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记理论

合集下载

标记理论探1

标记理论探1

标记理论探析1 引言标记理论(markedness theory)是以标记概念为基础,是语言学中用以分析语言系统的一条重要原则。

根据这条原则,对立的语言成分或特征被赋予不同的值,赋予正值即为有标记的(marked),赋予负值或中和值则为无标记的(unmarked)。

标记理论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分析语言各子系统中的标记现象来建立语言的标记模式(markedness pattern)。

这一理论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布拉格学派首先提出,距今已经历了近七十年的发展。

其间,生成音系学、语言类型学、生成语法学、功能语法学等从不同的角度将标记理论应用于分析和描写语言中的种种标记现象和特征,从而在不同程度上对标记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本文拟就标记理论及其相关的几个基本问题——标记理论的涵义、标记确定的标准和标记转移现象作一初步探讨。

2 标记理论的涵义标记理论的基本涵义是:在语言中,相对于有标记成分而言无标记成分更为基本,更为自然,更为常用。

然而,在不同的语言学流派中,标记理论的涵义却不尽相同。

(1)根据布拉格学派,在两个对立的语言成分中具有某一(区别性)特征的成分是有标记的,缺少某一(区别性)特征的成分是无标记的。

例如在/t/和/d/这两个对立的音素中,前者是无标记的,因为/t/没有浊音(voicing),而后者则因为有浊音而成为有标记。

再比如英语名词的“数”,复数是有标记的,一般要加-(e)s,而单数为无标记,不加-(e)s。

根据Croft (1990),布拉格学派的标记理论是绝对的二分模式,即某一语言成分要么为有标记,要么为无标记。

(2)在语言类型学中,标记概念是指语言成分(如屈折变化)的非对称现象。

那些普遍性的或多数语言存在的特征为无标记的,而那些为某一语言特有或少数几种语言可见的特征则是有标记的。

类型学中的标记理论是建立在跨语言的比较分析之上,所以标记概念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即布拉格学派的标记理论)的绝对概念,而是一个相对概念。

Markedness Theory语言学,标记理论.ppt

Markedness Theory语言学,标记理论.ppt
A marked form is a non-basic or less natural form while an unmarked form is a basics, default form.horse/mare
The concept of markedness involves asymmetricity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a property or feature.In general,where the contrast is neutralized(only one member of the pair can occur) the one which occurs is usually “unmarked” in that environment
Definition
By far there is no uniform definition According to Lakoff(1987:60),markedness
is a term used by linguistics to describe a kind of prototype effect—an asymmetry in a category, where one member or subcategory is taken to be somehow more basic than the other. Correspondingly, the unmarked member has the default value.
(c) markedness theory in lexicon Some words are unmarked and some are marked. Eg, he/she “he” is unmarked No one in his senses would do a thing like that. No one in her senses would do a thing like that. Eg.dog/bitch dog is unmarked,but “bitch” can only refer to female dogs

标记理论的介绍

标记理论的介绍

标记理论的介绍作者:马丽利来源:《活力》2015年第21期[摘要]在任何语言体系中,都存在着对立但不对称的现象。

标记理论便是基于对这一现象的阐述而被广泛应用到语言范畴的各个层面之中。

标记理论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与掌握个别语言的特征,对语言共性和语言变异的研究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论述了标记理论的创立、有无标记项的四大判别标准。

[关键词]不对称;标记理论;判别标准一、标记理论的创立语言中的标记现象是指一个范畴内部存在的某种对立但不对称的现象。

例如,在日语的句法领域中,存在“主动”与“被动”这一组不对称概念,动词原形表示主动态,而被动态要将动词结尾按照相应规则变成“られる”的形式。

我们将动词原形称为“无标记项”,将带有“られる”标记的被动形式称为“有标记项”。

有关这种不对称现象的理论称为“标记理论”。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俄国语言学家特鲁别茨柯依最先提出了标记理论。

并将这一概念中的有标记和无标记的对立运用到了音位学中,他认为在音位学中有三种对立。

第一种是有无对立,也可叫做正负对立,即指甲乙两个音位的唯一区别在于某一特征为甲有而乙无。

例如在日语假名中,[が]与[か]的对立即为有无对立。

二者在发音时,前者有声带振动,而后者无声带振动,除此特征外,二者的其他发音特征完全相同。

第二种是程度对立,即指几个音位之间的对立在于具有某一特征的程度不等。

例如英语音标中[i][e][?]的对立在于开口度的大小不等。

第三种是均等对立,即指相对立的音位各有各的区别性特征。

例如英语中[b][d][g]的对立在于分别为唇印、齿音和腭音。

而布拉格学派的雅科布逊同样也是标记理论的创立者之一。

他与特鲁别茨柯依的观点有所不同,他只主张一种对立,即二分对立,一个成分要么是有标记的,要么是无标记的。

也就是说他并不承认特鲁别茨柯依所说的程度对立和均等对立。

他的贡献是把标记理论的运用从音位学扩展到了形态学。

并且,他认为,在音位学中,有标记和无标记的对立是一种排除关系。

标记理论在国外的研究发展阶段

标记理论在国外的研究发展阶段

标记理论在国外的研究发展阶段摘要:标记理论是研究语言中对立不对称现象的理论,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外标记理论发展的五个阶段及其主要成果。

关键词:标记理论;国外;发展阶段;【中图分类号】g640标记是语言学学科中一个重要概念。

语言中的标记现象是指一个范畴内部存在的某种不对称现象。

研究语言中这种不对称现象的理论就叫标记理论(markedness theory)。

标记理论已成为语言界一个主要的理论思想,是近代语言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分析语言的手段,可运用于语言的一切方面。

王立非(1991)在国内第一次描述了标记理论从产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特鲁别茨柯依的创立阶段、雅克布逊的发展阶段、乔姆斯基的改进阶段和当代语言学家的扩展阶段。

本文在王立非划分基础上,丰富增加了后来影响力较大的类型学阶段。

一、特鲁别茨柯依——创立音位标记概念阶段20世纪30年代初,布拉格学派(prague school)的代表人物、俄国语言学家特鲁别茨柯依(n.s.trubetzkoy)最早提出了标记概念。

他在其经典著作《音位学原理》(the principles of phonology)中,探讨了不同种类的音位对立,其中标记概念就来源于音位对立的中和现象。

他观察发现:在一种语言里,有些二元对立项总是处于“正负对立”或是“有无对立”中,即在两个对立的音位中,一方具有某一特征,而另一方没有这一特征。

例如英语中/p/和/b/之间的对立,/b/具有“浊化”特征,而/p/不具有这一特征;另外有些二元对立项却在某些位置上出现中和,即两个音位的对立关系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消失。

例如英语中/t/和/d/的对立在某些位置上不存在,如出现在词首/s/音后的只能是/t/,而不是/d/,它们之间的对立属于可中和的对立。

依据特鲁别茨柯依的观点,在“正负对立”的二元对立中,具有该特征的成分称作有标记项,没有该特征成分的称作无标记项;而在“可中和对立”的二元对立项中,出现在中和位置上的成分是无标记项(the unmarked term),不能出现在中和位置上的成分是有标记项(the marked term)。

论标记理论和原型理论的关联

论标记理论和原型理论的关联

论标记理论和原型理论的关联摘要:标记理论是语言学中用以分析语言系统的重要原则之一。

标记性体现了语言范畴内部存在的对立的不对称关系,这一概念被广泛应用于音位学、语义学、语法分析和语用学中。

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理论之一。

本文试图用原型范畴理论对词语层面上的标记性现象作出解释,来说明两种理论的关联之处。

关键词:原型理论,标记理论,范畴,有标记,无标记一.标记理论标记理论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布拉格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特鲁别茨柯依在《音位学原理》中提出了9种不同的音位对立,其中对标记概念的产生影响最大的是否定对立。

