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2018年高三4月二模地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潍坊市高考模拟考试
文综地理试题参考答案
1.C
2.B
3.D
4.D
5.A
6.B
7.C
8.B
9.C 10.D 11.A
36.(22分)
(1)私营小企业多,生产技术和设备落后,污染严重;开采方式粗放,对矿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4分)
(2)修建港口、公路、铁路专线等基础设施,减少运输污染;更新生产设备,开采方式更科学;采用先进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排放。

(6分)
(3)降低铁矿石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高铁矿石的自给率,有效抵御国际风险;培养国际化管理人才,利于开拓国际市场。

(6分)
(4)赞成:靠近海港,便于出口产品;当地市场需求量大;用铁路运输铁矿石非常便利;佩佩尔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

(6分)
反对:距原料地远,增加运输成本;加剧城市和海洋污染;加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6分)
37.(24分)
(1)冬季风将西部和北部戈壁沙漠地区的沙尘(黄土颗粒)搬运至此;秦岭等山脉阻挡使风速减小,沙尘(黄土颗粒)沉降,形成深厚黄土堆积;秦岭、太行山的阻挡减弱了夏季风势力,降水较少,地表径流对黄土侵蚀较少。

(6分)
2)特点:厚度较薄。

原因:黄土塬位于六盘山背风地带,距离黄土来源地较远,又在地势较高的台地上,因此黄土堆积相对较少,厚度较薄。

(6分)
(3)地质史上,该地区干旱期和湿润期多次交替出现。

干旱期,利于黄土堆积形成黄土层;湿润期,利于植物生长使黄土中积累大量有机物质形成古土壤层。

(6分
(4)黄土土质疏松,易于耕种;黄土土层深厚,利于长期持续耕作;黄土矿物养分含量多,且每年都有新的黄土沉降,利于恢复肥力;黄土垂直节理发育,灌溉或降水后利于下层养分被毛细作用带到地表。

(6分)
【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
关闭矿山和污染企业,治理环境污染;合理利用低山丘陵,积极发展立体农业;发展茶叶、竹品的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充分利用绿水青山,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充分利用气候和生物资源,发展沼气等清洁能源。

2018年高考二模考试地理试题试卷分析
36(1)
试题分析
本小题要求“从矿业生产的特点说明2016年前北部铁矿区环境恶化的原因。

(4分)”,从试题设问来看,关键词是“矿业生产特点”、“说明”、“环境恶化”、“原因”,解答此题时必须都要顾及到。

试题给的文字材料信息为“塞拉利昂工业基础薄弱,以矿业开采为主,私营企业众多,开采方式粗放(2016年前)”,其中关键信息是“私营企业众多,开采方式粗放”,提炼得出“矿业生产特点”。

本小题问题的落脚点是“说明环境恶化的原因”,其中“环境恶化”需体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同时要求体现行为动词“说明”。

难度中等。

标准答案
(1)私营小企业众多,生产技术和设备落后,污染严重(2分)
(2)开采方式粗放,对矿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2分)
评分标准
(1)必须有因有果,且表述逻辑无误,每点得2分;表述不全者各扣1分。

(2)两特点全,两问题表现全,但因果互换,总共得2分。

失分原因
(1)对题目要求中的关键词理解有误从而答题偏离而失分。

许多学生不理解“矿业生产特点”,而是从“生产过程”角度入手答题,如“铁矿开采过程”、“运输过程”、“钢铁冶炼过程”等等。

(2)主干知识掌握不扎实而失分。

许多学生对“环境恶化”理解不全,只答“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一方面,而且以偏概全甚至违背区域特征。

如“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沙漠化”“大气污染”“破坏土地”“矿区塌陷”等等。

(3)不能依据图文信息组织逻辑严密的答案而失分。

如许多学生只是抄上材料,但因果关系分析不清,将因果关系人为割裂,不符合答案要求;答案要点很多,但只是罗列要点。

如“私营小企业多,矿产资源利用率低,经济效益低”“开采粗放,劳动者素质低,对环境破坏大”;照抄材料“工业基础薄弱”“以矿业开采为主”“私营企业众多”“开采方式粗放”没有必要的说明,等等。

备考建议
(1)加强审题训练,审所给材料、审设问中的“行为动词”“限制性词语”等。

(2)注重学生地理思维培养,对于经典综合题答案的由来,应在课堂上重视分析,强调学生学会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加工,得出结论,并注意表述准确和因果逻辑。

