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核的诱导和检测开题报告
微核试验报告
..本科学生综合性实验报告学号 074120267 姓 名 吴永文 学院 生科院 专业、班级 07级应生B 班 实验课程名称 遗传学实验 教师及职称 曹 能 (副 教 授) 开课学期 2008 至 2009 学年 下 学期填报时间 2009 年 6 月 5 日云南师范大学教务处编印一.实验设计方案二.实验报告.. 2.对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的分析及其结论 :⑴、 实验现象(观察结果):将制作好的小鼠骨髓细胞微核涂片分别先后置于低、高倍镜下观察、识别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的形态及染色,可观察到其染色呈灰蓝色,嗜多染红细胞中的微核呈紫红色或蓝紫色的较小圆形、边缘光滑的微粒。
其图片如下所示:⑵、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根据实验所得结果用Excel 进行作图可得如下图象:各组受试物微核率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120804031.5132140mg/kg体重40mg/kg体重123123123阴性阳性对苯二酚秋水仙素氯化汞对照组受试物及其剂量(mg/kg)含微核细胞数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试验所用的受试物对小鼠的染色体都有一定的损害作用,从而是小鼠骨髓细胞产生微核,且对于同一种受试物其所用剂量越大,则其对应的微核率越高,即微核率的大小与受试物(作用因子)的剂量呈正比。
另外,我们也可以从阴性对照组微核检出率不足0.5%中看出小鼠骨髓细胞中自发的微核率明显低于各组受试物和阳性对照组的结果,这说明在自然条件下小鼠骨髓细胞中同样存在染色体受损的情况,此次实验人为注射的各组受试物的微核率较高,表明它们对染色体的纺锤体或着丝点功能有损害作用的物质,为微核试验阳性物质。
..。
微核正式报告
微核正式报告正式报告利用花露水对蚕豆(Vicia faba)根尖细胞微核的诱导及观察(焦锦花 1020212128 生物技术1011班)组员名单:葛笑、孙晓玮、周晓杰、徐中洋、李亚峰、程石、蒋沈琳、焦锦花一、实验目的:1、了解微核测试的原理和毒理遗传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范围及意义2、学习蚕豆根尖的微核测试技术并掌握其操作方法3、探究花露水对微核的诱导作用4、进行小组合作,掌握设计实验基本能力二、实验原理:微核简称(MCN),是真核生物细胞中的一种异常结构,往往是细胞经辐射或化学药物的作用而产生。
利用蚕豆根尖作为实验材料进行微核测试,可准确的显示各种处理诱发畸变的效果,并可于污染程度的监测。
花露水包含少量劣质香精和75%左右的酒精,还有一种叫“伊默宁”的成分,而花露水芬芳剂成分部分有毒。
本实验通过用实验室蒸馏水(对照组)、重铬酸钾(阳性对照)、和一定范围内不同浓度的花露水处理蚕豆根尖,通过观察计数后计算蚕豆根尖细胞微核千分率得出花露水的细胞毒性效应。
本实验即运用蚕豆根尖微核实验检测,研究花露水对蚕豆根尖微核诱导的作用,进而为花露水对人体以及环境的影响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三、实验材料和主要试剂蚕豆种子、花露水:用蒸馏水配制成25%、50%、75%梯度的溶液及原液、卡诺固定液(无水酒精:醋酸=3:1)、改良石炭酸品红、重铬酸钾溶液四、实验过程1、催芽:将实验用蚕豆种子按需要量放入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在25℃下浸泡8小时。
种子吸胀后,放入培养皿中,用棉花保持湿度,在25℃温箱中催芽三天浸种催芽2.花露水处理:每一处理选取3粒初生根良好、根长较一致的种子。
将蚕豆不定根置于不同浓度(25%、50%、75%溶液及原液)的花露水培养6~8小时,第二组用蒸馏水处理作对照,第三组用重铬酸钾作阳性对照。
正式报告正式报告3.根尖细胞恢复培养:处理后的根尖用蒸馏水浸洗三次,每次2~3分钟。
洗净后置入培养皿,25℃下恢复培养24小时组别 1 2 3 4 5 6 被检测液 3个根尖分生组织区微核数微核率(MCN‰)蒸馏水(阴性对照组) 25%花露水 50%花露水 75%花露水花露水原液重铬酸钾(阳性对照组) 5,4,5 7,6,8 7,9,11 8,10,10 8,7,9 8,9,12 14.00‰ 21.00‰ 27.00‰ 28‰ 24‰ 29‰ 4.根尖细胞固定:剪取0.5~lcm长根尖,蒸馏水清洗后,放入卡诺固定液中固定8h。
遗传学-诱变物质的微核检测
采用叠氮化钠处理作为阳性对照,水作为阴性对照,其余四种分别用果粒橙果汁、爽肤水、花露水、洗发露自选,处理时间为24h,注意写好标记。
3.3
换用没有诱变剂的自来水恢复培养24h。
3.4
将各组大蒜根尖剪下,卡诺固定液中固定24小时,移至70%乙醇中4℃下保存。
3.
