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和马克思论幸福

合集下载

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的争议与解决

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的争议与解决

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的争议与解决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之一,他在其著作《尼各马可伦论》(Nicomachean Ethics)中提出了关于幸福的理论。

关于亚里士多德对幸福的观点存在着争议,有人认为他的观点过于理性化,不够注重个体感受;也有人认为他的观点是过于主观化的。

本文将就亚里士多德对幸福的观点进行解析,探讨相关的争议,并提出解决的方案。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亚里士多德对幸福的观点。

在《尼各马可伦论》中,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最高目标,即所有其他目标都是为了追求幸福。

他指出,幸福并不是简单的快乐和享乐,而是一种完整的、全面的、稳定的生活状态,包括道德、理性和情感等各个方面。

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了“所做的事情”、“所受的情感”和“所追求的目标”是构成幸福的三个要素,他认为这些要素的平衡和协调是幸福的基础。

对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理论,存在着诸多争议。

一方面,有人认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过于理性化,忽视了个体的感受和情感。

他对幸福的定义过于严谨和抽象,忽略了幸福与个体情感、感受的紧密联系。

也有人认为亚里士多德的幸福理论是过于主观化的,他对幸福的主观评价给予了太多的权重,忽视了客观条件对幸福的影响。

针对上述争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析和解决。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否过于理性化的争议,我们可以从幸福的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幸福是一个全面而复杂的概念,包括理性、情感、道德等各个方面。

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幸福理论并非简单地将幸福定义为理性活动的完善,而是将理性活动作为幸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他指出,理性活动、道德行为和情感体验的协调与平衡是构成幸福的基础。

从幸福的内涵来看,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并非过于理性化,而是综合性地考虑了幸福的多个要素。

针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否过于主观化的争议,我们可以从幸福的客观条件和主观评价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幸福既包括对客观条件的依赖,也包括对个体感受的主观评价。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思想与人类幸福追求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思想与人类幸福追求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思想与人类幸福追求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重要的一位,他的伦理学思想对于人类幸福追求有着深远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的幸福追求是通过实现自身潜能和发展完善自己来实现的。

本文将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思想、人类幸福追求以及实现幸福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思想中,最核心的概念是“尤里亚(eudaimonia)”,即幸福或最高善。

亚里士多德认为,尤里亚是人类最终追求的目标,它不仅仅是感官上的快乐,而是一种全面、持久的幸福状态。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的幸福追求是通过实现自身的潜能和完善自己来实现的。

他强调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只有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活动,才能实现自身的潜能和完善自己。

为了实现幸福,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套伦理学的原则和价值观。

他认为,道德是一种习得的品质,通过实践和经验来培养。

亚里士多德强调了道德行为的重要性,他认为道德行为是实现幸福的关键。

他提出了一种中庸的道德观念,主张在行为中保持适度和平衡,避免过度和不足。

他认为,道德行为应该是基于理性的选择和自由意志的行动,而不是出于外在的压力或约束。

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了一种“德行伦理学”的观点,即通过培养和发展德行来实现幸福。

他认为,德行是一种良好的品质和习惯,可以通过实践和训练来培养。

亚里士多德将德行分为道德德行和智慧德行两种。

道德德行包括勇气、节制、慷慨和正义等品质,而智慧德行则是理性和智慧的表现。

他认为,通过培养和发展这些德行,人们可以实现自身的潜能和完善自己,从而达到幸福的境界。

实现幸福的方法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他认为,实现幸福需要通过合理的行动和正确的选择来达到。

他提出了一种“中庸之道”的观念,主张在行为中保持适度和平衡。

他认为,过度和不足都会导致幸福的破坏,只有在适度的范围内才能实现幸福。

此外,亚里士多德还强调了个人的责任和自律,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通过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来实现幸福。

论马克思幸福观及其新时代意义

论马克思幸福观及其新时代意义

论马克思幸福观及其新时代意义1. 引言1.1 马克思幸福观的提出马克思幸福观的提出是在19世纪初期,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探讨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人类历史的进程时,逐渐形成的。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首次提出了幸福的概念,并认为幸福是通过消除剥削和不平等,实现人的自由和平等来实现的。

马克思认为,幸福是人类自由自主的生活状态,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的。

在《共产党宣言》中,他进一步阐述了幸福与共产主义的关系,认为只有在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人们才能真正享受到幸福。

马克思提出的幸福观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和个体自由,强调了社会发展的人本导向。

马克思幸福观的提出,对当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要在发展中关注人的主体价值,并努力创造更加平等和自由的社会环境,为每个个体实现幸福创造条件。

1.2 幸福观的演变幸福观的演变是一个历史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化而不断演进。

在马克思之前,幸福往往被理解为个体在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中的满足感。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人类最终目标,是通过理性和德行实现的完美境界。

