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PPT
合集下载
第六讲 科学发展观42页PPT
![第六讲 科学发展观42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c8044a4676a20029bc642d1c.png)
C核心、内容和原则
核心: 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内容: 经济可持续 社会可持续 生态可持续
原则: 公平性 共同性 可持续性
2,中国的发展和发展中的问题
(1)中国的发展
我国人口从4亿增加到现在的 13亿多。人均GDP从建国初期的 不足100美元、改革开放初期的 不足200美元,增长到现在超过 1000美元。
(4)可持续发展
A背景: 经济的增长带来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 世界人口 公元初年,约为2.5亿 1750年,7.28亿;1900年,16亿 ;1950 年,25亿;1980年,44亿;2019年,60亿; 2040年,100亿。
资源:
从探明的储量分析,
现在地球上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总储量分别为: 石油 1万亿桶 天然气 120万亿立方米 煤炭 1万亿吨
按照目前全世界对化石燃料的消耗速度计算,
这些能源可供人类使用的时间大约还有:
石油
45-50年
天然气
50-60年
煤炭 200-220年
由于陆地上的淡水会因日晒而蒸发,或通过 滔滔江流回归大海,地球可供陆地生命使用的淡 水量不到地球总水量的千分之三,因此陆地上的 淡水资源是和很紧缺的。
主要的环境问题
全球气候变化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全球表面平均温度
上升了0.3至0.6摄氏度,海平面上升了10至 25厘米。目前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已由 工业革命(1750年)之前的280ppm增加到 了近360ppm。2019年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 发表的评估报告表明:如果世界能源消费的格 局不发生根本性变化,到21世纪中叶,大气中 的二氧化碳浓度将达到560ppm,全球平均温 度可能上升1.5至4摄氏度。
年为70%,59%。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ppt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ppt](https://img.taocdn.com/s3/m/17a1ca8771fe910ef12df8ca.png)
罗马俱乐部提出的“增长极限论” 罗马俱乐部提出的“增长极限论”:
中心论点——人口增长、粮食生产、投资增长、环境污染 人口增长、粮食生产、投资增长、 中心论点 人口增长 和资源消耗具有按指数增长的性质,经济增长在今后 和资源消耗具有按指数增长的性质, 100年内的某个时期将达到极限 年内的某个时期将达到极限。 100年内的某个时期将达到极限。原因在于地球是有限 人类生活的空间是有限的,资源是有限的, 的,人类生活的空间是有限的,资源是有限的,地球吸 纳消化污染的能力是有限的。 纳消化污染的能力是有限的。 警示人们——世界经济增长已临近自然生态极限,人类应 世界经济增长已临近自然生态极限, 警示人们 世界经济增长已临近自然生态极限 制止增长和技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制止增长和技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要从人与自然和谐 的角度看待发展;经济发展不能过度消耗资源、 的角度看待发展;经济发展不能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 要注意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 境,要注意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应考虑资源环 境的最终极限对人类发展和人类行为的影响。 境的最终极限对人类发展和人类行为的影响。 局限性——以“增长 资源 环境”的相互关系为出发点, 资源—环境 局限性 以 增长—资源 环境”的相互关系为出发点, 将人置于完全被动的地位, 将人置于完全被动的地位,忽视了人类把握自己命运和 行为的能动作用, 行为的能动作用,忽视了技术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 大支撑和促进作用。 大支撑和促进作用。
2、国际背景 、
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 1 .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 先污染后治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先污染后治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周期性 发展---缺乏可持续性。 ---缺乏可持续性 发展---缺乏可持续性。 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 2.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 有增长无发展”---经济明显增长 经济明显增长, “有增长无发展”---经济明显增长,但贫困依 分配不公,社会矛盾激化,社会发展滞后。 旧,分配不公,社会矛盾激化,社会发展滞后。 国际上战略性资源短缺,如石油、矿石等。 3 .国际上战略性资源短缺,如石油、矿石等。
《科学发展观新》课件
![《科学发展观新》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238d126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3f.png)
根本方法。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 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 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
的建设。
THANK YOU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 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 题做出了新的科学的回答,是指导当前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背景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力量解决主 要矛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02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的全面发展 为核心,关注人的基本权利和需 求,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
全面发展。
尊重人的主体性
以人为本的理念认为人是发展的主 体,应尊重人的意愿和选择,充分 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促进人的平等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在发展过程中实现 人的平等发展,消除社会不公和贫 富差距,保障每个人享有平等的发 展机会和权利。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
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要求在发展过程中注 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 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
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
强调在发展过程中注重不同地区 、不同领域之间的协调发展,避
《科学发展观新》ppt课件
• 科学发展观概述 •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 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应用 • 科学发展观的未来发展 • 结论
01
科学发展观概述
科学发展观的定义
科学发展观
一种以人民群众利益为中心的制度设计,它是一种新的尝试和实验,其成功与否取决于社 会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况和历史条件。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 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 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
的建设。
