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西安城市地域结构的演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国后西安城市地域结构的演变
一、建国初期西安城市的地域结构1950年至1977年)
对西安城市规模发展影响最大的是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以后,西安的城市建设由于工业化和各种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出现了盛唐以后一千多年以来从未有过的变化。

这一时期城市有两个较为明显的发展阶段:
⑴城区扩展阶段。

为恢复国民经济和工农业生产,恢复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创伤,西安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这些建设极大地恢复并发展了西安的经济、文教、卫生事业,也迅速地扩展了城市空间。

解放后的西安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于1954年得到国家正式批准,总体规划确定距旧城区东、西各四公里的地区为工业区。

生活居住区主要分布于旧城外的东、西、南三个方向;工业区于居住区之间设置防护林带。

陇海铁路以北作为仓库区和铁路职工住宅区:考虑到汉长安城和大明宫遗址的保护,陇海铁路穿越城市等因素,铁路北不作大的扩建。

南郊为文教区,以旧城为中心,从三个方向向外发展。

建国以来,西安市基本上是按照这个规划进行城市建设的。

现在的城市格局:东郊为纺织、印染联合企业组成的“纺织城”;西郊为以生产输变电设备的“电工城”;南郊为以高等院校和中等专业技术学校为主的“文教城”;北郊为仓库区和铁路职工住宅区;旧城区为省市领导机关所在的“行政中心城”和商业区;周围为服务于城市的郊县。

西安市建城区的外部轮廓约成“T"形。

城市总平面布局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唐长安城的棋盘方格式特点。

这样,经过几十年的建设,西安建城区面积扩大,城市外缘迅速蔓延。

在对旧城区(即明代老城)采取“充分利用,基本不改建”的原则下,新建区以老城为依托,向东、西、南三面扩展,如西郊几条主要道路(阿房路、劳动路、未央东路、未央西路)的开通,东郊工业区和南郊文化区规模的扩大,城市建成区范围由建国时的13.2平方公里扩展到1972年的131平方公里。

市内由东五路、西五路、长乐路、莲湖路、大庆路等相互联组而成、长达18公里的东西向主干道,这条主干道向东通临渔风景区,西达三桥镇和咸阳秦都区,是西安市区最重要的主干道路。

以南大街一长安路-一北大街一北关正街为中轴,解放路一雁塔路和朱雀大/街侧翼组成的南北向主千道,把南郊乐游原、少陵原附近的
建设区同北郊龙首原一带的建成区联接起来,使西安市区形成有机整体。

工业建设成就为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

建国初,西安被列为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建设的八大城市之一,这期间,全国156项重点建设项目在西安地区就有17项,国家在此的基本建设投资达10亿多元,现在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多数是在当时动工兴建的.到1957年,工业总产值为6.83亿元,五年平均增长率为26.1%0随着工业建设的进行,西安城市工业企业布局一方面在城外展开,一方面在城内布局了许多。

加之长时期以来实行的计划经济制度和企业社会化思想,使每一个企业都成为具有职工生产、生活、居住、商务、教育等多方责任的小社会。

所以,直至1980年前,随着旧城外建设比重大,而使城市居民住宅比重表现为从城内移向城外这一特色外,西安城市居民住宅,基本表现了明确的分散状态(附属于各生产企业内)。

随着经济的发展,医院、剧场、体育馆、宾馆及大、中、小学也相继建成,文化事业得到发展。

城市性质和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西安成为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

受“大跃进”的影响,西安的城市建设受到挫折,城市总体规划过大,城市结构大而散,脱离科学合理的轨道,给以后的城市发展遗留诸多问题。

该时期也是西安地区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至1965年,全地区人口达到400.03万人。

⑵城市建设无序发展阶段。

自1966年至1977年间,城市发展缓慢。

由于“文革”动乱,经济陷于停滞,城市建设失控,多种规划规章被批判废弃,市政设施频遭破坏。

这个时期,主要围绕旧城外几个职能区扩充建设,并完善了北郊仓储职能区的建设。

至1977年,市区人口达到492.15万人。

二、现时期西安城市地域结构(1979年至今)
这是西安由陕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向具有区际、国际意义的西部都市转变的发展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西安的城市经济和基础建设得到重点发展,改革开放政策给城市注入活力,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80年代以来,城市建设主要表现为对旧城西南以高科技电子为特色的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郊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使城市建设规模发展到148km2。

