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血液系统(1)

合集下载

幼儿卫生学之循环系统

幼儿卫生学之循环系统
在淋巴管道内流 动的无色透明液 体称为淋巴
L
知识延伸
动脉硬化
血液中的胆固醇过高
低密度脂蛋白积聚于血管壁 血管管腔变窄
组织得不到足够的氧气供应而不能正常运作
CXL
冠状动脉硬化
这是健康的冠状动脉横切面, 这个冠状动脉内有硬块存在,使 管腔变小 并没有血块存在;
它有宽大的血管腔,能供 应足够的血液给心脏肌肉
CXL
(二)淋巴系统
淋巴循环是血液循环的辅助装置
1、淋巴液 在淋巴管道内流动的无
色透明液体
CXL
细胞代谢的废物及细胞间的水分, 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
2、淋巴管道
毛细淋巴管
淋巴管
与静脉伴行
淋巴干(9条)
淋巴导管(2条)
CXL
3、淋巴器官
输入淋巴管
脾是人体中最大的 淋巴器官,具有过 滤血液、造血、参 与免疫、储存血细 胞等功能
CXL
7、与成人相比幼儿血液中相对较多的成份是 。 A.血液量 B.水份 C.无机盐 D.红细胞及所含血红蛋白量 E.凝血物质 8、幼儿心血管的 特征,使幼儿血管血压低但供血充足: A.毛细血管网较密、管径较成人粗 B.血管总长度较成人短 C.动脉管径较粗 D.血管壁薄、弹性纤维多、弹性大 E.动静脉的管径相差较小 9、对小孩循环系统的特点概括正确的是 。 A.年龄越小,心率越快 B:年龄越小,心率越慢 C.适度的锻炼可强心 D.要从小培养良好饮食习惯,预防动脉硬化从小开始 E.血压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增高 F.心脏体积比成人大
学前儿童的生理特点 及卫生保健
(1.4 循环系统)
内容提要
一、循环系统概况
(一)血液循环系统 1、心脏 2、血管 3、血液 4、血液循环途径 5、心率、脉搏和血压 (二)淋巴循环系统

学前儿童卫生学循环系统

学前儿童卫生学循环系统
16
(一)、淋巴结 淋巴结为一圆形或椭圆形结构,大小不一,存在与淋巴管经过的地方。其主要功能是产生
淋巴细胞、抗体以及过滤淋巴液。主要分布在耳后、枕部、颌下、颈部、腋窝和腹股沟等处, 当身体出现如炎症时,相应器官处淋巴结就会肿大。因此,在学前儿童中观察淋巴结是否肿 大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一个参考依据。
(二)、扁桃体 扁桃体位于口腔后上壁,悬雍垂的两侧,能产生淋巴细胞,具有防御功能。
25
1、活动置要适当
不要让学前儿童过度疲劳而影响健康,也不要因活动量不足而达不到锻炼的目的。
2、活动程序要符合生理要求
组织学前儿童话动前应做准备活动,结束时应做整理运动,尤其在剧烈运动时不应 立即停止。因为活动时,心脏排出血量剧增,如果突然停止运动,必然会影响肌肉血 液流回心脏,此时,心脏排出血量减少,血压降低,由于重力影响,血液不容易到达 头部,可造成暂时性脑缺血,表现出头昏、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心慌甚至晕倒等 症状。
心室每次收缩射出的血量叫每搏输出量,成 人安静状态每搏输出量约为70ml,如果心率按 每分钟75次计算,则每分输出旦约为5250ml。
上 腔 静 脉
肺静脉
三 尖 瓣
下 腔 静 脉
二尖瓣
心脏的结构图
9
(三)、血管
血管遍布全身,除角膜、毛发、指(趾)甲等处外。根据血管内血流方向及其管壁结构的特 点,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26
3、剧烈运动后不宜马上唱大量的开水
大量饮水会影响横隔膜的运动,水分大量进人血液也会增加心脏的负担。但是, 因为运动时大量出汗,失去水和盐较多,会出现头晕、眼花、口渴等症状,严重时会 晕倒,所以最好喝少量淡盐水。
4、多在阳光下活动或唾眠
出生2周至1个月,就可以给小儿晒太阳。在日光照射下周围血管扩张,循环加快, 可促进心脏功能发育。所以应经常带小儿到户外进行活动和睡眠。

小儿血液系统PPT课件

小儿血液系统PPT课件
~0.25mg/d
Liver+ RE cells 60 mg (15.9%)
Faeces 7.4 mg / d
Bile,Hb 0.05 mg/d
贮存
Red blood Cell (Hb) 280 mg
(75%)
functional iron
目录
铁的来源
◆ 食物(外源性铁) 占摄入量的1/3 血红素(动物性食物): 铁吸收率高 含铁高且吸收率达10% ~ 25% 母乳含铁0.05mg/dl, 吸收率49% 牛乳含铁0.05 mg /dl, 吸收率4% 非血红素铁(植物性食物):吸收率低1.7% ~ 7.9%
Eastern Western Pacific Mediterranean
目录
铁的代谢
人体内铁含量及其分布
◆ 铁含量与年龄、性别、体重、Hb有关 新生儿 75mg/kg
成人男性 50mg/kg 女性 35mg/kg
目录
分布 血红蛋白约64%, 铁蛋白及含铁血黄素(肝、脾、骨髓等) 约32%; 肌红蛋白约3.2% ; 微量(<1%)存在于含铁酶和运转铁。
目录
Diet 8mg/d
Intestine
Urine,sweat, Skin etc
0.9mg/d
自由铁池 Plasma 0.5mg (0.1%)
Muscles &enzymes
15 mg (4%)
Bone Marrow 20 mg
(5%)
Sloughed mucosal cell + GI bleeding
发生率
分类
<15%

