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转型背景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转型背景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研究本文分别从创业型高校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以及转型背景下创业型高校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和策略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标签:创业型高校;新方向;创新创业
1 转型背景下创业型高校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
1.1 目标定位问题
目前很多地方高校对创业教育的认识理解不到位。
有的高校即使开设了相关创业教育的课程,也基本上以选修课程为主,内容主要是教会学生如何办企业、如何推销产品,而对创业的意志培养、政策制度解读等内容不重视。
换言之,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内容都是致力于要教会学生创业的“知识”与“技巧”甚至于创业的“成功模式”,创业教育的功利性追求色彩浓厚。
这些对于创业教育的表面认识和错误认识,使得多数地方高校僅仅停留在开设课程、传授技能这一基本层面,没有从人才培养的高度去认识。
创业教育实质上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促使大学生成长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1.2 组织管理问题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通过规范的管理和有效的组织体系来确保创业教育的理念、方案落到实处。
而现实是,地方高校拥有的社会资源较为有限,难以在政府、银行等多部门之间发挥协调作用,最终造成地方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无法开展。
从学校内部看,地方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管理混乱的问题。
许多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没有一个牵头部门统一组织、统一协调。
如有的学校创业教育的选修课由教务处开设,创业教育的通识必修课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管部门开设,创业教育的讲座由就业部门开展,相关的学科竞赛由教务处牵头,相关的社团活动和“挑战杯”竞赛由团委牵头。
多部门合作本是开展好创业教育的必要条件,但如果没有一个部门主要牵头,容易形成各自为阵、互不通气的混乱局面。
1.3 师资力量问题
过硬的师资队伍是创业教育成功开展的基本条件。
创业教育涉及到众多的不同学科,内容丰富、政治策性强、实践性强,对师资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需要教学者既具备创业理论知识又具有创业实战经验,这样的教学才不枯燥,对学生才会有吸引力和启发意义。
许多地方高校的“转型”还刚刚起步,一些学校口号喊得高、实际推动慢,尤其是在既具有理论功底又拥有企业管理或生产实践经历的“双师型教师”培养上还缺乏有效机制。
所以,许多高校尤其是条件相对落后的一些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把创业教育课程完全交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老师或就业中心工作人员来完成。
这些教师基本上从校门到校门,绝
大多数既无创业经历和创业经验,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创业教育培训,不熟悉创业的条件、过程和政策,只能停留在理论讲授的层面,无法有效实现创业教育的初衷。
事实上,缺乏创业教育的合格师资已经成为地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瓶颈”。
2 转型背景下创业型高校创新创业建设策略
2.1 拓展创业教育思路,形成创业型大学的制度合力
创业型大学制度建设的最大亮点就在于及时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通过和企业单位之间的合作互动、政府部门的协作支持,呈现创业型大学的生机和活力。
审视创业型大学改革与发展背景下的创业教育,既需要政府政策的指导、也需要产业界及社会各界的配合,更需要学校自身的探索。
这些组织和机构在创业教育体系中形成推动大学生创业和创业型大学发展的制度合力。
一是立足校内。
建立各种中间机构,促进学校与校外部门开展合作共建。
例如:设立就业指导处,建立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及早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服务社会。
加强与政府、行业、社会等的联系与合作,大力促进“政产学研用”有机结合,努力适应社会需求和市场需要,主动培养利于科研成果转化的市场运营意识和能力,切实提升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水平。
发挥产业孵化器的作用,支持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创业性实践,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充分发挥董事会、校友会的作用,使董事会、校友会真正成为学校与社会各界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及“指导办学、牵线搭桥、筹措资金”的重要依托。
三是面向国际。
创业型大学能够树立自己的品牌,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在内地和海外积极推广自己和自己的学生。
从学校在国际方面的品牌影响力、构建国际化的专业和课程体系、给学生创造的多元文化学习机会、国际一流的配套设施等方面进行推广,做到学校发展与服务社会的紧密结合。
2.2 发挥创业教育各主体的能动作用,优化创业型大学的创业循环系统
创业型大学为了更好地履行自身的职能,需要通过组织的适度变革来促进与社会各界的联系,通过自主创业争取更多的资金来源。
第一,建立强有力的领导团队,发挥创业教育各主体的能动作用,积极发挥引领和决策作用。
第二,依托校内各部门、各学院以及文化创意园、科技园、产业孵化器、重点实验室等重要产学研基地,努力提升整体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使其成为创业教育的实体和开展创业活动的实践平台。
第三,加强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启迪学生的创业思维,训练学生的创业技能,引导学生成为创业教育的主体。
第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创业型大学中,绝大部分教师来自行业第一线,具有出色的职业背景和坚实的专业功底,能够给予学生更专业、更有针对性地教学和学业辅导。
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从业绩考核、津贴待遇、职称评定等各
个方面为教师参与创业教育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第五,做好创业课程与企业成功人士、校友代表等外部资源的融合工作,既有助于形成外部师资的长效流动机制,又有助于外部师资提供专业化的指导服务,更适合学校创业教育的需要。
高校从构创业型大学为了更好地履行自身的职能,需要通过组织的适度变革来促进与社会各界的联系,通过自主创业争取更多的资金来源。
2.3 培育创业教育理念,构建创业型大学的文化氛围
创业型大学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创业教育文化氛围。
以麻省理工大学为例,经过多年的发展,其组织成员已习惯按照创业文化规范日常行为,调动师生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并持续地与政府、产业界开展合作研究,使教育教学活动富有成效。
创业型大学成功转型的关键在于大学在组织内部培育创业精神和创业文化,并与学术文化有机结合,包括学校自身与企业联合的创业行动、学生就业观念的改变、师生自主创业的良好文化氛围、适合创业型大学需要的价值观和实践观等。
如:高校依托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在舆论导向和实践层面维度引导学生激发创业活力;以“立项”方式组织实施校园文化创新创业项目,打造一批高品位、高质量、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如创意文化活动进校园、创业文化节、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等;有创业意愿的学生自发组建创业类的学生社团,来自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相互交流和沟通,积极参与实习和实践,形成了良性的循环创业网络。
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研究专项《高校转型背景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研究》课题批准号:JG16ZXJYB037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周勇,杨文燮.大学生创业主动性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4,10:78-82.
[2]高福安,铁俊.创业教育与创业型大学制度创新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06:9-13.
[3]邱有华.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15,35Z1:1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