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下《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认识与实践
《新课标》下思想品德课创新教学的实践与思
《新课标》下思想品德课创新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新课标》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强调研究性学习,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与创新能力。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讲讲、划划、背背”,要更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那么,怎样在《新课标》的引领下进行创新教学呢?笔者在日常的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欲望《新课标》指出:“可利用情境模拟与角色扮演精心教学活动,这类活动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而目的是创设某种情境,令其经历的仿真性演习活动。
活动的关键是要让学生获得体验。
”根据《新课准》安排的内容,考虑到学生心理的多样化和课程本身的多样性,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导入方式,一般有表演导入、歌曲导入、格言导入、悬念导入、典型事例导入等。
如七年级《情绪--内心世界的窗口》一课,我采用学生表演小品的方式导入新课:请三位学生以导言中的故事情节为脚本,即兴表演小品。
然后由小品引起学生思考:(1)这个小品说明了什么?(2)两个学生为什么会产生情绪?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心理。
继而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使学生认识到中学生有追求知识,获得帮助、理解、友谊等内心需要,从而产生情绪。
又如八年级《依法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一课时,我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部分学生厌学的现象,用一幅漫画:一个卖鱼的失学儿童对教师说:“我不会算帐,想上学”来导入新课,使学生认识到读书的重要,从而正确理解国家的义务教育制度。
二、讨论质疑,营造宽松创新氛围《新课标》中指出:“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是时代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让学生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索和解决问题,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发展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
”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有疑问才会有思维。
通过思维才能释疑解惑,才会有所进取、有所创新。
新课标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践与思考
新课标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践与思考一、引言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这一变革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更新上,更体现在教育目标的转变和教育理念的升华上。
本文将结合新课标理念,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法治精神的青少年提供参考。
二、新课标理念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影响新课标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
这一理念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促使教师转变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同时也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活,教学方法更加多样。
三、新课标理念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目标在新课标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知识目标:学生应掌握基本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了解社会规范和法律常识。
技能目标:学生应具备运用道德与法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
情感态度目标: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尊重法律,遵守社会规范。
四、教学内容与方法在新课标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
教学方法应多样化,包括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五、实践案例以一堂关于“尊重法律”的课程为例,教师首先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法律的重要性。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遵守法律。
最后,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模拟解决生活中的法律问题。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法律知识,还提高了他们的法律意识和实践能力。
六、思考与探讨虽然新课标理念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改进之处。
例如,部分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不够深入,教学方法单一;部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
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的认识和体会
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的认识和体会引言《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是为了培养小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治意识而制定的教育标准。
本文将对该标准进行认识和体会的探讨。
认识1. 培养道德修养《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小学生的道德修养。
通过学习道德知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规范,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2. 培养法治意识该标准还着重培养小学生的法治意识。
通过学习法治知识、法治情感和法治行为规范,学生能够了解法治的重要性,学会尊重法律,遵守法规,维护公平正义。
3. 综合发展除了培养道德修养和法治意识外,该标准还注重学生的综合发展。
通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实践能力,使其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得到全面发展。