否定对立中,两个对立项除了具有共同的特征外,一个具有确定的特征(肯定形式的特征),另一个则不具有确定的特征(否定形式的特征)。

具有某种特征的为有标记项(the marked term),没有这种特征的为无标记项(the unmarked term)(刘润清,2002:96)。

雅柯布逊将这一概念引入语法和词汇领域,用来描写语法和语义现象。

此后语言学家又进一步发展了音位的标记理论,他们认为,语言系统中有一部分单位负载的意义是中性的,为无标记项;与其相对应的另一部分单位则在中性意义上附加了某些特征意义,为有标记项”无标记项比有标记项更基本、更自然、更常用,而有标记成分传达的信息比无标记成分所传达得信息更精确、更具体(李玉萍,2004)。

标记概念在语言分析的各个层面上均有解释作用,目前这一概念已广泛应用于语言研究的各个分支。

二.原型理论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是在现代哲学思想的发展、人类学的调查结果和认知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的。

其产生更多的是得益于上个世纪下半叶人类学与认知心理学对色彩词语以及人类家庭亲属词汇的广泛调查与深入研究。

(梁晓波、李勇忠,2006)与亚理士多德开始的经典理论的传统范畴观不同,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认为许多范畴都是围绕一个原型而构成的,判断某事务是否属于某范畴,不是看它是否具备该范畴成员所有的共同特性,而是看它与其原型之间是否具有足够的维特根斯坦所说的“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

语言中的标记现象(markedness)是指 - WELCOM

语言中的标记现象(markedness)是指 - WELCOM

论篇名语言的标记性∗刘云(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 北京 100871)提要 篇名语言与自然语言相比有众多差异,本文从标记理论出发给予了统一的解释,指出篇名语言与自然语言相比是一种标记性语言。

文章揭示了篇名语言标记性的种种表现形式,并分析了篇名语言标记性的语用动因,具体包括三个因素:称名性、话题性、经济性。

关键词 篇名语言 标记性 语用动因零、标记理论语言中的标记现象(markedness)是指一个范畴内部存在的某种不对称现象,例如就英语名词的“数”这一语法范畴而言,复数形式是有标记的(marked),一般要加-s标记,如teachers等,单数形式则是无标记的(un-marked),不需加-s。

概括地说,在“数”这一范畴内,复数是有标记项,单数是无标记项。

有标记和无标记的对立是语言里的普遍现象。

沈家煊(1997)指出,有标记和无标记的对立在语言分析的所有层次上都起作用。

人们大多关注语音(如英语“/b/”与“/p/”在有无[带声]上的对立)、形态(如英语“woman”与“man”的对立)、句法(“现在时”和“过去时”的对立,“肯定句”和“否定句”的对立)、语义(如反义形容词“大”和“小”、“深”和“浅”的对立)、语用(如英语初次相识时道声“How do you do”是无标记的,保持沉默则是有标记的),等等。

本文关注的是篇名语句针对自然语句的标记性,认为篇名语句是有标记的,自然语句是无标记的。

因此,本文所称的标记性是从篇章的角度而言的。

一、篇名语言与自然语言的异同篇名语言与自然语言有许多共同之处,自然语言中的词、短语、单句和复句都可以毫无变化地充当篇名,如:(1)狐狸(《当代小说》1998年8期)(2)不归的水手(《北方文学》1993年9期)(3)林业是中国环境资源立法最早最多最快的部门(《中国绿色时报》2002年10月9日)(4)课文是什么?语文教什么?(《福建中学教学》1999年1期)例(1)是词,例(2)是短语,例(3)是单句(只不过没有使用句号),例(4)是复句,这些篇名都可以直接用在自然语句中。

刘宓庆的风格标记理论及翻译批评

刘宓庆的风格标记理论及翻译批评

• They did not say anything. George reached
• • • • • •
down for a towel and wiped the counter. “I wonder what he did?” Nick said. “double-crossed somebody. That’s what they kill them for.” “I’m going to get out of this town,” Nick said. “Yes,” said George, “That’s a good thing to do.” “I can’t stand to think about him waiting in the room and knowing he’s going to get it. It’s too damned awful.” “Well,” said George, “you better not think about it.”
• 1、第一回: •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2、第二回:贾雨村看到智通寺联: •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思回头。 • 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
A Red, Red Rose
by Robert Burns
O my luve's like a red, red rose. • 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 • O my luve's like a melodie • That's sweetly play'd in tune. • 啊,我爱人象一朵红红的玫瑰, • 它在六月里初开; • 啊,我爱人象一支乐曲, • 它美妙地演奏起来。

