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法治建设面临的难题及原因
中国法治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建议

中国法治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建议中国法治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建议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化,法治建设作为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的基石,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然而,中国法治建设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全面评估中国法治建设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推动中国法治建设的深化和全面发展。
1. 缺乏独立的司法体系中国的司法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行政部门和地方利益的影响,司法独立性不够,导致司法公正性受到质疑。
在一些法律案件中,如果当事人是相关部门或者是地方政府的重要企业,往往会出现法律适用不公正的情况。
要完善司法体系,提高司法独立性,加强法官的专业化培训和监督,减少外部干预,确保司法公正性的实现。
2. 法律适用不规范在一些领域,法律适用不规范导致了法律的执行难度增加和司法判决的不确定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强对法律的完善和统一解释,确保法律的普适性和适用性,提高法律执行的有效性和司法判决的可预测性。
3. 法治意识不强在一些地方和行业中,法治观念淡薄,法律意识不够,法律意识淡薄严重威胁到法治的实现。
为了提升法治意识,需要加强对法律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教育公民积极参与法律事务,树立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4. 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法治建设中,问题难以避免。
反工作需要在法治的基础上开展,加强对问题的监督和惩治,建立健全的法治体系和有效的监管机制。
加强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共同维护法治的公正和廉洁。
5. 法治体系落实难度大在实际的法治建设中,法律的落实难度相对较大,相关法律政策的真正执行和落实并不理想。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建立健全的执行机制,加强对法律落实的监督和考核,确保法律政策的真正执行和有效落实。
总结中国法治建设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但是也有许多的发展机遇和前景。
要全面推动中国法治建设的深化和发展,需要加强对司法体系的完善和改革,提高法律适用的规范性和可预测性,树立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加强对问题的监督和惩治,建立健全的法治体系和有效的监管机制,以及建立健全的执行机制。
当前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当前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制建设在保障国家治理、促进社会发展和维护公民权益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然而,在实践中,当前法制建设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本文将就此进行探讨。
一、立法滞后与应用困难1.1 立法滞后当前的法律体系相对落后,不能完全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
例如,在互联网领域,技术迅猛发展使得新业务层出不穷,但相关法律却跟不上节奏,导致监管空白和安全风险。
1.2 应用困难有时候即使已经存在适用的法律规定,但由于执行力度不够、司法解释模糊或是部分地区尚未形成面向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行为的具体指导性文件等原因,导致法律无法得到有效执行或应用。
二、执法机构能力薄弱2.1 执法资源匮乏尽管我国各级执法机构数量众多,但其在技术装备、人员配备等方面,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仍存在差距。
特别是在新兴领域,例如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方面,执法机构普遍存在监管力度不够和监督缺失的问题。
2.2 执法人员素质不足执法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局部地区尚存在一些执法队伍建设薄弱的现象。
这导致了执行实践中的公正性欠缺,甚至暴露出滥用职权、行政干预司法等问题。
三、司法独立性和审判公正性问题3.1 司法独立受到干扰当前尽管我国已经明确提出完善司法体制、加强司法独立的目标,并进行了部分改革探索。
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一些党政干预司法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容易引发以权谋私、为恶势力服务或是行使超越权限等现象。
3.2 审判公正性有待提高在一些个案处理中,由于各类因素影响下如清廉意识淡漠、理想信念模糊等导致判决和裁定缺乏合理性,部分审判行为可能存在公正性不足的问题。
此外,一些法官可能受到舆论压力、权势干扰甚至受贿等方式影响。
四、公民法律意识待提高4.1 公民法制观念淡薄尽管我国普及了法律知识教育,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持续、互动性差以及大众对于法律实践的关心程度相对较低等原因,导致公民对于法律意识形成存在滞后现象。
这也是导致自愿遵纪守法率较低、违法犯罪行为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中国法治建设遇到困难的原因调研

对中国法治建设遇到困难的原因调研
中国法治建设遇到困难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研:
1. 体制机制不完善:法治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和利益相关方,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导
致各部门之间的协同作用不足、责任划分不明确,制约了法治建设的推进。
2. 法律规范存在不足:现有法律规范体系中,有些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涉及细节不明确,执行难度较大。
同时,一些领域的法律法规还未能完全与社会发展和变化相适应,导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无法得到妥善处理。
3. 执法水平和司法独立问题:执法水平不高、执法不公正、执法不严明等问题依然存在,对于一些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不够,导致法律的威慑力和权威性受到影响。
司法
独立方面,一些地方在司法机关设立和人员安排上存在干预现象,司法独立性不够,
导致司法公正受到破坏。
4. 公众法律意识不强:一些公众对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法律法规
的宣传普及工作还有待加强。
此外,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官员滥用职权、包庇保护等现
象也导致了公众对法治建设的质疑和不信任。
5. 实施层面存在问题:法治建设需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但在实施层面存在一些问题,如执行力度不够、执法效果不佳、法官和法律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等,都对法治建设的
推进带来了困难。
以上仅是对中国法治建设遇到困难原因的初步摸索,具体的调研还需要深入分析实际
情况和数据,探索更多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法治建设问题清单和举措

