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初探(一)
米仓道文化旅游线路开发初探

(三)米仓道接金牛道的线路。自桃园寺经焦家河、白头 滩,进入旺苍县檬子经八角树、正源、代家坝、燕子进入金牛道 去成都。
(一)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且开发条件好。 米仓道沿线保存众多的文物遗迹且保存完好、品质较高,其 文物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丰富的宗教文化遗迹。 北龛寺摩崖造像、西龛摩崖造像、佛爷湾石窟、龙门山石窟
石门寺摩崖造像、千佛岩石窟等,在雕刻工艺、艺术形式表现方 面不亚于云冈石窟、龙门石窟。这些摩崖石窟分布广泛,保存状 况良好,是米仓道宗教文化传播和繁荣的重要见证。
此,在对米仓道文化线路开发中,应注重动态旅游项目的开发, 让游客参与到其旅游活动中,切身获取旅游体验。
(三)主题附会式 这是将文化主题与某一特定功能的旅游业设施结合起来的 开发模式。如在米仓道沿线有特色的民俗村或旅游区内部或外围 地区设置宾馆、餐厅,其建筑外型、内部装潢、员工服饰、饮食 风味等方面都用以反映当地民俗文化,形成一个“主题宾馆”或 “主题餐厅”。这类“主题餐厅”必将比一般酒店更有特色、更 具吸引力。
四、旅游开发的途径和模式
一个地区的文化旅游开发应选择符合当地实际、体现文化特 色的适当形式。根据国内外“文化线路”开发的现状与经验,结 合米仓道沿线地区各种旅游资源的内容与特点,米仓道文化旅游 开发可采取以下途径和模式。
(一)静态开发 这是以游客静观为主的旅游项目开发模式。通过建立多种形 式的米仓道博物馆,或展现米仓道各地文化遗产特色的专题性博 物馆,以不同主题分设米仓道历史发展脉络、线路网络、沿线民 族的历史渊源、沿途的乡风民俗和古道上可移动文物等展区或展 室,成为游客获取米仓道百科知识的信息库和记录、展示米仓道 历史风貌的重要舞台。通过此形式让游客能全面整体地获取米仓 道历史知识,同时又可根据获取的信息选取具体的旅游线路,获 取旅游体验;这种形式也能对沿线的风俗民情文化和文物进行有 效保护。 (二)动态开发 这是以游客参与或半参与特定活动为主的开发模式。随着旅 游者旅游经历的日益丰富,旅游消费观念的日益成熟,旅游者对体 验的需求日益高涨,他们已不再满足于大众化的旅游产品,更渴望 追求个性化、体验化、情感化、休闲化以及美化的旅游经历。因
文化生态旅游的敏感性分析及操作原则初探

文化生态旅游的敏感性分析及操作原则初探内容摘要:生态旅游是公认的发展最快的旅游方式之一。
本文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上,提出文化生态旅游中存在的敏感性问题。
并试图从需求层次、文化梯度、保护与开发的利益主题等方面探讨其形成的原因,并指出在开发文化生态旅游时应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文化生态旅游敏感性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这一概念的提出源于人们对于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关注。
它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热点,年增长率为20%~25%,是旅游产品中增长最快的部分,也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生态旅游在有效地保护环境和发展地方经济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必须看到文化在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高污染、高消耗”的现象。
因此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发展生态旅游的同时,充分尊重文化的敏感性特点。
在旅游规划和旅游资源开发中注重文化敏感性分析,从而使旅游开发、居民正常生活和利益都得以保证最终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文化生态旅游的概念基于生态旅游所涵盖的内容,可分为基于自然基础上的生态旅游和基于文化基础上的生态旅游。
基于自然基础上的生态旅游产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偏重于旅游中所体现的环境伦理思想,既充分尊重自然界,谋求环境保护和提高环境伦理意识。
基于文化基础上的生态旅游体现在旅游者、旅游地居民和旅游开发商之间的和谐关系,它是生态旅游产品的重要内容,并且蕴涵于旅游活动的全过程。
华侨大学的黄安民等人认为文化生态旅游可界定为以了解旅游目的地文化与历史知识、学习、研究、考察、欣赏特定的文化景观,促进区域文化特色的保护和区域文明程度的提高,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使旅游者获得文化教益的一种专门层次的旅游活动。
笔者认为,文化生态旅游相对于旅游者来说,是其在旅游过程中的文化体验,当然这种体验是基于对文化的认知、尊重基础上的。
相对于旅游开发者和旅游社会组织来说,是基于文化保护基础之上的,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吸引力,向旅游者提供的旅游产品。
文化生态旅游的敏感性特点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鲁克洪在其《文化:概念的批评考察》中提出一个对于文化的综合性定义:“文化是通过符号而获得,并通过符号而传播的行为模型,这类模型有显形的和隐形的;其符号也像人工制品一样体现了人类的成就;在历史上形成和选择的传统思想,特别是其所代表的价值关系,是文化的核心;文化系统一方面可以看作是行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进一步行动的制约因素。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旅游开发研究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旅游目的地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对传统文化和自然环境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
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生态旅游的开发研究,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也能够实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旅游开发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知识与实践以及传统手工艺等各种非物质形式的文化表达,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能够反映当地人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化技艺等方面的丰富内容,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生态旅游的定义和特点生态旅游是一种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以动植物、地质景观、民俗风情等自然和文化资源为吸引内容的旅游形式。
生态旅游强调保护环境、尊重自然、追求和谐,具有良好的环境保护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3.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生态旅游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生态旅游具有密切的关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丰富和提升旅游体验。
生态旅游的发展也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实现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的良性互动。
