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护理不良事件总结分析

合集下载

2017年护理不良事件总结分析.doc

2017年护理不良事件总结分析.doc

2017 年护理不良事件总结分析一、 2017 年护理不良事件上报情况1、本年度共上报护理不良事件9 例,事件类型及图示如下2、上报不良事件科室分布3、上报的9 例不良事件中,共涉及护士10 人,层级比例如下二、发生不良事件原因分析(一)医嘱执行错误鱼骨图分析护士医生未严格执行制度违规开具医嘱思维定式未澄清模糊医嘱缺乏有效沟通医嘱执行错误宣教不到位方法(二)护理投诉鱼骨图分析护士患者宣教不到位知识缺乏态度不佳门诊无护输液室无士站标识呼叫系统护理投诉环境1.工作人员不遵守规章制度是造成护理不良事件的最主要原因,从上报的 9 例不良事件中,有 8 例均由护理制度执行不严格造成。

2.上报的不良事件涉及的 10 名护士中, N2 以上层级护士竟占了 6 名,除未认真履行制度外,医护人员的沟通不良,造成信息缺失,护士思维定式,造成信息偏差,导致了治疗护理部位错误、医嘱执行遗漏等不良事件。

3.根据不良事件上报科室分布,说明个别科室有管理者监管不到位的情况。

特别是门诊治疗室,未澄清模糊医嘱及未严格查对导致治疗部位错误的情况已不是第一次发生。

4.护患之间的沟通不良,主要为护士缺乏对患者的告知和宣教,导致患者抽血前进食。

另外,护士未解释操作目的,未主动邀请患者核对治疗部位,导致治疗部位错误,并且未能及时发现。

5.仪器设备维护保养不到位,设备故障也影响了患者安全。

三、护理不良事件防范措施1.加强护理人员责任心教育,严格执行护理制度和操作流程,是防范护理不良事件的关键措施。

2.加强医护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及时澄清模糊医嘱,避免思维定式,防止执行错误医嘱。

3.提升护理服务水平,加强护患沟通,加强患者宣教,主动邀请患者及家属参与医疗护理活动。

不仅能减少护患纠纷,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4.加强护士业务学习和技能训练,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护理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并要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更新技术以提高应急反应能力,遇到危急事件才能沉着、冷静,有条不紊,从而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2017年上不良事件成因分析--护理部

2017年上不良事件成因分析--护理部

2017年半年护理不良事件成因分析报告为提高服务质量,降低和防范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使护理人员认识到落实护理规范、制度的重要性,使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现将我院2017年半年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总结报告如下:一、2017年1-6月护理不良事件汇总表1 2017年1-6月护理不良事件分类汇总表二、2017年1-6月护理不良事件总体分析图1 2017年半年护理不良事件分类汇总图表2 2017年半年护理不良事件科室上报情况从图表1-2可以看出:2017年1-6月,各科室上报的54例护理不良事件中,管路滑脱、跌倒/坠床、特殊药物外渗较多。

图3 2017年1-6月护理不良事件分级11501110203040502017年半年护理不良事件分级图表4 2017年1-6月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时段分布情况图表5 2017年1-6月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护理人员能级情况图表6 2017年1-6月护理不良事件各科室上报情况从图表3~6可以看出:2017年1-6月发生不良事件54例,发生的时间主要集中在白班和夜间,分别占46%和占43%;发生不良事件的人员主要以N1级护士为主,主要原因:1、白班时段为治疗高峰期。

2、夜间时段人力资源相对不足和夜班护士疲劳,跌倒坠床、管路滑脱易发生在此时段。

3、N1级护士较多,护理技术操作不熟练、预见性差、风险意识不强、专科知识欠缺等。

三、2017年1-6月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图7 2017年1-6月护理不良事件柏拉图从图表8可以看出:2017年1-6月护理不良事件共计54例,根据“80/20法则”,管路滑脱、跌倒/坠床、特殊药物外渗、患者身份识别错误、职业暴露、用药错误、输血反应、静脉输液缺陷、患者擅自外出几项占比共计83.3%,经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讨论后,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如下:1、管路滑脱1.1 原因分析:1.2 改进措施:1.2.1护理部与医教部沟通,要求每日医护共同评估拔管指征。

