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国多学科诊治指南(完整版)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6ede76b5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62.png)
目录
• 脑出血的概述 • 脑出血的诊断 • 脑出血的治疗 • 脑出血的康复与预后 •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的意义与影响
01
CATALOGUE
脑出血的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
分类
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脑出血和继发性脑出血,原发性脑出血最常见病因是高 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继发性脑出血则常见于血管畸形、动脉瘤、血液病等。
通过宣传和普及脑出血诊治指南,提高了公众对脑出血的认识
和健康意识。
促进健康产业发展
03
指南的实施促进了相关医疗设备和药品的研发和应用,推动了
健康产业的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预后评估
评估指标
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 病史、出血部位、出血量、并发
症等。
评估方法
通过神经影像学检查、神经功能缺 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估等方法 ,全面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
评估结果
根据评估结果,为患者制定个性化 的治疗方案,预测患者的康复进程 和预后效果。
预防复发与二级预防
控制危险因素
针对脑出血的高危因素,如高血 压、糖尿病、高血脂等,进行积
极控制和管理。
调整生活方式
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 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定期复查
定期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和相关 实验室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可 能导致脑出血复发的潜在问题。
05
CATALOGUE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的意义与影响
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
规范诊疗流程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明确的诊 疗流程和标准,有助于提高诊疗效率和准确性。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71a0a668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ff.png)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的原因包括高血压、动脉瘤、脑部感染等。
由于脑出血的发病率极高,给患者和医护人员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因此,提高对脑出血的认识和诊治水平对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我国制定了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编写的《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
一、诊断标准《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明确了对脑出血的诊断标准。
其诊断标准包括发病急骤、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瞳孔不等大等。
二、危险因素评估脑出血是一种潜在的致命疾病,因此,如何及时识别出危险因素,有助于预防其发生。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列举出了脑出血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动脉硬化、中风以及不良的习惯。
指南建议,对于那些存在危险因素的高危群体,应该及时进行筛查。
三、治疗方案1.急诊处理:目前,尚没有能够立即治疗脑出血的方法,但是,护理、检查和治疗应该尽早进行。
对于急性脑出血的患者,应该采用手术、药物等治疗方法。
2.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方面,目前尚无特效药。
常用的药物包括降压药、抗凝剂、抗高胆固醇药、神经保护剂等。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治疗前需要进行全面评估,避免治疗过程中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
3.手术治疗:对于脑出血患者,手术治疗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方法。
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在减少颅内压的同时,将血液清除。
手术治疗方式包括开颅、冷冻治疗等。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老年人或者患有其他疾病的患者,手术治疗的风险较大,需要仔细权衡。
四、预防与护理预防和护理是脑出血疾病综合治疗的核心。
预防措施包括控制血压、改善饮食、管控不良习惯、定期进行体检等。
护理方面应该尽量让患者保持安静和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同时,应该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结语综合来看,《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在诊断标准、危险因素评估、治疗方案、预防与护理四个方面,为脑出血患者提供了全面系统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虽然目前尚没有一种治疗脑出血的特效药物,但是及早发现危险因素、改善饮食习惯、适当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多种治疗方案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脑出血,使患者更好地恢复健康。