1.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旅游能够扩大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提升文化传统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
通过生态旅游的发展,可以增加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力度。
2.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旅游开发研究能够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在生态旅游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传统文化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促进传统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甘肃省镇原县北石窟寺旅游资源开发初探(1)

甘肃省镇原县北石窟寺旅游资源开发初探甘肃省镇原县北石窟寺是一处古老的佛教文化遗产,被誉为“甘肃石窟艺术的缩影”,位于镇原县北部的狮子山东麓,距离县城约15公里。
石窟寺始建于北魏时期,历经了近1500年的历史风雨。
北石窟寺的最大亮点就是窟内的佛像和壁画。
现存有石窟38个,分北石窟、南石窟、顶部石窟、麓部石窟和外部石窟五个部分,其中北石窟和南石窟是石窟寺的主体部分。
北石窟是北魏时期的作品,现存36个窟和5000余尊佛像。
南石窟是隋唐时期的作品,现存2个窟和1000多个佛像。
在这些石窟中,保存着丰富多彩的佛像和壁画,其中尤以壁画精美,题材繁多,色彩鲜艳,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在北石窟寺中,最著名的就是位于主馆内的弥勒佛像。
这尊佛像高约12米,创造了石窟寺中最高佛像的纪录。
弥勒佛像坐在宝座上,手持如来印,表情严肃庄重,神态威严。
而最具有代表性的壁画则是北石窟13号窟“佛陀二十五菩萨会”。
这幅壁画描绘了佛陀入世讲法的场景,是中国北方佛教壁画中的杰作。
此外,北石窟寺的壁画中还有《金刚经画像》、《壹蔡菩萨故事图》、《普贤菩萨画像》等众多经典之作。
除了佛像和壁画外,北石窟寺还有许多其它的值得游客探访的景点,如毗卢半山宫、梁皇墓、披露山古墓等。
毗卢半山宫是一处古代道观遗址,坐落于狮子山半山腰处,离北石窟寺不远。
梁皇墓是唐代晋州(今河北井陉)十一世梁氏当地名流所建的墓穴,现已被列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披露山古墓则是一处唐代贵族墓群,考古学家在此发现了大量有关唐代社会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重要材料。
作为一个拥有如此丰富文化资源的旅游景区,北石窟寺的旅游资源开发有着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潜力。
目前,北石窟寺的旅游开发主要集中在旅游接待和景区维护管理两个方面。
景区内设有导游、讲解员等服务人员,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石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增加游客对石窟寺的认知和兴趣。
除了传统的旅游服务,北石窟寺还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文化活动来丰富景区内的旅游资源。
刍议生态文化与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结合

刍议生态文化与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结合【摘要】生态文化与民俗文化旅游的结合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分析了生态文化与民俗文化的定义与特点,探讨了它们在旅游业中的作用。
随后,对于生态文化与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中的难点和挑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关的开发策略。
通过实践案例展示了这一文化结合的可行性。
未来,生态文化与民俗文化旅游将成为旅游业的发展趋势,需要不断创新和拓展。
生态文化与民俗文化旅游的结合不仅能够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能够保护和传承当地的文化遗产,为旅游者提供独特的体验。
【关键词】生态文化、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结合、定义、特点、作用、难点、挑战、策略、实践案例、发展趋势、总结、展望1. 引言1.1 生态文化与民俗文化旅游的重要性生态文化与民俗文化旅游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生态文化与民俗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独特精神财富,能够反映出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历史传承,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通过开发生态文化与民俗文化旅游,可以促进这些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与传播。
生态文化与民俗文化旅游有利于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这种形式的旅游能够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促进当地农民、手工艺人等传统产业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地方居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当地旅游业的繁荣。
生态文化与民俗文化旅游也有助于增强人们对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保护意识。
游客在游览生态与民俗景点的也能够了解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当地文化的独特之处,从而更加珍惜和保护这些宝贵资源。
生态文化与民俗文化旅游的重要性在于能够促进文化传承、推动经济发展和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是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和深远意义的旅游形式。
1.2 本文内容简介本文旨在探讨生态文化与民俗文化在旅游业中的重要性和作用,并提出生态文化与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难点、挑战和解决策略。
首先将介绍生态文化与民俗文化的定义与特点,探讨它们在旅游业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旅游开发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各种非物质文明遗产组成的遗产系统,它包括了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日和习俗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文化传统的精髓,是民族或地区文化的根本,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社会和经济价值。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旅游则是指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环境,打造具有特色的旅游项目,吸引游客感受文化魅力、自然风光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的旅游方式。