2017年上半年护理不良事件总结分析

2017年上半年护理不良事件总结分析

2017年上半年重症医学科不良事件总结分析一、2017年上半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时间及例数分析2017年上半年共发生护理不良事件3例,其中1月份1例、3月份1例、6月份1例。

2017年上半年共发生护理不良事件3例,均为导管脱落/拔出类护理不良事件,其他类型未发生2017年上半年护理不良事件类别分析图三、2017年上半年护理不良事件当事人年资分析2017年上半年共发生护理不良事件3例,涉及护理人员3人次,其中工作时间1-5年者2人次、工作时间6—10年者1人次、工作时间11—20年者0人次.2017年上半年共发生护理不良事件3例,其中3例均为Ⅱ级护理不良事件,无其他类别。

2017年上半年护理不良事件级别分析五、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一)原因分析1、环境因素:ICU病房环境封闭,患者无家属陪伴,各种仪器的报警声等让患者感到陌生和孤独、恐惧.2、患者因素:由于患者年龄较大、体质弱、既往无插管史、相关知识缺乏舒适度改变、对疼痛不耐受、意识障碍、住院时间长,长期卧床,患者及患者家属对健康宣教依从性差等原因导致意外拔管.3、医护因素:医生未对导管进行缝合固定,未及时使用镇痛镇静药物,护士巡视不及时,观察、评估患者不全面,针对躁动患者未及时使用约束带。

4、导管因素:中心静脉管道牵拉过紧,经口气管插管方法固定不牢,你囊压力不足等原因至导管容易脱落。

(二)改进措施1、设置仪器报警声,尽量减至工作人员能听清时的最小声,减少对病人的刺激,鼓励家属探视时与患者交流,关心爱护患者。

2、加强与患者及家属沟通,针对受疾病影响易发生跌倒、导管拔出的患者多次进行全面健康宣教,提高患者及家属防范意识,责任护士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及时采取相关安全防护措施,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

3、科室定期进行护理工作制度、流程培训及考核,护士长加强科室管理,日常工作中不定时抽查查对制度、流程、健康宣教的落实情况,制定相关奖惩措施并执行,保障患者安全。

4、科室定期召开全体护士会议,汇总分析近期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积极制定整改措施并落实到位,防止类似不良事件的再次发生.5、按计划定时进行不良事件警示教育,避免护理不良事件重复出现。

2017年护理不良事件分析报告 (全年)

2017年护理不良事件分析报告 (全年)

2017年护理不良事件分析报告造成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护理工作中责任心不强,不遵守规章制度、科室护士长现场督导不力、查对制度流于形式、违反操作规程或技术水平低而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病人病情,造成了护患矛盾产生,严重影响了医疗护理安全。

一、护理不良事件来源及后果2017年共发生护理不良事件4起,给药差错2例,院内压疮2例,来源于内儿科2例、妇产科2例,其中一般差错3起,护理缺陷1起。

二、发生差错人员结构导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助理护士(N0);2人;初级责任护士(N1):2人; 初级责任护士(N2) 0人。

三、发生护理不良事件主要原因1、查对制度落实不到位:因不认真执行各种查对制度而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出现的不良事件仍占较高比例。

具体表现在用药查对不严,有时凭借主观印象,如给病人进行治疗时只喊床号,不喊姓名,更换液体时未做到姓名、药名、输液卡、三对照,致使给患者输错液体或发错口服药。

(输错药)2.不严格执行护理分级制度:没有严格按照分级护理制度对病人观察和巡视,没有认真落实病人交接班制度,健康教育没有告知清楚,对有可能发生的不良后果无预见性,如:剖宫产术后病人,护理和健康指导缺如,未向病人反复强调潜在的安全隐患。

3.护士消极倦怠心理极易引起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由于护理工作平凡琐碎,技术与服务要求高,精神高度紧张,思想压力大,易引起护士的消极倦怠心理,表现出思想不集中,工作缺乏热情,对待病人冷漠。