体会1. 培养正确价值观《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得小学生能够接受系统的道德教育,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这对于他们的成长和未来的社会角色扮演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 提升法治素养通过学习法治知识和法治行为规范,小学生能够提升法治素养,增强对法治的认同感和遵守法律的意识。
这对于建设法治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
3. 促进综合能力发展该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实践能力,使其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得到全面发展。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
总结《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于培养小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治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该标准的指导,小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法治素养,促进综合能力发展,为他们的成长和未来的社会参与打下坚实基础。
新理念下思想品德有效教学的实践与认识
新理念下思想品德有效教学的实践与认识“有效教学”既是一种理念,又是一种策略,作为一种理念,“有效教学”始终致力于教学效益的提高;作为一种策略,“有效教学”表现为教学者为提高教学效益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行为方式。
在新理念指导下的教学中,有些课堂教学状况虽已有些变化,但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深刻影响,“穿新鞋,走老路”还很明显,课堂学习缺少生气,学生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师生做了很多无效劳动。
有效课堂教学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叶澜教授用一句话将其形容为“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这种“生命活力”是什么呢?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实践体会,谈一下在这方面的几点认识。
一、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乐学的动力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力求认识探索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而这种心理倾向能使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原动力。
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得成功的动力。
那么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可以将讲故事、画漫画、猜谜语、听音乐、引诗歌、议热点等融入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新感觉、新认知、新收获,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泉,有一种在学习的乐园中畅游之感。
例如,在学习《两代人的对话》时,我给学生讲了“苏格拉底教人辩论”的故事,还引用了大文豪莫泊桑的名言“没有两个人的鼻子是相同的”,最后还让学生表演了课本剧“小新与家长的沟通”,由于本课学习穿插了故事、名言、表演等,学生兴趣盎然,从而收到了极佳的教学效果。
二、精彩的课堂活动是有效教学的本质和关键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就意味着教师要改变传统“教”的观念,要把课堂变成学生学习活动的场所。
在“以学论教”和“关注动态生成”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思想品德课堂活动必须精彩有效,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才能促进学生积极体验,主动思考,掌握知识。
道法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道法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道法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我们心里有一些收获后,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
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道法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道法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1一、自我教学诊断分析。
1、制定的课堂教学目标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达成。
2、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较差,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答非所问,需要经过反复引导后才能继续进行下一步骤的教学,对知识点一知半解。
3、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脱节。
课堂停留在知识的讲授上,没有能有效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处理实际道德的事件的能力,也就是所谓的“理论实践两张皮”。
二、解决问题的改进措施。
1、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正确把握课标要求。
一堂道德与法治课,制定目标很重要,目标好比师生在游泳课堂里的目的地,目标过大,游不到,目标过低,达不到训练的目的,恰当的目标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既能够达成目标,又能起到训练的作用。
只有把握了课标对教学的总体目标要求,才能在制定具体目标时有标杆,才不会有偏差。
2、要关注学情。
三年级孩子,他们的生活大部分是被家长包裹着的,他们在家被家人包裹着,在小区,被家人看护着,上放学路上,家长一路接送,在学校,被老师包裹着,他们生活的空间就是家里、小区、学校,很少独立与他人相处,社会生活经验缺乏,难以达成老师课堂设定的目标,因此,作为老师要充分了解学情,要能够课前让孩子在家长的协助下,充分挖掘自己助人和被助的体验,了解社会上爱心传递的人和事,阅读了解雷锋的故事,增加不在场经验,提升他们对传递爱心的理解,为课堂教学铺垫。