新版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
![新版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0fc638ad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7a.png)
• 脑出血概述 • 脑出血诊断 • 脑出血治疗 • 新版指南更新内容 • 脑出血预后与康复
01
脑出血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
分类
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脑出血和继发性脑出血,原发性脑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 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继发性脑出血则常见于血管畸形、动脉瘤、血液病等 。
04
新版指南更新内容
诊断标准的更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诊断标准更加明确
新版指南对脑出血的诊断标准进行了 更加明确的描述,包括临床症状、影 像学检查等方面,有助于提高诊断的 准确性和一致性。
重视早期诊断
诊断流程优化
新版指南对脑出血的诊断流程进行了 优化,简化了诊断步骤,提高了诊断 效率。
新版指南强调对脑出血的早期诊断, 以便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减少并发症 和后遗症的发生。
影像学诊断
头颅CT扫描
头颅CT扫描是脑出血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可明确显 示出血部位、出血量及是否存在继发性脑损害。
MRI检查
对于某些特定部位的出血,如脑干或小脑,MRI检查可能更 敏感,但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了解患者的一般状况和 是否存在感染、贫血等异常。
凝血功能检查
脑室引流
对于脑室内出血量大、颅内压高的患 者,可进行脑室引流术,以降低颅内 压、缓解症状。
去骨瓣减压术
对于脑肿胀严重、颅内压高的患者, 可进行去骨瓣减压术,以缓解颅内压 、减少脑疝发生的风险。
血肿清除术
对于脑实质内出血量大、危及生命的 患者,可进行血肿清除术,以迅速清 除血肿、降低颅内压。
2020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国多学科诊治指南(完整版)
![2020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国多学科诊治指南(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04d1d43bcc22bcd126ff0cea.png)
2020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国多学科诊治指南(完整版)一、概述高血压性脑出血(hy per te n siv e i ntr ace re br al h e m or rh age,HIC H)指具有明确高血压病史患者突然发生基底核区、丘脑、脑室、小脑及脑干等部位的脑实质出血,并排除外伤、血管结构异常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碍、血液性疾病、系统性疾病及肿瘤性疾病引起的继发性脑出血。
HIC H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
HI C H的防治需要急诊科、影像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科及康复科等多学科的合作。
2015年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国家卫健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组织国内多学科专家,共同制定了《自发性脑出血诊断治疗中国多学科专家共识》,对指导和规范我国自发性脑出血(s po nt ane o us i nt r ac er e br al h emo rr h ag e,SIC H)的诊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五年来,随着大量多学科研究进展和新的循证医学证据的发表,依据我国基本国情,将共识升级为指南将有助于国内各级医疗单位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更好地制定决策。
本指南主要针对我国SIC H中最常见、诊治争议较多的H IC H进行介绍,并参照2015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A HA/AS A) S IC H指南的证据级别予以推荐:推荐级别为Ⅰ级(应当实施)、Ⅱa及(实施是适当的)、Ⅱb级(可以考虑)和Ⅲ级(无益或有害),证据级别为A级(多中心或多项随机对照试验)、B级(单中心单项随机对照试验或多项非随机对照试验)和C级(专家意见,病例研究)。
二、急救处理及神经影像学检查1院前急救HIC H早期进展迅速,容易出现神经功能恶化,规范的院前急救对于预后至关重要。
院前处理的关键是迅速判断疑似H IC H的患者,急救人员应首先获取患者的主要病史信息,包括症状发作的时间、既往史、药物史及家庭成员联系方式等。
脑出血治疗指南(一)2024
![脑出血治疗指南(一)2024](https://img.taocdn.com/s3/m/b9a34a93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5e.png)
脑出血治疗指南(一)引言概述:脑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它指的是脑内血管破裂,导致血液进入脑组织的状态。
脑出血治疗的目标是控制出血、减轻脑损伤以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将提供脑出血治疗的指南,包括急诊处理、药物治疗、手术干预、康复护理和预防措施五个大点。
正文内容:急诊处理1. 对于怀疑脑出血的患者,应立即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包括意识水平、瞳孔反应、肢体活动等。
2. 必要时进行紧急血液学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等,以评估出血的严重程度和引起原因。