15 % ~40%

>40%

儿科学重点知识点:血液系统疾病

儿科学重点知识点:血液系统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考点】专业综合-儿科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概述】本章内容重点是各类贫血的临床表现及鉴别;一、小儿造血及血象特点1.造血特点(1)胚胎期造血(或胎儿期造血):①中胚叶造血期;②肝、脾造血期:自胚胎第6~8周开始,第4~5个月达到高峰,第6个月逐渐减退;(“6肝8脾”)③骨髓造血期:胚胎第6周开始出现骨髓,但至胎儿第4个月开始造血,直至出生2-5周后成为唯一的造血场所;(2)生后造血:①骨髓造血:为生后的主要造血方式;1°婴儿期:全部为红髓,无黄髓,无造血储备能力;2°儿童期(<5~7y):红髓多,黄髓少,造血储备能力低;3°年长儿及成人期:红髓少,黄髓多,造血储血能力强;②骨髓外造血(extramedullary hematopoiesis)★:1°原因:小儿生后头几年,由于机体需要↑造血时(如:感染、溶血、贫血);2°器官:肝、脾、淋巴结等髓外造血器官可适应需要恢复到胎儿期造血状态;3°特点:肝、脾、淋巴结大,外周血中出现有核RBC/幼稚N,病因除后可恢复正常的骨髓造血状态;4°意义:它是小儿造血器官特有的一种代偿性造血反应;2.血象特点(1)RBC数和Hb量及其变化规律:高→低→正常①出生时:RBC 5.0~7.0×1012/L,Hb150~220g/L;②生理性贫血★:1°原因:RBC生成减少(生后随着自主呼吸的建立,血氧含量升高,红细胞生成素减少,骨髓造血功能暂时性减少,网织红细胞减少),RBC破坏增加(胎儿红细胞寿命较短,且破坏较多),血液稀释(婴儿生长发育迅速,循环血量迅速增加);2°时间:生后1周开始减少,至2~3个月(8~12周)达最低,此时红细胞数3.0×1012/L 左右,Hb量降至100g/L左右,3个月后红细胞数和Hb量又缓慢↑,6个月时恢复正常水平;3°程度:轻度,自限性;(2)WBC计数与分类:①WBC计数:由高→低→8岁达成人水平;②WBC分类: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两者比例相等的时期→生后4~6天,4~6岁;(3)血小板数:出生时,PLT数与成人相似,150×109~250×109/L;(4)Hb种类;(5)血容量:小儿血容量相对地较成人多,更易脱水;二、小儿贫血概述1.贫血的概念(1)贫血(anemia):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Hb量/RBC数低于相同年龄正常标准;(2)诊断标准:①<6个月者:新生儿期Hb<145g/L;②2~6个月:Hb<100g/L;③6个月~6岁:Hb<110g/L;④6岁~14岁:Hb<120g/L△注:海拔每↑1000米,相应诊断标准中Hb↑4%2.贫血的分类(1)贫血程度分类:①轻度:Hb从正常下限~90g/L;②中度:~60 g/L;③重度:~30g/L;④极重度:<30g/L;(2)病因分类:①RBC生成不足性贫血:1°造血物质缺乏:如缺铁性贫血;2°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3°其他:感染性及炎症性贫血,慢性肾病所致贫血,癌症性贫血;②RBC破坏过多(溶血)性贫血:1°RBC内在异常:1°RBC膜结构缺陷;2°RBC酶缺乏;3°Hb合成或结构异常;2°RBC外在因素:1°免疫因素;2°理化因素;3°感染;③失血性贫血:包括急性失血和慢性失血引起的贫血;(3)形态分类3.小儿贫血的基本临床表现(1)一般表现:皮肤粘膜、毛发、体力、发育;(2)造血器官反应:髓外造血表现;(3)非造血系统表现:循环系统(Hb<70g/L时)、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4.小儿贫血的诊断方法(1)诊断思路:(1)确定有无贫血及其程度(2)确定RBC形态(3)确定贫血的具体病因(4)确定贫血的并发症;(2)病史询问:年龄、现病史、出生史、喂养史、疾病史与用药史、家族史;(3)体格检查:生长发育状况、营养状况、皮肤黏膜表现、指甲和毛发表现、肝脾淋巴结表现;(4)实验室检查:①血常规检查;②RBC形态检查;③网织RBC计数;④骨髓检查;⑤特殊检查:溶血、Hb分析、酶学检查等;⑥其他检查:基因检查等;5.小儿贫血的治疗原则(1)去除病因或诱因;(2)针对贫血的发病机理进行治疗:①补充特异性造血物质:铁剂、VitB12、叶酸;②补充造血刺激因子:Epo、雄性激素;③免疫抑制剂:肾上腺皮质激素;④造血干细胞移植:骨髓、脐血、外周血;⑤基因疗法:如β-地中海贫血的基因治疗;(3)输血治疗:①输血指征:重度贫血(Hb<60g/L),并心功能不全或严重感染或急需手术者,极重度贫血者;②输血种类:多为浓缩RBC(节省,↓病毒感染,↓并发症);③输血量与速度:贫血越重,一次输血量越小,速度越慢;(4)并发症治疗;(5)一般治疗;三、营养性缺铁性贫血1、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Hb合成↓,临床上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蛋白↓和铁剂治疗有效为特点的贫血症;2、血清铁(serum iron,SI):正常情况下,血浆中的转铁蛋白仅1/3与铁结合,此结合的称为血清铁;3、未饱和铁结合力:其余2/3的转铁蛋白仍具有与铁结合的能力,在体外加入一定量的铁可使其成饱和状态,所加的铁量即为未饱和铁结合力;4、血清总铁结合力(total iron binding capacity,TIBC):血清铁与未饱和铁结合力之和为血清总铁结合力;5、转铁蛋白饱和度(transferin saturation,TS):血清铁在总铁结合力中占的百分比称之为转铁蛋白饱和度;(一)病因1、先天储铁不足:胎儿从母体获得铁以妊娠最后3个月最多,故早产、双胎、胎儿失血、孕母缺铁使胎儿储铁↓;2、铁摄入量不足:人乳、牛乳、谷物中含铁量均低,不及时添加含铁量较多的食物易致缺铁性贫血;3、生长发育因素:婴儿期生长发育较快,如不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易致缺铁;4、铁的吸收障碍:①食物搭配不合理②慢性腹泻;5、铁的丢失过多:长期慢性失血可致缺铁,如肠息肉、钩虫病、梅克尔憩室等;(二)发病机制1、缺铁对血液系统的影响:缺铁通常经过以下三个阶段:(1)铁减少期(iron depletion,ID):此阶段体内储存铁已减少,但供RBC合成Hb的铁尚未↓;(2)RBC生成缺铁期(iron deficienterythropoesis,IDE):此期储存铁进一步耗竭,RBC生成所需的铁亦不足,但循环中Hb的量尚未减少;(3)缺铁性贫血期(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此期出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2、缺铁对其他系统的影响;(三)临床表现1、一般表现:皮肤、黏膜逐渐苍白;易疲乏,不爱活动;年长儿可诉头晕、眼前发黑、耳鸣等;2、髓外造血表现:肝脾可轻度肿大;3、非造血系统表现:(1)食欲减退,异食癖;(2)精神不集中、注意力减退;(3)明显贫血时心率增快,免疫功能降低;(4)可有反甲;(四)辅助检查1、外周血象:(1)Hb降低比RBC数减少明显,是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MCV<80fl,MCH<26pg,MCHC<0.31);(2)外周血涂片可见RBC大小不等,以小细胞为最多,中央淡染区扩大;(3)网织RBC正常或轻度减少;(4)白细胞、血小板一般无改变;2、骨髓象:呈增生活跃,以中、晚幼RBC增生为主;3、铁代谢:(1)血清铁蛋白(SF):较敏感(早期)反映体内贮存铁的情况,正常值:<3个月婴儿为194~238ug/L,>3个月为18~91ug/L;低于12ug/L提示缺铁;(2)RBC游离原卟啉(FEP):当FEP>0.9umol/L时提示细胞内缺铁;(3)血清铁(SI)、总铁结合力(TIBC)和转铁蛋白饱和度(TS):这三项检查是反映血浆中铁的量,通常在IDA期才出现异常:SI和TS降低,TIBC升高(SI<9.0~10.7umol/L,TS<15%,TIBC>62.7umol/L);(4)骨髓可染铁:RBC内铁粒细胞数<15%提示储存铁↓(确诊的较好办法,限骨髓小铁);(五)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1)病史(喂养史)+临床表现+血象特点,必要时做骨髓检查;(2)铁剂治疗有效可证实诊断;2.鉴别诊断:地中海贫血、异常Hb病、VitB6缺乏性贫血、铁粒幼RBC性贫血等亦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六)治疗:主要原则是去除病因和补充铁剂;1、一般治疗;;2、去除病因:①纠正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和食物组成;②对慢性失血性疾病(如钩虫病)应及时治疗;3、铁剂治疗:(1)口服铁剂:常用口服铁剂有硫酸亚铁、琥珀酸亚铁,同时服用维生素C可↑铁的吸收;(2)注射铁剂:易发生不良反应;(3)使用时限:①补给铁剂12~24h后,细胞内含铁酶开始恢复,烦躁等精神症状减轻,食欲增加;②网织RBC于服药2~3天后开始↑,5~7天达高峰,2~3周开始下降到正常;③治疗1~2周后Hb逐渐↑,通常于治疗3~4周达到正常;④Hb恢复正常后再继续服用铁剂6~8周,以↑铁储存;4、输RBC:Hb>60g/L以上者,不必输RBC;四、营养性巨幼红细胞贫血1、营养性巨幼红细胞贫血是由于VitB12和/或叶酸缺乏所致的大细胞性贫血;2、临床表现:(1)6个月~2岁多见;(2)毛发稀疏、黄色;(3)贫血:皮肤蜡黄色,口唇、指甲处苍白,可有肝脾大;(4)神经系统:少哭不笑,重症患者可出现不规则震颤;(5)消化系统:舌炎;3、实验室检查:(1)外周血象:MCV↑,MCH↑,MCHC正常;(2)骨髓象:增生明显活跃,以RBC系增生为主,粒红系统均出现巨幼变(以原始红/早幼红为主);(3)VitB12叶酸测定;4、治疗:(1)注意营养;(2)去除病因;(3)VitB12、叶酸治疗:①有精神神经症状必须补充VitB12(>1个月);②单用叶酸有加重症状的可能;③叶酸需口服3~4周;。