3、要精心设计课堂活动教学思路是一节课学生“学”与教师“教”的步骤和流程,也是教师对一节课教学过程所做出的思考、安排与策划,它体现了本节课“学”与“教”的逻辑,一堂成功的课必定有一条非常清晰的教学主线,显得有条有理,环环相扣,重点突出,精彩纷呈。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心得体会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心得体会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心得体会1认真聆听了韩震教授的报告后,让我对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思政课教师心中要有大局观,要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功能,贯彻五大核心开展理念,不断改变育人方式,进行跨学科和大单元设计尝试;改变评价方式,优化终结性评价,探索新评价,发挥评价对教育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同时,作为思政课老师,我们要不断学习,提升教育素养和专业素养,做学生成长路上的领路人,争做立德树人的大先生。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心得体会2道德法治是现代社会里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元素。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道德和法律常常被提及。
道德法治教材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学习道德法治教材时的解读心得体会,希望可以与大家分享一些启示和思考。
道德和法律都是规定行为准则的方式。
道德是人们自觉形成的,而法律是国家制定的规定。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
法律作为社会规范的具体形式,是社会进步的法制基础。
然而,法律只能对一部分行为进行规范,而道德可以覆盖到更广泛的范畴。
因此,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一种相生相克的关系。
道德和法治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至关重要。
在社会中,人们遵守道德规范,可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道德氛围,进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文明进步。
而法治则是保障公正和正义实现的重要手段,保障人民的权益和利益。
国家和政府的权威和信誉也得以维护和增强。
因此,道德和法治的现实意义是突出的,它们对社会的发展和未来有着深刻的影响。
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学生们需要培养出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正确的行为方式。
学校的道德教育应当贯穿学习的各个环节,旨在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价值,培养健康的人格,养成良好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成为有道德担当和责任的人,拥有正确的人生导向和生活态度。
本文主要分享了我在学习道德法治教材时的解读心得体会。
道德与法治的新课标解读
道德与法治的新课标解读一、课程性质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热爱生活、乐于探究、负责任的公民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1. 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强调体验性。
2. 明确课程性质,强化道德与法治教育。
3. 强调与生活实际以及其他课程的联系,以主题关系为线索,统筹设计教材结构。
4. 强化实践活动环节,通过案例讨论、辨析,提高学生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感悟真善美,促进学生人格和谐发展。
5. 强调教材的可读性、可学性和可用性,通过典型案例和情境活动的设计,通过丰富的材料和案例的供给,通过必要的辨析学理提示,增强教材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6. 注重引导家庭、学校、社区、国家、世界和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注重当前和长远的教育目标之间的联系。
7. 按照内容标准中的话题要求,确定教材的主题、框题和节题。
8. 合理安排教材内容的容量和难度,体现一定的弹性,留有必要的空间,供各地选择使用,便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
三、课程设计思路1. 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主线,统筹规划教材结构。
2. 以相关学科知识为背景和支撑,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
3. 以相关学科知识为铺垫或背景,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4. 以学生能够接受和乐于参与的方式组织和呈现内容,增强教材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5. 既注重通过具体的情景进行教育,也注重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生活。
6. 既注重运用图画、照片等形象直观的方式呈现内容,也注重运用富有思辨性的讨论、辨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明理和践行。
7. 既注重运用典型的事例来引导学生感悟和反思生活,也注重运用归纳式和演绎式等逻辑推理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和分析问题。
8. 既注重运用历史的眼光引导学生审视现实问题,也注重运用发展的观点引导学生分析未来问题。
9. 既注重运用国家社会的视野引导学生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也注重运用公民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
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的认识和体会
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的认识
和体会
我认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法治观念以及法律常识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我对该标准的认
识和体会:
1. 标准的重要性:《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是指导小学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重要依据。
它明确了课程的目标、内容和评
价标准,帮助学校和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培养学生的道德品
质和法治素养。
2. 培养道德意识:标准要求学校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
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
这有助于学生树立
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提升个人素质。
3. 培养法治观念: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使他们了解
法治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通过研究法律常识和法治教育,学生能够
树立法治观念,遵守法律,增强法律意识,形成遵纪守法的行为惯。
4. 发展法律常识:标准要求学校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
常识。
学生通过研究法律常识,了解法律的基本知识和法律制度,
提升法律素养,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防范违法犯罪的发生。
