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精)

合集下载

细胞生物电现象

细胞生物电现象
Na+内流动力:膜两侧 Na+浓度差与静息电位,
Na+平衡电位 ENa : Na+内流造成膜内正
电位,是Na+进一步内流 的阻力,
当Na+内流的动力与 阻力达到平衡时,膜上 Na+净通量为零,膜两侧 电位差达到了一个新的 平衡电位,
复极化:
钠通道进入 “失活” 状态时,膜对K+的通透性进 一步增大,膜内K+顺浓度差 和电位差 膜内带正电 推动 向膜外扩散,使膜内电位由 正值向负值发展,直至回到 原初安静时电位水平,
此时钠通道失活状态 解除,回复到可被激活或备 用状态,细胞又能接受新的 刺激,
复极后的恢复期:
据估计,神经纤维每兴 奋一次,进入细胞内Na+量大 约使膜内Na+浓度增加八万 分之一,逸出的K+量也近似 这个数值,
这种状态激活细胞膜上 钠-钾泵,将细胞内多余Na+ 运至细胞外,将细胞外多余 K+运回细胞内,从而使细胞 膜内外离子浓度恢复到原初 安静时的水平,重建膜的静 息电位,
大致相当于绝对不应期
负后电位
大致相当于相对
不应期和超常期
正后电位
大致相当于低常期
第三节 神经冲动产生和传导
一、神经冲动的产生 一 外向电流和电紧张性电位
1、极性法则
概念:当用短暂的直流电刺激神 经时,通常仅在通电和断电时各引 起一次兴奋,通电时兴奋发生在阴 极部位,断电时则在阳极部位,
2、实验证明
1 无Na+细胞浸浴液:神经浸浴 于无Na+溶液时,动作电位不出 现,
2 降低细胞浸浴液Na+浓度:用 蔗糖或氯化胆碱替代细胞浸浴 液中Na+,使细胞外液Na+浓度减 小而渗透压、静息电位保持不 变,发生的动作电位幅度或其超 射值减小,减小的程度和Na+平 衡电位减小的预期值相一致,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多数细胞的静息电位是稳定的负电位。

机制:①钠泵主动转运造成的细胞膜内、外Na+和K+ 的不均匀分布是形成生物电的基础。

②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主要是K+通道开放,K+受浓度差的驱动向膜外扩散,膜内带负电荷的大分子蛋白质与K+隔膜相吸,形成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跨膜电位差。

当达到平衡状态时,K+电―化学驱动力为零,此时的跨膜电位称为K+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在静息电位
的基础上,可兴奋细胞膜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膜电位发生迅速的一过性的波动,这种膜电位的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锋电位、去极化、复极化和后电位。

产生机制:①上升支的形成:当细胞受到阈刺激时,引起Na+内流,去极化达阈电位水平时,Na+通道大量开放,Na+迅速内流的再生性循环,造成膜的快速去极化,使膜内正电位迅速升高,形成上升支。

当Na+内流达到平衡时,此时存在于膜内外的电位差即Na+的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的幅度相当于静息电位的绝对值与超射值之和。

动作电位上升支主要是Na+的平衡电位。

②下降支的形成:钠通道为快反应通道,激活后很快失活,随后膜上的电压门控K+通道开
放,K+顺梯度快速外流,使膜内电位由正变负,迅速恢复到刺激前的静息电位水平,形成动作电位下降支。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细胞的生物电现象概述:生物电现象是指生物体内各种细胞所产生的电现象。

细胞的电现象包括静电现象和动电现象。

静电现象是指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异,而动电现象是指细胞的离子流动和膜电位的变化。

一、细胞的静电现象细胞的静电现象是指细胞膜内外电位的差异,通常称为细胞膜电位。

细胞膜电位是细胞的基本电现象之一,它的起源主要为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静息电位是细胞在静态状态下所表现出的电位。

在静息电位下,细胞的内部电位为负,外部电位为正。

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在细胞静态状态下始终处于开放状态,这使得静息电位维持不变。

动作电位是细胞在受到刺激时所表现出的电位。

在动作电位下,细胞内部电位由负变正,外部电位由正变负。

这种变化主要源于细胞膜上钠离子通道的快速开启和关闭,以及钾离子通道的慢速开启和关闭。

二、细胞的动电现象细胞的动电现象是指离子在细胞内外之间的流动和膜电位的变化。

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对细胞的动电现象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主要的离子通道包括钠通道、钾通道和钙通道。