而在基督教的传统观念中,幸福往往与救赎、信仰和灵魂的安宁联系在一起。

随着近代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幸福观发生了深刻变化。

19世纪的德国哲学家费希特将幸福视为个体对自己本质的认识和实现,同时强调社会的整体幸福是由每个个体的幸福组成的。

在这一时期,幸福观开始与社会正义、自由平等联系在一起。

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加剧,幸福观又面临新的挑战和变革。

社会的竞争压力和物质欲望的膨胀使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化。

在当代社会,幸福不再仅仅局限于个体的物质满足和精神愉悦,还涉及到环境保护、社会公平、人际关系等方方面面的因素。

幸福观的演变反映了社会的变革和人们对幸福理念的重新思考,也为我们重新审视马克思的幸福观提供了新的视角。

1.3 新时代下的幸福观在新时代下的幸福观,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人们对幸福的定义和追求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马克思和亚里士多德幸福观比较

马克思和亚里士多德幸福观比较

的逻 辑 起 点
人 的幸福 问题是 马克思和亚里士 多德都 极为关
搏斗着 。” _ 2 】 ( ‘ 人类 的恶德就在他那漫无止境 的贪 心” ¨ 3 ] ( 。在他看来 , 作 为人 , 首先是 动物 , 脱离不 了 动物本性 , 赶不走动物欲望 , 离不 了动物需要 。实 际 上, “ 欲望” 、 “ 罪恶 的本性 ” 、 “ 人类 的恶德 ”在亚 里士
群性 ) 。亚里士多德不否定人有动物式 的欲望 , 但 更
注意到人与动物的区别。 “ 由此明 白城邦出于 自然的
演化 , 而人类 自然是趋 向于城邦生活 的动物 ( 人类在
本性上 , 也是一 个政 治动物 ) 。” 】 ( m 在 这里 , 亚里士
多德实 际指 出了人类为满足 自身 的不足而聚集在一 起生产 、 生活 的社会性或合群性 。 一个人如果脱离 了 社会和 国家 , 他就不能成其为人 , 即不能 自为 自在地 存在 。“ 一个人如果离开 国家 而生存 , 他要 么是只野 兽, 要么是个神 。” l 4 l ( 这样 , 在西方 , 亚里 士多德第
2 0 1 5年 9月
伦理 学研 究
S t u d i e s i n E t h i c s
S e p. , 201 5 N o. 5
第 5期( 总第 7 9期 )
马 克 思 和 亚 里 士 多 德 幸 福 观 比 较
陈万球
[ 摘 要] 本 文从伦理思想 史的视 角, 对马克 思幸福 哲学要义进行逻辑梳 理。马克思站在 时代 的前列 , 对
在人性理论基础之上的 , 这样 , 幸福就不再 是一个浮 空的悬置 , 而是有其逻辑起点 。
福论到 中世纪 的基督教 禁欲主义幸福 观 ;从 近代英 国穆勒功利 主义幸福论 ,一直到康德 的义务 论幸福

浅谈古希腊哲学家与马克思幸福观的比较论文.doc

浅谈古希腊哲学家与马克思幸福观的比较论文.doc

浅谈古希腊哲学家与马克思幸福观的比较论文幸福这个话题自古就有。

马克思以前的幸福思想一般有两个目的:一是追求“个人幸福”,以个人幸福为出发点和目的。

在古希腊哲学家中,亚里士多德的理性主义幸福观和伊比哈鲁的感性幸福观都是为了实现个人幸福。

二是追求“集体幸福”,以集体幸福为出发点和目的。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乌托邦”和摩尔的“乌托邦”都赞美和追求集体幸福。

1:希腊哲学家与马克思的幸福观之间的差异在古希腊,以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哲学家对人类幸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柏拉图认为幸福的人是善良的人,是“至善”的追求者,是正义的人,是能够控制自己的人,需要“灵魂的转向”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的各种行为都有目标,而这些目标是复杂的。

然而,在这些目标的背后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幸福。

“善”是亚里士多德幸福思想的核心,他对幸福含义的解释也围绕着“善”展开首先,他认为幸福是心灵在完全美德中的真实活动,不是纯粹存在于心灵中的,也不是身体感官的真实活动。

其次,他认为投机活动是完美的幸福。

在所有的实践活动中,只有作为领导者和主人的思维才有资格获得充分的快乐。

幸福是实践的果实。

一个人只有美德是不够的。

他还必须把美德付诸实践。

2:希腊哲学家与马克思的幸福观的相似性通过对古希腊哲学家和马克思的幸福观的深入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两者的相似之处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幸福是人类活动的最高目的,二是真正的幸福不在于物质生活。

他们都相信幸福是人类活动的最高目标在理解了马克思的一生之后,不难发现马克思一生都在为全人类的幸福而奋斗。

他一生对名利漠不关心。

虽然他经常贫穷和痛苦,但每当他在经历了许多挫折后解决了生活的基本问题,他就致力于让他兴奋的事业:视生活为己有。

他认为个人的完美与人类的幸福密不可分。

每个人都应该为人生的幸福而奋斗。

如果一个人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只考虑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是追求幸福,那么他可能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一个成功的商人和一个优秀的政治家,但他永远不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物或获得真正的幸福。

【高一作文】幸福之我见

【高一作文】幸福之我见

【高一作文】幸福之我见幸福?幸福是什么?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马克思的回答是:幸福是斗争。

