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梯度转移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梯度转移理论引发的各种进一步讨论,一 方面说明了对区域之间经济技术传递现象 研究的深入,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研究者 本身的局限和所持的主观立场,反映了他 们所代表的区域利益。相比较而言,主导 论更接近客观现实,更具有科学性。
第三节 影响梯度转移的主要因素
• 一、影响梯度转移的主要因素 • 1、实行市场经济是梯度推进及产业转移的 体制前提 • 2、科技进步是梯度推进及产业转移的根本 动因 • 3、比较成本是梯度推进及产业转移的现实 依据 • 4、适当的经济流动速度也是梯度推进及产 业转移的重要前提
• 陈鸿宇认为,“梯度”一词在自然地理学 中,被用于说明海拔的某一等高线所环绕 的一定空间地域。在埃德加·胡佛的《区域 经济学导论》中,多次使用“梯度变化曲 线”来描述不同空间地域间的地租、人口 密度、土地利用收入的变化轨迹。
• 张金锁、康凯认为,梯度是用于标识“等 级”、“水平”与“顺序”的相互差异的 概念,如从高到低的阶梯状梯度。在区域 经济学中,为了度量地区间经济发展书评 的差异性,经济学者引入了经济发展梯度 的概念。
• 刘茂松认为,产业布局一般都是由中心地向周 围辐射,其经济技术水平逐级递减,这样就形 成了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即梯度。 • 栾贵勤、何操认为,区域经济技术梯度是指区 域经济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在空间上呈现出规 律性的差异。 • 武友德、潘玉君认为,梯度是指地区间的经济 发展水平差异,以及区域经济从低水平阶段向 高水平阶段过渡的空间变化过程。
二、国内外学者关于梯度转移的研 究
•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区域经济学家克鲁默 和海特等人以弗农等人首创的工业生产生 命周期为依据,探讨了工业产品生产的过 程特点及与此相关的地域扩散。区域经济 学家应用工业生产生命周期理论于区域经 济学,创立了区域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 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实 践的需要,何钟秀、夏禹龙、冯之浚等国内学 者,明确提出了一种经济发展战略理论—梯度 理论。 • 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西方梯度转移理论以后, 针对我国的具体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讨 论中,学术界围绕梯度转移理论展开了一番激 烈的研讨,深化了对梯度转移理论内容的了解。 •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学者对梯度转移的研 究主要侧重在产业梯度转移以及反梯度转移等 方面。
第二章 梯度转移理论
第一节 梯度及梯度转移研究综述
• 一、梯度的概念 • 关于梯度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 学术界对梯度的额定义也多种多样,我国 学者对梯度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 高洪深认为,从生产力布局学诞生之日起, 梯度就被广泛用来在地图上表现地区间经 济发展水平的差别,以及由低水平向高水 平过渡的空间变化历程。 • 陈秀山和张可云认为,区域梯度是区域间 经济发展差距在地图上的表示。
• 广义的梯度是一个以自然、经济、社会、 人力、生态、制度为梯度子系统,内部结 构关系极其复杂的巨型系统。个子梯度系 统内部及其相互之间的各种比例关系是不 同的,这些比例关系不但包括各子梯度系 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而且还包 括两个梯度子系统间、三个梯度子系统间、 四个梯度子系统间、五个梯度子系统间、 六个梯度子系统间以至这些梯度子系统中 各种要素相互间的比例关系。
• • • • • • 1、体制因素 2、成本因素 3、省区内部经济发展差距很大 4、中国人口及劳动力的特殊性 4 5、我国的开放格局 6、我国经济重心的沿海化趋势
第四节 梯度转移的经济效应分析
• 缪尔达尔认为,梯度发展中同时起作用的 有三种效应,即极化效应、扩散效应和回 程效应。它们共同制约着地区生产分布的 集中于分散状况。极化效应的作用会使生 产进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扩 展效应会促使生产向其周围的低梯度地区 扩散;回程效应的作用则是削弱低梯度地 区,促使高梯度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 吴殿廷认为,所谓梯度是指区域之间经济 总体水平的差异,而不仅仅是技术水平的 差异。 • 上述专家学者既有从自然要素层面来描述 梯度的概念,也有从经济要素层面来论述 梯度的概念。但我们更倾向认同李具恒、 李国平的“广义梯度”。