3. 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
4. 给予纠正凝血功能的治疗,如输注新鲜冷冻血浆或凝血因子。
药物治疗1. 必要时给予降压药物,如硝酸甘油和硝普钠,以控制高血压,降低脑出血的风险。
2. 给予镇痛药物,如吗啡和芬太尼,以减轻患者的疼痛和不适。
3. 给予抗惊厥药物,如苯妥英钠和苯巴比妥钠,以预防脑出血引起的癫痫发作。
4. 给予抗凝血药物,如华法林和阿司匹林,以预防血栓形成。
手术干预1. 对于大面积脑出血或严重脑积水的患者,应考虑行去骨减压术,以减轻脑组织的压力。
2. 对于小面积脑出血且有明显的病因血管畸形的患者,可以考虑行介入手术,如血管栓塞或血管瘤切除术。
3. 对于血肿较大且有明显脑疝迹象的患者,应及时行开颅手术,以减轻脑压力和控制出血。
康复护理1. 对于脑出血后的患者,及时进行康复评估,包括神经功能、言语能力、肢体活动等。
2. 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如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和职业治疗,以帮助患者恢复功能。
3. 提供心理支持和援助,帮助患者应对脑出血带来的身体和心理变化。
4. 给予营养支持,包括合理饮食和补充营养素,以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
预防措施1. 控制高血压,通过定期监测血压,遵循健康饮食和生活习惯,减轻体重。
2. 接受定期体检和血液检查,以及时发现和治疗潜在的疾病,如血管畸形和血液病等。
3. 避免或减少饮酒和吸烟,以降低脑出血的风险。
中国脑出血诊疗指导规范
![中国脑出血诊疗指导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75f1af7d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e9.png)
规律运动
适量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 高血管弹性,有助于预防高血压
和糖尿病。
控制体重
肥胖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保持适当的体重有助于预防脑
出血。
高危人群筛查与监测
高血压筛查
定期检查血压,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内,以预防 高血压引起的脑出血。
糖尿病筛查
定期检查血糖,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内,以预防 糖尿病引起的脑出血。
公众教育
开展脑出血防治知识讲座、健康咨询 等活动,为公众提供专业的健康指导 和服务,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和自我 保健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诊断流程
根据病史及神经系统检查,结合头颅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02
诊疗技术
影像学检查
01
02
03CBiblioteka 扫描显示脑出血的部位、范围 和程度,帮助判断病因和 制定治疗方案。
MRI检查
提供更细致的脑组织图像 ,有助于判断脑出血的原 因和预后。
DSA检查
显示脑血管结构和病变, 帮助诊断脑血管疾病。
按出血部位分类:基底节区出 血、脑叶出血、脑干出血、小 脑出血等。
流行病学与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
脑出血发病率高,每年新发病例 约180万,其中50%以上死亡, 存活者中约30%遗留严重残疾。
危险因素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 、饮酒、肥胖等。
诊断标准与流程
诊断标准
中老年患者,突发意识障碍、偏瘫、失语、头痛、呕吐等症状,应考虑脑出血 可能。
血管疾病筛查
检查血管健康状况,预防血管疾病引起的脑出血 。
急性期救治与转运规范
01
02
03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7c573875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34.png)
(二)血压管理
急性脑出血抗高血压研究(ATACH)和急性 脑出血积极降压治疗研究(INTERACT)为脑出血 患者早期降压提供了重要依据。研究显示将收 缩压控制在140 mmHg以下可以降低血肿扩大的 发生率而不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但对3个月的 病死率和致残率没有明显改善。
第23页/共70页
(二)血压管理
院前处理
院前处理的关键是迅速识别疑似脑卒中患者 并尽快送到医院。症状突发,多在活动中起病, 常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不同程度的意识障 碍及肢体瘫痪等。
推荐意见: 对突然出现脑卒中症状的患者,急救人员应
进行简要评估和急救处理并尽快送往就近有条件 的医院(I级推荐,D级证据)。
第2页/共70页
诊断与评估
• (3)确诊脑出血患者,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早收入神
经专科病房或神经重症监护病房(I级推荐,A级证
据)。
第17页/共70页
推荐意见
• (4)脑出血后数小时内常出现血肿扩大,加重神经功 能损伤,应密切监测(I级推荐,A级证据)。CTA 和增强CT的“点样征”(spotsign)有助于 预测血肿扩大风险,必要时可行有关评估(Ⅱ级推荐, B级证据)。
第4页/共70页
一、病史与体征
2.一般体格检查、神经系统体格检查与病 情评估:首先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评估,在完成气 道、呼吸和循环功能评估后,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和 神经系统体检,可借助脑卒中量表评估病情严重程 度、判断患者预后及指导选择治疗措施。常用的量 表有:(1)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2)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NIHSS)量表; (3)脑出血评分量表。
第21页/共70页
(二)血压管理
•
脑出血患者常常出现血压明显升高,且升高幅度通常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70615a5e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e3.png)