法治建设问题清单和举措
《法治建设问题清单和举措》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法治建设成为了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
但在法治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积极改进。
下面列举了一些法治建设中的问题清单和相应的应对举措。
问题清单:
1. 法治理念不够深入人心,法治意识相对较弱。
2. 法律知识普及程度较低,民众对法律了解不够。
3. 法律执行不够严格,法律拟定与实施之间存在较大落差。
4. 法律体系不够完善,与社会实际发展矛盾较大。
5. 法治环境不够完善,法律实施中存在一些腐败现象。
应对举措:
1. 提高法治教育宣传力度,加强法治理念在社会各个层面的普及和宣传。
2.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民众的法律知识水平,增强法治观念。
3. 严格执行法律,加强法律执法力度,确保法律执行的严格性和公正性。
4. 不断完善法律体系,与社会实际发展相结合,逐步修订和完善法律法规。
5. 加强法治环境建设,加大对法律实施过程中的监督力度,严惩违法行为。
通过以上列出的问题清单和相应的应对举措,我们可以看到,要加强法治建设,就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从法治意识的培养到法治环境的建设都需要不懈努力。
只有通过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才能够建设一个更加完善的法治社会。
希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法治能够在中国社会发挥更加重要和有效的作用。
当前法治建设面临的难题及原因

当前法治建设面临的难题及原因一、立法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首先,从总体上讲,对我们国家立法的质量应当给予肯定,评价立法质量的好与坏主要看两个方面,一个是形式方面,或者说形式要件,指的立法技术方面内容。
比如立法不能落后于现实,立法的体系要完备,法律之间要协调配套不抵触,立法的技术要专业,立法的方法要科学合理,等等,这是从形式方面来说,一般的理解从形式方面做到比较容易。
第二,实质性内容,或者叫实质要件。
立法,能不能反映出来最广大人民的意志,代表最广大公众的利益而不是代表某一个阶层或某一个群体的利益。
从应然意义上我们想,我们中国的法律是能够做得好的,这是由我们的国情、我们的国体所决定的,我们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当家作主,这不是一句空话,从立法的角度讲,就是我们立法是能够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
为什么呢?有人一开口就说我们的人大代表不专业,干什么的都有,参政议政能力不强,言下之意就是我们的立法质量会受到影响,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我倒觉得这种观点只看到现象没有看到问题的实质。
问题的实质是什么?问题的实质不在立法的人本身情况怎么样,而在于立法能不能代表人民的利益,立法到底代表谁的利益,我们现在要从立法专业人士角度讲,我们跟美国比是少了一些,这一方面我们有所欠缺,但是我们现在也没有类似于美国的利益集团和压力集团,这样我们的人大代表在开会、在讨论法律议案的时候,就能在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下对法律进行审议和表决,也能站在一个相对超脱的立场看问题,这样一来如果提交审议的法律草案本身是公正的,或者基本公正的,那么我们的立法公正性就肯定要比美国好。
也就是说,从应然的意义上讲,我们的立法,我们国家,我们这样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立法,是能够做得好的,立法质量是完全能够做得好的。
理论上讲能做得好,现在存在什么问题呢?立法存在的问题,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就是就是立法有一定滞后现象。
为什么立法有一定滞后现象呢?因为我们长期以来在立法上有一个习惯性的思维或原则,就是先有实践,再有政策,再过渡到立法,所谓成熟一个,制订一个,这样的状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成熟的标准是什么?怎样判断成熟?谁来判断是否成熟?这种主观随意性很大,常常是谁的立法积极性高,谁起草的法案早形成,最后就早通过,这样一来,立法跟社会的生活关系角度看,在一些方面看,我们立法滞后的现象就难免。
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范文(精选篇)

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范文(精选篇)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一、问题现状法治建设作为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平正义、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我国法治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1. 法律意识不强我国法律法规众多,但社会各界对法律意识的认识和遵守程度仍然不高。
许多人对法律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不知道自己的权益和义务,对法律的约束力也缺乏必要的认知。
2. 执法不公正在一些地区和领域,执法人员存在权力滥用、徇私舞弊、乱收费等问题,导致执法不公正。
一些执法人员甚至将职权视为私有财产,忽视法律和公众利益。
3. 法律适用不规范一些法律、法规的适用存在模糊、随意和不足的问题,使得裁判结果不确定,法律效果打折扣。
这给了一些有心人以逃避法律制裁的机会,破坏了正常的司法秩序。
4. 公民法治意识薄弱公民法治意识不强的表现在维护自身权益能力弱,法律援助体系不完善,很多民众对法治的依赖性不高,对于法律问题的处理常常依赖于非法权力,在逃避维权的同时也制约了法治进程。
5. 法律执行力度不足一些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不够,履行法律的义务存在缺失,执法效果大打折扣。
这使得违法行为不受到有效制止和惩罚,严重损害了法治的威信和公信力。
二、整改措施为了改变当前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加快推进法治进程,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整改措施。
1. 加强法律教育通过在学校、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场所开展普法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同时,加强对执法人员的法律教育,使其熟悉法律法规,增强执法的公正性和规范性。
2. 加强执法监督建立健全执法监督机制,加强对执法人员的监督和管理。
采取严厉措施打击权力滥用、徇私舞弊等违法行为,提高执法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3. 完善法律适用标准对于一些法律、法规的适用存在模糊、随意和不足的问题,我们需要加强立法工作,制定明确、规范的法律适用标准,提高司法判决的确定性和权威性。
法治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法治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随着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法治建设成为我国推进现代化的重要任务。
然而,我们也必须正视当前法治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司法公正、执法效能以及司法权威等方面,探讨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司法公正存在问题在司法实践当中,一些案件结果并不能令人满意,甚至可能引起公众对司法公正性的质疑。
其中一个常见的问题是审判地域差异导致判决结果不一致。
不同地区对类似案件进行审理时,往往给予不同程度的重视,且依据与裁量标准也存在差异。
这种情况容易导致社会公正感受到损害。
此外,在某些重大案件处理过程中也可能出现腐败、滥用职权等现象,令司法机关信誉受损。
造成这种问题存在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是相关规则和制度有待进一步改革完善。
当前我国具体执行口径还比较模糊,特别是围绕罪名划定和处罚量刑等方面,需要明确依据与规范。
其次是司法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存在不足。
全面提升司法人员的专业水平和道德标准,增加司法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实现公正审判至关重要。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采取综合措施来解决: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办案流程和业务指导书籍,明确态度、行为准则,并加强对权谢裁量的规范;另一方面,在培训司法人员时,注重其政治素养、执法能力及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
二、执法效能存在问题在执法过程中,有时候会出现检察官或警察滥用职权导致错误案件发生。
有些情况下,可能因为部分执法人员主观上推断某个嫌疑犯违反了法律,而忽视了证据收集和客观事实的真实性评估。
这种偏见可能导致错案频发,并损害公众对于司法体系的信任。
造成这种问题存在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是执法人员的素质和职业道德不够高。
部分执法人员缺乏正确的法治观念,无视客观事实,以个人主观意愿为依据进行执法活动。
其次是监督机制不完善。
对于执法部门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和反馈,并追究相应责任,是维护执法公正与效能之关键。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方面,在培训过程中增强执法人员的专业能力,包括调查取证、现场处置和辩论技巧等方面;另一方面,加强对执法行为的监督制约机制,在出现错误案件时进行彻查,严惩滥权行为。
中国法治建设遇到困难的原因调查报告(共5篇)