古罗马皇帝兼哲学家马可?奥勒留对此的回答却是:幸福是内心的安然与宁静。

幸福?到底什么样的人生才算是幸福的人生?我认为:幸福是探索真知与实践真理。

幸福是探索真正的知识。

众所周知,获取和实现真理是人类几千年来努力奋斗的目标之一。

牛顿曾经说过:“我只是一个打算在海滩上玩耍的孩子。

我对不时捡到的美丽贝壳感到欣喜若狂,但我对眼前的真理之海一无所知。

”可以看出,对于牛顿这样的人来说,追求真理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件充满幸福感和成就感的事情。

光是真理的光辉话语就足以成为终身目标。

失明是可怕的,而对自己的无知一无所知却不知道如何追求真正的知识则更可怕。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我唯一能确定的是我一无所知。

正是对无知的恐惧和对真理的追求促使哲学家一生追求真理,最终实现了自己的幸福生活。

因此,幸福是在消除自己无知的过程中获得的。

那些总是探索真理的圣人认为这是伟大的最幸福的生活。

追求真知的道路艰险,古希腊又一位哲人,柏拉图,就将人比作一群被围在湖南洞穴中的囚徒,唯有用智慧与努力,将身上的枷锁解开,走出无知的洞穴,才能达致最高的“善”与光明。

其实,我们何尝又不生而为一个个囚徒呢?唯有追求真理,远离蒙昧,才能慢慢消除自身的无知。

因此追求真理、探索真理的人是幸福的,追求真理、探寻真理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

幸福不仅在于探索真知,还在于将获得的“道”付诸实践,造福他人。

几千年来,中国古代学者的目标和理想是修身养性、治国理国、平天下。

知识来自书本,需要实践、社会和生活。

求真的目的是成为现实,这是学者们最大的幸福。

因此,幸福的生活也是不断实践的生活。

这位著名的百科全书式的真理探索者,亚里士多德说:“我们都是政治动物,没有城邦就不能独立自主。

作为一个社会人,这是因为每个人都在努力通过实践来改造社会。

只有这样,来之不易的真理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整个国家才能在最高的和谐和“追求”下不断进步“善”,这是亚里士多德的幸福人生观。

亚里士多德论幸福

亚里士多德论幸福

亚里士多德论“幸福”绪论这篇文章将要介绍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在本论中从三个方面着手介绍亚里士多德如何来谈论“幸福”这个话题的。

首先,详明古希腊人的幸福观,然后再介绍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是如何提出的。

远在亚里士多德之前的古希腊,人们对于什么是“人生的目的”及“幸福到底是什么”的问题早就有所讨论,可是人们众说纷纭结果是莫衷一是。

大家都认为“幸福”是人生的最终目的,可是关于“什么是幸福”却有不同甚或相反的看法。

有的人说幸福就是感官上的快乐,甚至等同于感官上的快乐;酒神“巴克克斯”及其追随者倡言:在烂醉的狂欢下忘掉自己,让肉欲在疯狂中发泄,这就是幸福;有的提倡清心寡欲,克己苦身才能有幸福;有的说拥有财富;有的说拥有知识;还有的说有闲暇、荣誉才是幸福。

亚里士多德声明,他与那些提出什么是幸福的人在一点上是一致的,即以“幸福为人生的最高目标”。

其次,详细介绍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论。

亚里士多德以幸福为目的,以德性为方法提出了他的“德性幸福论”。

他提出,幸福是沉思(有的说是静观)①在于符合德性的实现活动;是永远快乐的生活;幸福是至善等等说法,亚里士多德将这些说法一一比较和综合,最后告诉我们沉思是最高最完满的幸福生活。

幸福的拥有当然不是转瞬即逝的,幸福与快乐、财富、名誉、等一些外在事物也有一定的联系,但有根本的区别,紧接着再阐述幸福为什么在于沉思、最高最完满的实现活动①罗素,《西方哲学史》,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235页及幸福是至善等命题的说法。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不仅给了人们具体的行为规范,其价值更在于他进一步告诉人们,如何在今生的生活里得到幸福,因为幸福是和我们每人休戚相关的,不是遥不可及的,这是第三个方面要论述的问题。

首先略用几言简述一下古希腊人的基本幸福观,以求在论述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时可纵横相观、相得益彰。

一、古希腊人的幸福观阿颇罗似的的追求。

古希腊早期太阳神阿颇罗的故事,它反映了人生是一场梦,但是人是生活的,所以要为自己找一个生存的理由,人生要有所追求,万物转瞬即逝,他们提出要追求一种永恒的东西即幸福;酒神“巴克克斯”的追求。

亚里士多德幸福论

亚里士多德幸福论

亚里士多德幸福论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重要的一位,他生活在前384年至前322年之间。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是他众多哲学思想中的重要一部分,也是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中的经典之一。

本文将通过分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探讨幸福的真正含义。

一、亚里士多德幸福论的概述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每个人都追求的最高目标。

他认为幸福是一个全面而持久的状态,而不是一时的快乐或享乐。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并不建立在个体的短暂享乐上,而是追求内在的美、真理和道德的完善。