THANK YOU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 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 题做出了新的科学的回答,是指导当前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背景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力量解决主 要矛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02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的全面发展 为核心,关注人的基本权利和需 求,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
全面发展。
尊重人的主体性
以人为本的理念认为人是发展的主 体,应尊重人的意愿和选择,充分 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促进人的平等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在发展过程中实现 人的平等发展,消除社会不公和贫 富差距,保障每个人享有平等的发 展机会和权利。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
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要求在发展过程中注 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 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
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
强调在发展过程中注重不同地区 、不同领域之间的协调发展,避
《科学发展观新》ppt课件
• 科学发展观概述 •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 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应用 • 科学发展观的未来发展 • 结论
01
科学发展观概述
科学发展观的定义
科学发展观
一种以人民群众利益为中心的制度设计,它是一种新的尝试和实验,其成功与否取决于社 会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况和历史条件。
毛概新教材第七章科学发展观演示精品PPT课件
![毛概新教材第七章科学发展观演示精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66aac0a6f1aff00bfd51e4c.png)
11
以党的十七大为标志,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走向成熟。 2007年,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定位、理论依 据、理论内涵作了全面阐述。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概念,把科学发展观与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作为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把科学发展观与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一道写入党章,成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 导思想。
4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1.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 和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 来的不懈努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 世瞩目的成就,但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进入发展关键 期、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经济社会发 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八个方面)
党带领人民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 功探索,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实践基础。
6
3. 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 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 形成和发展的
进入新世纪,世界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 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各国相互依存 逐步加深,大国关系深刻变动,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 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
5
2.在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 六大以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总结我国发展的历史经验,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 放,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
十七大概括为“十个结合”。这是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 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
以党的十七大为标志,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走向成熟。 2007年,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定位、理论依 据、理论内涵作了全面阐述。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概念,把科学发展观与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作为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把科学发展观与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一道写入党章,成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 导思想。
4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1.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 和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 来的不懈努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 世瞩目的成就,但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进入发展关键 期、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经济社会发 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八个方面)
党带领人民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 功探索,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实践基础。
6
3. 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 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 形成和发展的
进入新世纪,世界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 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各国相互依存 逐步加深,大国关系深刻变动,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 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
5
2.在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 六大以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总结我国发展的历史经验,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 放,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