本文将研究如何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旅游项目,以促进文化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旅游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一种传承自古并存续至今的宝贵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旅游结合了文化传承和自然环境,具有多重意义和价值。
1. 促进文化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旅游将非物质遗产融入旅游活动中,让游客在自然环境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
2. 保护自然环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旅游在开发过程中,应当保护原有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避免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3. 带动地方经济。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能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旅游业兴旺,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当地居民收入。
4. 提升旅游体验。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旅游融合了文化和自然,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旅游体验,增加了旅游的吸引力和娱乐性。
四、案例分析以中国丹霞山为例,丹霞山是广东省韶关市的一座世界自然遗产地和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也是中国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
丹霞山地区蕴含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侗族歌舞、土家绣花、客家瓦窑、广府凉茶等。
为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丹霞山地区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旅游项目,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自然环境,打造了多样化的文化体验项目,包括参观非遗保护基地、学习手工艺技艺、参与民俗表演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参与,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收入,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有力地保护了自然环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和人们休闲旅游需求的提高,生态旅游资源越来越成为了旅游业重要的组成部分。
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正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旨在引起大家对生态旅游的重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一、生态旅游资源的概念与特点生态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生态景观,包括具有生态、文化、历史、科学价值和旅游意义的资源,如山水、湖泊、丛林、动植物群落、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等。
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是自然、原始、原生态、无污染等。
这些特点为生态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
二、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必要性1.推动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
开发和利用生态旅游资源可以促进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推动当地经济的繁荣。
同时,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可以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水源保护、草原植被恢复、动植物保护等方面的环境意识和环保技术。
2.增加旅游市场的需求。
随着人们旅游需求的不断增加和娱乐方式的变化,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旅游业中的热点。
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还可以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提高旅游乡村的经济效益。
生态旅游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旅游方式,它可以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通过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可以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并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三、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方法1.探索自然资源的独特之处。
生态旅游资源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自然、原始、原生态、无污染的特点。
因此,在进行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时,必须注重保护自然环境和文化资源,尊重生态环境和文化背景。
2.拓展旅游产品的多样化。
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该创造多样化、创新性的旅游产品。
例如,长途越野组队、高空挂钩组队、水上活动、温泉健身、康养旅游等。
这样,才能满足不同人群的兴趣、需求和成本承担能力。
3.增强生态旅游的环保意识和环保技术。
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对生态环境的一种干扰和耗费,因此,生态旅游的环保问题必须得到重视。
生态旅游开发初探

的 需要 , 而且 不 能 削 弱 后 代 人 满 足 其 需 要 的 能 力 , 能 不 对 后代 人 的进 一 步 需要 构 成 威胁 。 因此 , 态 旅 游 开 发 生
识 自然 、 赏 自然 和 保 护 自然 等 内 容 , 有 观光 、 假 、 欣 具 度 休闲 、 考 、 险、 普等多重功能。 科 探 科
从 保 护 性 原则 , 保 护前 提 下 进 行 开发 。在 进 行 旅 游 资 在
社 区面 临 文 化 性 生 态 破 坏 的危 机 ; 目开发 造 成 大 规 模 盲 的 资 源 破 坏 , 环 境 质 量 下 降 ; 来 文 化 冲 击 导 致 区 域 使 外
传统文化多样性的丧失 ; 由不 确 定 性 引起 的居 民生 活 成
3 1坚 持 资 源 永 续 利 用 原 则 .
3 生 态 旅 游 开 发 应 坚 持 的 原 则 .
游 者 提 供 生 态 体 验 和 知 识 赋 存 ; 游 者 为生 态 环 境 提 供 旅 保 护举 措 , 环 境 责 任 感 变为 有效 的社 会 行 动 。判 断一 把
“ 续 利 用 ” 新 时 期 旅 游 业 发 展 开 创 了一 条 “以 永 为 满 足 旅 游 资 源 开 发 需 求 为 前 提 , 保 持 资 源 地 原 有 风 既
生 态 旅 游 资 源 ( 括 自 然 生 态 旅 游 资 源 和 人 文 生 态 包
2 生 态 旅 游发 展 中存 在 的 问题 .