二、亚里士多德对幸福的定义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一种自足、完整和最终的状态,它不依赖于任何外部条件。

他认为人们通过实践道德和伦理行为以及追求智慧和美德来达到幸福。

对他来说,幸福是一个积极而有目标的生活,通过实践和追求目标来实现。

三、亚里士多德的幸福之道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条称为“中庸之道”的道路,以实现幸福。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追求适度,避免任何极端。

例如,一个人应该追求适度的勤奋,而不是过度工作或懒散。

他同时也主张适度的享乐,追求适度的财富和享受,而不是过度追逐物质利益。

四、亚里士多德的幸福与友谊在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中,友谊被认为是实现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分为三种类型的友谊:基于利益的友谊、基于乐趣的友谊和完善的友谊。

亚里士多德认为,完善的友谊是最高级别的友谊,它建立在道德和美德的基础上,是一种无私的关系。

五、亚里士多德的幸福与生活目标亚里士多德认为,每个人都应该通过实践道德和美德来追求幸福。

他将美德分为道德美德和智慧美德,道德美德包括正义、勇敢、节制和慷慨等品质,智慧美德则是指追求真理和智慧。

亚里士多德认为,通过实践这些美德,人们可以达到幸福的最高境界。

六、亚里士多德幸福论的实践意义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对我们现代人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平衡与适度,避免极端和过度追求。

我们应该通过实践正义、勇敢、节制和慷慨等美德,来实现自己的幸福。

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中的幸福与财富-精选文档

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中的幸福与财富-精选文档

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中的幸福与财富一、幸福是最高善亚氏认为幸福是“最高善”。

他对善的阐述是从目的论的角度出发的,认为事物的存在都有其自身的目的,而目的就是善。

“每种技艺与研究,同样的,人的每种实践与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

所以有人就说,所有事物都以善为目的。

”因为人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同样“目的善”就是多种多样的,就像“医术的目的是健康,造船术的目的是船舶,战术的目的是取胜,理财术的目的是财富”。

而在我们追求的众多善中有一个最终的善即最高善,其他的善都以这个最高善为目的。

这就说明了其他的一切善都是因它物而被追求,只有最高善是因其自身而被追求的。

这个因自身之故被追求的善只能是某一个物事。

否则,我们追求的善就陷入了一个循环“这显然将陷入无限,因而对目的欲求也就成了空洞的”。

亚氏认为人们所做的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即最高善就是幸福,人们是为了幸福而追求幸福的。

“幸福是终极和自足的,它是行为的目的”。

幸福的自足性是指因其自身而被追求,而幸福的实现显然需要多种“目的善”。

亚氏认为善具有等级性,最高等级的至善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最高善。

他还把善的事物分为三类,一些被称为外在善或手段善,另外的被称为灵魂善和身体善。

其中“灵魂的善是最恰当意义上的、最真实的善”。

因为,灵魂的善才是属人的善,“对任何一个有某种活动或实践的人来说,他们的善或出色就在于那种活动的完善。

”人所具有的活动有生命活动、感觉活动、实践的活动,生命和感觉活动也为一般动物所有,只有实践活动为人的特有活动,而这种活动就是灵魂的一种合乎逻辑的实践活动。

从“目的善”中我们可以看出亚氏的善是指事物的功能。

而在亚氏的伦理思想中德性指的是事物功能的完好,功能完好,事物的活动才会完善。

亚氏还把完善看作是一种适度。

他认为事物存在过度、不及和适度三种状态,当然除了那些本身就是恶的事物,它们不存在适度。

过度和不及都不是善。

只有适度才是善,才是功能完好的体现,所以德性也是一种适度。

古今中外名人语录:论幸福

古今中外名人语录:论幸福

古今中外名人语录:论幸福
幸福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古今中外许多名人都对幸福进行
了深刻的思考和表达。

以下是一些关于幸福的名人语录,从不同角
度展现了对幸福的理解和看法。

1.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幸福并不在于拥有金钱和权力,而在于实现自己的潜能和目标。

2. 孔子(中国古代思想家),知足常乐,心满意足,是实现幸
福的关键。

3. 海明威(美国作家),幸福是简单的事物,比如和喜欢的人
在一起,享受生活中的细枝末节。

4. 达尔文(进化论的创立者),幸福不在于个人的成功,而在
于能够培养和维持亲密的人际关系。

5. 达·芬奇(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幸福是一种内在的状态,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6. 塞内加(古罗马哲学家),幸福不在于拥有财富和地位,而在于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7. 霍桑(美国作家),幸福是一种内心的宁静,源于对自己和他人的真诚。

8. 达利(西班牙艺术家),幸福是一种创造性的热情和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9. 鲁迅(中国现代作家),幸福是一种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这些名人语录从不同的文化和时代角度,揭示了幸福的内涵和实现方式。