中国法治建设遇到困难的原因调查报告(共5篇)第一篇:中国法治建设遇到困难的原因调查报告我国在当前正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社会变革过程中,在法制建设、普法宣传、严格执法等方面颇有成绩。
然而,仍然存在大量法律不被尊重、得不到有效实施的现实状况。
如今我国走向法治的最大困惑在于:传统的文化积淀依然深刻地存在于国民心理之中,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进而影响着已经颁布的法律制度的实现,导致许多法律在生效后并没得到较好的实施。
我国的法治建设可谓步履维艰,困难重重,本文试着从熟人社会、人治社会、传统道德方面找出其原因。
一、熟人社会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中国的乡土社会已经远远不是那个传统的、不流通的、礼俗的社会。
从全国范围来看,完成了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只是沿海少数农村地区,广大中西部地区的乡村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还是处于农耕社会时期,大多数中国人仍然生活在转型初期的乡土社会。
在转型初期的乡土社会中,以户为单位的经营方式与沿袭久远的封建社会经营方式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家庭仍是核心,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目的的农业生产仍无法冲破封闭的壁垒,血缘、地缘关系的根基虽然有所动摇,一部分人脱离农业生产转入工业、商业、运输业,但农民终究离土不离家,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仍然把根扎在乡土社会,血缘与地缘相结合的关系仍是乡土社会的主导关系。
农村与城市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人员流动性的差异。
农村由于其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发展模式单一,与外界交流很少、社会组成人员较为稳定,因此,虽然从整体来说,当代中国社会的“血缘关系、亲缘关系”日趋淡薄,正由“熟悉人”社会迈向“陌生人”社会,但具体到农村,尤其是西部偏远地区的农村,这种趋势似乎并不明显,“熟人社会”仍是这些地方的主要表现。
受生产力水平等其他因素限制,村民生活和交往的环境具有小而稳定的特点,人与人交往异常紧密。
此时,外界的评价对个体行为产生了强有力的约束,道德层面的要求成了人们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法治建设中的短板有哪些

法治建设中的短板有哪些法治建设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权利、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我国的法治建设进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之处,需要我们加以关注和解决。
其一,部分民众法治观念相对淡薄。
在一些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和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地方,部分群众对法律的了解和尊重程度不够。
他们可能更倾向于依靠传统的人情关系、道德观念或者自身的主观判断来解决问题,而忽视了法律的权威性和规范性。
这种观念的存在,不仅影响了个体自身的合法权益保护,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法治社会的整体推进。
其二,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更新存在滞后。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新的社会关系和问题不断涌现。
但在某些领域,相关的法律法规未能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导致在处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时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
例如,在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应用等新兴领域,法律的空白和模糊之处给监管和司法带来了挑战。
其三,执法不规范、不严格的现象时有发生。
部分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可能存在执法程序不严谨、执法方式简单粗暴、选择性执法等问题。
这不仅损害了法律的尊严和权威,也容易引发公众对执法公正性的质疑,进而影响法治建设的公信力。
其四,司法实践中的一些问题影响了司法公正。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但在一些司法案件中,仍存在着司法不公、司法腐败等现象。
比如,个别法官在审判过程中受到外界因素干扰,导致判决结果偏离法律和事实;司法资源分配不均衡,一些地区司法力量薄弱,影响了案件的审理效率和质量。
其五,法律监督机制有待加强。
有效的监督是确保法治建设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
然而,当前的法律监督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不足,如监督手段单一、监督力量不足、监督范围有限等。
这使得一些违法行为未能得到及时发现和纠正,削弱了法治的威慑力。
其六,法律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特别是在基层地区,法律服务资源相对匮乏,律师、法律援助等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有待提高。
法治建设领域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法治建设领域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法治建设领域存在的问题:
1. 法律法规不健全:部分领域的法律法规尚未跟上社会发展和变革的步伐,无法解决新问题和新情况。
2. 法律执行不力:部分地区和部门对法律执行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执行力度不足、执行效果不明显。
3. 司法公正不够:部分地区和部门在司法实践中存在不公正的现象,权力寻租、关系斡旋等问题也比较突出。
4. 公众法律意识普遍较低:大部分公民对法律意识的认同和理解程度不够,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出现法律意识淡薄的情况。
整改措施:
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立法工作,及时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其与社会现实和发展需求相匹配。
2. 提升法律执行力度:加强对法律执行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执行机制,加大对法律执行不力的追责力度。
3. 加强司法公正:加强对司法机关的监督和评价,加大对不公正行为的打击力度,保障司法机关独立、公正行使职权。
4. 加强法治教育和宣传:通过加强法律教育和宣传工作,提升
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增强全社会对法治建设的重视程度。
5. 推动参与式法治:鼓励公众参与法律制定和司法决策,增加公众对法律规定和司法程序的理解和认同程度,倡导社会共同建设法治社会。
法治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法治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法治建设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法治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也可以发现,目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本文将就法治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展开论述。
一、执行力不够:在法治建设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执行力不够。
即使有了完善的法律制度,但如果没有良好的执行机制和监管措施,整个法律体系就无法顺利运行起来。
当前,一些地方在执行法律时出现了层层审批、拖延时间等情况。
这给了违法者可乘之机,并且也削弱了人们对于法律的信心。
二、执法部门能力建设需加强:另外一个导致问题和不足产生的原因是执法部门能力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现实中经常出现执法人员素质低下、秉公执法缺失等情况。
有些执法人员对于相关知识了解不够深入,甚至以权谋私、滥用职权等行为令社会各界臭名昭著。
三、司法公正性亟待提高:在法治建设中,司法公正性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但事实上,一些司法案件处理中存在着审判不公、裁决不理智、违反程序等情况。
这既会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会削弱人们对于公正司法的信心。
四、普法宣传力度有限:另一个问题是普法宣传力度有限。
虽然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都积极开展了大量的法律知识培训和普及活动,但目前来看还远远不够。
大多数人对于自身权益和义务的认识仍然较为模糊,导致他们无法主动维护自己的权益或者履行自己的义务。
五、司法效率亟需提升:在一些领域尤其是商业诉讼领域,我们可以发现司法效率低下成为了一个突出问题。
长时间的等待使得当事人产生焦虑心理,并且影响了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顺畅。
因此,在提高司法效率方面需要加大改革力度,建立起更加高效便捷的审判机制。
六、民众对法治的参与度低: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需要民众的积极参与。
然而,目前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着公民法律意识不强,对于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能力和意愿较低等问题。
这种情况导致了一些违法行为难以得到有效制止,也给了违法者可乘之机。
七、相关法律制度还需完善:虽然中国在法律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待完善的问题。
法治建设问题与解决方案