切取近根尖分生区的伸长区组织,1MHCl解离10min;水洗三次,每次1min;苯酚品红染色15-20min;压片观察;计算微核率。
5、
对于本次实验结果,实际上非常不可靠的。
(1)最后观测的样本容量过小。在实验操作中,我们忽视了样本容量的选择,每一组只制作了一个装片,导致样本容量过小。这样的结果是,阴性对照估计为1‰后,假使每张装片的微核数为1即为中度污染,微核数为2即为重度污染,这使得结果有很大的随机性。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每组必须做3个以上的装片以减少这种随机性导致的错误。
(2)可以换用其他评估标准。虽然我们设有阴性对照组,可以计算污染指数,判断诱导物质的诱变性,但是实际上由于取的样本量过少等原因没有在阴性对照观察到观察到微核,针对至观察了300多细胞的我们组来说,微核率定为1‰是不准确的。为此,我们直接参照微核率的标准划分污染等级(标准见引言),阳性对照中叠氮化钠的污染等级为中度污染,其他组低于10‰,为无污染。
已经证实,微核率的大小是和作用因子的剂量或辐射累积效应呈正相关。目前微核测试已经广泛应用于辐射损伤、辐射防护、化学诱变剂、新药试验的安全评价以及染色体遗传疾病和癌症前期诊断等各方面。
最常用方法是小鼠骨髓红细胞微核检测方法。
1.3
微核率是指一个视野中微核数与细胞数的比值。
人们常用微核率来反映环境中有害物质的污染程度,一般认为,微核率在10‰以下时无污染,为环境本底;10-18‰时,有轻度污染;18-30‰时,有中度污染;>30‰,有重度污染。
微核的诱导和检测
五 数据分析
1. 计算各测试样品(包括对照组)微核千分率(MCN‰)
五 预期结果
1. 紫外线照射25min时能观察各种畸变类型,且畸 变率较高 2.微核数目可能随试剂的浓度呈正相关,但有实 验数据表示,当浓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时,微核数 目减少;具体的要看我们自己的实验。
微核测试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且有研究显 示以植物进行微核测试与以动物进行的一致率 可达99%以上。目前微核测试已经广泛应用于 辐射损伤、辐射防护、化学诱变剂、新药试验、 染色体遗传疾病及癌症前期诊断等各方面。 利用蚕豆根尖作为实验材料进行微核测试,可 准确的显示各种处理诱发畸变的效果,并可用 于污染程度的监测。
实验
微核的诱导和检测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微核测试的原理和毒理遗传学在实际 生活与工作中的应用范围及意义 2.学习蚕豆根尖的微核测试技术
二、实验原理
微核简称(MCN),是真核生物细胞中的一种异常结构,往往 是细胞经辐射或化学药物的作用而产生。在细胞间期微核呈 圆形或椭圆形,游离于主核之外、大小应在主核1/3以下。 微核的折光率及细胞化学反应性质和主核一样。一般认为微 核是由有丝分裂后期丧失着丝粒的断片产生的,但有些实验 也证明整条的染色体或多条染色体也能形成微核。这些断片 或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末期被两个子细胞核所排斥便形成了第 三个核块
污染物 1.紫外线;紫外线的波长与DNA蛋白的最大吸收量波长相 符合,染色体的蛋白质能够吸收紫外线总的能量,从而 处于激活状态,从而引起一系列的DNA损伤。过量的紫 外辐射可引起细胞内DNA碱基发生突变、DNA断裂、 DNA.DNA交联、DNA.蛋白交联以及染色体畸变等损 伤。DNA损伤若不能及时修复,细胞将发生癌变或死亡, 不同剂量紫外线对细胞DNA的损伤模式不同,可能引起 的微核率也不一样 2.CuSo4;因为重金属抑制和干扰了G1期触发蛋白的合成, 限制了由G1期进入S期。因此,微核的形成是S期DNA 受到损伤的结果
骨髓细胞微核实验报告
骨髓细胞微核实验报告1. 背景骨髓细胞微核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细胞遗传毒性检测方法,用于评估物质对人体细胞的影响。
该实验可以通过观察细胞核中的微核数量来判断物质是否具有诱发染色体损伤的能力。
在临床研究和毒理学评价中,骨髓细胞微核实验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筛选、环境污染物评估和职业危害监测等领域。
2.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骨髓细胞微核实验,对不同浓度的化学物质进行评估,分析其对人体细胞的遗传毒性作用,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3. 实验方法3.1 实验材料和设备•骨髓细胞培养基•不同浓度的化学物质溶液•细胞培养器•显微镜•细胞计数板•玻璃干片3.2 实验步骤1.采集实验对象的骨髓细胞,并将其接种在含有培养基的细胞培养器中,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2.将不同浓度的化学物质溶液分别加入不同培养器中,同时设置对照组。
3.在一定时间后,将细胞样本离心并进行固定处理。
4.制备玻璃干片,并使用吉姆萨染色法染色。
5.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核中的微核数量,并记录下来。
4. 数据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不同浓度的化学物质对骨髓细胞核中微核数量产生了影响。
随着化学物质浓度的增加,微核数量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2.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细胞核中微核数量明显增加,表明该化学物质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作用。
5. 结果讨论本次实验结果表明该化学物质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作用。
微核是染色体损伤的指示器之一,其数量的增加可能意味着染色体断裂、染色体片段丢失或整个染色体的缺失。
这些染色体损伤与遗传突变和癌症等疾病的发生相关。
基于实验结果,我们建议:1.避免长时间接触该化学物质,特别是高浓度的暴露。
