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2002年9月22日,我国举办了首批新闻出版行业职业资格考试,全国范围内参加考试的考生1.7万多人,考生年龄不等,从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初级)到已经有了高级职称的老编辑、出版社负责人,对这次职业资格考试他们表现出同样的重视程度。这是专门针对出版行业内的从业人员进行的一次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资格考试。自1994年以来,全国已有3500万劳动者获得了不同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作为一种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人才评价制度,已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引起了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高度重视。
一、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起源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它是指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进行客观公正、利,学规范的评论和鉴定,对合格者授子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一个社会文明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
对职业资格的要求和认定自古就存在。比如我国封建社会中的行会,就对从事本行业的人有许多规定,不合格者不被承认是这一行业内的人,即所谓“外行”。到了现代,职业资格的认定已经由社会自发行为,发展成为国家行为,成为一‘种甲家的职业证书制度。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多数职业都有明确的职业资格标准和就业准人制度。各种职业的从业者,无论有多高的学历,都应接受相应的职业训练和考核,并取得经有关部门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
二、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发展现状
从1992年起,我国就有个别行业探索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而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从1994年开始的。根据2000年7月开始施行的《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对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广,涉及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工种)的劳动者,实行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就业上岗的就业准入制度。根据这一《规定》,今后城镇高中毕业生、失业人员以及农村从事非农产业或进城务工人员,只要从事国家规定的技术职业(工种)工作的;必须经过培训,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方可就业;另一方面,用人单位用技术职业(工种)从业人员,必须从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否则将受到处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确定了生产和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商业和服务业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等4类人员90种职业(工种)将实现持证上岗。“十五”期间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将覆盖国民经济的主要职业(工种),对劳动力市场中覆盖70%以上从业人员的300个职业(工种)将进行技能鉴定工作。
随着人们就业方式多元化和市场化,资格将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它将是人们选择职业的“入场券”,也是行业挑选人才的一个重要资质条件。从一定意义上讲,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完善的程度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程度,因为它是市
场经济运行的重要保障之一。令人欣慰的是,职业资格证书的试行,已基本上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在许多省市的人才交流市场,拥有相关岗位职业资格证书,已经成为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因为在用人单位看来,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反映劳动者具备某种职业所需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证明,既能为企业减少用人风险,降低招工成本,也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益。
三、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意义
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的证明,因此它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也是境外就业、对外劳务合作人员办理技能水平公证的有效证件。国家之所以要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因为这是国家劳动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L是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的重要手段,,有了健全的职业资格审定制度,才能使全国人民建立起正确的职业观,了解本职工作应负的社会职责和对自己思想品德、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技能和要求,形成一—个对劳动质量重要性的认识,全民劳动素质的提高习‘能有可靠的保证。现在有些行业服务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对从事这些工作的人员的资格和素质控制不严。建立和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必将激励工作人员不断进取和努力,自觉接受法律法规的约束,提高业务水平和操作技能,依法执业,才能成为合格的执业者。
2.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人力资源。对各种职业有了明确的任职条件,人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爱好、特长、条件选择职业,用人单位也有切实的录用人才的标准。使人得事,使事得人,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一样,需要通过市场来调节,要以市场为基础来进行配置。只有在劳动力的所有权和水准明晰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的交换行为才能有效地进行。同时,要想取得执业资格以及连续获得执业资格的注册权,对一个人来说,就要不断的学习,不能停滞不前。如,在美国纽约州的会计法中就明确规定了,一个取得注册会计师的专业人员,在三年注册期的每一年中,在被承认的专业领域中完成经有关部门认可的正式继续教育面授课程至少40个小时,或者在被承认的审计学、会计·学和税务三科中选定——个继续教育面授课程,完成最低24小时的正式继续教育,以此来保证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
3.是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的迫切需要。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国际上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这些国家经过百余年的实践证明,这种制度对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是值得我们借鉴的。1994年,我国建立了注册建筑师制度,采用的是美国的试题类型,高标准、高起点,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受到了国际上的重视,促进了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多边和双边合作交流。
四、正确认识职业资格证书
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对职业资格证书证书制度的实行理解不够准确,在概念上经常混淆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及职称的关系。对它们之间进行简单的比较分
析有助于正确理解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含义。
1.与学历证书的关系
1994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发布了《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中强调:要制订各类的资格标准和录用标准,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制度。学历是教育水平的衡量标准,是构成职业资格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不等于职业资格。目前我国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存在着脱节现象,特别在初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中这种现象尤为严重。如我国的学位制度中明确分为学术性学位和专业性学位两大类,专业学位的最大特点是,获得这种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有明显的某种特定的职业背景,如医学、律师、建筑师等。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在我国设置和试办法律硕士、教育硕士、建筑学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及临床医学硕士和博士等六种专业学位。对此,国务院学位办负责人曾作过解释:“一些发达国家把这种学位叫职业学位,作为从事某种职业的必备条件。由于我国学位制度实施时间不长,学位的主要作用是对学位获得者学术水平的认可,在人事制度方面还没有规定某种学位是从事某种职业的必备条件。因此,把这种学位叫‘专业学位’更切合我国国情。”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我们的劳动、人事、教育部门从未将高等教育、学位制度和职业资格与证书联系起来,去改变这个应该改变的现实。学历教育中的中、初等职业学校的双证制度和执业资格的考核制也都尚未全面开展。
2.与职称的关系
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资格证书来讲,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深化职称改革的重要方面。深化职称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三条:一是要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竞争机制;逐步推行个人申请、社会评价、单位聘用、政府指导的职称制度。二是要推行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规范行业市场的管理,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素质;三是要建立考评结合、公开公正客观科学的社会化人才评价机制。深化职称改革的三项任务中,很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国际上,许多国家是没有职称的,也不分高、中、初等级。随着职称改革工作的深入,有些专业技术职务系列,会逐步向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转化,如会计、审计、营销、工程中的部分专业。所以说,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深化职称改革的一个方向、一个重要内容。
五、职业资格证书分类
人事部与劳动部联合下发了《职业资格证书规定》,确定了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分工,劳动部负责以技能为主的职业资格鉴定和证书的核发与管理;人事部负责专业技术人负的职业资格评价和证书的核发与管理。
劳动部负责的以技能为主的职业资格证书就业的职业{工种)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