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谚语、俗语和古诗词中的哲学

合集下载

成语、俗语、诗词体现的哲理

成语、俗语、诗词体现的哲理

成语、俗语、诗词体现的哲理一、体现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俗语有:(1)大家都是命,半点不由人(2)万事命已定,浮生空自忙(3)入山问樵,入水问渔(4)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二、体现联系的成语、俗语有:(1)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直接联系(2)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间接联系(3)唇亡齿寒——内部联系、外部联系(4)时势造英雄——必然联系、偶然联系(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主要联系、次要联系(6)牵一发而动全身;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一着不慎,全盘皆输;坐井观天;三人齐心,其力断金;滴水不能行舟,独木不能成林;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体现了整体和部分的联系(7)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无风不起浪;接通电源,电灯发亮;虚心使人进步;侵略者侵略,被侵略者反抗——体现因果联系三、体现矛盾的含义、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原理及正确对待矛盾的方法的成语、俗语有:(1)居安思危,戒奢以俭(2)忧劳兴国,逸豫亡身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和而不同(5)相辅相成,相反相成(6)塞翁失马,焉知非福(7)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8)尽信书,则不如无书9)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10)物极必反(11)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12)金无足赤,人无完人(13)吃一堑,长一智(14)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四、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理成语、俗语有:(1)对症下药2)量体裁衣(3)因地制宜(4)因材施教(5)量材为用(6)量入为出(7)量力而行(8)抽薪止沸(9)入乡随俗(10)看菜吃饭(11)逢山开路,遇水搭桥(12)一把钥匙开一把锁(13)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14)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15)解铃还须系铃人五、违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千篇一律的对待矛盾的成语、俗语有:(1)抱薪救火(2)火上浇油(3)生吞活剥(4)生搬硬套(5)张冠李戴(6)东施效颦(7)邯郸学步(8)粗枝大叶(9)草木皆兵(10)画蛇添足(11)人云亦云(12)纸上谈兵(13)头痛医头,脚痛医脚(14)不分青红皂白,各打五十大板(15)千人一面(16)依葫芦画瓢六、体现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的成语、俗语有:(1)神射手之所以神,并不是因为它的箭好,而是因为他瞄得准(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3)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4)玉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若遇良工,即为万代之宝(5)物必先腐之,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之,而后馋入之(6)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新成语古诗词俗语谚语与哲理---认识论

新成语古诗词俗语谚语与哲理---认识论

成语古诗词俗语谚语与哲理(二)认识论1、盲人骑瞎马。

比喻离开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一种盲目的实践。

因为正确的理论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因而它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又如,“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即是这个道理。

2、熟能生巧。

是说只有积累了大量的感性材料,才有可能上升到理性认识。

要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就必须深入实际,反复实践,切忌“走马观花”、“蜻蜓点水”。

3、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比喻感性材料只有经过人脑的思维加工,方能上升到理性认识。

由于人们获得的感性材料往往是精粗混杂、真伪并存、彼此相隔、表里未辨,所以,需要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综合过程,才能形成理性认识。

又如,“多想出智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同属此义。

4、邯郸学步。

比喻不动脑筋,一味模仿别人,结果弄巧成拙,闹出笑话。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认识事物不仅要做到“心中有数”,而且还要善于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否则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认识。

又如,“东施效颦”、“囫囵吞枣”等同属此类。

5、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是说人们要想获得新的知识,就必须掌握推理的思维方法。

因为,只有学会推理(包括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才能掌握事物的规律性,从而使人的知识不断地扩展和深化。

6、活到老,经不了。

比喻客观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的,人的实践和认识也是随之变化发展的,停止的观点,无所作为的观点都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

7、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比喻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的认识是通过生产实践、改造的实践和科学实验而获得的,离开了实践,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又如,“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不打不相识”等,都是讲的这个道理。

8、书到用时方恨少。

是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们到实践中才会发现自己的知识的不足,从而激励自身不断地追求知识,扩展视野,深化认识。

正如恩格斯说的:“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140个哲学相关的名言、成语、谚语、诗歌解析上.pdf