(3)继续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抓主干知识,打好基础,强化双基。

(4)对学生的卷面进一步强调,指导学生规范答题。

36(2)
题目分析
该题目设计承接第一问,体现一带一路合作共赢大热点。

目的是让学生从发展的角度来分析该区域的生态环境的变化,特别强调是山东钢铁集团入驻后采取了若干措施这个小背景。

2016年以前是私营小企业为主,且开采较粗放,这都与生产设备、生产技术、加工运输等方面的低水平有关,所以山东钢铁集团必须从矿产开采到运输及钢厂生产三个连续环节都采取措施才能从最大的改善当地生态环境。

而作为一个境外投资的成功案例,山东钢铁集团在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都得到了认可。

阅卷标准
修建港口、公路、铁路专线等基础设施,减少运输污染;(2分)更新生产设备,用更科学的方式开采;(2分)采用先进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排放。

(2分)其他可以得分的情况有:修建或完善基础(交通、运输)设施,减少污染(2分)增加技术和设备投入,采用先进生产工艺等(2分)
作答情况
第一个要点关于基础设施方面基本能得到2分,大部分学生在第二和第三要点过于强调生产技术方面,没有具体的措施说明,表述较模糊太笼统,只能合计得2分。

能从三个连续环节考虑问题并表述清楚的学生太少。

尽管有些答案没有得分,但也不是没有一定的道理,希望在后段的备考中要强调答案表述的精准性。

1.完成题目做答应该主要从图文材料中获取信息,这是命题者所需要的;
2.用发展的眼光和角度审视问题,这是核心素养所需要的;
3.思维的主线首先要明确,不能轻易离开这条主线,这是适应全国1卷特点所需要的。

36(3)
评分标准
降低矿石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2分)提高铁矿石的自给率,有效抵御国际风险;(2分)培养国际化管理人才,利于开拓国际市场。

(2分)(共6分)
评分细则
第一个要点:降低矿石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2分)要求必须回答出降低矿石交易成本或者交易成本下降,没有这一点不能得分(因为材料中有一句话是山东钢铁集团获得了最大铁矿100%的所有权),回答降低生产成本不得分(生产成本的包括内容太多)。

第二个要点:提高铁矿石的自给率,有效抵御国际风险;(2分)要求必须回答出提高铁矿石的自给率或者为山东钢铁集团提供大量的铁矿资源,没有这一点不能得分(因为材料中有一句话该地区铁矿资源储量大),有效抵御国际风险(或回答矿石的供应更加稳定,减轻了国际市场对矿石的影响)。

第三个要点:培养国际化管理人才,利于开拓国际市场。

(2分)这个要点只要回答出开拓了国际市场的就可以得2分,或者回答出得到了国际市场的认可,有利于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的均可得分(因为材料中说山东钢铁集团在塞拉利昂受到了当地民众和政府的高度认可和支持)。

培养国际化管理人才,这一要点没有学生答出,判卷时直接忽略。

教学建议
综合题教学关键在于教会学生会从材料中分析获取信息,然后会用学科语言组织答案。

注意材料中的每一句话都可能隐含着提示信息,所以要字句斟酌。

36(4)
标准答案
赞成:靠近海港,便于出口产品;当地市场需求量大;用铁路运输铁矿石非常便利;佩佩尔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

(6分)
反对:距原料地远,增加运输成本;加剧城市和海洋污染;加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6分)
评分标准制定
本小题共6分。

考生如果选择答赞成,分四个要点赋分,每个要点二分,答对任意三个要点即可得满分。

第一个要点:靠近海港,便于出口产品;考生答案中需要突出海港这一关键词;
第二个要点:当地市场需求量大;考生答案中需要突出市场广阔,市场需求大;
第三个要点:用铁路运输铁矿石非常便利;考生答案中需要突出铁路运输;
第四个要点:佩佩尔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考生答案中需要表述劳动力丰富。

如果考生选择回答反对,分三个要点赋分,每个要点也是二分,答对下面三个要点即可得满分。

第一个要点:距原料地远,增加运输成本;考生答案需要突出距原料地远或者原料运输距离长或者原料运输成本高;
第二个要点:加剧城市和海洋污染;阅卷中需要出现污染这个关键词;
第三个要点:加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考生答案中要突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出现的主要问题
1.开放性试题首先要表明观点赞成或者是反对,再去阐述理由。