法治建设问题与解决方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法治建设问题也愈发凸显出来。
在中国,法治建设已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保障人民权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当前我国法治建设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对国家治理产生了严重的危害,也对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因此,我们必须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并找出解决的办法,以推动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进步。
一、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1.法治观念不够深入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尤其是基层,法治观念仍然不够深入,一些干部和群众对法律的认识还存在偏差,法治观念淡薄。
一些部门和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常常感觉“法无拘束”,不够尊重和依法行政。
2.法治执行不够到位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法治执行不够到位,执法不公、不正、不实现。
这些行为严重破坏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同时也造成了一些群众的不满。
3.法治建设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尽管我国法律体系已经比较完善,但是在推进法治建设过程中,我们也要看到一些制度不够完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一些制度不够完善,司法实践中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同时,司法体制的体制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在审判执行环节,存在不少问题。
4.司法执法不够公正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司法执法不够公正,法律适用存在问题。
不少司法机关和执法部门在处理案件和处理事务中常常存在一些违法乱纪现象,严重损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
5.法治教育不够普及除此之外,法治教育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虽然我国各级学校、社会团体等都在积极地推进法治教育,但是由于多种原因,法治教育的普及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解决问题的建议1.深入推进法治宣传教育要解决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要从源头着手,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
2.强化法治监督管理在法治建设中,要严格规范执法司法行为,加大对执法司法机关的监督管理力度,保证法律的公正适用。
法治体系建设面临的挑战

法治体系建设面临的挑战法治是现代社会治理的基石,法治体系的建设对于一个国家的稳定、繁荣和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在推进法治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是一个突出问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新的社会关系和问题不断涌现,但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往往存在滞后性。
例如,在互联网领域,网络犯罪、电子商务纠纷等问题日益增多,但现有的法律规定在某些方面还不够明确和具体,难以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
这就导致在处理相关案件时,法律依据不足,执法和司法难度加大。
其次,执法不公和执法不严的现象仍然存在。
部分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可能受到人情关系、利益诱惑等因素的影响,未能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行使职权,导致同案不同判、选择性执法等问题。
这种执法不公不仅损害了法律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也让民众对法治失去信心。
此外,执法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如执法程序不合法、证据收集不充分等,也会影响执法效果和案件的公正性。
再者,司法体制的一些弊端也制约着法治体系的建设。
司法独立是实现公正司法的重要保障,但在实际运行中,可能会受到行政干预、地方保护主义等因素的干扰。
同时,司法资源的配置不均衡,一些地区司法人员短缺、办案经费不足,影响了司法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而且,司法监督机制还不够完善,对司法权力的行使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容易导致司法腐败的发生。
法律意识淡薄也是法治体系建设面临的重大挑战。
在社会层面,部分民众缺乏对法律的尊重和信仰,不了解自身的权利和义务,遇到问题不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而是寻求关系或者采取非法手段。
在一些企业中,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惜违法违规经营,忽视法律的约束。
这种法律意识的缺失,使得法治建设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支持。
此外,法治人才的短缺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法治体系的建设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法律专业人才,包括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学研究人员等。
然而,目前我国在法律人才的培养数量和质量上,还不能完全满足法治建设的需求。
法治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下步措施