十七大概括为“十个结合”。这是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 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
《科学发展观》PPT课件
![《科学发展观》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06b441358fb770bf78a5558.png)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根据当时 具体国情,创造性的提出了“一国两 制”的伟大构想。
“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 含义: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 主体坚持 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 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一 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 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实行高度 自治。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保证利益协调的 核心地位; 充分发挥共同利益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统筹协调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和各自特殊利 益的关系;
高度重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 的利益问题; 特别注意保护困难群众的利益; 切实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 构建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内容: 基本立场是独立自主
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 界和平与发展 基本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基本立足点是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和合作
决定了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坚持对外开放,加 强国际合作。
万隆会议(亚非会议)
1955年4月18日-24日,29个亚非国家 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在印度尼西亚万 隆召开亚非会议。
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明确发 展的目的是“以人为本”; 其次,要认识到经济发展是中心; 要从整体上把握发展; 要协调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要使发展是可持续的; 在国际战略上是和平崛起。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 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 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 是充满发展活力的社会 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必定是有序的社会 必须是一个安定的社会
确立和平与发展作为时代主题的意义:
理论上看,这个主题极大丰富和发展 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ppt课件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0c66bed27d3240c8547ef39.png)
民主政治不断发展 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 社会活力显著增强 对外开放日益扩大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4
时代背景: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 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把发展归结为物质财 富的积累,把国内生 产总值看作是评判发 展的标准。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案例:西方旧工业化道路的弊端
案例:信仰之本——《共产党宣言》
毛泽东:《共产党宣言》“使我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刘少奇:“从这本书中,我了解共产党是干什么的” 周恩来:“在赴法国之前,我从译文中读过《共产党宣言》” 邓小平:“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诞生地 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大 广场上的白天鹅咖啡馆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改 革 开 放 前
改 革 开 放 后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成功应对 国际金融危机
战胜突如其来 的非典疫情
成功举办北京奥运 会、残奥会和上海
世博会
抗击汶川特大地震 和灾后重建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3 根本依据:我国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人民生活总体小康 协调发展成绩显著
中文首译全本
中文再版
• 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 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国际 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 文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 要标志。由马克思执笔写成
• 1848年2月21日在伦敦第一 次以单行本问世
• 《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全面 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将 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3 发展成熟阶段
科学发展观_ppt
![科学发展观_ppt](https://img.taocdn.com/s3/m/85e04603a6c30c2258019e05.png)
2、为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导
A、丰富和发展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丰富和发展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丰富和发展了立党为公 B、丰富和发展了求真务实、改革创新的执政理念 丰富和发展了求真务实、改革创新的执政理念 丰富和发展了求真务实 C、丰富和发展了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执政理念 丰富和发展了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执政理念 丰富和发展了艰苦奋斗 D、丰富和发展了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执政理念 丰富和发展了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执政理念 丰富和发展了富有活力
平等性)
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维度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1、历史依据 2、现实依据 3、时代背景
(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1、第一要义:发展 2、核心:以人为本 3、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4、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三)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 1、“生产力决定论”、“中轴线理论” [发展是第一要义] 2、 “自由人联合体”思想 [以人为 本] 3、“综合动力”、“历史合力”理论 [全面、协调发展、统筹兼顾] 4、“人是自然存在物”、“人类不能陶 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理论 [可持续发 展]
科学发展观
一、西方当代发展观的演变及其特点
(一)何谓发展?
(二)何谓发展观?