在细胞受刺激时,钠通道迅速开启,随后钾通道开启,同时钠通道关闭。

这使得细胞内部电位迅速升高,形成动作电位。

随着钾离子的流出,细胞内部电位逐渐降低到静息电位。

钙通道参与了很多细胞的生物学过程,如细胞分裂、囊泡的释放和细胞增殖等。

钙离子的流动能够改变细胞内的信号转导和细胞内的酶活性,从而调节细胞的代谢和功能。

总结:细胞的生物电现象被广泛地应用于药物研究、细胞生物学研究和神经科学研究等方面。

通过对细胞的电现象进行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生理学特性,从而开发新的药物、诊断工具和治疗方法。

细胞生物电现象

细胞生物电现象

生物电变化。
●图形:
上升相 去极化
动作电位
下降相 复极化
生物电现象产生的机制
(一)生物电现象的离子学说
生物电的产生依赖于细胞膜对
化学离子严格选择性的通透性及其 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
1、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的不均匀
膜内有较多的K+和带负电的大分子有机物,
膜外有较多的Na+和Cl-。 据测定,各类细胞在膜内的K+浓度约为膜 外的20-40倍,而Na+浓度则膜外约为膜内的712倍。
有机物则几乎不通透。
+ (二)静息电位与K 平衡电位
1、过程
细胞安静时,K+顺化学 浓度剃度向膜外扩散,膜内 带负电大分子有机物留在膜 内。 K+外流加大膜两侧电场 力,使同性电荷相斥和异性 电荷相吸的力量也在不断增 加。当浓度差和电场力对K+ 移动的效应达到平衡时,膜 对K+的净通量为零。 K+平衡电位(Ek)。
兴奋性分期 测试刺激强度 兴奋性变化
可能机制
绝对不应期
无限大
兴奋性降至 零
相对不应期 >条件刺激强 兴奋性逐渐 度 恢复 超常期
低常期
Na+通道处于 被激活后暂 时失活状态 Na+通道部分 开放 膜处于部分 去极化状态
膜处于复极 化状态
<条件刺激强 兴奋性超过 度 正常水平
>条件刺激强 兴奋性低于 度 正常水平
2、阈电位和动作电位
阈电位: 当刺激增强到阈值, 使膜电位减小到临界水平 (神经、肌肉细胞约在50至-70mv),便爆发动 作电位。这一临界膜电位 水平称为阈值膜电位或简
称阈电位。
阈刺激与阈电位关系
阈刺激: 刺激强度和作用时间等参数足以使 膜电位去极化到阈电位的刺激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它们在生命活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细胞内部存在着许多生物电现象,这些现象对于细胞的正常运作和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

细胞膜是细胞内部与外部环境之间的重要隔离层,它具有选择性通透性,可以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膜内外存在着电位差,这是由于细胞膜内外的离子浓度不同所导致的。

细胞膜内部主要是负离子,如蛋白质、磷酸根离子等,而细胞膜外部则主要是正离子,如钠离子、钾离子等。

这种离子浓度差导致了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也就是所谓的膜电位。

细胞膜的膜电位是细胞内部的重要信号传递方式。

当细胞受到外界刺激时,如化学物质、光线、温度等,会引起细胞膜内外离子浓度的变化,从而改变膜电位。

这种膜电位的变化可以传递到细胞内部,引起细胞内部的生物电反应,如离子通道的开闭、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变化等。

细胞内部的生物电反应对于细胞的正常运作和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

例如,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和抑制性就是由于细胞膜内外离子浓度差所导致的膜电位变化。

当神经细胞受到外界刺激时,会引起膜电位的变化,从而引起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递。

此外,细胞内部的生物电反应还可以影响细胞的代谢、分化、增殖等生命活动。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是细胞内部的重要信号传递方式,对于细胞的正常运作和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

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揭示细胞内部的生物电反应机制,为人类健康和疾病治疗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在我们神奇的生命世界中,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而细胞内部存在着一种奇妙的现象——生物电现象。

这一现象对于细胞的正常功能和生命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理解细胞的生物电现象,首先得知道什么是生物电。

简单来说,生物电就是生物体内产生的电现象。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主要包括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静息电位,就好比细胞在安静休息时的“状态”。

