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一第2课--汉代儒学(共20张PPT)

合集下载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一第2课 汉代儒学 课件(共24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一第2课 汉代儒学 课件(共24张PPT)
教育 设置太学、表彰六经
3、影响/评价: 积极:
1)适应了汉武帝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为 其提供理论依据。
2)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3)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 史文化的进步。
消极:
结束了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 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3、特点:
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 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4、影响:
A、有益于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 B、儒学因科举制而显荣,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C、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和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D、导致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 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 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 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 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 段是利禄的诱引。
治者的需要。
影响 儒学发展进入低潮
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目的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同 实质 文化专制

作用
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思 想的自由发展
小结升华 儒学的发展及其地位的演变过程
孔子的创立,孟子荀子的发展
春秋战国
成体系,遭冷遇
秦朝 汉代 隋唐
焚书坑儒
1)秦政治统一的需要 2)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学经典批评时政 3)导火线: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
2、概况:
焚书——前213年,丞相李斯提出焚书建议
并被秦始皇采纳
坑儒——秦始皇将460多名儒生坑杀于咸阳。
①焚书的范围: 六国的历史记载+私人收藏的书+严禁私下谈论
+严禁私藏禁书。
②不焚的书: 为什么不焚? (1)秦《王秦朝记焚》书+博的士目官的管是理为的了文遏献制+知有识实分用子价的值思的想, (2)医书学籍、(卜医筮药、种卜树筮之、书种是树实)用。之学,对社会国家 直接有益,不构成对政权的威胁。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2课汉代儒学(共16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2课汉代儒学(共16张PPT)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 •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统思想的史实。
高考考点
◦一、汉初的统治:从“无为”到“有为”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 ◦三、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一、汉初的统治:道家思想——无为而治
(1)原因: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 (2)表现:与民休养生息 ◦ (3)措施: ◦ ①减轻田租; ◦ 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 ◦ ③放兵回家,授予田宅; ◦ ④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②、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对三纲五常应辩证分析其作用
③、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为人处世)
使儒学神化带有 封建迷思信想色统彩一
④、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4、评价董仲舒思想
(1)积极: ①有利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②既有利强化君权;也限制君主的权利,使君主实行仁政。 ③兴办学校,有利教育发展。 ④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及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消极:
3、“独尊儒术”的影响
对政治 有利于中央集权,稳定汉朝统治秩序。
对民族 思想统一,儒学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 精神 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
对学术 文化
结束学术思想平等竞争,;另一方面,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 上的地位和作用,促进了尚学风尚。
对主流 思想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对孔孟思想为哪些继承与发展?
不同: 秦朝:钳制思想,摧残文化。 汉朝: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及传统文化主流思
想,推动了封建教育的发展。
■继承: ①大一统:孔子强调正名等; ②实行仁政:天人感应防止暴政等; ③道德修养:仁义礼智信 ■发展: ①思想专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屈民而伸君(法家); ②神化皇权:天人感应(道家)、君权神授(阴阳家);

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一第2课汉代儒学(共16张PPT)

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一第2课汉代儒学(共16张PPT)
第二节 汉代儒学
儒学的产生、发展历程
春秋 战国
秦 汉汉(武帝)
产生
受打击 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
明末 清初
新发展 完善
经济方面:
背景 政治方面: 思想方面:
汉代儒学 成为正统思想
政治上: 过程: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思想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育上:
影响
对汉代政治: 对民族精神:
对学术文化:
对主流思想: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天,人而感天应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
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 败乃至。”
为君主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
材料六 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 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
夏为子而养之;“王三道纲之五三常纲”可求于天。
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 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祐,而享鬼神 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一、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
1、经济方面:汉武帝时,汉朝国力强盛。
“至汉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
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钜
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
腐朽不可食”
——《汉书·食货志》
一、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
2、政治方面:汉武帝即位时,存在严重的社会问题。
太学生考试合格后怎样?
什么是“太学清议”?
设立太学
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推动了儒学的传播和发展 。
影响? 对社会: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对政治:①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 ②太学生清议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

人民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 专题一第2课汉代儒学 (共31张PPT)

人民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 专题一第2课汉代儒学 (共31张PPT)