小部分同学只有理由阐述,没有明确的观
点,导致本小题全部失分。

2.从答题情况来看,本小题平均得分三分左右,但是选择赞成并阐述理由的同学得分普遍高于选择不赞成并阐述理由的同学。

主要原因来自于不赞成类的第二三个要点难度较大,特别是第三个要点极少有同学答出来。

4.考生对于材料中图文信息的读取不全面,分析不到位。

比如图文中出现的港口、铁路专线、铁矿石产地等信息没有运用到答案的要点组织上。

复习建议
注重对图文材料的信息提取和归纳,加强对已做过高考题的研究,通过高考题的要点来规范同类型模拟题的答题语言;区分基本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

37(1)
试题分析
该题以常见知识“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知识点引入,分析局部地区黄土堆积的原因,契合小切口分析的高考思路,也切实能考查学生二轮复习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改编,让学生结合地图进一步思考。

从大气环流和地形因素对董志塬的形成进行两方面的分析。

该题从常见点入手,设问巧妙,并规定了具体作答思路,将难度掌控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与15年新课标二卷,“分析我国工人在尼日利亚建铁路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气候方面的问题?”这个设问有异曲同工之妙。

面向高考,引领学生更深入的思考,该题做的非常好。

阅卷标准
①冬季风将西部和北部戈壁沙漠地区的沙尘搬运至此。

此要点想到的同学较多,但也有部分同学只答到冬季风势力强,并未继续讲这是沙尘能到这里的原因,说明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仍然没有一个清晰的因果关系思路,所以这类答法不能给分。

另外还有不少同学答“冬季风势力强,侵蚀作用强”,该要点强调的搬运而不是侵蚀,所以也未将原因答出来。

②秦岭等山脉阻挡使风速减小,沙尘沉降,形成身后黄土沉积。

该要点关键词为地形阻挡,风速降低而沉积,但学生答题时出现问题很多,到底是谁阻挡,相当多的同学回答六盘山或者董志塬台地,若是这两者阻挡,那么沙尘应当沉积在六盘山和董志塬以西,而不是在董志塬台地形成,此思路是错误的;还有的同学认为,六盘山阻一下,风速变慢,翻过山去再沉积,这个思路本身就存在知识性错误,沉积应当发生在山前,而不应当发生在山后。

另外还出现了一些奇怪的思路,如冬季风和夏季风在此交汇,风速变慢沉积,而冬夏季风本身是不能同时出现的,可能想到寒暖流交汇的知识,想迁移过来,但是明显是错误的(这个思路答法的学生还不少)。

③秦岭、太行山的阻挡减弱了夏季风势力,降水较少,地表径流对黄土侵蚀较少。

该要点的关键为夏季风实力弱,降水少,侵蚀少,也是结合地形和大气环流两个方面分析的一个要点,当然,就算地形不影响,该地的夏季风势力也是比较弱的,所以在看卷时着重分析的是大气环流,即夏季风势力弱。

但学生答题情况不容乐观,即使有同学答出夏季风影响的,很多也是答到夏季降水多一些,然后不知如何作答了,所以这个要点能够有清晰的思路并答出来的是很少的。

教学建议
通过该题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仍然贯彻从小切口入手,进而分析思路,而且要把一些地理现象产生的原理弄清楚,并要培养学生开拓思路的能力,特别是因果关系理顺,让学生多思考,并通过思考将知识变为自己的,另外,还要杜绝知识性错误,让学生切实弄明白为什么。