四、预防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措施1.认真学习护理核心制度,严格执行医嘱查对制度。

医生下达医嘱后,护士先对医嘱进行认真检查,对有疑问的医嘱,查明问清后方可处理。

执行医嘱时必须严格遵守“三查七对”制度,确保医嘱执行准确无误。

发放口服药要让家属签字,用药需认真落实操作前、中、后的查对。

科室应组织全体护理人员学习细化查对制度执行流程,正确实施治疗。

2.护士长加强护理工作督查职责,特别是重点护士、重点病人的护理工作督查。

2017-1季度护理不良(安全)事件分析

2017-1季度护理不良(安全)事件分析

XX医院2017年一季度
护理安全(不良)事件案例成因分析
2017年一季度(截止时间为3月31日)在我院共发生
4起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现将护理不良事件案例成因分
析如下:
一、一季度护理安全(不良)事件介绍、原因分析
二、整改措施:
(一)设备器械使用事件:
1、通知生产厂家来我院现场查看后将本批次留置针退回。

2、护理人员使用留置针的时候加强产品质量等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和按照要求规范操作。

(二)隐患事件:
1、召开护士长会议,对隐患情况逐一排查后上报总务科需要更换的脸盆架、挂钩等。

2、科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对安全隐患情况认真排查。

(三)导管操作事件:
1、各科室护理人员规范留置针的使用及注意事项的告知。

2、护理人员加强留置针使用过程中的巡视,避免输液过程中液体渗漏等不良后果的发生。

3、观察本批次留置针的质量等。

(四)医护安全事件:
1、护理人员在做各项护理操作时严格按照要求操作流程规范操作,避免职业暴露事件的发生。

2、提高护理人员预防职业暴露的意识。

护理部
2017年3月31日。

2017年舟山护理不良事件总结分析及典型案例分析1MB

2017年舟山护理不良事件总结分析及典型案例分析1MB

全市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统计
护理不良事件对比
全市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统计
02. 不良事件原因分析
护理错误发生的模式
情境因素 Situational Factors • 工作性质 • 工作环境 • 个人因素 • 病人因素 潜在失误 Latent Failure • 医疗体系 • 医院管理 • 工作环境 • 团队因素 诱发失误 Active Failure
原因分析
• 导管管理方面的因素
1.导管固定位置欠妥:固定在床单、管固定不牢:特殊管道(如腰大池引流管、气管插管、胸腔闭式 引流管),无缝线固定,无双道固定,黏贴胶布、敷贴松动、脱 落、油腻未及时更换等; 3.导管评估不到位:未按导管评估项目逐项认真评估,未能及时发现 导管异常; 4.管道的交接和检查工作不严:交接班时检查导管不认真、评估不到 位
原因分析
• 环境因素 病人对病区环境不熟悉,加上偶有地面潮湿、有积水、 光线不足、地面不平等,行走时稍有不慎极易跌倒。同时家具的防 范设施不足,也增加了老年人跌倒的发生率。 • 护士因素 夜间时段,上班护士相对白天较少,巡视病房的次数不
够,间隔时间长,不能及时发现和帮助患者的服务需求,宣教告知 不到位。对跌倒高风险患者没有采取预防措施,没有及时提供防跌


01. 不良事件上报统计
全市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统计
医院 件数
354 171 75 35 34 14 20 17 15 3 738
2017年全
市共上报
护理不良
事件738

舟山医院 舟山市妇幼保健院 岱山一院 舟山市中医院 二院 嵊泗县人民医院 岱山中医院 定海中心医院 普陀医院 普陀山社区卫生服 务中心 合计
整改措施

2017年上半年护理不良事件总结分析

2017年上半年护理不良事件总结分析

2017年上半年重症医学科不良事件总结分析月1月2月3月4月5月6月合计事件类型查对错误跌倒导管脱落/拔出 1 1 1 3 皮肤抓伤药物外渗其他合计 1 1 1 3一、2017年上半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时间及例数分析2017年上半年共发生护理不良事件3例,其中1月份1例、3月份1例、6月份1例。