法治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下步措施
法治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下步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权力滥用问题: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权力滥用、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仍然存在。
下步措施可以加强监督机制,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的规范制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问责,确保权力行使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2. 司法独立问题:一些司法机关的独立性不足,存在一些干扰司法公正的因素。
下步措施可以进一步加强司法独立性的保障,例如加强对法官的任免制度,建立健全法官的评价和考核机制,加强对司法干预的打击力度。
3. 法律认同问题:一些地方和群体对法律的认同程度较低,法律实施和执行存在一定的困难。
下步措施可以加强法律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加强对法律知识的普及和培训,提高公民对法治的信任和认同。
4. 司法公正问题:一些地方司法机关存在不公正的问题,判决结果不符合事实和法律的情况时有发生。
下步措施可以加强对审判活动的监督和评估,建立健全失职和渎职责任追究机制,加强对司法公正的监督和打击力度。
5. 法治队伍建设问题:一些地方法治队伍建设滞后,队伍素质不高,专业能力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
下步措施可以加大对法治队伍建设的投入,提高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治人才的培
养和选拔机制,加强对法治人才的培训和教育,提高法治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综上所述,要加强法治建设工作,我们需要从权力滥用、司法独立、法律认同、司法公正、法治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综合施策,加大改革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纪行为,推动法治建设取得更大的进展。
中国现代法治建设的困境

中国现代法治建设的困境法治是现代社会的基础,是国家治理的基石。
然而,中国的现代法治建设面临着许多的困境,限制着其不断发展和完善。
本文将分析中国现代法治建设的困境,并探讨如何克服这些困境,推动法治建设的发展。
一、司法独立性不足司法独立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前提之一。
司法独立与政治独立、行政独立等并列称为“三独立”。
司法独立是指法院、检察院等司法机关在审判和检察工作中不受任何政治力量的干扰,独立行使司法权。
然而,中国的司法独立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司法机关的领导干部和法官、检察官之间存在过于密切的联系,这会影响司法机关的独立性。
同时,法官、检察官的升迁等问题也可能受到政治力量的干扰,使得司法判决不够公正、公平。
如何加强司法独立,保证司法公正,是中国现代法治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法律适用不公法律适用不公是指在同一法律面前,不同群体的人受到了不同的待遇。
这主要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导致的,尤其是在贫富和城乡之间的差距。
比如,在城乡耕地占用补偿标准上,城市地区的补偿标准比农村地区高得多;再比如,一些呼吁“人道主义”的法律规定,即同性恋婚姻,却遭到了一些人的攻击和排斥。
因此,法律的适用应该在保证公正公平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特殊情况,切实体现“人民至上”的原则。
三、司法保护不力司法保护是指司法机关对公民和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进行维护和保护的活动。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公民、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但是却难以得到有效的司法保护。
比如,一些民营企业家、公益组织等在开展公益事业和经营活动中受到了不公平待遇、打压和迫害;一些环保组织和人士在揭露污染企业和官员的违法行为时,反而遭到了报复和打压。
因此,加强司法保护,保护公民和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是现代法治建设的关键任。
四、法律意识淡薄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在行为中关注法律的意义和影响,具有遵守和尊重法律、维护法律权利和利益、愿意为了遵守法律而进行的付出等态度和行为。
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清单

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清单一、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法治建设在我国的意义愈加凸显。
法治作为一种保障社会稳定与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对于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秩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法治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法治建设的深入和顺利进行。
本文将就法治建设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并探讨解决之道。
二、立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 法律体系不完备:目前我国尚缺乏一套完善、统一、系统性强的法律体系,在某些领域出现了“空白地带”。
这导致在实践中无法有效运用现有的法律条文进行适用,造成执法和司法不确定性。
2. 法律条文滞后更新:由于社会形势和科技发展迅速变化,部分现行法律条文已经不能适应时代需求或者出现了矛盾冲突。
需要及时修订更新以提升其实施效力。
3. 执法难度大:在执行环节上,执法者面临的困难不容忽视。
一方面,部分执法单位人员素质较低、缺乏专业性;另一方面,违法行为创新性增强,技术手段日益高超,给执法带来了更大挑战。
三、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1. 司法公正不足:虽然我国在促进司法公正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由于各种原因还存在着裁判结果的不公平现象。
尤其是地区间和个别地区内部的司法差异仍然较大。
2. 法官独立性与职业道德问题:一些地方上出现了“维稳优先”、“执行任务”等不当干预司法独立性的情况,并有一些法官借机谋取私利、丧失职业道德。
3. 流程繁琐时间长:诉讼过程复杂而漫长,在某些情况下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和金钱。
耗时过长不仅影响申请人的合理权益保护,也增加了司法系统负担。
四、监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1. 监管部门相互之间信息沟通不畅:一些监管部门对于重大案件中的相关信息与证据的共享合作存在困难,导致协同执法效率低下、打击犯罪力度不足。
2. 公民权利保护待加强:尽管立法体系健全,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政府滥权行为。
个人隐私泄露、胁迫取证等问题依然有发生,公民权益受到侵害。
五、解决问题之道1. 加快立法进程:严格按照制定和修订法律程序,及时补齐法律空白,修正过时条文,并确保各项新出台的法律得到有效执行和监督。
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范文(精选篇)

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范文(精选篇)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法治建设成为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法治建设的核心是建立健全法治体系,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法治人才队伍。
然而,在我国的法治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难题,需要下一步的整改措施来解决。
一、问题的存在及原因1. 法律规范不完善法律规范不完善是影响法治建设的重要问题之一。
目前,我国的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法律的立法和修订速度相对较慢,法律的适用范围和解释缺乏统一,法律法规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较多。
这些问题导致了法律的适用不确定性,给法治建设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和困扰。
2. 法治宣传教育不足法治宣传教育不足也是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之一。
在我国,由于法治观念的普及程度相对较低,大部分民众对法治的认识和理解仍然存在一定的误区。
此外,由于法律知识的晦涩难懂,以及宣传教育形式的单一,很难真正做到把法治观念和法律知识普及到每个公民。
这就限制了法治建设的深入推进。
3. 司法公正问题在法治建设中,司法公正是重要的基石。
然而,在现实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司法公正方面的问题。
比如,一些地方在司法实践中存在地方保护主义,有些地方的司法机关对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持较为苛刻的态度;在一些重大刑事案件中,也存在着审判不公正、侦查取证不规范等问题。
这些司法公正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了法治建设的质量和效果。
4. 法治人才缺乏法治人才的缺乏也是制约法治建设的一个问题。
当前,虽然我国已经对法治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工作加大了力度,但由于法律专业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法治人才培养的资源和机会有限。
此外,由于法律职业在我国的社会地位和待遇相对较低,也导致了一些人才不愿意从事与法治建设相关的工作,进一步加大了法治人才的缺口。
二、整改的措施1. 完善法律规范完善法律规范是加强法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政府应该加快立法和修订法律的速度,确保法律的适用范围和解释的统一。
法治建设中的难题有哪些

