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历史散文
先秦历史散文
![先秦历史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7d313789d4d8d15abe234e38.png)
有的官吏竟援引春秋以决狱讼。
在史学史上,它显示出孔子鲜明的
历史意识,即历史是一个以具体的 人和事构成的动态流程,构建了明 确的按时间顺序记史的原则,创立 了编年体。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
史书。系统的历史大纲,以鲁史为 线索,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至鲁哀 公十四年(前722-前481),二百 四十二年政治、军事外交宗教等重 大活动,逐年逐月没有间断而且准 确可信。
刘向整理命名
《战国策》作者已不可考。有人认为是秦汉间辩 士蒯通,但没有确切的证据。 战国策所记非一时之事,又非涉及一国,应非一 人所作,可能是战国时期各国史官和纵横策士所 记,也许有些是秦汉时人所作,来源不一,作者 不详。原零散错乱,名称各异,到了西汉末年, 刘向整理宫中图书,编成33篇,他认为主要记载: “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所以定名 为《战国策》。
作为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主要采取
随事记人的写法。由于它是编年史,人物 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 个年代,很少对某一人物集中描写,只有 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迹联系起来, 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我们以郑 庄公为例来看一下。
鲁隐公8年.郑庄公因周天子久已废弃了对泰山的祭祀,就 想用泰山旁的初地交换鲁国的许田。鲁桓公元年为此事又 增加玉璧给鲁国,才换得许田,以便祭祀周公。可见郑庄 公是很重礼仪的。而鲁隐公9年对北戎之战和鲁桓公5年的 对周之战,都是由于采纳了公子突的建议而大获全胜的, 足见郑庄公善于纳谏。发生在鲁隐公元年的《郑伯克段于 邸》是为一般人所熟悉的。郑庄公明知段图谋叛乱,却故 意纵容他,让他的罪行发展下去。等他举兵谋叛时,再一 瑟将他铲除。又反映了郑庄公的阴险狡诈。从不同时间记 载的不同事件中,我们才全面地了解郑庄公这个人物复杂 的性格。
先秦历史散文
![先秦历史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a497299726fff705cc170afe.png)
先秦历史散文-《国语》
• 《国语》叙事、记言特点: • 以记言为主,所记多为朝聘、飨宴、辩诘、应对
之辞。其记言文字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 很缜密,又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记言多于记事,虽也有对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叙 述,但不及《左传》普遍、完整。许多事件的前 因后果及经过都是一笔带过,而把重点放在大段 的议论文字上。 • 《国语》也有情节生动曲折,极富戏剧性的叙事 。 《晋语》前四卷晋献公诸子争位故事。
先秦历史散文-《战国策》
• 成书过程:
• 国别史。凡三十三卷,杂记东周、西周、 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 中山诸国军政大事。上接春秋,下迄秦并 六国。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 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 作者并非一人,多是战国后期纵横家,也 可能有若干篇是秦汉间人所作,由西汉刘 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
先秦历史散文-《战国策》
• 《战国策》的思想特点 : • 重士的思想。 • 崇实尚利的观念。 • 重“权藉”、尚“时势”的思想。 • 《战国策》思想价值在于反映了战国时代“士”
阶层的崛起,“士贵耳,王者不贵”的声音, 反映出士人精神的张扬。大量描写策士奔走于 诸侯之间,纵横捭阖,令“所在国重,所去国 轻”的重要作用和社会地位,可以说是一部士 阶层,尤其是策士阶层行迹的生动写照。
先秦历史散文-《战国策》
• 《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 宏富辩丽的文风 。议论纵横的游说之辞。 “辩丽
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 • 生动、形象的语言。辞令词藻富丽,准确传神,
句式错综变化。文中常常用铺陈、排比及夸张、 比喻等手法,造成淋漓酣畅的气势和铿锵有力的 节奏。寓言故事、佚闻掌故 。 • 叙事写人的高度成就。一系列“士”的形象 。不 惜脱离史实,以虚构和想象进行文学性描写。 《战国策》中,不是史实,出于虚构依托的内容 颇多。 苏秦夜读,引锥自刺及慨叹之语。
先秦散文——精选推荐
![先秦散文——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ddfc1197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a9.png)
1 先秦散文先秦散文我国古代散文的发端,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商朝的甲骨卜辞中,已经出现不少完整的句子。
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有的长达三、五百字,记录贵族事功、诉讼原委或赏赐情由等等,记叙的内容已经相当丰富。
这些可以看作是古代散文的雏形。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这就是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
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前者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后者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其中如《论语》《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轲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为本人的著作。
一、先秦历史散文我国的史官建制很早,按周代的制度,有大史、小史、左史、右史等职位。
《汉书·艺文志》记载“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尚书》记载了商周君王对臣民发布的各种政令,文辞简练。
《春秋》是鲁国的遍年史,记事严谨,语言精炼。