140个哲学相关的名言、成语、谚语、诗歌解析上.pdf

140个哲学相关的名言、成语、谚语、诗歌解析(上)一、名言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解析:这句话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解析:这句话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解析:马克思的这句话表明,要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5.“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解析:这句话是形而上学否定观,这种观点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这就割断了事物的联系,使发展中断。

6.“所谓的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然界中起支配作用的,而所谓的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在自然界中到处发生作用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

”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①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②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③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④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则是不同的。

7.“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辩证思维与科学研究的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①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②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及其成果丰富和深化了辩证思维方法。

8.“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解析:列宁的这句话表明了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新编成语古诗词俗语谚语与哲理---辩证法

新编成语古诗词俗语谚语与哲理---辩证法

成语古诗词俗语谚语与哲理——辩证法1、唇亡齿寒。

体现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同唇齿相依。

又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同属此理。

2、竭泽而渔。

违背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只顾眼前利益,忽视了事物前后相继发展过程的长远利益。

又如,“杀鸡取蛋”、“毁林种田”等,同属此类。

3、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这是说全局与局部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关系。

局部离不开整体,否则,就会失去它存在的意义。

所以想问题、办事情,必须着眼整体、顾全大局。

又如,“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等,同属此理。

4、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这是说全局与局部不可分割,既要顾全大局,也不可忽视局部联系对整体的影响作用。

否则,往往因局部的失败而酿成全局的失败。

又如,“一只老鼠害了一锅粥“也是这个意思。

5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无因之果;事物只在不断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6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7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必定能战胜旧事物。

8看相知命。

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把两种互不相干的事情强拉硬扯在一起,臆造出一种“联系“。

又如,“喜鹊报喜,乌鸦报丧”、“彗星,不祥之照”等,同属此类。

9、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这是说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又如,“后生可畏”、“后来者居上”以及韩非的“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等,都包含了发展的观点。

10、故步自封。

违背了发展的观点。

看不到事物的变化、发展,而是用静止的观点对待事物。

又如,“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一步”以及董仲舒的“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等,都属于静止的观点。

11 田忌赛马:事物的构成成分及其排列组合的量的变化,会引起质的变化.12、水滴石穿。

文言文、名言警句、成语、谚语、俗语体现的哲学观点

文言文、名言警句、成语、谚语、俗语体现的哲学观点

附:属于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经典观点
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充)
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
水为始基:“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经典观点有:
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
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4)属于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主观唯心主义的经典观点: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杜威: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动,我的经验
费希特: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
叔本华:万物是我们的表象
休谟:我们的知觉是我们的唯一对象
王守仁:心外无物
慧能: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康德: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客观唯心主义的经典观点:
中外“神创论”(盘古开天地、上帝创世纪)
柏拉图:理念论
黑格尔:绝对观念论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朱熹:理在事先
▲生活中的客观唯心主义(神秘主义、迷信)
“8”就是发喜鹊报喜慧星出现乃不祥之兆
指纹、手相、星座、生肖、风水决定人的命运。

成语、古语、谚语的哲学解释

成语、古语、谚语的哲学解释

成语、古语、谚语的哲学解释谚语、古语、成语、\典故\语录精析—哲学解析(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宇宙之间的万物自然生存.这说明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说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又如我们常听到的一些神话故事,宗教传闻,科学幻想也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不过有的是歪曲的反映,有的是虚幻的或者是夸大了的反映。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掩耳盗铃)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试图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又如(画饼充饥) (望梅止渴) (郑人买履) (削足适履)等亦属此义。

按图索骥/邯郸学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主义,不从实际出发、不顾事物矛盾的特殊性,生搬硬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了意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又如(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明对同一事物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看法也可能不同。

(有志者事竟成)说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推动事物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又如(满招损,谦受益) (人定胜天) (事在人为) (心灵手巧)等亦属同理。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范缜\说明人的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这是唯物主义观点.又如(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是说宇宙间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亦属唯物论。

(心外无物)是说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意识之外无物.这与(存在即被感知) (物是观念的集合) (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等同属唯心主义。

(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经验主义.也就是说要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说明物质和运动是密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也离不开物质。

(刻舟求剑)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观点。

谚语成语诗词分类(唯物论、认识论部分)

谚语成语诗词分类(唯物论、认识论部分)