儒家思想
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 王立群教授将人在世间的成功 因素总结为“四个‘行’”:
首先自己得行, 其次得有人说你行, 说你行的人也一定得行, 还有你自己的身体也得行。
(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选官制度的变化
时间 方式
世官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先秦
汉代
魏晋
隋唐
世袭
推举兼有考试 考试
依据 贵族 德才 门第
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天人感应”
目的:加强君权,抑制暴政 。
材料二: ‘‘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
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大一统”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勿使并进。”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始皇三十五年,书生议政有犯禁者四百六十 余,皆坑于咸阳。”
——以上均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西汉初年的治国思想:
黄老之学
• “黄”:黄帝的学 说,修身,养生。
• “老”:老子的学 说,治国,无为。
西汉初期休养生 • 对外 与匈奴“和亲”; 息的具体措施 • 对内 轻徭 薄赋 ;
想一想,黄老思想的实施有何影响?
1、下列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主张?
为什么会提出这些主张?(目的?)
材料一: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 “受命之
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君权神授”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
天人一也。”
“天人合一”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国家将有失
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

人民历史必修3专题一2汉代儒学(共22张PPT)

人民历史必修3专题一2汉代儒学(共22张PPT)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 引导学生回顾新课标历史教科书必修一:
从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制、察举制,再到隋唐开始的科举制。
2、科举制的实行对儒学的影响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儒学全面影响了社
会政治和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儒学因此而荣,同时也成 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3、科举制对文化影响 让学生联系课本资源如“学习思考” 、“资料卡片”
4、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
史料分析
史料一: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 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 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 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 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
3、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 应批判
3、董仲舒新儒学呈现的新特点
与先秦儒学相比,董仲舒新儒学呈现出的特点
(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 一体。 (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 以神权色彩。 (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 政”思想。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 社会正统思想。 (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
“有为”
加强中央集权, 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
董仲舒生平(前179 ---前104年)
汉代儒学代表、大学问家
三次应对策问《天人三策》受赏识、为官 晚年著《春秋繁露》 创制新儒学体系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出背景和内容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第二课 汉代儒学课件 (共23张PPT)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第二课  汉代儒学课件  (共23张PPT)

影响:儒学因此而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 活。 ①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稳固:儒生成 为专制政治的仆从;儒学成为统治臣民的思想工 具; ②促成持久的读书风尚,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 形成,文化的发展; ③选官方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④读书——考试——做官,知识分子成为官僚队伍 的后备力量,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⑤导致古代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薄 弱,影响科技的发展。
道家
墨家
一、汉代儒学兴起的背景
(一)、历史:秦朝法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儒学受到打击,汉 初黄老之学成为统治思想,儒学有所恢复。 焚书坑儒 阅读课本回答:为什么秦始皇要焚书坑儒?焚书范 围是哪些?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学、卜筮、 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国家直接有益。 1.背景: (1)直接:儒生批评时政(2)根本: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 需要 2.实质:实行思想专制 3.评价: (1)积极作用:在其特定的背景下,有利于巩固政权, 维护统一。 (2)消极影响(占主导地位): “焚书坑儒”是 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粗暴否定,文化浩劫。 使儒学书虫”在景帝朝 已经做了博士。实际就是皇帝的
学术顾问。知名学者董博士有一 所花园套房可他整天钻在书房里 研读儒学。春日万紫千红开遍看 不见。夏夜禽鸟百虫争鸣听不见。 寒来暑往。三年没有踏进后花园 一步。因此人们称赞他“三年不 窥园”。”三年不窥园”后来精 炼为成语“目不窥园”。
为什么不采纳其他学术思想?
派别
自我介绍
不予录用的理由
法家
主张:加强君权,厉行 刑罚过于严苛, 赏罚。成就:秦王采纳, 容易引起暴政。 终统一六国。 主张:无为而治(中央不 不利于加强中央集 应加强对地方控制),休养 权,容易出现地方 生息。成就:汉高祖采 割据。 纳,“文景之治”。 主张:兼爱(平等的爱)、 非攻,尚贤。我们代表 正义,代表广大百姓。 不适应当时社会现 实的需要,且不代 表统治阶级利益。

历史教学课件: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第二节 汉代儒学 (共22张PPT)

历史教学课件: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第二节 汉代儒学 (共22张PPT)