婴幼儿的血液循环系统及特点专家讲座

婴幼儿的血液循环系统及特点专家讲座
2、心脏
婴幼儿的血液循环系统及特点专家讲座
第1页
3、血管
(1)、组成:动脉、毛细血管、静脉。 (2)、血液循环:
婴幼儿的血液循环系统及特点专家讲座
第2页
4、淋巴系统:淋巴管、淋巴
结、扁桃体、脾、淋巴液。
婴幼儿的血液循环系统及特点专家讲座
第3页
(二)婴幼儿循环系统特点
• 1 年纪越小,心率越快 • 心肌微弱,心腔小, • 心跳要比成人快
• 平静下来测才能准确
婴幼儿的血液循环系统及特点专家讲座
第4页
• 2 心肌易疲劳
• 经常锻炼能够使心肌收缩力加强,每次心跳可搏出更多血液
• 过分疲劳: • 运动量过大,心跳太快,反而会降低每次心跳血液输出量 • 表现为:面色苍白、心慌、恶心、大汗淋漓
婴幼儿的血液循环系统及特点专家讲座
第5页
• 3 可触及浅表淋巴结
• 颈部淋巴结、枕部淋巴结
• 正常淋巴结:像黄豆大小, • 可略微活动,压上去不疼
婴幼儿的血液循环系统及特点专家讲座
第6页
• (三)保育关键点
• • 1 适度锻炼 • 2 颈部淋巴结要尤其注意 • 3 预防动脉硬化始于婴幼儿
婴幼儿的血液循环系统及特点专家讲座
第7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小儿血液系统习题及答案

