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肥发展史

合集下载

化肥销售行业市场分析

化肥销售行业市场分析

化肥销售行业市场分析第一部分行业发展历史与趋势 (2)第二部分主要化肥产品及特点 (4)第三部分化肥生产与供应链 (6)第四部分市场规模与增长率 (8)第五部分化肥市场地区分布 (10)第六部分竞争格局与主要厂商 (13)第七部分影响销售的因素分析 (15)第八部分销售渠道与模式演变 (17)第九部分消费者需求与偏好变化 (19)第十部分可持续发展与创新趋势 (21)第一部分行业发展历史与趋势化肥销售行业市场分析一、行业发展历史化肥作为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支撑,扮演着推动农产品丰产的关键角色。

行业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最初,农业生产主要依赖于传统有机肥料,限制了产量的提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学合成肥料的研发与应用逐渐兴起,为农业生产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20世纪50年代,世界范围内开始了化肥大规模生产与销售,使得农业产量显著提升,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的目标。

二、行业发展趋势1. 可持续发展:随着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化肥行业也在朝着减少环境影响和资源浪费的方向发展。

有机肥料和生物肥料的研究和应用逐渐增多,以降低对土壤和水源的负面影响。

同时,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利用效率成为行业的发展方向,以减轻氮磷等营养元素过量排放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2. 智能农业技术: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促使化肥行业与智能农业技术相结合。

精准施肥技术、无人机植保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农民能够更精准地判断作物的营养需求,减少浪费和环境负担,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3. 市场多元化:化肥市场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明显。

除了传统的氮、磷、钾化肥,钙、镁、硫等微量元素的肥料需求也在增加,以满足作物对多元营养的需求。

此外,有机肥料、功能性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新产品也逐渐受到市场关注。

4. 地区差异: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气候条件和农作物种类差异巨大,导致了化肥销售市场在地区上的差异化。

有些地区依然依赖传统的氮磷钾化肥,而在一些发达地区,有机肥料和生物肥料的市场份额在增加。

高标准农田发展史

高标准农田发展史

高标准农田发展史
高标准农田是指根据土地的地理位置、土地用途、土壤类型、气候条
件等因素进行分类、评价、规划和建设,实现精准施策、精准调控、精准
管理,促进农田质量的提高和产量的稳定增长的一种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

以下是中国高标准农田发展的历程:
1.200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百年耕地保护工程的意见》,
正式启动全国百年耕地保护工程。

2.2006年,农业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发布了《高标准
农田建设方案(200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国将新增高标准
农田2.67亿亩。

3.2012年,农业部、国土资源部、国家统计局等十部门联合印发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方案(2012-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
高标准农田总面积将达到8亿亩。

4.2015年,国家印发了《关于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施意见》,
提出到2020年,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完成情况将作为评价地方政府
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

5.2017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高标准农田建设要发挥在粮食安全、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等方面的重
要作用,推动区域农业现代化。

通过多年的建设,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到2020年底,全国已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1.82亿亩,其中有机肥覆盖面积
达1.1亿亩,灌溉面积达1.18亿亩,有效提高了农田的综合质量和耕作
能力。

海藻肥发展史

海藻肥发展史

海藻肥发展史
第一代海藻肥——海藻有机肥,代表产品海藻堆肥、海藻灰
从1000年前古人开始把海藻当做肥料施用,到17世纪欧洲沿海各国大力推广海藻肥料,是海藻肥料发展的第一阶段,海藻有机肥时代。

此时的海藻肥代表产品为:海藻堆肥和海藻灰。

第二代海藻肥——海藻提取物
1949年,世界上第一款海藻液体肥料诞生于大不列颠岛,由此开启了海藻肥的新篇章;中国现代的海藻肥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1993年将提炼加工的海藻肥列入美国本土农业专用肥。

此时为海藻肥发展的第二阶段,也是海藻肥应用的重要时期,此时的海藻肥代表产品为:海藻提取物(海藻精或海藻精华素),其重要指标为海藻多糖“海藻酸”。

第三代海藻肥——褐藻胶寡糖
21世纪,伴随对海藻肥料的不断深入研究,人们发现海藻肥最重要的是海藻活性物质,而不是氮磷钾。

此时,对生产工艺有了更高的要求,怎样不破坏或少破坏海藻活性物质和降解难吸收的大分子海藻活性物质的生产工艺成,为各个海藻肥料企业和研究机构的研究重点。

由中国海洋大学管华诗院士领衔的技术团队使用生物酶技术成功得到了海藻酸(褐藻胶)的降解产品-----褐藻胶寡糖。

经过改造后褐藻胶寡糖不仅水溶性好,更是衍生了更多的生物学功能,是未来食品、医药、农业、饲料行业的首选活性原料。

引发全球海藻提取物寡糖化的风潮。

由此,海藻肥开始进入寡糖时代!。

叶面肥发展史

叶面肥发展史

肥的发展历史微量营养元素的研究是本世纪20年代初开始的,只有60年左右的历史。

微量营养元素研究是植物营养研究的一部分。

微量元素的研究,现在已超出了土壤学家、农业化学家、生理学家的研究范畴,而且生态学家及环境科学方面的专家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微肥的产生与发展和氮、磷、钾肥料一样,只不过是随着微量营养元素的证实而诞生。

微肥的应用,成了植物矿质领域内的巨大进展之一,促进了农作物产量的大幅度提高。

微肥在农业生产中具有现实的生产意义,因此国外在30年代就在农业上示范和推广应用了。

例如,苏联1937~1939年间施用的硼肥(硼镁肥)已达2700吨。

美国40年代后期年施用硼砂达4148吨,50年代硫酸锌年用量达到3311吨。

目前苏联微肥年用量达12万吨,美国高达20万吨。

我国微肥的生产已有20多年的历史。

1964年,首先在吉林锗厂开始生产钼肥,对大豆的增产效果显著。

70年代以来,农业部门和中国科学院有关单位相继发现作物有缺锌、硼、铁、锰的症状,引起了有关部门重视。

1981年国家经委等联合召开了全国第一次微量元素肥料会议。

1983年我国微肥总产量达2万多吨,品种达24种,施用面积约4000多万亩。

国际上应用微肥的现状怎样?国际上微肥在农林牧业中的应用已有五六十年的历史,尤其是最近几年,在一定条件下应用微量元素肥料已成为进一步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有力措施。