谚语、俗语、诗句中的哲理一、哲学基础部分1、阴阳二气充满太虑,比外便无他物,亦无间隙。

天之象,地之形,皆其范围也(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气”是变化日新的物质实体;“理”(精神)不能脱离“气”而存在。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2、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说明人的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宇宙间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唯物主义观点。

3、心外无物;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唯心主义。

4、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5、天地和气,万物自生(宇宙之间的万物自然生存,不以人的意志所主宰。

这说明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唯物主义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为知也——对待知识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弄虚作假,体现了唯物主义精神。

二、唯物论部分(一)物质与意识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2、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3、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神话故事、宗教传闻、科学幻想)——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4、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说明了意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

5、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一事物,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看法也就不同。

6、有志者,事竟成;满招损,谦受益;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会推动事物的发展进程;反之,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7、一念之差——错误的意识会把人的实践引入歧途。

8、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就不同。

9、先入为主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其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

10、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古诗词、俗语、成语蕴含的哲理

古诗词、俗语、成语蕴含的哲理

古诗词、俗语、成语蕴含的哲理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2.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3.一念之差——错误的意识会把人的实践引入歧途。

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就不同。

5.先入为主——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其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

6.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随机应变——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7.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

8.画蛇添足——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

9.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

10.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11.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的目标,主客观相脱离。

12.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鄣学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削足适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不顾事物矛盾的特殊性,生搬硬套。

13.抱薪救火;扬汤止沸;饮鸩止渴——不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对待,必然事与愿违。

14.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

15.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6.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17.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地看问题。

18.刻舟求剑——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19.方生方死;朝令夕改——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和静止。

20.人变一世,天变一时——事物既是运动发展的,又具有相对稳定性。

21.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要善于从整体上看问题。

2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从整体和长远方面看问题,局部关系也很难处理好。

23.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事物在时间上的联系。

2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唇齿想依;唇亡齿寒——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成语诗句反映的哲理总结

成语诗句反映的哲理总结

成语诗句反映的哲理总结在事业单位考试中,哲学部分以案例考察为主,一般侧重喜欢用成语和诗句来体现哲学道理,因此在这里,我们特将常见的成语以及诗句进行总结,并对应揭示其所反映的哲学道理,以便进行比较理解和记忆。

1.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凡事要好,须问“三老”;百闻不如一见——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出真知。

2.放之四海而皆准——真理的客观性;科学认识对事物发展起至促进促进作用。

3.学以致用——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4.屠龙妙术;纸上谈兵——错位课堂教学和重新认识、理论和实际的辩证关系,忽略课堂教学。

5.真金不怕火来炼;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6.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人民群众就是历史的创造者,就是社会变革的同意力量。

7.叶公好龙——害怕实践,回避实践。

8.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错误的生态价值观。

9.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大公无私;舍生取义——集体主义是我国人民新时期正确的价值取向。

10.大河存有水小河八十,小河浓硫酸大河干活——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就是相互储存、相互转变的,我们应当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

11.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人不为已,天诛地灭——自私自利的极端个人主义。

12.人生如梦;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悲观主义的、消极的人生价值观。

13.时势造英雄——个人活动受社会条件和社会规律的制约。

14.卧薪尝胆——人生价值和远大理想的同时实现须要艰苦奋斗、发愤图强。

1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16.哀莫大于心死去——丢掉了科学而恰当的理想,就失掉了人生的精神支柱。

17.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歪曲、虚幻的反映。

18.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回首长安花——意识具备无声促进作用。

19.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人的主观意识会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20.东边日落西边雨,道就是无情却有情——我们想要问题、筹办事情,必须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迁移,从实际启程。

哲学常考的名言、成语、谚语、诗句解析

哲学常考的名言、成语、谚语、诗句解析

哲学常考的名言、成语、谚语、诗句(1)古名言1、“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解析:这句话把“天”看成自然界的最高主宰或天意,所以这句话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而且它还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又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形而上学的典型句子有:“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白马非马”、“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飞矢不动”等。

2、“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解析:这是一种只见联系不见区别的相对主义观点。

3、“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解析:王充的这句话说明人的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

形存神存,形谢神灭,这是唯物主义观点。

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与“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解析:前一句是辩证法观点,后一句是诡辩论观点。