指南为医生提供明确的诊断和治疗建议,规范医疗行为,确保患者 得到统一、标准化的治疗。
降低医疗成本
通过推广指南,降低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费用,减轻患者和社会的 经济负担。
指南的适用范围
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
适用于脑出血患者
本指南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包括综 合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医疗机构等 。
本指南适用于脑出血患者及其家属, 为他们提供有关脑出血的诊断和治疗 方面的指导。
护理
加强基础护理,包括皮肤护理、饮食护理、大小便护理等,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帮助其树立信心,积极面对疾病。
06
脑出血的预防和健康管理
健康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推广和实施
规律作息
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充足的睡 眠,避免过度劳累。
饮食调整
合理搭配饮食,控制总热量摄入, 减少高脂、高盐、高糖食物的摄入 ,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的 摄入。
非药物治疗原则和方法
手术治疗
对于出血量大或伴有明显脑室积 血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康复治疗
对于病情稳定的患者,尽早进行 康复治疗,包括肢体功能训练、
语言康复等。
心理治疗
对于伴有精神症状的患者,给予 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等。
05
脑出血的并发症和后遗症的预 防和处理
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肺部感染
后遗症的预防和处理
偏瘫
早期进行康复训练,包 括肢体被动活动、主动 活动等,以促进肢体功
能恢复。
失语
通过语言康复训练,帮 助患者恢复语言功能。
认知障碍
通过认知康复训练,帮 助患者恢复认知功能。
情绪障碍
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 者调整情绪,减轻焦虑
2020中国高血压急症诊治规范(完整版)
![2020中国高血压急症诊治规范(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7c19f16526fff705cc170aea.png)
2020中国高血压急症诊治规范(完整版)高血压急症(hy per te n siv e e merg en c ie s,HE)是急诊医生经常面对的急危重症之一,由于病因复杂且病理生理变化多端,导致临床救治困难重重。
近些年来,国内外在高血压急症领域的大量研究报道,不仅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也为起草制定符合中国临床实际需要的相关规范提供了条件。
因此,我们邀请了国内十多位急危重症领域的专家,在参考2016年以来国内外发表的相关指南及共识,并在近年来发表的相关实验研究等的基础上,起草了《中国高血压急症治疗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供临床医生尤其是急诊医生诊疗使用。
为了使《规范》更好地为临床工作服务,在编写过程中引入思维导图(见图1)方式,旨在模拟临床医生的临床诊疗思维习惯,使内容能够针对临床诊疗中的问题展开,具有更强实用性。
一相关概念1高血压急症(HE)高血压急症是一组以急性血压升高,伴有靶器官损伤,或原有功能受损进行性加重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与以往定义相比,201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 S C)高血压指南用血压的突然、快速升高及所导致的调节机制失常来定义高血压急症,比使用特定的血压阈值进行定义要更加准确;但需要注意,若收缩压(S B P)≥220m mH g和(或)舒张压(DB P)≥140mmHg,则无论有无症状都应视为高血压急症;某些患者既往血压增高已造成相应靶器官损伤,未接受系统的降压/器官保护治疗,或降压治疗不充分,就诊时血压虽未显著升高,但检查明确提示已经并发急性肺水肿、主动脉夹层、心肌梗死或急性脑卒中者,也应被视为高血压急症。
2高血压性脑病(h y pe rt e nsiv e e nce p h al o p at hy)高血压性脑病是指血压快速和显著升高,并伴有以下一种或多种症状:癫痫发作、嗜睡、昏迷和皮质盲[皮质盲(c o rti c al bli nd n es s)是大脑枕叶皮质受血管痉挛缺血或毒素影响而引起的一种中枢性视功能障碍,尤以血管痉挛性损害最为常见,临床表现为双眼视觉完全丧失,瞳孔光反射正常,眼底正常,可有偏瘫等]等。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4aa8430d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01.png)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神经系统,促进肌肉和关节的功能恢复。
康复护理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01
训练患者自己穿衣、吃饭、洗澡等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
量。
康复教育
02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康复知识教育,使他们了解疾病的康复过程
和注意事项。
家庭康复指导
03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家庭康复计划,指导家属对患者进
行康复训练。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
汇报人:
2023-12-12
目录 Contents
• 脑出血概述 • 诊断流程 • 药物治疗 • 手术治疗 • 康复治疗 • 预防及预后
01
脑出血概述
定义和分类
定义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 血,常见于50岁以上患者,也可 发生于年轻人。
分类
根据出血部位,可分为基底节区 出血、脑叶出血、脑干出血、小 脑出血和脑室出血等。
其他原因引起的脑出血
如血液系统疾病、脑血管畸形等,需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进 行鉴别诊断。