2.在工作场所进行必要的防护措施,如佩戴防护口罩、手套和工作服等。
3.进一步深入研究该化学物质的毒性机制和致突变潜能,以便更好地评估其对人体健康的风险。
6. 结论通过骨髓细胞微核实验,我们评估了一种化学物质对人体细胞的遗传毒性作用,并得出结论该化学物质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
微核测试实验报告
微核测试实验报告1. 引言微核测试是计算机科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实验之一。
作为操作系统的核心组件,微核系统承担着管理系统资源、实现进程调度等关键任务,因此对微核系统进行充分的测试和验证至关重要。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微核系统的功能进行测试,对微核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进行评估。
2. 实验环境- 硬件环境:Intel Core i5处理器、8GB内存、256GB固态硬盘- 软件环境:Ubuntu 18.04操作系统、微核系统版本1.03. 实验目标通过对微核系统进行一系列的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验证其在不同场景下的表现,并分析系统的稳定性。
具体的实验目标如下:1. 验证微核系统的基本功能是否正常,包括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等;2. 分析系统在多任务调度的情况下的性能表现,包括任务切换速度、资源利用率等;3. 测试微核系统在面对异常情况(如内存溢出、文件系统错误等)时的处理能力;4. 比较微核系统与其他核心组件的性能差异,分析其优缺点。
4. 实验步骤4.1 功能测试首先,我们对微核系统的基本功能进行了全面的测试。
通过编写一系列的测试用例,包括创建、删除进程,读取、写入文件,分配和回收内存等,对系统进行了功能上的验证。
测试结果显示,微核系统在这些基本功能上表现出色,所有功能均正常工作。
4.2 性能测试为了对微核系统的性能进行测试,我们设计了一组多任务调度的测试用例。
测试用例包括创建多个任务,设置不同的执行时间和优先级,并通过观察系统的响应时间和任务切换速度来评估系统的性能。
实验结果表明,微核系统在多任务调度的情况下表现出较高的性能,并能有效利用系统资源。
4.3 异常情况测试为了测试微核系统在面对异常情况时的处理能力,我们模拟了一些可能的异常场景,如内存溢出、文件系统错误等。
通过观察系统的反应和错误处理机制,我们评估了系统在面对这些异常情况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实验结果显示,微核系统能够及时检测到这些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不会对整个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微核畸变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微核畸变的原理和实验方法。
2. 掌握微核畸变检测技术,分析实验结果。
3. 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实验原理微核畸变是指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发生断裂、缺失、易位等异常现象,导致染色体片段无法正常分离,形成微核。
微核畸变是生物体受到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作用后,染色体畸变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本实验采用植物根尖分生组织作为实验材料,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诱导微核畸变,并通过显微镜观察、计数和统计分析,研究微核畸变的形成机制。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蚕豆种子、0.01g/mL龙胆紫溶液、15%盐酸、95%酒精、蒸馏水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解剖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滴管、培养皿、培养箱等。
四、实验步骤1. 种子萌发:将蚕豆种子浸泡于水中24小时,取出后播种于培养皿中,置于培养箱中培养,待幼苗长出3-5片真叶时,选取生长状况良好的幼苗。
2. 根尖培养:将幼苗的根尖剪下,放入装有蒸馏水的培养皿中,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待根尖伸长到2-3mm时,取出根尖。
3. 解离:将根尖放入装有15%盐酸和95%酒精的混合液中,在室温下解离5-10分钟。
4. 漂洗:用蒸馏水冲洗根尖,去除解离液。
5. 染色:将根尖放入装有0.01g/mL龙胆紫溶液的培养皿中,染色5-10分钟。
6. 制片:将染色的根尖滴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
7. 观察:在显微镜下观察,记录微核畸变的细胞数量。
8. 统计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微核畸变率。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部分细胞中出现微核畸变,微核数量随实验时间延长而增加。
2. 结果分析:本实验结果表明,植物根尖分生组织在受到一定外界因素作用后,可发生微核畸变。
微核畸变率随实验时间延长而增加,说明微核畸变具有一定的累积效应。
六、实验结论1. 本实验成功诱导了植物根尖分生组织的微核畸变,验证了微核畸变检测技术的可行性。
微核诱导
【1】安徽农业科学,《蚕豆细胞微核检测食品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遗传毒性》,黄德娟;黄德超;陈毅峰;彭冬铂;
【2】环境科学与技术,《甲醛污染对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的诱导作用》,韦立秀;孙艳娟;杨振德;朱麟;李明;陈方玉;
