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精髓之我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湘文化精髓之我见

关于湖湘文化精髓的概括,学术界比较公认且较典型的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实事求是”;二是“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百折不挠、兼收并蓄”。我们倾向于后者,认为后者更能体现湖湘文化的精神实质,更能反映湖湘文化的地域特色。(文/刘庆选)

湖湘文化是中华文明中独具特色的文化奇葩。湖湘文化以原道发端,远迹屈子,中经贾谊、柳宗元形成湖湘文化原道的源头,到周敦颐重构儒道的《太极图说》、王船山“六经责我开生面”,魏源“技可进乎道”、“师夷长技以制夷”,谭嗣同锻造维新变法的思想利器《仁学》,直至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流风所被,化及千年”,终于积千年之功,卓然独立于世,为中国近现代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近年来,湖湘文化成为学界研究的热门课题,涌现了一大批研究成果,推动了湖湘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同时也引发了更多的学术讨论和分歧。仅就对湖湘文化精髓的概括而言,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学术界比较公认且较为典型的有二。一是“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实事求是”;二是“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百折不挠、兼收并蓄”。(周伯华《中国经济时报·大力弘扬湖湘文化优秀传统》2006年3月7日)对这两种概括,我们倾向于后者,认为后者更能体现湖湘文化的精神实质,更能反映湖湘文化的地域特色。

首先,“经世致用”只是儒家文化的一个共同特征,并不能凸显湖湘文化的地域特色。“经世”最早出自《庄子》“春秋经世,先王之志”;“致用”出自《周易》“精义入神,以致用也”。“经世”即“经国济世”,强调要志存高远,胸怀天下,求解治国之道;“致用”即“学以致用”,要求积极入世、致力社会实践。“经世致用”作为一种思潮和精神,发端于宋代,形成于明末清初,以王船山、顾炎武为代表,后来的维新运动也是从中汲取精神资源。从本质上讲,“经世致用”是儒家文化实用主义特征的概括。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就是强调入世。儒家自创立始,就非常重视实践,也就是孔子所谓的“行”。在孔子看来,“学”最终要落实在“行”的层面上,而且“学”也就是“行”,“行”中之“学”才是真正之“学”,“学而时习之”,才会真正体会到“乐”的勃发。通读《论语》不难发现,孔子所提倡的学问,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实际上提出了一整套以“仁”和“礼”为核心的治世行为规范,而不是朱程所尊奉的那种离实际生活越来越远的心学。历代儒士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就是对经世致用的最好注脚。湖湘文化,作为儒家文化地域化的一个分支,必然带有儒家文化这一本质特征,如果将其作为湖湘文化的特征,很显然不能从本质上反映湖湘文化的地域特色。

其次,“实事求是”是儒学本来存在的一种治学方式,它仅是湖湘学派区别于其他学派的治学选择。“实事求是”,语出《汉书·河间献王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明代王船山提出“格物致知”和“实事求是”的学术背景,是远离实际社会生活的心学的泛滥。以朱程理学为代表的心学,抽掉了儒家的求实、革新精神,将知行割裂,置于两端,不能满足抵御女真族南犯、急于拓展民族生

存空间的现实需要,其生命活力已日渐式微。王船山提出这一学术主张,正是对朱程理学歪曲儒家学说的历史性反正。实际上,王船山所做的就是洗尽“实事求是”身上的历史尘埃,为湖湘学派寻找治学上的理论依据,注入儒学继续前行的动力,还不能说这就是反映湖湘文化特色的固有特征。从湖湘文化的发展脉络来看,真正成为中华文化一支有影响力的文化,始于明末清初,前后不过四百多年。这一方面是文化重心南移的结果,另一方面更多的是一种治学理路选择的结果。如果将儒学本来存在的“实事求是”的治学方式,上升为湖湘文化的独特品格,最起码有两个不妥。一是仍然有将儒学的共性特征个性化之嫌;二是在现代“实事求是”已被赋予新的内涵。以1941年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为标志,及至改革开放后,“实事求是”被提升为国家战略层面,更具有新的科学内涵和时代要求,以此概括湖湘文化,事实上是有硬性嫁接之嫌。

第三,“百折不挠”是湖湘文化作用于文化个体的集中体现。“百折不挠”,出自《蔡中郎集·太尉桥玄碑》:“其性庄,疾华尚朴,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借用“百折不挠”来概括湖南人独特的群体性格,是对湖南人这种中国独无仅有的“霸蛮、血性”等特征的提升。明清以来,湖湘文化横空出世,孕育了一大批为追求理想信念而坚忍执著,严守民族气节而舍生取义,战胜困难而刚烈雄健的湖湘精英,引起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瞩目。最为突出的有——曾国藩一介儒生,“屡败屡战”、“打落牙齿和血吞”,打出“无湘不成军”;左宗棠抬棺进疆,不让沙俄寸土;谭嗣同“去留肝胆两昆仑”,为变法洒热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湘籍革命家,身处逆境,开展艰苦卓绝的斗争等等,这都集中体现了湖湘英雄群体一往无前、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湖南这种英才辈出的现象,既

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式的使命感和“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般直冲云霄的豪气,又是湖湘文化“筚路蓝缕”、奋发图强的深刻写照,是湖湘文化在文化个体身上打下的文化烙印。用“百折不挠”来概括湖湘文化精髓,既能恰当地反映湖湘文化的传统特色,又有很深厚的历史依据。

第四,“兼收并蓄”是对湖湘文化开放意识的集中概括。“兼收并蓄”,出自韩愈《进学解》:“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原意是把各种东西一并收罗藏蓄,后指把性质不同东西都吸收、包罗进来。以此来概括湖湘文化精髓,一是就其文化成因来考虑的。湖南虽然北有大江相阻,其它三方均是群山环绕,号为“四塞之地”,但地处南北交通要冲,东连西进之枢纽,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各种文化交相汇合、相互激荡之地。湖湘文化在这三湘四水之间,撷南北文化之长,促进南北文化相互生发,从而既拥有中原文化的顽强坚毅和现实价值取向,又有南方文化的灵性飘逸与浪漫激情的双重品性。在西学纷至沓来,中西文化激烈对撞的历史时期,这种交融而生的文化,展现出“有容乃大”的兼容并包特性,以其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和清醒,率先开始近代转型,保持了文化自身的尊严。二是从文化的相互影响的角度来言说的。湖湘文化充分汲取外来文明成果丰富和发展自己,也反过来使影响者受到自己的浸润。接收外来影响方面,湖湘知识群体有接收外来文明的自觉,如,魏源“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突破“夷夏之大防”,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曾国藩筹办洋务,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选派幼童赴美留学;郭嵩焘大力传播西学,推动中国近代化;谭嗣同著《仁学》熔铸古今,萃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