二、2017年上半年护理不良事件类别分析2017年上半年共发生护理不良事件3例,均为导管脱落/拔出类护理不良事件,其他类型未发生2017年上半年护理不良事件类别分析图三、2017年上半年护理不良事件当事人年资分析2017年上半年共发生护理不良事件3例,涉及护理人员3人次,其中工作时间1-5年者2人次、工作时间6-10年者1人次、工作时间11-20年者0人次。

四、2017年上半年护理不良事件级别分析2017年上半年共发生护理不良事件3例,其中3例均为Ⅱ级护理不良事件,无其他类别。

2017年上半年护理不良事件级别分析五、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一)原因分析1、环境因素:ICU病房环境封闭,患者无家属陪伴,各种仪器的报警声等让患者感到陌生和孤独、恐惧。

2、患者因素:由于患者年龄较大、体质弱、既往无插管史、相关知识缺乏舒适度改变、对疼痛不耐受、意识障碍、住院时间长,长期卧床,患者及患者家属对健康宣教依从性差等原因导致意外拔管。

3、医护因素:医生未对导管进行缝合固定,未及时使用镇痛镇静药物,护士巡视不及时,观察、评估患者不全面,针对躁动患者未及时使用约束带。

4、导管因素:中心静脉管道牵拉过紧,经口气管插管方法固定不牢,你囊压力不足等原因至导管容易脱落。

(二)改进措施1、设置仪器报警声,尽量减至工作人员能听清时的最小声,减少对病人的刺激,鼓励家属探视时与患者交流,关心爱护患者。

2、加强与患者及家属沟通,针对受疾病影响易发生跌倒、导管拔出的患者多次进行全面健康宣教,提高患者及家属防范意识,责任护士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及时采取相关安全防护措施,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

2017年上半年护理不良事件总结分析

2017年上半年护理不良事件总结分析

2017年上半年护理不良事件分析背景介绍作为医院的重要岗位之一,护士在病人的治疗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护理不良事件时有发生。

护理不良事件不仅会给病人带来伤害,还会对医院的品牌形象和护士的职业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对2017年上半年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

数据来源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源是2017年上半年所发生在本医院护理不良事件的记录,共计554条。

护理不良事件分类根据数据统计,本次护理不良事件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护士行为不当护士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是医疗服务体系的核心,然而数据显示,在本次护理不良事件中,有13%的事件是由护士不当行为引发的,如患者护理不及时、不认真、不负责等。

护士技术操作不当护士在进行各种护理技术操作时,如果技术不过关,就可能引发不良后果。

据统计,本次护理不良事件中,有16%是由于护士的技术操作不当造成的,如注射失误、输液速率过快等。

设备操作不当医疗设备操作不当也是护理不良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据统计,本次护理不良事件中,有23%是由于医疗设备操作不当造成的,如手术器械清洗不彻底、患者监测设备设置不当等。

患者情况评估不全面护士作为病人的重要看护人员,必须对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

据统计,在本次护理不良事件中,有18%的事件是由于护士对患者的情况评估不全面造成的。

药品管理不当药品管理是医疗服务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护士必须具备药品管理相关知识和技能。

然而,数据统计显示,在本次护理不良事件中,有30%的事件是由于药品管理不当造成的,如病人过敏等。

事件与分析通过对2017年上半年护理不良事件的统计,我们不难看出,护士行为不当、技术操作不当、设备操作不当、患者情况评估不全面和药品管理不当是造成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

为了提高护理质量,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我们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提高护士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加强护士的技术培训和操作技能提升•安排专业设备操作人员进行设备操作•加强患者情况评估相关知识的培训和提升•加强药品管理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提升通过对2017年上半年护理不良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良事件的发生原因,优化护理服务体系,提升护理服务质量。

2017年第3季度护理不良事件小结

2017年第3季度护理不良事件小结

2017年第3季度护理不良事件小结2017年第3季度,各科室上报护理不良事件1件,根据烟台护理质控中心《不良事件分级》标准,本季度发生III级事件0件,IV 级事0件。

