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鉴赏美学》讲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鉴赏美学》讲纲
戴冠青
第一章艺术审美鉴赏引论
一、艺术欣赏的本质:
艺术欣赏是对艺术作品的“接受”——感知、体验、理解、再创造等综合心理活动,是人们以艺术形象为对象的审美活动。艺术审美活动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审美教育必不可缺的过程。首先,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一种精神产品。其次,艺术是人的精神食粮,是为了满足个体与社会的需要,是人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艺术活动本身就是目的,享受与创造、娱乐与教育密不可分地包含在艺术活动之中。艺术欣赏正是实现艺术反作用于社会生活的必要环节。马克思说:“一件艺术品——任何其他的产品也是如此——创造一个了解艺术而且能够欣赏美的公众。”
二、艺术欣赏与艺术创造:
在整个艺术活动中包括艺术创造与艺术欣赏的两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方面。
艺术创造是艺术家在生活的基础上,运用不同的物质材料,创造出可供欣赏的艺术的典型形象。各个艺术门类运用不同的艺术材料、表现手段,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离开了艺术语言,便谈不上美的创造和欣赏。
艺术欣赏则是以艺术形象为基础,结合欣赏者自身的生活经验,通过感受、体验、领悟,从而丰富了艺术形象的生活内涵,具有“再创造”的性质。从一定意义上说,艺术欣赏不仅是接受,也是艺术创造的延续和扩展,它使艺术品成为社会的精神财富。
艺术欣赏过程是一种美的享受,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会产生审美愉悦。这种愉悦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对艺术家所创造的美的发现,在发现中肯定了自身的审美能力;
一是欣赏者对艺术形象的“再创造”,在欣赏中激发自己的聪明才智:
1、艺术形象是欣赏者发挥想象的客观基础;
2、欣赏者的审美活动是主动的,不是被动地接受;
3、艺术欣赏中“再创造”和艺术家的创作各有特点。
三、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
艺术欣赏是艺术批评的实践基础,艺术批评则是艺术欣赏的理论升华。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艺术欣赏始终是一种感性活动过程,而艺术批评则是经过感性活动而达到的理性认识,其结果是一种理论形态。
第二、欣赏活动带有显著的个性特点和主观随意性,艺术批评则是客观的,具有普遍性的是一种美与丑的普遍的社会标准。
四、艺术欣赏方法:
1、在艺术欣赏的实践中提高审美能力;
2、从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中把握艺术的审美特性;
3、重视对艺术形象的整体把握;
4、不断深化和扩展以有的审美感悟;
5、把握艺术家的创作个性和时代特色;
6、加强广泛的艺术修养,在欣赏中实现各类艺术相互阐发、触类多通。
第二章建筑艺术欣赏
一、建筑艺术语言:
1、建筑的双重性:物质性与精神性。
建筑首先具有物质性,它具有物质使用功能,它的存在受到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的很大制约;建筑也具有精神性,它要满足人们对美的渴望,在高层建筑,这种渴望还将促使它上升为真正的艺术,其精神意义甚至还可能超过物质性。
2、建筑精神属性的层级性:三个层次。
最低的层次与物质功能紧密相关,体现为安全感和舒适感;
中间的层次体现为美的形象,一般即称为美观,重在“悦目”;
最高的层次是要求创造出某种情绪氛围,表现出一种有倾向性的情趣,富有表情和感染力,以陶冶和震撼人的心灵,重在“赏心”。
3、建筑艺术的表现性:
建筑是一种表现性艺术,重在创造出某种情绪氛围、激发出欣赏者的相应情感来。
表现性艺术所表现的情感是一种抽象的情感,它会唤起更多的“同情者”。
4、建筑艺术语言:
(1)面:如雅典帕提侬神庙和中国佛光寺大殿的立面。
(2)体形:如埃及金字塔和中国佛塔。
(3)体量:如欧洲教堂和中国园林建筑。
(4)空间:如喇嘛庙殿堂和哥特式教堂中殿。
(5)群体:如北京城和中国园林建筑。
(6)环境:如美国的流水别墅和日本的地下商城。
5、建筑文化内涵:
建筑是人类思想的纪念碑(雨果语),它和产生它的文化整体土壤具有密切的联系。
建筑的文化内涵说明建筑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不只是物质因素的作用,更主要的是精神因素促成的结果。
二、建筑艺术作品欣赏:
1、雅典帕提侬神庙:
建造于公元前5世纪中叶,是希腊雅典城中心一座祭祀其守护女神雅典娜的卫城里最主要的一所殿堂。这是一座长方形建筑,全部用白大理石建造,下有三层台级状台基,四周围有柱廊,陶立克式石柱比例壮硕,十分挺拔;柱上栊间版上饰浮雕,浮雕涂着金、蓝和红色,颜色鲜丽明快。整座神庙非常精美,风格单纯、明朗和愉快,体现出雅典自由民民主政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代表了古希腊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为后人树立了“不可企及的典范”。
2、巴黎圣母院:
始建于1163年,是欧洲中世纪末期哥特建筑早期的成熟作品。其平面是横臂很短的“拉丁十字”,上、中、下各层有许多尖拱和高窗。可以看出,尖拱、高窗、壁墩和竖高的雕像都统一在向上的动势之中,垂直感很强,这正是哥特教堂的特点。在侧廊屋顶上,暴露着一条条横空出世的“飞拱”,将中厅拱肋的横推力传到一片片横墩上,这也是哥特建筑在结构上的大胆创造。那垂直向上的狭高空间和体态都渲染着上帝的崇高和人性的渺小,从各个方向的彩色玻璃窗射进来的迷离光影也增加了宗教的神秘气氛。这些,都是当时时代精神的显现。
3、罗马圣彼得教堂:
文艺复兴盛期建筑艺术最杰出的代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1506年开始建造,历时120年才建成。其最大特点是集中式平面和穹窿屋顶,单纯而逻辑简明,富有纪念性,与采用拉丁十字平面,处处尖塔耸立,复杂多变的哥特教堂完全不同。罗马圣彼得教堂不愧为
伟大时代的纪念碑,大穹顶由尖至地高达137.8米,直径41.9米,气质非常昂扬,健康而饱满。四角各一小穹隆与之呼应,更突出了大穹隆的统率地位。这个大穹隆对后世影响很大,一直到十九世纪还不断被人模仿。
4、泰姬陵:
这是一座伊斯兰世界最美丽的建筑,也是全世界为数不多的艺术精品之一,被称为“印度的珍珠”。在印度北方邦阿格拉城,建于1630——1653年莫卧儿王朝,是一座名为泰姬·玛哈尔的王妃陵墓。
伊斯兰建筑最大的造型特点是广泛使用尖拱和尖顶穹隆,建筑群的主体取集中式平面,建筑群常伴随着伊斯兰式花园,以及高度发达的以几何文为主的装饰图案和采用彩色玻璃面砖等。泰姬陵体现了这些特点,只是其陵堂完全用白大理石建造。
陵墓环境极为单纯,碧水绿草蓝天,衬托着白大理石陵堂,圣洁静穆。陵堂是运用多样统一造型规律的典范,形象完整,比例恰当,统一而不单调,妩媚明丽,有着神话般的魅力。
5、朗香教堂:
这是一座钢筋混凝土浇注的现代建筑,在法国孚日山区一座小山顶上,建于1953年,是现代建筑的先驱者和主将之一勒·柯比西耶晚期最著名的作品。
现代建筑从本世纪诞生以后,其主要倾向是强调建筑与现代功能、现代材料和结构的完美结合,反对复古主义。建筑形象趋于简洁,有时近于单调。50年代以后,一股重新唤起人性、人情和传统的思潮兴起,建筑的精神意义也重新得到重视。朗香教堂就体现了柯比西耶的探索精神。
这座乡村小教堂是一座充满浪漫情调的建筑,形象奇异,墙和屋顶没有一处是平面,一切都无以名状,就像一座中空的抽象雕塑。它的粗野、怪诞虽不符合传统美学标准,却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建筑师充分发挥了混凝土高度可塑的特性,创造出出人意外的体形、动荡不安的曲面、梦幻般的神秘气氛都符合宗教的要求。
6、北京城和北京故宫:
中国建筑艺术以木结构为主,特别强调建筑的群体组合,建筑的艺术质量很大程度上就在于群的构图之中,北京城及其宫殿是它的典型代表之一。它们都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和元代宫殿的废墟上建成的,始建于明初,距今已有500余年。
北京城初建部分呈方形,城内有皇城和皇城内的宫殿(又名紫禁城),是典型的三城相套格式。后又在城南加筑“外城”,总平面呈倒“T”字型,原城又称为内城。
北京城艺术构思的主导思想是通过严整规则的构图来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中轴线全长达7。5公里,以城楼、宫殿区的高大建筑和广场、鼓楼和钟楼把全轴线分为三大段。自南向北,三段渐次缩短,作为前导的前段和作为收束的后段节奏较为和缓,衬托出作为高潮的中段即宫殿区更为浓郁、壮丽和尊贵。在城外南、北、东、西四面分置天、地、日、月四坛,与高大的城楼城墙一起,都是位于核心的宫殿的呼应。
北京城和北京宫殿建筑艺术表现的丰富而精微的哲理,在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是绝无仅有的典范。
7、北京天坛:
北京天坛在城市南部、中轴线东侧,始建于明初,距今500余年。天坛是冬至日皇帝祭天的地方,是中国特有的延续数千年之久的
礼制建筑之一。
建筑分两组,分置于轴线两端。南端是圜丘和皇穹宇。院北过成贞门是又长又宽的“丹陛桥”大道。轴线北端祁年殿在方院内三层白石圆台上,是一座三重檐圆形大殿,石台各层边沿栏杆与圆殿檐柱呈放射对位。三檐都覆盖青色琉璃瓦,造型单纯洗练,很富纪念性。
祁年殿是祈求丰收的祭殿,它的12 根檐柱、12 根内柱和4 根中心“龙柱”分别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