5. 教学方法: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情景模拟、案例分
析等方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鼓励学
校开展实践活动,如参观法院、警察局等,让学生亲身感受法治教
育的实际效果。
总之,我认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对于培养学生的
道德意识、法治观念和法律常识具有重要作用。
学校和教师应根据
标准的要求,合理开展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素质,为培养有道德情操、法治意识的新时代公民做出贡献。
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心得体会(3篇)
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心得体会《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明确了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培养要求。
新课程标准更加人性化,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内容基于五个方面核心素养选择和建构主题,将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范围作为暗线,在明线上突出了道德与法治的基本内容。
除了国情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入学教育六大课程主题,更是强化了中华传统美德、革命传统和法治教育,并有机融入国家安全、劳动教育以及信息素养、金融素养教育等相关主题,让教师在下一步教育教学活动中有了方向引领。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国家认同、文化认同、价值观认同的课程,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尽可能消弭差异性,超越多样性。
当今时代新生事物层出不穷,面对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使世界面临更多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
因此,作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必须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在生活中感受道德的价值和需要,进行情感认同,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
课标细化了培养目标,明确了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
通过深入学习,思政教师应肩负重任、任重道远。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深入钻研课标和教材,读出课标和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课标和教材的精髓难点,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综合性课程。
同时,坚持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主体建构相统一,建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知行合一。
要做一个言行一致的榜样,做一个会温暖、关心他人勇于承担责任的榜样,做一个严谨治学的榜样,做到言教与身教的统一,用自己诚挚的语言教育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学生,帮助他们行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拥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格人才。
新课程 新教材 新理念——统编《道德与法治》三年级教材的整体解读
2.每 个 单 元 的 问 题 域 都 体 现 鲜 明 的 价 值 导 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秀 传 统 文 化 教 育 、 法 治 教 育 、 道 德 教 育 等 国 家 对 少
《道 德 与 法 治 》 是 体 现 国 家 意 志 的 课 程 , 承 载
年 儿 童 教 育 提 出 的 要 求 与 儿 童 生 活 有 机 融 合 。 面 对 着 党 和 国 家 赋 予 的 重 大 历 史 使 命 ,培 养 社 会 主 义
新 课 程 、 新 教 材 ,教 师 应 如 何 成 为 教 、 学 、 研 一 体 的 建 设 者 和 接 班 人 ,具 有 其 他 课 程 所 不 能 替 代 的
的 新 型 教 师 ? 怎 样 理 解 教 材 ,才 能 既 有 高 度 又 有 宽 特 殊 育 人 功 能 , 教 材 的 每 个 单 元 、 每 一 课 都 具 有
长》 《家 是 最 温 暖 的 地 方》。 这 4个 单 元 不 是 关 于 学 学 整 理 玩 具 、 学 跳 舞 、 学 做 手 工 、 学 写 字 、 学 礼 貌
习 、 学 校 、 安 全 、 家 庭 四 个 领 域 的 知 识 体 系 , 而 是 等 。 教 材 通 过 这 些 图体 现 的 生 活 范 例 唤 醒 学 生 对 自
治 》 统 编 教 材 在 编 写 时 以 体 现 国 家 意 志 、 中 国 基 暖 的 地 方》 探 索 的 是 我 们 应 该 怎 么 对 待 父 母 、 家 人
因 、世 界 眼 光 、 儿 童 立 场 为 根 本 方 针 , 以 培 育 少 年 以及 家 庭 历 史 问 题 等 。
儿 童 的 社 会 主 义 核 心 价 值 观 为 根 本 目 的 , 将 中 华 优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念与走向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念与走向道德与法治是小学阶段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其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核心在于体现出教学宗旨,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将道德与法治教学带到现实生活中,使教学环境更贴近生活,提升学生的社会体验,回归生活,释放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快乐。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理念。
这次培训完成了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解读,我从中了解到教材中蕴涵的新理念。
理念1:尊重童年生活独立价值。
儿童是具有完整生命表现的人,童年是人生之中具有独立价值的时期,每一个儿童都具有独立的人格和独特的存在价值,因此,童年生活不仅仅是为成年生活作准备的阶段。
卢梭的《爱弥儿》一书之所以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原因就在于它确立了现代教育中的儿童立场:儿童不仅是人,儿童还是儿童。
但是,在以往的教育中,人们眼里往往只有成人,没有儿童。
为了落实尊重儿童的理念,本教材力求呈现一个儿童的生活世界,建构一种儿童文化,让教材富有童心和童趣。
理念2:品德培养回归生活。
这一理念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教材预设的德育目的是引导学生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
儿童的生活是多样的,道德教育就是要使儿童在多样的可能生活中选择一种更有价值、更具意义的生活,并通过这样的生活来涵养他们的德性。
其二,教材的内容以生活为逻辑进行整合。
回到儿童的现实生活,我们会发现各种教育往往是融合在一起的。