• • • • • •
广义梯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一是自然要素层面的梯度分布; 二是经济要素层面的梯度分布; 三是社会因素层面的梯度分布; 四是人力资源层面的梯度分布; 五是生态环境质量好坏、脆弱程度层面的 梯度分布; • 六是制度层面的梯度分布。
二、梯度转移理论的主要内容
• 梯度转移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 面: • 1、产业结构的优劣程度是区域经济发展水 平的核心; • 2、创新活动是决定区域发展梯度层次的决 定性因素; • 3、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传 递的; • 4、各区域所处的梯度是相对和发展变化的。
•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有序的梯度转移,主要 是由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布局的内 在因素所决定的。
三、对国内梯度转移理论研究的评 价
• 几十年来区域经济理论几经蜕变,衍生出 了多种理论和学说,但至今还没有哪一种 理论或学说能像梯度理论那样曾经起到对 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主导作用。 • 这一理论及其实践在我国经济建设实践中 的贡献固然有目共睹,但其仍具有一定的 局限性,表现在以下一个层面:
• 第一,从总体上看,传统的梯度理论基本 上是一种“区域工业化”理论,它 以传统 工业化和由此产生的工业文明作为实现区 域现代化的标志。 • 第二,对梯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讨论限于 宏观层面。 • 第三,依据技术和生产力标准进行的梯度 划分,难以适应区域实践发展的要求,不 利于资源优势地区比较优势战略的制定。
四、围绕梯度转移理论的几种争论
• 梯度转移理论引入我国之后,在全国引起 了广泛的讨论,有人赞成,有人反对,也 有人从多层次和作用主次的角度去审视这 个问题,结果形成了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 1、反梯度转移论 • 所谓反梯度转移,是指某种产业经济的流程改变从 高梯度区向地梯度区扩展流动的常规方向,而反过 来由低梯度区向高梯度去推移。 • 他们认为,区域技术引进和经济开发的次序不能完 全依照其所处的梯度,而应该主要根据经济发展的 需要和条件来定。只要经济发展需要,而且条件又 具备,那么,不论区域处于哪个梯度上,都可以直 接引进先进技术,进行优先开发。因此,处于低梯 度的区域,也可以直接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使产 业跳过传统发展阶段而实现跳跃发展,,然后向高 梯度的区域扩散技术。 • 如果按照梯度推移,只能是低梯度上的区域长期处 于落后状态,区域之间的额不平衡永远得不到改观。
• 弗农认为,企业为顺应产品从新产品阶段到成 熟阶段再到标准化阶段的生命周期的变化,必 须在要素丰裕程度不一的地区之间转移产业, 以规避生产上的比较劣势。 • 此后,区域经济学家将这一理论引入到区域经 济学中,便产生了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根据该理论,每个国家或地区都处在一定的经 济发展梯度上,世界上每出现一种新行业、新 产品、新技术都会随时间推移由高梯度区向低 梯度区传递,威尔伯等人形象地称之为“工业 区位向下渗透”现象。
• 广义梯度及其梯度转移是一个动态的历史 发展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自然历 史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一成不变、 永远最优的高梯度结构状态是不存在的。
• 在广义梯度的框架体系中,任何意义上的 梯度既是梯度转移方,优势接受梯度转移 的一方,即梯度转移是多维双向的。 • 广义梯度转移存在于整个人类经济活动过 程,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多元梯度的动态复 合统一过程和不断地创造出梯度转移的动 力源的过程。
• 一、极化效应 • 缪尔达尔认为,一个地区只要它的经济发 展到一定水平,超过了起飞阶段,就会产 生一种自我发展的能力,可以不断地积累 有利因素,为自己进一步发展创造有利条 件。在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下,发达地区 越富,落后地区越穷,造成两极分化。 •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