由于 生 态 旅 游 的 开 发 、 营 和 管 理 缺 乏 环境 保 护 与 经
生 态 学 方 面 专业 人员 的 参 与 , 上 体 制 和制 度 不 健 全 以 加 及 旅 游者 和从 业 者 的 环 境 意识 与 环 境 知 识 欠 缺等 原 因 ,
成都都江堰长河竹海竹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初探

成都都 江堰市 物华天宝 ,人 杰地灵 ,旅 游 坪 、蟠 龙3 村及 向峨 乡的石碑 村 .是 都江 堰 个 资源丰 富 ,以世界 水利名珠都江堰 而得名 ,其 市虹 口乡 、向峨 乡 蒲 阳镇 的三角心 腹地带 ,
旅游资源表现 为 :总量 丰富 、类型 多样 、级 别 离蒲 阳镇仅3 m,距都江堰市 约1k k 4 m,距成 都
高 ,如 ” 世界 水利文化 的鼻祖 ”都江堰水 利工 市约6 k 0 m。项 目区向外有 蒲虹路、蒲张路 与市 程、 “ 青城天 下幽 ”之称 的 中国道教发祥地 青 区、蒲 阳、虹 口、向峨 相连 ,交通十 分方便 。
城 山 .还有龙 池 国家森林公 园。都江堰市 被评 林 内有4 条可通汽车的机耕道 ,还有众多的采笋 为 中国历史 文化名城 ” 、 中国优秀旅 游城 林道 ,十分便于人们来此休 闲观光。
世界竹藤通讯
W ORLD BAM BOO AND ATT R AN
成都都江堰长河竹海竹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初探
肖前 刚’曾珍 廖 兴 勇’ ( 1成 都市农林 科学 院林 业研究所 成都 60 7 102 2西南 林学 院 云 南 昆明 6 0 2 ) 52 4
摘 要:文章分析 了都江堰市蒲阳镇长河竹海竹资源优势和竹文化旅游价值,提出都江堰长河竹海竹
d v l p n o g t h ts o l e f l we h e eo me t fe o o i a t u im. t Same o p o i e e eo me t h u h a h u d b l t t o o d i t e d v l p n c l g c l o rs I i i d t r v d n o r f r n e o u a g T n h p t e eo c l c n my r li g o u im d s y d v l p n a e n e ee c sf r y n wo s i d v l p l a o o ey n n t rs i u t e e o me t s d o P o o e o n r b
基于竹产业优势的浙南丽水生态文化旅游初探

The P r el i m inar y Resear ch of C ultura l E co- tour ism in L ishu i Ba sed on Bam boo In du str y Advan tages
Ca iM inhua
(L ishu i C ol lege of P rofess ion & T echno log y, L ishui, 321000, C hina )
收稿日期: 20082102 16 基金项目: 社 科联 立项 课题 “丽 水旅 游 文化 ( 浙社 科 联
[ 2005 ] 第 29 号) ” 的研究成果之一
竹子看安吉 , 现在是丽水、 安吉一起看。 ” 充分发 挥丽水竹产业优势, 挖掘丽水竹文化旅游资源 , 发展竹文化生态旅游, 既有利于农民增收和竹 乡经济的繁荣 , 又有利于推动竹产业的进一步 开发。
1 丽水竹产业概述
1. 1 丽水是浙江省毛竹的主产区 丽水市竹林面积广阔 , 资源丰富 , 竹类植物 面 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 1�4 , 已知竹种有 15 个 属 93 种 ( 包括亚、 变种 ) , 目前开发利用以毛竹 为主。 全市现有毛竹林面积 12 万hm 2 , 分布相对
作 者简介: 蔡敏 华 ( 19652) , 女, 浙江 庆元, 副教授, 浙江省 高 职 ( 高专) 旅 游专业带头 人, 主要从 事生态旅游 和区域旅游
Abstra ct T he re is a benign, int erdynam ic re la tion betw een bam boo cu lture tou rism and bam boo indust ry. T his pape r ana lysed the advantages of bam boo indust ry and the tou rism values in L ishu i . It is recomm ended that t he developm en t of bam boo cultu re eco 2tourism in L ishui shoud fol low som e p rincip les, such a s environm en tal pro tect ion f ir st, cu ltural fea tures, p ro tect ive deve lopm ent and loca l resident s p art icipa tion. M eanw hile, to bu ild the“Southern Zhejiang B am boo Sea ” tourism b rand, it is p ropo sed that the m ajo r deve lopm ent p ro ject s include bam boo ga lle ry, na t ional bam boo forest parks, bam boo farm house enjoym en ts and bam boo village re sor t. Key wor ds B am boo indus t ry; B am boo 2cultu re; Ecological tourism ; Tour ism develop 2 m en t 丽水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 是一个 “九山半 水半分田” 的山区市, 被誉为浙江绿谷, 是全国 生态环境第一市。 丽水是浙江省毛竹的主产区, 近年来在全球竹业界中名声鹊起 , 形成 “丽水竹 产业现象” 。 国家林业局竹子研究开发中心的专 家在 2007 年 7 月 9 日考 察丽水竹产业后 , 说: “世界竹子看中国, 中国竹子看浙江, 过去浙江
红安县老君眉茶文化生态旅游建设现状及建议(1)

红安县老君眉茶文化生态旅游建设现状及建议红安县老君眉茶文化生态旅游建设现状及建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旅游消费需求的增长,旅游业已经成为了全球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行业之一,也是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县城,红安县一直以来都在积极探索旅游业的发展,开发出了众多的旅游资源。
其中,老君眉茶文化生态旅游区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项目,但目前的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本文将从现状及建议两个方面来探讨红安县老君眉茶文化生态旅游建设的问题。
一、现状分析红安县老君眉茶文化生态旅游区位于赣江源头、武当山底下,是一个以茶文化、观光农业、生态休闲为主要特色的山地旅游景区,主要有以下的一些特点:1.景色优美。
老君眉茶文化生态旅游区地处于赣、湘、鄂交界处,山峰、秀水、新绿交织形成,层峦叠嶂,林木葱茏,风光秀美,是一个典型的生态旅游区。
2.产茶历史悠久。
老君眉茶在中国以及世界茶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此地的老君眉茶具有一定的特色,极富口感和香气,深受游客和茶叶爱好者的喜爱。
3.文化氛围浓郁。
老君眉茶与道教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此地还保存有许多传统的农耕文化,如农事活动表演、民俗活动等。
但是,红安县老君眉茶文化生态旅游区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问题。
1.发展慢。
由于发展时间比较短,老君眉茶文化生态旅游区的发展仍然比较缓慢,游客数量较少,旅游市场影响力较弱。
2.缺乏专业管理。
目前,该旅游区的管理仍然较为松散,缺乏专业化的管理团队和带头人。
人员培养、管理和景区运作仍然存在不足。
3.缺乏宣传和推广。
红安县老君眉茶文化生态旅游区的宣传力度不够,旅游市场知名度比较低,游客吸引力不足。
二、建议为了进一步推动红安县老君眉茶文化生态旅游区的发展,以下是几个建议。
1.加强文化宣传。
利用网络、新媒体等手段,加强老君眉茶文化的宣传,提高旅游区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加游客数量。
2.增加投资。
加大投资力度,提高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促进旅游区的运营和发展。
世界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初探