小儿血液系统习题及答案

小儿血液系统习题及答案01.患儿,1岁。

面色苍白1个月入院,查体:心率138次/分,心尖区闻及IV级收缩期杂音,血象:HB 50g/L, RBC 2 . 54X 109/L,临床诊断为缺铁性贫血,该患儿贫血程度如何判定()A.正常现象B,轻度贫血C.中度贫血D.重度贫血E.极重度贫血(02-03题共用题干)A. >145g/L B. 120-145g/L C. 120-90g/L D. 90-60g/L E. 60-30g/L02. 6岁小儿轻度贫血的诊断指标是()03. 8岁小儿重度贫血的诊断指标是()(04-06题共用备选答案)A. Hb<150g/L B. Hb<145g/L C. Hb<120g/L D.Hb<110g/L E. Hb<90g/L04.新生儿贫血标准()05. 6个月-5岁贫血标准()06. 12-14岁贫血标准()07.女婴,20天,面色苍白7天就诊,血常规:HB50g/Lo该患儿属于()A.中度贫血B.极重度贫血C.重度贫血D.正常E.轻度贫血08. 1岁男婴,因反复患感染性疾病就诊,化验发现,RBC 2.6X107L, HB 70g/L, RBC大小不等明显,大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应选用下列哪组药物治疗()A.铁剂+VitC+稀盐酸B.叶酸+VitB"+VitCC.VitBi2+VitC+稀盐酸D.叶酸+VitC+铁剂E.叶酸+VitC+稀盐酸09.患儿,11个月,近1个月面色渐苍白,该患儿出生时为足月顺产,生长发育正常,未患过任何疾病,母乳喂养,其母孕期和哺乳期身体均健康,该患儿经检查诊断为缺铁性贫血,其缺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A.先天储铁不足B.铁摄入量不足C.生长发育过快D.铁吸收障碍E.铁丢失过多.患儿。

14个月。

慢性腹泻二个月,近日发现面色发黄,皮肤散在出血点,查体:心肺正常,肝脾轻度肿大,无震颤,血象:11B 90g/L, RBC 2. 65X107L, 要早期诊断,应首先做什么检查()A.骨髓穿刺B.MCV、MCH、MCHCC.血清Vit Bw测定D.血涂片E.血清叶酸测定.患儿,女,10个月,牛奶喂养,未加辅食,近半月患儿皮肤渐苍白,进食少,不愿活动,血象HB 100g/L, RBC 3. 08X1012/L,为明确贫血的原因,下列哪项检查具有早期诊断价值()A.骨髓穿刺B.红细胞游离原吓咻测定C.血清铁测定D.血清铁蛋白的测定E.总铁结合力测定.女,8个月,面色苍白3个月就诊,患儿仅吃母乳,近半个月面色苍白,活动减少,血象:MCHC 30%, CH 25, MCV 65, PLT 156X 10'九,患儿的诊断应考虑是()A.巨幼细胞性贫血B,缺铁性贫血C.营养性混合性贫血D.再生障碍性贫血E.急性白血病(1374题共用题干)男,6个月,双胎之小,单纯母乳喂养,面色苍白,食欲减退3个月,查体:肤色苍白,肝肋下3厘米,脾肋下2厘米。

儿科住院医师考试:2022血液系统疾病真题模拟及答案(1)

儿科住院医师考试:2022血液系统疾病真题模拟及答案(1)

儿科住院医师考试:2022血液系统疾病真题模拟及答案(1)共481道题1、11个月婴儿,生后曾有青紫窒息,经抢救后无不适。

患儿于半岁内曾经智能筛选检查未发现异常。

单纯母乳喂养,母亲长期素食。

近2个月来面色渐黄,表情呆滞,智力发育倒退,头及全身轻度震颤。

血红蛋白88g/L,红细胞数2.0×1012/L。

震颤的原因是()(单选题)A. 叶酸缺乏B. 机体缺铁C. 维生素B12缺乏D. 缺血缺氧性脑病E. 脑发育不全试题答案:C2、男婴10个月,人工喂养(为羊乳6个月后加米糊但未加肉类);面色苍白3个月,近一周嗜睡,食欲差;体检虚胖、头发稀疏微黄,面色苍黄,巩膜轻度黄染,心尖SMⅡ,肝肋下0.5cm,脾未触及。

诊断首选检查是()(单选题)A. 血常规+红细胞形态B. 血红蛋白电泳C. 骨髓穿刺D. 血清铁蛋白E. 肝肾功能试题答案:A3、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的特点包括()(多选题)A. 多见于婴幼儿B. 面色苍黄、疲乏无力C. 食欲不振、腹泻、舌炎D. 异食癖E. 随营养不良同时发生试题答案:A,B,C4、9月,男孩,虚胖,头发稀疏发黄,羊乳喂养,化验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平均分叶数超过3~4叶,骨髓中各期幼红细胞巨幼变。

应诊断为()(单选题)A. 溶血性贫血B.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C. 缺乏叶酸所致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D. 营养性混合性贫血E. 缺乏维生素B12所致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试题答案:C5、关于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铁剂治疗,正确的是()(单选题)A. Fe3+比Fe2+更容易吸收B. 加大口服铁剂量,可增加铁的吸收C. 首先考虑注射铁剂D. 用药至Hb恢复正常后停药E. 用药至Hb达正常水平后2个月左右再停药试题答案:E6、男性患儿,9个月10天。

