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翻译VS人工翻译:流行语英译之我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器翻译VS人工翻译:流行语英译之我

作者:陈勃彤王小路

来源:《文学教育》 2021年第12期

陈勃彤王小路

内容摘要: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关于人工翻译在未来是否会被机器翻译

替代的争议越来越大。本文旨在通过浅析二者在流行语(汉译英)这一领域的翻译差异,来证

明人工翻译在逻辑思维与翻译严谨度等方面的优势,从而为今后研究机器翻译和人工翻译的发

展前景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机器翻译流行语翻译人机耦合

目前,科技的快速发展引发了机器翻译的使用热潮。与此同时,人工翻译市场也受到了

一定的冲击。这一现象引发了人们对翻译行业发展前景的思考:在未来,机器翻译能否会真正

取代人工翻译?实际上,依照现今科技的发展水平,机器已因其高效灵活的特点被广泛应用到

各类翻译领域,给各行各业和译员们带来了极大的工作便利。但同时,机器翻译的效果和质量

仍有待改进和提高。比如,以当下流行语英译为例,其文本语言结构的生动性和目前机器翻译

的逻辑思维局限性,使得人工翻译在此领域体现出更明显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

一.机翻VS人工:选词的适配度——以时政类流行语为例

当前,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史无前例,但中国话语却在国际传播当中面临着巨大挑战,特别是在时政流行语方面的传播。中国很多时政类流行语往往代表着中国特定的国情和社会环境,因此,翻译过程中的遣词造句需要秉持高度的严密性,译者要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大

国形象。正如我国资深翻译家王弄笙所说:“从事外事翻译必须结合业务、熟悉政策,对重要

的词,特别是涉及到领土主权、重大国家利益的词,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握好分寸。”鉴于此,机器无法深入透析一个民族的历史进程与文化背景,因此其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就无法做到完美

体现国际关系,甚至是国家尊严。

例如十九大报告中的一句话:“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此句翻译的核心在于这个“富”字如何理解。是机械地理解为“有钱了、成为富人了”,还是意译理解为“繁荣了、富强了”?如果使用机器翻译,“富”就会直接被翻译成“rich”,但这不利于保护中国在世贸组织中的应有权益。因为长期以来,一些国家一直对中国发展中国

家的地位颇有微词,所以从这些国家的角度来讲,如果中国用“rich”形容自身的国民经济水平,就等同于承认自己是发达国家,因此中国也就不应该继续享受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

拥有的相应权利。因此,经过一番斟酌比较后,外交部翻译室的译员们一致决定使用“prosperous”一词代替“rich”,意为“繁荣了”,这样用词更为审慎合理,符合表达意图,外界也会更容易接受。

另外,关键概念的翻译不能混淆。例如“形式主义”一词,经测试,使用市面上绝大多

数英语翻译软件进行翻译,大概率都只会出现“formalism”这一种翻译结果。但若对照“formalism”的英英释义就会发现,其实这个词具体指的是在艺术、哲学领域中注重形式,而非我国不提倡的、办事只走程序而不落到实处的形式主义。它绝对不是贬义词,而是一个中性

词汇。因此,如果不思考其真正内涵而直接使用机器进行翻译,就会给外国受众留下“中国不

够包罗万象,什么都反对”的错误印象,甚至造成国际误解,不利于国际间的交流与沟通。所

以在正式的译文中,译员们将“形式主义”改译成了“take tough action against the practice of formalities for formalities’sake”,走形式走过场,这是我们反对的。此“形式主义”非彼“形式主义”,要区分清楚。还有“群众”一词,如果使用机器翻译,会同

时出现“masses”、“people”和“public”等多种译法,那么应该选择哪个词才最贴近“群众”的实际含义呢?这时,进行人工甄别就十分重要了。首先,“群众”实际上是指中国的

“人民大众”或“居民的大多数”,但“masses”一词在英语中含有贬义成分,存在“底层大众”的含义,因此并不能准确地表达出“人民群众”这一集体概念。所以从十八大开始,“群众”就已经被改译成了“people”或“public”。例如,团结动员群众——“uniting a nd mobilizing the people”,就是说党和群众、和人民是在一起的,而不是割裂的个体。

因此,对于时政流行语这一类充满特定社会文化内涵的表达,词汇的解码不仅要考虑上

下文语境,更要充分考虑这一语言使用民族背后的文化思维习惯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语

际转换的过程中不拘泥于表层意义,把握实际内涵并准确传达出词汇的深刻含义。而这些都是

机器无法做到的。

二.机翻VS人工:逻辑思维的转换能力——以网络流行语为例

随着社交网站的快速发展,很多以娱乐性为主的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而为了使网络流

行语更加形象幽默,一些网友经常会将其原本的语句浓缩,或直接以其鲜明特征为其命名。此

类流行语往往具有更深层的引申义,因而对翻译过程中“脱词取义”的要求也就更高。

比如最近话题度很高的“996工作制”,机器只会将其译成“the nine nine six working system”,并没有突出“996”背后隐藏的互联网公司非人性化的加班制度。此时人类特有的逻辑思维优势就凸显出来了,我们可以通过思考提取出“996”的真正内涵,向外国受众解释何为“996”——“9a.m. to 9p.m.,6 days a week”。再比如,最近的年轻人总是把“凉了凉了”挂在嘴边,通常用来表示“完了、结束”的意思,经常用于失望或无法挽救的局面中。常见用法就是“一首凉凉送给某某”。按照这个思路,它的英文可以这样翻译:“Be doomed”,表示“糟糕,要失败”。例如:The questions in this exam are too difficult.I’m now doomed. (这场考试的题目太难了,我注定要“凉凉”了)。但若使用机器翻译,只会出现“cool”这一种与实际意义大相径庭的译法。其实来自两种语言环境的人之间产生交流,大多

数情况是靠领会对方语言的切实含义的,如果译者在其翻译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做到“脱词取义”,只是像机器一样生硬的字面对译,那么沟通双方就很难达到精神层面的契合。

再者,由于机器在逻辑思维方面远逊色于人类,因此在进行较为抽象的意译时,无法像

人类一样做到“脱词取义”,这使得其翻译结果难以做到情感与内涵的有机统一。例如最近网

络流行的“爬山梗”,出自电视剧《隐秘的角落》,是剧中角色张东升的台词。张东升因事业

失败,无法忍受岳父岳母的百般刁难,最后在爬山时假借拍照一把将二老从山顶推下。之后

“一起爬山吗?”就变成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互开玩笑的“死亡邀约”,意为以幽默诙谐的语

气拒绝或调侃他人。这样的一句话如果单纯地使用机器翻译,无外乎“Climbing the mount ain together?”和“Are we hiking together?”这两种译法,均表示邀请的含义,与原本所表示

的意思完全相悖,这就会让外国受众产生误解。因此,如果在这种以一定剧情背景为支撑的语

境下使用机器翻译,不仅传达不出语句原本的幽默含义,而且还会适得其反,产生歧义。

三.机翻VS人工:语言惯性的调整能力——以标识类流行语为例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标识语无处不在。标识语翻译也是当下流行语翻译工作中比较常

见的一类。好的标识语翻译可以为原本的语言增色,产生极好的宣传效应。因此,在中国语言

文化软输出的过程中,标识语翻译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但由于中西方在句式长短、措辞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