式因地制宜, 各具特色, 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对 生态旅游起步较晚 , 同时又对生态旅游寄于厚望 的中国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和 指导意义。
[ 关键词 ] 世界生态旅 游; 现状 ; 分布格局 ; 成因分析 [ 中图分类号 ] 5 1 9 [ F9. 9 文献标志码 】 [ A 文章编号 ]17 — 3 52 1 )7 0 4 —4 6 2 2 4 ( 00 0 — 0 0 0
各不 相 同 , 生态 旅 游在 全球 范 围 内各 具 特色 。我 使
根据世界范围内各个 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与生态
旅 游 发展 水平 的协 调程 度 , 对世 界 生态旅 游 的发 展 模 式归纳 分类见 图 1 。
高
经
国作 为 经济欠 发 达 的发展 中国家 , 殊 的 国情 对 生 特
atr s v r l d c d s p a t e h s  ̄tr s u tb e t o a o d t n n i n ii u l h rc e sis r v d mp r n f e ea e a e r ci .T e e p e ,s i l o lc l c n i o s a d w t i dv d a e c n a i h c a a t r t ,p o i e i o t t i c a r fr n e a d g i a c rC i a ac u t h c ,w t o e e c n mi e eo me t e o t u i sa t lt n i sg e t ee e c n u d n e f h n o n r o w ih i l w l v lo e o o c d v lp n , c - o r m tr ae a d p n r a o yf h f s s h p so c - o r m tte s me t . o e n e o tu i a a i s h me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旅游开发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旅游开发分析[提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特殊旅游资源,具有巨大开发价值。
重庆市高度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保护和利用工作,但是在开发过程中依然出现较多问题,严重影响其可持续发展。
在对重庆市非物质文化旅游开发可行性研究基础上,结合相关开发原则,从旅游开发角度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为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给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作如下定义:“各社区、群体为适应他们所处的环境,为应对他们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由此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
在我国,国务院于2005年出台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及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截至2022年,国务院公布了4批1,37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针对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和利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这也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要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明显、形式多样和内涵丰富、集体性和传承性突出、独特性和活态性结合等重要特征。
正确理解其特征有利于在开发中注意保护其完整性和原真性,使旅游开发和遗产保护有效结合,实现非物质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
二、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可行性分析(一)重庆市旅游发展迅速,市场开发潜力巨大。
2022年6月,重庆市政府通过了《重庆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明确提出将重庆旅游产业打造成为综合性战略支柱产业。
旅游文化开发调研报告

旅游文化开发调研报告旅游文化开发调研报告摘要本文主要对中国旅游文化进行了调研,主要包括旅游文化的基本概念、现状分析、市场需求和开发策略等方面。
通过对旅游文化的深入分析,得出了一系列旅游开发的建议和措施,以进一步推动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
一、引言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遗产,是世界上拥有众多美丽风景和人文景观的国家之一。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关心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
旅游文化作为旅游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开发和利用对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和推广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进行旅游文化的开发调研,分析现状和市场需求,制定符合实际的开发策略,对于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和推广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旅游文化的基本概念旅游文化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形态,包含了许多方面的内容,如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艺术文化等。
旅游文化的核心就是让游客了解、欣赏和体验所到之处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和人文风情,从而增进游客对旅游景点的感情和认知。
三、现状分析1、旅游文化的发展现状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文化也在不断壮大和发展。
中国不仅是一个旅游大国,而且是一个文化大国,拥有着众多优秀的旅游文化资源。
例如,北京长城、西安兵马俑、武汉黄鹤楼、南京夫子庙等著名旅游景点,都是中国众多历史文化遗产的代表。
2、旅游文化市场需求分析旅游文化是符合现代人的需求和追求的,有着广泛的市场需求。
人们除了享受旅游乐趣之外,还很关注旅游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因此,旅游文化的开发具有长期的市场潜力,尤其是在旅游市场不断创新和发展的今天。
四、开发策略1、创新旅游产品旅游产品的开发需要注意文化差异和多元性,深入挖掘旅游目的地的独特文化和历史背景。
制作更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不仅要满足游客对新知识、新体验的追求,同时要使游客欣赏到旅游地区的本土文化和特色。
2、建设旅游景区建设旅游景区是旅游文化开发的重要措施,必须重点加强景区的规划和建设,提高景区的服务水平,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
鄱阳湖生态旅游开发初探

鄱阳湖生态旅游开发初探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是长江流域的一颗璀璨明珠。
不仅拥有丰富的资源,还担负着极其重要的生态保护职责。
近年来,随着中国旅游业的高速发展,鄱阳湖逐渐成为人们开展生态旅游的首选之地。
本文将从鄱阳湖的生态优势,旅游资源及旅游开发项目等方面入手,探讨鄱阳湖生态旅游的开发潜力及策略。
一、鄱阳湖的生态优势鄱阳湖位于江西省鄱阳县和南昌市安义县交界处,长江流域中游,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被誉为“江南第一湖”。
鄱阳湖湖面面积约为3600平方公里,周长约1060公里,水域占到江西省总面积的1/5。
另外,鄱阳湖湖区生态面积高达4万平方公里。
湖区地貌千姿百态,有三峡、白露、太虚等美景,湖水清新透明,适宜水上活动;而湖区四周山峦起伏,气候宜人,空气清新,也是夏日避暑的好去处。