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第一句的意思是在人第一次踏入河水中的时候,人与河水相对静止,人是踏入了同一条河流中;而河水是处于绝对运动的状态当中,因此当人再次踏入河中,河水已经流动,人是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的。

这句话承认了绝对运动,也承认了相对静止,因而属于辩证论。

第二句话意思是说河水永远在流动,随着人的“踏入”,河水依然不断流淌,人永远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这句话认识到了河水的绝对运动,却没有认识到人在第一次踏入河流中,人与河水的相对静止关系。

这种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属于诡辩论。

4、“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解析:这句话说明了自然界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它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例如,“鸿雁出塞北,举止万余里”、“冬季食南稻,春日复北翔”、“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

”等都是这个道理。

5、“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

”解析:这句话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是唯心主义观点。

6、“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解析:荀子认为,如果不欲动心的功能,就会导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新编成语古诗词俗语谚语与哲理---辩证法

新编成语古诗词俗语谚语与哲理---辩证法

成语古诗词俗语谚语与哲理——辩证法1、唇亡齿寒。

体现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同唇齿相依。

又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同属此理。

2、竭泽而渔。

违背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只顾眼前利益,忽视了事物前后相继发展过程的长远利益。

又如,“杀鸡取蛋”、“毁林种田”等,同属此类。

3、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这是说全局与局部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关系。

局部离不开整体,否则,就会失去它存在的意义。

所以想问题、办事情,必须着眼整体、顾全大局。

又如,“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等,同属此理。

4、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这是说全局与局部不可分割,既要顾全大局,也不可忽视局部联系对整体的影响作用。

否则,往往因局部的失败而酿成全局的失败。

又如,“一只老鼠害了一锅粥“也是这个意思。

5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无因之果;事物只在不断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6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7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必定能战胜旧事物。

8看相知命。

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把两种互不相干的事情强拉硬扯在一起,臆造出一种“联系“。

又如,“喜鹊报喜,乌鸦报丧”、“彗星,不祥之照”等,同属此类。

9、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这是说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又如,“后生可畏”、“后来者居上”以及韩非的“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等,都包含了发展的观点。

10、故步自封。

违背了发展的观点。

看不到事物的变化、发展,而是用静止的观点对待事物。

又如,“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一步”以及董仲舒的“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等,都属于静止的观点。

11 田忌赛马:事物的构成成分及其排列组合的量的变化,会引起质的变化.12、水滴石穿。

成语、俗语、诗句的哲理总结

成语、俗语、诗句的哲理总结

诗文中的哲学归纳1.意识对物质的反映是一种能动的反映“鸟宿池边树,曾敲月下门”诗人把“鸟宿”和“僧敲”这对立的一动一静放到一起;“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与“欵乃一声山水绿”同是一个“绿”,前一个是动词,后一个是形容词。

2.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对同一事物,人们的反映有差别“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去,直领诗情到碧霄。

”4.意识有错误的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歪曲、虚幻的反映“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5.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事物联系具有客观性“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6.事物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7.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8.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9.事物运动有其自身规律,规律是客观的“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冬青树上挂凌霄,岑晏花凋树不凋。

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10.事物总是有其两点而不是一点“豪化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11.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泾溪有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听说有沉沦。

”12.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关系,矛盾双方的对立无条件存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13.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不可分割,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14.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谚语文言文成语诗句——哲学道理分析

谚语文言文成语诗句——哲学道理分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感谢各位的聆听
Thank you for watching my work report
22.瞎子摸象 ①看事物要坚持全面观点,克服片面性②要透过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 23.声东击西 事物的现象有真假之别,“声东”是假象,“击西”是真象,其本质是 迷惑敌人,保存自己。又如,“欲擒故纵”、“围魏救赵”、“项庄舞 剑”、“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同属此理。 24.买椟还珠 这个成语说的是古时候有一人,看到装珍珠的盒子精美,于是出高价买 了盒子,而把宝贵的 珍珠却还给了卖者。比喻只看现象,不看本质。 25.讳疾忌医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隐瞒疾病,不愿医治。它的错误在于否认了矛盾的普 遍性和客观性。 26.防微杜渐 量变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27.依葫芦画瓢 ①否认了矛盾的特殊性,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②违背了一切从实际 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照猫画虎”也是犯了这种错误。 28.欲速则不达 ①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 不会有质变发生。因此要重视量的积累;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
7.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哲理: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这要求我们在强调局部要服从 整体的前提下,必须十分重视局部的作用 8.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 哲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之中。这句话体现 了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9.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哲理: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 10.“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 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哲理:自然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11.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 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哲理:矛盾双方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 12.吃一堑,长一智 哲理: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滴水穿石“ 哲理:事物的变化发展始于量变,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14.守株待兔 把事物之间的偶然联系当成了必然联系。