因此,本教材就以生活逻辑来整合多种教育内容。
其三,教材预设了关注生活、反思生活、超越生活三个教学环节。
以往的德育教材预设的教学过程包括学习知识、巩固知识、考核知识三个部分。
但是,在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的理念下,教学过程就转变为关注生活、反思生活和超越生活三个环节。
理念3:将教材的功能定位为激活儿童的自我发展的“活性因子”。
那么,如何实现这一功能呢?其一,在教学中,要重视教材中的主持人问题、留白和省略号的设计,以此来引导儿童关注生活中遇到的真实问题。
道德与法治研究论文:新课标背景下道德与法治的学科实践
道德与法治研究论文:新课标背景下道德与法治的学科实践摘要:学科实践是新课标的一大亮点。
基于新课标要求和实践经验,道德与法治的学科实践有三条路径:基于案例教学的前学科实践路径,重在知识生成;基于活动探究的准学科实践路径,重在体验感悟;基于社会实践的真学科实践路径,重在知行合一。
三条路径并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共同指向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的培育。
关键词:新课标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学科实践当前,学科实践成为教育热词,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
所谓学科实践,是指具有学科意蕴的典型实践,即学科专业共同体怀着共享的愿景与价值观,运用该学科的概念、思想与工具,整合心理过程与操控技能,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一套典型做法。
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要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学科实践,一方面是注重“做中学”,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体会学科思想方法;另一方面是加强知识学习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从本质上来讲,学科实践是一种有效整合学科教学与实践的学习方式,是实现学科育人价值的有效路径。
具体到道德与法治课程,《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教学建议部分,也提出要丰富学生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
道德与法治教学要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加强课内课外联结,实现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结合。
在未来落实新课标的进程中,学科实践是教师理解新课标的关键视角,也是改进教学的重要突破口。
按照新课标中教学建议部分的要求,基于实践经验,总结提炼出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的三条实施路径,如图1所示:前学科实践路径、准学科实践路径和真学科实践路径,三条路径围绕“实践”这一核心,形成由外向内的同心圆。
需要指出的是,三条路径的划分只是依据教学与实践的关系远近,并不存在高低优劣之分,三条路径互相配合,共同实现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在内的核心素养培育。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实践的结合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实践的结合“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是新课程理念对初中教学的总体要求,也是初中教学应把握的方向性原则。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将教学活动置于学生生活实践的场景之中,让教学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生活的体悟中获得知识,懂得道理,受到教益,是发挥该学科课程价值的重要手段。
一、教学活动融入学生生活实践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在要求新课程标准载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实践性。
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实践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其实,长期以来,将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实践结合的认知和实践早已有之。
十七世纪30年代,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提出了“教育是生活的准备”的思想;十八世纪以后,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提出了教育应“立足自然”“回归生活”的观点;美国教育家杜威也曾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著名论断;我国近现代人民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更是主张“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学做合一”,即将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有机结合。
可见,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实践结合非常重要。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丰富、寓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教育性于一体,这就迫切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将教学活动融入到学生生活实践中,通过学生的认知、体验与实践,激发学生兴趣,促进有效教育。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实践有机结合,既是教材的思想,也是教学的要求,更是提高教师教学激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只有充分利用学生生活实践,才能激活所学知识、丰富学生情感,走进学生内心,触动学生思考,拓展学生思维。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正是要求本学科教学活动要融入学生生活实践,体现了本课程对教学的内在要求。
二、教学活动融入学生生活实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实践认知(一)转变教学观念是教学活动融入学生生活实践的重要基础。
新理念 新方法 新突破——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与体会
新理念新方法新突破——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与体会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和新《课标》的颁布,给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送来了缕缕春风。
在新形势下,广大思想品德教师应该主动领悟新课标精神,改革思想品德课教学,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转变教学观念面对新课改,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要升华教育理念,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的“新教师”。