(三)西方当代发展观历史演变及各自特点 1、经济增长型发展观(经济化倾向) 2、社会综合发展观(社会要素、社会人的假
设、欧洲中心主义)
3、以人为中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三、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与重大意义 (一)历史地位 1、理论地位 2、关系地位 3、实践地位
(二)重大意义
1、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A、科学发展观科学回答了“为谁发展”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的的理论 B、科学发展观科学回答了我们要的是“什么样的发展”的问题,丰 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理论 C、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回答了“怎样发展”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 D、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回答了“依靠谁发展”的问题,丰富和发展 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靠力量的理论
科学发展观.ppt
![科学发展观.ppt](https://img.taocdn.com/s3/m/1acc46fa49649b6648d74771.png)
•”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以人为本 的具体体现(外化),从一 个相对浅层次上,进一步解 释了 “什么是发展” 的问 题。
▲ 是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最 深刻的本质层面,体现为制度性 要求。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 的浅层次的基本特征层面,体现 为体制性要求
“瓶颈”下的科学规划 ①全面发展,强调的是总体布局 ②协调发展,强调的是各部分间 的有机统一 ③可持续发展,强调的这个有机 整体是能否持久的良性运行。
三、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 (一)第一要义是发展 1.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题 2.科学发展首先是经济发展 3.科学发展是又好又快发展 (二)核心是以人为本 1.指明了科学发展观的制度属性 2.揭示了科学发展的本质
(三)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1.勾勒出科学发展的基本特征
2.展现了对科学发展的多向度把握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 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 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
马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
首先发展生产力是我们党 历经挫折后的共识
▲
▲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 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基
础和关键。
▲ 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 决定性意义。
▲ 尊重规律、讲究质量和
效益的发展
▲ 和谐发展
▲和平发展
“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 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 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不 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 同的结果。”
结合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①发展为了人民 ——指明发展的根 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②发展依靠人民 ——揭示发展的根 本动力 ③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回答发 展的长远目标和根本标准
第七章-科学发展观-PPT课件
![第七章-科学发展观-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f1284c4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12.png)
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 第一要义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1
第 一 要 义 是 推 动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 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深刻地回答了“为什么发展”的问题
把握发展规律 创新发展理念
案例:五大发展理念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创新发展
绿色发展—— 可持续,解决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 开放发展——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解决的是发展的内外 联动问题 共享发展—— 以人为本,解决的是发展的机会和成果如何实 现全民共享的问题
视频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01
加快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
02
发展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
这是我们党的文件 中第一次提出科学 发展观。
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2 丰富完善阶段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 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党的执政 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树立和 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党的 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2005年 10月 , 党的十六届五 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 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 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 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 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3 根本依据:我国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人民生活总体小康 协调发展成绩显著
民主政治不断发展 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 社会活力显著增强 对外开放日益扩大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4
时代背景: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 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把发展归结为物质财 富的积累,把国内生 产总值看作是评判发 展的标准。
《科学发展观》课件
![《科学发展观》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ca8f4b4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e0.png)
教育事业进步
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推动了教育事 业的快护
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加强了环境保 护和自然资源的保护,为后代子 孙创造了更好的生活环境。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1 推动社会进步
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2 引领世界潮流
科学发展观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成为世界发展的引领者。
《科学发展观》PPT课件
科学发展观是指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 发展的一系列原则和理论。
科学发展观的定义
科学发展观是指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种科学的发展思想,旨在促进经济社会 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注重科学创新、民主参与、绿色发展和文化繁荣。
3 维护社会稳定
科学发展观的实践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了社会和谐与进步。
科学发展观的推行措施
1
加强党的领导
科学发展观的推行需要加强党的领导,确保政策的顺利实施。
2
创新理论研究
科学发展观的推行需要进行理论研究,不断总结和完善。
3
加强宣传教育
科学发展观的推行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的认识和理解。
结论和展望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
全面性
科学发展观要全面考虑经济、 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环 境的发展。
协调性
科学发展观要协调各个领域、 各个环节的发展,避免片面 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其他方 面。
可持续性
科学发展观要实现经济社会 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可持 续性。
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成果
基础设施建设
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促进了基础设 施的快速发展,现代化城市的建 设日新月异。
《科学发展观》PPT课件
![《科学发展观》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ce5a144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8e.png)
的风险增多。
国家发展战略的整体构想,既从经济增长、社会 进步和环境安全的功利性目标出发,也从哲学观 念更新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理性化目标出发,全方 位地涵盖了“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运 行规则和“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 的辩证关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国家的战略, 具有十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哲学内涵。各 个国家和地区,都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具体条件, 去规定实施战略目标的方案和规划,从而组成一 个完善的战略体系。