主诉进行性面色苍白9个月,咳嗽4天入院。

足月生产后6天有面色黄;3~4个月后面色苍白逐渐明显,无出血倾向,无尿色加深;3天前出现咳嗽。

当地医院查血红蛋白56g/L。

对小儿血液系统生理病理特点的描述

对小儿血液系统生理病理特点的描述

对小儿血液系统生理病理特点的描述《小儿血液系统生理病理特点》
小儿血液系统是人体中至关重要的系统之一,它包括血液细胞和骨髓等组成部分。

在小儿的生
长发育过程中,血液系统的生理病理特点有着一些独特的表现。

首先,在小儿的血液系统中,血液细胞的生成和成熟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

因为小儿处于快
速生长发育阶段,所以血液系统中的造血功能非常活跃。

与成年人相比,小儿的骨髓中含有更
多的造血干细胞,这使得小儿在受到外界刺激后能够更快地产生新的血液细胞,以保持血液系
统的稳定。

其次,小儿的血液系统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由于小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因此他们更容易受到感染、营养不良、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

这些外界因素可能会导致
小儿的血液系统产生生理病理变化,如贫血、血小板减少等症状。

此外,在小儿的血液系统中,各种血液病的发病率相较于成年人来说有所不同。

例如,小儿白
血病是小儿最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之一,而成年人则很少患此病。

除此之外,小儿还有可能患
上先天性血液疾病,如地中海贫血、血友病等。

综上所述,小儿血液系统在生理病理特点上与成年人有着一些差异。

了解小儿血液系统的特点,对于及时发现和治疗儿童血液系统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小儿血液系统疾病-精品医学课件

小儿血液系统疾病-精品医学课件
小儿造血器官的特殊反应 病因:感染、失血、溶血、贫血等 机制:肝、脾、淋巴结等恢复胎儿期造血功能 表现:
肝、脾、淋巴结肿大 外周血出现有核红细胞和幼稚粒细胞
小儿血象特点
红细胞
(×1012/L)
新生儿期 5.07.0 婴儿期 3.04.5 儿童期 4.55.0 成人期 4.55.5
胎儿期处于相对缺氧状态 生后血氧饱和度明显提高 机体对红细胞需求减少 红细胞生成素减少
伴随:由胎儿血红蛋白转为成人血红蛋白
70 65
60%60
淋巴细胞
55
50
45
40
40%35
30
出生
中性粒细胞
44~-66天天
婴儿
44~-66岁岁
>6岁
小儿时期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百分比变化
实验室检测
血象
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Hb减少较RBC减少明显,MCV、MCHC、MCH均减低
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小为多,中心淡染区扩大 网织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无异常
铁代谢指标检测
血清铁(serum iron,SI):↓(<10.7umol/L) 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 (<16ug/L)
吸收: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 形式: Fe2+
运输:转铁蛋白 调控:
局部:缺氧诱导因子(HIF) 和铁调节蛋白(IRPs)
全身:hepcidin 排泄:无主动排泄的途径
食物的铁含量和吸收率
食物 母乳 牛乳 米粉 小麦 菠菜 鱼 瘦肉 肝 鸡蛋黄
铁(mg/100g) 0.1 0.1 0.9 2.3 2.9 1.0 3.0
再生障碍性贫血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儿科学-血液系统疾病-相关知识点整理 (1)

儿科学-血液系统疾病-相关知识点整理 (1)

儿科学最后一个大板块内容——血液系统疾病, 主要是贫血。

一、概述小儿造血可分为两个阶段。

1.胚胎期造血血细胞的生成始于胚外中胚层组织卵黄囊的血岛, 然后迁往胚内的肝、脾等髓外造血器官, 最后至骨髓。

①胚胎第3周出现卵黄囊壁造血;②6~8周后肝出现造血组织;③胚胎4个月后骨髓开始造血;④出生2~5周后骨髓为唯一造血场所。

2.生后造血生后前几年所有骨髓均为红髓, 全部参与造血;5~7岁, 长骨干中开始出现脂肪细胞(黄髓), 无造血功能。

至18岁时, 红髓仅存在于椎骨、肋骨、胸骨、颅骨等扁平骨以及股骨、肱骨的近端。

当发生感染性贫血或溶血性贫血等需要增加造血时, 肝、脾及淋巴结可适应需要, 恢复到胎儿时期的造血状态而出现肝、脾和淋巴结肿大, 是小儿造血器官的一种特殊反应, 称为“骨髓外造血”。

3.小儿血象及特点正常足月儿出生时红细胞数为(5.0~7.0)×10^12/L, 血红蛋白为150~220g/L;生后2~3个月可分别降至3.0×10^12/L和100g/L左右, 称为生理性贫血;后逐渐上升, 12岁时达成人水平。

不同时期血红蛋白的种类不同。

出生时HbF(胎儿血红蛋白)占70%, HbA(成人血红蛋白)占30%;1岁时HbF不超过5%, 2岁时不超过2%。

如果出生后HbF依然多, 则可能是地中海贫血。

白细胞初生时为(15~20)×10^9/L, 之后渐降, 1周时平均12×10^9/L, 婴儿期维持在10×10^9/L左右, 8岁以后接近成人水平。

白细胞分类主要有一个“双五交叉”, 即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例的相对变化。

初生时中性粒细胞占比0.65, 淋巴细胞占比0.30;生后4~6天, 两者比例相等, 婴儿期淋巴细胞始终占多数;4~6岁时, 两者再次相等。

为方便起见, 可记为“双五”。

年龄越小, 血容量占体重的比例越高, 出生时可占10%(300ml), 儿童约8%~10%, 成人约6%~8%。

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 第二节 循环系统

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 第二节  循环系统

献血后,人体的造血组织会自动加速造血,一般经 过半个月就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献血后适当补充营养 是必要的,但无须大吃大喝。适当增加营养以提供足够 的造血原料,补充的重点是造血所需要的蛋白质、铁、 维生素B12、叶酸等。
国家提倡18周岁至55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规 定每次献血一般为200毫升至400毫升,两次献血间隔时 间不少于6个月。
1 人体循环系统的生理特点 2 学前儿童循环系统的生理特点 3 学前儿童循环系统的保育要点
2
一、循环系统概述
• 何为循环系统?
• 吸收氧气和营养物质,排出二氧化碳和废物的过程。
血液循环系统:心脏和血管 (流动的是血液)
• 循环系统
运输
物质
淋巴系统 :淋巴管、淋巴组织和淋巴器官
(一)血液循环系统
心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下页)
• (2)心脏的重量及容积 • A、心脏的重量 • 新生儿:20-25克 • 1岁:60-70克 • 5岁:为出生时的4倍 • 9岁:为出生时的6倍 • 成人:250克 • B、心脏的容积 • 新生儿:20-25毫升 • 2岁半:50毫升 • 7岁:100-120毫升 • 14岁:140毫升 • 总结:学前儿童心脏的重量和容积是不及成人的。
• 2、保育要点:A、幼儿园要经常检查幼儿的淋巴结