应该说真正具有文学价值的历史著作,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左传》、《国语》、《战国策》等是其代表。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是用历史事实来解释《春秋》的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春秋》是概括的记述历史,而《左传》则详细的记载事件本末细节,此书丰富多采,叙述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情况和历史人物的言行。
《左传》擅长战争描写,它不仅把纷繁复杂的战争有条理的叙述出来,并且从大处着眼,通过人物对话,写出战争的性质,决定胜败的因素等内容。
《曹刿论战》和《秦晋摇(没找到这个字)之战》等篇,都写得非常出色。
《国语》是战国时代出现的一种国别史,记载周王朝和诸侯各国的大事。
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远不及《左传》,然而它有的叙事比《左传》更鲜明生动,如写“厉王弭谤”和“勾践复国”的文字,就是这样。
《战国策》记述的基本上是战国时期谋臣纵横捭阖的谋略和辞说,它的文风是剧谈雄辩,书中还刻画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
先秦历史散文
![先秦历史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4ac1b2a8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17.png)
1.先秦历史散文有哪些?答:先秦历史散文有《春秋》《左传》《战国策》《国语》等。
《春秋》是孔子编订的战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
记叙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至哀公十四年(前480)这242年间的各国大事,孔子还按照他自己的观点对那些事件作了一些评断,选择了他认为恰当的字来暗寓褒贬之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微言大义”。
《左传》仿照其体例,顺着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12个鲁国君主的序次进行记载,全书30卷,详细记叙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外交、社会事件以及某些代表人物的活动。
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创造了多样的精密的篇章结构和富有魅力的文学语言,生动描绘了一系列人物形象,尤其擅长以委曲尽致的笔调来写复杂的战争事件。
如写齐鲁长勺之战、晋楚城濮之战,秦晋肴阝之战、晋楚必阝之战,均是情节紧张而极富戏剧性,成为后世叙事散文的典范。
《战国策》亦称《国策》,传为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
西汉时,经刘向整理,编为33篇。
主要记叙了当时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相互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其间有传记、故事、论辩、书信,反映了当时各国间尖锐而复杂的政治斗争,是先秦继《春秋》《左传》之后又一部著名历史散文。
在艺术创作上,较之《左传》又有发展,常在复杂的政治事件中生动描绘人物言行,刻画出不少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写出不少情节曲折的故事。
如《冯谖客孟尝君》《荆轲入秦》《触詟说赵太后》、《苏秦始将连横》等均为脍炙为口的名篇。
此书尤重语言艺术,大量运用了夸张、比喻。
排比等艺术手法,并杂以寓言故事,呈现出一种“敷张扬厉”“辩丽恣肆”的鲜明特色。
《国语》共21卷,据说为左丘明所作。
这部书有重点地记叙了各国历史中若干事件。
文字朴实平易,特点在长于记言,同时也善于描写人物神态。
先秦散文分类
![先秦散文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3a142b13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30.png)
先秦散文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以记述历史事件的演化过程为主,分为三体:“国别”、“编年”、“纪传”。
《尚书》是中国最早的历史散文,有今文、古文之分。
今文《尚书》指秦焚书后,西汉初存29篇文章,因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故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从孔子故宅坏壁中发现用古文写的《尚书》,称为古文尚书。
诸子散文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以析理论辩为主,不专记人记事。
春秋战国之交的《论语》、《墨子》是语录体,但《墨子》中已见议论短文,即使语录也有论证过程;战国中期的《孟子》、《庄子》分别发展为对话式的论辩和专题论文;战国后期的《荀子》、《韩非子》则摆脱了语录、对话的形式,几乎全是专题论文,完善了论说文的体制。
先秦历史散文
![先秦历史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0701375fa26925c52cc5bfe4.png)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中国古代历史意识的萌发要早于其他民族,上古时期即有所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区分。
先秦历史散文是先秦史官制度的产物,除了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以外,历史散文的搜集成书大多是在口传历史的基础上经史官整理加工而成。
就其发展过程而言,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大致如下:早期的《尚书》完全是史官所著录的三代时期的王室的诰命、誓言和其它大事,就其文体而言,有誓、命、训、诰、歌、典等体,多为当时言辞的记录,是记言之史的开端。
之后的《春秋》则以编年体的形式纲目式地记录历史大事件,从文体上观察,具有书面语的简明与谨严特征,显然保持着史官笔录的体式,可以说是记事之史的开端。
战国初年成书的《左传》、《国语》也是在大量口传历史及史官记录的基础上经加工整理而成,但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官方著作。
至于《战国策》,则主要是战国策士的游说之辞或书信的汇编,属于私人著作的范畴。
从历史散文发展的总体趋势来看,其文本的官方色彩逐渐减弱,私家著述的特征逐渐加强。
先秦历史散文有以下几个特点:1 、越往后,作品所表的官方意识形态特征越谈。
2 、古史“记言”、“记事”的区别,在《尚书》、《春秋》还十分明显,而后就逐渐不分了。
3 、越后的作品文学色彩越浓,史学的严格性相对减弱。