微肥在农业上的增产作用很大,故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

目前,苏联、美国、西德、东德、日本、法国、英国、加拿大、荷兰、比利时、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印度、捷克斯洛伐克、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等国,在各类缺素土壤和各种敏感作物上广泛施用微量元素肥料。

许多国家为了合理施用微肥,开展了活跃研究工作和微量元素普查工作。

如欧洲15个国家普查后报道,有10个国家土壤含锌量低,施入锌肥后效果十分显著。

美、苏、西德、东德都在调查基础上,绘制了作物施肥依据的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图,明确了全国范围内缺乏微量元素的土壤、地区和作物种类。

堆肥的使命:历史与未来--法夫曼达因堆肥

堆肥的使命:历史与未来--法夫曼达因堆肥

堆肥的使命:历史与未来信息来源:中国农业大学堆肥是一个古老的研究与实践领域。

根据资料记载,中国在南宋就已建立起科学的堆肥方法,早于西方850余年。

南宋时期中国水稻亩产已达到350余公斤,可以自豪地说,正是依赖于堆肥及有机肥的长期投入,中国的粮食产量以及农业才数千年保持长盛不衰,中国传统农业的伟绩也在《四千年的农民》、《农业圣典》等经典著作中得到推崇。

堆肥又是一门现代化的工程科学,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上世纪末即已建立起复杂纷繁的各类现代堆肥工艺及工程系统。

在政府环保政策的强力推动下,其城乡堆肥设施已基本建成。

相比之下,中国目前正处在农家堆肥逐渐衰退和工业化堆肥刚刚起步的阶段。

堆肥的原料是城乡大量产生的有机固体废弃物,包括农村养殖粪便、作物秸秆、城市生活垃圾、厨余垃圾、市政污泥、食品工业废渣等。

资料表明,2007年中国有机废物产生量约38亿吨,是2000年的1.2倍,年增长约3亿吨。

中国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有机废弃物产生国。

与此同时有机固体废弃物的有效利用率仍很低,大量的畜禽养殖废物未得到处理即排向周边环境,造成了水体的严重污染。

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农业污染源总氮、总磷排放已分别占排放总量的57.2%和67.4%,其中主要的贡献来自养殖污染。

秸秆焚烧现象还很普遍,城市有机垃圾主要流向了填埋场。

有机废弃物的处理已成为城乡环境保护及治理的重大任务。

事实上,有机废弃物处理还关系到土壤的养分平衡以及养分资源的循环利用。

众所周知,有机废弃物均来自土壤。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所有植物、动物把营养从土壤带出,却随农产品物流远离“故土”。

这些从土壤带走的营养何时才能返还?光靠化肥是不足以返还这些物质的,必须把有机的部分特别是碳磷钾再回到土壤。

欧盟已基本认可了50%的返还率,而中国目前还未取得认同,相反有机肥在肥料中的比重则从1980年代的80%滑落到了现在的20%。

中国和美国这两大世界磷肥生产国在50-60年内将用完国内的磷肥储备世界范围的磷肥使用年限也仅有370年!而2006年中国有机废弃物中蕴藏的磷资源量约占到当年磷肥使用量的120%!有机养分从废物向土壤的回流势在必行。

农耕的发展史

农耕的发展史

农耕的发展史一、原始农耕的起源1. 早期人类与食物采集•在农耕出现之前,人类主要以采集和狩猎为生。

原始人类依靠自然界现成的食物资源,如野果、野菜、动物等。

例如,旧石器时代的人类,他们四处迁徙,跟随动物的迁徙路线和植物的生长季节寻找食物。

这种生活方式非常不稳定,食物来源受季节、地域和气候的极大影响。

2. 农耕起源的因素•随着人口的增长,对食物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同时,在长期的采集过程中,人类逐渐发现某些植物的生长规律。

例如,一些谷物类植物如野生小麦、大麦等,它们的种子可以食用,而且如果将种子撒在合适的土地上,经过一段时间后会生长出新的植株。

气候的相对稳定也为农耕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使得人类能够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区域内进行农业生产。

二、古代农耕的发展1. 古代文明中的农耕•在古代埃及,尼罗河的定期泛滥为两岸带来了肥沃的土壤。

埃及人利用这一优势,发展起了以种植小麦、大麦等谷物为主的农业。

他们发明了灌溉系统,如利用水车将河水引到农田里。

•古代中国是农耕文明的重要代表。

早在距今约七八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就已经有了水稻种植的遗迹。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例如,铁犁的使用使得耕地更加深入和容易,牛耕则减轻了人力负担。

•在古代印度,印度河流域的农耕也十分发达。

他们种植棉花、小麦等作物,并且在农业灌溉和作物轮作方面有一定的经验。

2. 农业技术的进步•灌溉技术:除了前面提到的埃及的水车,古代中国也有许多灌溉技术的创新。

如都江堰水利工程,它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率众修建的,通过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设施,有效地控制了岷江的水流,实现了灌溉、防洪等多种功能,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农具的改进:从最初的石制农具,到青铜农具,再到铁制农具,农具的材质不断改进。

同时,农具的种类也不断增加,如汉代的耧车,它是一种播种工具,可以同时完成开沟、播种、覆土等工序,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