【3】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二氧化硫对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的诱发及沙棘油的防护作用》,孟紫强,阮爱东;张波;桑楠;张建彪;
【4】浙江水产学院学报,《三种农药对黄鳝红细胞微核的诱导》,薛良义;
【5】安徽农业科学,《卷烟烟气及绿茶对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的诱导作用》,江鸿;叶贤文;
方案设计:
1、实验原理
微核简称真核生物细胞中的一种异常结构,往往是细胞经辐射或化学药物的作用而产生。在细胞间期微核呈圆形或椭圆形,游离于主核之外、大小应在主核1/3以下。一般认为微核是由有丝分裂后期丧失着丝粒的断片产生的,但有些实验也证明整条的染色体或多条染色体也能形成微核。这些断片或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末期被两个子细胞核所排斥便形成了第三个核块。已经证实微核率的大小是和用药的剂量或辐射累积效应呈正相关,这一点和染色体畸变的情况一样。所以可用简易的间期微核计数来代替繁杂的中期畸变染色体计数。微核测试诱变物质对人类或其它高等生物的遗传危害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且有研究显示以植物进行微核测试与以动物进行的一致率可达99%以上。可用微核测试应用于辐射损伤、辐射防护、化学诱变剂、新药试验、染色体遗传疾病及癌症前期诊断等各方面。利用蚕豆根尖作为实验材料进行微核测试,可准确显示各种处理诱发畸的效果,并可用于污染程度的监测。本组选择了关东煮的汤来做微核实验,因为这种街边小摊的食物存在很多卫生隐患,为了味道更好可能会放一些化学用品,更有甚者,汤汁经年不换,有害物质更是积累众多。
微核试验报告
..本科学生综合性实验报告学号 074120267 姓 名 吴永文 学院 生科院 专业、班级 07级应生B 班 实验课程名称 遗传学实验 教师及职称 曹 能 (副 教 授) 开课学期 2008 至 2009 学年 下 学期填报时间 2009 年 6 月 5 日云南师范大学教务处编印一.实验设计方案二.实验报告.. 2.对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的分析及其结论 :⑴、 实验现象(观察结果):将制作好的小鼠骨髓细胞微核涂片分别先后置于低、高倍镜下观察、识别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的形态及染色,可观察到其染色呈灰蓝色,嗜多染红细胞中的微核呈紫红色或蓝紫色的较小圆形、边缘光滑的微粒。
其图片如下所示:⑵、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根据实验所得结果用Excel 进行作图可得如下图象:各组受试物微核率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120804031.5132140mg/kg体重40mg/kg体重123123123阴性阳性对苯二酚秋水仙素氯化汞对照组受试物及其剂量(mg/kg)含微核细胞数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试验所用的受试物对小鼠的染色体都有一定的损害作用,从而是小鼠骨髓细胞产生微核,且对于同一种受试物其所用剂量越大,则其对应的微核率越高,即微核率的大小与受试物(作用因子)的剂量呈正比。
另外,我们也可以从阴性对照组微核检出率不足0.5%中看出小鼠骨髓细胞中自发的微核率明显低于各组受试物和阳性对照组的结果,这说明在自然条件下小鼠骨髓细胞中同样存在染色体受损的情况,此次实验人为注射的各组受试物的微核率较高,表明它们对染色体的纺锤体或着丝点功能有损害作用的物质,为微核试验阳性物质。
..。
遗传实验报告微核检测
环境中诱变物质的微核检测摘要:微核是间期细胞的细胞质中一个或多个圆形或杏仁状结构,是染色体发生畸变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微核发生率用来反映诱变物质对生物的遗传危害程度。
本实验以大蒜根尖作为实验材料,分别以清水和一定梯度的叠氮化钠溶液作为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用一定梯度的咖啡溶液和电池浸出液对实验组大蒜根尖进行诱变。
最后卡诺固定液进行固定、用改良苯酚品红染色、压片后观察统计各组的微核千分率,从而了解微核检测的方法和意义以及通过检测评价环境中常见物质的诱变情况。
1.引言微核是间期细胞的细胞质中一个或多个圆形或杏仁状结构,是有丝分裂后期丧失着丝粒的落后的染色体片段形成。
微核是染色体畸变的一种表现方式。
许多能引起染色体断裂的理化因素,如辐射、化学诱变剂等,均可作用于分裂细胞而产生微核。
目前研究表明,微核发生率同作用因子的剂量呈正相关,微核发生率来反映诱变物质对生物的遗传危害程度。
微核试验是一种建立在细胞水平上分析DNA损伤的技术。
该技术以其经济、简便、快速、敏感、特异、准确等特点,成为检测致突变剂和环境污染物等经典的短期试验方法。
目前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将其规定为新药、食品添加剂、农药、化妆品等毒理性安全性评价的必做试验并用于染色体遗传疾病和癌症前期诊断等各个方面。
本试验采用大蒜作为试验材料,具有许多优点:①用鳞茎进行无性增殖,避免了有性生殖过程中的遗传性变异,具有遗传背景稳定的优势;②分布广、材料易得,不受地区和季节的限制;③培养方便,操作简单,蒜瓣去皮后将基部浸入净水中即可萌生新根,无需其他条件,且蒜瓣体积较小,萌生新根的数目较多;④价格低廉,对诱变剂敏感,是一种理想的试验材料。
近年来,由于大量新的化合物的合成,原子能的应用,各种各样工业废物的排出,日常生活中人类接触到的有潜在遗传毒性的物质越来越多, 其中一个较为突出的就是废旧电池的污染。
废旧电池中的化学物质不断渗透在环境中,其污染将持续若干年,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
微核诱导
洗手液对大蒜根尖的微核诱导摘要本实验选用大蒜根尖为实验材料,某品牌洗手液为待测样品,依据化学诱变剂可以改变细胞染色体复制、分离中的完整性及数目,从而产生有染色体或其片段形成微核结构的原理,展开实验。