一、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种类:
给药差错□压疮 跌倒(坠床)
管路滑脱 辅助检查□意外事件
二、存在问题分类:
给药差错:0件
压疮:0件(具体部位:)
跌倒(坠床):0件
管路事件:0件(管路名称:)
意外事件:0件(事件类型:)
辅助检查:1件(事件类型:试管错误)
其他事件:0件()
三、原因分析:
白班护士工作不仔细,将应贴于干燥试管的条形码错贴于有抗凝剂的试管,夜班护士留取标本前未认真核对条形码与试管是否匹配。

四、整改措施:
1、对上报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反馈到各科室。

2、工作中加强责任心,认真进行交接班,医嘱班班查对;认真履行带教老师职责,做到放手不放眼。

3、加强护理专科知识的培训,让护理人员将护理知识灵活运用。

4、加强低年资护士培训,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解决现存的护理问题,保证护理质量。

5、组织上季度不良事件警示教育讲课。

护理部
2017-9-15。

第一季度护理不良事件总结分析

第一季度护理不良事件总结分析

)2017年第一季度护理不良事件总结分析一、2017年第一季度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时间分析2017年第一季度共发生护理不良事件25例,较2016年第一季度同比减少2例。

其中01月份8例、02月份8例、03月9例。

<二、2017年第一季度护理不良事件类别分析2017年第一季度共发生护理不良事件25例,其中查对错误8例、跌倒4例、导管脱落/拔出3例、意外伤害3例、药物外渗3例、其他4例。

三、2017年第一季度护理不良事件当事人年资分析2017年第一季度共发生护理不良事件25例,涉及护理人员26人次,其中工作时间1年以内者3人次、1-5年者8人次、工作时间6-10年者8人次、工作时间11-20年者6人次、工作时间20年以上者1人次。

'四、2017年第一季度护理不良事件级别分析2017年第一季度共发生护理不良事件25例,其中Ⅲ级不良事件23例、Ⅳ级不良事件2例。

五、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一)原因分析1、环境因素:病房卫生间地面湿滑,台阶较高,存在安全隐患;卫生间无扶手,缺乏防护措施;病房内紫外线开关与普通照明开关布局设置不合理。

2、患者因素:由于患者年龄较大,体质弱,受疾病影响易头晕、烦躁等易导致跌倒、导管拔出等;住院时间长,长期卧床,家属照护不到位,对患者不够重视,安全意识弱,患者及患者家属对健康宣教依从性差。

【3、护士巡视不及时,观察、评估患者不全面,不能及时发现输液部位药物外渗,针对躁动患者未及时使用约束带。

4、护士责任心不强,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及医嘱处理流程。

(二)改进措施1、督导保洁人员及时清理卫生间地面积水,保持地面干燥;与医院相关科室反应,增设防滑地垫、扶手等防滑设施;撤除所有病房内固定的紫外线灯管,病房均采用移动式循环风紫外线设备进行消毒。

2、加强与患者及家属沟通,针对受疾病影响易发生跌倒、导管拔出的患者多次进行全面健康宣教,提高患者及家属防范意识,责任护士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及时采取相关安全防护措施,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

2017年全年护理不良事件汇总分析报告

2017年全年护理不良事件汇总分析报告

2017年全年护理不良事件汇总分析报告1)加强患者跌倒风险评估,对高风险患者加强监护和防范措施;2)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患者依从性;3)加强看护人员培训,提高看护质量。

2、意外拔管和液体外渗事件发生较多,主要原因是护理操作不规范和护理技能不足。

改进措施:加强护理技能培训,规范操作流程,提高护理质量。

3、给药错误和核对错误事件发生较少,但仍需引起重视。

改进措施:加强药品管理,建立严格的药品使用流程和核对机制,提高药品使用安全性。

4、手术室发生负极板烫伤Ⅰ类不良事件,主要原因是设备维护不及时和操作不规范。

改进措施:加强设备维护和操作培训,规范操作流程,提高手术室安全性。

5、其他不良事件发生较少,但也需引起重视。

改进措施:建立健全的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机制,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1.针对高危跌倒发生的科室,护士长应向院部申请进行卫生间和开水房的防滑处理。