标记理论新解

标记理论新解
1引 言 .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 ,中国夏商 时代的先民从对客观事物 的认识 中概 括出 阴阳的概念 。从字形 上看 , 阴阳二 字均有偏 旁 “ ” “ ” , 即 “ , 阜” 即山岗高地。因此阴为山之北 , 河之南 ; 阳为山之南 , 河之北。《 易 传・ 系辞》 : 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 称 “ ;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也就是说 , 。 无 论 昼 夜 明 暗 的 交 替 , 是 春 夏 秋 冬 的循 环 , 一 例 外 地 产 生 于 阴 ( 、 还 无 月 寒 ) 日、 ) 阳( 暑 的相互作用。… 易传》 《 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在充分 肯 定 世 界 具 有 永 恒 运 动 属 性 的 同时 , 重 探 讨 了 事 物 运 动 变 化 的原 因 , 着 即阴 阳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 阴阳是人类对 事物认识最基本也是最 高 度的概括。 标记理论是结构 主义语 言学的重要理论 之一 ,0世纪 3 2 0年代初 , 由布拉格学派 的音位学 家特鲁别茨柯依(r e ky Tu t o) b z 在研究语 音时 为强 调音位 的对 立关系而创立 , 由雅柯 布逊( kbo) 1 后 J o sni 人语法 和词汇领 a 3 域, 用来 描写语 法和语 义现象 。[标记 概念可应 用于语言分析的各个层 2 1 面, 8 自 O年代末被介绍到 国内以来 , 被广泛应用 于汉语语法研究 。中国 的阴阳学说 与西方 的标记理论 虽然各成体系 , 若仔 细考察 , 不难看 出其 内 在联 系 。 2 阴阳 学 说 与 标 记 理 论 . 下面将从 阴阳与标记概念 的界定 、阴阳变化 的规 律和标记理论的 发 展 以及 从 对 语 言 中所 体 现 的 阴 阳学 说 与标 记 理 论 的分 析 展 开 探 讨 。 21 念 的界 定 .概 《 问》 素 阴阳应象大论说 : 阴阳者 , “ 天地之道也 ( 对立统 一是一切事 物存 在的根本 )万 物之纲纪 ( , 一切事物都 不能违背这 个法则 ) 变化之 , 父母 ( 事物的变化是 由事物本 身阴 阳两方 面不断运动 和相互作用形 成 的 )生杀之本始 ( , 事物的产 生和毁灭都受 制于这个法 则 )神 明之 府也 , ( 这就是 自然奥妙的所在 )。【 ” = l 】 一切事物都是 由互相对立又互相依 存的 两个方面——阴阳构成的 。 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解释 , 盾( 阴阳 ) 用 矛 即 是 事物对立 统一的两个方 面 , 一切 事物的产生 、 发展和消 亡 , 都是矛盾 两 方 面 不 断 运 动 和 相 互 作 用 的 结 果 。 阴 阳 可 以 是 状 态 : 阳代 表 事 物 运 动 的、 活跃的 、 刚强的 、 积极的 、 光亮的 、 上升 的 、 露的 、 外 轻盈 的、 热烈 的等 属性。阴代表事物静止的 、 和的 、 柔 消极 的、 晦暗的 、 下降的 、 内隐 的 、 沉 重的 、 冷淡的等属性。也可以是事物 : 天为 阳、 为阴 ; 地 日为阳 、 月为 阴; 火 为 阳 、 为 阴 。[ 水 4 1 特鲁别 茨柯依在 给雅格 布逊的信 中指 出: 一对 音位相关 中,其 中 “ 个音位具 有某种标记 , 而另一个则没有这种标记 ” 。雅格布逊认为这 发 现 “ 仅对 语 言学 极 为重 要 , 多 人 类 文 化 学 现 象 也 可 以 用 标 记 原 不 许 理进行 区分 ” 语言标记性表现一种对立关系 , 。 对立 中的一个成分传达 种 明确 的、 限定 的概念 , 另一个则表示笼统 、 不确定 的范畴 。 前者为有 标记项 , 后者为无标记项 。 语言 中的无标记项有两种 解释: 1 无标记 () 项 。意义功能最广泛 、 最笼统 , 立信息不确定 , 而使无标记代 表某 对 从 个对立项 的整体范畴 ;2 无标记项显示 。 () 与有标记相关的信息不存在 , 为有 标 记 项 的 对 立 。 22阴 阳变 化 的 规 律 和 标 记理 论 的 发 展 . 阴 阳之间存在着相对 、 依存 、 消长 、 转化的关系。( ) 1 相对性 : 阴阳是 自然界相互联系的事物和现象对立的两个方面。如男为阳 、 女为阴。但 这种对立 , 即阴阳不是绝对的 , 必须根据相互 比较的对象而定 。就人 体 而言 , 体表属阳 , 内脏属阴 ; 就内脏而言 , 六腑属 阳 , 五脏属 阴; 就五脏 而 言, 心肺属阳 、 肝肾属阴。( ) 2 依存性 : 阴阳又是 自然界相互联系 的事 物 和现象统一的两个方 面。阴阳之间 , 相辅相承 、 相互依存 , 任何一方都不 能离开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 没有 男就 没有女 , 没有 女也就 没有男 。 3 消 () 长性 : 阴阳双方在对立统一 的基础上不断变化 , 阴消阳长与阳消阴长是 切事物运 动发展 的过程 。如由冬至春至夏 , 阴消阳长的过程 ; 是 由夏 至秋 至冬 , 又是 阳消阴长 的过程 。正是 由于 四季更替 , 才有了寒才有了春耕夏播秋收冬藏。( 转 化性 : 4) 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 下, 会向相反方面转化 , 阴可以转为阳 , 阳可以转 为阴。如果说 阴阳消长 是一个 量变的过程 , 阴阳转化则 是一个 质变的过 程。㈣ 特 鲁别茨柯 依的区别性特征是 以生理 发音为基础的 。而雅格布逊 指出 , 在音位层 次上 , 任何特定对立 中有标记项 的位置是由音位系统 中 这个对立 与其 他对立 之间的关 系所确定 的。 他还简化 了标记 的概念 , 用 + 号表有标记 , 一” ” 用“ 号表示 无标 记。上世纪 6 O年代 , 一些转 换生成 语 言学 家重新运用标记理论研究音位学 中的问题 , 并对其不断完善 。 乔 姆 斯基对标记 理论的一个 重要贡献是 : 任何特征是否有 标记或无 标记 完全是任 意的。如浊音(o e) vi d和清音(o e s) c vi l s两个特征都可以作为区 ce 别性特征 。【 ocd=一viees、 o e 】 + o e s] +vi ][ ocls]卜vi d =[vi l s e c c e 。有标记或无标 记并不一定非用 “ ” 一” + 或“ 表示。 A dre 、 hpr Gvn等人对标 n esn S a i o和 io 记概念进行 了多角度和深入 的考察 , 丰富 和发展 了标记理论。其 中以标 记价值 相似性理 论 、 标记 意义 不变量理论 、 语言共性标 记理论 、 语习 二 得 区别性标记假设等最具代表性 。 近几十年来 , 标记理论超越词法和句 法 研 究 的 初 级 阶段 , 展 到 语 义 学 、 用 学 、 用 语 言学 、 理 语 言 学 、 扩 语 应 心 社会语言学和符号学等领域 , 并取得 了重要成果 。[ 7 1 23对语言中所体现的 阴阳学说与标记理论的分析 . 从阴 阳与标记概念 的界定 、阴阳变化的规律和标记理论 的发展两 方面来看 , 阳学说与标记理论在语 言中有着很多相通之处 。首先 , 阴 有 标记与阴对应 , 而无标记与 阳对应。 如英语单词 mae hme 两者在语 r和 o , 义上的根本差 别在于前者为雌性, 后者 为雄 性。用标记法表示, 为 ma 有标记 , 为阴性 ;os hre为无标记 , 阳性 。其次 , 为 在同一场域 中, 阴或 阳 、 有标记或无标记并非一一对应关系 。以手指 为例 , 大拇 指为 阳, 其它 四 个手指为阴。[ 9 1 我们可对英语中的亲属关 系从 意义和形态上进行标注 。 如 fte 为 无 标 记 , gada e 和 fle-n l ahr 而 rnft r ahri—a h w为 有 标 记 。 次 , 阳 再 阴 对 立 、 标 记 与 无标 记 对立 是 相互 依 存 的 。如快 乐 为 阳 , 快 乐 为 阴 : 有 不 英 语 中 h p y为无 标记 ,n ap ap u hp y为有标记 。最后 , 阴或 阳 、 有标记或无标 记并非绝对 的, 而是相对 的。 在不 同场域 中, 阴和阳、 有标记和无标记是 可 以相互转化 的。如月亮对 于太阳则为阴 , 对于 星辰则 为阳 : 语 中的 英 mo e 对 于 fte 则为阴 , tr h a r h 对于 gad ohr r n m te 则为阳。

浅谈标记理论

浅谈标记理论

则不 符合 语 言普遍 性原 则 , 是各 个语 言所 特有 的 , 因
此是 有标 记 的 J 。 二、 标 记理 论 的运用
受 到种 种 限制 , 即标 记成 分 。 ” ¨ 2 儿 我 们 可 以这样 来 理解标 记理论 的基 本 内涵 : 在语 言 中 , 相对 于 有标记 成 分而 言 , 无标 记 成 分更 为 基 本 , 更 为 自然 , 更 为 常
应地, 不具有此特征 的那个音位被称为无标记音位。
现在 我们 通过 具体 的例 子来说 明 。在 下 面三对 辅音 音 位/ p / 和I b /、 / t / 和/ d /、 / k / 和/ g / 中, 当发/ b /、 / d / 、 / g / 音 时, 声带 需要 振 动 , 所 以它 们 被称 为浊 辅

现在 已经 被广泛 运用 于语 言学 的各个 领域 。笔 者拟 从标 记理 论的定 义 , 标 记理 论 在 音 位 、 词法 、 词 汇 和 句法层 面上 的应 用 , 以及 研 究 标 记 理论 的意 义 三个 方面作 一初 步探 讨 。