第一节《尚书》《逸周书》与《春秋》一、《尚书》(一)、释名《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春秋战国时称《书》,到汉代改称为《尚书》。
儒家尊之为经典,故又称为《书经》。
(二)、《尚书》的流传《尚书》的是夏商周时期原始的历史文献的汇编,其编辑流传过程比较复杂,《周易》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墨子》一书多次征引《夏书》。
《尚书·多士》云:“殷先人有典有册。
”可知在殷商时期已经辑成了《尚书》的初本。
起初其中各部分可能是单独流传的,今传本《尚书》的结集经历了较长的时期,其最终形成可能在西周后期。
《左传》、《国语》所记春秋时期人物屡屡称引《尚书》以为说理之据,已经目之为经典。
先秦历史散文 优质课件
![先秦历史散文 优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308ae18f242336c1eb95e89.png)
“春秋”原是先秦时代 各国史书的通称,后仅 有鲁《春秋》传世,便 成为专称。
3.春秋——我国第 一部编年体断代史
这部原来由鲁国史官所 编《春秋》,相传经过 孔子整理、修订,赋予 特殊意义,成为儒家重 要经典(五经之一)。
• 3. 叙事中的道德化、神秘化倾向 • 《左传》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还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而且叙述中往往
还带有神秘因素。作者面对既成的历史事实,根据历史人物的言行得失,在叙述历 史事件时,加入种种神秘化的传说故事,来预示事件的结局,解释事件的因果关系。 这反映了春秋时代人们的世界观和认识水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 (2)《尚书》是上古之书,是我国第一部散文集,它初具历史 散文规模。
• (3)《春秋》原是一部鲁国的编年体史书,是我国第一部编年 体史书。《春秋》文词精练,言简意赅,只是一言两语的记事。
• (4)《国语》《左传》才是篇幅完整的历史散文,但是仍然语 多短句。《国语》是中国第一部按国别记事的史书,相传“左丘 失明,厥有《国语》。”
第三阶段
• 为后期阶段 • 以《战国策》为代表。
《战国策》 ——国别体杂史著作
1.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出于战国时代, 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
2.33篇,按国别记述。
3.记事
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 主要记载谋臣策士的言论和行为,同时也记 载了当时各国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情况。 全书没有系统的体例,单篇独立。
总而言之,先秦时期,史官之建制已较为完备,史书之撰述亦较为发 达。鲁国史官左丘明采集各诸侯国的史记,作《春秋左氏传》,把史家散 文推上了一个高峰,成为后世散文创作的典范。
先秦历史散文的特点
![先秦历史散文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6dbc02c6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f7.png)
先秦历史散文的特点
先秦历史散文是指先秦时期(公元前770年-秦朝建立前221年)的历史散文作品。
这些作品主要以记叙先秦历史事件、人物和政治制度等为主题,具有以下特点:
1. 严肃庄重:先秦历史散文通常以庄重的语言风格、严肃的态度和高尚的情感来描写历史事件和人物,力求准确地传达历史的真实性和重要性。
2. 记叙与评价相结合:先秦历史散文往往将历史事件的记叙与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相结合,既描述了历史事件的经过和结果,又对其中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思考和评价。
3. 重视政治和道德:由于先秦时期社会政治动荡,历史散文往往关注政治权力的斗争和统治者的德行,强调政治和道德的重要性,旨在启示后人。
4. 借古讽今:先秦历史散文常常通过对过去历史事件的描述和评价来批评当时的社会现象和政治制度,借古讽今,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5. 善用典故:先秦历史散文善于利用历史典故和传说故事,以增加作品的文学性和艺术性,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总的来说,先秦历史散文具有严肃庄重、记叙与评价相结合、重视政治和道德、借古讽今和善用典故等特点,既具有历史性,又具有文学性,对后世历史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先秦历史散文 共31页
![先秦历史散文 共31页](https://img.taocdn.com/s3/m/a389b86d0912a21615792945.png)
第一节 先秦历史散文的产生与发展
• 我国历史散文的产生比说理性的诸子散文要早得 多,它的发展与文字、史官的产生、发展有着极 为密切的关系。我国文字和史官产生甚早,据考 古发现和文献记载,夏代前夕已经产生。当时史 官分左史、右史
•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 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 ,《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言记事文的不同 体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 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 叙事文学的传统。
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萌芽期)从夏到春秋时期,以《尚书 》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尚书 》记言,文字古朴简洁。
• 第二阶段(发展期)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主要 作品是《春秋》、《左传》和《国语》,此时的 创作,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 容详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
• 先秦散文兴盛的主要原因
• 1、经济的发展,都市的繁荣,社会制度 的变迁,兼并战争的频繁,促进了散文的 兴盛。
• 2、“士”阶层的形成,文化学术散布到民间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促成了散文的发 展。
• 3、诗歌篇章短小,不能反映复杂、多变 的社会现实,于是散文起而代之。
• 4、竹简和书的发明,书写工具的进步, 有利于散文的发展。