对于本科室跌倒高风险患者,科室护士长应该着力提高陪护人员管理能力,告知跌倒后的严重并发症,警示病案,并给予独立警示标识,如不可独立下床。

科室护士长还应该指导本科室护士,针对该类患者进行床上排二便训练。

2.全年意外拔管32例,外科病区术后拔管风险高,发生率也高。

在进行不良事件反馈调查中发现,主要原因是固定方式、宣教指导及有效沟通缺失,特别是气管插管的脱出。

改进措施包括:护理部进行相关管道护理管理培训;针对临床科室拔管发生较高的科室进行一对一指导监管;科室进行讨论后,找出拔管根因,特别是ICU针对低年资完善相关专科管道的管理指引;强化沟通技巧,在置管管理中,护理人员需要与患者、家属及管床医师进行有效沟通,确保达到有效置管的治疗意义。

3.全年液体外渗23例,高危药物外渗15例,手术后交接发现外渗2例,日常巡查6例。

其中外渗面积3cm以内的15例,5cm以内的7例,5cm以上水泡及坏死发生1例。

改进措施包括:护理静脉安全管理小组进行相关安全输液护理管理培训;针对内科发生率,要求尽量使用静脉留置针;罗列出科室高危药品培训研究,给予警示。

护理不良事件案例成分析报告

护理不良事件案例成分析报告

2017年护理不良事件案例成因分析报告2017年不良事件报告统计分析如下:2017年共发生护理不良事件4 件,其中院内压疮1例、跌倒/坠床3例。

一、2017年护理不良事件汇总二、主要不良事件分析(一)跌倒/坠床3例:1.患者跌倒/坠床情况分析2.患者跌倒/坠床原因分析护士患者及家属3.整改措施。

(1)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老年人由于各器官生理功能处于衰退状态,耳聋眼花,肌肉萎缩,骨质疏松,应变能力下降,智力下降,反应迟缓,较易发生跌倒,加强此类患者的管理。

(2)对老年、眼部疾患、眩晕、心肺脑功能不良、下肢功能障碍的患者应有陪护人员陪伴或扶行。

(3)对有跌倒高危因素的患者,如意识不清、躁动不安、年老体弱、偏瘫患者加用床栏,必要时实施约束带保护性约束或留家人陪护,以保证患者安全,并列入交班内容。

(4)嘱患者上下床时抓紧扶稳,穿防滑布鞋或软底防滑拖鞋。

(5)病室、卫生间、走道、楼梯应光线充足,浴室、洗手间应装扶手、防滑垫和呼唤器。

(6)加强观察与巡视,密切注意患者神志变化,采取安全措施。

(7)加强健康宣教、落实好生活护理。

(8)一旦患者不慎坠床或跌倒时,护士应立即到患者身边,通知医生迅速查看全身状况和局部受伤情况,初步判断有无危及生命的症状、骨折或肌肉、韧带损伤等情况,配合医生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并及时上报护士长、护理部。

(二)院内压疮1例:1.原因分析2.整改措施(1)加强对护士的培训,强化学习压疮相关知识,内容包括压疮基础知识、管理制度、管理流程、预防及治疗措施等,通过小讲课、业务学习及晨间提问等方式进行反复强化培训,进行典型案例分析,以增强护士对压疮管理的重视。

对Braden评估量表逐项进行反复学习,并以具体的病例进行讲解,让护士能正确使用Braden评估量表,对该表的预测作用有清楚的认识,避免以经验判断压疮危险的现象。

(2)对新入、转科、大手术、病情改变、危重的患者,护士应认真检查,运用压疮危险因素评估表评估皮肤情况,当面交清、确认并做好记录、签名。

2017年护理不良事件总结分析报告

2017年护理不良事件总结分析报告

2017年护理不良事件总结分析一、2017年护理不良事件上报情况1、本年度共上报护理不良事件9例,事件类型及图示如下2、上报不良事件科室分布3、上报的9例不良事件中,共涉及护士10人,层级比例如下二、发生不良事件原因分析(一)医嘱执行错误鱼骨图分析(二)护理投诉鱼骨图分析1.工作人员不遵守规章制度是造成护理不良事件的最主要原因,从上报的9例不良事件中,有8例均由护理制度执行不严格造成。