分 析之 上 的 , 所 以标 记 概 念 已不 再 是 传 统 意 义 上 ( 即布拉 格学 派 的标记 理论 ) 的 绝对 概 念 , 而是 一个
相对 概 念 。( 3 ) 乔 姆斯 基 的标 记 理 论是 建 立 在 他 的
普遍语法( U n i v e r s a l G r a m m a r ) 理论之上的。根据普 遍语法理论 , 语法规则可 以分 为核心 ( c o r e ) 和边缘 ( p e r i p h e r y ) 两种 类 型 。核 心语 法 规 则 是 无 标 记 的 ,
收稿 日期 : 2 0 1 2—1 2— 2 3

markedness theory标记理论

markedness theory标记理论

Markedness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Unmarked" redirects here. For undecorated law enforcement vehicles, see Police car#Functional types.Markedness, a term which originated in linguistics, is the state of standing out as unusual or difficult in comparison to a more common or regular form. In a marked/unmarked relation, one term of an opposition is the broader, dominant one. The dominant default or minimum effort form is known as the 'unmarked' term and the other, secondary one is the 'marked' term. In other words, it is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rmal" linguistic unit (i.e. the unmarked term) compared to the unit's possible "irregular" forms (i.e. the marked term). For example, in English, irregular verbs are marked, while regular verbs are unmarked in comparison.In linguistics, markedness can apply, among others, phonological, grammatical, and semantic oppositions, defining them in terms of 'marked' and 'unmarked' oppositions like honest(unmarked) vs. dishonest(marked). Marking may be purely semantic, or may be realized as extra morphology. The term derives from the 'marking' of a grammatical role with a suffix or other element, but has been extended to situations where there is no morphological distinction.In the social sciences more broadly, markedness is used to distinguish two meanings of the same term, where one is common usage (unmarked sense) and the other is specialized to a cultural context (marked sense).Contents[hide]∙ 1 Marked and unmarked word pairs∙ 2 Background in the Prague School∙ 3 Jakobsonian tradition∙ 4 Cultural markedness∙ 5 Local markedness and markedness reversals∙ 6 Universals and frequency∙7 Diagnostics∙8 Markedness in generative grammar∙9 See also∙10 References∙11 BibliographyMarked and unmarked word pairs[edit]In terms of lexical opposites, marked form is a non-basic, often one with inflectional or derivational endings. Thus, a morphologically negative word form is marked as opposed to a positive one: happy/unhappy, honest/dishonest, fair/unfair, clean/unclean and so forth. Similarly, unaffixed masculine or singular forms are taken to be unmarked in contrast to affixed feminine or plural forms: lion/lioness, host/hostess, automobile/automobiles, child/children. An unmarked form is also a default form. For example, the unmarked lion can refer to a male or female, while lioness is marked because it can refer only to females.The default nature allows unmarked lexical forms to be identified even when the opposites are not morphologically related. In the pairs old/young, big/little, happy/sad, clean/dirty, the first term of each pair is taken as unmarked because it occurs generally in questions. For example, English speakers typically ask how old (big, happy, clean) … something or someone is. To use the marked term presupposes youth, smallness, unhappiness, or dirtiness.Background in the Prague School[edit]While the idea of linguistic asymmetry predated the actual coining of the terms 'marked' and 'unmarked' the modern concept of markedness originated in the Prague School structuralism of Roman Jakobson and Nikolai Trubetzkoy as a means of characterizing binary oppositions.[1]Both sound and meaning were analyzed into systems of binary distinctive features. Edwin Battistella said "Binarism suggests symmetry and equivalence in linguistic analysis; markedness adds the idea of hierarchy."[2]Trubetzkoy and Jakobson analyzed phonological oppositions such as nasal versus non-nasal as defined as the presence versus the absence of nasality; the presence of the feature, nasality, was marked; its absence, non-nasality, was unmarked. For Jakobson and Trubetzkoy, binary phonological features formed part of a universal feature alphabet applicable to all languages. In his 1932 article "Structure of the Russian Verb", Jakobson extended the concept to grammatical meanings in which the marked element 'announces the existence of [some meaning] A' while the unmarked element 'does not announce the existence of A, i.e., does not state whether A is present or not'.[3] Forty years later, Jakobson described language by saying that "every single constituent of a linguistic system is built on an oppositionof two logical contradictories: the presence of an attribute('markedness') in contraposition to its absence ('unmarkedness')."[4]In his 1941 Child Language, Aphasia, and Universals of Language, Jakobson also suggested that phonological markedness played a role in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loss. Drawing on existing studies of acquisition and aphasia, Jakobson suggested a mirror image relationship determined by a universal feature hierarchy of marked and unmarked oppositions. Today many still see Jakobson's theory of phonological acquisition as identifying useful tendencies.[5]Jakobsonian tradition[edit]The work of Cornelius van Schooneveld, Edna Andrews, Rodney Sangster, Yishai Tobin and others on 'semantic invariance' (different general meanings reflected in the contextual specific meanings of features) has further developed the semantic analysis of grammatical items in terms of marked and unmarked features. Other semiotically-oriented work has investigated the isomorphism of form and meaning with less emphasis on invariance, including the efforts of Henning Andersen, Michael Shapiro, and Edwin Battistella. Shapiro and Andrews have especially made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semiotic of C. S. Peirce and markedness, treating it as "as species of interpretant" in Peirce's sign-object-interpretant triad.Functional linguists such as Thomas Givon have suggested that markedness is related to cognitive complexity—"in terms of attention, mental effort or processing time".[6] And linguistic 'naturalists' view markedness relations in terms of the ways in which extralinguistic principles of perceptibility and psychological efficiency determine what is natural in language. Linguist Willi Mayerthaler, for example, defines unmarked categories as those "in agreement with the typical attributes of the speaker".[7]Cultural markedness[edit]Since a main component of markedness is the information content and information value of an element,[8] some studies have taken markedness as an encoding of that which is unusual or informative, and this is reflected in formal probabilistic definitions of Markedness and Informedness (as chance-correct unidirectional components of the Matthew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corresponding to deltap and deltap'.[9]Conceptual familiarity with cultural norms provided by familiar categories creates a groundagainst which marked categories provide a figure, opening the way for markedness to be applied to cultural and social categorization.As early as the 1930s Jakobson had already suggested applying markedness to all oppositions, explicitly mentioning such pairs as life/death, liberty/bondage, sin/virtue, and holiday/working day. Linda Waugh extended this to oppositions like male/female, white/black,sighted/blind, hearing/deaf, heterosexual/homosexual, right/left, fertility/barrenness, clothed/nude, and spoken language/written language.[10] Battistella expanded this with the demonstration of how cultures align markedness values to create cohesive symbol systems, illustrating with examples based on Joseph Needham's work.[11] Other work has applied markedness to stylistics, music, myth.[12]Local markedness and markedness reversals[edit]Markedness depends on context. What is more marked in some general contexts may be less marked in other local contexts. Thus, "ant" is less marked than "ants" on the morphological level, but on the semantic (and frequency) levels it may be more marked since ants are more often encountered many at once than one at a time. Often a more general markedness relation may be reversed in a particular context. Thus, voicelessness of consonants is typically unmarked. But between vowels or in the neighborhood of voiced consonants, voicing may be the expected or unmarked value.Reversal is reflected in certain Frisian words' plural and singular forms:[13]In Frisian, nouns with irregular singular-plural stem variations are undergoing regularization. Usually this means that the plural is reformed to be a regular form of the singular:∙Old paradigm: "koal" (coal), "kwallen" (coals) → regularized forms: "Koal" (coal), "Koalen" (coals).However, a number of words instead reform the singular by extending the form of the plural:∙Old paradigm: "earm" (arm), "jermen" (arms) → regularized forms: "jerm" (arm), "jermen" (arms)The common feature of the nouns that regularize the singular to match the plural is that they occur more often in pairs or groups than singly; they are said to be semantically (but not morphologically) locally unmarked in the plural.Universals and frequency[edit]Joseph Greenberg's 1966 book Language Universals was an influential application of markedness to typological linguistics and a break from the tradition of Jakobson and Trubetzkoy. Greenberg took frequency to be the primary determining factor of markedness in grammar and suggested that unmarked categories could be determined by "the frequency of association of things in the real world".Greenberg also applied frequency cross-linguistically, suggesting that unmarked categories would be those that are unmarked in a wide number of languages. However, critics have argued that frequency is problematic because categories that are cross-linguistically infrequent may have a high distribution in a particular language.