在细胞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存在着一定的电位差,一般来说,细胞内的电位比细胞外的电位低,这种电位差就被称为静息电位。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电位差呢?这主要是因为细胞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细胞膜对于钾离子的通透性相对较高,而对于钠离子的通透性相对较低。

于是,钾离子就会顺着浓度梯度从细胞内流向细胞外。

但是,细胞内的一些带负电的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细胞膜,这就导致细胞内留下了较多的负离子,从而形成了内负外正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则是细胞在受到刺激时产生的快速电位变化。

当细胞受到一个足够强的刺激时,细胞膜的通透性会发生瞬间的改变。

钠离子通道会迅速打开,大量的钠离子涌入细胞内,使细胞膜内的电位迅速升高,从原来的内负外正变成内正外负。

这个过程非常迅速,就像一个闪电一样,所以被称为“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一旦产生,就会沿着细胞膜迅速传播,就像在一条道路上传递一个紧急的信号。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在很多生理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比如说,神经细胞通过产生和传导动作电位来传递信息。

当我们感觉到外界的刺激,比如触摸到一个热的物体,皮肤上的感觉神经末梢会产生动作电位,并沿着神经纤维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让我们产生痛觉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肌肉细胞也依赖生物电现象来实现收缩。

当神经冲动传递到肌肉细胞时,会引起肌肉细胞产生动作电位,触发肌肉收缩,从而让我们能够完成各种动作。

在心脏中,生物电现象更是至关重要。

心脏的节律性跳动就是由心肌细胞的生物电活动所控制的。

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的变化规律,决定了心脏的收缩和舒张的节奏,从而保证了血液在体内的正常循环。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精)PPT课件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精)PPT课件

(mV)
————————————————————————
Na+
145
12
+67
K+
4
155
-98
Cl-
120
4
-90
有机负离子
15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离子跨膜移动的驱动力:
1.浓度梯度——化学驱动力 顺浓度梯度:易化扩散
2.电位梯度——电场驱动力 顺电场力: 正离子:正电场→负电场 负离子:负电场→正电场
20
AP的过程
锋电位
AP 后电位
+35
上升支(-70mV→+35mV)
下降支(+35mV→-70mV)
锋电位
0
-55 -70
刺激
负后电位 正后电位
21
★单一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
(1)具“全或无(all-or-none)”性质: 阈下刺激时,AP一点也不产生; 阈(上)刺激时,AP一产生即达最大.
(实测值:-90mV)
17
细胞静息时的其他跨膜离子流:
① 一恒定的Na+内流(小于K+外流): 作用:中和一部分膜内的负电荷,而使膜 内电位负值减小, 静息电位的值小 于Ek (即去极化)。
② 钠泵的活动: 钠泵的生电性作用 作用:增大膜两侧电位差(超极化)
18
影响静息电位水平的因素:
① 膜两侧的[K+]差值: 正相关; 例如, [K+]o升高时,RP值减小.
(1)如膜电位由-70mV变为-80mV, 称为: 膜电位的绝对值增大, 膜内负值增大, 膜两侧的电位差增大, 膜电位增大。

《细胞生理学》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细胞生理学》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4.反应及两种形式(兴奋和抑制)
5.阈强度:固定刺激时间及强度时间变率,
刚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刺激强度。简称阈值。
阈值大则兴奋性低,反之亦然 阈上刺激 阈下刺激 阈刺激
(三)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绝对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 超常期 低常
期正常 (图)
生物电记录方法(图)
二、静息电位 RP
概念:指细胞在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 的电位差。(图) 极性:内负外正,大小用负值表示
大小:神经元:-90mv
几个概念:
极化:静息时,膜两侧的内负外正状态
超极化:膜内电位向负值变大的方向变