什么是正常的淋巴结?
• ——黄豆大小,柔软,没有粘连在一起,没有压痛感。

B、扁桃体的摘除要慎重
二、幼儿循环系统特点:
1.血液中含水多,含血浆蛋白少,凝血慢; 2.中性粒白细胞较少,易染疾病; 3.每博输出量少,心率大,节律性差,心肌易疲劳; 4.血管壁薄,血压低;血循环较快; 5.淋巴结防御和保护机能较显著,常有淋巴结肿大的现象发

教案名称:第一节 小儿血液系统的特点与儿童血液病常用诊疗技术及小儿贫血的分类

教案名称:第一节 小儿血液系统的特点与儿童血液病常用诊疗技术及小儿贫血的分类

教案名称:第一节小儿血液系统的特点与儿童血液病常用诊疗技术及小儿贫血的分类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讲解小儿血液系统的特点、儿童血液病常用诊疗技术及小儿贫血的分类。

教材内容涉及小儿血液系统的基本知识和常见血液病的诊疗技术,对于医学专业学生和医务人员来说,掌握小儿血液系统的特点和诊疗技术对于提高儿科诊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本课程面向具有一定医学基础的学生和医务人员,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和对血液系统的基本了解,但对于小儿血液系统的特点、儿童血液病常用诊疗技术及小儿贫血的分类等方面的知识尚不熟悉。

学生的学习背景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需要针对不同情况进行个性化教学。

三、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小儿血液系统的特点、儿童血液病常用诊疗技术及小儿贫血的分类。

2.能力目标:能够正确应用儿童血液病常用诊疗技术,具备诊断和治疗小儿贫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小儿血液系统疾病的关注和关爱之心,增强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小儿血液系统的特点、儿童血液病常用诊疗技术及小儿贫血的分类。

2.教学难点:正确应用儿童血液病常用诊疗技术,诊断和治疗小儿贫血。

五、教学对象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医学专业学生和儿科医务人员,他们具有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但对于小儿血液系统的特点、儿童血液病常用诊疗技术及小儿贫血的分类等方面的知识尚不熟悉。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内容,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六、教学任务分析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小儿血液系统的特点、儿童血液病常用诊疗技术及小儿贫血的分类。

同时,学生还需要具备正确应用儿童血液病常用诊疗技术,诊断和治疗小儿贫血的能力,为后续的临床实践打下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能力,以提高其综合素质。

七、教学方法本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其中,课堂讲授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板书等手段进行讲解;实验演示通过操作示范让学生了解儿童血液病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方法;案例分析则通过典型病例引导学生理解小儿血液系统的特点及小儿贫血的分类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小组讨论则鼓励学生分组进行交流和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儿童血液系统疾病

儿童血液系统疾病

一、小儿血液系统特点(一)造血特点1.胚胎期造血(1)中胚叶造血期:在胚胎第3周出现卵黄囊造血。

(2)肝脾造血期:还包括淋巴结、胸腺造血,属髓外造血,胎儿中期主要造血部位。

自胚胎6~8周时开始出现肝脾造血。

(3)骨髓造血期:胎儿晚期主要造血部位。

胎儿4个月开始出现骨髓造血,并成为造血的主要器官。

2.生后造血(1)骨髓造血:生后主要是骨髓造血。

5~7岁开始,黄髓逐渐代替长骨中的造血组织,红骨髓仅限于肋骨、胸骨、脊椎、骨盆、颅骨、锁骨和肩胛骨,但黄髓有潜在的造血功能,当造血需要增加时,可转变为红髓而恢复造血功能。

(2)骨髓外造血:当遇到发生各种感染性贫血或溶血性贫血等造血需要增加时,肝、脾和淋巴结可随时适应需要,恢复到胎儿时期的造血状态。

(二)血象特点由于胎儿期处于相对缺氧状态,促红细胞生成素合成增加,故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较高,出生时红细胞数约(5.0~7.0)×1012/L;血红蛋白量约150~220g/L,未成熟儿可稍低。

生理性贫血:生后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骨髓造血功能暂时性降低,网织红细胞减少;胎儿红细胞寿限较短,红细胞破坏较多(生理性溶血);加之婴儿生长发育迅速,血循环量迅速增加等因素,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逐渐减低,出生2~3个月时,红细胞数降至3.0×1012/L、血红蛋白量降至100g/L左右。

早产儿生理性贫血可出现更早(1~2个月),程度更重(Hb 70~90g/L)。

“生理性贫血”呈自限性经过,3个月以后,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又缓慢增加,至12岁时达成人水平。