[14]More recently the insights related to frequency have been formalized as chance-corrected conditional probabilities, with Informedness (deltap') and Markedness (deltap) corresponding to the different directions of prediction in human association research (binary associations or distinctions) [15] and more generally (including features with more than two distinctions).[9]Universals have also been connected to implicational laws. This entails that a category is taken as marked if every language that has the marked category also has the unmarked one but not vice versa.Diagnostics[edit]Markedness has been extended and reshaped over the past century and reflects a range of loosely connected theoretical approaches. From emerging in the analysis of binary oppositions, it has become a global semiotic principle, a means of encoding naturalness and language universals, and a terminology for studying defaults and preferences in language acquisition. What connects various approaches is a concern for the evaluation of linguistic structure, though the details of how markedness is determined and what its implications and diagnostics are varies widely. Other approaches to universal markedness relations focus on functional economic and iconic motivations, tying recurring symmetries to properties of communication channels and communication events. Croft (1990), for example, notes that asymmetries among linguistic elements may be explainable in terms economy of form, in terms of iconism between the structure of language and conceptualization of the world.Markedness in generative grammar[edit]Markedness entered generative linguistic theory through Chomsky and Halle's The Sound Pattern of English. For Chomsky and Halle, phonological features went beyond a universal phonetic vocabulary to encompass an 'evaluation metric', a means of selecting the most highly-valued adequate grammar. In The Sound Pattern of English, the value of a grammar was the inverse of the number of features required in that grammar. However, Chomsky and Halle realized that their initial approach to phonological features made implausible rules and segment inventories as highly valued as natural ones. The unmarked value of a feature was cost-free with respect to the evaluation metric, while the marked feature values were counted by the metric. Segment inventories could also be evaluated according to the number of marked features. However, the use of phonological markedness as part of the evaluation metric was never able to fully account for the fact that some features are more likely than others or for the fact that phonological systems must have a certain minimal complexity and symmetry[16]In generative syntax, markedness as feature-evaluation did not receive the same attention that it did in phonology. Chomsky came to view unmarked properties as an innate preference structure based first in constraints and later in parameters of universal grammar. In their 1977 article 'Filters and Control', Chomsky and Howard Lasnik extended this to view markedness as part of a theory of 'core grammar':We will assume that [Universal Grammar] in not an 'undifferentiated' system, but rather incorporates something analogous to a 'theory of markedness' Specifically, there is a theory of core grammar with highly restricted options, limited expressive power, and a few parameters. Systems that fall within core grammar constitute 'the unmarked case';we may think of them as optimal in terms of the evaluation metric. An actual language is determined by fixing the parameters of core grammar and then adding rules or conditions, using much richer resources, ... These added properties of grammars we may think of as the syntactic analogue of irregular verbs.[17]A few years later Chomsky would describe it this way:The distinction between core and periphery leaves us with three notions of markedness: core versus periphery, internal to the core, and internal to the periphery. The second has to do with the way parameters are set in the absence of evidence. As for the third, there are, no doubt, significant regularities even in departures from the core principles (for example, in irregular verb morphology in English), and it may be that peripheral constructions are related to the core in systematic ways, say by relaxing certain conditions of core grammar.[18]Some generative researchers have applied markedness to 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 treating it as an inherent learning hierarchy which reflects the sequence in which constructions are acquired, the difficulty of acquiring certain constructions, and the transferability of rules across languages [REF NEEDED]. More recently, Optimality Theory approaches emerging in the 1990s have incorporated markedness in the ranking of constraints.[19]See also[edit]∙Lemma (morphology)∙Lexeme∙Inflection∙Matthew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Marker (linguistics)∙Null morpheme∙Underlying representationReferences[edit]1.Jump up ^ Andersen Henning "Markedness--The First 150 Years". In Markedness inSynchrony and Diachrony. Mouton de Gruyter, Berlin, 19892.Jump up ^ Battistella, Edwin Markedness: The Evaluative Superstructure of Language.SUNY Press, 1990.3.Jump up ^ Jakobson, R 1932 "The Structure of the Russian Verb" reprinted in Russianand Slavic Grammar Studies, 1931-1981,Mouton,1984.4.Jump up ^ Jakobson, R Verbal Communication. Scientific American 227: 72-80, 19725.Jump up ^ Battistella, Edwin, The Logic of Markedness. NY: Oxford Uniuversity Press,1996,6.Jump up ^ Givôn Thomas Syntax: A Functionai-Typological Introduction,volume2,John Benjamins, Amsterdam 1990.7.Jump up ^ Mayerthaler Willi Morphological Naturalness. Karoma, Ann Arbor,1988.8.Jump up ^ Battistella, Markedness, 1990.9.^ Jump up to: a b Powers, David M W (2007/2011). "Evaluation: From Precision,Recall and F-Score to ROC, Informedness, Markedness & Correlation". Journal ofMachine Learning Technologies2 (1): 37–63.10.Jump up ^ Waugh, Linda Waugh, Marked and Unmarked: A Choice BetweenUnequals in Semiotic Structure. Semiotica 38: 299-318, 198211.Jump up ^ Battistella, Edwin, Markedness, 1990, 188-189.12.Jump up ^ Myers-Scotton Carol (ed.) Codes and Consequences: Choosing LinguisticVarieties. Oxford, 1998; Hatten Robert Musical Meaning in Beethoven: Markedness,Corre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4; Liszka, James J. TheSemiotic of Myth.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913.Jump up ^ Tiersma, Peter. "Local and General Markedness", Language, 1982.14.Jump up ^ Battistella, Edwin, The Logic of Markedness, 1996, 51.15.Jump up ^ Perruchet, P.; Peereman, R. (2004). "The exploitation of distributionalinformation in syllable processing". J. Neurolinguistics17: 97−119.16.Jump up ^ Kean, Mary-Louise, The Theory of Markedness in Generative GrammarIndiana University Linguistics Club, Bloomington, IN, 198017.Jump up ^ Chomsky Noam and Howard Lasnik, Filters and Control. Linguistic Inquiry8.3: 425-504 197718.Jump up ^ Chomsky, Noam. Knowledge of Language: Its Nature, Origin and Use.Praeger,198619.Jump up ^ see Archangeli 1997Bibliography[edit]∙Andersen Henning 1989 "Markedness--The First 150 Years", In Markedness in Synchrony and Diachrony. Mouton de Gruyter, Berlin.∙Andrews Edna 1990 Markedness Theory: The Union of Asymmetry and Semiosis in Language, Duke University Press, Durham,NC.∙Archangeli Diana 1997 "Optimality Theory: An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 in the 1990s", In Optimality Theory: An Overview. Blackwell, Maiden, MA.∙Battistella Edwin 1990 Markedness: The Evaluative Superstructure of Language, SUNY Press, Albany, NY.∙Battistella Edwin 1996 The Logic of Markednes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Y.∙Chandler, Daniel 2002/2007 Semiotics: The Basics, Routledge, London, UK.∙Chandler, Daniel 2005 Entry on markedness. In John Protevi (Ed.) (2005) Edinburgh Dictionary of Continental Philosophy, Edinburgh: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Press.∙Chomsky, Noam and Morris Halle 1968 The Sound Pattern of English, Harper and Row, NY∙Greenberg Joseph Language Universals, Mouton, The Hague, 1966.∙Trask, R.L. 1999 Key Concepts i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对立关系 [关系对立词的标记性及其与性别卑视]