其中用蒸馏水设置一组阴性对照。
关键词洗手液、大蒜、微核诱导前言微核(micronucleus, 简称MCN)也叫卫星核,是真核类生物细胞中的一种异常结构,是染色体畸变在间期细胞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呈圆形或椭圆形,游离于主核之外,大小应在主核1/3以下,折光率及细胞化学反应性质和主核一样,也具合成DNA的能力。
微核往往是各种理化因子,如辐射、化学药剂对分裂细胞作用而产生的。
一般认为微核是由有丝分裂后期丧失着丝粒的染色体断片形成的。
一、诱导对象及方法:1.实验材料的培养本实验选取大蒜根尖为实验材料。
将筛选好的大蒜(2头)放盛有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液面刚好淹没大蒜底部以保证根尖垂直、同步生长。
室温培养约2-4天,待根尖长出2-3 cm即可备用。
2.待测液处理将某品牌洗手液分别稀释5倍、10倍、50倍、100倍、200倍,配置成20 ml的溶液。
将备用的大蒜根尖浸于相应浓度的待测液中(2颗/浓度)。
另外取2颗备用大蒜根尖浸于蒸馏水中,作为阴性对照。
室温处理时间为48 h。
3.恢复培养取出待测液中的大蒜根尖用蒸馏水反复冲洗3-5次,1-2 min/次,再置于盛有蒸馏水的小烧杯中继续室温培养24 h。
4.解离与染色恢复培养后将根尖剪下约2 cm,分别置于1M的盐酸溶液中、60°C水浴中经10 min解离取出。
取一个根尖用蒸馏水冲洗后放在干净的载玻片,用吸水纸吸取根尖周围的水分,取根部尖端约0.5-1 cm进行染色。
将一滴吉姆萨染液滴于待染的根尖,染色约10-15 min。
5.制片与镜检吸取根尖周围的染液,滴一滴45%的醋酸溶液,盖上盖玻片,轻压。
用吸水纸包住玻片,用铅笔的橡皮头敲打盖玻片至标本呈散开的云雾状。
微核测定实验报告
1. 掌握微核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了解微核形成的原因及其与遗传毒性的关系。
3. 通过实验,验证不同处理条件下细胞微核率的差异。
二、实验原理微核检测是一种快速、简便的遗传毒性检测方法,主要用于评估化学物质、物理因素等对生物体遗传物质的损伤。
实验原理是: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发生断裂或畸变,导致染色体片段或整个染色体未能正常分配到子细胞中,形成微核。
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核形态,计数含微核的细胞数量,计算微核率,从而评估遗传毒性。
三、实验材料1. 细胞培养液2. 细胞培养皿3. 不同处理组的试剂(如溶剂、药物等)4. 显微镜5. 计数板6. 染色剂7. 计数器四、实验方法1. 将细胞培养至对数生长期。
2. 将细胞分为不同处理组,分别加入溶剂、药物等试剂,设置对照组。
3. 在不同处理条件下培养细胞24小时。
4. 收集细胞,用染色剂染色,制片。
5. 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核形态,计数含微核的细胞数量。
6. 计算微核率,并统计分析各组数据。
1. 对照组微核率:5.0% ± 0.5%2. 溶剂处理组微核率:4.5% ± 0.3%3. 药物处理组微核率:7.5% ± 0.8%六、实验分析1. 对照组微核率较低,说明正常细胞分裂过程中微核形成较少。
2. 溶剂处理组微核率略有下降,可能与溶剂对细胞的轻微损伤有关。
3. 药物处理组微核率明显升高,说明该药物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
七、实验结论1. 微核检测是一种快速、简便的遗传毒性检测方法。
2. 本实验结果表明,该药物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需要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制。
八、实验讨论1. 微核形成的原因可能与染色体断裂、畸变、缺失等因素有关。
2. 微核检测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实验条件、细胞类型、处理时间等。
3. 在实际应用中,应结合其他遗传毒性检测方法,全面评估物质的遗传毒性。
九、实验改进1. 在实验过程中,可增加实验重复次数,提高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大蒜根尖诱导微核实验
姓名系年级学号科目遗传学实验题目大蒜根尖诱导微核实验组别周一一、实验目的1.了解细胞微核形成的机理及其形态特点。
2.学习植物根尖细胞的微核检测技术。
二、实验原理微核(micronuclei)简称MCN,是真核类生物细胞中的一种异常结构,往往是细胞经辐射或化学药物的作用而产生的。
在细胞间期,微核呈圆形或椭圆形,游离于主核之外,大小应在主核1/3以下。
微核的折光率及细胞化学反应性质和主核一样,也具合成DNA的能力。
微核形成:有丝分裂后期丧失着丝粒的染色体断片不能向两极移动,游离于细胞质中,在间期细胞核形成时,在核产生一到几个很小的圆形结构—微核,直径大约是细胞直径的1/20~1/5。
微核率的大小是和用药的剂量或辐射累积效应呈正相关,因此,微核是常用的遗传毒理学指标之一,指示染色体或纺锤体的损伤。
微核测试已用于辐射损伤、辐射防护、化学诱变剂、新药试验、染色体遗传疾病及癌症前期诊断等各方面。
三、实验用品实验器具:显微镜、解剖针、盖玻片、载玻片、培养皿实验试剂:改良苯酚品红染液、盐酸、叠氮化钠、水、洗洁精、土豆粉汤、冰红茶、尿实验材料:大蒜根尖四、实验步骤1.将大蒜去皮,在培养板上每个孔中放入2~3瓣,25℃培养48h。
2.在培养板1号孔中加入冰红茶,2号孔中加入土豆粉汤,三号孔中加入水,4号孔中加入洗洁精,5号孔中加入尿,6号孔中加入叠氮化钠,25℃继续培养24h。
3.剪下各孔内约1cm长的大蒜根,置于离心管中加入固定液,固定24h。
4.弃去管内固定液,加入卡纳氏固定液保存已固定的大蒜根。
5.取出固定好的大蒜根,切取1~2mm根尖,用1mol/LHCl解离10min。
6.吸干解离液,用蒸馏水清洗2~3次。
7.吸干蒸馏水,用苯酚品红染色15min。
8.压片,镜检。
注意事项:1.诱变前培养的大蒜不要让根长得太长。
以1cm左右进行诱变最为适宜。
2.固定时,要保证固定液可以充分浸润每条根。
3.染色时最好轻轻将根尖压开一点,有利于中间的细胞着色。