– 不卑不亢,落落大方 弦高犒秦师、重耳对楚王 – 软中带硬,语含威胁 孟明稽首、鬬勃请战 – 抓住要害,晓之以理 烛之武退秦师、宫之奇谏假道 – 委曲婉转、陈述利害 王孙满观师、韩厥擒逢丑父 – 用辞雅正,曲尽人情,各得其妙。
•
《战国策》
• 《国策》、《短长》、《事语》、 《长书》、《修书》
• 大约是秦汉间人杂采战国各国史官 和私人所记存的史料编纂成的一部 国别体史书。西汉末刘向加以整理 ,依国别按时序重新编订,去其重 复,得33篇,定名《战国策》。
先秦散文: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
![先秦散文: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829b256d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41.png)
第三阶段:战国末期
诸子散文的内容涉及哲学、政治、伦理道德、农业、军事、天文历法等各类领域,讨论的命题包括王道与霸道、守旧与改良、礼治与法治、天与人、名与实以及宇宙、人性、道德、教育等等。 其中没有专门的文学作品,但文化内涵丰富,不仅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和经济文化的进步有推动作用,而且对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奠基作用。许多重要的思想成果至今仍对我们的文化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可以说诸子散文是我们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一把钥匙。
儒家思想要义
强烈的道德理想主义,以德育代替宗教。 重义轻利的价值观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何必曰利。(孟子)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董仲舒) 构成“仁”学思想模式和“仁”学结构的因素 血缘基础,二、心理原则,三、人道主义、四、个体人格 整体特征:实用理性 理性精神——以冷静、现实的态度解说和对待事物。不迷信非理性的权威。 实用:着眼于解决社会人生的实际问题,较少进行纯思辩的抽象思考。
先秦诸子散文-《墨子》
02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墨子》中反映墨子的主要思想和代表其说理风格的是《尚贤》、《尚同》、《兼爱》、《非攻》等10论。这些篇目的标题都概括了论述的中心思想。文章结构完整,层次清楚,不再是三言两语的独白或对话。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尚未摆脱语录体的影响,大量的“子墨子曰”,表明这些仍是墨子后学对墨子讲学之辞的记录。只是这些语录,段与段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是在围绕同一个论题加以论述,因而就再不是语录的简单联缀,而是有内在逻辑的论文。
《论语》 ——儒家 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主要通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阐发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 语录体散文。主要通过孔子与其弟子之间及弟子相互间交流问答的情景和内容的记述,以及直接转述的片段语录,记录孔子的思想学说,其中包含大量富有文采又具哲理性的格言。 《论语》全书共20章,每章又包含若干片断。编排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非记于一时,也非出自一人之手。编撰者可能是孔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
先秦历史散文47页PPT
![先秦历史散文47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d364387ebb68a98270fefa08.png)
先秦历史散文出自史官之手,所谓“左 史记言,右史记事”,主要记载各国的 政治、军事、外交等事件以及统治者、 谋臣策士的言论等等。
史家之文的发展约可分为三期。
初期的历史散文,以《尚书》和《春秋》为 代表。
第二阶段的历史散文,以编年史《左传》和 国别史《国语》为代表,全面而具体地反映 了当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社会面貌。
《尚书》之文,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 构,已具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 表达方式。有的篇章适当地运用了比喻、排 比、对偶等修辞手法。这对先秦历史散文的 成熟有直接的影响。《尚书》风格直朴,所 记之言,不事雕琢。
但是语言“佶屈聱牙”,词汇古僻、句法别 拗,不用或少用关联词,造成语句拗口,意 思晦涩难解。
这种倾向性,还表现在欲为尊者讳,以曲笔表明爱憎 的文字中。《春秋》在史著中倾注鲜明的感情色彩的 作法,为后代史传文学所继承,但刻意“为尊者讳” 的曲笔,有违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对后世史传 文学亦有不良影响。
《国语》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全书21 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 越八国的史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因以记 言为主,故名《国语》。
(1)、叙事简明严谨 。 《春秋》记事很简略,长的不过40多字,短
的仅有一字。其记叙一般能做到文约事丰, 简而有法。但过于简略的记事,不能算作真 正意义上的叙事散文。如隐公元年载:“夏, 五月,郑伯克段于鄢。”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都有,但事件的因果、过程、人物的行 为、性格,都无从知道,仿佛一则标题新闻, 而不像一篇文章。
《国语》的作者,司马迁认为是左丘明,今 人都认为是战国初年之作,来源于各国史官 的记录,非一人一时一地之作。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先秦文学-先秦散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先秦文学-先秦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705f3061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b8.png)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先秦文学-先秦散文1、谈谈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及特点。