三、中世纪农耕的发展1. 欧洲中世纪的农耕•在欧洲中世纪,封建领主制度下的农业是社会的主要经济基础。

甘肃省绿肥生产历史回顾及发展对策

甘肃省绿肥生产历史回顾及发展对策
此 ,我 们 在 回顾 甘肃 省 绿 肥作 物 生产 历 史 的 基 础 上 ,分 析 当 前 绿肥 生产 面 临 的 问题 ,提 出 甘 肃 省 未 来 发展 绿 肥 生 产 的 对策 。
1 绿 肥 作物 生产 历史 回顾
该 阶段 主要 以绿肥引种观察 、栽培技术试验 为主 ,为生产缓慢发展阶段 。15 — 15 年 ,甘 9 2 97 肃省农业试验总场 、平凉农业试验站先后开展 了 绿肥引种观察 、肥效试验研究 ,分别选 出春麦 区 麦 后 复 种 的香 豆子 和冬 麦 区麦 后 复 种 的 黑豆 ,同 时提 出麦 田套种草木樨栽培技术 ,为甘肃发展绿 肥生产打下 了基础。15 — 16 年 ,甘肃省农业 99 9 1 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在全省进行了白花草木樨 、 箭笞豌豆 、山黧豆 、香豆子引种观察试验及栽培 研究 ,筛 选 出了适 应性广 、 耐荫性 好 、 再 生力 强 、抗寒 、丰产性好 ,宜于间 、套 、复种 的箭箐 豌 豆 优 良品 种 西 牧 80 8 、34 澳 大 利 亚 箭 8 、8 1 2 及 豌 、新疆箭豌等 ,从新疆箭箐豌 豆的变异株系 中 选育成功适 应性广 、丰产 性好 的优 良品种 陇箭 1
甘 肃农 业科 技
21 0 1年
第 1 2期
G n u A r c. n eh . No 1 2 1 a s g .S ia d T c n .2 0 1
4 1
甘肃省绿肥生产历史回顾及发展对策
包兴 国 ,曹卫 东 ,杨文 玉 ,舒秋 萍 ,李全福 ,张久 东 ,王
产提供保证 ;加强技 术培训 ;合理调整农 业种植 结构 ;重视绿肥种子基地建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推广绿肥 间作套种 ;充分利用轮 歇地和障碍性土壤 ;抓好 绿肥 的综合利 用;加 大科技投入 的发展对策。

堆肥的使命:历史与未来

堆肥的使命:历史与未来

每头猪饲养1年环境成本 欧元 % -----------------------------------------------------------------------------------------------目前措施 (运输, 储存, ..) 20 – 30 6-9 空气清洗 (NH3, 灰尘) 8 – 10 2-3 粪物处理 (通风, 厌氧生物消化, 固相分离 25 – 35 8 - 11 和堆肥) 合计 48 – 70 14 – 21
中国二十世纪中叶农村堆肥
人民日报(1948年6月15日)
人民日报(1建立起科学的堆 肥方法,早于西方850余年。南宋时期中国水稻 亩产已达到700余斤,可以自豪地说,正是依赖 于堆肥及有机肥的长期投入,中国的粮食产量以 及农业才数千年保持长盛不衰,中国传统农业的 伟绩也在“四千年的农民”、“农业圣典”等经 典著作中得到推崇。
堆肥起源探讨
堆肥/好氧堆肥起源于中国 疑问:印度记录?
堆肥技术扩散:中国-印度-欧洲?
二、中国堆肥工业评价
欧洲废物处理方向
Directive 2008/98/EC on waste (Waste Framework Directive)
预防 再利用 再循环 回收 处理
欧洲废物处理方向
2008:41.95% 20.43% 13.16% 21.90% 0.77% 2020:15.66% 23.36% 23.58% 28.58% 1.68%
欧盟城市固废法规
2002-2003年间欧盟15国年产城市固废2亿 吨
土地填埋法规定:有机废弃物未经处理不 得进入填埋场。
对超过填埋比例的成员国,规定生物可降 解废弃物进入垃圾填埋场的比例:2006年: 75%;2009年:50%;2016年:35%

中国化肥发展史汇总

中国化肥发展史汇总

2020/9/26
米泔水
2020/9/26
鸡粪 、驴粪
2020/9/26
明清两代,肥料种类更多,至少已有上百种。这时已较多地施用 骨粉和骨灰。施用的饼肥也扩大到了菜籽饼、乌桕饼和棉籽饼, 豆渣、糖渣和酒糟之类也用作肥料。绿肥种类更加广泛,有大麦、 蚕豆、绿豆、大豆、胡麻、油菜苗、萝卜苗等10多种。作为无机 肥料利用的有砒霜、黑矾、硫磺、盐卤水等。杂肥种类比宋元时 期增加了三倍多,包括家禽、家畜、草木落叶、动物杂秽及各种 脏水、死猫、死狗等。
肥料发展简史
早在公元前3世纪,我国劳动人良就已经知道落叶腐烂可以肥田,并且开 始利用泥粪。泥粪是一种含有较多腐殖质的土壤,包括淤泥、塘泥、河 泥、湖泥,以及其他肥泥。
2020/9/26
战国末期,人们认识到在高温多雨的夏季除草,可以利用象热汤一样的水,把 杂草浸死,沤烂肥田。西汉时的《汜胜之书》已记有:用腐熟的人粪肥田,用蚕 粪拌种,用兽骨汁作肥,以及种植稗和小豆喂猪,以猪粪肥田。
2020/9/26
到了魏晋南北朝,人们利用的肥料有畜粪、厩肥、蚕粪、缫蛹汁、骨汁、草 木灰、旧墙土、食盐等许多种。这时土地利用面积大量增加,畜牧业又不发达, 所以人们不但利用野生绿肥,而且有意识地栽培绿肥。这时的绿肥有心子、绿豆、 小豆、胡芝麻等。
2020/9/26
隋唐宋元的700年问,已用麻饼、豆饼作肥料,并开始施用石灰、 石膏、硫磺等无机肥料。这时施用的肥料还有鼠粪、蝙蝠粪、鸡 粪、驴粪、槽水、鸡鹅毛、鱼骨头汁、洗鱼水、米泔水等。据统 计,这时的肥料共有60多种。
死去的猫狗
2020/9/26
砒霜、黑矾和硫磺
2020/9/26
我国解放以后,肥料的构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现在不但有含单一营养元素的氮、磷、钾肥, 还有作物吸收量较少的微量元索肥料,含有多 种肥分的复合肥料,以及微生物肥料、农药肥 料等等。农家肥料的种类也在逐年增多。同时, 随着化肥种类、施用量的增加其负面的影响也 随之而来。

福建省绿肥作物历史,发展及对策

福建省绿肥作物历史,发展及对策

福建省绿肥作物发展历史、现状与对策林新坚,何春梅,王飞,钟少杰,张辉(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福建福州 350013)摘要:文章系统总结了福建省绿肥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并结合福建省绿肥发展中存在的的问题提出了福建省绿肥产业发展的对策,对指导福建省绿肥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福建省,绿肥,发展现状,对策History,current ststus and countermeasure about green manuredevelopment of Fu-jian ProvinceLIN Xin-jian,HE Chun-mei, WANG Fei,ZHONG Shao-jie,Zhang Hui(Institute of Soil and Fertilizer, 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ciences/Agricultural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Centre, 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Fuzhou 350013)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authors summarized the history amd current status of development of green manure in Fujian Provimce.Considering the reality conditions,the authors proposed several guidelines for the devdopment of green manure industry.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advancing the green manure industy of Fujian Province.Keywords: Fu jian province,green manure,reality Condition; countermeasure引言绿肥是福建省重要的有机肥源和牧畜青饲料,发展绿肥是培肥改土,使农牧业持续高产稳产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建立良好农田生态系统,促进地力提高的物质基础。