白细胞分类主要是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例的变化。

出生时中性粒细胞约占0.65,淋巴细胞约占0.30。

随着白细胞总数的下降,中性粒细胞比例也相应下降,生后4~6天时两者比例大致相等。

之后淋巴细胞约占0.60,中性粒细胞约占0.35,至4~6岁时两者比例又相等。

以后白细胞分类与成人相似。

【生后4~6天至4~6岁之间的淋巴细胞高于中性粒细胞(与成人倒置)】>>血小板数:血小板数与成人相似,为(150~300)×109/L。

儿科护理PPT课件第八章血液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儿科护理PPT课件第八章血液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项目一 贫血性疾病
【治疗要点】
注意事项
正确做法
原因
补充方法
两药联合应用,即叶酸5mg,每天3次,口服,直至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停药。维生素B12每次100μg,每周2次,肌内注射,连续2~4周
叶酸缺乏者应用维生素B12治疗亦可使血象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得到暂时改善。维生素B12缺乏者应用叶酸治疗虽可使血象巨幼红细胞变形的形态改善,血红蛋白也可恢复正常,但不能改善神经精神症状,甚至反而使之加重
A
C
B
D
1.注意休息与活动
2.做好喂养指导
3.监测生长发育
4.健康宣教
【护理措施】
学习效果评价·思考题
1.如何区分缺铁性贫血和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2.如何指导缺铁性贫血的患儿口服铁剂?3. 如何为贫血患儿做好健康教育?
项目二 出血
【概述】
出血性疾病是指由于正常止血机制发生异常,从而引起的以自发性出血或轻微损伤后出血不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根据发病机制的不同,一般可分为三大类: ①由于血管结构异常和功能异常引起,如过敏性紫癜; ②由于血小板异常性疾病引起,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病等; ③由于凝血功能异常性疾病,如血友病等。
第八章 血液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二、儿童血液的特点
项目一 贫血性疾病
【概述】
贫血是指外周血液单位容积中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和(或)血细胞比容(HCT)低于相同年龄、性别和地区正常值低限的一种常见临床症状。其中,血红蛋白浓度是诊断贫血和判断贫血严重程度最为可靠的依据,其正常值随年龄而不同。贫血可由红细胞生成不足、破坏过多或失血造成。本节主要讨论缺铁性贫血。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分类
说明