参考答案: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
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此时的创作,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祥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
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
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总的趋势是,由简到繁,由质而文,由片断的文辞到较详细生动的记言、记事、写人。
现存先秦的几部重要史籍看,主要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都带有极强的文学特色,大都注意将神话、传说渗入史籍,使历史事件故事化,注重描写与人物特征刻划,使历史人物形象化,对事件进行褒贬评价,记事记言声情并茂。
2、简述《春秋》的写作特点。
参考答案:(1)《春秋》的编订,有总结历史经验、为执政者提供借鉴的目的。
它强调天下一统、社会稳定、定名分和周天子的正统地位,反对诸侯僭礼越位与兼并战争。
(2)它是一部自成体系的书,按事件顺序记事,条理清晰,结构完整、系统。
(3)它的语言简炼含蓄,准确谨严,选词炼句,十分仔细,一字之中常“寓褒贬,别善恶”,被后世尊为具有“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
3、简述《左传》的进步思想倾向。
参考答案:《左传》在选择史料、叙述史实和“君子曰”中表露了作者的进步思想倾向,具体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1)赞美和歌颂明君贤臣及其辉煌业绩;(2)揭露和批判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残暴荒淫行为、列国间地频繁战争;(3)宣扬民本思想、怀疑天道、鬼神的传统观念等。
但也有一些宣扬帝王将相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维护宗法制度、等级制度的思想,这是其历史局限。
1、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
简述先秦历史散文的特点
![简述先秦历史散文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84a570ed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e1.png)
简述先秦历史散文的特点先秦历史散文是指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前)的历史文学作品,它以记叙和叙事为主要手法,通过描写和叙述历史事件、人物和社会风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
先秦历史散文具有以下特点。
先秦历史散文注重真实性和客观性。
这些散文作品多是根据当时的史书和史料所写,力求忠实地描绘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
作者以客观的视角,详实地叙述历史事实,力图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例如《史记》中的《项羽本纪》、《刘邦本纪》等篇章,以及《左传》中的历史记载,都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作品。
先秦历史散文具有强烈的叙事性和文学性。
这些散文作品常常以故事的形式呈现,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紧凑的叙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同时,这些散文作品也注重语言的艺术性,运用修辞手法和艺术手法,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例如《史记》中的《范睢论战》、《伍子胥列传》等篇章,以及《孟子》中的一些历史散文,都体现了先秦历史散文的叙事和文学特点。
先秦历史散文关注人物形象和人性的塑造。
这些散文作品常常以历史人物为主角,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和塑造,展现人物的性格、品质和情感。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言行举止的描写,表现了人物的英勇、智慧、忠诚等特点,也展示了人物的缺点和弱点。
这种人物形象的塑造,使作品更具生动性和可读性,也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历史事件和人物。
例如《战国策》中的《孙子吴起列传》、《吴王阖闾列传》等篇章,以及《国语》中的一些历史散文,都是先秦历史散文中人物形象塑造的典范。
先秦历史散文具有启迪人心和寓教于乐的作用。
这些散文作品不仅是历史的记录和记载,也是对人性和人生的思考和探索。
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写和叙述,寄托了自己对人性和社会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给读者以启迪和教益。
例如《史记》中的《太史公自序》、《太史公书》等篇章,以及《孟子》中的一些历史散文,都蕴含了丰富的哲理和道德教育。
总的来说,先秦历史散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真实性、叙事性、文学性、人物形象塑造和启迪人心等特点而闻名。
先秦历史散文和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历史散文和先秦诸子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440062f0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91.png)
先秦历史散文和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历史散文和先秦诸子散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两种重要类型,它们分别代表了先秦时期的历史文化和哲学思想。
以下是对它们的具体介绍:
1. 先秦历史散文:
先秦历史散文主要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著作,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
这些散文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全面记载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多方面的活动。
其中,《左传》是一部自成体系的独立完整的历史着作,全面反映了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的历史状况。