青岛农业大学土壤肥料学-绪论

青岛农业大学土壤肥料学-绪论

肥料的重要性
2、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1)肥料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资,是植物 的粮食。 肥料在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农 谚有“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 肥”,正说明了肥料在粮食生产中的地位。 肥料在各项作物增产因子中起的作用 最大,我国目前已达到35%以上。
土壤和肥料的重要性—肥料的重要性
养分归还学说
• 由于作物的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带走某些养分物 质,土壤养分将越来越少,如果不 把这些矿质养 分归还土壤,土壤将变得十分贫瘠.因此必须把 作物带走的养分全部 归还给土壤. • 养分归还靠肥料!
最小养分律
• 作物产量受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因子所控 制,产量高低随最小养分补充量的多 少而变化, 如果这个因子得不到满足,即使增加其他的养分 因子,作物产量也不可能 提高。
• 在最早的60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中有42人是他 的学生的学生。
农业化学学说体系构成
• • • • 植物矿质营养学说 植物养分储存库-土壤 养分归还学说-肥料 最小养分律
矿质营养学说
• 腐殖质是地球上有了植物之后才形成的.植物最初的 营养物质必然是矿质元素,腐殖质只有通过改良土壤, 分解产生矿质元素和 CO2 来实现其营养作用.因此, 矿质元素才是植物必需的基本营养物质.
局限性和不足
• 过于强调矿质养分的作用,而对有机物(腐殖质)的营养 作用的理解是片面的; • 尚未认识到养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 对豆科作物在提高土壤肥力方面的作用认识不足; • 全部归还作 物带走的养分是不经济和不必要的,应有针 对性地归还养分。 • 发现了氮对于植物营养的重要性,但错误的认为植物所 必需的氮是从大气中直接吸收的,所以在他的化肥配料 表中没有加入氮化物。随着这点被纠正了,从而使农业 生产发生了巨大的飞跃。

堆肥一般分为好氧堆肥和厌氧堆肥

堆肥一般分为好氧堆肥和厌氧堆肥

堆肥一般分为好氧堆肥和厌氧堆肥(具体方法大全)堆肥是一门既传统又现代的学科,堆肥的目的就是通过一系列科学的工艺步骤,把各种各样的有机废弃物分解转化成为一种稳定的、无害化的适合于土壤培肥的有机肥产品。

堆肥一般分为好氧堆肥和厌氧堆肥。

好氧堆肥指在有氧气情况下有机物料的分解过程,其代谢产物主要是二氧化碳、水和热;而厌氧堆肥则是在无氧气条件下有机物料的分解,厌氧分解最后的代谢产物是甲烷、二氧化碳和许多低分子量的中间产物,如有机酸等。

传统堆肥以厌氧堆肥为主,而现代堆肥系统则大都采用好氧堆肥。

好氧堆肥从我国南宋时期即已肇始,是在北方人口大批向南方转移、水稻种植开始出现两熟制以及土壤肥力不足以维持高产的情形下出现的,由此解决了千年来我国土壤的地力常新壮问题。

现代堆肥技术开始于20世纪20~30年代的欧洲,以机械化堆肥为特色,目前工艺有上百种、技术也形形色色,并成为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受到众多城建、环卫、农业等部门与企业的欢迎。

笼统地讲,堆肥也是有机肥。

广义上的有机肥范围很宽,包括所有施用到农田的有机物料,如人畜粪便、绿肥、河泥、骨粉等,也包括规模化有机肥厂生产的商品有机肥。

在我国农民的传统智慧里,新鲜的水分含量高的废弃物均要经过一个熟化的过程才可还田,而熟化就是一个堆肥的过程;现代商品有机肥标准里也要求秸秆、畜禽粪便等有机废弃物一定要经过发酵腐熟这样一个过程。

令人遗憾的是,经过40年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我国城乡许多有机废弃物不再用来堆肥,而是被送到一个个垃圾填埋场、焚烧厂,或者被简单堆放在田间,随着雨水流入水体,加速了全国范围水质的严重恶化。

乡间堆肥已远离我们,不再是农村冬春季节的一道道独特的风景,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农业大国而言,悲乎痛哉!堆肥的作用和意义堆肥有很多作用,包括废物利用、减少污染、改良土壤、提高产量、改善品质等,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可以把大量的有机废弃物转变为有用的产品,降低环境风险;二是能创造有价值的堆肥产品,可作为土壤改良剂或有机肥产品等。

【2017年整理】世界农业发展史

【2017年整理】世界农业发展史

世界农业发展史作者:沈志忠编辑:原始农业农业生产的形成和发展在世界各地经历了不同的过程,其基本特点是由几个农业起源中心,通过引种和农耕方法的传播,沿不同的路线向世界各地扩散,并与各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相结合,逐步发展成为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面貌和农业类型。

世界农业发展大体可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四个时期。

每个时期农业的特点不同,生产力水平互异,其内部结构与外部联系以及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影响也有很大差别。

纵览世界农业发展的历史进程,探求其形成演变的线索,对于深入认识世界农业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世界农业的起源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农业的出现和发展大致不超过一万年。

人类经过长期的采集、渔猎生活,逐步熟悉了植物和动物的生活习性,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即约在公元前8000年左右开始驯养繁殖动物和种植谷物,人类进入了原始农业阶段。

新石器时代后期,陶器的应用和青铜器的发明,标志着人类文化史上蒙昧时代的结束和野蛮时代的开始。

旧石器时代,火的发明和应用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

原始人类以粗制的、没有磨削的石器为工具,学会了使用棍棒、长矛从事狩猎业,并利用篝火烤熟猎物,以维持生存。

由于那时地广人稀,猎物丰富,凭借简便的获猎手段,加上从大自然采集极为丰富的果实,以及块根、块茎等植物资源,原如人类足可维持自己简单的生活。

他们以血缘族群为单位,游荡于无边无际的森林、草原之中和大河、大湖沿岸,随处猎取生活资料。

这种极其原始的生活方式,至今在东南亚、非洲及拉美一些国家仍可以见到。

随着冰后期全球气候的变化以及某些动物的绝灭,加之世界人口的逐渐增加,一定地域范围内的自然资源数量相对减少,人类依靠原始的工具和传统的方法难以取香港维持其生存所需要的最低数量的食物,于是出现了谋生方法的革命性变革,开始了种植谷物和驯养动物的新时期,原始人类延续了大约200万年之久的采集渔猎生活逐步过渡到原始农业阶段。