它们提醒我们,幸福并非取决于外部条件,而是源自内心的追求和生活态度。

通过对这些语录的思考和领悟,我们或许能更好地理解和实现真正的幸福。

两种经典幸福观理论

两种经典幸福观理论

两种经典幸福观理论一、亚里士多德对幸福的理解1、幸福就是至善为了解读幸福,亚里士多德首先解说了什么是“善”。

《尼各马科伦理学》的开篇第一句话就是“一切技术、一切规划以及一实践和选择都是以某种善为目标。

因为人们都有美好的想法,即宇宙万物都是向善的。

”他认为一切事物皆有其目的,各事物的目的也就是各事物的“善”。

人们的一切活都是在其目的的指导下进行的。

例如我们可以说教育的目的在于知识,医学的目的在于健康等等。

知识、健康这些目的也就是教育、医学这些活动的“善”。

亚里士多德认为:“宇宙万物都是有目的的,目的多种多样,有的目的是因其自身而被追求,有的是因它物而被追求。

在实践中某种以其自身而被追求的目的就是善自身、最高的善,只有最高的善才是某种最后的东西。

”他说的最后的最高的善即“至善”,而至善就是幸福。

2、幸福是符合德性的现实活动什么是德性?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德性与我们平常所说的德性(道德品质)不同,其意义更加广泛。

他通过人与动物、植物的比较研究发现:植物和动物的灵魂只是停留在感觉方面,而只有人的灵魂是人的理智能力方面。

因此人的功能应体现为理性的现实活动而不是单纯的生命。

以理性为基础,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是品质而且是优良的品质。

“在灵魂中有三者生成,这也就是感受、潜能和品质,德性将为这三者之一——德性既不是感受、也不是潜能,么它只能是品质了。

”“一切德性,只要某物以它为德性,就不但要使这种东西状况良好,并且要给予它优秀的功能。

例如眼睛的德性,就不但使眼睛明亮,还要使它的功能良好.幸福是最快乐的活动。

亚里士多德虽然认为快乐不等于幸福,但幸福并不排斥快乐,快乐伴随着幸福。

因此幸福就是使人快乐的,使人觉得可爱,乐于去追求的。

他认为如果有德性的活动伴随着痛苦,而最终导致不幸的结果,那就在某种意义上被称为悲惨,而不是幸福。

他一方面强调德性就是幸福的本质,另一方面指出快乐是幸福的外在条件,没有德性的快乐和没有快乐的幸福都不是幸福。

亚里士多德关于幸福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关于幸福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关于幸福的观点亚里士多德,这位古老的哲学家,真是个有趣的家伙。

他的思想至今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尤其是他对幸福的看法。

说到幸福,大家肯定都想知道,啥才是真正的幸福,对吧?我们每天忙忙碌碌,为了生活拼搏,难免有些迷茫。

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幸福并不是那种一时的欢愉,而是长期的满足。

听着就像在喝一杯浓郁的咖啡,慢慢品味,才能感受到它的醇香。

他提到过一个词,叫“德性”。

乍一听,可能觉得有点高深,但实际上就是做个好人,过个有意义的生活。

嘿,你说,谁不想成为个好人呢?他认为,幸福是“德性活动”的结果。

也就是说,幸福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通过努力和实践来实现的。

这可不是随随便便的“心想事成”,而是要真心实意地去做。

就像做菜,得先准备好材料,调料放对了,才能做出美味的佳肴。

别以为幸福就像外卖,想吃什么点什么。

其实得自己动手,才能收获真正的快乐。

亚里士多德还强调了一点,就是人是社会性动物。

你想,生活在这个社会里,不可能一个人过日子。

他的意思是,和朋友、家人在一起,分享生活的点滴,才会让我们的幸福感加倍。

这就像是一起吃顿火锅,热闹得很,每个人都在聊着笑着,幸福感瞬间爆棚。

一个人关在家里,连个说话的对象都没有,怎么能快乐得起来呢?所以,交朋友、聚会,都是幸福的源泉。

再说到他所提到的“中庸”之道。

中庸,可不是说过得平淡无奇,而是要在生活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我们常常看到,有些人追求极端的快乐,结果把自己搞得很累。

就像在玩游戏,追求高分可不能拼命刷,把自己累成狗。

亚里士多德提醒我们,要有智慧,懂得取舍。

幸福其实就在于懂得享受生活中的小确幸,像是在阳光下散步,和朋友一起聊天,都是极好的。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幸福的标准是什么?亚里士多德说,每个人的幸福定义都不一样,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条路。

有的人喜欢悠闲自在,有的人喜欢奋斗拼搏。

就像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有的人爱喝咖啡,有的人偏爱茶水。

无论你选择什么,最重要的是要坚持自己,活出自己的风格。

[古希腊,幸福观,马克思]浅谈古希腊哲学家与马克思幸福观的比较

[古希腊,幸福观,马克思]浅谈古希腊哲学家与马克思幸福观的比较

浅谈古希腊哲学家与马克思幸福观的比较幸福的话题自古就有,马克思以前的幸福思想一般有两种归宿:一种是追求个体的幸福,以个体的幸福为出发点和目的。

古希腊哲学家中,亚里士多德的理性主义幸福观、伊壁鸿鲁的感性主义幸福观等都旨在实现个体的幸福。

另一种是追求集体的幸福,以集体的幸福为出发点和目的。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莫尔的乌托邦都是对集体的幸福进行赞美和追求的。