在改造旧城的同时,积极向外发展,即以重型机械、电子工业区及纺织城为主要产业的东郊工业区;西郊为电力、化工、飞机机械为主的工业区;南一环路与南三环路之间的高新
技术开发区以及丁白村、山门口至西万公路之间的电子城构成的南郊工业区;北郊是物资材料仓储区,在太兴路一含元路,和外环路以南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构建成北郊工业区;南郊文教区位于长安路、大学路、文艺路、咸宁路一带,这里有大专院校30余所,是全市科研文教的集中区。

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西安市被确定为内陆开放城市。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西安地区先后建成了国际航空港及其东至临憧、西至宝鸡的高速公路。

在市区建成了二环路,并在南郊二环路与三环路之间规划了占地22.35平方公里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在北郊二环路与三环路之间规划了经济技术开发区。

因城市范围的扩大,又在市郊形成了小寨、胡家庙、金花路、张家堡、土门等市级商业文化服务中心。

西安市的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目前,西安市已发展成为拥有270余万人口,工业门类齐备的综合性大工业城市。

同时,西安市又是一个高校与科研院所群集,知识型人才集中、科技力量雄厚的大型文化城市.西安科教事业发展亦非常迅速。

西安现有高校46所,在校学生巧万人左右。

这些大学大部分集中在旧城南部,如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形成了南郊的文化城。

这些都为下一阶段西安市经济建设的腾飞准备了条件。

西安市作为全省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加强。

住宅的空间变化是西安城市地域结构演化的一个主要特征,随着市场经济政策的落实,集中住宅区获得迅速发展,出现了住宅与生产工作区逐渐分离的趋势。

表现为:一是城内企业的迁出与旧居民区的统一规划改造,在城内建设了大量的住宅小区;二是城外新开发区,由地产商开发了许多商品性住宅区(如北郊、南郊)。

从而为住宅区分离与专门化奠定了基础。

西安城市地域结构的演变,从时段来看,大的变化起始于唐末,现代城市空间结构的架构则起于20世纪50年代。

而就其城市职能而言,是从一个以政治为中心的首位城市向经济、政治、文化多功能的综合性城市转化过程。

其几次巨变的原因则主要取决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的影响。

即:由于政治变革使唐长安从全国的政治中心跌落为地区政治中心,而本世纪五十年代国家工业化政策和投资,又使西安作为区域政治经济中心迅速崛起。

经济影响则表现为:西安作为一个区域首位城市,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在经济因素冲击下,从一个政治城市向经济、政治、文化多功能转化(宋—民国),同时,也促进了城市职能的明确化与合理化(1950年以来)。

总体来讲,西安城市规模在由小到大、功能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的性质和空间形态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城市性质经历了“政治军事据点——政治中心——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相结合——政治、经济、文化、商业、交通”等四个阶段。

相应地,城市空间形态也经历了:政治军事城堡一封建制的讲究尊卑礼制、规整方正为特点的封闭型城市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以自由发展、多元拼贴为特征的近代城市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下的以工业为主导、以功能分区和单位“大院式”为特征的现代城市这几个阶段。

研究中发现,尽管主导城市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不同,但西安城市空间结构轮廓表现出向心同心圆模式布局,其经济社会活动强度自市中心向外呈距离衰减的态势,在某种程度上符合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解放后,由于近郊现代工业基地的建成和发展,城市的同心圆模式在外缘部分形成分化,类似于推夫等人的“西方市区理想化结构模式”;整个城市布局则继承唐长安城风格,外轮廓大致成为T形,与霍伊特的“扇形模式”有些类似。

而在城市内部,工业用地、交通优势及一些城市新区形成不同的新经济增长点,城市的发展正好符合哈里斯和厄尔曼的“多核心模式”;“多核心模式”的形成和发展,便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西安规划的前提,这种模式的地域结构反映了社会主义初期对城市规划的要求;随着产业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西安最新的城市规划中,将其发展中心向南、向西推移,从而形成的单核多等级中心城市结构的城市,市区最大的商务中心集中在钟楼和东大街一带,次级中心则依据城市的发展轴线布设,从数量上看,等级越小的城市中心数量越多,但整个城市仍然形成以钟楼为单极核心的发展格局,这与西德的亨宁等人在1981年提出的发展中国家大城市地区疏散理论不谋而合,反映了城市中心在空间格局演化中无一例外地符合等级一数量模式。


①赵荣:《西安城市地域结构演变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年6月1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