湖区水草丰茂,水产资源丰富,是中国最大的渔场之一。
因为拥有如此丰富的生态优势,鄱阳湖被国家级保护,先后被国务院决定为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3年),国际重要湿地(1992年),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04年)。
作为重要的生态文化遗产,鄱阳湖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必须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二、旅游资源分析鄱阳湖的旅游资源主要有四大类,分别是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水上活动和渔业体验。
1.自然景观鄱阳湖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广袤的湖面上散布着一些自成一体的岛屿和独特的自然景观。
如众所周知的龙虎山、庐山和三清山是江南三大名山,都坐落在鄱阳湖周边。
湖区的总堤长达160公里,也是湖区的一处重要景观。
2.人文景观鄱阳湖周边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保存了很多古迹和人文景观,如明代风云城,汉代王昭君墓,唐代虎头山寺等。
这些古迹和人文景观的存在为鄱阳湖增添了很多魅力和内涵。
3.水上活动鄱阳湖除了观光和休闲之外,还拥有着丰富的水上项目。
尤其是鄱阳湖东南部和西北部人工筑起的水域,为游客提供了一个安全、清爽、舒适的游泳场所。
此外,湖中传统的水上运动项目,如钓鱼、摇船、划龙舟等,在游客中也十分受欢迎。
对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

对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引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参与到旅游活动中。
然而,传统的旅游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于独特、身心愉悦的旅游体验的需求。
文化生态旅游应运而生,成为新兴的旅游业态。
本文将重点探讨文化生态旅游的概念、特点以及其在开发中的挑战和机遇。
什么是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生态旅游是指以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为基础,注重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遗产,同时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服务。
与传统的旅游模式相比,文化生态旅游更强调与自然环境、地方社会、历史文化的融合与互动。
它不仅仅是一种旅游活动,更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文化生态旅游的特点1. 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文化生态旅游强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旨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提供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
在文化生态旅游中,人们可以在自然风光中感受到人文的痕迹,体验到独特的地方文化。
2. 文化传承与可持续发展文化生态旅游注重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遗产,通过旅游活动的开展,促进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同时,它也要求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兼顾可持续性,保护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3. 个性化和定制化服务文化生态旅游强调旅游体验的个性化和定制化,让游客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旅游规划。
从而提供更加舒适和个性化的旅游体验,帮助游客融入当地社区,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流。
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挑战1. 文化和生态保护的平衡文化生态旅游要求在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遗产的同时,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
然而,在开发过程中,文化和生态保护经常面临矛盾和冲突。
如何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是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2. 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文化生态旅游地通常位于偏远地区或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相对薄弱。
这给旅游开发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如何平衡旅游业的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是摆在开发者面前的难题。
3. 人员培训和管理文化生态旅游对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要求较高。
为了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需要培训合格的导游、保护员和管理人员。
枞阳青山生态旅游景点开发初探

枞阳青山生态旅游景点开发初探作者:殷霞来源:《安徽农学通报》2015年第21期摘要:枞阳青山以石屋寺为标志,以奇形怪状的石头为特色,素有“小九华”之称,历史悠久,宗教文化底蕴深厚。
该文通过对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以青山为主体,以生态旅游为核心,对青山的生态资源、宗教文化的优势及劣势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生态开发的原则,并且在此基础上,规划出开发青山特色生态旅游景点的方案,以实现青山地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青山;生态旅游;开发方案中图分类号 X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21-111-04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Tourist Attractions in Zongyang Castle PeakYin Xia(School of Economics,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Bengbu 233000,China)Abstract:Zongyang castle peak with stone temple as a symbol,is characterized by the stones of grotesque forms,known as the“small Jiuhua”,has a long history and religious culture deep. Based on the collection and collation of data,the paper studies and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green mountain's ecological resources and religious culture,and puts forward the principles of ecological development,and on the basis of the plan,the plan of the developing the ecological tourism scenic spots of the caste peak characteristic is proposed,in order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tourism in the Castle Peak area.Key words:Castle Peak;Ecological tourism;Development program随着近几年节假日扎堆旅游的弊端凸显,旅游者抱着放松游玩的心态去,看到的不是风景而是“人海”,旅游消费者付出成本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使其旅游效益极大的降低,也给各景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旅游文化开发调研报告