现代农业种植技术培训手册

现代农业种植技术培训手册

现代农业种植技术培训手册第1章现代农业种植技术概述 (5)1.1 农业种植技术发展简史 (5)1.2 现代农业种植技术特点 (5)1.3 我国现代农业种植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5)第2章育种技术 (5)2.1 常规育种技术 (5)2.2 分子育种技术 (5)2.3 组织培养与快繁技术 (5)第3章土壤管理与改良 (5)3.1 土壤类型与特性 (5)3.2 土壤管理与改良技术 (5)3.3 土壤肥力与施肥技术 (5)第4章水肥一体化技术 (5)4.1 水肥一体化技术原理 (5)4.2 灌溉技术 (5)4.3 施肥技术 (5)第5章病虫害防治技术 (5)5.1 病虫害识别与监测 (5)5.2 生物防治技术 (5)5.3 化学防治技术 (5)第6章农药安全使用技术 (5)6.1 农药分类与选择 (5)6.2 农药安全使用原则 (5)6.3 农药残留与控制 (5)第7章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技术 (6)7.1 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与作用 (6)7.2 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方法 (6)7.3 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实例 (6)第8章设施农业技术 (6)8.1 设施类型与结构 (6)8.2 设施环境调控技术 (6)8.3 设施农业栽培技术 (6)第9章节水灌溉技术 (6)9.1 节水灌溉原理与类型 (6)9.2 节水灌溉设备与系统 (6)9.3 节水灌溉技术应用 (6)第10章信息化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 (6)10.1 农业物联网技术 (6)10.2 农业大数据技术 (6)10.3 农业信息化平台与应用 (6)第11章农业机械与自动化技术 (6)11.1 农业机械类型与选择 (6)11.2 农业机械化技术 (6)11.3 农业自动化技术 (6)第12章农业种植技术培训与推广 (6)12.1 农业种植技术培训方法与内容 (6)12.2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与模式 (6)12.3 农业种植技术培训与推广实践案例 (6)第1章现代农业种植技术概述 (6)1.1 农业种植技术发展简史 (6)1.2 现代农业种植技术特点 (7)1.3 我国现代农业种植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7)第2章育种技术 (8)2.1 常规育种技术 (8)2.2 分子育种技术 (8)2.3 组织培养与快繁技术 (8)第3章土壤管理与改良 (8)3.1 土壤类型与特性 (8)3.2 土壤管理与改良技术 (9)3.3 土壤肥力与施肥技术 (9)第4章水肥一体化技术 (10)4.1 水肥一体化技术原理 (10)4.2 灌溉技术 (10)4.3 施肥技术 (10)第5章病虫害防治技术 (11)5.1 病虫害识别与监测 (11)5.1.1 病虫害症状识别 (11)5.1.2 实验室诊断技术 (11)5.1.3 病虫害监测方法 (11)5.2 生物防治技术 (11)5.2.1 天敌生物防治 (11)5.2.2 病原微生物防治 (12)5.2.3 植物源农药防治 (12)5.3 化学防治技术 (12)5.3.1 农药选择与使用 (12)5.3.2 喷雾技术 (12)5.3.3 农药安全使用 (12)第6章农药安全使用技术 (12)6.1 农药分类与选择 (12)6.1.1 杀虫剂 (12)6.1.2 杀菌剂 (12)6.1.3 除草剂 (13)6.1.4 植物生长调节剂 (13)6.1.5 杀鼠剂 (13)6.2 农药安全使用原则 (13)6.2.1 严格按照农药标签使用 (13)6.2.2 遵循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 (13)6.2.3 避免连续使用同一类农药 (13)6.2.4 避免超量使用农药 (13)6.2.5 选择合适的使用时机 (13)6.3 农药残留与控制 (14)6.3.1 合理使用农药 (14)6.3.2 选择低毒、低残留农药 (14)6.3.3 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 (14)6.3.4 农药残留监测 (14)6.3.5 农药残留降解 (14)第7章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技术 (14)7.1 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与作用 (14)7.1.1 促进生长类 (14)7.1.2 抑制生长类 (14)7.1.3 其他功能类 (15)7.2 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方法 (15)7.2.1 喷施 (15)7.2.2 灌根 (15)7.2.3 涂抹 (15)7.2.4 处理种子 (15)7.3 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实例 (15)7.3.1 赤霉素在果树上的应用 (16)7.3.2 细胞分裂素在蔬菜上的应用 (16)7.3.3 脱落酸在粮食作物上的应用 (16)7.3.4 乙烯在果实成熟上的应用 (16)第8章设施农业技术 (16)8.1 设施类型与结构 (16)8.1.1 玻璃温室 (16)8.1.2 塑料大棚 (16)8.1.3 遮阳网室 (16)8.1.4 智能温室 (16)8.2 设施环境调控技术 (17)8.2.1 光照调控 (17)8.2.2 温度调控 (17)8.2.3 湿度调控 (17)8.2.4 二氧化碳调控 (17)8.3 设施农业栽培技术 (17)8.3.1 育苗技术 (17)8.3.2 灌溉技术 (17)8.3.3 营养调控技术 (17)8.3.4 病虫害防治技术 (17)第9章节水灌溉技术 (18)9.1 节水灌溉原理与类型 (18)9.1.2 灌溉方式优化 (18)9.1.3 灌溉制度改进 (18)9.1.4 节水灌溉技术集成 (18)9.2 节水灌溉设备与系统 (18)9.2.1 喷灌设备 (18)9.2.2 滴灌设备 (18)9.2.3 微灌设备 (18)9.2.4 自动化控制系统 (19)9.3 节水灌溉技术应用 (19)9.3.1 作物适应性研究 (19)9.3.2 技术示范与推广 (19)9.3.3 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 (19)9.3.4 节水灌溉技术培训 (19)第10章信息化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 (19)10.1 农业物联网技术 (19)10.1.1 农业物联网体系架构 (19)10.1.2 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 (20)10.1.3 农业物联网应用实例 (20)10.2 农业大数据技术 (20)10.2.1 农业大数据来源 (20)10.2.2 农业大数据处理方法 (20)10.2.3 农业大数据应用实例 (20)10.3 农业信息化平台与应用 (20)10.3.1 农业信息化平台建设 (20)10.3.2 农业信息化平台应用 (20)10.3.3 农业信息化实践案例 (21)第11章农业机械与自动化技术 (21)11.1 农业机械类型与选择 (21)11.1.1 农业机械类型 (21)11.1.2 农业机械选择 (21)11.2 农业机械化技术 (21)11.2.1 土壤耕作机械化技术 (22)11.2.2 植保机械化技术 (22)11.2.3 收获机械化技术 (22)11.2.4 农产品加工机械化技术 (22)11.3 农业自动化技术 (22)11.3.1 智能监测技术 (22)11.3.2 精准农业技术 (22)11.3.3 自动化控制技术 (22)11.3.4 农业物联网技术 (22)第12章农业种植技术培训与推广 (22)12.1 农业种植技术培训方法与内容 (22)12.1.1 培训方法 (22)12.2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与模式 (23)12.2.1 推广体系 (23)12.2.2 推广模式 (23)12.3 农业种植技术培训与推广实践案例 (24)第1章现代农业种植技术概述1.1 农业种植技术发展简史1.2 现代农业种植技术特点1.3 我国现代农业种植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第2章育种技术2.1 常规育种技术2.2 分子育种技术2.3 组织培养与快繁技术第3章土壤管理与改良3.1 土壤类型与特性3.2 土壤管理与改良技术3.3 土壤肥力与施肥技术第4章水肥一体化技术4.1 水肥一体化技术原理4.2 灌溉技术4.3 施肥技术第5章病虫害防治技术5.1 病虫害识别与监测5.2 生物防治技术5.3 化学防治技术第6章农药安全使用技术6.1 农药分类与选择6.2 农药安全使用原则6.3 农药残留与控制第7章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技术7.1 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与作用7.2 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方法7.3 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实例第8章设施农业技术8.1 设施类型与结构8.2 设施环境调控技术8.3 设施农业栽培技术第9章节水灌溉技术9.1 节水灌溉原理与类型9.2 节水灌溉设备与系统9.3 节水灌溉技术应用第10章信息化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10.1 农业物联网技术10.2 农业大数据技术10.3 农业信息化平台与应用第11章农业机械与自动化技术11.1 农业机械类型与选择11.2 农业机械化技术11.3 农业自动化技术第12章农业种植技术培训与推广12.1 农业种植技术培训方法与内容12.2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与模式12.3 农业种植技术培训与推广实践案例第1章现代农业种植技术概述1.1 农业种植技术发展简史农业种植技术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中国肥料史