一、古希腊哲学家与马克思幸福观的不同点在古希腊时期,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哲学家都对人的幸福做了深入的探讨。

柏拉图认为,幸福的人是有德性的人、至善的追求者、正义的人、能够节制的人、需要灵魂的转向。

亚里斯多德认为,人类的各种行为举止都是有目的的,这些目的又是纷繁复杂的。

但是这些目的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大目的,那就是幸福。

善在亚里士多德的幸福思想里是处于核心地位的,他对幸福涵义的阐释也是围绕着这个善逐步展开的。

首先,他认为,幸福是心灵合于完全德性的现实活动,不是纯粹的存在于思想里,也不是单纯的身体感官的现实活动;其次,他认为,思辨活动才是完满的幸福。

在一切现实活动中,只有作为领导者和主宰者的思辨,才有资格成为完满的幸福。

幸福是实践的果实,一个人光有德性还不够,还必须要把德性付诸现实活动。

二、古希腊哲学家与马克思幸福观的相同点通过对古希腊哲学家和马克思的幸福观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后,我们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的共同点集中在两方面:一是都认为幸福是人活动的最高目的,二是都指出真正的幸福不在物质生活上。

他们都认为幸福是人活动的最高目的。

对马克思的一生了解后,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为全人类谋幸福的奋斗之中。

他自己一生淡泊名利,虽然经常贫困交加,生活极其艰辛,但每次当他几经周折解决了基本生活问题后,都又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让他兴奋不已、视如生命的事业中去。

他认为,个人的完美是和人类的幸福分不开的。

每个人都应该去为人类的幸福而奋斗终身。

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论教育促进人的幸福

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论教育促进人的幸福

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论教育促进人的幸福来源:《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第11届学术年会[教育与幸福]论文集》作者:常淑芳摘要:幸福是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为了实现目标和理想,使自己的客观需求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快乐心理体验,是人们对生活的肯定评价,它具有层次性和阶段性、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统一、终极目的性三个特征。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生命是幸福的载体,需求是幸福的动力;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幸福的内容;劳动实践是幸福的源泉;自我实现和无私奉献是幸福的终极归宿。

教育作为一种为人而存在的特殊生活方式,必须从培养人追求幸福的健康生命、创造幸福的能力、享受幸福的能力和提升人的幸福境界四方面促进人的发展,增进人的幸福。

关键词:幸福;马克思主义;能力千百年来,幸福作为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和存在方式,一直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终极价值目标。

而教育作为一种为人而存在的特殊生活方式,其根本目的就是促进人的发展,增进人的幸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使孩子能成为有教养的人,第一要有快乐、幸福及对世界的乐观感受,教育学方面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在于珍惜孩子有权享受的快乐和幸福。

”一、幸福的基本内涵追求幸福是人类的永恒主题。

然而什么是幸福?这个基本问题却困扰了古今中外无数贤人智者。

人们为此争论不休,从各自立场都对这个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

享乐主义幸福论认为幸福就是获得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快乐,避免痛苦;理性主义幸福论提出“善即幸福”的主张,把幸福上升到理智层面;自然主义幸福论则提倡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统一;自我实现的幸福论强调人的不断的自我完善是幸福的终极指向。

尽管人们对幸福的看法各不相同,幸福的概念非常模糊,但其基本的含义却是一致的,即幸福是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为了实现目标和理想,使自己的客观需求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快乐心理体验,是人们对生活的肯定评价。

具体来说,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幸福具有层次性和阶段性的特征。

幸福与人的需要有密切关系。

马克思和亚里士多德幸福观比较

马克思和亚里士多德幸福观比较

马克思和亚里士多德幸福观比较
陈万球
【期刊名称】《伦理学研究》
【年(卷),期】2015(0)5
【摘要】本文从伦理思想史的视角,对马克思幸福哲学要义进行逻辑梳理.马克思站在时代的前列,对西方传统幸福论进行了增删补益,构建起新的幸福哲学.马克思吸收了亚里士多德等人的人性论合理成分,作为其幸福哲学的逻辑起点;由此出发,马克思揭示了幸福观的丰富多样的哲学内涵.作为实践唯物主义大师,马克思用劳动实践诠释了获得幸福的机要.马克思的幸福哲学对构筑当代人幸福的精神家园具有重要启示.
【总页数】5页(P29-33)
【作者】陈万球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2-052
【相关文献】
1.马克思和边沁幸福观的人性论基础比较 [J], 舒永正
2.青年马克思和青年毛泽东的再比较——读陈晋《青年马克思和青年毛泽东的一点比较》之后 [J], 崔青青;管明龙;李春凤
3.马克思的幸福观与中国传统的幸福观之比较 [J], 袁冰
4.刍议马克思主义幸福观r——基于西方幸福观、传统幸福观的比较 [J], 陈震
5.马克思和亚里士多德闲暇观比较研究 [J], 王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幸福哲学的范式修正:亚里士多德与马克思

幸福哲学的范式修正:亚里士多德与马克思

幸福哲学的范式修正:亚里士多德与马克思
蒲德祥;张雯
【期刊名称】《浙江社会科学》
【年(卷),期】2022()4
【摘要】马克思哲学具有丰富的幸福内涵,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哲学有着内在的继承、超越关系。