37(2)
设问:分析与兰州一带相比,董志塬黄土厚度的特点及成因。

试题分析
该题为比较类题目,是高考题中最常考的设问方式,比较的是两个小尺度的区域,体现的是地理学科的尺度思想,特殊性与普遍性思想。

该题很好的考查了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对学生的学科素养要求极高。

评分细则
特点:厚度较薄(或小)(2分),学生只要答出厚度较薄或较小均可得2分,但答厚度低的不得分。

原因:董志塬位于六盘山背风地带(2分),距离黄土来源地较远(2分),又在地势较高的台地上(2分),因此黄土堆积相对较少,厚度较薄。

学生只要答出其中的两个要点即可得4分,特点答错了的原因不得分。

比较董志塬与兰州黄层的厚度大小,大部分学生回答了董志塬的厚度大,后边的原因就不得分了。

原因分析位于六盘山背风地带,在地势较高的台地上学生基本能答出来,距离黄土源地较远答出来的很少。

备考建议
要通过历年高考真题引领学生构建比较类问题答题的思维模板。

1.审题是关键。

第一步审比较对象,审准对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答题时张冠李戴。

第二步审比较要求,即审准题意要求找相同点还是不同点,还是异同点都找,或者要求通过比较进一步找原因。

第三步审比较考点,如比较A、B两地的气候类型及特征的异同点,其比较的考点是气候类型及特征,此步骤可避免跑题。

第四步审比较角度,审准题目要求从什么角度、几个角度去比较,此步骤可避免漏掉答题的要点。

2.三项联系是答题依据。

首先,联系题中图表和材料,它们是解决比较类问题最直接的依据。

其次,联系所学教材知识点,即能迅速地理解题目设置的情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所学知识建立准确的联系,并从中提取出需要的知识点。

最后,联系生活经验和常识,当学生实在想不起所学教材知识点时,根据题意联系自己的生
37(3)
试题分析
该题属于推测类题目,属于高考题综合题中行为动词的一种。

推测,根据已知的信息来想象、判断推理未知的特征和成因。

极好的考察学生的综合思维和逻辑分析能力,对材料信息的提取要求极高。

地下黄土层和古土壤层多次交替出现,应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时间跨度大,而不是短时间或者一年内发生的现象。

所以在作答时,要体现出长时间的跨度。

该题的信息从材料第一段中总结。

第一段材料表达了两层含义,黄土的形成条件及肥力状况和古土壤的形成原因,干旱、半干旱时期----黄土;湿润期----古土壤层,信息很明确。

评分细则
该题总分6分,分为三个要点,总体难度大,得分很低。

第一个要点:体现干湿期交替出现。

第二个要点:干旱期,风力堆积形成黄土
第三个要点:湿润期,形成古土壤层
在阅卷过程中以下说法也可得分,其他情况均不得分:
1.气候湿润,低等植物代谢,黄土中有机质积累为古土壤;气候变干,有机质不在积累,土壤上覆盖黄土,
可得4分
2.气候年际差异大,降水年际变化大,干旱年形成黄土,湿润年形成古土壤层,可得4分
3.气候年际变化大,夏季风势利强,降水多,气候湿润,形成古土壤层,夏季风势力弱,降水少,气候干旱,
形成黄土层,可得4分。

大部分同学在时间尺度上误认为是一年之内造成的,导致失分,典型的答案如下:
1.夏季降水多,形成古土壤层,冬季干燥,形成黄土层。

凡是答案中出现冬季、夏季的不得分。

2.降水丰富时,土壤分布,干旱时,黄土分布,不得分。

体现不出时多年的时间跨度来。

2.气候干旱时,风力较大,岩石风化作用强,形成风积物,也不得分。

岩石风化是出现在西北内陆地区,对于董志塬而言,是风力堆积形成。

3.不少学生答内力作用导致,如断层、地壳的上升、下沉等均不得分。

备考建议
三轮拉练过程中应当对高考非选择题中常出现的行为动词类题目都练到,如:指出、分析、说明、概括、推测等。

三轮拉练持续不间断的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不能主观揣测,要依据材料进行加工整合。

尤其是推测类题目,一般情况下材料会有指向性的信息作为支持。

另外三轮拉练更加注重基础知识
试题分析
37(4)立足自然地理环境组成要素“土壤”对人类活动“农耕文明”的影响开展设问,角度新颖,地理探究意味浓,在调动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深刻的考查学生准确的审题能力、信息获取与解读能力、以及准确的语言组织能力,能力立意,考查能力比较全面。

阅卷标准
土质疏松(黄土疏松,“疏松”用词唯一,)1分,土层深厚(黄土深厚,“深厚“用词唯一,)1分,利于长期(持续、连续)耕种(耕作)(关键词“长期、连续、持续”1分,关键词“耕作、耕种”1分,或有利于发展种植业1分、有利于农作物生长1分、有利于作物根系发育1分)2分;富含矿物元素(矿物养分多,每年都有黄土沉积)1分,利于恢复(保持、提高)肥力1分;垂直节理发育(直立性强)1分,利于灌溉(降水)后养分带到地表(或利于养分在地表积累)1分
学生答题出现的问题
1、设问——分析黄土在董志塬形成农耕文明发祥地中的作用?
很多学生对设问分析不到位,甚至理解错误,答题不是从黄土的角度,而是从“地形”的角度,答成“地形平坦,便于农耕”。