常见古语、成语及名言中所蕴含的哲学原理

常见古语、成语及名言中所蕴含的哲学原理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相关原理: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

2.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相关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3.画饼充饥——相关原理: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4.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相关原理: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5.揠苗助长——相关原理: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6.巧妇难为无米之催——相关原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7.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唇亡齿寒——相关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8.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相关原理: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9.刻舟求剑;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相关原理:用静止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10.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防微杜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相关原理: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必然结果。

11.不见高山,不显平川;有无相生,难以相处,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行,前后相随——相关原理: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12.物极必反,相反相成;居安思危;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失败乃成功之母;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相关原理: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13.量体裁衣;对症下药——相关原理: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4.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用在刀刃上——相关原理:抓主要矛盾。

15.形存则神存,开谢则神灭;气者,理之依也——相关原理: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16.刻舟求剑——相关原理:否认运动,形而上学。

17.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相关原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成语古诗词俗语谚语与哲理新编---唯物论

成语古诗词俗语谚语与哲理新编---唯物论

成语古诗词俗语谚语与哲理(一)唯物论1、天地和气,万物自生宇宙之间的万物自然生存,不以人的意志所主宰。

这说明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2、阴阳二气充满太虑,比外便无他物,亦无间隙。

天之象,地之形,皆其范围也。

(王夫之)宇宙是由元气构成的物质实体,在物质世界之外不存在另一个精神世界。

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这就肯定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又如:“气者,理之依也”,“气”是变化日新的物质实体,“理”(精神)不能脱离“气”而存在。

3.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说明人的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

形存神存,形谢神灭,这是唯物主义观点。

又如,“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是说宇宙间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亦属唯物论。

4、心外无物是说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意识之外无物。

这与“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等,同属唯心主义。

5、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说明物质和运动是密不可分。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也离不开物质。

6.川流不息符合辩证法关于事物是永远发展、变化的观点,世界的一切都在运动,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

这就好象川流一样,永不停息。

7、刻舟求剑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观点。

又如,“守株待兔”等亦属此类。

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方生方死;朝令夕改——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和静止。

8.人两次不能踏入同一条河说明客观事物是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

与此相反,有人提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走向了极端,否定了相对静止,是一种不可知论。

9.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人变一世,天变一时——事物既是运动发展的,又具有相对稳定性。

10.天行有常,不为饶存,不为桀亡。

意指自然界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它不因为饶是圣王而存在,也不因为桀是暴君而消亡。

又如,“鸿雁出塞北,举止万余里。

在成语和谚语中领会哲学道理

在成语和谚语中领会哲学道理

在成语和谚语中领会哲学道理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2、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3、一念之差——错误的意识会把人的实践引入歧途。

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就不同。

5、先入为主——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其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

6、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随机应变——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7、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

8、画蛇添足——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

9、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

10、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11、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主客观相脱离。

12、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郸学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削足适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不顾事物矛盾的特殊性,生搬硬套。

13、抱薪救火;扬汤止沸;饮鸩止渴——不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对待,必然事与愿违。

14、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

15、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6、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17、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地看问题。

18、刻舟求剑——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19、方生方死;朝令夕改——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和静止。

20、人变一世,天变一时——事物既是运动发展的,又具有相对稳定性。

21、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要善于从整体上看问题。

2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从整体和长远方面看问题,局部关系也很难处理好。

23、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事物在时间上的联系。

2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唇齿想依;唇亡齿寒——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经典成语、名言、诗句的哲理赏析

经典成语、名言、诗句的哲理赏析

经典成语、名言、诗句的哲理赏析经典成语、名言、诗句的哲理赏析——格言名句成语典故蕴涵的哲学道理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唯物: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