2. 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是指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如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
这些散文作品体现了各个学派的思想观点和哲学主张。
其中,《论语》、《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轲等哲学家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而《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为本人的著作。
这些作品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的来说,先秦历史散文和先秦诸子散文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散文作品。
前者以记载历史事件为主,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后者则以表达哲学思想为主,体现了当时诸子百家的文化繁荣。
这两种散文作品共同构成了先秦时期的文化瑰宝,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先秦历史散文、诸子散文各列举五例。
![先秦历史散文、诸子散文各列举五例。](https://img.taocdn.com/s3/m/25f3127f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18.png)
先秦历史散文、诸子散文各列举五例。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先秦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的典型代表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先秦时期的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占据了重要地位,不仅在文学风格上各具特色,而且在思想上也有深刻的表达。
先秦历史散文的名词解释
![先秦历史散文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883445e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cd.png)
先秦历史散文是指中国先秦时期记录历史事件、人物和观点的著作。
这些著作主要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也就是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之间。
它们以文字为载体,用不同的形式和风格记录了当时的社会变迁、战争、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历史。
先秦历史散文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文字的艺术魅力,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这些著作的作者们通常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知识,因此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先秦历史散文的体裁多样,包括史书、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等。
其中,史书是最为常见的一种体裁,如《春秋》、《左传》等。
这些著作以时间为线索,记录了当时发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
编年体则是以年代为线索,记录了各个年份发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国别体则是以国家为单位,记录了各个国家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纪传体则是以人物为中心,记录了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先秦历史散文的写作风格也各具特色。
一些著作以简洁明快著称,如《春秋》和《战国策》。
先秦历史散文(两篇)
![先秦历史散文(两篇)](https://img.taocdn.com/s3/m/13917062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46.png)
引言概述:先秦历史散文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先秦时期进行文艺性叙述和再创作的一种形式,通过散文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先秦时期的人物、事件和社会背景。
本文将以先秦历史散文为主题,从政治、思想、文化、经济和社会五个大点展开详细的阐述,旨在深入揭示先秦时期的丰富面貌。
正文内容:一、政治1.各国争霸: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国家分裂最为严重的阶段之一,各个诸侯国都在争夺霸权地位。
例如春秋时期的齐国、楚国等香火国家,他们之间的政治斗争和角逐使整个先秦阶段的政治局势异常动荡。
2.君主与官制:在各个诸侯国中,国君的地位及其与官员的关系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介绍君主与官制的结构,从而揭示出当时的政治格局和权力分配。
二、思想1.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支。
详细阐述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如仁、义、礼、智等观念,并介绍先秦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如孔子、孟子等。
2.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并列重要。
阐述道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如道、无为、自然等,并介绍道家学派的著名人物,如老子、庄子等。
三、文化1.文字的发展:中国文字的起源和发展对于了解先秦时期的文化背景至关重要。
介绍甲骨文和金文的特点及其在当时的应用情况。
2.文学艺术:散文、诗歌等文学艺术在先秦时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详细介绍先秦散文的类型、特点和代表作品,如《离骚》、《荀子》等。
四、经济1.农业经济:先秦时期主要以农业为经济基础。
阐述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进步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影响,如农业机械的使用、灌溉系统的建设等。
