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听觉感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听觉感受

摘要:音乐中最令人难以忘却的是旋律,旋律最简单的定义就是音音相继而构成的线条。像所有的线条一样,旋律也有形状、轮廓,它有起有伏,或保持水平、或呈锯齿状,不同的轮廓可以传达音乐中的不同含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所采用的作曲风格不同,听觉感受也会有所差异,本文以两个历史时期的音乐作品为例,对此进行说明,并做出比较。

关键词:旋律古典音乐现代音乐听觉感受

1古典音乐听觉感觉

古典音乐是一种直奔人灵魂而去的音乐,是需要用心感受和领会的。记得笔者第一次听到的古典音乐是《索尔维格之歌》(Solveig’s Song),一曲听罢,一种深切的哀愁如同一滴墨汁落人清水之中,慢慢地在心底一圈圈地涸开,令人仿佛置身于北欧的深秋——湿冷中浸透着浓得化不开的忧郁……从那以后,古典音乐彻底地攫取了我的灵魂。

《索尔维格之歌》是《培尔·金特》组曲中的最后一个曲子,属于民歌风格。本曲曲式为二部并列曲式,整首歌由主歌和副歌两个段落构成,是典型的“主歌——副歌”型的二段式结构和分节歌形式。乐曲采用对称的结构,引子与尾声呼应,a小调的暗淡色调、弦乐单声部轻声演奏的乐句,表现了宁静的沉思。乐曲的中心是挪威民歌风味的摇篮曲,它由A同名大小调的两个对比性的段落反复相接构成。第一段是小调忧伤的旋律,表现了索尔维格忠贞不渝、焦急期盼恋人归来的真挚心境;第二段转为大调,明朗欢快的旋律,表现了女主人对未来满怀希望。

这是话剧配乐中最动人的一段,原为剧中索尔维格唱的一首摇篮曲,她唱到:“冬去春来,周而复始,总有一天,你会回来”,主歌洋溢着真挚亲切的感情;副歌的旋律来自真正的民歌,只唱一个“啊”字。主歌是抒情性的,副歌具有花腔的特点,两者在调式、速度、拍子、节奏上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首乐曲由弦乐器、长笛、单簧管、圆号和竖琴组合演奏,曲风淳朴婉转、余味无穷,充分表现了索尔维格即是挪威人民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化身。

反复不停地听着《索尔维格之歌》,心中久久不能平息,其中所包含的凄凉故事和悠扬的旋律,始终萦绕在脑海里。伟大的作曲家格里格创作出如此经典的曲子,将《索尔维格之歌》融入索尔维格个人的情感,便更为亲切而感人至深,将抽象宏观的思乡情化为具体细致的归家,用音乐的手法表现了这个善良、忠贞、纯洁的女性的形象。在音乐中,格里格把民族与艺术、旋律和歌词、戏剧与音乐等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不但体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而且表现了他自己的内心

情感。并能让听众能够更好地融入到角色和音乐中。他让音乐的主题具有了水一般的渗透性,如亲密爱人相见一样能够立刻完美交融,肌肤相亲。

2现代音乐听觉感受

“现代音乐”是由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时期的音乐风格逐渐发展演变而成的,它打破了传统音乐的理念,改变了音乐欣赏的审美情趣及表现方法,增大了音乐主体的承载量,给人以新奇的视听效果。音乐风格变迁的根源来自于音乐内部各个组成要素的创新。在音高、节奏、音色、力度、组织结构法等各个方面,现代音乐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一方面形成了现代音乐本身的主要音响特征,另一方面音乐的表现范围也空前扩大了。作曲家获得了更多、更丰富的创作手段,这些技法常常越出了人们的听觉习惯和熟悉的音乐思维的范畴。

《月迷彼埃罗》是表现主义音乐大师勋伯格于1912年创作完成的。这是一首室内性声乐套曲,包含21首女声咏念的歌曲,歌词取自比利时象征派诗人阿伯特·吉罗的朦胧组诗。诗中充满了精神恍惚的特征,许多情节与其说是奇特的幻想,不如说是潜意识深处臆断而真实的心灵写照。乐队由五人组成,分别演奏长笛(有时换用短笛)、单簧管兼低音单簧管、小提琴兼中提琴、大提琴、钢琴等八件乐器,但在每首乐曲中所用乐器不超过四件。

彼埃罗原是意大利喜剧中的丑角、失恋者和被人取笑的对象,不过在这首作品中,彼埃罗则是诗人精神和意志的代言人,所展示的内容具有表现主义思潮特有的迷茫、恐惧、思维断裂、情绪扭曲等心理特征。全曲由三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包含七首乐曲。从整体和局部上来看,没有明显的戏剧结构和形式因果关系。在整个作品中,断想般地描绘了许多离奇而怪诞的景象,全曲无论在内容还是在音响上都充满痛苦,给人难以摆脱的恐惧感。这部作品在女声演唱上具有鲜明特点,作品要求演唱者既不能有明确的旋律感也不能像普通的朗诵语调,要根据诗歌中的语调升降唱出谱上所记的近似音高,要求严格遵守节奏,这样就形成了演唱的不确定性。女声声部的确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感受;忽而低吟、忽而神秘、忽而高号、忽而恐惧、忽而歇斯底里。滑上滑落的半喊半唱,圆润美妙的声音,触“耳”惊心,吸引人非听不可。

有人曾对《月迷皮埃罗》做了如下的描述:“我听到了什么?最初好像是精细的瓷器碎为千百块发光碎片的声音。在那些来回摩擦的一片混乱中,在那些几乎使耳朵流血、眼睛流泪、头发发紧的声音中,我简直控制不住自己。这是什么音乐,没有通常意义上的旋律,没有主题。但是,其中每个乐句中每个细节的发展,却又是非常精巧、熟练。”

一开始,笔者对这样的音乐非常的不理解,想来,只有把它放在相应的历史背景之中,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表现主义音乐的内涵,因为它是时代的产物。表现

主义音乐表现的是一种封闭性的自我,认为唯有自己的体验才是真实的,人生就是偶然、虚无和焦虑的。这与后来产生广泛影响的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是一致的,人存在的基本状况就是烦恼、孤独和绝望,人的其它情绪都是错觉和病态。西方精神危机和社会动荡的世纪末情感所形成的巨大心理能量储备。正是在表现主义音乐中不断聚集从而宣泄为丑恶、迷茫、恐惧和焦虑的。它实际上就是本能深层心理结构无意识的外化。表现主义者在生活中看不到美,对他们的音乐也不能用美的标准去品评。聆听《月迷彼埃罗》,听不到与美好事物相联系的“自我发现”,只能强烈地感觉到没有安慰和无法解脱的“自我丧失”。表现主义音乐家采用极端主观的方式表达他们的音乐观念,也确实找到了适用的音乐语言,因此《月迷彼埃罗》中的无调性、无旋律、无清晰的逻辑结构、无细腻感的音乐情,感等等现象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了。

3结语

从古典音乐时期到现代音乐时期,无数的作曲家留下了无尽的音乐财富尽管音乐的作曲技法不同,演奏方式迥异,但唯一不变的是人的情感一直在延续。音乐创作的作品都反映了作曲家的心声,它不在于直接描绘形象,而在于能把这些对象放置于创造的情绪中去。这种内心情感的表现需要时间的磨砺和感知。它是一种表现形式,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概括,大千世界完全可以在音乐中得到了完整的表达和呈现。

当我们陶醉于古典音乐的情感世界时,不妨再去领略在传统音乐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衍生而来的现代音乐及它带给我们的听觉冲击。相信从这样的音乐中,依然可以带给人最美、最真实的感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