对立关系 [关系对立词的标记性及其与性别卑视]

对立关系[关系对立词的标记性及其与性别卑视]: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工具,所以,语言必定反映人们的思想和文化观念。

性别卑视是一种由来已久的社会现象,它隐含在社会生活、文化和语言中。

性别卑视涵盖对两种性别,即男性和女性的偏见和卑视。

但在语言使用中,对女性的卑视更加显而易见,而这种现象可以由关系对立词的标记性略见一斑。

本文拟商量关系对立词的标记性和性别卑视现象的关系。

一标记的概念与内涵1 标记理论标记理论是结构主义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由布拉格学派的音位学家特XX别茨柯依首创于20世纪30年月,最初用于音位学。

特XX别茨柯依指出,在语言系统中,存在着有标记与无标记的二分对立现象,“在相关的两个音位中,其中一个音位具有某种标记,而另一个音位则没有这种标记〞。

音位层上的标记与无标记现象仅发生在这种成对的音位中,具有相关标记的叫有标记成分,不具有相关标记的叫无标记成分。

比方:英语中的t和d、k和g、p和b、s和z等。

在t和d这组音位中,t是清辅音,所以是无标记成分,而d是浊辅音,所以是有标记成分。

也就是说,在上述例子中,振动声带特征构成了相关标记。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理论被应用到语言分析的各个层面上,从音位、词法、词汇到语法〔尤其是句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以其独特的方法论优势在当代语言学讨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这一发觉不仅对语言学极为重要,很多人类文化现象也可以用标记原理进行区分。

一种文化系统中有标记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系统中却被看成无标记的,生与死、自由与压迫、罪恶与美德、节假日与工作日等很多社会现象都可以概括为一种有或没有的关系。

语言标记性表示一种对立的不对称关系,对立中的一个成分具有某种特征,而另一个没有这种特征。

在这种对立中,前者称为有标记项,后者称为无标记项。

例如:lion/lioness;tiger/tigress;long/short;fr/ner; wide/nrrow。

用标记理论浅析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用标记理论浅析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用标记理论浅析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摘要]性别歧视是个存在很久的问题,从人类的文明开始就存在着。

长期以来,女性一直被认为是感性、细腻、温柔、依赖性强的代表,而男性则典型的是理性、阳刚、大大咧咧的代表。

传统的性别观严重压抑着女性身上的男性气质和男性身上的女性气质,阻碍了人的发展。

本文从标记理论出发分析英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从历史、经济、家庭及社会等四方面分析了性别歧视的原因。

现在人们已意识到性别歧视并开始着手解决这一问题,只要齐心协力,一定会最终解决这一社会问题。

[关键词]标记理论性别歧视原因解决方式[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7-0074-02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它可以用来描述世界和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

社会性别是指人们所认识到的基于男女生理差别之上存在的社会性差异和社会关系。

不难发现,在社会语言上语言本身具有贬义的色彩。

性别歧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和文化建设,多年来一直受到女权主义的挑战。

在一些国家,妇女没有投票的权利,也没有机会参与政府事务。

有的国家,妇女是不允许出现在仪式上的,若必须去公共场所时,她们要用头纱遮住脸。

在许多的西方国家,女性一旦结婚,便失去结婚之前的姓改为随丈夫的姓。

此外,从语言的运用上我们也能看到性别歧视现象。

很多的名言警句及俗语里都暗示了性别歧视。

比如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这句话里men(男人)指的是所有的人。

man and women,boys and girls这些说法中均把男人、男孩放到前边,而女人和女孩则被放在了后面。

我们不得不承认,以上的句子或词组带有歧视性。

现在人们已开始认识到女性角色重要性。

女性应该受到尊敬,也应该得到公平对待。

最近几年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很显著。

一项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十份简历中平均有一份能得到面试的机会。

56.7%的被调查的女大学毕业生觉得女生的机会较少。

标记理论文献综述

标记理论文献综述

标记理论文献综述作者:吴佩倩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4年第08期【摘要】标记理论是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它在语言分析的各个层面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对标记理论的提出进行了介绍,并且描述了几个主流学派对其的不同定义和划分标准。

目前标记理论正被应用于二语习得和教学等领域,这是目前的研究热点。

【关键词】标记理论语言学学派定义标准一、标记理论的提出标记理论(MarkednessTheory)是由布拉格语言学派首先创立于20世纪30年代初,是结构主义语言学中重要的理论之一。

标记(markedness)的概念最初的提出者是俄国音位学家特鲁别茨柯依。

之后布拉格学派的另一个代表人物雅柯布逊(Jakobson)将其引入词汇和语法领域,用来描写语法和语义现象。

二、不同语言学家对标记理论的定义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特鲁别茨柯依提出四种可能的音系对立类型,其中表缺对立被定义为标记性。

表缺对立即一对语言特征的两个对立体,如果有某种语言特征,即被认为是有标记的;与之对立的无法确定有无该语言特征的,即被认为是无标记的。

例如:voiced/voiceless,nasalized/non-nasalized,rounded/unrounded。

相似于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的观点,音系学家把标记理论定义成两个对比的语言学元素:有特定的显著特征的是有标记的,反之则为无标记。

例如,发音/t/和/d/是一个最小配对,t/是/voiced/因此是无标记的,而相反/d/是/+voiced/所以是有标记的。

从语义学者的角度来说,Lyons将标记理论定义成“无标记项是有标记项的上级共词位姊妹单元”例如,在dog/bitch中,dog具有泛指性,包含了“male”和“female”两层含义,是无标记的;而bitch专指“female”语义范围较窄,因而是有标记的。

根据类型学者的研究,那些很普遍的并存在于大多数语言中的特点即为无标记的,反之特定于一种语言或只存在于极少数语言中的则为有标记的。

Markedness Theory语言学,标记理论ppt课件

Markedness Theory语言学,标记理论ppt课件
Eg, “how do you do” is a common greeting when the two strangers meet for the first time. But if one keeps silent when he/she meets with another one for the first time, it will show a special meaning which is absolutely different from what “how do you dou?”implicates. in other words, the social greetings are often unmarked or meaningless in the communicative circumstances and they are just exchanges of conventional greetings and have no meaning at all.
(c)equipollent opposition均等对立,which means that the opposite phonetics have their distinctive features respectively.eg/p/-/t/-/k/ is that they are labial,alveolar and velar respectively.
Eg. high/low; old/young; good/bad,etc. How old are you? Not how young are you? How high is the building?
Extension of Markedness Theory

标记理论下的“被”字句句式语义新解

标记理论下的“被”字句句式语义新解

28作者简介:刘琪,女,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标记理论下的“被”字句句式语义新解刘 琪(中国人民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872)摘 要:“被”字句按照标记度大小可以分为无标记“被”字句和有标记“被”字句。

这种标记性不仅体现在句法上,也体现在语义和语用上。

“被”字句(A 被B +V P)句法标记度大小取决于“A”“B”和“V P”三个成分:当A 为原型受事、B 为原型施事、VP 为二价或三价动作动词时,“被”字句是无标记的,其句式语义为“施受/被动关系”。

随着句式标记度的提高,A 不再是原型受事,B 也不再是原型施事,此时VP 往往为心理动词或性状谓词,句式语义强调的是“使因—结果”。

像“被授予”类承赐型“被”字句和“被自杀”类新兴“被”字式,它们都属于高标记的“被”字句,这些句式中不再凸显“施受/被动关系”和“使因—结果”语义,转而凸显的是一种情态语用义,表达主观态度、价值或情感。

