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一、引言 (2)

二、失地农民就业现状 (3)

(一)失地农民结构性失业严重,隐性失业现象极为普遍 (4)

(二)就业转失业比例过高 (5)

三、影响失地农民就业现状的因素 (5)

(一)当前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就业竞争激烈 (5)

(二)失地农民文化素质低,缺乏就业培训 (5)

(三)失地农民思想落后,观念保守,缺乏就业和创业意识 (5)

(四)现行征地安置方式单一 (6)

(五)政府政策因素的制约 (6)

(六)征地过多过急 (7)

四、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难的对策分析 (7)

(一)建立就业保障基金 (7)

(二)构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7)

(三)加强农民技能培训 (7)

(四)强化农民就业观念 (8)

(五)多种安置方式相结合,拓宽就业门路 (8)

(六)消除就业障碍,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9)

五、小结 (9)

参考文献 (9)

失地农民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需求扩张,农村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征用,因此产生了大量的失地农民。由于社会就业形势、城乡二元结构等因素的制约,加上失地农民本身素质不高、知识水平有限,使得失地农民陷入就业困境。就业状况不容乐观,问题主要表现为就业率低下、就业质量不高、结构性失业严重、再失业现象普遍等。失地农民为我国城镇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保障其生存权利责无旁贷。而保障失地农民生存权利的当务之急就是要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这也是要义根本所在。本文对失地农民就业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寻找成因症结所在,并针对成因症结提出对策建议以化解失地农民的就业困境,保障其基本生存权利。

关键词:失地农民;城市化;结构性失业;社会保障;就业现状;和谐社会

一、引言

土地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中国农村的耕地不仅具有生产功能,而且还具有保障农民基本生存权利的功能。但是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乡结合部的大量土地被征用,由此失地农民的数量激增。失地农民是被动城市化的主要类型,从人口数量来看,这种进城方式的最大特点

不是所占的比例最大,而是其被动化的特征。无论从现实情况还是从心理上,失地农民都还没有做好城市化的准备,由于土地被征用,他们的身份被迫的从农民强行过渡到了非农或者是城市居民。按照现在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城市化进程,据预测2000年至2020年的30年间占用耕地将达到5450万亩以上,到2020年我国失地农民的总和将达到一亿以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乌云其木格在一次会议上指出,全国约有4000多万徘徊在城市边缘的“失地大军”。

失地农民增多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他们失去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以推进城镇化建设,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诚然和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一样,农业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但是无论是为了工业化还是经济发展都不应该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温家宝总理曾在《求是》中强调:目前不少征地项目不给农民合理的补偿, 不妥善解决农民的生计, 造成农民失地失业, 危及农村社会的稳定。不少地方乱占滥征耕地, 随意圈地, 有的地方征地规模过大。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樊平认为: 我国失地农民问题严重,社会反映强烈,成为影响当前农村社会稳定的首要问题。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于建嵘指出:“我国农民失地失业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农村经济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更是一个严重的社会政治问题。”

作为一个与“农民”“市民”并存的身份类别,“失地农民”与“农民工”在当前的中国社会中是由制度和文化共同建构的第三、四种身份。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后处于农民与市民之间的尴尬地位,由于现存的城乡二元结构等政策因素的制约,以及受到目前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影响,失地农民因为本身素质较低,知识技能水平不足,观念落后等因素陷入了就业困境。前路迷茫障碍重重,返农无地后路已断,失地农民成了“耕种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人群。正如陈锡文所言:“农民失去土地后,他当不成农民了,而领到的那点补偿金,也当不成市民,既不是农民们,也不是市民,只能是社区游民,社会流民。”①在当前的情况下,失地农民想要实现可持续生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实现其可持续生计的要义所在即化解就业困境,保障其基本生存权利。本文选择以失地农民的就业现状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影响失地农民就业的因素,旨在解决失地农民的失业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

二、失地农民就业现状

对于农民来说,失去了土地就相当于失业,失业就没有收入,生活也就失去了保障,他们将无法生存,因此失地农民就就业问题是最基本的问题,是踏进城市的第一步。不可否认有部分失地农民在农转工的潮流中受益颇多,但是大多数的失地农民就业现状仍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一)失地农民就业难,质量不高

①陈锡文.试析新阶段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J].宏观经济研究,2011(11):12-20

图表1

图表1显示,在561个有效样本中,已经就业的为361人,约占调查对象的额64%,无业者为173,约占31%,学生、退休等为25人,约占5%①。可见目前失地农民的就业率不是很高,还有三分之一的失地农民处于失业状态。

图表 2

图表2表明,就具体职业而言,失地农民主要从事服务业,如保安、绿化工、理发师、维修员等约占41%左右;个体经营者,如开杂货店、卖早点、摆摊等约占30%左右;打临时工的也不在少数,约占10%以上②;极少数的从事文员教师等职业。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失地农民的就业质量不高,多为一些比较简单的工作。

(二)失地农民结构性失业严重,隐性失业现象极为普遍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后,由于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企业对劳动力的要求日趋严格。同时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传统产业已经逐渐被高新技术产业所取代,传统的劳动力要素已经不能符合当前的要求。尽管劳动市场有职位空缺,但失地农民因为没有所需的技能,经验、知识结构与可供的职位空缺不相适应,使得失地农民结果继续失业。在失地农民的获得就业安置的不多,很多都是自谋出路,而且即使已经就业的,也存在着就业不充分的现象,隐形失业十分普遍。

①严新明.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研究[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264

②严新明.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研究[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26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