(2012年天津) “《春秋》大一统者, 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 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 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依据材料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 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 古代社会的影响。
特征: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 儒学体系。
——《汉书·董仲舒传》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2021/9/142021/9/14Tuesday, September 14,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2021/9/142021/9/142021/9/149/14/2021 7:14:54 AM •11、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2021/9/142021/9/142021/9/14Sep-2114-Sep-21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2021/9/142021/9/142021/9/14Tuesday, September 14, 2021
影响: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汉代儒学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史实。
依据示例填空
孔子说:我 克己复礼 孟子说:我___民___贵___君___轻________ 荀子说:我___君___舟____民___水_______ 老子说:我___以___柔____克___刚_______ 庄子说:我____顺___其___自___然_______ 韩非子说:___把___他___们___全___杀____了_ 墨子说: 别打了 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一第2课 汉代儒学 课件(共24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一第2课 汉代儒学 课件(共24张PPT)

布曰:“欲为帝耳。”
——《史记·黥布列传》 刘邦彻时即期位郡时国郡形国势形图势图
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 意之所予也。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王道以教化为大务,“以刑罚为辅”。
6.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 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 时(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A.强化了伦理关系
B.束缚人性加强君权
C.强化了父权社会
D.有利于思想大一统
3.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 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 理的解释是(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汉书·儒林传》

太学

儒家思想

察举制


官 方
家意
学识

形 态
读书 ——做官
(儒家经典)
百家百争家鸣争→鸣儒→学一独家尊独尊
• 独尊的为什么是“儒学”? • 汉武帝是怎样独“尊”儒学的? • 独尊儒学有哪些影响?
春秋 战国
前221
秦 前206
百家争鸣 焚书坑儒
汉 前140
儒学独尊
自从儒家成为官方承认的学问,并可以作为晋身之阶以后, 表面上看来儒家是胜利了,但实际上却使它逐渐丧失了其 独立的批评与自由,儒生成了皇权之下的官员。

1.2汉代儒学(共20张PPT)

1.2汉代儒学(共20张PPT)
立于唐,大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1905年被废除。 这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选官制度。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确立:隋朝建立,唐朝完善的选官制度。 (2)特点:
以考试成绩为标准选定官员,考试内容主要是是儒学经典 (3)历史影响:
积极
(1)有益于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 (2)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3)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和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竹帛烟销帝业虚, 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
这首诗讽刺了哪一历史事件?为 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
秦始皇
李斯
“焚书“遗迹
坑儒谷
焚书坑儒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一位朝廷的高官淳于 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 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儒生”(读书人)以古非今, 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 以外的列国史书,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 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称赞过去的 而议论现在政策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 为师。这些措施引起许多读书人的不满。
对社会风气: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 传播起了积极作用
对统治基础:一定程度上使大官僚和大地主子嗣垄断官位 的情形得到改变,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 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
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 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 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5.尊儒措施的影响:
积极方面: (1)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达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适 应了汉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其提供理论依据。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一第2课 汉代儒学 课件.(共17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一第2课 汉代儒学 课件.(共17张PPT)

材民和料诸七侯应天发该是服万挥从物儒他的家,主仁认宰政为,思人天想君子必受须命遵于循天天,道人,
实行仁政,限田、薄敛、省役。
董仲舒阐述的儒学有哪些特点? (1)使儒家思想政治制度化而伦理道德,身
心修养层面的社会功能下降。 (2)使儒家思想宗教化、神秘化。
董仲舒阐述的儒学和先秦儒学有哪些区别?
(1)先秦儒学只是百家之一,而董仲舒以后 的儒学被当成真理而独尊。
(3)历史影响
推动儒学发展,有利于专制统治 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和体现 公平公正原则
一定程度提高社会文化素养,但受 儒学思想的束缚加大 有利于官僚队伍扩充,政治体系的完善
导致科研技术的相对薄弱(中国近代 落后西方的文化原因)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 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 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 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 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 段是利禄的诱引。
结果,始皇失败了, 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
三、推动儒学发展的教育
1、汉代的太学和郡国学
(1)太学的特点 中央官学 儒学为主要内容 求取功名为主要目的
清议,指由古代乡里、学校对官吏的批评发 展而成的社会舆论,奖褒公卿,裁量执政,评论 官吏、朝政的风气为历代所继承。顾炎武《日知 录·清议》:“两汉以来,犹循此制,乡里选举, 必先考其生平,一沾清议,终身不齿。”
“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
原因 秦刚统一; 国力强盛;
秦统治受到儒 董仲舒发展儒学,适应了
士攻击
统治者的需要
不 对儒学 排斥、打击 同 态度 点 手段 简单粗暴
尊崇 倡导、劝勉、教化
作用 儒学发展进入 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低潮
目的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