法治建设中的难题有哪些法治建设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法治建设的进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
首先,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是一个突出问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新的社会关系和问题不断涌现,现有的法律法规可能无法完全涵盖和适应这些新情况。
例如,在互联网领域,网络犯罪、虚拟财产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相对滞后,给执法和司法带来了困难。
此外,一些法律法规之间存在冲突和不协调之处,导致在实际应用中出现混乱和争议。
执法不公和执法不严也是法治建设中的一大难题。
执法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部分执法人员可能受到利益诱惑、人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不能严格依法执法。
在一些地方,还存在选择性执法、随意执法的现象,严重损害了法律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同时,执法监督机制不够健全,对执法行为的监督和约束不足,使得一些违法执法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和惩处。
司法腐败是法治建设中极为严重的问题。
个别司法人员违背职业道德和法律原则,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导致冤假错案的发生。
司法腐败不仅破坏了司法公正,也让民众对法律失去信任。
此外,司法程序的繁琐和效率低下也影响了法治的实施效果。
一些案件久拖不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及时保障,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公民的法治意识淡薄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难题。
在一些地区和人群中,对法律的认知和尊重程度不足,存在“信访不信法”“找关系不找法律”等错误观念。
部分公民缺乏基本的法律知识和法律素养,不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甚至出现违法而不自知的情况。
法律执行成本过高也是法治建设中的一个现实难题。
在一些复杂的案件中,调查取证、司法审判等环节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法律执行的难度加大。
同时,法律援助体系的不完善,使得一些经济困难的当事人无法获得有效的法律帮助,影响了法律的公平实施。
另外,法治建设还面临着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
法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法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随着社会的发展,法治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管理方式,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平正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我们也必须正视法治依然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本文将探讨法治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改进的对策。
一、执行力不够首先,法治在执行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尽管有了明确的法律规范,但由于一系列原因,包括制度设计、人员素质等方面的限制,导致了部分司法判决不能得到有效执行。
例如,某些地区基层官员滥用职权、妨碍司法正常工作;一些民众缺乏对法律相应意识,产生违反法律规定行为却未受到惩罚。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多个方面共同努力。
首先,在制度上完善相关政策和机制,明确责任主体,加强执纪监察力度,约束官员滥用权力。
其次,在教育领域加强普及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民众的法律意识,增强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守。
二、司法公正问题其次,法治中普遍存在着司法不公正的问题。
这主要表现在审判过程中权力滥用、应用不公等方面。
一些地区和领域中,少数人或特殊利益群体能够通过关系网或金钱手段影响司法判决结果。
这种现象严重破坏了法治精神和社会公平正义,让人们对司法体系产生怀疑和不信任。
为了解决司法公正问题,我们需要加强监督与制约机制,并建立相应的投诉渠道,提供一个给被侵权者申诉的平台。
同时,加强对司法工作人员培训与教育,增强他们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执法意识。
三、执行效率低下此外,在执行效率方面也存在一定不足。
诉讼程序复杂繁琐、时间成本高等问题导致案件处理进度缓慢,造成当事人权益无法得到及时保障。
同时,在金融领域涉及债权追偿方面, 由于一些企业的规避与抵触,执行效果差,再加上相关部门力量不足等原因导致追偿事宜拖延。
为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应该加强对诉讼程序的改进,简化、明晰流程,并加强组织和协调,提高案件处理的效率。
同时,在债权追偿方面也要严格执法、保障被执行人合法利益。
此外,增加有关资金投入和人员配备也是必要的。
四、民众参与度低最后一个问题是法治中民众参与度较低。
法治建设中的难点有哪些