二、开发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新课程越来越需要教师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的课程。
教科书不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
新课程需要思想品德教师要具有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教师不仅要会“教”书,还要会“编”书。
三、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叶圣陶老先生说:“最要紧的是看学生学习,而不是看老师讲课。
”新课程倡导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要求思想品德教师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信息的交流,更加注意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追求知识,学会学习。
(一)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愈强,他们参与自我发展、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自觉性就愈大,从而也就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力量,不断调整、改造自身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
(二)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杨振宁讲,他的老师泰勒上课奇谈怪论多,错误也不少;常常是就多种多样的问题和学生研讨,启迪学生的思维。
有时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得不出结论。
就是这种初看无序、不规范的教学,使学生得到了发展,获得了真传。
究其原因,与强化问题意识不无关系,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可见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设计问题情境,注重“存疑”,促使学生经常表现出疑惑、惊奇和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和积极的思维之中。
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精选6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精选6篇)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今天我们道德与法治教研组集体学习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对于如何上好一节合格的道德与法治课,我有了一些更深的理解。
一、及时更新理念新旧课标的改变不仅是内容的变化,而且是理念的转变,德育观的变化。
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用好教材,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切实可行的活动。
活动是学生自己的亲身经历、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学生感受就深,就能洗涤孩子的心灵。
了解教材编排的意图,积极做教材的使用者、开发者和创造者,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采取合适的措施,与学生一起成长。
二、营造道德课堂“德育本身必须是道德的,才有可能培养出有德性的学生。
”在课堂上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在给学生提供德育教育的信号。
合格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关注的不应该仅仅是教学任务的达成,还应该表现出卓越的教育伦理品质,让课堂氛围充满尊重和真实,让每位学生得到公正对待,让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三、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在德、智、体、美、劳中,德育为首。
让学生在活动中做人,让学生懂得感恩,爱自己的学校,爱老师,爱父母。
接纳父母的不完美,接纳老师的不完美,接纳同学的不完美。
允许同学的不同,换位思考,团结同学。
帮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终身学习。
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做诚实守信的好孩子。
四、激发学习兴趣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进竞争机制。
生活处处皆学习,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快乐学习。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遇到困难,教会学生想办法,愈挫愈勇。
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挫折难免,要正确对待挫折。
《道德与法治》课虽然是小课堂,反映的却是大社会。
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课标的指引下,我们探究多样的教学方法,拓展更多的教育资源,一定会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加生动活泼,绚丽多彩。
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2“教书和育人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教书是育人的前提,教书的过程就是育人的过程。
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践与探索摘要: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在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作为德育的主阵地,更应该担此重任,本文的研究旨在通过打破传统的教学思维,探寻更加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增强和发展道德与法治课的实效性。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一、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素材,优化课堂教学“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设计的基础,课程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满足他们身体及心理发展的需要”。
故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平时利用课外时间多与学生班主任交流,收集一些学生生活中的事例,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解决他们遇到的学习和生活上的种种问题的过程中学到知识。
例如:在导入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师长情谊》第六课《师生之间》时,师生日常交往中的点点滴滴制作成短视频,让学生体会到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离不开我们的教师,教师为我们付出的不单单是课堂上的四十分钟,他们每天从早自习到晚自习备课、判作业、课间操等方方面面默默地付出了很多,为接下来的《走近教师》《师生交往》作良好的铺垫。
