滞留(流速在1m/min以下者) 河流水体内的氮、磷和碳等营养元素的富集,导致 某些特征性藻类主要为蓝藻、绿藻等的异常增殖, 使水体透明度下降,溶解氧降低,水生生物随之大 批死亡,水味变得腥臭难闻。水质富营养化不仅使 水体丧失应有的功能,而且使水生生态环境向着不 利于人类的方向演变,最终势必影响经济建设
(一)氮肥气态损失途径
氮肥气态损失途径主要包括氨挥发和硝化、反硝
化作用等途径,二者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如果条 件有利于氨挥发反硝化损失量小,反之,则大。
1、氨挥发损失及其意义
根据国内试验汇总,不同试验中氨挥发占施 入氮量的5%~47%,占氮素总损失的18%~104%。 NH3不仅以干湿沉降返回地表,加速水体富营养化, 或再作为NO2 和NO的二次源,而且还影响土壤作 为甲烷汇。 2、硝化作用的损失及其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