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鸭共育技术及其优势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述稻鸭共育技术及其优势分析摘要:稻鸭共育是一项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综合经济效益显著的高效、增收技术,是我区域大力推广的生态农业新模式。

本文从技术的概述入手,对其技术梗概进行详细表述,最终对其优势进行综合分析,为促使该技术的迅速普及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稻鸭共育;概述;优势分析
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a
1技术概述
传统稻田养鸭就是在稻田里养鸭子,而稻鸭共育生产技术是在其基础上,延续、发展并使之逐渐成为生态、高效农业的一项集成技术,其采用鸭子全天候在稻田中生活栖息,不仅使鸭子发挥稻田除虫、食草,中耕浑水及鸭粪肥田等作用,而且可促进水稻健壮发育。

相反,稻田也为鸭子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稻田中如绿萍等杂草、害虫及部分水生小动物等均可成为鸭子成长中优质的天然饲料,营养全面、均衡的天然饲料源为鸭子提供了卓越的食物保障。

由此可见,以稻为主,以鸭为辅,两者间共育共长、双向互补,这种作用也为其成为区域推广项目提供了良好的科学基础。

经过近5年在我区域(前二道乡等地)稻鸭共育示范方的大力推广,目前已初具规模,示范面积累计约145公顷,辐射推广达300多公顷。

稻田养鸭地块水稻产量一般可增产5~10%,加之商品鸭的价值,每667m2可增效近300元,若将所节省的农药、除草剂等投
入累加,每667m2还可增收60~80元。

许多食品加工企业和粮食加工、经营企业见到这种利润,外加稻田养鸭的噱头,都争先恐后与农户签订单,这样也有效改善了以往售粮难的窘况,为水稻产区农民增产、增收勾画出美好前景。

2技术梗概
2.1稻、鸭品种的选择
株型紧凑、分蘖势强、茎粗叶挺[1]、抗逆性佳的优质水稻品种优先考虑,而在鸭子的选择方面尤以中小体型、生活力强、抗逆性好的品种为主,麻鸭作为我区域重点推广的鸭品种。

2.2带蘖壮秧与健雏的培育
依据水稻品种生育期长短适时稀播,精细耕作培育带蘖壮秧。

采用谷浸种,蛋起孵[1]的火候适时起孵鸭苗,细心喂养孵出的雏鸭并及时进行适水性驯化和疫苗注射。

2.3围防护网,搭鸭棚
以0.47~0.6公顷为一个单位在田梗四周围起高度约50cm的防护网(材质一般选取细眼尼龙网)或围栏,同时在池梗边搭建小型鸭舍(小型简易棚尺寸一般为1×2m,遮上迎风面,每个鸭舍以放置20只鸭子为宜),以便于幼鸭躲避恶劣天气,提高成活率。

2.4适时移栽和放养
根据水稻的品种、育秧方式和气象条件合理设置水稻移栽期,待移栽后7~10天水稻扎根返青、渐趋分蘖时,将室内培育15天
左右的雏鸭放入田中饲养。

2.5合理设置水稻栽种密度及放鸭数量
水稻以每667m2栽1.0~1.2万穴为宜,每667m2放鸭数量视稻田饲料多少而定,一般以每667m215~20只为宜。

2.6肥水管理
水稻移栽前一次性施足底肥,以腐熟长效有机肥、复合肥为主,追肥则以鸭排泄物及绿萍腐烂肥田为主,对生育后期缺肥田块应看苗及时补肥。

田面应随时保持浅水层以便于鸭的行动。

2.7适时补饲以促育肥
初期放养的雏鸭觅食能力差,早晚应适量补饲,中期少喂饲,后期除抛撒绿萍外,还应给鸭子添喂稻谷等饲料以便于鸭自身生长和育肥。

2.8病虫草害的无公害治理
稻田害虫主要依赖鸭捕食,但若想取得上佳的效果还应辅助施用少量低毒、高效的生物农药。

喷药治虫前,将鸭赶到暂不治虫的田块,待2~3天后再赶回到治过虫的稻田,这样既可保证无害化灭虫,又能确保鸭子不受药害。

2.9及时收鸭
待水稻齐穗灌浆或稻穗下垂时及时收捕成鸭,同时注意做好捕鸭后水稻后期的田间管理工作。

3优势分析
3.1增加稻、鸭品质
鸭子在自然条件下野养,皮脂少且瘦肉率高,鸭肉鲜美可口,氨基酸含量高于常规。

该技术的推广能够促进稻田生物多样性,保持食物链稳定,又能带动相关食品产业群,进而形成节约型循环经济,提高稻田综合生产能力,达到粮食稳产,高产。

经检验,实施稻鸭共育田块所生产出的稻米品质符合无公害标准,产品质量符合市场需求,深受稻农欢迎。

3.2降低面源污染
作为一种环保、生态型的种养技术,鸭子在稻田间捕食害虫(稻水象甲、潜叶蝇和负泥虫等),可减少饲料用量30%~40%,同时将大量鸭粪排入田中,鸭粪作为有机肥源成为促进水稻品质、培肥养地的天然良方(鸭粪中有机质丰富,且大中微量元素齐全),化肥施用量因此可显著减少20%~30%,部分有机稻田仅鸭粪的施入就足以供应有机稻的正常生长。

作为生物天敌,稻田害虫的生存繁衍受到鸭子的严重威胁,即使不喷杀虫剂也能得到很好的杀虫效果(农药用量减少50%~60%)。

此外,鸭在稻丛间不断踩踏能够起到中耕除草的作用,使杂草明显减少,有着人工和化学除草的效果。

范浩定等[2]在其报道中指出,养鸭比不养鸭稻田牛毛草、稗草等草害减少50%,螟虫、稻虱等虫害减少60%。

禹盛苗等[3]认为稻-鸭农作系统可分别使水稻分蘖期和齐穗期纹枯病病情指数降低40.4%和62.0%。

由此可见,化肥与农药施用量的大幅度减少,既节
约了种粮成本,使生产出的稻和鸭品质优于常规,又能减少面源污染,保护稻田生态环境。

3.3促进水稻增产
鸭子通过觅食吃草、松土浑水和增氧通气等活动,既能降低威胁水稻生长的有害物质,又能促进水稻根系延展及分蘖发育成穗。

稻随鸭动,进而促使其自身抗病虫及倒伏的能力。

该项技术的推广将进一步丰富无公害、绿色甚至有机水稻的生产种植体系。

参考文献
[1]徐亚杰,何义春,温雨彬,等.稻鸭共育生产技术[j].吉林农业,2008(05):33.
[2]范浩定,周永亮,丁明千,等.推广“稻鸭共育”技术促进无公害稻米生产[j].中国稻米,2004(01):46.[3]禹盛苗,朱练峰,欧阳由男,等.稻-鸭农作系统对稻田生物种群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8,19(04):807-8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