中国肥料史

中国肥料史
中国肥料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当时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已经知道肥料的重要性和草肥、粪肥的使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于肥料的使用和认识不断提高,到了战国末期,人们已经开始利用泥粪、蚕粪、兽骨、草木灰、旧墙土、食盐等作为肥料。

在古代,由于有机肥养分稀薄、肥效迟缓,因此化肥不得不依赖进口。

然而,到了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开始出现抵制舶来化肥的浪潮,同时开始出现中国自己的化肥企业。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化肥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古代,人们使用的肥料大多为有机肥,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化肥逐渐成为主要的农业肥料。

化肥的使用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缓解了食物短缺的问题。

总的来说,中国肥料史经历了从有机肥到化肥的转变,同时也在不断探索和发展新的肥料品种和技术,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

铵态氮肥 发展史

铵态氮肥 发展史

铵态氮肥发展史铵态氮肥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化肥。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田间管理方式的变化以及农民对粮食生产的强烈需求,铵态氮肥在中国的生产和应用量不断增加,成为我国最为重要的化肥之一。

铵态氮肥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人类农业的起源。

最初,农民使用的肥料都是来自于自然界的有机物,这些有机物中所含的养分成分相对单一,比如只含有大量的氮、磷等元素。

到了20世纪初,化学肥料作为一种新型的肥料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其中就包括铵态氮肥。

在此基础上,铵态氮肥逐步得到改良和发展,逐渐成为重要的农业生产用品。

20世纪50年代初,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国内外的研究人员意识到尿素的重要性,因为尿素中含有氮元素,在水解过程中可以形成铵态氮肥。

这启迪了人们针对其他化学化合物开展利用氨基的研究,比如硝酸铵和硝酸铵钙等有机肥。

由于其含铵组分较高,可以作为铵态氮肥使用,成为了铵态氮肥相关技术开发的重要材料。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中国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铵态氮肥的需求量迅速增加。

为适应这一需求,我国农业科技研究人员开展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对传统铵态氮肥的生产和应用进行改进和创新。

这期间,始终保持制冷摄氮法和焦化氨法等工艺,可以大量制造铵态氮肥和混肥,生产量显著提高,且质量越来越高。

当前,我国农民大量使用铵态氮肥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增加优质农产品的质量。

为此,国内外的研究人员不断开展着与铵态氮肥相关的技术创新。

其中,以尿素为主要成分的铵态氮肥的合成技术里程碑性地发展,已经形成了集成化的生产流程,大幅提高了铵硝混合肥的有效性和数量。

在未来,随着我国农产品市场的不断扩大和人工制造肥料的技术不断提高,铵态氮肥的研究和发展空间将进一步扩大。

同时,应注意强化铵态氮肥的生产管理和环保措施,以充分发挥其在农业生产领域的特点和优势,助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茶园绿肥作物的种植历史

茶园绿肥作物的种植历史

茶园绿肥作物的种植历史种茶,始于我国,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茶园管理中积累了一套传统的农艺措施,茶园绿肥作物的种植与利用便是其中之一。

早在唐代的《茶经》一书中,就有种茶“法如种瓜,三岁可采”的记载。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一书的种瓜法述:“先卧锄,楼却燥土,然后培坑,大如斗口,纳子三枚,大豆三个,于堆旁向阳处”。