遗传学实验报告——微核的诱导和观察
遗传学实验报告
诱变物质的微核测试
实验材料:
大蒜
诱变物质:
40 mMol/L NaN3,EB染料稀释液,洗洁精,少量二甲苯乙醇溶液
实验器具和药品:
卡诺固定液,改良苯酚品红液,培养皿,剪子,镊子,载玻片,盖玻片等。
实验步骤:
1.大蒜泡于水中25℃或室温发根,约24h后根长0.5~1cm。
2.各培养皿中加入各种处理药物。
3.根尖浸入药物皿中,25℃或室温培养24~30小时。
并留一部分发根大蒜,培养于水中作对照。
4.分皿固定。
从根部切下大蒜根,在3甲醇:1冰醋酸的卡诺固定液中,约24小时后转移到70%酒精中,室温1h后换至新的70%酒精,可长期冰箱保存。
5.取大蒜根,在载玻片上用生理盐水洗两次以除去酒精。
1mol/L HCl室温水解10min,生理盐水洗3次。
6.切适当大小(2~3mm)根尖,改良碱性品红染液中切成或用镊子夹成小块,染色10min,压片观察。
实验结果:
除了40 mmol/L NaN3处理的大蒜根尖产生大量微核细胞外,其它诱变物质和水的阴性对照均未产生微核。
上图:40 mmol/L NaN3处理后多种形态的微核
上图:40 mmol/L NaN3处理后产生微核和畸形核 上图:40 mmol/L NaN3处理后视野中成片的微核细胞 畸形核
微核。
骨髓细胞微核实验报告
骨髓细胞微核实验报告骨髓细胞微核实验是一项常用的毒理学检测方法,可以有效地评价某种物质对DNA损伤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毒性评价价值。
本文将对骨髓细胞微核实验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解读,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指导。
一、骨髓细胞微核实验原理骨髓细胞微核实验是通过体外培养动物骨髓细胞,观察其亚微米级大小的微核(Micronucleus,MN)形成情况来评价物质对DNA损伤的影响。
在骨髓细胞分裂时,如果染色体发生异常分离或断裂,就会产生一个或多个亚微米级的小核结构,称为微核。
微核中包含未被分离的染色体片段或全染色体,它们将被保留在新细胞核内,从而形成有两个或多个核的细胞。
形成微核的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DNA的稳定性已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
因此,骨髓细胞微核实验通过检测细胞中微核的数量和形态,可以初步判断某种物质对DNA的损伤程度,进而评价其毒性。
二、骨髓细胞微核实验步骤1. 骨髓细胞培养:将动物骨髓细胞取出,利用适当的培养基进行体外培养。
通常可以采用罗氏61#或麦戈文液等培养基,具体选择应根据实验需要确定。
2. 处理检测物质:将待检测物质加入到骨髓细胞培养基中,通常需要设立不同的浓度梯度,以便观察物质对骨髓细胞DNA损伤的剂量效应。
3. 细胞收集:培养一定时间后,用适当的方法收集细胞,可选择离心法或离心浓缩法等,通常可在离心时加入适当的溶解剂溶解红细胞。
4. 细胞扩增:将收集到的细胞加入到分装好的培养皿中,加入细胞生长因子,推动细胞继续增殖。
5. 制片染色:取适当量的细胞悬液,制作染色片并染色。
一般情况下,常用的染色方法包括单盐酸染色、儿茶酚蓝染色和吉姆萨染色等。
6. 观察分析:观察所制的染色片,采用恒定镜观察和计数,并对微核数量和形态进行统计分析。
为了获得稳定可靠的数据,一个实验通常需要做多组重复测定。
三、常见问题解答1. 什么因素会影响骨髓细胞微核实验的结果?骨髓细胞微核实验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细胞染色质特征、培养时间和环境温度等,需要掌握合适的技术方法和实验环境。
微核试验报告
微核试验报告⽅便⾯⾯饼液对蚕⾖根尖微核率的影响专业年级:2012级⽣物⼯程成员:王浩楠王绍伟谢帅⼀、摘要⽤蚕⾖根尖细胞微核技术检测不同种类⽅便⾯⾯饼液微核的诱变效果。
设置了阴性对照:⾃来⽔处理组,实验组:⼩浣熊、康师傅、统⼀、五⾕道场、幸运五组饼液分别处理蚕⾖根尖,阳性对照:⽤0.02g/L的醋酸铅溶液处理。
发现⽅便⾯⾯饼液在诱导微核产⽣⽅⾯影响明显,醋酸铅溶液具有诱导微核产⽣的作⽤。
关键字:蚕⾖根尖,⽅便⾯⾯饼,微核千分率,污染指数⼆、实验背景和⽬的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化学物质运⽤到⼈们的⽇常⽣活之中,如种类繁多的⾷品添加剂。
⽽其中有些物质具有较强的危害,如致畸,致癌,致突变性。
为了检测已存在或潜在的危害,各种检测技术应运⽽⽣。
微核试验是检测染⾊体或有丝分裂器损伤的⼀种遗传毒性试验⽅法。
⽆着丝粒的染⾊体⽚段或因纺锤体受损⽽丢失的整个染⾊体,在细胞分裂后期仍留在⼦细胞的胞质内成为微核。
⽤微核试验来评价药物、放射线、有毒物质等对⼈体细胞或体外培养细胞遗传学损伤仍是⼀个直观有效可⾏的⽅法,在遗传毒理、医学、⾷品、药物、环境等诸多⽅⾯得到了⼴泛的应⽤。
微核计数经济,迅速,简便,不需要特殊技能,可以统计更多的细胞并实现计算机⾃动计数。
我们采⽤蚕⾖作为实验材料,采⽤植物微核技术来检测⽅便⾯⾯饼中添加剂对⼈体是否产⽣危害。
⽅便⾯是⽇常⽣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品,其市场占据快餐⾷品的⼤壁江⼭,在超市中油炸⽅便⾯与⾮油炸⽅便⾯占到快餐⾷品的60%到70%。
另⼀⽅⾯,在各媒体的报道中,经常出现有关⽅便⾯的⾷⽤危害,⽽且很有争议,所以这也是我们进⾏本实验的⼀个原因。
三、实验原理微核是间期细胞中在细胞核之外存在的⼀个或多个圆形或杏仁状结构,⼤⼩在主核的1/3以下,是有丝分裂后期丧失着丝粒的落后的染⾊体⽚段形成。
20世纪70年代初,Matter和Schmid等⾸先⽤动物⾻髓细胞微核率来测定怀疑具有诱变活⼒的化合物,并称之为微核。
实验15 微核的诱导和检测
实验15 微核的诱导和检测微核(micronucleus)是染色体畸变的一种表现形式,为有丝分裂后期丧失着丝粒的染色体片断,在间期细胞的细胞质中形成的一个或多个圆形或杏仁状结构。
微核游离于主核之外,大小在主核的l/3以下。
其折光率及细胞化学反应性质和主核一样,也具有合成DNA 的能力。
一般认为微核是由有丝分裂后期丧失着丝粒的染色体断片产生的,但是已有实验证明,整条染色体或几条染色体也能形成微核。
这些断片或染色体在有丝分裂过程中行动滞后,在分裂末期未能进入主核,便形成了独立于主核之外的核物质块。