2.上报的不良事件涉及的10名护士中,N2以上层级护士竟占了6名,除未认真履行制度外,医护人员的沟通不良,造成信息缺失,护士思维定式,造成信息偏差,导致了治疗护理部位错误、医嘱执行遗漏等不良事件。

3.根据不良事件上报科室分布,说明个别科室有管理者监管不到位的情况。

特别是门诊治疗室,未澄清模糊医嘱及未严格查对导致治疗部位错误的情况已不是第一次发生。

4.护患之间的沟通不良,主要为护士缺乏对患者的告知和宣教,导致患者抽血前进食。

另外,护士未解释操作目的,未主动邀请患者核对治疗部位,导致治疗部位错误,并且未能及时发现。

5.仪器设备维护保养不到位,设备故障也影响了患者安全。

三、护理不良事件防范措施1.加强护理人员责任心教育,严格执行护理制度和操作流程,是防范护理不良事件的关键措施。

2.加强医护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及时澄清模糊医嘱,避免思维定式,防止执行错误医嘱。

3.提升护理服务水平,加强护患沟通,加强患者宣教,主动邀请患者及家属参与医疗护理活动。

不仅能减少护患纠纷,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4.加强护士业务学习和技能训练,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护理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并要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更新技术以提高应急反应能力,遇到危急事件才能沉着、冷静,有条不紊,从而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5.强化护理人员安全意识,人人都是管理者,及时发现安全隐患,落实防范措施,确保护理工作安全。

6.加强仪器设备管理,完善设备仪器操作规程并认真遵守,配合设备科定期维护保养,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处理,确保医疗器械安全、可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护理不良事件总结分析
一、2017年护理不良事件上报情况
1、本年度共上报护理不良事件9例,事件类型及图示如下
2、上报不良事件科室分布
3、上报的9例不良事件中,共涉及护士10人,层级比例如下
二、发生不良事件原因分析
(一)医嘱执行错误鱼骨图分析
(二)护理投诉鱼骨图分析
1.工作人员不遵守规章制度是造成护理不良事件的最主要原因,从上报的9例不良事件中,有8例均由护理制度执行不严格造成。

2.上报的不良事件涉及的10名护士中,N2以上层级护士竟占了6名,除未认真履行制度外,医护人员的沟通不良,造成信息缺失,护士思维定式,造成信息偏差,导致了治疗护理部位错误、医嘱执行遗漏等不良事件。

3.根据不良事件上报科室分布,说明个别科室有管理者监管不到位的情况。

特别是门诊治疗室,未澄清模糊医嘱及未严格查对导致治疗部位错误的情况已不是第一次发生。

4.护患之间的沟通不良,主要为护士缺乏对患者的告知和宣教,导致患者抽血前进食。

另外,护士未解释操作目的,未主动邀请患者核对治疗部位,导致治疗部位错误,并且未能及时发现。

5.仪器设备维护保养不到位,设备故障也影响了患者安全。

三、护理不良事件防范措施
1.加强护理人员责任心教育,严格执行护理制度和操作流程,是防范护理不良事件的关键措施。

2.加强医护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及时澄清模糊医嘱,避免思维定式,防止执行错误医嘱。

3.提升护理服务水平,加强护患沟通,加强患者宣教,主动邀请患者及家属参与医疗护理活动。

不仅能减少护患纠纷,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4.加强护士业务学习和技能训练,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护理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并要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更新技术以提高应急反应能力,遇到危急事件才能沉着、冷静,有条不紊,从而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5.强化护理人员安全意识,人人都是管理者,及时发现安全隐患,落实防范措施,确保护理工作安全。

6.加强仪器设备管理,完善设备仪器操作规程并认真遵守,配合设备科定期维护保养,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处理,确保医疗器械安全、可靠。

7.保证护理人员编制,科室实行弹性排班,防止因护理人员少,护理行为延迟或不到位引起投诉及其他不良事件。

护理部和科室将继续加强护理不良事件管理,落实护士安全培训,强化护理人员安全意识,鼓励主动上报护理不良事件及安全隐患,保证患者安全。

护理部
2017年12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