去极化: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小的方向变

复极化:由去极化或超极化向RP值恢复
局部兴奋(图) பைடு நூலகம்点(图) (1)电位幅度小,呈衰减性传导 (2)等级性,非 “全或无”式 (3)可以总和: 时间总和 空间总和
(三)动作电位的传导:局部电流学说 AP在同一细胞上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 局部电流:已兴奋膜与未兴奋膜之间存在 电位差,而发生的电荷移动。 神经纤维AP的传导:神经冲动 (1)无髓神经纤维AP的传导(图) (2)有髓神经纤维AP的传导 在两个相邻的郎飞结间呈跳跃式传导 传导速度快,节能。 影响传导速度的因素: 轴突直径 是否有髓鞘
AP的产生实质上是受刺激后Na+ 、 K+通道 状态改变导致膜对Na+ 、 K+通透性(电导) 改变的结果。 (图) K+通道:是电压依赖式离子通道,有开、关 两种状态 阻断剂:四乙基胺、四氨基吡啶 Na+ 通道:是电压及时间依赖式离子通道,有 开、关、失活三种状态(图) 阻断剂: 河豚毒素、局麻药 后电位 后去极化:快速K+外流堆积,复极化减慢 后超极化:钾通道开放时间长,过多钾外流

细胞生物电现象精品PPT课件

细胞生物电现象精品PPT课件
10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1.2.动作电位:
定义:细胞在适当刺激作用下,细胞膜产生 的可扩布性兴奋。
现象:细胞膜内电位升高,并发生反极化, 再恢复到静息状态。
幅度:90—130mV,(有细胞种类差异。 组成:峰电位—去极化、反极化、复极化。
后电位—负后电位(极化状态低于 静息水平),正后电位(极化状态高于静息 水平)
动作电位产生机制:
突触前膜兴奋,透性改变→神经递质释放 →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突触后膜透性改变→ 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特点:单向性;时间延搁。
3.细胞的兴奋和兴奋性
3.1.兴奋和兴奋性概念 3.2.细胞兴奋的条件
刺激强度, 刺激作用时间, 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 3.3.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
绝对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 超常期 低常期
骨骼肌的收缩
神经----肌肉接点的兴奋传递; 肌细胞膜兴奋----兴奋沿T小管传导----终 池释放Ca+; Ca+去抑制---肌动蛋白分子上的肌球蛋白 分子结合点暴露; 肌丝滑行---肌细胞收缩。
写在最后
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
(1)静息电位是基础; (2)锋电位产生:细胞膜Na+电导增加, Na+
内流---去极化、反极化; K+外流---复极化。 实质: Na+平衡电位。 特点: Na+、K+电导增加具有电压依赖性-- Na+、K+不同步开放。 阈电位--- Na+通道大量开放时的膜电位。

细胞生物电现象

细胞生物电现象

细胞生物电现象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即膜电位,是讲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注意:是对细胞膜内外两侧电位的比较,而不是讲的“细胞膜上”的电位。

因为,实验中发现:细胞膜表面任何两点间并不存在有电位差。

若将微电极插入细胞内,用“细胞内测量法”进行测量,发现:细胞在未受到刺激的静息状态下,膜内电位低于膜外,呈内负外正的状态(又称极化),此时存在于膜两侧的电位差即为“静息电位(RP)”。

它主要与细胞膜对K+有一定的通透性,K+顺浓度差外流,而膜内带负电荷的大分子不能外流,从而打破了膜内外电中性状态,亦即RP主要是与K+外流而达平衡电位有关。

当细胞受到阈或阈上刺激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Na+顺浓度差经通道内流,膜内电位升高(指实际情况,而非指绝对值大小),当达阈电位时,引发Na+内流大量增加,导致膜内电位迅速升高,且超过膜外电位近30mv(超射),此为去极化过程;继而K+通透性增大,K+大量外流,膜内电位迅速下降直至原先RP 的水平,是为复极化过程。

这种在刺激作用下,在RP基础上发生的膜两侧电位的迅速、可逆的倒转,称为“动作电位(AP)”。

AP包括去极化和复极化两个阶段,对应于图像上的上升支与下降支。

AP有两个特点:可扩布性和“全或无”现象。

以上是以神经细胞、骨骼肌细胞为例讨论的。

可知,膜电位包括RP和AP两种,它们与离子跨膜转运有关,这种转运又取决于通道膜蛋白的状态。

通道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其备用、开放、关闭状态又有其化学依从性及电压依从性。