旅游文化开发调研报告旅游文化开发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旅游大国。
旅游业不断地推动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和改革开放的进程。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不断拓展,如何更好地挖掘和开发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使得旅游业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针对这一任务,我们展开了一次旅游文化开发调研。
二、调研目的1.了解旅游文化资源的分布情况、类型和数量以及其价值。
2.了解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现状,包括开发模式、经营状况、管理方式等。
3.探究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包括空间资源、人才队伍、政策法规等方面。
4.研究如何利用旅游文化开发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三、调研步骤本次调研涉及的范围较广,为了确保调研结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我们采用了多种调研方法,包括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访谈等。
1.实地考察我们首先对多个区域的旅游文化资源进行了实地考察。
考察内容主要包括文物古迹、历史文化遗产、自然风光、乡村旅游等方面。
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旅游文化资源的独特魅力,还了解到了一些具体问题和难点。
2.问卷调查针对游客和旅游者,我们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对旅游文化资源的满意度、旅游出行目的、线路选择等方面进行了问询,并收集了大量反馈意见和建议。
3.访谈调查我们还邀请了多位业内专家、旅游从业者进行访谈,询问了他们对旅游文化开发现状的认识、对旅游文化开发模式的评价以及未来发展的展望等问题。
四、调研结果1.旅游文化资源分布情况我国旅游文化资源分布广泛,具有地域特色,无论是文物古迹还是自然风光,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不少地区的旅游文化资源也成为了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如故宫、长城等。
2.旅游文化开发现状我国旅游文化开发模式丰富多样,包括自主创新开发、与外资合作开发等。
不过,旅游文化开发中普遍存在着规模化与精细化的矛盾问题,大部分地方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缺乏差异化和精细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旅游开发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日常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代表人类某种文化传承和发展方向的各种语言文字、民族音乐舞蹈、传统手工艺技艺、节日庆典、传统医药、民俗风情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文化传承、民族繁荣的精神财富,也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同时,旅游业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有益的条件和环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旅游是指在生态条件良好的区域,在以保护生态环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前提下的旅游活动,要求以人本主义、自然环境友好和文化内涵深厚为导向,强调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唤醒游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的同时,也要尊重文化差异、保护文化遗产,达到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互推动、相互依存的目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旅游开发的目标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生态旅游的优势相结合,通过旅游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交流,为当地社区和居民带来切实的经济效益。
同时,它还可以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保护旅游景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提升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实现生态、文化和经济持续发展的目标。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旅游开发涉及多个方面,其中包括旅游规划、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服务的提供以及旅游营销等。
旅游规划是保证旅游资源合理利用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它需要结合生态环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制订出符合当地发展实际的旅游规划;旅游产品开发需要结合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生态资源,提供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既视觉上的愉悦,又具有互动性和学习性的真正文化体验;旅游服务的提供需要贴近客户需求和满足客户体验的要求,旅游工作人员需要具备专业服务技能、文化传承的知识、环境保护意识等;同时还需要灵活运用绿色出行、环保、社会责任等理念,贯穿于旅游产品的开发、销售、服务的全过程;最后,旅游的营销是将如上的诸多资源转化为实际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并以本地方特色美食、美景、文化等为重点进行推销,同时需要借助互联网和各种新兴媒体进行宣传,进一步提高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初探(一)
摘要]文化生态旅游是以与自然、社会环境和谐一致的文化资源为体验对象,以旅游者、旅游地和谐相处,保护区域的文化多样性与文化生态平衡为目的,使旅游者获得文化体验的一种较高层次的旅游活动。
发展文化生态旅游对于旅游地文化资源的发掘、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文化生态旅游的概念、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做了总结。
最后以玉林都峤山为案例,对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做了探讨。
关键词]文化生态旅游文化资源都峤山
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行为。
尽管旅游者出游动机各异,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讲,旅游活动就是旅游者用货币购买的一种异地文化体验行为。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讲,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文化资源是旅游地实现持续发展的源泉。
然而,旅游业在传统的旅游发展模式下,往往忽视旅游活动对旅游地文化资源的破坏性影响,再加上目前的旅游行业对保护旅游地文化生态环境的意识明显不够,致使许多旅游地的文化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文化资源不断流失,整体的旅游吸引力下滑。