2.商业贸易:先秦时期商业贸易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介绍当时的商品交流、货币形式和商业网络等。
五、社会1.社会阶级:介绍先秦时期的社会阶级分化情况,如贵族、农民、商人等不同阶级的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
2.社会习俗:详细阐述先秦时期的各种社会习俗,如婚礼习俗、葬礼习俗等。
总结:通过对先秦历史散文的详细阐述,我们得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先秦时期的政治、思想、文化、经济和社会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历史散文-《战国策》
• 《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战国策》 • 宏富辩丽的文风 。议论纵横的游说之辞。 “辩丽 议论纵横的游说之辞。 横肆” 铺张扬厉,气势纵横。 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 • 生动、形象的语言。辞令词藻富丽,准确传神, 生动、形象的语言。辞令词藻富丽,准确传神, 句式错综变化。文中常常用铺陈、排比及夸张、 句式错综变化。文中常常用铺陈、排比及夸张、 比喻等手法, 比喻等手法,造成淋漓酣畅的气势和铿锵有力的 节奏。寓言故事、佚闻掌故 。 节奏。寓言故事、 • 叙事写人的高度成就。一系列“士”的形象 。不 叙事写人的高度成就。一系列“ 惜脱离史实,以虚构和想象进行文学性描写。 惜脱离史实,以虚构和想象进行文学性描写。 战国策》 不是史实, 《战国策》中,不是史实,出于虚构依托的内容 颇多。 苏秦夜读,引锥自刺及慨叹之语。 颇多。 苏秦夜读,引锥自刺及慨叹之语。
秦历史散文-《战国策》
• • • • • 《战国策》的思想特点 : 战国策》 重士的思想。 重士的思想。 崇实尚利的观念。 崇实尚利的观念。 权藉” 时势”的思想。 重“权藉”、尚“时势”的思想。 战国策》思想价值在于反映了战国时代“ 《战国策》思想价值在于反映了战国时代“士” 阶层的崛起, 士贵耳,王者不贵”的声音, 阶层的崛起,“士贵耳,王者不贵”的声音, 反映出士人精神的张扬。 反映出士人精神的张扬。大量描写策士奔走于 诸侯之间,纵横捭阖, 所在国重, 诸侯之间,纵横捭阖,令“所在国重,所去国 的重要作用和社会地位, 轻”的重要作用和社会地位,可以说是一部士 阶层,尤其是策士阶层行迹的生动写照。 阶层,尤其是策士阶层行迹的生动写照。
先秦历史散文-《左传》
• 《左传》的艺术特点 : 左传》 • 精彩细密的叙事。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 精彩细密的叙事。 因果关系,故事性强。 郑伯克段于鄢” 因果关系,故事性强。“郑伯克段于鄢”。 战争 描写;占卜释梦和神异传闻。 描写;占卜释梦和神异传闻。 • 个性鲜明的人物 。主要采取随事写人的方法,把 主要采取随事写人的方法, 主人公放到尖锐的矛盾冲突中, 主人公放到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具有典型意 义的细节、场面和对话, 义的细节、场面和对话,展现不同人物的性情和 心理。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 心理。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的 描写。 描写。 • 微婉巧妙的辞令。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 。“文典 微婉巧妙的辞令。 而美” 语博而奥” 简洁精练,委曲达意, 而美”,“语博而奥”,简洁精练,委曲达意, 婉而有致,典雅从容。 婉而有致,典雅从容。
先秦历史散文-《左传》
•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把《春秋》中 春秋》 左传》 春秋》的记事为纲, 的简短记事,发展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 的简短记事,发展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 • 《左传》发展了《春秋》笔法,不再以事件的简 左传》发展了《春秋》笔法, 略排比或个别字的褒贬来体现作者的思想倾向, 略排比或个别字的褒贬来体现作者的思想倾向, 而主要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 而主要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人物言行举 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道德评价。 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道德评价。 • 创立了一种新形式,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 创立了一种新形式, 引入议论, 君子曰” 君子是以知” 引入议论,以“君子曰”、“君子是以知”、 孔子曰” “孔子曰”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伦理评价 。
先秦历史散文-《国语》
• 《国语》: 国语》 • 国别史。全书三十一卷,分别记载周、鲁、齐、 国别史。全书三十一卷,分别记载周、 越八国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 晋、郑、楚、吴、越八国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 成书约在战国初年, 成书约在战国初年,战国早期人根据所掌握的各 国史料编订而成。由于以记言为主,故称《 国史料编订而成。由于以记言为主,故称《国 语》。 • 上起周穆王(前976-922),下至鲁悼公(前466 上起周穆王( - ),下至鲁悼公( ),下至鲁悼公 ),有些内容与 -前429),有些内容与《左传》相重合。《春秋 ),有些内容与《左传》相重合。 外传》之说。 外传》之说。 • 各国“语“在全书所占比例不一,每一国记述事 各国“ 在全书所占比例不一, 迹各有侧重。 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 迹各有侧重。 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
先秦历史散文-《左传》
• 《左传》: 左传》 • 《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非 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作者问题。 解经之作 。作者问题。 • 约成书于战国早期,最后编定者是一位儒家学者。 约成书于战国早期,最后编定者是一位儒家学者。 起于鲁隐公元年( ),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 ),基本与 (前468),基本与《春秋》重合,还有个别战国 ),基本与《春秋》重合, 初年的史料。三家分晋。 初年的史料。三家分晋。 • 思想内容:对奴隶制礼崩乐坏的惋惜之情。;周 思想内容:对奴隶制礼崩乐坏的惋惜之情。; 。;周 王室的衰落和诸侯的争霸, 王室的衰落和诸侯的争霸,公室的卑弱和大夫兼 表现了新旧势力的消长, 并,表现了新旧势力的消长,揭示了社会变革的 趋势; 趋势;对民本思想的重视 。