可见当时种茶时便与大豆一起间作了。

以后唐《四时纂要》又记载了新垦地种茶后“强任生草不得耘……一、二年后方可耘治”,“生草”的目的是“以草护茶”,“以草保土”,“以草肥园”。

当时茶园中的“生草”,就是原始的绿肥作物。

到了南宋,茶园管理已有较完整的措施,茶园“开畲压青”就是主要内容之一。

开畲压青的目的并非只是除草,也是以草肥田的一种施肥技术。

据《北苑别录》记载,茶园“草木至夏益盛,故欲导生长之气,以渗雨露之泽……滋蔓之草遏郁之木,悉用除之……此之开畲”。

据清人汪继壕注解,茶园“杀去草根,以粪茶根,名曰开畲”。

所以过去种茶已有使茶园长草,然后除草,再用以肥茶的做法。

过去,由于我国茶园大部分都分布在山区和半山区的山坡上,种茶的山坡称之为"茶山"。

茶山往往山高路远,山道弯窄,交通不便,施用农村的农家肥,由于体积大,运送不便,因此,给茶山施用农家肥的实际并不多,大多都是因地制宜解决肥源问题的。

其主要的方法之一就是"七挖金,八挖银"的耕作方法。

也就利用茶园五、六月份生长茂盛的"梅草",在七、八月份通过深耕深将其人土中作肥料。

这是当时深耕配合除草、施草肥,提高土壤肥力,以保持茶树正常生长的方法。

这方法一直沿用到20世纪60年代。

现在,有些深山老茶园也还在采用。

以后,由于茶叶生产有所发展,茶园面积不断扩大,茶园从山区向近村发展,从高山向低丘和平原地区发展。

因此,间作茶园大为增多,其中的间作物主要以粮、菜、饲、肥兼用作物为主,如杂粮、杂豆、菜豆、油菜和薯类等,主要作粮、油、菜和饲料用,用根茬和桔秤作茶园肥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有机肥料发展历史中国有机农业网时间:2014.07.11 来源:有机农业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在肥料发展上也有着长期累积下来的经验,其中有机肥料一直占据重要的位置,本文拟就中国有机肥料发展历程与现状存在问题作一研讨请大家指正。

一、中国古代施用有机肥料简史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处于古老农业大国的地位,先民用自己的智慧与实践经验获得了用肥养地的知识,逐步形成了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耕种传统,使我国几千年的土壤肥力与粮食生产得到相对的稳定。

早在二三千年以前的奴隶社会中就有了锄草肥田、茂苗的文字记载。

随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编写了不少有关农事的书籍,如战国时期的《礼记》、汉代的《汜胜之书》、晋朝郭义恭的《广志》、唐朝韩鄂拼的《四时纂要》、宋朝陈敷的《农书》、元朝王桢的《农书》、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以及清朝杨出的著作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农业实践的深化,书中越来越详尽地论述了肥料的种类、作用、积造与施用的技术等;战国时期《荀子·富国篇》讲:“地可使肥,多粪肥田”。

后魏时期《齐民要术》更是讲述了“踏粪法”。

明代《宝坻劝农书》更是全面的讲述了“蒸粪法、煨粪法、酿粪法、窖粪法等有机肥料制造方式。

用现代科学观点来认识,可以说,在悠久的中国农业生产历史中孕育着如何充分地利用人类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废弃物,促其重新回归大自然,加速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以达到宏观调控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以及保护人类生态环境质量的先进思想萌芽。

这种带有盲目性,但基本上符合客观实际的思想与劳动行为,使我国农业土壤的自然肥力得到了有效的然而是较低水平的调节。

上千年来文明古国得以生存下来,这一点在国际上至今还享有很高的声誉。

二、中国近代肥料生产的发展20世纪初,在西欧学术思想与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传播的影响下,中国开始了化肥的生产、试验与施用,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化肥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肥料的增产效果也得到了较充分的发挥。

就化肥工业而言,1905年中国开始引进化肥,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只有两个小规模的氮肥厂,两个副产硫铵厂,当时化肥产品仅有硫酸铵一种,1949年年产量约0.6万吨。

新中国成立后,化肥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1953年前只生产氮肥,产量约5万吨。

自 1960年起,在氮肥生产上采取大、中、小型厂并举的方针,即同时发展以生产碳酸氢铵为主的年产合成氨0.3万~0.5万吨的小型厂、年产5万~7.5万吨合成氨的中型厂以及引进并自行设计建立的、生产尿素为主的年产30万吨合成氨的大型厂。

到1983年,全国氮肥生产量已经达到1109.4万吨;30年间增长了220倍。

磷肥生产是1953年开始兴办的,仅是生产普通过磷酸钙的P2O5小型厂,至1956年产量为1.4万吨。

1983年磷肥产量达 266.6万吨(P2O5)。

由于资源所限,当时钾肥生产量仅2.9万吨。

此外,微量元素硼、锌、钼等肥料也有生产。

简言之,1949-1983年,我国化肥生产取得了很大成绩:生产种类上,氮肥发展快,磷肥较慢,钾肥仅仅开始;而其中氮肥品种中碳酸氢铵占50%以上;磷肥品种主要是低浓度的普通过磷酸钙与钙镁磷肥,占磷肥总量的98%;高浓度的复合肥料不到1%,同时还进口化肥,占国产加进口总数的1/5。

按1999年我国化肥产量统计:总生产量为2938.4万吨,其中氮肥约占81.9%,磷肥近17%,钾肥仅1.1%。

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加快发展重钙、磷铵、硝酸磷肥与氮磷钾三元复肥等高浓度磷复肥。

到1999年上述复肥产量已占磷肥总产量的30.4%。

大力加快发展高浓度磷复肥生产也是为了加入WTO所面临挑战的需要,一方面需要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同时也需要提高我国复肥的国际竞争力。

然而,在大力发展无机肥料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各种问题:重无机,轻有机的不科学施肥方式会污染生态环境,导致人体健康受到威胁。

通常有下列几种情况。

(一)氮素肥料可能引起的环境污染(1)氨的挥发和反硝化脱氮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2)氮素的淋失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的污染。

(3)氮素引起农产品,尤其是食品中硝酸盐的富集。

(二)磷素肥料可能引起的环境污染(1)磷素随地表径流造成地表水体的富营养化。

(2)磷素生产过程中引起的大气氟污染,而施用时可能带来重金属镉等的污染及放射性核素的污染。

(三)有机肥料的缺乏和偏重无机的习惯:降低了农作物的抗逆能力,包括抗病虫、抗倒伏、抗寒、抗旱等,致使减产和产品品质降低。

同时恶化了土壤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性状,破坏了土壤中营养元素的正常比例,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当前,发展商品有机肥料,推广有机肥料已是中国肥料发展的必然趋势。