小儿血液系统疾病PPT课件

小儿血液系统疾病PPT课件
血友病A型 血友病B型
缺乏凝血因子VIII,易出血,症状包括淤血、关节 疼痛和瘀斑。
缺乏凝血因子IX,与A型类似的症状,但发病率 较低。
小儿再生障碍性贫血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骨髓功能丧失,症状可能包括贫血、出血和感染。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骨髓功能逐渐丧失,可能出现类似贫血和瘀斑的症状。
小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
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
由其他疾病或药物引起,症状可能包括
身体瘀斑和出血倾向。
3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导致皮肤瘀斑、 鼻出血和牙龈出血。
先天性血小板功能障碍
遗传疾病,可导致出血和瘀斑。
小儿血管炎
过敏性紫癜
常见的血管炎类型,症状包括皮疹、关节疼痛和胃 肠道出血。
川崎病
罕见但严重的血管炎,可能影响心脏,症状包括发 热、皮疹和咽峡炎。
小儿血液系统疾病PPT课件
探索小儿血液系统疾病的类型和症状,为您全面介绍这一重要领域的知识。
小儿白血病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最常见的白血病类型,症状见,症状可能包括骨 痛、发热和瘀斑。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
症状逐渐发展,可能包括疲 劳、消瘦和盗汗。
小儿血友病
小儿淋巴瘤
1 霍奇金淋巴瘤
常见的淋巴瘤类型,症状包括淋巴结肿大、 发热和盗汗。
2 非霍奇金淋巴瘤
其他类型的淋巴瘤,症状和治疗方法与霍奇 金淋巴瘤有所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9
31 79 26 300 4.5% 275 10.2
110~150
37~43% 82~92 27~31 320~360
形态?
MCH MCHC RET 血小板(PLT) 白细胞
100~300 4.0~10
一 贫血的定义及诊断标准
• 1 定义:
– 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Hb量/RBC数低于 相同年龄、性别和地区的正常标准称为 贫血。
3 体格检查 生长发育 营养状况 皮肤粘膜 指甲和毛发 肝脾和淋巴结
实验室检查
• • • • • • • 1 红细胞形态 2 网织红细胞计数 3 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 4 骨髓检查 5 血红蛋白分析检查 6 红细胞脆性试验 7 特殊检查 酶活力测定 血清铁 基因分析
治疗原则
去除病因 一般治疗 药物治疗 铁剂 — IDA 维生素B12、叶酸 — 巨细胞贫血
1中胚叶造血: 部位:卵黄囊的血岛 时间:第3周至第10周
血细胞:原始有核红细胞
目录
2肝(脾)造血期
肝脏造血: 是胚胎中期主要造血部位; 第6~8周开始,4~5月达高峰,6个月 后渐退。 主要产生有核红细胞,少量粒细胞 和巨核细胞;
脾脏造血
第8周开始,红系为主,随后粒系也活跃
● 第12周后出现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 5个月后红、粒系减退,为终生造淋巴细 胞器官
2 诊断标准
6月~ 6岁<110g/L 6 ~ 14岁<120g/L
<6个月 1466
新生儿<145g/L 1 ~ 4月<90g/L 4 ~ 6月<100g/L *海拔每升高1000m,Hb上升4%
目录
二 贫血分类
1 贫血分度
血红蛋白(g/L)
极重度 儿童 新生儿 <30 *(<60)
重度 <60 (<60)
目录
3骨髓造血期
胚胎第6周出现骨髓; 胎儿4个月开始造
血活动,成为胚胎期主要的造血器官;
生后2~5周成为儿童唯一的造血场所。
目录
• 胚胎 6 周前造血部位:卵黄囊. • 6 周-6 个月造血部位:肝脾. • 6 个月到死造血部位:骨髓
造血和血象特点
(二)生后造血
目录
出生后造血
1骨髓造血:
出生后的主要造血器官 婴儿期均为红骨髓,全部参与造血; 5~7岁长骨中的红髓逐渐被黄髓代替;
四 诊断方法
• • • • • 1 诊断思路 确定有无贫血及其程度 确定贫血的形态 确定贫血的具体病因(最重要) 确定贫血并发症
• • • • • • •
2 病史询问: 年龄 新生儿期 婴儿期 学龄前期 现病史 起病快慢 黄疸 尿 骨疼 NS 病程经过 出生史 喂养史 疾病史与用药史 家族史
• • • • • •
MCHC(%)
32 ~ 38 32 ~ 38 32 ~ 38 32 ~ 38 <32
小细胞低色素 <80
* MCV 红细胞平均容积 MCH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 MCHC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目录
• 标本种类:末梢血
项目 红细胞
是否贫血?
年龄:2岁
结果 3.38 参考值 3.5~5.5
血红蛋白
红细胞压积 MCV
60% 40%
中性粒
20%
0 4~6天 1~4岁 4~6岁 7岁后 时间
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例变化
目录
3 血小板数
与成人相似
(150~300) ×109/L
4 血容量 新生儿 儿童 成人
占体重比相对较成人多 10% 8%~10% 6%~8%
目录
5. 血红蛋白种类
• 血红蛋白分子由两对多肽链组成,构 成血红蛋白分子的多肽链共有6种αβγδεζ
医生的问题
• 出生1小时的新生儿呕血两次,如何鉴别其 呕出的血是来自婴儿本身或母体产道?
贫血的定义和诊断标准 贫血的分类、病因分类和形态分类 贫血的临床表现 贫血的诊断方法
贫血的治疗原则
目录
• 标本种类:末梢血
项目 红细胞
是否贫血?
年龄:2岁
结果 3.38 参考值 3.5~5.5
血红蛋白
红细胞压积 MCV
中度 <90
轻度 <120
(<120) (<145)
目录
贫血分类 2 病因分类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生成不足 红细胞破坏增加(溶血) 红细胞丢失过多
(P146)
目录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生成不足 a 造血物质(营养)缺乏
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B12、叶酸缺
乏)、VitB6 缺乏、VitC缺乏、蛋白质缺乏 b 骨髓造血功能障碍
早产儿最低70~90g/L左右,早产儿出现早而重
2 白细胞数与分类
高→低→8岁时达成人水平
白细胞数 出生 (15~20) ×109/L
6~12小时 (21~28) ×109/L
1周 婴儿期 8岁以后 12 ×109/L 10×109/L 接近成人水平
分类: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例变化
目录
淋巴
80%
2 岁
<0.05
<0.02
成 人
<0.02
0.95
0.02~0.03
HbF的特点及意义
特点:抗酸抗碱,对氧的高亲合力
• 意义:量异常诊断各种Hb病,尤其是
地中海贫血,同时造成组织细胞缺氧
家长的问题
• 2个月婴儿,血红蛋白100g/L,是否正常? • 1岁男孩,WBC10X109/L,N60%,L40%,正常?
• 小儿各年龄期的血象不同,各具特点。
• 1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 • HB量:高→低→正常 • RBC: 高→低→正常 Why? Why?
生理性贫血
• 原因:RBC生成↓,RBC破坏↑,血液稀释 • 时间:生后一周开始下降,至2~3月达最低, 6月时恢复正常水平。 • 程度:轻度,自限性 • 足月儿最低100g/L左右
● 非免疫性:感染、理化因素、毒素
脾亢、DIC
目录
红细胞丢失过多 ▲ 急性失血性贫血 ▲ 慢性失血性贫血 肠道息肉、钩虫、溃疡
Hale Waihona Puke 目录3.形态分类*MCV(fl)
正常 大细胞 正细胞 单纯小细胞 80 ~ 94 >94 80 ~ 94 <80
MCH(pg)
28 ~ 32 >32 28 ~ 32 <28 <28
• 胚胎期Hb:Gower1 ζ2ε2) Gower2(α2ε2 ) Portland( ζ 2γ2) 胎儿期Hb:HbF(α2γ2) 成人期Hb:HbA(α2β2) HbA2(α2δ2)
5血红蛋白种类
HbF
6月胎儿
出生时
HbA
0.05 ~ 0.10
0.30
HbA2
<0.01
0.90
0.70
1 岁
年长儿、成人限于扁骨(肋骨、胸骨、脊椎、骨盆、颅 骨、锁骨、肩胛骨等)有红髓,其余 均为黄髓;
黄髓有潜在造血功能。
目录
2骨髓外造血
疾病情况下才发生:
婴儿期造血需要增加时(如感 染、溶血等),可髓外(肝、脾、淋巴 结)造血 ; 外周血中可出现有核红细胞和 幼稚中性粒细胞。
病因祛除后逐渐恢复正常
目录
二 血象特点
梅州市卫生职业技术学校
• 2个月婴儿,血红蛋白100g/L,是否正常? • 1岁男孩,WBC10X109/L,N60%,L40%,正常?
• 出生1小时的新生儿呕血两次,如何鉴别其 呕出的血是来自婴儿本身或母体产道?
一 造血特点
胚胎造血期
中胚叶造血期
肝脾造血期
骨髓造血期
生后造血
目录
(一)胚胎造血期
再生障碍性贫血
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c 其他:感染、炎症、肾病、癌症、 铅中毒等
目录
红细胞破坏增加(溶血性)
(1) 红细胞内在缺陷 ● 膜结构异常: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 酶缺陷:G6PD缺乏 ● 血红蛋白结构或合成障碍:地中海贫血
目录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外周血涂片
目录
(2)红细胞外在因素 ● 免疫性:新生儿溶血症 自身免疫性溶血 药物性免疫性溶血
皮质激素 — 自溶、纯红再障
联合免疫抑制 — 再障
目录
输红细胞
注意适应症、速度和量
一般每次5~10ml/kg
极重度或合并肺炎:5~7ml/kg
造血干细胞移植
并发症的治疗
目录
99
31 79 26 300 4.5% 275 10.2
110~150
37~43% 82~92 27~31 320~360
形态?
MCH MCHC RET 血小板(PLT) 白细胞
100~300 4.0~10
三 临床表现
• • • • • • • • 一般表现:皮肤粘膜 毛发 体力 发育 造血器官表现:髓外造血表现 非造血系统表现: 循环系统 呼吸系统 消化系统 神经系统 免疫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