先秦历史散文-《国语》
• 《国语》记人特点: 国语》记人特点: • 《国语》有时在记叙某一事件时,集中在一定篇 国语》有时在记叙某一事件时, 幅写某个人的言行。《吴语》主要写夫差,《越 幅写某个人的言行。 吴语》主要写夫差, 语上》主要写勾践, 晋语四》 语上》主要写勾践,《晋语四》专写晋文公 。 • 集中篇幅写一人的方式,有向纪传体过渡的趋势。 集中篇幅写一人的方式,有向纪传体过渡的趋势。 但尚未把一个人的事迹有机结合为一篇完整的传 而仅仅是材料的汇集, 记,而仅仅是材料的汇集,是一组各自独立的小 故事的组合,而不是独立的人物传记。 故事的组合,而不是独立的人物传记。
先秦历史散文-《国语》
• 《国语》叙事、记言特点: 国语》叙事、记言特点: • 以记言为主,所记多为朝聘、飨宴、辩诘、应对 以记言为主,所记多为朝聘、飨宴、辩诘、 之辞。 之辞。其记言文字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 很缜密,又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 很缜密,又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而富于形象性。 • 记言多于记事,虽也有对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叙 记言多于记事, 但不及《左传》普遍、完整。 述,但不及《左传》普遍、完整。许多事件的前 因后果及经过都是一笔带过, 因后果及经过都是一笔带过,而把重点放在大段 的议论文字上。 的议论文字上。 • 《国语》也有情节生动曲折,极富戏剧性的叙事 。 国语》也有情节生动曲折, 晋语》前四卷晋献公诸子争位故事。 《晋语》前四卷晋献公诸子争位故事。
先秦历史散文
张亚宁
先秦历史散文-《尚书》
• 记言-《尚书》;记事-《春秋》 记言- 尚书》 记事- 春秋》 • 古代史书体例: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 古代史书体例:编年体、国别体、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集。《尚书》即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集。 尚书》 上古之书的意思,是商周时期记言史料的汇编。 上古之书的意思,是商周时期记言史料的汇编。 • 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 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 • 共28篇,包括《虞书》、《夏书》、《商书》、 夏书》 商书》 篇 包括《虞书》 周书》 《周书》 。 • 《商书》中的《盘庚》 。《周书》中的《洛诰》、 商书》中的《盘庚》 周书》中的《洛诰》 《无逸》、《立政》、《大诰》、《多士》、 无逸》 立政》 大诰》 多士》 多方》 《多方》。 • 古奥典雅,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 古奥典雅,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
先秦历史散文-《战国策》
• 成书过程: 成书过程: • 国别史。凡三十三卷,杂记东周、西周、 国别史。凡三十三卷,杂记东周、西周、 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 中山诸国军政大事。上接春秋, 中山诸国军政大事。上接春秋,下迄秦并 六国。 六国。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 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 作者并非一人,多是战国后期纵横家,也 作者并非一人,多是战国后期纵横家, 可能有若干篇是秦汉间人所作, 可能有若干篇是秦汉间人所作,由西汉刘 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 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
先秦历史散文-《春秋》
• 《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 春秋》 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 后特指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 后特指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记载自鲁 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 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722年-前481年) 年 年 年的历史。 共242年的历史。简洁的大纲式的叙述。 年的历史 简洁的大纲式的叙述。 • 记事虽简而有法,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叙事散文。 记事虽简而有法,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叙事散文。 如隐公元年载: 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如隐公元年载: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 春秋笔法:史事的简略记述排比中表现出来。一 春秋笔法:史事的简略记述排比中表现出来。 字寓褒贬,在谨严的措辞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 字寓褒贬,在谨严的措辞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 “诛”、“杀”、“弑” 。
先秦历史散文-《战国策》
• 《战国策》记人特点: 战国策》记人特点: • 一方面继承了《国语》相对集中编排同一 一方面继承了《国语》 人物故事的方法,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 人物故事的方法,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 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集中在一篇的 文章, 文章,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 创了先例。显示了由《左传》 创了先例。显示了由《左传》编年体向 史记》纪传体的过渡。 《史记》纪传体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