一巩固政治统一

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一第2课汉代儒学(共32张PPT)

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一第2课汉代儒学(共32张PPT)

有利于国家统一,但钳制思想,不利于学术思 想自由发展
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突出对儒学的影响) 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定官员的标准,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
经典,儒学全面影响政治和文化。
1、政治:
2、文化:
1.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二者的根本着眼点是( D ) 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律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 医学、卜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和国家直接 有益,不构成对政权的威胁。
一、秦朝:儒学进入低潮 1、焚书坑儒的原因:
一些儒生借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郡县制)。 2、焚书坑儒的内容: (1)焚书 (2)坑儒
一、秦朝:儒学进入低潮 3、焚书坑儒的实质:
带着问题学进去: 阅读教材第一子目进行以下探究
(1)焚书坑儒的原因; (2)焚书坑儒的内容; (3)焚书坑儒的实质; (4)焚书坑儒的影响。
一、秦朝:儒学进入低潮 1、焚书坑儒的原因:
一些儒生借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郡县制)。
2、焚书坑儒的内容:
(1)焚书
秦始皇
“焚书“遗迹
★为什么秦王朝不禁、焚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2、评价:
历史学界一些评价
董仲舒的思想,是西汉皇朝总结历史经验,经历了几十年的选 择而定下来的官方哲学,对巩固其统治秩序与维护大一统的局面起 了积极的作用。董仲舒不仅是正宗神学的奠基者,又是著名的经学 家。
“汉武帝以后为什么再也出不了一个能超越诸子的思想家,再 也出不了能够影响世界文化的思想呢?”因为独尊儒术,不评价儒 术本身的对与错,我的观点是就算儒家思想百分之百的正确,也不 能独尊。思想,思想,是要思要想,你独尊一种思想,就是不准人 家思想,不准人家思想还能有思想吗? ——易中天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课件 (共25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课件 (共25张PPT)

当堂达标
2.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 D )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当堂达标
3.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关键
是( C )
A.它是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 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 C.它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它宣扬的仁政思想得到人民的拥护
教 师 总 结
①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②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③“贤良之士”的儒生大量进入国家政权机构,担任 职务; ④儒学经典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进一步强化了
儒学的统治地位。
当堂达标
1.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二者的根本着眼点是( D )
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律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推进新课
问 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的政策有何不同?导致 题 不同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对儒学的发展各产生了什 情 境 么影响?这两种政策又有何相同之处?
推进新课
秦“焚书坑儒”
原因
汉“罢黜百家” 汉国力强盛;董仲舒发展儒 学,适应统治者需要
尊崇 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不 对儒学 同 排斥、打击 态度 点 儒学发展进入低 作用 潮 相 同 点
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 上述材料中包含董仲舒的哪些主要观点?汉武帝为什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 料 材料三 么会接受董仲舒的主张? 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那些)不在六艺 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人民版必修三高二历史1.2-汉代儒学(共22张PPT)优质课件

人民版必修三高二历史1.2-汉代儒学(共22张PPT)优质课件

(2)目的: 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维护封 建统治秩序。
(3)实质:借助神权来强化皇权,以思想上的 大一统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是一种思想文 化专制。
(4)特点: ①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 ②儒学独尊,思想专制; ③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
(5)影响:
①为巩固中央集权,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 提供了理论依据; ②儒学独尊,儒家学说逐步成为封建统治思 想; ③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④董仲舒的新儒学带有神学色彩,导致两汉 神学迷信思想的长期泛滥; ⑤儒学独尊长期以来束缚了人民的思想,不 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
结合本课你认为儒学的现代价值在哪?我们该怎样对待儒学?
大一统意识 维护中华民族统一
价 民本意识、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值 和谐意识
谋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道德意识
增强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三、太学的出现
1.汉武帝创建太学
(1)性质: 太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 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2)意义:
• ②郡国学校的建立,初步建立起地方教 育系统。
• ③太学生的参政意识较强,敢于批评时 政,对黑暗的政治势力有一定的限制。
课堂探究 为什么秦 王朝不焚禁医药、卜 筮、种树之书?
秦王朝焚书的目的 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 思想,而医学、卜筮、 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 对社会国家直接有益。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 子”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 而用之 。
董仲舒像
材料三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
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

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一第2课汉代儒学(共19张PPT)