2002年我国有机肥料通过了GB18877-2002有机无机复混肥料标准和NY525-2002有机肥料标准。

标志着中国商品有机肥料正式规范的进入肥料流通领域,将为世界农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经10年来的发展中国商品有机肥料生产以及应用已初具规模综述如下:(一)区域分布:一是经济发达地区,包括广东、江苏、福建,特点是具有良好的环保意识、相对成熟的技术支撑;二是有机肥料资源丰富地区,包括山东、河北等地区,有机特殊资源地区。

(二) 2006年调查结果表明,山东、广东、河北、江苏、辽宁5个省的有机肥料生产企业占全国有机肥料生产企业的50%以上。

我国有机肥料生产企业1580个,大小不一,品种相当多,可大致分为三类:一是精致有机肥料类,不含有特定效应的微生物,以提供有机质和少量养分为主;占43.5%;二是有机无机复混肥料,由有机和无机肥料混合或化合制成,既含有一定比例的有机质,又含有较高的养分;占38.9%;三是生物有机肥料,产品除了含有较高的有机质外,还含有改善肥料或土壤中养分释放能力的功能性微生物,占 14.6%。

(三)有机肥料生产企业的规模(产能)小型最多(0.5-2万吨) 77.5%;中型次之(2-10万吨)20.9%;大型很少(大于10万吨) 2.6%。

2006年我国的商品有机肥料应用量947万吨(2007年接近1340万吨)。

其中精制有机肥料用量318万吨,有机无机复混肥料412万吨,生物有机肥料用量151万吨。

(四)商品有机肥料的应用:从商品有机肥料应用的作物来看,开始主要是蔬菜、果树等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特别是精制有机肥料和生物有机肥料。

而有机无机复混肥料还有一部分应用到水稻、棉花等作物,目前,已经逐步向大田作物推广。

从区域使用商品有机肥料来看,主要集中在商品有机肥料资源丰富的地区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较大的区域。

四:有机肥料发展存在的问题与下一步必然的发展趋势:20世纪90年代前后,由于种种原因,商品有机肥料一直没有开展,本世纪2002年后,有机肥料开始受到重视,近年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人们更是对有机肥料有了新的深刻认识,开发利用呈明显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有机肥料应用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有机肥施用范围较大,作物和地域之间不够平衡从应用作物看,有机肥料适宜于各种作物施用,但由于目前对有机肥源的开发利用不够,数量有限,各地70%以上的优质有机肥料如农家肥、商品有机肥、沼气发酵肥、饼肥等主要集中施用于价值较高的果树、蔬菜及瓜类等经济作物,粮食作物施用很少。

而小麦、玉米等作物秸秆由于受耕作条件的限制,一般被归还给粮田。

从典型农户分析,坚持使用有机肥料的农户占到12.5%,四分之三以上的农户在粮食作物上不使用有机肥料,而65%的农户在种植经济作物时一直使用有机肥料。

分析发展趋势,37.5%的农户认为与过去相比,有机肥料的总量是“增加”趋势,15%认为“减少”,47.5%认为与过去“差不多”。

有45%的农户认为多用有机肥料一定能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且认为以后农民种地使用有机肥料的会越来越多。

(二)应用方法不断完善,技术水平有待提高一个时期以来,随着各级政府及农技推广部门对有机肥料建设工作的重视和加强,我国广大农村积制和使用有机肥料的方法手段不断提高和完善。

如通过推行畜圈改造和饲养条件的改善,农家肥有机质含量有了较大的提高,较十年前增加了3~5个百分点;通过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产生了“四增一减”的良好效应,即产量、土壤有机质、水分、蚯蚓数量增加,杂草减少,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良性发展。

但是,在有机肥料施用技术方面还有一些盲目性和不合理性。

譬如,一些有机肥发酵不够充分,对于农家肥、果渣等,一般都须进行堆腐发酵,这样既可活化肥料中的养分,又可以杀灭肥中各种寄生虫卵、病源菌、杂草种子,去除有害的有机酸和有害气体,施入土壤才能保证肥效和不产生副作用。

在施用时与化肥混合,可以起到保肥效果,大大提高化肥利用率;秸秆还田中存在着还草量不合理,还田翻压质量差等问题。

另外,对秸秆还田的田块,要补施少量氮肥,以防止土壤微生物发生“起爆效应”,与作物根系争夺养分,影响产量。

(三)资源利用率有待提高首要的问题是秸秆的利用率太低,秸秆是我国最主要的有机资源年生产量达3亿吨以上;目前将秸秆直接还田的农户只占到25%左右。

不及秸秆总量的1/3,,还有32.5%农户把秸秆拉回家当燃料,仍有7.5%的农户将秸秆在田间当场焚烧。

秸秆资源需要一些肥料企业综合开发利用,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运作模式.使这一天然的有机资源得到广泛开发利用。

增施有机肥料能够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促进植株生长,增加作物产量,显著改善收获物的品质,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同时,又是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的重要措施和途径。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加入WTO的新形势,广大农民群众对有机肥料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因势利导,加强有机肥料的开发应用,对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为此,建议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要进一步加大对有机肥料建设的重视和宣传力度增加有机肥料投入,搞好耕地地力建设,是“沃土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目前,我国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过渡时期,种植业乃至整个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都与土壤结构和肥力的状况有着十分密切的重要关系,而增施有机肥料,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才能够保持地力常新,增强农业生产的后劲。

各级政府、农业技术部门都应切实重视加强有机肥料建设工作,把有机肥源建设与保护、开发利用、有机肥应用技术的完善与提高作为发展农业生产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扩大宣传,认真落实,使广大农民群众正确认识有机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从而自觉施用有机肥料,使施用面积和数量都有一个较大提高。

二加大有机肥料商品化生产开发力度针对目前我国商品有机肥开发刚刚起步,层次低,规模小,建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大对该类企业的支持、扶持力度、对我国的秸秆等有机肥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研究制订有关开发生产技术标准和管理办法,加快商品有机肥的开发和应用。

三加强对有机肥料建设的监督与管理目前,焚烧秸秆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每当夏收和秋播期间,就地焚烧小麦、玉米等秸秆现象时有发生,这既污染了环境,破坏生态,又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