法治建设中的难点有哪些法治,是现代社会治理的基石,是保障人民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法治建设的道路上,我们面临着诸多难点和挑战。
首先,法律体系的不完善是法治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备的法律体系,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一些新兴领域和复杂问题的法律规范仍存在空白或滞后。
比如,在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科技领域,法律的制定往往跟不上技术创新的步伐,导致在处理相关纠纷时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
此外,一些法律法规之间还存在着冲突和不协调的情况,影响了法律的权威性和实施效果。
其次,执法不公和执法不严的现象仍然存在。
执法是法治建设的关键环节,然而在实际执法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执法不公和执法不严的问题时有发生。
一些执法人员可能受到利益诱惑、人情关系等因素的干扰,导致执法偏向;还有一些执法人员执法能力和水平不足,对法律法规的理解和运用不够准确,从而出现执法错误或不当的情况。
执法不公和执法不严不仅损害了法律的尊严和权威,也削弱了公众对法治的信任。
再者,司法体制的改革还面临诸多困难。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但当前的司法体制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司法资源的分配不均衡,一些地区司法人员短缺、经费不足,影响了司法工作的正常开展;司法审判的独立性和公正性有时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如行政干预、地方保护主义等;同时,司法效率不高,案件积压、审理周期长等问题也困扰着当事人。
另外,公众的法治意识淡薄也是法治建设的一大难题。
虽然经过多年的普法宣传,公众的法律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整体上仍有待加强。
一些人缺乏对法律的敬畏之心,不遵守法律,甚至试图通过违法手段获取利益;还有一些人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不懂得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是采取上访、闹事等非理性方式解决问题。
公众法治意识的淡薄,不仅增加了社会治理的成本,也阻碍了法治建设的进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法治建设面临的难题及原因一、立法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首先,从总体上讲,对我们国家立法的质量应当给予肯定,评价立法质量的好与坏主要看两个方面,一个是形式方面,或者说形式要件,指的立法技术方面内容。
比如立法不能落后于现实,立法的体系要完备,法律之间要协调配套不抵触,立法的技术要专业,立法的方法要科学合理,等等,这是从形式方面来说,一般的理解从形式方面做到比较容易。
第二,实质性内容,或者叫实质要件。
立法,能不能反映出来最广大人民的意志,代表最广大公众的利益而不是代表某一个阶层或某一个群体的利益。
从应然意义上我们想,我们中国的法律是能够做得好的,这是由我们的国情、我们的国体所决定的,我们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当家作主,这不是一句空话,从立法的角度讲,就是我们立法是能够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
为什么呢?有人一开口就说我们的人大代表不专业,干什么的都有,参政议政能力不强,言下之意就是我们的立法质量会受到影响,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我倒觉得这种观点只看到现象没有看到问题的实质。
问题的实质是什么?问题的实质不在立法的人本身情况怎么样,而在于立法能不能代表人民的利益,立法到底代表谁的利益,我们现在要从立法专业人士角度讲,我们跟美国比是少了一些,这一方面我们有所欠缺,但是我们现在也没有类似于美国的利益集团和压力集团,这样我们的人大代表在开会、在讨论法律议案的时候,就能在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下对法律进行审议和表决,也能站在一个相对超脱的立场看问题,这样一来如果提交审议的法律草案本身是公正的,或者基本公正的,那么我们的立法公正性就肯定要比美国好。
也就是说,从应然的意义上讲,我们的立法,我们国家,我们这样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立法,是能够做得好的,立法质量是完全能够做得好的。
理论上讲能做得好,现在存在什么问题呢?立法存在的问题,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就是就是立法有一定滞后现象。
为什么立法有一定滞后现象呢?因为我们长期以来在立法上有一个习惯性的思维或原则,就是先有实践,再有政策,再过渡到立法,所谓成熟一个,制订一个,这样的状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成熟的标准是什么?怎样判断成熟?谁来判断是否成熟?这种主观随意性很大,常常是谁的立法积极性高,谁起草的法案早形成,最后就早通过,这样一来,立法跟社会的生活关系角度看,在一些方面看,我们立法滞后的现象就难免。
举个例子来说,开发区,改革开放搞开发区、特区,各地都有开发区,开发区层面比较高的,比如说省辖的开发区管委会,这个管委会职能就是个问题,到底是按照一级政府来还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部门?所以在实践当中,立法就没有跟得上。
从法律角度讲没有能很好的定位,这样产生了不少问题,这是对法制建设提出了考验、提出了问题,立法滞后了。
第二个问题,立法的部门利益化,这个问题也值得我们注意,立法的部门利益化。
很多立法是由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草案,交到人大审议、表决、通过,这样带来一个问题,提供草案部门利益很难免,如果这种法律通过了,它对整个社会来讲就有失公正,这个问题实际上是立法体制问题,将来必须想办法解决,否则对社会不公平。
这是第二个问题。
第三个立法的问题,一些地方性法规的违宪问题,这是一个宪法问题,是一个法制统一问题,根据宪法规定,地方人大及常委会在制订地方性法规的时候可以考虑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需要,但是在实际操作当中,有一些地方对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考虑多、对是否符合法律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精神考虑少,或者根本就置之不理,放在一边,这就是地方保护主义在立法上的重要表现。