马克思以“幸福”“实践”和“生活”三个概念范畴修正了“伦理—政治”幸福哲学传统的基本范式,开创了“劳动—社会”的幸福哲学。

对幸福概念的修正,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代替人的自我实现作为幸福哲学的首要条件和内在动力,使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为人类幸福的内在尺度和标准;对实践概念的修正,以劳动实践代替德性实践,使劳动实践成为人类幸福的普遍本质活动;对生活概念的修正,用社会生活代替了狭隘的政治生活,使社会生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幸福生活理论。

与传统的自我实现—德性实践—政治生活不同,马克思构建了自由全面发展—劳动实践—社会生活的全新理论。

【总页数】8页(P112-118)
【作者】蒲德祥;张雯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重新理解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转型——对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三点困惑
2.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分离与会通——对马克思
主义哲学史研究范式的一种考量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话语批判与研究范式建构——评析孙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一个批判性建构》4.以马克思主义
哲学中国化范式开展哲学研究的理论自觉r——读汪信砚教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与创新》5.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三种范式——试析毛泽东、李达、艾思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个体实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里士多德和马克思论幸福一、亚里士多德对幸福的理解1.幸福就是至善为了解读幸福,亚里士多德首先解说了什么是“善”。

《尼各马科伦理学》的开篇第一句话就是“一切技术、一切规划以及一实践和选择都是以某种善为目标。

因为人们都有美好的想法,即宇宙万物都是向善的。

”他认为一切事物皆有其目的,各事物的目的也就是各事物的“善”。

人们的一切活都是在其目的的指导下进行的。

例如我们可以说教育的目的在于知识,医学的目的在于健康等等。

知识、健康这些目的也就是教育、医学这些活动的“善”。

亚里士多德认为:“宇宙万物都是有目的的,目的多种多样,有的目的是因其自身而被追求,有的是因它物而被追求。

在实践中某种以其自身而被追求的目的就是善自身、最高的善,只有最高的善才是某种最后的东西。

”他说的最后的最高的善即“至善”,而至善就是幸福。

2.幸福是符合德性的现实活动什么是德性?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德性与我们平常所说的德性(道德品质)不同,其意义更加广泛。

他通过人与动物、植物的比较研究发现:植物和动物的灵魂只是停留在感觉方面,而只有人的灵魂是人的理智能力方面。

因此人的功能应体现为理性的现实活动而不是单纯的生命。

以理性为基础,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是品质而且是优良的品质。

“在灵魂中有三者生成,这也就是感受、潜能和品质,德性将为这三者之一——德性既不是感受、也不是潜能,么它只能是品质了。

”“一切德性,只要某物以它为德性,就不但要使这种东西状况良好,并且要给予它优秀的功能。

例如眼睛的德性,就不但使眼睛明亮,还要使它的功能良好.幸福是最快乐的活动。

亚里士多德虽然认为快乐不等于幸福,但幸福并不排斥快乐,快乐伴随着幸福。

因此幸福就是使人快乐的,使人觉得可爱,乐于去追求的。

他认为如果有德性的活动伴随着痛苦,而最终导致不幸的结果,那就在某种意义上被称为悲惨,而不是幸福。

他一方面强调德性就是幸福的本质,另一方面指出快乐是幸福的外在条件,没有德性的快乐和没有快乐的幸福都不是幸福。

思辨的活动是人的最高幸福。

亚里士多德把人的生活分为三种,即享乐生活、政治生活和思辨生活。

多数人想过享乐的生活实际上是奴性的生活。

至于那些看重名声的人,认为幸福就是荣誉,这就是政治生活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这两种生活都太肤浅,只有思辨生活才是最高贵的生活,才是最高的幸福。

因为思辨是我们本性的最好部分的实现活动,它本身是目的,具有自足性、持久性,能给人带来纯洁的快乐。

因此凡是有思辨的地方就有幸福,思辨越多幸福便越大。

亚里士多德的这种思辨幸福虽可实践,但只有少数人可以达到,而只有过这种思辨生活的、有智慧的人才是最幸福的。

3.幸福的实现条件—中道原则幸福须合于德性,而培养善德就必须运用理性。

合乎理性也就是合乎中道,因此。

幸福的获得就必须遵循中道原则。

“中道”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又叫“中庸”,也就是“无过无不及”的中间境界。

德性就是中道,是最高的善和极端的正确。

但是,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原则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因为实现绝对的适中是很难做到的。

所以他说:“在一切可称赞的情感和行为中,都有着中道,不过有时很可能是偏于过度,有时又偏于不及,我们很难命中中间,行为优良”。

我想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中道”原则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因为这与我们的传统道德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

如何实现“中道”呢?那就需要进行教育,通过外在规范的灌输使之内化为主体的道德自觉,这是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一个事物的中心,只有那些经过教育,有知识的人才能找到。

4.个人幸福与城邦幸福的关系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对幸福的叙述,只是探讨的第一步,这一步是他对幸福的沉思,思考什么是幸福以及幸福存在于何种活动之中,研究的是个人幸福(个人的善)问题。