03
药物治疗
降颅压
甘露醇
甘露醇是一种有效的降颅压药物 ,可通过增加血浆渗透压而促进 脑组织中的水分进入血管,从而
降低颅内压。
甘油果糖
甘油果糖是一种静脉注射药物,可 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对肾功 能影响较小。
激素
激素可以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但需要注意其副作用。
调控血压
硝酸甘油
硝酸甘油可扩张血管,降低血压 ,但需注意其副作用。
卡托普利
卡托普利是一种血管紧张素转换 酶抑制体拮抗剂
β受体拮抗剂可降低血压,同时 可改善心功能。
预防感染
抗生素
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国多学科诊治指南
![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国多学科诊治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a98e864d04a1b0717ed5dd13.png)
《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国多学科诊治指南》(2020)要点1.接诊后尽早行头颅CT或MRI检查,明确HICH诊断(Ⅰ级推荐,A级证据)。
2. CTA、MRI、MRA、MRV及DSA可用于诊断或排除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肿瘤、烟雾病及颅内静脉血栓等引发的继发性脑出血(Ⅰ级推荐,B级证据)。
3.有条件的单位应该常规行CTA检查,在排除继发性脑出血的同时,其显示的“斑点征”可用以预测血肿扩大的风险(Ⅱa级推荐,A级证据)。
4.平扫CT上显示的“黑洞征”“混杂征”及“鸟征”可能有助于预测血肿扩大的风险(Ⅱb级推荐,B级证据)。
5.评估血肿扩大风险应综合考虑基线血肿体积、口服抗凝药史、发病至首次行头颅CT检查时间等因素(Ⅰ级推荐,A级证据)。
3 HICH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推荐意见】:HICH诊断缺乏金标准,主要依靠排除性诊断。
确诊HICH需要行全面相关检查,排除其他各种继发性脑出血疾病(Ⅰ级推荐,C级证据)。
4 HICH的专科非手术治疗4.1 ICP的监测与治疗【推荐意见】:1.对所有HICH患者度应该进行ICP的评估和判断,及时对颅内高压进行处理,防止发生严重高颅压甚至脑疝(Ⅰ级推荐,B级证据)。
2.有条件时可以考虑对GCS3~8分HICH患者进行有创行ICP监测(Ⅱb级推荐,B级证据)。
3.甘露醇和高渗盐水等药物可减轻脑水肿,降低ICP,减少脑疝发生风险;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药物种类、治疗剂量及给药次数(Ⅰ级推荐,C级证据)。
4.2 镇静镇痛治疗【推荐意见】:建议对重症HICH患者,特别是伴躁动者,行镇静镇痛治疗(Ⅰ级推荐,C级证据)。
4.3 HICH后的血压管理【推荐意见】:1.收缩压在150~220mmHg且无急性降压治疗禁忌证的HICH患者,急性期将收缩压降至140mmHg是安全的(Ⅰ级推荐,A级证据),降至130mmHg以下会增加额外缺血风险(Ⅲ级推荐,A级证据)。
2.收缩压>220mmHg的HICH患者,连续静脉用药强化降低血压和持续血压监测是合理的,但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患者高血压病史长短、基础血压值、ICP情况及入院时的血压情况个体化决定降压目标(Ⅱa级推荐,C级证据)。
高血压脑出血专家共识
![高血压脑出血专家共识](https://img.taocdn.com/s3/m/be98ad90af45b307e97197a7.png)
2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昏迷患者应留置导尿管。 3快速进行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以明确诊断。 4完善必要的急诊常规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
①血常规、血糖、肝肾功能和电解质; ②心电图和心肌缺血标志物; ③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
神经影像学检查
2血肿扩大的预测 ✓不同的文献中有所不同,较为常用的判断标准为扫描时血肿体积
与首次影像学检查体积相比,相对体积增加>33%或绝对体积增加>12.5m L,但也有大型临床研究将绝对体积增加定义为>6mL。 ✓Brouwers等在2007年首先报道“斑点征”与血肿扩大的关系,“斑点 征”是CTA上血肿内1~2mm的增强信号影。其预测血肿扩大的敏感度为91 %,特异度为89%;“斑点征”的评分与临床预后密切相关。 ✓“渗漏征”是在首次CTA扫描5min后行延迟二次扫描,计算病变兴趣区CT -HU值变化,若延迟扫描中HU值较前>10%,则“渗漏征”阳性。一项前瞻 性研究显示,“渗漏征”预测血肿扩大的敏感度为93.3%,特异度为88.9 %,且与不良预后显著相关。
急诊处理
5若患者存在脑疝表现,濒临死亡,除进行心肺支持外,应迅速降低颅压, 常用的降颅压药物有甘露醇、甘油果糖等;同时立即邀请相关学科会诊进 行紧急处理。
6在排除脑疝和颅内高压所导致的Cushing反应后,可考虑在维持正 常脑灌注的前提下,进行控制性降血压。
7有条件的医院尽早进行专科治疗,以预防血肿扩大、控制脑水肿、防止并 发症、降低颅内压(ICP)、防止脑疝的形成等。
管病变; ③超早期(72h内)或晚期(血肿及含铁血黄素完全吸收后,一般需2~
中国脑出血指南解读
![中国脑出血指南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a8a72c97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9a.png)
中国脑出血指南解读
前言
脑出血是一种高危疾病,它常常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危及
生命。
为了提高脑出血的诊治水平,中国神经外科学会编写了《中国脑出血指南》,该指南于2020年正式发布,本文将对该指南进行解读,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脑出
血的治疗方案和预后。
脑出血的概述
脑出血是指脑内血管破裂或血管突然破裂造成脑内出血,导致脑组织受损。
脑
出血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脑出血是指血管内膜的破裂或撕裂导致的,而继发性脑出血是由于其他疾病或器质性病变引起的。
在发病机制上,脑出血具有多个因素的交叉作用,包括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脑微循环障碍、脑动脉瘤等。