另外,对于黄土在“农耕文明发祥地中的作用”,学生答题偏离此角度,分析成“董志塬地面平坦,利于人类的居住,生产和生活”或者“黄土垂直节理发育,利于人们修建民居、窑洞”。

2、语言描述不准确
土质疏松(黄土疏松,“疏松”),土层深厚(黄土深厚),很多同学答成,土层松软,土层沉厚,土壤透气性好等。

利于长期(持续、连续)耕种(耕作),对于“长期”这个得分点,没有同学答出。

利于耕种,很多同学,写成“便于农业的发展”,农业可包括农林牧副渔,而设问只体现在农耕文明发祥地中的作用。

3、理解力较差,从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弱
材料明确提出“黄土并非土壤,而只是富含矿物元素的成土母质,而当黄土中积累了一定的有机物质时才形成土壤”。

所以,必须写“富含矿物元素/矿物养分多/矿物质,或每年都有黄土沉积,利于恢复(保持、提高)肥力”才得分。

很多同学答成“黄土有机质丰富,土壤肥沃”,不得分。

4、垂直节理发育(直立性强),利于灌溉(降水)后养分带到地表(或利于养分在地表积累),此要点基本无人答出。

5、字迹潦草,有些字太小,看不清楚。

请老师们再强调卷面。

43题《旅游地理》
试题分析
本题以城市周边短线游为切入点,考查旅游业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试题情境选取贴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但试题考查的本质却是回归学科教学的本源——从地理学的视角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调用教材原理,可从经济、社会、环境、文化四个方面作答。

试题难度不大,学生普遍能得6分以上。

评分细则
1.带动农村旅游服务业发展,促进农民转移就业(2分)
说明:答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就业率等都可得2分;只答促进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发展不得分,必须得体现促进就业。

2.促进农产品销售,促进农民增收(2分)
说明:答增加居民收入、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等都可得2分。

3.可以挖掘、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2分)
说明:答出保护传统文化(当地民俗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当地民俗文化)、发展传统文化(当地民俗文化)等都可得2分。

如果答有利于农村和城市的文化交流不得分。

4.有利于保护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2分)
说明:只要是和改善生态环境相关的描述都可得2分。

5.促进农村科学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2分)
说明:促进农村科学规划基本无人能写出,只要答出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或改善基础设施等都可得2分。

如果只答改善交通或促进交通发展不得分(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供水、供电设施等)
1.43、44题答错位置,没有涂题号。

2.部分同学不分条列述,通篇答案像是一篇小作文,书写潦草。

3.写的太多,有的同学写了10条,有好几条都是围绕一个要点在表述,浪费宝贵的文综答题时间。

4.部分同学语言表述太罗嗦,关键词不突出,让老师找不到得分点。

备考建议
今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做到:
(1)注意答题规范,考前指导时要特别强调答题卡选做题的涂卡问题。

像书写认真、分条列述、突出重点等须时刻强调,向规范要五分。

(2)平时练习时注意加强对学生描述阐释能力的训练,让每一句话都经得起推敲,节约做题时间。

44题《环境保护》
主要问题
(1)学生答题模式化严重,答案没有体现问题考查的本质“因地制宜”的具体措施。

如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旅游业;治理污染;加大宣传,提高村民环保意识;制定法律法规;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等。

(2)审题存在问题,问题与材料结合分析不到位,导致答案要点不全。

如“浙江……耕地稀少”说明的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山地丘陵地区,大部分学生没有正确理解,导致地形资源与立体农业发展的角度没有答出;……从“卖石头”中脱出来……,说明不再对石灰岩进行开采和加工,很多学生仍然据此进行了延长产业链角度的描述;绝大部分学生对于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的角度没有涉及。

(3)学生答题方式存在问题,对同一角度重复描述回答出现频率高,特别是发展旅游业与发展第三产业、发展农家乐等。

(4)答题方向不清,措施答成影响。

复习思路
(1)加强学生材料解读训练与审题训练与指导,提高学生把握答题方向与答题主干的能力。

(2)加强选题,提高针对性,多角度训练学生的答题过程,规范答题语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