辩证法:联系的变化发展的观点。

3.气者,理之所依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5.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违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6.按图索骥: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7.画饼充饥: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8.掩耳盗铃: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违背了物质的客观性,没有从实际出发。

9.智子疑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

人们必须以站在正确立场观察事物。

10.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事物的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11.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2.审时度势: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13.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4.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惩罚。

15.庖丁解牛:把握客观规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6.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把革命精神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17.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把革命精神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18.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唯物主义;20.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成语、谚语、俗语、古诗词中的哲学观点

成语、谚语、俗语、古诗词中的哲学观点

成语、谚语、俗语、古诗词中的哲学观点1.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基础;违背客观规律就会遭到它的惩罚。

2.守株待兔:把偶然当必然,把现象当规律。

3.刻舟求剑: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运动是有其规律的;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5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既要遵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6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行而上学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

7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8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

9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10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从客观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1张冠李戴、良莠不分:抹杀事物矛盾的特点,混淆事物的性质。

12白马非马:割裂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主观任意地玩弄概念的诡辩论。

13画龙点睛:做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抓住主要矛盾.1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任何事情都在一定条件互相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15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事物的变化发展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1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条件.17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18画蛇添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原本怎样,人们就应该如实地反映它,决不能主观地、任意地歪曲它。

19掩耳盗铃:认为主现感觉决定客观存在,是荒谬的主现唯心主义。

20郑人买履:做事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终将一事无成。

21凿壁偷光: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内部的矛盾运动。

22舍本求未:颠倒主次矛盾关系,办事情抓不住重点。

23庖丁解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24纸上谈兵:割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片面强调理论而忽视实践。

25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质变,矛盾就会转化为它的对立面。

26百闻不如一见:实践出真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谚语、俗语和古诗词中的哲学道理1.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基础;违背客观规律就会遭到它的惩罚。

2.守株待兔:把偶然当必然,把现象当规律。

3.刻舟求剑: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运动是有其规律的5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既要遵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6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形而上学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

7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8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

9 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10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从客观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1张冠李戴、良莠不分:抹杀事物矛盾的特点,混淆事物的性质。

12白马非马:割裂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主观任意地玩弄概念的诡辩论。

13画龙点睛:做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抓住主要矛盾.1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任何事情都在一定条件互相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15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事物的变化发展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16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17画蛇添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原本怎样,人们就应该如实地反映它,决不能主观地、任意地歪曲它。

18掩耳盗铃:认为主现感觉决定客观存在,是荒谬的主现唯心主义。

19郑人买履:做事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终将一事无成。

20舍本求未:颠倒主次矛盾关系,办事情抓不住重点。

21庖丁解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22纸上谈兵:割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片面强调理论而忽视实践。

23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质变,矛盾就会转化为它的对立面。

24百闻不如一见:实践出真知。

25因势利导:遵循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利用规律取得成功。

26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坚持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

27水滴石穿,积叶成书:事物的变化总是由一点一滴的量的变化开始量变引起质变。

28田忌赛马:事物的构成成分及其排列组合的量的变化,会引起质的变化.29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部分,不见整体,形而上学孤立地看问题。

30邯郸学步:共性的东西可以借鉴,但不可不顾个性,一味模仿,生搬硬套。

31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新事物开始比较弱小,但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最终能战胜旧事物。

32竭泽而鱼、杀鸡取卵;无视联系的客观性,只顾眼前的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33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34教学相长:矛盾双方不仅是对立的,而且是统一的。

35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局部联系有时能影响联系的成败。

36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否则就弄不清事物的性质,得出错误的结论。

37东施效颦:只单纯仿效形式,不研究实质内容。

38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普遍联系的观点是我们任何时侯都不能忘记的。

39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认识对象的理解和反会有差别。

40相反相成,相辅相成: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41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2防微杜渐:事物的变化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

43好事多磨: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44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

4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心为民的正确价值观。

46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47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前途是光明的。

48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不同,立场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49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必定能战胜旧事物。

50黄金无足色,白壁有微瑕:对任何事物都要坚持两点论。

51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办事情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52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并通过个别表现出来。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53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坚持两分法,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

5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无因之果;事物只在不断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55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坚持两分法,全面地看问题,反对一点论。