脑出血的症状特征是突发性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
中国脑出血指南解读
中国脑出血指南主要对脑出血的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规范化:
诊疗标准
指南推荐了符合国际标准的脑出血的治疗标准。
在对脑出血的诊断上,指南提
出了血肿模式、血肿大小、脑部影像学表现、颅内压和毛细血管微出血等多个因素的综合考虑。
治疗原则
对于急性期的脑出血病人,指南推荐采取多种治疗手段,包括一些实验性治疗。
在脑出血手术治疗上,指南提倡实施安全、尽量少创伤、微创、精准的技术。
预后评估和护理
指南强调了在治疗过程中如何全面评估脑出血患者的生命体征,如何进行护理,以及如何实施术后并发症的防治等。
其他内容
指南还介绍了脑出血的病因、流行病学、诊断和治疗的基本知识,并对一些脑
出血常见并发症进行了解读。
结尾
中国脑出血指南的发布填补了国内对该疾病诊治指南的空白,对于提高我国脑出血的诊治水平和改善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2020《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国多学科诊治指南》要点
![2020《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国多学科诊治指南》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14f9aa6f6f1aff00bfd51e9a.png)
2020《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国多学科诊治指南》要点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指具有明确高血压病史患者突然发生基底核区、丘脑、脑室、小脑及脑干等部位的脑实质出血,并排除外伤、血管结构异常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碍、血液性疾病、系统性疾病及肿瘤性疾病引起的继发性脑出血。
2020年该指南主要针对我国自发性脑出血(SICH)中最常见、诊治争议较多的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进行介绍,我们总结了主要推荐意见如下。
急救处理和神经影像学检查01院前急救对突然出现的疑似HICH患者,急救人员应迅速评估,并进行现场因地制宜的紧急处理后,尽快将患者转送至附近有救治条件的医院(Ⅰ级推荐,C级证据)。
02急诊处理急诊对疑似出血性卒中患者应快速地进行初诊、评估,稳定生命体征,进行头颅CT等影像学检查明确HICH诊断,完成急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Ⅰ级推荐,A级证据)。
神经影像学检查接诊后尽早行头颅CT或MRI检查,明确HICH诊断(Ⅰ级推荐,A 级证据) 。
CTA、MRI、MR A、MRV及DSA可用于诊断或排除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肿瘤、烟雾病及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等引发的继发性脑出血(Ⅰ级推荐,B级证据)。
有条件的单位应该常规行CTA检查,在排除继发性脑出血的同时,其显示的“斑点征”可用以预测血肿扩大的风险(Ⅱa级推荐,A级证据)。
平扫CT上显示的“黑洞征”“混杂征”及“岛征”可能有助于预测血肿扩大的风险(Ⅱb级推荐,B级证据)。
评估血肿扩大风险应综合考虑基线血肿体积、口服抗凝药史、发病至首次行头颅CT检查时间等因素(Ⅰ级推荐,A级证据)。
HIGH的诊断和鉴别诊断HICH诊断缺乏金标准,主要依靠排除性诊断。
确诊HICH需要行全面相关检查,排除其他各种继发性脑出血疾病(Ⅰ级推荐,C级证据)。
HIGH的专科非手术治疗01降低颅内压(ICP)的监测与治疗对所有HICH患者都应进行ICP的评估和判断,及时对颅内高压进行处理,防止发生严重高颅压甚至脑疝(Ⅰ级推荐,B级证据)。
2020神经内镜下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神经内镜下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b65fa451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0e.png)
2020神经内镜下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是一种疾病,由于长期高血压导致颅内小动脉发生病理性变化,血管壁出现玻璃样或纤维样变性,血管壁弹性削弱导致血管破裂出血。
情绪激动、过度脑力或体力活动以及其他因素引起血压剧烈升高时,就会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
HICH是高血压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欧美国家发病率占脑卒中的9%-28%,中国的发病率占脑卒中的19-48%。
HICH常见出血部位包括:基底节区、脑室、丘脑、小脑、脑干以及脑叶和皮质下,其中脑叶和皮质下多为血管淀粉样变所致微小动脉瘤破裂出血。
HICH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均极高,导致了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
2019年XXX报道了1999~2017年期间导致中国人群死亡的25类疾病,脑卒中以高死亡率和致残率居首。
因此,加强HICH一级、二级预防以及提高HICH的临床救治能力和水平成为了当前的重要任务。
目前,XXX已被列入《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年)》四类重点防治的重大慢性疾病范畴。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CT扫描已经成为脑出血诊疗过程中一项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
CT具备无创、快速、简便等特征,有助于诊疗方案的制定、评估治疗效果和预后。
HICH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方式较为单一,而手术治疗方式则有多种选择,包括大骨瓣或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血肿钻孔引流术、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引流术以及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等。