“被”字句并不是历来被认为的“一个特殊句式”,而是一组具有共性特征的句式的集合。

标记度的引入解决了以往关于“被”字句句式语义的纷争。

关键词:“被”字句;标记度;句法;句式语义;主观倾向2021年第2期总第704期MODERN CHINESENo.2General No.704现代语文一、引言关于“被”字句到底表示什么样的语法意义,一直以来都是学界争论的焦点,主要观点有:一是以王力为代表的“不幸或不愉快”说[1](P430-433);二是杉村博文的“意外”说[2];三是以祖人植为代表的观点,强调其表“被动”的基本语义性质[3];四是以薛凤生为代表的观点,认为它表示“由于B 的关系,A 变成C 所描述的状态”[4];五是邵敬敏、赵春利的观点,作者认为,“被”是用来引进发生某个动作或行为事件的动因,但因为“被”字句中受动作的影响者才是句子的语义重心,动因则显得不那么重要,往往可以省略,因此,“被”字句可以分为“动因被字句”和“省隐被字句[5];六是施春宏的观点,他指出,“被”字句的语义表示“凸显役事受到致事施加的致使性影响的一种结果”[6]。

标记理论对英语零冠词特殊用法的解释

标记理论对英语零冠词特殊用法的解释

标记理论对英语零冠词特殊用法的解释作者:陈小云原苏荣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17期摘要:零冠词在日常英语学习中受到较少的关注,造成学习者对定冠词和不定冠词的滥用。

因为学习者对零冠词的用法不求甚解,尤其对其特殊用法感到困惑。

本研究收集了《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中与零冠词连用较为特殊的两类名词,即与零冠词连用表示机构的名词和与零冠词、介词“at”,“in”,“on”等连用的名词,运用标记论对零冠词的这两种特殊用法进行解释。

最终归纳出零冠词与指称功能之间的关联标记模式,帮助学习者消除对零冠词用法的困惑,能够恰当地使用零冠词。

关键词:标记性理论零冠词用法解释一、引言零冠词(zero article)是指在名词前不加冠词的情况,国内对于零冠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义指称方面。

但是对于一个词在某些情况下用定冠词或不定冠词而在其他情况下又使用零冠词的特殊情况,没有较为详尽的解释。

本文旨在通过标记性理论(Markedness theory)解释零冠词的标记性用法和非标记性用法,从而加深对零冠词的理解,减少过度使用定冠词或不定冠词的情况。

二、冠词的语义区分通常,冠词的语义区分有两个标准:一是特指性,二是定指性。

特指性(specificity)指事物的唯一性和独特性或者概念空间中的唯一,相对不受时空影响的语义范畴(William Frawley,1992: 69)。

而定指性(definiteness)指的是说者认为听者对该信息的已知预设。

相反,如果一个名词是不定指的,则表示这个名词携带着新信息,即听者未知的信息。

(William Frawley 1992: 74)。

因此,Givón(1984: 407)提出了特指性和定指性标度,如图1所示:图1显示了特指性与定指性的关系,定指词往往具有特指性,与定冠词“the”、数词搭配;不定指词既可以是特指又可以是泛指,可以与不定冠词“a(n)”或零冠词搭配;类指词既可以是特指又可以是泛指,与定冠词、不定冠词、零冠词搭配。

标记理论研究综述

标记理论研究综述

meaning) 和词汇意义 (lexical meaning) ,这种观点仍然是站
得住脚的 ,特别是在共时平面 。[9]
四 、结语
从以上综述可以看出 ,标记理论从创立至今还不到一百
年的历史 ,却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 ,在标记理论传入中国二
十多年的时间里 ,国内对标记现象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有
论文也有专著。但总的来看 ,目前的研究还比较零散 ,不成系
分出九种不同的音位对立 ,其中与音位学标记概念的产生 相关的有四种音位对立 : 表缺对立 (p rivative oppo sition) ; 程度对立 ,或称渐次对立 (gradual oppo sition) ;均等对立 (e2 quipollent oppo sitio n) ; 可 中 和 对 立 ( neut ralizable oppo si2 tio n) 。其中涉及标记现象的是有无对立和中和对立 。[5]
统。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对词汇层面的研究较多而对
语言其他层面的研究不够 ;二是对语义平面的研究较多 ,解释
3. 乔姆斯基等 ———标记理论的完善阶段 实际上 ,标记理论自 20 世纪 30 年代提出以后曾经有 过一个沉默期 ,它的再次提及应该归功于转换生成语言学 家 。1968 年 ,乔姆斯基和哈勒等人合作出版了《英语发音 模式》( The S oun d Pattern of En glis h ) 一书 ,重新运用标 记理论研究音位学的问题 ,并对该理论不断加以完善 。他 们注重研究语言共性 ,应用区别性特征理论来分析语音和 音位系统 ,给每一个区别性特征赋子一个标记值 ,如“浊音” 被认为是有标记的 ,而“非浊音”是无标记的 。另外 ,从语言 共性的角度看 ,人类语言中音位形成一个自然的等级 ,在潜 在的用途上不是相等的 ,有些音位和音位系统比另外一些 更普遍 。更常见 、更普遍的语音在发音复杂程度上要低一 些 ,被称为标记程度较弱 。比如 ,软腭辅音和卷舌辅音在人 类语言中普遍少见一些 ,而且在一种语言内部复杂音位的 数量上要少于简单音位的数量 ,在使用频率上也要低一些 。 乔姆斯基在后期的研究中将标记理论引入生成语法 , 从核心语法出发 ,围绕四个方面的问题展开研究 :标记概念 与核心语法的关系 ;核心语法内部有标记与无标记参数的 存在状况 ;参数设置所需的触发性证据 ;标记关系的确定 。 4. 标记理论的新发展阶段 布拉格学派创立音位标记 ,并首先将标记概念扩展到 语言研究的各个方面 ,雅格布逊运用有标记和无标记对立 的概念研究俄语词法 ,乔姆斯基在后期的研究中将标记理 论引入生成语法 。近几十年来 ,标记理论超越词法和句法 研究的初级阶段 ,扩展到类型学 、语义学 、心理语言学 、语用 学 、符号学 、应用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等领域 ,并取得了重 要成果 。 (1) 类型学 。类型学家把原来的以二元论哲学为基础 的二分模式变成多分模式 ,认为标记性是个程度问题 ;把一 个范畴的标记模式变为多个范畴相关的标记模式 。[7] (2) 语义学 。在语言的语义层次上 ,标记对词义的区分 与定义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语义的微观层次 ,标记把 原来难以确定的语义精确化了 。标记理论的另一个语义扩 展是对语义场中的亲属关系进行分析 ,从意义和形态两个 方面对语义场进行标注 。 (3) 心理认知语言学 。心理语言学家在一项心理实验 中发现 ,儿童首先学会无标记的元音与辅音 ,婴儿学会的第 一个词是妈妈 (Mama) 和爸爸 ( Papa) ,从语言习得的角度 讲 ,Mama 和 Papa 包含了最自然易学的无标记元音/ a :/ 和 辅音/ m/ ,/ p/ ,这些音素婴儿在啼哭时就已经学会了 。 (4) 语用学 。社交寒暄用语在交际场合常为无标记的 或没有确定含义 ,只不过是寒暄客套而已 ,不传达肯定信 息 。恰恰相反 ,沉默不语却是有标记的 ,因为它传达一种肯 定信息 ,起到某种特定的交际作用 。