其三,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持续度”, 即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在发展进程中的长期 合理性。持续度更加注重从“时间维”上去 把握发展度和协调度。建立科学发展观的论 体系所表明的三大特征,即数量维(发展)、 质量维(协调)、时间维(持续),从根本 上表征了对于发展的完满追求。
对“什么是发展”、“靠谁发展”和“为谁 发展”、“怎样发展”等发展观的基本问题, 做出了科学的回答,极大地深化了对人类发 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共产党执政规 律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与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做出了重大理论创新,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实现党的 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 基础。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 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 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 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 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 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 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人民生 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 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 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协调发展取得显著 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 局面尚未改变;
在贝克“风险社会”发展观的视野中,发展就 意味着风险及其积累。现代化社会就是一种 人为技术、制度制造和积累风险的社会。核 风险、金融风险和生态风险的相继发作,使 人们意识到风险紧跟着“进步”。
国家发展战略的整体构想,既从经济增长、社会 进步和环境安全的功利性目标出发,也从哲学观 念更新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理性化目标出发,全方 位地涵盖了“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运 行规则和“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 的辩证关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国家的战略, 具有十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哲学内涵。各 个国家和地区,都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具体条件, 去规定实施战略目标的方案和规划,从而组成一 个完善的战略体系。
其三,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持续度”, 即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在发展进程中的长期 合理性。持续度更加注重从“时间维”上去 把握发展度和协调度。建立科学发展观的论 体系所表明的三大特征,即数量维(发展)、 质量维(协调)、时间维(持续),从根本 上表征了对于发展的完满追求。
对“什么是发展”、“靠谁发展”和“为谁 发展”、“怎样发展”等发展观的基本问题, 做出了科学的回答,极大地深化了对人类发 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共产党执政规 律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与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做出了重大理论创新,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实现党的 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 基础。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 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 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 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 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 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 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人民生 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 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 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协调发展取得显著 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 局面尚未改变;
在贝克“风险社会”发展观的视野中,发展就 意味着风险及其积累。现代化社会就是一种 人为技术、制度制造和积累风险的社会。核 风险、金融风险和生态风险的相继发作,使 人们意识到风险紧跟着“进步”。
科学发展观毛概课件ppt
![科学发展观毛概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9f9691ad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48.png)
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全面的发展思路。
科学发展观注重解决民生问题,推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为小康社会的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科学发展观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指导思想,为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思路和方法。
详细描述
科学发展观与毛概理论
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毛概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思想基础,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提供了理
毛概理论强调以人民群众利益为中心,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提供了指导。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科学发展观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科学发展观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科学发展观将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善民生福祉,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感谢观看
THANKS
科学发展观毛概课件
科学发展观概述科学发展观的意义科学发展观的实践科学发展观与毛概理论科学发展观的未来展望
目录
科学发展观概述
全球化、环境问题、国际竞争等挑战,需要各国采取更加科学、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国际背景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
国内背景
发展必须以人民群众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以人为本
发展必须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ppt
![科学发展观ppt](https://img.taocdn.com/s3/m/da7a9f470508763230121252.png)
二、科学发展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 人口 增长与资源利用 、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 展的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生 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国内发展与 对外开放
• 处理好国内发展和国际环境的关系,既利用外部有利条 件,又发挥好我们自身优势,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两 种资源,把扩大内需与扩大外需、 利用内资与利用外资 结合起来,实现国内改革发展和对外开放相协调。
区域发展
• 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 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 、优势互补、 共同发展的 新格局
经济社会发 展
• 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加快科技、 教育 、文 化、 卫生 、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健 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把加快经济发展与促进社会进步结合起来
引言
恩格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 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 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
主要内容
1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背景及其依据
2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3
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Your site here
LOGO
一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背景及其依 据
一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背景及其依 据
➢ 日本水俣病:1954年,水俣湾开始出现一种病因不明的怪病,叫“水俣病”,
患病的是猫和人,症状是步态不稳、抽搐、手足变形、神经失常、身体弯弓高叫, 直至死亡。科学家最终确认:工厂排放的废水中的汞是“水俣病”的起因。在日本, 食用了水俣湾中被甲基汞污染的鱼虾人数达数十万。
➢ 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194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持续雾天,而
科学发展观ppt
![科学发展观ppt](https://img.taocdn.com/s3/m/a0d90b15c281e53a5802ff94.png)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3.发展应该是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第一要义是发展,是又好又快发展。这是贯彻落实科 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调动各方面 积极性、发挥各类生产要素潜力的有效途径,是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实 现综合国力整体跃升的必由之路。