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时机的选择是成功治疗HICH的关键。
神经内镜手术结合了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神经导航和术中超声等技术,充分发挥了定位准确、创伤小、疗效好等优势。
在神经内镜手术过程中,内镜可置入血肿腔内,全景化显露术野,避免血肿残留。
高清图像有助于辨识活动性出血点,有利于止血,减少二次出血的风险。
随着神经内镜手术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和普及,有必要对神经内镜治疗HICH的技术特点和治疗流程达成共识,以便规范神经内镜手术治疗HICH的适应证、手术策略和技术特点等细节,推广内镜技术在HICH中的应用,提高手术疗效,降低并发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国多学科诊治指南(完整版)一、概述高血压性脑出血(hy per te n siv e i ntr ace re br al h e m or rh age,HIC H)指具有明确高血压病史患者突然发生基底核区、丘脑、脑室、小脑及脑干等部位的脑实质出血,并排除外伤、血管结构异常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碍、血液性疾病、系统性疾病及肿瘤性疾病引起的继发性脑出血。
HIC H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
HI C H的防治需要急诊科、影像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科及康复科等多学科的合作。
2015年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国家卫健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组织国内多学科专家,共同制定了《自发性脑出血诊断治疗中国多学科专家共识》,对指导和规范我国自发性脑出血(s po nt ane o us i nt r ac er e br al h emo rr h ag e,SIC H)的诊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五年来,随着大量多学科研究进展和新的循证医学证据的发表,依据我国基本国情,将共识升级为指南将有助于国内各级医疗单位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更好地制定决策。
本指南主要针对我国SIC H中最常见、诊治争议较多的H IC H进行介绍,并参照2015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A HA/AS A) S IC H指南的证据级别予以推荐:推荐级别为Ⅰ级(应当实施)、Ⅱa及(实施是适当的)、Ⅱb级(可以考虑)和Ⅲ级(无益或有害),证据级别为A级(多中心或多项随机对照试验)、B级(单中心单项随机对照试验或多项非随机对照试验)和C级(专家意见,病例研究)。
二、急救处理及神经影像学检查1院前急救HIC H早期进展迅速,容易出现神经功能恶化,规范的院前急救对于预后至关重要。
院前处理的关键是迅速判断疑似H IC H的患者,急救人员应首先获取患者的主要病史信息,包括症状发作的时间、既往史、药物史及家庭成员联系方式等。
若患者有突发头痛、呕吐、意识状态下降、肢体运动障碍、失语等表现,特别是伴有高血压或糖尿病病史时,应高度怀疑卒中。
立即检查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状况及瞳孔变化,如心跳、呼吸已停止,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摩和人工呼吸;如呼吸道不通畅,应立即清理气道分泌物;如呼吸频率异常,血氧饱和度下降,可现场气管插管,球囊辅助呼吸;如循环系统不稳定,心跳、血压出现异常,可快速建立静脉通道进行补液和用药,纠正循环系统的异常。
在因地制宜进行初步的诊断、心肺复苏、气道处理和循环支持后,需快速将患者转运至有条件的医院。
急救人员应提前通知急诊科有疑似卒中患者即将到来,以便启动卒中绿色通道,并通知相关科室。
这样可以在患者到达之前启动救治环节或路径。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能有效缩短从发病至到达医院及进行CT扫描的时间。
最近有研究表明,有远程放射诊断支持的院前车载移动CT扫描对卒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由于院前急救所面对的情况复杂,且条件有限,在没有影像学支持下,很难依靠临床表现准确鉴别出血性和缺血性卒中。
尽管有研究认为积极控制血压可能改善脑出血患者预后,但尚不建议院前急救人员盲目行降血压治疗。
推荐意见:对突然出现的疑似HIC H患者,急救人员应迅速评估,并进行现场因地制宜的紧急处理后,尽快将患者转送至附近有救治条件的医院(Ⅰ级推荐,C级证据)。
2急诊处理各级医院的急诊科均应做好处理HIC H患者的预案,若所在医院没有进一步处理HIC H的条件,应迅速将患者转送至上一级医疗中心。
到达急诊科后应采取措施进一步稳定患者生命体征,对躁动者进行必要的镇静镇痛处理。
在此基础上,进行快速的影像学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尽快明确诊断并迅速收人到相关专业科室救治,在急诊科滞留时间过长会影响患者的预后。
急诊处理流程如下:1常规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心电图及血氧饱和度等;动态评估意识状况、瞳孔大小及肢体活动情况;清理呼吸道,防止舌根后坠,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患者意识状态差(刺痛不能睁眼,不能遵嘱),或常规吸氧及无创辅助通气不能维持正常的血氧饱和度,则需进行气管插管保护气道、防止误吸,必要时进行机械通气辅助呼吸。
建议采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 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 HSS)或脑出血评分量表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
2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昏迷患者应留置导尿管.3快速进行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 RI)检查,以明确诊断。