二、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探索任务驱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问题的探究、思考性。
同时,结合课题目标,以及知识内容来合理地创设具有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并以具体问题的驱动下,促使学生能够积极自主地思考、深入探索,在解决问题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自主思考、剖析及探究能力。
此外,教师在创设问题时,还应链接学生的实际生活,使教学内容鲜活生动,以此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索兴趣,增强学生专注力,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中《少年有梦》一课为例,需要根据中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合理地设计问题,使其成为任务驱动的核心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理念下《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认识与实践《道德与法治》是教育部审定的义务教育教科书。
新教材的编写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以立德树人为主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普及法律常识,小学尤以规范教育为重,所以这既是道德教材也是法治教材。
在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发展的基石。
十八大报告有关《教育的论述——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教育当以德育为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有什么样的教材,就有什么样的国民。
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国家所需、社会所需,也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根本任务——为学生的一生发展打基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当原来的教材《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改为《道德与法治》,它不仅仅是教材的改变,而且是教学理念的改变,教学方法的改变。
相应的教材观、学生观、教学评价、教学策略等也发生了变化。
道德和法治的学习,是本学科的主旨。
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们该如何为祖国为社会培养栋梁之才?我们该如何为孩子的一生打好基础?通过多次参加网络培训、专家讲座、教材辅导,笔者对教材的认识有了一个新高度:新课程是把握好教育意识形态的战略选择;是提升义务教育质量的奠基工程;是落实政治部署的必然要求。
2017年9月,笔者开始从事小学二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工作。
多方查找资料学习、体会新教材的编写理念,在近一年的教学实践中,对教材有了新的领悟,了解了学科教材在编排上的特点:教材是儿童的不是成人的;教材是生活的不是学科的;教材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教材是融合的不是割裂的。
本次课程提倡课程综合化,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探索、研究、发现及合作等学习机制。
上好《道德与法治》课,将是国民教育的首要任务。
新课程,也是新挑战。
一、《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意义《道德与法治》课程顺应时代的需求。
我们已进入21世纪,在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中,不仅需要人们具备高度的文化科学素质,具备获取、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更需要具有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21世纪又是充满竞争的社会,要求人们要具备竞争和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要具备社会交往的能力。
而最为重要的,21世纪是法制社会,要求人们具备高度的法制观念和道德水平。
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人们要想自由地生活和工作,没有强烈的法制观念将会四处碰壁、寸步难行。
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要担起这份职责,为孩子的一生着想。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应以十八大报告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教育好每一个孩子,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新理念、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能再以“教书匠”自居,也不要以“蜡烛”自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教师要孜孜不倦勤于钻研,努力提升自身素养,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做“弄潮儿”。
丰富学识,提高能力,与时俱进,不墨守成规,方能不辱今日之“教师”的称谓,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特点小学二年级学生的特点是形象思维活跃,语言和行为有一定的规范性,表现欲望强,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有集体荣誉感等。
教育就是帮助每一个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寻求自己的幸福。
在使用教材时,感受到编写者的良苦用心,(一)向生活学习向生活学习,是本书主导的道德学习方式。
道德内在于生活之中,是生活的构成性要素。
道德和做人的学习,不同于一般的书本学习,必须是在生活中向生活学习。
也就是从生活中来,咀嚼反刍后,再回到生活中去。
这是21世纪以来,德育课程的主导思路,已经成为德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共识。
向生活学习,包括生活的三个时间维度,即过去的生活、当下的生活与未来的生活。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很多环节,请学生讲述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呈现或者分享他人过去的生活情境。
如《我的第一次》,先让学生想一想过去的经历、同学的经历,从中找到当下的出路。
就是引导学生回顾与反思自己的生活,提取有道德价值的内容。
而在课程的结尾,又会安排学生规划与设计未来。
在对未来生活的展望与规划中,养成一种积极主动的生活意识,“过有创意的生活。
”如《坚持才会有收获》一课的结尾处,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一份“坚持”记录表,就是让他们通过记录自己在生活中的表现,学会自我监督、自我反省,使“坚持”的行为变得更具可操作性,旨在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这就是面向未来生活的教育。