在当前的文化资源开发“热”过程中,一哄而起竭泽而渔的过度开发、重文化形式轻文化内涵的浅层开发、急功近利走样变味的所谓“保护开发”等现象也是随处可见。
文化资源如何实现持续利用已经成为需迫切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面对文化资源的持续利用问题,旅游界应如何应对呢?笔者认为,改变传统的旅游开发理念,发展文化生态旅游,是能够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
一、文化生态旅游的概念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文化生态旅游的探讨比较少,其概念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黄安民等(2000)提出,文化生态旅游是以了解旅游目的地文化与历史知识,学习、研究、考察、欣赏特定的文化景观,促进区域文化特色的保护和区域文明程度的提高,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使旅游者获得文化教益的一种专门层次的旅游活动。
刘少和等(2004)则认为,文化生态旅游是以与自然、社会环境和谐一致的文化生态资源为体验对象,旅游活动各方需要承担责任和义务的旅游形式或产品,是生态旅游的新发展和文化旅游的特殊形式。
刘清泗等(1999)把文化生态旅游视为生态旅游的一种,将其定义为: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要以保护当地的文化资源为主要目标,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开展旅游活动。
在此基础上,获取最大的经济收益,通过反馈机制进一步促进文化资源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建设。
上述三个概念对文化生态旅游的表述和理解有着明显的差异,第一个概念着重强调了出游目的是体验旅游地文化,而第二个则强调了旅游活动与旅游地自然、人文环境的和谐,第三个则提出以保护旅游地文化资源为主要目标。
综合以上观点,笔者把文化生态旅游定义为:以与自然、社会环境和谐一致的文化资源为体验对象,以旅游者、旅游地和谐相处,保护区域的文化多样性与文化生态平衡为目的,使旅游者获得文化体验的一种较高层次的旅游活动。
二、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的原则
1.体现地域特色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条件,其文化景观必然带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同时在一定的地域背景人们形成了特定的世界观、生产生活方式和习俗,如人际交往习俗、服饰、饮食习俗、住居习俗、建筑习俗、婚嫁习俗等等。
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行为,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旅游者的出游动机往往是追求一种文化的认同或者文化的差异。
因此,旅游产品只要能够把地域文化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对旅游者就会有吸引力。
2.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原则
在充分考察和分析旅游地旅游文化全貌的基础上,提取其精华,以旅游文化的精髓为开发突破口,实施有重点、带动效应显著的开发策略;对初具特色的旅游文化进一步转化、优化、深化,提高其产品档次和素质;对旅游文化中尚未引起重视,但又具有深厚潜力的资源,应加大开发力度,使之脱颖而出。
3.旅游者与旅游地和谐共处原则
文化生态学认为,人类对环境的利用与影响是通过文化的作用而实现的,人类的文化越发达,人对环境的利用越广泛,其影响也就越大越深入,文化生态系统内部各种文化要素与自然环境之间有着固有的联系,系统内部有着独特的物质和信息流及系统的反馈调控机制。
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遵循文化生态学原则,要有利于文化生态系统的稳定和良性发展,要实现旅游者与旅游地的和谐共处。
在这个和谐的大系统里面,旅游者、旅游经营者、旅游地居民、政府各自都有应担负的责任和享有的权利。
4.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原则
发展文化生态旅游是以保护旅游地文化资源为主要目的。
开发的旅游产品既要满足游客的文化认知需求,又要防止对旅游地的文化生态完整性、文化环境产生破坏性的影响,应严禁文化资源的破坏性利用。
三、文化生态旅游开发要点
1.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的特性与发掘
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包括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形成的各种人文景观及其形成的特定文化,有物质和非物质之分。
物质的人文景观如文物古迹、建筑工程等;非物质的文化吸引物如民风民俗、故事传说等。
总体来讲,文化生态旅游资源蕴涵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中,自然景观要注重其科学内涵、美学内涵和附会文化资源的充分挖掘,人文景观中的文化发掘则要注重其民族性、艺术性、神秘性、特殊性和传统性。
2.注重原生态,保护旅游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与文化生态环境
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共同构筑了人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只有保护好文化产生所依赖的生态环境,文化的发展才会延续,保护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与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同等重要。
开展文化生态旅游,与自然生态旅游相辅相成,充实生态旅游的内涵,使生态旅游变得更加完整。
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文化生成的生态特征之一是多样性,保护多样性的生态环境就是在保护文化的多样性。
地域文化的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遵循文化演变规律及发展生态旅游标准来进行文化嫁接和文化保护,其中物质性文化生态资源需要防止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地域文化需要继承发展,需要在相关人力资源方面做必要的投入。
3.文化生态旅游产品系列
文化生态旅游的产品系列主要包括:宗教文化旅游、民俗风情旅游、文物古迹游、寻根谒祖旅游、乡村体验旅游等。
四、玉林都峤山的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1.都峤山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都峤山位于广西玉林市容县,是国家AAAA级景区。
都峤山是我国道教第20洞天,远在汉代即有刘根、华子期等人入山修道,相传晋朝葛洪也曾在山中炼丹。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都峤山又成为佛教圣地。
唐代山中建有相当规模的九寺十三观。
灵景寺古时即为海内名寺。
其后宋朝又在宝元岩中筑殿塑造和奉祀孔子及其弟子,于是都峤山便成为佛、道、儒三家并兴之地。
此外,历代名人赞誉都峤山的诗文很多,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写的广西的游记中,最长那部分就是都峤山游记。
都峤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区,发育有秀美、壮丽的丹霞地貌景观,山顶峰丛等地质地貌景观十分典型。
2.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方向
根据文化旅游资源禀赋及其旅游开发现状,都峤山应围绕“三教胜地·丹霞奇葩”的文化主题进行文化生态旅游产品的打造,主导方向包括:努力打造丹霞地貌地质公园;深挖宗教内涵,打造宗教圣地;发掘、修复历史遗留古迹,发展历史文化旅游。
3.文化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
(1)宗教文化生态旅游——挖掘宗教文化内涵,打造宗教圣地
宗教的万物平等、贵生、天人合一、构建人间仙境等观点与实践,既培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心态,还营造成了许多洞天福地,成为今人旅游观光、陶冶情操的生态示范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