4完善必要的急诊常规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①血常规、血糖、肝肾功能和电解质;②心电图和心肌缺血标志物;③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
5若患者存在脑疝表现,濒临死亡,除进行心肺支持外,应迅速降低颅压,常用的降颅压药物有甘露醇、甘油果糖等;同时立即邀请相关学科会诊进行紧急处理。
6在排除脑疝和颅内高压所导致的C u sh ing反应后,可考虑在维持正常脑灌注的前提下,进行控制性降血压。
7有条件的医院尽早进行专科治疗,以预防血肿扩大、控制脑水肿、防止并发症、降低颅内压(IC P)、防止脑疝的形成等。
推荐意见:急诊对疑似出血性卒中患者应快速地进行初诊、评估,稳定生命体征,进行头颅C T等影像学检查明确HI C H 诊断,完成急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Ⅰ级推荐,A级证据)。
3神经影像学检查1影像学检查方法HIC H一般均为急性起病,及时而快捷的影像学检查对于明确诊断、确定出血部位和出血量至关重要。
头颅CT平扫对于急性颅内出血具有快捷、敏感、经济、高效的优势,是急性颅内出血影像诊断中最重要、最基础的检查手段,应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M RI具有多参数、多序列成像的特点,能敏感探测到出血后血红蛋白演变引起的信号改变,可以对CT难以判断的等密度血肿进行准确诊断,并有助于HIC H和脑动脉淀粉样变性、海绵状血管畸形及动静脉血管畸形等病变所致出血的鉴别诊断。
但由于MR I检查费用较高、耗时较长,且对患者的状态和耐受性有更高要求,故对于重症HIC H患者,不推荐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如果临床需要,在患者状况和医疗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必要的MR I检查可为临床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
C T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 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 A)能显示血管管腔及管壁情况,可作为重要的补充检查手段。
其中CT A由于操作简便迅速、无创分辨力高,对于排查脑血管病变有显著时效优势。
磁共振静脉成像(MR V)能显示颅内静脉及静脉窦情况,早期发现颅内静脉血栓形成所引起的静脉性梗死或出血,在与HIC H的鉴别中有重要价值。
2血肿扩大的预测随时间推移,近1/3的脑出血患者出现血肿扩大。
血肿扩大的定义在不同的文献中有所不同,较为常用的判断标准为扫描时血肿体积与首次影像学检查体积相比,相对体积增加>33%或绝对体积增加>12.5mL,但也有大型临床研究将绝对体积增加定义为>6m L。
近年来,有不少关于CT检查预测血肿扩大的报道。
B r o uw er s等119在2007年首先报道“斑点征”与血肿扩大的关系,“斑点征”是CTA上血肿内1~2mm的增强信号影。
其预测血肿扩大的敏感度为91%,特异度为89%";“斑点征”的评分与临床预后密切相关。
“渗漏征”是在首次C TA扫描5min后行延迟二次扫描,计算病变兴趣区C T-H U 值变化,若延迟扫描中HU值较前>10%,则“渗漏征”阳性。
一项前瞻性研究显示,“渗漏征”预测血肿扩大的敏感度为93.3%,特异度为88.9%,且与不良预后显著相关。
由于“斑点征”和“渗漏征”的检出需要行增强C T扫描,操作相对繁琐,故从平扫CT上的血肿征象预测血肿扩大的研究不断涌现,如“黑洞征”、“混杂征”及“岛征”。
“黑洞征”定义为在平扫CT上血肿内相对高密度区域完全包裹着相对低密度区域。
“混杂征”定义为血肿内混杂着界限清楚的相邻低密度和高密度区域,CT-HU值至少相差18HU,且相对低密度区域不能包裹在高密度区域内。
“岛征”定义为存在与主要血肿分开的≥3个散在的小血肿,或部分或全部与主血肿相连的小血肿≥4个。
但上述影像征象预测血肿扩大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需要进一步前瞻性研究加以证实。
B r o uw er s等119通过前瞻性大样本队列研究设计了9分法用来预测血肿扩大的发生。
该研究纳入了华法林药物服用史、发病至首次行头颅CT检查时间、基线血肿体积、CTA“斑点征”等作为变量来评价血肿扩大发生的风险。
结果表明,随着评分的增高,血肿扩大的发生率也随之增高。
也有报道用“B R AIN"24分评分系统预测血肿扩大。
该研究纳入基线血肿体积、脑出血是否复发、服用华法林史、脑室出血和发病至首次行头颅CT检查时间5个指标,0分者血肿扩大发生率为3.4%,24分者升至85.8%。
推荐意见:1.接诊后尽早行头颅C T或MR I检查,明确HI C H诊断(Ⅰ级推荐,A级证据)。
2.CT A、MR I、MR A、MR V及DSA可用于诊断或排除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肿瘤、烟雾病及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等引发的继发性脑出血(Ⅰ级推荐,B级证据)。
3.有条件的单位应该常规行C T A检查,在排除继发性脑出血的同时,其显示的“斑点征”可用以预测血肿扩大的风险(Ⅱa 级推荐,A级证据)。
4.平扫C T上显示的“黑洞征”“混杂征”及“岛征”可能有助于预测血肿扩大的风险(Ⅱb级推荐,B级证据)。
5.评估血肿扩大风险应综合考虑基线血肿体积、口服抗凝药史、发病至首次行头颅C T检查时间等因素(Ⅰ级推荐,A级证据)。
三、HIGH的诊断和鉴别诊断1诊断需要满足以下两条:①有明确的高血压病史,突发头痛、呕吐、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失语甚至昏迷等症状;②影像学检查提示典型的出血部位,如基底核区、丘脑、脑室、小脑、脑干等。
2鉴别诊断需排除以下继发性出血的原因:①排除凝血功能障碍和血液系统相关疾病;②行相关影像学(1~2种)检查排除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烟雾病等脑血管病变;③超早期(72h内)或晚期(血肿及含铁血黄素完全吸收后,一般需2~3个月)行头颅增强MR I检查,排除颅内肿瘤。
推荐意见:HI C H诊断缺乏金标准,主要依靠排除性诊断。
确诊HI C H需要行全面相关检查,排除其他各种继发性脑出血疾病(Ⅰ级推荐,C级证据)。
四、HICH的专科非手术治疗1ICP的检测与治疗颅内高压是HI C H重症监护及治疗的重点内容。
2019年的一项系统评价发现,HIC H后颅内高压的发生率高达67%,与颅内高压相关的总体病死率为50%。
近来研究显示,颅内高压发生频率与HI CH后病死率及不良功能预后独立相关,但IC P 监测及降颅压治疗是否能改善预后尚不明确。
脑出血种族差异研究(E RIC H)是一项关于HIC H流行病学调查的多中心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