当子细胞进入下一次分裂间期时,它们便浓缩形成主核之外的小核,即形成微核。
在环境污染物中存在着许多具有诱变活性的物质,能直接或间接地诱发生物体发生基因突变(mutation)、染色体畸变(chromosome aberration)等细胞遗传损伤,染色体畸变在细胞分裂间期中以微核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微核产生的概率又可与诱变因子的剂量呈正比,因此可以用微核出现的频率来评价环境诱变因子对生物的诱变影响。
目前,常用的微核检测技术主要有骨髓微核试验和蚕豆根尖微核试验,可应用于辐射损伤、辐射防护、化学诱变剂、新药试验、食品添加剂、环境检测的安全评价及染色体遗传疾病和癌症前期诊断等各个方面。
小鼠骨髓嗜多染红性细胞微核试验:1959年,Evans等人首先提出用微核试验检测细胞遗传损伤,1966年,Schroeder推荐用骨髓微核试验代替相对麻烦费时的骨髓细胞中期染色体畸变试验来研究受试物的有丝分裂毒性(mitotic toxicity)和断裂剂效应(calstogen effect)。
此后,Schmid、Heddle等人在鉴别小鼠骨髓嗜多染性红细胞(Polychromatic erythrocyte,PCE)的基础上建立了哺乳类脊髓微核试验方法,目前已经成为一个相当成熟的标准化体内检测系统。
具体方法为:(1)染毒:在小鼠腹腔注射受试物。
微核诱导实验论文
洗洁精、洗衣粉、甲醛对蚕豆根尖细胞的微核诱导及检测摘要:根据微核诱导的原理,以未受污染的蚕豆和家用洗洁精、洗衣粉、甲醛为材料,测定此三种物质对蚕豆根尖细胞的毒性。
结果表明:洗洁精、洗衣粉和低浓度甲醛(0.10%)不会诱导微核的产生,而较高浓度(0.50%)的甲醛会诱导根尖细胞微核的出现。
说明甲醛具有一定毒性,而家用洗洁精、洗衣粉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生物细胞是无害的。
关键词:洗衣粉、洗洁精、甲醛、蚕豆、微核、诱导The induce and test of the Micronucleus in the root tip of broad bean,with the impacts of the liquid detergent,washing powder andthe formaldehyde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the induce of Micronucleus,we tested the three materials's toxicity to the root tip of broad bean,using the unpolluted broad bean , household detergent,washing powder and formaldehyde as material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ousehold detergent,washing powder and formaldehyde of low concentration (0.1%) did not induce the emerge of the Micronucleus, While higher concentration (0.50%) formaldehyde could. So we can say that the formaldehyde is virose to some extent,nevertheless the household detergent and the washing powder are harmless to the biological cell in some concentration.Keywords: Washing powder ,liquid detergent, formaldehyde, broadbean, Micronucleus, induce蚕豆根尖微核(micronucleus,MCN)检测系统自1982 年由Degressi 等[1]建立以来,以其简单、快速等特点,受到了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诱导物质的微核测试h和蝗虫的减数分裂观察
诱导物质的微核测试一、实验原理微核(micronuclei)简称(MCN)是真核类生物细胞中的一种异常结构,往往是细胞经辐射或化学药物的作用而产生的。
在细胞间期,微核程圆形或椭圆形,游离于主核之外、大小应在主核1/3以下。
微核的折光率及细胞化学反应性质和主核一样,也具合成DNA的能力。
一般认为微核是由有丝分裂后期丧失着丝粒的断片产生的。
经过科研工作证实,整条的染色体或好几条也能形成微核。
这些断片或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末期被两个子细胞核所排斥便形成了第三个核快。
已经证实微核率的大小是和用药的剂量或是辐射累计效应呈正相关,这一点和染色体畸变的情况一样。
只有真核类的测试系统更能直接推测诱变物质对人类或其他高等生物的遗传危害,在这方面,微核测试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
二、实验目的1.是了解微核测定的方法和意义。
2.为寻找新的测试系统或测定更多的环境因素。
三、实验材料蚕豆根尖。
四、实验器具和药品1.固定液:3乙醇:1冰醋酸2.染液:改良碱性品红液配方Ⅰ:石碳酸品红(carbol fuchsin):母液A:3g碱性品红,溶解于100ml的70%酒精中(此液可长期保存)。
母液B:取母液A10ml,加入90ml的5%石碳酸水溶液(两周内使用)。
石碳酸品红染色液:取母液B45ml,加入6ml冰醋酸和6ml37%甲醛。
配方Ⅱ:改良石碳酸品红取石碳酸品红染色液2~10ml,加入90~98ml45%的醋酸和1.8g山梨醇。
可以普遍应用于植物染色体的压片。
3.实验用具:剪刀,镊子,载玻片,盖玻片等。
五、实验步骤蚕豆浸种催芽:将蚕豆种子放入盛有自来水的容器内,置25℃的温箱中浸泡24~48h,此间每天换水2次,待种子吸胀破胸后,用纱布松松包裹,置解剖盘中,保持湿度,再室温下催芽,将种子初生根长至2cm左右时,可用于检测药物溶液和环境水样遗传毒性。
根尖固定:切取1cm的幼根,用卡诺氏固定液24h,转到70%乙醇中,4℃冰箱保存备用。
微核试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微核试验是一种常用的遗传毒理学检测方法,用于评估化学物质、药物或其他环境因素对生物体的遗传毒性。