标记理论与否定的等效翻译

标记理论与否定的等效翻译

只 是一个 独 立的 客观 实 体 。在语 义 层 次 上也 有 标 记 这 一概 念 , 子 顺序 。在 b句 中 In the front se at sat为有 标记 主位 (新信 息),
例 如 :
这种 有标 记 的主位 ,与 上一 句 相 比,传 递 了更 多 的信 息 ,从 而 可
(二 )标记象似性
中 ,如果 A 能 中性 化 上下 文意 思而 B不 能 ,则 A 为 无标 记 项 ,B
象似性 主要 指形 式与 意 义 之 间 的 映 照关 系 。20世 纪 大 量 为有标 记项 。例 如 ,人 们 一 般 习惯 上 只说 “他 有 多 高 ”、“面积 有
关 键 词 :标记 性 ;否定 ;等效翻 译 中图 分类 号 :H315.9 文献 标 志码 :A 文章编 号 :1671—9476(2013)01—0076—04
一 、 标 记 理 论
的语言 研究 表 明 ,象似 性 在语 言 的每个 层 面(语 音 、词 法、句法 )
(一 )无标记与有标 记
最早 提 出“标 记 ”这 一 概 念 的 是 布 拉 格 学 派 的 语 言 学 家 步将标 记象 似性 定 义为 :标记 性 从 无 到有 象 似 于认 知 的 自然顺
Trubetzkoy和 Jakobson。Trubetzkoy发 现 了 语 音 的对 立 ,如 清 序 ;有 标记 特征 象似 于 额外 意 义 。例 如 ,在讨 论 主 位 (句子 的 第
周 口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
2013年 1月 Jan.2013
标记理论 与否定 的等效翻译
康 凯
(周 口师范学院 外 国语 学院,河南 周 口 46600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布标准(句法环境多少)
无 有 有,无
无标记项>有标记项
无标记项=有标记项
频率标准(使用频率高低)
无 有 有
有,无
无标记项>有标记项
无标记项=有标记项
• 5)意义标准:语法中无标记项的意义一般比 有标记项的意义宽泛。 • 如:преподаватель“教师;男教师”这一职 业名称可以指称有标记项名词 преподавательница“女教师”。 • 6)历时标准:在语言发展中,一种语言如果 有标记项和无标记项都有标志,总是有标记项 的标志先于无标记项的标志出现,晚于无标记 项的标志消失。 • 如:一种语言的名词单数和复数都加标记,复 数标记先于单数标记出现,晚于单数标记消失。
有标记项 形式标记 词有形式上的标记(如: 有标记形容词基本都可 以加后缀(-ость)变成 名词;性别对立的双分 反义词对中阳性名词) 语义标记 意义具体
无标记项 词无形式上的标 记(如:形容词 后缀不规则;性 别对立的双分反 义词对中阴性名 词) 意义宽泛
分布标记 分布相对狭窄,可使用 的语境较少,使用频率 低。
标记理论
目录
• • • • 一、标记理论的理论来源 二、标记理论的界定 三、判别有无标记项的标准 四、反义词的标记性的几种表现
一、标记理论的理论来源
• 最早提出标记(маркированность)概念的是布 拉格学派的俄国语言学家特鲁别茨柯依(Н. С. Трубецуой)。他把索绪尔的对立论和博.德.库 尔德内的功能观成功地运用到语言学领域。
三、判别有无标记项的标准
• 1.组合标准:一个语法范畴中用来组合成有标 记项的语素数目比无标记项的多,至少也一样 多。
• 如:俄语阳性硬辅音结尾的名词,复数比单数 多一个字母:студент – студенты
组合标准(语素数目多少) 有 无 有,无
有标记项>无标记项
有标记项=无标记项
• 2)聚合标准:聚合成一个无标记范畴的成员比 聚合成一个有标记范畴成员的多,至少也一样 多。 • 如:俄语第三人称代词,无标记项的单数有阳 性、阴性、和中性三种形式(он, она, оно), 复数只有一种形式(они)。
• 标记理论发展至今的主要阶段
• 1. 特鲁别茨柯依创立音位学;(音位有三种对立) • 1)否定对立,指两个音位的对立在于某一特征的 有无。 • 如:清辅音/к/,/т/,/с/,/ш/,/ф/ • 浊辅音/г/,/д/,/з/,/ж/,/в/ • 特征:声带是否振动 • 具有某一特征的对立方面是标记成分,如浊辅音 • 不具有该特征的对立面是无标记成分,如清辅音
• 2. 雅柯布森提出音位区别性特征标记,并扩展 到词法研究中;(二分对立) • 雅柯布森只承认二分对立,即一个成分或者是 有标记的,或者是无标记的。 • 按照他的解释,在形态学中,有标记项和无标 记项的对立关系是一种包容关系,即有标记项 肯定了特征A,无标记项对特征A既不肯定也不 否定。 • 如:woman和man • 无标记项man “人,男人”可以包含有标记项 woman “女人”的所指,只是后者肯定了“阴 性”这一特征。
• 2)级差对立,指几个音位之间的对立在于拥 有某一特征的程度不等。 • 如:俄语元音因为按照舌位高低区分为高、中、 低三个层次: • 高元音/и/,/ы/,/у/; • 中元音/е/,/о/;低元音/а/ • 各层次元音音位之间的对立关系属于级差对立 关系。
• 3)等值对立,指对立的两个音位除各自具有 一个区别性特征外,其余特征完全相等。 • 如:英语辅音音位/p/,/t/区别: • /p/发唇音;/t/发齿音 • 其余特征(嗓音、清音、塞音、硬音)完全重 合。
聚合标准(成员多少)


有、无
无标记项>有标记项
无标记项=有标记项
• 3)分布标准:在句法中无标记项可以出现的句 法环境比有标记项的多,至少也一样多。 • 如:俄语动词的主动态形式比被动态使用广泛。
• 4)频率标准:无标记项的使用频率比有标记项 的高,至少一样高。 • 如:высокий ,широкий使用频率为1/200, 而 низкий的使用频率为1/300 ,узкий, 1/600。
分布广,可使用 的语境多,使用 频率高。
小结
• 诺维科夫指出,反义词是“语言对立的 表达”,在对反义词的词义进行研究时 发现反义词具有不对称性,而不对称实 际为有标记项和无标记项的对立,于是 将标记理论运用到分析反义词上,并对 反义词从另一个角度进行分析,使得反 义词的界定和功能更加的明确。
• 2)语义标记:反义词对中的有形式标记项, 一般也是语义上的有标记项。 • 如:инженер – инженерша • моряк – морячка
• 3)分布标记:在反义词对中,通常有标记项在 分布面上要比无标记项受限制。 • 如:высокий – низкий, глубокий – мелкий • 其中высокий, глубокий为无分布标记词, 分布较广; низкий,мелкий为有分布标记词, 在有的语境中不合适出现。 • 如:对于一座房子,无论高矮,一般都是问 “Какова высота?”,对于一根绳子,不论长 短,一般都问“ Какова длина?”,在这种场 不能问成“有多矮?”“有多短?” • 此外有分布标记项比无分布标记项出现频率低。
• 3. 乔姆斯基等人对音位标记作了重大修正, 从理论上解决了标记二项对立的束缚; • 4. 当代描写语言学、语义学、语用学、类型 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等语言学分支学科以及符 号学、人类学、文学等不同领域都广泛运用标 记理论。
二、标记理论的界定
• 语言的标记性表现的是一种对立的不对称关系。 这种不对称关系实际是有标记项和无标记项的 对立关系。有标记项是传达一种明确的、限定 的概念,无标记项对此不置可否,对立方分别 是“X”和“X+非X”。 • 如:ученица表示“女学生”,意思明确,是 有标记项; • ученик既可以具体表示“男学生”,也可以 笼统地
无标记项>有标记项 历时标准(出现于消失先后) 有标记项出现早于无标记项, 消失晚于无标记项
四、反义词的标记性的几种表现
• 1)形式标记:如果一个词有形式上的标记, 则其为有标记项。 • 如:моральный – аморальный • видимый – невидимый • моральный ,видимый为无形式标记, аморальный, невидимый为有形式标记。 • 在性别对立的双分反义词中,从形式上看,阳 性名词总是无标记项,而阴性名词往往是有标 记项。 • 如:герой –героиня ,поэт - поэтесс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