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让学生动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教学让学生动起来

太仓市城厢镇第一小学罗建康 215000 摘要:数学教学的改革关键在于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开放”,过时的“满堂灌”逐渐更新换代,取而代之的是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新理念。数学课堂就应该是学生探究、讨论、交流的思维场所,作为数学课堂主导的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营造“动”的氛围,为学生创造“手动、脑动、口动、眼动、身动”的机会,让学生在自我探究、争论中寻求数学真理。关键词:课堂教学“动”的氛围自我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进行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优化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现代教育理念认为要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应该构建一个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的课堂教学模式。

当前的课堂教学,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越来越重视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并为其创设条件,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动”起来。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他们的求知需要才能得到多方面的满足,全面发展才有可能实现。然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时候学生被动式参与、虚假性探究的活动较多,看上去热热闹闹,气氛活跃,而实际的效果却不佳。课堂上学生问题意识不强烈、探究思维不活跃、个体体验不丰富,创新精神得不到充分展现。那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呢?笔者认为,进行探究性学习要让学生做到“手动、脑动、口动、眼动、身动”,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并使每个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激发学生“手”动

“手”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有助于他们对概念的深刻理解,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有助于建立起形和数之间的关系。因此,要多安排学生动手画画、剪剪、拼拼、量量、摸摸、数数,让他们通过摆弄和操作获取知识、理解知识,从而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数学智慧。

如教学“三角形认识”一课,为了突破“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知识难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首先出示一道题:有10厘米、6厘米、5厘米、4厘米长的四条线段,从中任意取出三条,正好围成三角形,有几种不同的取法?学生思考过后全班交流,发现了不同的意见。有说三种取法的,也有说只有两种,双方争执不下。正当大家以为老师要做出裁定时,我却把这个“皮球”踢还给学生,要求他们通过动手操作来证明谁的答案正确。我给每个小组学生提供了10厘米、6厘米、5厘米、4厘米的四根小棒,让学生随意地搭三角形,并把所用的小棒记录下来,再全班交流。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并研讨,证明用10厘米、6厘米、4厘米这三根小棒是搭不出三角形的。从而比较容易地理解并掌握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知识点。

又如五年级教材中,在学完多边形的面积后,教材中安排了一题让学生用七巧板拼图活动。拼的拼,摆的摆,经过一番努力,学生纷纷举手完成自己的作品:有的拼成了月球车、摄像机、坦克、踢足球、划船比赛,还有的像杂技演员在表演等等。几何图形、对称图形、动植物图形,真是千姿百态。整个活动过程学生的兴趣盎然。这样的活动,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二、引导学生“脑”动

“脑”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多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让他们自主探索,提高探究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应该服务于学。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去“发现”规律,研究问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多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是很必要的。

如学习运算律运用一课后,我安排可这样一题“48×25”。要求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简便计算。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后,只想出了这样2种方法。

(1)48×25=(40+8)×25=40×25+8×25=1000+200=1200

(2)48×25=(4×12)×25=4×25×12=100×12=1200

于是我启发学生,既然你们想到将48分解成“12×4”,那48可不可以分解成别的数呢?或把25分解呢?既然可以把48拆成“40+8”的和,那是不是也可以拆成“差”呢?经过我的引导点拨,学生的思路豁然开朗,于是又想出了下面4种解法。

(3)48×25=48×5×5=240×5=1200

(4)48×25=(6×8)×25=8×25×6=200×6=1200

(5)48×25=(50-2)×25=50×25-2×25=1250-50=1200

(6)480×(100÷4)=48×100÷4=1200

三、鼓励学生“口”动

“口”动是指在课堂中要给学生多提供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看法的机会,帮助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教学实践表明,只有学生的数学语言得到发展才能逐步摆脱动作和表象的束缚,从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说”的训练十分重要。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说图意,说算理,说解题思路,说公式的由来,说操作过程等;可以个别说、集体说、同桌说、邻座小议等。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都能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而通过这种交流,达到相互启发、共同提高的目的。

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第十一册62页例5时,我设计了一道复习题:一大瓶果

汁有900毫升,一小瓶果汁是大瓶的3

2。小瓶果汁有多少毫升?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说一说解题思路,然后出示例题5:一小瓶果汁有600毫升,是一大瓶果汁的3

2。一大瓶果汁有多少毫升? 让学生观察例5与复习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在解答上有什么不同,通过比较说明使学生弄清解题的思路。

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在复习题和例题这两个新旧知识的沟通处,比较说明条件与问题的异同以及在解法上的联系,使学生弄清应用题之间的联系,以及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做到既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又能清楚地说出完整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能力。

四、指导学生“眼”动

“眼”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发现规律,得出结论,主动地构建知识。课堂教学要指导学生看的准、看得细,善于捕捉重点,并由观察结果推出结论。在教学中多提供观察的机会,教给学生一些观察方法,让他们通过观察找出知识之间存在着的内在联系以及规律性的东西,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引导学生观察“8

46342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