细胞膜上离子泵的活动,使Na+外流及K+内流(逆浓度差进行),有助于恢复膜内外离子的正常分布。

不同细胞其RP、AP的具体情况不一。

比如心室肌细胞的AP分为0、1、2、3、4五个时相。

各期分别与Na+内流、K+外流、K+外流与Ca++内流、K+外流及离子泵活动有关。

窦房结细胞、浦肯野氏细胞等自律细胞,则在复极至第4期最大舒张电位后,又逐步缓慢地自动去极化,因而它们没有RP.因为窦房结细胞膜在第4期存在着恒定的Ca++内流的背景电流,以及随时间而递减的K+外流,从而膜内电位逐步升高,当达阈电位则产生AP.浦氏细胞膜第4期不稳定则是由于恒定的Na+内流的背景电流与递减的K+外流共同造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负后电位 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电位
AP与局部反应的主要区别
动作电位 所受刺激 膜去极程度 阈或阈上 达阈电位 局部反应 阈下 不达阈电位
与强度关系 全或无 正比 传播 不衰减性,远距 电紧张,局部 可否叠加 否 可
(三)动作电位的传导
*细胞任一部位的膜产生的AP,都会沿细胞膜
不衰减地传导至整个细胞。
*传导机制:“局部电流(local current)”
K+
Cl-
4
120
155
4
-98
-90
有机负离子 15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一)细胞的静息电位(RP) 静息电位——细胞在未受刺激时(即静
息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 1. 静息电位的特点: (1)外正内负(膜内电位低于膜外). 一般以膜外电位零电位,则膜内电 位为负电位,记为-?mV, 如:-90mV。 (2)是一相对稳定的直流电位。
锋电位下降支:钾电导(gK) 增大,
K+迅速外流。
3.膜电导与离子通道
AP上升支: 膜上电压门控Na+通道开 放→膜Na+电导 (即膜对Na+通透性)增 大→Na+内流(内向电流) →膜去极化. AP下降支: 膜上电压门控K+通道开放
→膜K+电导(即膜对K+通透性)增大→
K+外流(外向电流) →膜复极化.
学驱动力为零,该离子的跨膜净移动量
为零,此时的膜电位即为该离子的电-化
学平衡电位,可利用Nernst公式出。
Nernst公式(1889):
简化公式:
+] [K RT o Ek=—— ln—— ZF [K+]i
[K+]o Ek= 60 log—— (mV) + [K ]i
当 [K+]i > [K+]o时,
★绝对不应期:
*定义: 兴奋性消失或极低,无论受多强刺激, 都不能使细胞再次兴奋. *产生机制:大多数Na+通道处于失活状态而 不能被再次开放。 *意义: 绝对不应期大约相当于锋电位发生的 时间;因此使两次锋电位不会叠加而 保持分离。
*阈刺激——强度为阈强度的刺激
*阈下刺激——强度比阈强度小的刺激
*阈上刺激——强度比阈强度大的刺激
★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al, “燃点”)
——能引起膜去极化和Na+通道开放之间
出现正反馈, 导致膜迅速去极化,形成AP 的临界膜电位。 *阈电位一般比RP绝对值小10~20mV。
外正内负的状态。
去极化(除极化)(depolarization) : RP值减小。
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RP值增大。
复极化(repolarization):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
(极化状态)恢复的过程。 反极化:去极化导致的外负内正状态
★(二)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三种跨膜离子流,主要机制为:
第三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生物电——
*是一种重要的生命活动.
*是细胞对刺激反应的本质性变化:不同 类型的可兴奋细胞对刺激的反应形式虽不
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最先出现的活
动——细胞膜两侧的电变化, 然后才引发
其他形式的反应(收缩等).
细胞的生物电活动
是以跨膜电(位)变化为基础的. 单一细胞的跨膜电位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离子跨膜移动的驱动力:
1.浓度梯度——化学驱动力 顺浓度梯度:易化扩散 2.电位梯度——电场驱动力 顺电场力: 正离子:正电场→负电场 负离子:负电场→正电场
电-化学平衡电位(平衡电位)
当某离子所受到的化学驱动力与电场 驱动力方向相反而大小相等时,即电-化
1.静息电位 (Resting Potential, RP)
2.动作电位 (Action Potential, AP) 3.局部电位(局部反应)
细胞生物电产生的机制
“膜学说”(Bernstein, 1902)的要点:
1.细胞膜两侧某些带电离子 ( 如Na+、K+) 不均衡分布。 2.细胞膜对某种带电离子(如Na+)的通透性 变化,使离子跨膜移动,导致膜两侧电 位发生改变.(如Na+通道开放, Na+经通 道流入细胞内)。