又好又快发展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好”与“快”互为条件,既相互 促进又相互制约,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又好又快,要求快 以好为前提。忽视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惜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片面 追求一时的高速度,势必会造成大起大落,就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只 有坚持好字优先,在好的前提下,才能实现长期持续地快速增长。同时, 快也是好的必要条件。较快增长本身就是较好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保 持较快的增长,才能抓住机遇,不断增强经济实力,使经济增长的潜力 充分发挥出来,更好地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要正确理解和把 握好与快的辩证关系,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 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 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 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 相协调;要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人民在良好的 生态环境中生产和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1.2.4 人才瓶颈 我国每百万劳动人口中,从事研发活动11人, 瑞典154人,日本和法国125人,德国116人, 丹麦110人。 科技领军人才和战略型科学家短缺。 发展先进制造和现代服务业所需要的高素质、 高技能、专业化的劳动者短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社会发展滞 后于经济发展 带来了一系列 社会问题,如 城乡差别、地 区差别、收入 分配差别持续 扩大,再就业 和社会保障压 力增加
9
10
11
12
13
14
15
我国经济生活中的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环境污 染、短期行为等方面的问题大量存在
16
中国人年吃300万吨地沟油:毒性赛砒霜
液化气有掺乙醚的,米有毒大米,油有地沟油,盐有工业盐,醋、 酱油也有勾兑的,酒有工业酒精的,茶是打过农药的,奶是有三 17 聚氰胺的,菜是有毒农药的,肉有注水瘦肉精的,蛋有苏丹……
3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提出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4
党的十四大、 十五大、十六大 都重申和强调了 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问题。
5
十七大报告指出: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 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 社 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31
“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区别
共同点 都与“物本”、“神本”相对 立,都凸显人的主体性,都以人为目的。 不同点 人本主义强调的是抽象的人; 以人为本强调的人是具体的、现实的、 社会的人。 人本主义强调的是个人的人 权; 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人民群众的根本 利益及与此相联系的人的生命、人权和 人的尊严等. 32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发展才是硬道理 通过改革开放促进发展 实现发展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 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既要有一定速度又要讲效益
24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 领导集体的发展思想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发展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 文明全面发展 发展包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要实现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速度和效益的关系
科 学 发 展 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最新理论成果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1
从上海世博会看科学发展观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
2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 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 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 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 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 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北京洗浴用水一年达8160万吨 顶41个昆明湖
垃圾危机走到十字路口
“家电下乡”污染农村 一人一天喝1000毫升水,13亿人1天半喝掉一个 昆明湖,7天喝掉一个杭州西湖
18
2、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过程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 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 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 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 展。”这是我们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 观。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 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树立 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 19 内容。
22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 中央领导集体的发展思想
要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 着眼于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正确处理各方面的矛盾和问题 兼顾各个方面的发展需要和各个方面的利 益关系 统筹兼顾、综合平衡
23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 央领导集体的发展思想
20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阐述了 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 质和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 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 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1
3、科学发展观是必须长期坚持的 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 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 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5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 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 发展全局出发,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经济 社会发展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 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 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 ? 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 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
26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7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 发展的内容
既包括经济增长、结构调整、 资源配置、技术创新等经济 发展的内容,还包括社会事 业、社会组织和和谐社会建 设等社会发展的内容,以及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人自 身全面和谐发展的内容。
是为了不断提高人民 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 进人的全面发展。
发展的目的
28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 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切 实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 展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 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 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就要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 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就要坚持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关心每 个人的利益要求,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 关怀,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尊重 和保障人权; 就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 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6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 就,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总量增长情况
7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当代世 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表明,发展绝不 仅仅是经济增长,而应该是经济、政治、 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应该是人与自 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