接下来第二步的论述才是他对幸福如何实现的完全理解,这第二步是其《政治学》的研究,研究如何实践沉思所获得的东西,研究何种政体能使人们亲近德性和获得属于人的善或幸福,这也就是城邦幸福(城邦的善)。

可以说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是与其政治学有着密切关系的,政治学服务于幸福论,而离开了政治学,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幸福也将无法实现。

总之,他强调一个人的幸福在于德性的完满实现,注重德性的实践性。

亚里士多德这种主张实践的幸福观体现了他积极的人生态度,具有积极的意义.二、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当代意义1.幸福是发自内心的纯粹自然的理性活动这是我从他的言语中感受到的最真最重要的幸福宣言。

他说幸福是生命的自然目的,也是最高的目的。

这就说明我们每个人都有追求最高幸福的权利,但是我们做到了吗?在我们的生活、工作抑或感情中,我们是否遵循了内心最真的呼唤?当我们不喜欢某种生活状态的时候我们是否选择了放弃?也许,为了生活你需要享乐、金钱、荣誉,但是那样的追求只是短暂的快乐,而不是长久的持续的幸福。

若要追求幸福,我们就要遵循自己的内心,顺其自然的天性与追求,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内心的完满与富足。

2.目的与能力的自然统一才是幸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的,不管这个目的是什么。

比如说乞丐的目的就是有饭吃有衣穿有地方住;农民的目的就是多收粮;穷人渴望金钱,富人追求享受;感情失败的人渴望爱情,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把这些形容为“求缺心理”,就是人往往追求自己缺失的东西,而拥有的东西却是视而不见的,就像我们身体的某个器官,当它正常运作的时候我们熟视无睹,一旦它出现故障,我们就感觉浑身不自在了甚至开始悔恨当初为何不珍惜。

这是一个方面,就是我们需要追求很多生活中残缺的东西。

但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只要有目的就应当是被鼓励的,答案当然不是。

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一个真理:目的与能力的和谐统一才是幸福。

二、马克思实践幸福观的基本内涵1.实践:马克思幸福观的视界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对幸福的追求是人的本性,是在实践活动中展开和实现的。

实践是人独特的生存活动,是人最根本的创造自我价值的活动,是人特有的超越自我、追求幸福的活动。

人的实践活动,一方面改变了自然的原初形态,把自己的目的、追求和本质力量投射到对象上去;另一方面人在不断地改造自然界的同时不断地造自我。

人的“现实生活世界”是由人的实践生成的,实践活动是人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实践活动通过人和自然的统一表现出来,而且也正是在这种统一中体现着实践的价值性,体现着人类对幸福的追求。

人类历史是人在现实生活世界的提升和跃进中不断走向自由解放的历史,也是人追求幸福和实现自身本质的历史。

正如马克思说,“人应当通过全面的实践活动获得全面的发展”。

[5]2.生活:马克思幸福观的根基“在社会主义的人看来,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

”[6]梳理马克思关于这一双重意义的世界历史过程所做的经典论述,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所谓的生活世界是以实践或对象化活动为基础的,他所理解的现实生活世界就是人类所生活的现实社会及一切交往活动。

这样的世界是有意义的世界,是人类创造的、实现人类自身发展的世界,是人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是能够体验到人的幸福的世界。

马克思把现实生活世界作为人类幸福的真实根基。

在现实生活世界中建立起来的幸福观,既克服了在自然世界中把幸福看成是单纯的肉体感官享受,又克服了理性主义和宗教神学中人类幸福受“绝对精神”和上帝支配的命运。

3.异化:马克思幸福观的批判视域异化是指人的物质,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变成异己的力量转过来反对,甚至支配、统治人本身,因出现了人原来具有的正常的人性和人的本质被压抑、扭曲,甚至被否定的情况。

异化条件下,人成为物的奴隶,任由物来驱使,俨然作为一个“拜物教徒”,为物所转,而人的幸福,快乐与否,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不在于物质财富的多少,而在于人与物的关系,物只能是工具,“为物役使”无乐可言,只有做到“重己役物”,消灭异化才能真正拥有幸福。

马克思认为,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却发生了异化,所以劳动异化即人的本质异化。

异化的根源在于人类实践的双重效应。

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和旧式分工基础上产生的人剥人,人压迫人的社会制度,是导致人的本质全面异化的决定性条件,马克思认为“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和自我异化走着同一条道路”,说明异化不是永恒的社会现象,它只具有“暂时的历史必然性。

”生产力和交往的普遍发展是资本主义异化消除的必要前提,而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和社会关系的革命化则是其必要条件。

所以,异化作为社会现象是自然形成的,但异化的消除则要依靠作为主体的人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

4.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马克思幸福观的价值取向马克思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确立为哲学的理论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诉求即是包含着人的幸福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经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7]梳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学致思理路,不难看出,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始终将其理论追求与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的奋斗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明确显示出旨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类幸福的实现”的价值取向。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就是人获得属于人的真实幸福,在其现实的发展进程中,人对幸福的追求正是通过个人对人的社会特性的重新占有而实现的。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