哺乳动物骨骼肌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和电位
———————————————————————— 离子 细胞外液 胞 质 平衡电位 (mmol/L) (mmol/L) (mV) ———————————————————————— Na+ 145 12 +67
K+
Cl-
4
120
155
4
-98
-90
有机负离子
155
K+外流 建立起的K+平衡电位(EK) *建立EK的两个条件:
(1) [K+]i > [K+]o
(2) 静息时膜对K+通透
K+外流→外正内负的跨膜电位
如哺乳动物骨骼肌细胞:
[K+]i :155mmol/L, [K+]o:4mmol/L, 则—— ≈0.026, log —— = -1.59
[K+]i [K+]i [K+]o [K+]o
后,膜电位发生的迅速的一过性波动。 * 动作电位是细胞兴奋的过程和标志。
AP的过程
锋电位
AP
上升支(-70mV→+35mV) 下降支(+35mV→-70mV)
后电位
+35
锋电位
0
-55 -70 刺激
负后电位 正后电位
★单一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
(1)具“全或无(all-or-none)”性质:
阈下刺激时,AP一点也不产生; 阈(上)刺激时,AP一产生即达最大.
(2)可传播性(不衰减性传播):
一旦产生及迅速传播至整个细胞;
幅度不会随传导距离的加大而衰减.
★(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简要概括为: (1)锋电位升支: Na+迅速内流;
(2)锋电位降支:
Na+内流停止,K+快速外流。 (3)后电位: 钠泵活动等.
1.电化学驱动力:
(1) [Na+]o>[Na+]i
(在近代生理学中)兴奋性——可兴奋
细胞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兴奋性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
2.衡量兴奋性的指标——阈值
*一般以阈强度代表阈值. *阈强度实质上是使膜去极化恰好到达阈 电位的最小强度.
★阈强度大小与兴奋性高低成反比.
(三)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
细胞在发生一次兴奋后,其兴奋性会发生 以下周期性变化: (1)绝对不应期(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 (2)相对不应期(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 (3)超常期; (4)低常期; 此后兴奋性完全恢复正常。
Ek=60-1.59≈-98 (mV)
(实测值:-90mV)
细胞静息时的其他跨膜离子流:
① 一恒定的Na+内流(小于K+外流): 作用:中和一部分膜内的负电荷,而使膜 内电位负值减小, 静息电位的值小 于Ek (即去极化)。 ② 钠泵的活动: 钠泵的生电性作用 作用:增大膜两侧电位差(超极化)
影响静息电位水平的因素:
(四)缝隙连接
四、组织的兴奋和兴奋性
(一)兴奋和可兴奋细胞
*兴奋——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过程。
(细胞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可兴奋细胞----受刺激后能产生动作电
位的细胞。如,神经细胞、肌细胞和腺细
胞。
(二)组织的兴奋性和阈刺激
1.兴奋性
★兴奋性(excitability)——活的细胞、 组织或机体对刺激发生兴奋的能力。
① 膜两侧的[K+]差值: 正相关;
例如, [K+]o升高时,RP值减小.
② 膜对K+和Na+相对通透性:
对K+通透性增大,RP增大(超极化)
对Na+通透性增大,RP减小(去极化)
③ 钠泵的活动: 钠泵的生电性作用
钠泵活动增强, RP增大(超极化).
★三、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在RP基础上,细胞受阈(上)刺激
(2)局部反应(local response)及其特性
* 局部反应(局部兴奋)——阈下刺激引起的受 刺激局部膜不达阈电位的去极化. 局部兴奋的特性:(具电紧张电位的特征)
(1)非“全或无”,随阈下刺激增强而增大; (2)电紧张传播,仅波及局部膜;
(3)可叠加而发生空间总和或时间总和.
+35
0
阈电位 -55 -70 刺激 局部反应
[K+]o [K ]i
—— <1, +
[K ]i
[K+]o
log —— <0 , 即为负值。 +
表2-1 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和电位(部分)
———————————————————————— 组织 离子 细胞外液 胞质 平衡电位 RP (mmol/L) (mmol/L) (mV) (mV) ———————————————————————— 哺乳动物 -90 骨骼肌 Na+ 145 12 +67
推动Na+内流
(2)RP时膜外正电场
*在RP(-70mV)时,
Em-ENa=-70- (+60) =-130mV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