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市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廊坊市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保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为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努力实现人居环境优美的“园林式、生态型、现代化”新廊坊的宏伟目标,制订本纲要。
一、全市生态环境保护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全市生态环境保护现状与成就
近来年,我市非常重视生态建设,市委、市政府确定了“环境建设也是生产力”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建设“园林式、生态型、现代化”的城市定位,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对环境进行了综合整治,使我市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1、大搞植树造林、绿化美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大搞植树造林、防沙治沙工程,先后实施了首都周围绿化工程、防沙治沙工程、市行贷款营造速生丰产林工程、绿色通道工程等一系列绿化工程,使我市的生态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截止2000年底,我市共有林地面积238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初期的4.9%上升到23%。在市区绿化美化方面,我市市委、市政府确定了“拆墙透绿、见缝插绿、破硬植绿”的总原则,制定并实施了以“一环、二线、三园、75个点”为主要内容的绿化工程,即在城区外侧及外环路两侧建100米宽的一条环城生态林,在开发区至市区和平路、市区铁路沿线建两条迎宾线,新建三个高级公园,市区内建75个小型绿化点。2000年,市区新植树木103.6万棵,铺植草坪102万平方米,还在市区至开发区的引道即和平路3200米段的两侧建成各宽37米的景观式“带状公园”和占地50亩的绿岛广场。目前市区绿地面积达到606公顷,绿化覆盖率34%,达到省级园林城市标准,人均绿地面积达7平方米,跃居全省第二位。
2、开展生态农业试点、启动生态农业工程。我市以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启动了一批生态农业工程,开展了生态农业试点建设,以点带面、循序渐进,促进了全市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目前,我市已建成省级生态农业县2个(即大厂、霸州),文安县正在积极申请国家级生态农业县。固安县的牛驼镇花卉种植面积已发展到5100亩,品种由原来的十几种发展到现在的1300多种,文安县在大力发展10万亩绿色食品的基础上,加强与日、德、法、英等10个国家的订单农业的贸易合作,达成4200多吨的绿色食品订单合同,销售总额达1500万元,创汇30万美元。从2000年开始,我市还建设高新技术农业园区3个,并发展一批无公害蔬菜大棚,大力推行免施化肥和农药。
3、我市城市综合环境整治取得了一定进展。从1999年开始,投资6100万元的垃圾处理场已全部竣工,日处理垃圾、粪便450吨,设备技术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投资13300万元的污水处理厂,管网完成10公里,厂区土建基本完成,正在进行设备安装,预计今年6月份正式进行运行。近两年市区新增集中供热面积26万平方米,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0%;由于实施了燃气二期工程,市区管输燃气日供能力达到20多万立米,气化率达到92%;烟尘控制区面积24.69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面积为17.71平方公里。
(二)存在的问题
我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形势依然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保护、治理任务较为艰巨
我市森林覆盖率为23%,虽然和解放初期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距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所要求的30%还有很大差距;风沙地面积为495万亩,占全市幅员面积的51%,治沙任务相当艰巨;由于我市长期超量开采地下水,造成了六个地区出现了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目前已形成了两个漏斗区,范围已达到1823.3平方公里,漏斗区面积占廊坊市总面积的28%强;三河市由于大量的矿山开采,破坏了山体水脉和山体植被,造成了山体滑坡和附近平原土壤板结,使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受到一定破坏。
2、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小城镇环境保护面临巨大压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的乡镇企业发展非常迅速,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规模小,起点低,工艺技术落后,造成污染治理难度较大;人口增长过快,城镇环境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城镇发展无长期规划和环境规划,形成厂宅交错的圈层空间布局,各类功能区杂乱无章,绿化面积相对较少,制约了城市化进程,给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3、农业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农药、化肥污染严重
全市农药、化肥使用量逐年增加,1990年全市使用农药216吨,施用化肥7.84万吨,1999年全市使用农药1063吨,施用化肥43.61万吨,农药使用量平均年增加94吨,化肥施用量平均年增加3.97万吨。农业生产过程中过量施有化肥、农药,导致农作物品质降低、土壤肥力下降及农作物自身污染,农药、化肥的流失对水环境带来的面源污染将成为水体污染的重要来源。
4、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示范建设投入不足
由于我市没有自然保护区,近年来生态保护工作一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目前我市仅有2个省级生态农业县,由于没有基本经费保证,起不到应有的示范作用。
二、全市生态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目标
(一)全市生态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全市生态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中心,以改善全市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分区推进,加强法治,严格监督,坚决打击人为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保护和改善自然恢复能力,巩固生态成果,努力维护并提高现有的生态环境,为实现我市园林式、生态型、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2、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在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的同时,必须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彻底扭转边建设边破坏的被动局面。
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充分考虑区域和流域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统一规划,同步实施,把城乡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
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决策,合理开发。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经济发展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近期与长远统一、局部与全局兼顾。进行资源开发活动必须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绝不允许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和局部的经济利益。
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付费制度。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权、责、利,充分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技术手段保护生态环境。
(二)全市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
1、总体目标。通过生态环境保护,遏制生态环境破坏,减轻自然灾害的危害;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及科学利用,实现全市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维护全市生态环境安全,确保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近期目标。到2005年,基本遏制生态环境破坏趋势。加强生态试范区和生态农业县建设,建成永定河故道防沙生态保护区,力争使永定河、潮白河、大清河及这几条河流泛滥改道形成的沙荒、三河市矿山等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得到控制和改善,使各类良好自然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使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得到有效执行,各类开发活动严格按规划进行,使生态环境破坏恢复率有较大幅度提高,全市基本实现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系统,为把我市建设成为一个生态型、园林式的现代化城市奠定坚实的基础。
3、远期目标。到2015年,全市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全面遏制。城乡环境质量得到比较明显的改善,生态系统趋向良性循环,一个园林式、生态型、现代化的优美城市基本形成。
三、全市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
(一)继续实施以防沙治沙、防治水土流失与土地沙化为主的绿化美化工程。重点是以窗口地带和风沙危害严重地区造林为主。总的是建设符合廊坊特色的林农复合综合防护林体系。一是在三路、六河、九道两侧营造20—40米宽乔、灌、草综合的骨干防护林带;二是在沟、路、渠两侧营造500万亩以上的农田林网;三是在沙荒地上,以多种混交间作形成集中营造速生丰产用材林和果品经济林,形成百万亩基地;四是在城市村镇居民点植树、种花、种草,绿化美化环境。力争到2005年使我市初步形成以河渠路堤绿化为框架,以农田林网为脉络,以经济林、用材林生产为基地,网、带、片、点相结合,乔、灌、花、草相搭配的生态经济防护林体系。
(二)加大环京津生态圈工程建设。“十五”期间,建成永定河故道防沙生态保护区;建设9个生态试范区及若干个生态农业示范村,使生态农业试点面积达到全市农业总面积的50%以上,使生态试范工程起到应有的作用。加强农村新能源开发,解决能源消耗与生态环境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