向生活学习,能让学生将过去与未来结合起来,促进学生道德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活动中体验、领悟本课程是一门活动性课程。
针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由于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有限,对道德原则与法治观念,没有过深的理解,所以我们就可以采取孩子们易于接受的形式道德观念,在活动中形成。
因此,道德与法治观念的形成,活动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然,我们这里的活动,并不是简单的某项技能的展示、某次情感经历的体验,或者是某次实践活动的一点收获。
它应该是综合性的实践所得,是智慧的生成,是心灵的提升。
如第5课中的“选个游戏玩一玩”,通过现场的游戏活动,学生知道了在选择游戏时,要考虑游戏条件、身体状况、天气情况、小伙伴的游戏水平、游戏规则等因素。
帮助学生懂得,只有思考全面,选择恰当,游戏才更快乐、健康,也会减少游戏时的争吵与伤害。
游戏使学生对前面所学的观念加深体会,逐步形成在活动中发现道理与道德意义的敏感性与能力。
第15课的“一起来,试一试”,“金鸡独立”的挑战项目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坚持的意义,在以后的日子里,能够遇到困难不退缩、不放弃,有坚持不懈的信心和毅力。
“想验”和“观验”也是很好的一种体验形式。
如教学第9课“我遭遇了不幸”,以视频的形式播放“小水滴”的脸越来越脏,表情也越来越痛苦,形象地表现了原本洁净的水,一路是如何被污染的。
再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回想身边的人们的破坏行为,激发学生对“小水滴”的同情,培养学生对水资源的珍惜情感与危机意识,相机渗透法治教育。
无意识的道德教育就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渗透进孩子们的生活。
三、转变(一)教材观的转变不再是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创造者,上课不是讲教材,而是将教材作为学习资源和引导学生活动的线索。
新教材如何使用,如何落实学科素养,每一课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当这些难题一个个摆在眼前时,笔者将希望寄托在了用书上。
但拿到《教师教学用书》后却发现:没有教学目标,没有重点难点的提示,没有教学设计,将如何进行教学?束手无策之际,只能认真品读教材。
发现教材只是范例,就像数学书上的例题一样,练习要靠自己去设计,要根据自己所在的地区、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而《教师教学用书》编排呈现的是教材多元化对话的形成过程,是教师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的助手。
在它的带动下,笔者转变了观念。
教师用书不再是权威、要求与命令,在这里可以了解到不同视角的解读与分析,可以了解同行的设计案例。
《教师教学用书》使教者要创造性地开展教学,要靠自己去思考、选择、判断进行教学。
而它只是助力教师专业成长的学习资料。
培养创新能力的学生,先让自己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
《道德与法治》教材,将笔者从单纯的教书者转变为研究型教师。
(二)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中首要任务是教学生道德和做人的道理。
因此,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了大转变,由过去的“静态”转变为“动态”,由被动地听转变为主动地学。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和活动体验等学习方式成为学生的主流学习方式。
教学中,笔者精心设计各种自主性的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思考,独立进行判断,领悟生活意义与智慧。
1.體验式情境教学是学生喜欢的。
学习中能轻松地体验到身边和模拟的社会生活。
如《我是班级值日生》,模拟表演矮个子同学擦不到黑板的上面,请大家帮忙想想办法。
学生动脑想办法解决,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
又如《大家排好队》,表演插队买冰淇淋,学生纷纷表示,要做文明人,要守规则。
再如做游戏“立蜻蜓”,看看谁的蜻蜓立的时间长,体会坚持的收获;“编花篮”分享游戏的快乐,是对传统游戏的传承;“我是小鱼闭上嘴”,感受空气对生命的重要。
2.辨析明理辨别是非,知道对错,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教材中多次出现这样的辨析栏目,而且有难度,开放性强。
并不是简单的是与非,而是有多种可能性。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形成自我批判与反思的意识,形成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
如《周末巧安排》中的“这样可以吗”,早起?晚起?要引导学生考虑生活的细节,考虑具体的生活情境,把握适度。
通过辨析使学生加深对生活复杂性的认识。
练习的设计也可采用这种形式进行。
如《坚持才会有收获》,选取学生身边的例子,判断哪种行为是能“坚持”的表现?其中,“学习时有道题不会,我马上去问老师。
”学生出现了争议。
有争议才会明道理。
争议过后,学生明白了学习遇到难题时,要动脑思考,想办法解决。
“不会就问”,其实是逃避学习、不努力不刻苦的一种表现。
学生在解惑中学会自己去思考,思考他们所面对的道德,辨识他们所接受的各种道德观点,独立进行自己的判断,自主做出正确的决定。
3.榜样学习榜样学习是人类学习,特别是意义获得与领悟的重要方式。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不仅是因为榜样如镜子一样,可以让人更好地进行对照式自我反思,还因为榜样有示范作用,有引起人模仿的内驱力。
实际上,榜样学习是我国德育常用的模式。
榜样的言行,能够将人的理想状态具体化。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强调同学中互为榜样的学习意识。
如《做个“开心果”》一课,引导学生寻找身边小组同学中的“开心果”,就是希望建立一种同学共同成长、相互支持的观念。
四、《道德与法治》走进学生的心灵如何让孩子喜欢上《道德与法治》课程呢?“亲其师信其道。
”爱屋及乌,孩子喜欢授课教师,就会喜欢这一学科。
(一)改变自己二年级小学生会喜欢什么样的老师?笔者认为,可以做学生的“大姐姐”,能玩到一起去的“孩子王”。
笔者训练自己,改变语言表达的方式,多用肢体语言和表情吸引学生。
教师亲近学生,学生才会亲近教师。
与学生交流时,记得保持微笑,给学生展示阳光明媚的精神风貌。
平时见到了,摆摆手,点点头,让学生从感、知觉上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喜爱。
(二)课堂上“玩”起来学生最开心的就是做游戏,如:小鱼小鱼快快游、红灯绿灯小白灯、击鼓传花、兔子蹦蹦跳等。
在游戏中引导学生超越自我中心的思维,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并愿意承担生活的责任,遵守规则。
为什么要“玩”起来?因为学生喜欢。
因为玩可以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提升素养。
玩是过程,参与和学习才是目的。
笔者根据每节课的特点,在设计活动中力求案例范围小一点;细化生活和行为指导;学生参与活动多一点,方法灵活一点;教学策略多一点。
巧妙地提问,使学生在玩中反思,玩后分享,并预设下一次,让学生充满期待。
(三)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当学生的兴趣与自己设想的有出入时,教学时应及时进行调整,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真正“以生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