本实验采用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旨在检测某化学物质对小鼠骨髓细胞的遗传毒性。
二、实验目的1. 观察某化学物质对小鼠骨髓细胞微核形成的影响。
2. 评估该化学物质的遗传毒性。
3. 探讨该化学物质对小鼠骨髓细胞DNA损伤的机制。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动物:清洁级雄性昆明小鼠,体重18-22g。
2. 实验试剂:某化学物质、生理盐水、小牛血清、RPMI-1640培养基、吖啶橙染液等。
3. 实验仪器:显微镜、细胞培养箱、细胞培养板、电子天平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0只。
2. 给药:实验组小鼠按0.5ml/只的剂量给予某化学物质,对照组小鼠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
3. 采样:给药后24小时,处死小鼠,取骨髓细胞。
4. 细胞培养:将骨髓细胞接种于细胞培养板,置于细胞培养箱中培养。
5. 染色:细胞培养至适宜时期,用吖啶橙染液染色。
6. 观察与计数:显微镜下观察骨髓细胞,记录微核细胞数。
7. 数据处理: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各组间微核率差异。
五、实验结果1. 对照组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率为(5.6±1.2)%,实验组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率为(10.8±2.5)%。
2. 实验组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六、实验结论1. 某化学物质对小鼠骨髓细胞具有遗传毒性。
2. 该化学物质可能导致小鼠骨髓细胞DNA损伤,进而引发微核形成。
七、实验讨论1. 微核试验是一种简单、快速、灵敏的遗传毒理学检测方法,可用于评估化学物质、药物等对生物体的遗传毒性。
2. 本实验结果表明,某化学物质对小鼠骨髓细胞具有遗传毒性,可能与DNA损伤有关。
3. 进一步研究应探讨该化学物质对小鼠骨髓细胞DNA损伤的机制,为该化学物质的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核的诱导和检测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微核测试的原理和毒理遗传学在实际生活与工作中的应用范围及意义
2.学习蚕豆根尖的微核测试技术
二、实验原理
微核简称(MCN),是真核生物细胞中的一种异常结构,往往是细胞经辐射或化学药物的作用而产生。
在细胞间期微核呈圆形或椭圆形,游离于主核之外、大小应在主核1/3以下。
微核的折光率及细胞化学反应性质和主核一样。
一般认为微核是由有丝分裂后期丧失着丝粒的断片产生的,但有些实验也证明整条的染色体或多条染色体也能形成微核。
这些断片或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末期被两个子细胞核所排斥便形成了第三个核块
污染物:1.紫外线;紫外线的波长与DNA蛋白的最大吸收量波长相符合,染色体的蛋白质能够吸收紫外线总的能量,从而处于激活状态,从而引起一系列的DNA损伤。
过量的紫外辐射可引起细胞内DNA碱基发生突变、DNA断裂、DNA.DNA交联、DNA.蛋白交联以及染色体畸变等损伤。
DNA损伤若不能及时修复,细胞将发生癌变或死亡,不同剂量紫外线对细胞DNA的损伤模式不同,可能引起的微核率也不一样2.CuSo4;因为重金属抑制和干扰了G1期触发蛋白的合成,限制了由G1期进入S期。
因此,微核的形成是S期DNA受到损伤的结果
微核测试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
且有研究显示以植物进行微核测试与以动物进行的一致率可达99%以上。
目前微核测试已经广泛应用于辐射损伤、辐射防护、化学诱变剂、新药试验、染色体遗传疾病及癌症前期诊断等各方面。
利用蚕豆根尖作为实验材料进行微核测试,可准确的显示各种处理诱发畸变的效果,并可用于污染程度的监测。
三实验器具和药品
实验器具:10 W紫外灯、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培养皿、滤纸
实验药品:卡诺固定液(95%酒精:冰醋酸3:l) ;70%乙醇;卡宝品红染
色剂;硫酸铜溶液(10.0 mg/L)
实验材料:蚕豆根尖
四实验步骤:
(一)
(二)
(三)染毒处理:1.取出5组根尖,用10 W紫外灯距离分别,26cm照射,)分别照射0min,20 min,25 min,30 min,35 min(紫外线照射25min时能观察各种畸变类型,且畸变率较高),制片观察微核数。
2.重金属处理:取出若干个蚕豆根尖,分别用硫酸铜溶液浓度(0、0.1、0.2、0.5、1.0、5.0和10.0 mg/L),
每个浓度梯度下分别处理其根尖24小时。
诱变处理后,用清水冲洗根表面的溶液;
(四)固定:取0.5一1厘米的根尖,投人卡诺固定液(95%酒精:冰醋酸3:l)中,4℃条件下固定24h。
用70%乙醇冲洗2次。
(转入70%乙醇中置4℃冰箱中保存待用)
(五)染色截取前端1一1.5毫米长的淡黄色部分(生长点),用另一块载玻片与前者交叉成十字形压片,将材料压成薄层。
揭片后,两块载玻片的中间部分都粘有相似的一薄层材料,将其中一块载玻片上的薄层材料用少量蒸馏水冲到另一块上,滴l一2卡宝品红染色剂,用镊子将生长点捣碎,染色10min,将染液吸净后,再滴加蒸馏水,小心加上盖玻片,注意防止大量气泡产生,然后再覆盖吸水纸,用大拇指轻压,或用铅笔的一头敲压,使染色区呈云雾状。
(六)镜检每个根尖观察1000个左右细胞,观察并统计微核数。
五数据分析
1.计算各测试样品(包括对照组)微核千分率(MCN‰)
六预期结果
1. 紫外线照射25min时能观察各种畸变类型,且畸变率较高
2.微核数目可能随试剂的浓度呈正相关,但有实验数据表示,当浓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时,微核数目减少;具体的要看我们自
己的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