渔业法第33条规定,当事人对行政处罚不满的,可以在接到通知起30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并没有规定必须向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复议,但是有一个市,修改水产养殖保护条例就规定,当事人必须先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复议,不服行政复议之后才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这就使得在这个地区,行政复议成为诉讼的前置必经程序了,可以说这样的规定是违法的,也是违宪的,也是无效的,但是这种情况确实存在,而且不是少数。
还比如说招商引资,改革开放、加快发展,发展是第一要务都没有问题,但是有些地方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为了所谓吸引外资,不顾国家法律法规任意开口,比如最明显的就是减免税。
税收征收管理法规定,任何机关、单位、个人不得擅自做出减税、免税决定,但是有些地方仍在减免税方面做法与国法的规定不一致。
北方几个市到南方招商,大家纷纷出招提供优惠条件,什么优惠条件?土地、税收任意突破国家法律法规的原则开口,这些做法,地方性法规违宪。
第四个问题,法律体系不完善,法律与法律之间、法律与法规之间还存在着不协调、不一致、不配套的地方。
第五个问题立法技术有待提高,立法方法有待改进。
举个例子。
中国地域辽阔,960万平方公里,说的陆地,但是这样的情况千差万别,所以立法上有些大法使用一些原则性术语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要严格限制,控制这种语言的使用。
现在一些法律、法规的不具体、不规范、不严密,原则性条款、弹性条款、任意条款太多,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比如说刑法,刑法当中法定刑幅度,好多的条文都是三年以上有期徒刑一直到死刑,三年以上有期徒刑就可能到20年,三年到20年这还不算,加上无期徒刑、死刑、死缓,这么大的幅度,法官到底在哪一个量刑幅度使用,很难决断,所以,自然带来了裁量的任意性过大。
在立法技术上,由于国家大,地方出台的立法多,就出现了好多小法超大法、后法超前法、一法超多法等等,所以立法的问题还是不少。
二、执法不严问题突出司法是指法院对起诉到院的案件进行裁判的活动,在世界范围内一般都是这么界定的,所以我们把司法界定为人民法院的裁判活动;而执法是除了法院以外的其他国家行政机关的法律适用活动,范围宽了,执法的主体也就多了,执法的社会面也广了,司法是法律的最后一道防线,所以在这里我把执法放在司法的前面来讲。
执法不严问题突出,执法不严有哪些表现?从不同角度可以做不同的划分,有法不依,就是明明有法就是不按法律办事,在执法上存在不做为,执法不严就是马马虎虎不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处罚,超出法律的幅度进行过重或者过轻的处罚;执法效益差就是指没有达到执法的预期效果;粗糙执法就是指对法律的实体或程序规定进行大而化之的解释与执行;违法执法,完全是违背法律规定和立法原意进行处罚,等等。
执法不严表现远不止这些。
为什么会出现执法不严?执法不严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方面原因。
客观方面原因我概括为七条,主观方面原因概括为一条,是不是准确,是不是科学大家可以讨论。
在客观上,执法不严是因为执法的环境起了很大的诱因作用,执法环境制约七个方面,第一,行政权力干预执法。
在行政干预当中表现也不一样,最大的难题就是领导干预,领导干预执法包括很多情况,动机也不一样,有的是出于一己私利,有的则是法律意识单薄,有的则是缺乏科学发展观,在错误的政绩观下面做出了违法的事情,我们就拿环境保护法来说。
一些地方的领导为了做出政绩,就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搞GDP,就在国家发布关停有关污染企业的政策和法律之后,有些地方对国家的法律置之不顾,这种情况下环境保护部门很难弄,按照上下级的意见,上下级的关系,环保局的领导要听地方行政一把手的,如果这时候行政一把手替污染企业讲情,环保局领导就很为难,很难坚持原则执法,往往就按照有关领导的意思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如果坚持原则,不按领导的意思办事,就有可能丢掉乌纱帽。
在关停十五小的过程中,河北有个县的环保局势就因为坚持对污染企业进行关停,与县领导的意见相背,结果就被撤职了。
当然行政干预涉及到体制与机制的问题,我们这里不做更深的探讨。
第二个原因,地方保护阻碍执法。
中国的地方保护主义是一大公害,今年5月山西发生了5.18矿难,27号矿难事故调查组开会,国家安检总局局长李毅中他就对煤矿发生矿难的矿的有关情况做出了分析,认为这个矿在管理上漏洞太多,五毒俱全,但是从表面看,所有的手续都有,没有人查他。
为什么?李毅中说,隐瞒事故的后面,非法矿主的背后有保护伞,这个矿难案件反映出来什么呢?反映出来腐败、行政干预、地方保护等因素,是目前行政执法当中难以正确执法的重要因素。
地方保护阻碍执法,违法行为保护伞,有的是暗的,有的是明的,暗的好理解,就是不愿,或者说不敢公开为违法行为说情,为违法行为撑腰,明的就不一样,而且现在明的越来越不能低估。
比如说有些地方招商引资,引进污染项目,是别的地方已经淘汰的项目,但是他却以经济发展为借口进行庇护,公开对抗法律,破坏自然资源,威胁当地群众生活,地方保护,阻碍执法。
第三个因素,人情关系干扰执法。
中国的人情关系太发达,太重,这已经成为我们今天进行法制建设一个负面性很强的问题,可能大家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人情这个东西在法制面前绝对不是一个积极的东西,我们有位部长,他的孩子在美国学习,他劝孩子学成后回国效力,报效祖国,他写一首诗,其中有这么几句,你回到祖国来,这里有你亲戚的亲戚,有你朋友的朋友,这里是生养你的根,所以应当回来,这首诗以及部长的行为,应该是完全是正面的,是积极的,没有任何问题。
但是你延伸下去思考,从法制的角度思考问题,那问题就多了。
部长说得对,岂止是你亲戚的亲戚,朋友的朋友,还有你同学的同学,也就是说的表同学,还有老同事的同事,还有战友的战友,还有老上级的上级,还有老乡,还有老婆,还有老婆的老乡,还有老公的老乡,等等,这就是中国,在传统上处理问题不是先问究竟怎么回事,而是先问是你什么人,完全把原则、规则、法律放到九霄云外去了。
我国古代有包公这样的清官,包青天,六亲不认,大家好像也模模糊糊接受了,接受这个角色了,但是我观察这种观念并没有真正深入到我们民族文化和社会心理当中去,或者说与自己无关的事,六亲不认,行,但到了自己头上就不行了,所以,人情干扰执法的现象太严重了。
而且更严重的是人们并不认为这样做有什么不好的,或者说有什么可耻的,反而认为自己有能力、有关系、有后台,如此下去国家法制建设怎么搞?第四,腐败行为毒化执法。
腐败是毒瘤,对执法,对执法环境的恶化,起的是一个加速器的作用,加速执法不公,使环境越来越差,一有腐败,法律就没法公正。
广西有一个市,1994年到1997年,领到结婚证的人数是22万,但是从民政厅购买结婚证买了15万,也就是说有7万左右结婚证不知道从哪来的,不是从民政厅买的,是从市场上买的,这就带来一个问题,这7万人结婚叫不叫婚?这7万人结婚,拿了一张纸,算不算数?两个人生活不到一起去,打官司能不能按离婚算?财产怎么分割、小孩算什么?相当复杂的连锁反应都来了。
为什么会出现7万多别的渠道来的结婚证呢?原因是一张结婚证到厅里3块,到乡里变成9块了,乡里一琢磨,太贵,不如自己买一些便宜的,就到市场上买了,发给老百姓了,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