• 第四,把梯度静态化,使得对梯度的理解 从静态走向绝对,阻隔了梯度理论的发展 壮大,削弱了其解释力度。 • 总之,随着客观现象世界的日益丰富多彩, 梯度理论自身也需要改进和创新,这对区 域经济学学科发展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实 践都 具有重大意义。
第二节 梯度转移理论的主要内容及 特点
• 一、梯度转移理论的提出 • 梯度转移理论是从弗农(Vernon)的产品生 命周期理论发展而来的。该理论认为,工 业各部门及各种工业产品,都处于生命周 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即经历创新、发展、 成熟、衰退四个阶段。处于不同发展阶段 的产品由于对各种生产要素的需求程度不 同,其布局指向也不相同。
• 第三,梯度转移的内在动力是市场竞争,或者说是 市场的转移,包括对新兴市场的开发和饱和市场的 转移。 • 第四,梯度转移本身就是在市场不断拓展的过程中 实现的更新换代和产业升级,这无论对高梯度区还 是低梯度区来说,都是如此,只是技术和产业的层 次不同。 • 第五,区域的梯度不是绝对的,任何一个地区是处 于高度、中度还是低度的梯度位置,并不是一个地 理位置的问题,而是由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 平,特别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能力决定的。而且 梯度的方向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 基于比较优势的梯度之间的互动关系与梯 度转移的多元交叉互推使得优势梯度本身 得以螺旋式配置,一个地区多种优势要素 通过乘数效应聚合为新要素,新要素的产 生和梯度式分布,引致了原来的诸种要素 的再配置。不同层面的梯度分布在同一区 域具有分离性、不完整性和互补性,在不 同区域具有非对称性、交叉性和空间差异 性,暗含了梯度的层次等级差异性。
• 2、梯度和反梯度并存论 • 他们认为,技术的梯度转移是在生产力不发达 的条件下起作用的,其原型在古代社会中存在。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条件的变化, 使技术的梯度转移产生各种类型。一般来说, 区域之间的经济技术的空间推移同时存在着梯 度式推移、跳跃式推移和混合式推移三种形式。 • 但是,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它们的作 用大小是有区别的。 • 当前国际、国内的技术转移是技术推移和跳跃 发展共同起作用的混合模式。
• 根据以上现实原因,我们可以把在市场经 济发展史上较典型的梯度推进及产业转移 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 第一种是自由市场经济早期某些率先发展 的大国。例如18、19世纪的美国。 • 第二种是20世纪中后期某些产业的跨国转 移。 • 第三种是比较成本相当明显的自然资源开 发性产业。
二、我国产业梯度转移缓慢的主要 原因
三、梯度转移理论的特点
• 通过对梯度转移理论内容的分析,我们认为, 梯度转移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 第一,梯度转移是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梯度差 的运动即由高梯度区的中心地(一般是大城市) 向低梯度区一级一级地转移,出现所谓“工业 区位向下层渗透”的现象。 • 第二,转移基本上发生在高梯度区新技术和新 产业(产品)的发展期和成熟期,大多是标准 化的一般技术,或是劳动密集型的项目。
• 3、梯度主导论 • 他们认为,区域之间的梯度转移从不同层 次观察确实存在多种形式。但是,从总体 上看,起主导作用的是梯度转移,其他转 移形式只是发生在少数领域、个别区域或 特殊的时期。反梯度转移的现象只是空间 推移的一种特殊情况,它的作用范围和程 度,不能和常规的梯度转移并论。
• 从理论上说,技术推移之所以能进行,一方面 是扩散地区有其内在动力和外来压力,愿意扩 散出去;另一方面,更由于接受地区存在着接 受扩散的引力场。推移的方向的选择,主要看 接受地区引力场的状况。 • 所谓引力场,是指劳动力场、资源场、区位场、 市场场、技术场、资金场。由于种种原因,这 六个引力场的引力强度不同。其中资金场、技 术场,由于新技术的开发,新产业的建立,耗 资较多,对技术要求高,因此,这两个引力场 引力很大,而且有递增的趋势。这种情况,通 常楚翔在发达和较发达地区。而在不发达地区, 通常只能以其资源场、劳动力场或区位场来吸 引较低层次的技术。所以,持这类观点的专家 和学者更赞同梯度主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