56讳疾忌医:回避和掩盖矛盾,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

哲学常识中的谚语典故归类1、天地和气,万物自生。

宇宙之间的万物自然生存,不以人的意志所主宰。

这说明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2、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说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又如,我们常听到的一些神话故事、宗教传闻、科学幻想,也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不过有的是歪曲的反映,有的是虚幻的或者是夸大了的反映。

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说明了物质在先、意识在后,没有物质就不会产生反映物质的意识。

充分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4、掩耳盗铃。

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试图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

又如,“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郑人买履”、“削足适履”等,亦属此义。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说明了意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

又如,“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等,也是这个道理。

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说明同一事物,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看法也就不同。

例如,一张《清明上河图》,画家是从美学角度看的,经济学家是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史学家则是从社会历史角度看的。

7、有志者,事竟成。

说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会推动事物的发展进程;反之,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又如,“满招损,谦受益”、“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心灵手巧”等亦属同理。

8、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说明人的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

形存神存,形谢神灭,这是唯物主义观点。

又如,“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是说宇宙间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亦属唯物论。

9、心外无物。

是说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意识之外无物。

这与“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等,同属唯心主义。

10、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

这是陈云同志的一贯主导思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经验主义和迷信盲从的奴隶主义。

也就是说要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

11、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说明物质和运动是密不可分。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也离不开物质。

12、刻舟求剑。

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观点。

又如,“守株待兔”等亦属此类。

13、人两次不能踏入同一条河。

说明客观事物是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

与此相反,有人提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走向了极端,否定了相对静止,是一种不可知论。

14、天行有常,不为饶存,不为桀亡。

意指自然界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它不因为饶是圣王而存在,也不因为桀是暴君而消亡。

又如,“鸿雁出塞北,举止万余里。

冬季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表明生物的运动都是遵循着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规律。

“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沈括)15、揠苗助长。

说明生物成长过程是遵循一定规律的,试图用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性,必然要受到惩罚。

又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等亦属此类。

16、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

说明规律是客观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否则,就不能成功。

17、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说明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在规律的指导下,克服困难,赢得胜利。

18、量力而行。

是说在实际工作中,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做力不能及而勉强要做的事,使主观违背客观。

19、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是指客观事物不断地变化、发展,要适应变化了的情况,就必须破除旧观念,破除迷信盲从;实事求是就是说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规律性,按规律办事。

这两者是统一的,没有实事求是的精神,思想就不可能解放;反之,思想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情况,也就谈不上实事求是了。

20、相反相成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矛盾。

又如,“相辅相成”与此同理。

21、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体现了矛盾同一性原理。

即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又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招损,谦受益”、“居安思危”等都包含着矛盾同一性原理。

22、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原理。

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又如,“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等同属此类。

23、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违背了矛盾普遍性的原理,是用一种片面观点看问题,搞一点论,否定两分法。

又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等同属此类。

24、对症下药。

符合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又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以及“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指纹,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万物无相异”等都包含了这一原理。

25、对牛弹琴。

比喻不分对象,用同一方式对待不同的事物,违背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

又如,“张冠李戴”、“照办照抄”、“一刀切”、“一风吹”等同属此类。

26、画龙点睛。

是说在工作中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

符合主要矛盾的原理。

又如,“擒贼先擒王”,“牵牛要牵牛鼻子”,“好要用在刀刃上”等同属此理。

27、荷花虽好,也要绿叶相扶。

比喻人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抓主要矛盾,但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因为次要矛盾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

又如,“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等亦属同理。

28、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违背了主、次矛盾关系的原理。

不分主次,抓了次要的,丢了主要的。

又如,“眉毛胡子一把抓”,亦属此类。

29、一个指头与九个指头。

毛泽东同志常常以此来比喻成绩与错误哪个是主要的,哪个是次要的。

要求我们要善于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主要方面所决定,所以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分清主流与支流,九个指头与一个指头。

30、本末倒置。

这是违背了矛盾主次方面关系的原理,不分主流与支流,主次颠倒。

又如,“喧宾夺主”、“得不偿失”、“兼收并蓄”、“良莠不分“等,亦属此类。

31、抓好典型,兼顾一般。

符合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实际工作中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重点和关键。

又如,“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学会弹钢琴“等都是这一道理。

32、唇亡齿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