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一第2课汉代儒学(共19张PPT)
——《汉书·食货志》
汉武帝即位时面临的社会问 题: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 诸侯坐大,威胁中央 土地兼并,豪强势大 ……
所以汉武帝需要……?
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还有你能拿出一套能“行”的东西来
材料一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 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
予也。君权神授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


1.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二者的根本着眼点是
() 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D
C.完善法律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2.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 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D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
A.②④ ③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
3.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
C 会的统治思想,关键是
A.它是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 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 C.它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它宣扬的仁政思想得到人民的拥护
课后作业
1、背诵并理解所讲内容 2、做《一本》上相关本节习题 3、预习“太学的兴起”,“科举制的文 化影响”两目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解放; 秦朝时期:焚书坑儒,死气沉沉。
2.原因
秦始皇像
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创立,出 于政治统一的需要,思想也走向专 制。
秦 始 皇
李 斯
合作探究
如何评价秦王朝的“焚书坑儒”的举措。
1.其实质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政策; 2.对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维护秦朝的统一起了一 定的作用; 3.但其限制了思想学术的自由发展,摧残了人才,是 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和一场文化浩劫,阻 碍了社会进步和发展,使儒学的发展因此进入低潮。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2课汉代儒学 (共22张PPT)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2课汉代儒学 (共22张PPT)
原因 统治受儒士攻击
汉“罢黜百家”
适应统治者需要 尊崇
不 同 点
对儒学 排斥、打击 态度
作用
相 同 点 目的 实质 作用
低潮
正统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文化专制 有利于国家统一,但钳制思想
三、太学的出现
1、创立:汉武帝时期在中央创办太学;
2、命各郡县设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材料一:汉武帝时期太学规模十分有限只 有几位经学博士和50名博士弟子,自汉昭 帝时代起,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 期太学生已有30000多人。 材料二:据《后汉书》,汉明帝曾亲自去太学,就儒 学经典的内容和诸博士相互讨论,前来围观听讲的人 不可胜数。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儒学地位的提高,统治者对儒学教育的重视。
第2课 汉代儒学
竹帛烟销帝业虚, 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
这首诗讽刺了哪一历史事件?
一、“焚书坑儒”
背景 儒生引用儒学经典,批评时政,威胁秦朝统治
具体步骤:焚书、坑儒
评价
自汉代以来,焚书坑儒受 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 (1)积极作用: 到了主流文化的批判,有 影响 “焚书坑儒”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利 人称之为“灭学之祸” 于巩固刚刚建立的政权。
想一想,汉初统治者为什么要以黄老思想治理国家 呢?
“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 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 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 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①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原因: ②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③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二、罢黜百家
1.背景:
大一统得到巩固;专制主义政体定型; 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董仲舒对儒学 的改造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第2课汉代儒学课件(13张ppt)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第2课汉代儒学课件(13张ppt)
——《汉书·食货志》
积极: ●经济恢复,国力强盛 ●西汉社会的稳定
消极: ●致使地方势力膨胀 ●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三、汉武帝所面临的政治局势
谓布曰:“何苦而反?”
汉武帝
16岁登基 21岁亲政
布曰:“欲为帝耳。”
——《史记·黥布列传》 刘刘彻邦即时位期时郡郡国国形形势势图图
三、汉武帝所面临的政治局势
2
、 主
焚书坑儒
独尊儒术
干 知 识 梳
1、原因:儒生非政;加强统 1、背景:汉武帝加强统治的需要;

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2、实质:文化专制 3、影响:儒学发展陷入低谷
2、内容:君权神授,大一统等 3、影响:巩固统治;儒学成为正 统思想

练一练
1.在汉朝,当出现日蚀、月蚀及各种天灾的时候,皇帝要下罪
B 己诏,有时候还要杀大臣。这一做法体现了
第2课 汉代儒学
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焚书坑儒”
材料1、
焚书坑 唐 章碣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问题1、秦朝为什么要焚书坑儒呢? 问题2、为什么占卜、卜筮、种树、医学之书不在禁烧之 列? 问题3、焚书坑儒有什么影响?
一、“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四、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小组讨论:汉武帝会接纳董仲舒的观点吗?
针对中央集权
提出大一统与独尊儒术
针对加强君权
针对维护统治 秩序
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提出三纲五常
四、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特点: ①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 ②儒学独尊,思想专制 ③儒家思想神学化
◆实质: 借助神权强化皇权,以思想上的大一统来巩 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 官
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 (3)个人发挥: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把道家、
阴阳家、法家的一些思想糅合),使其 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3、董仲舒的主要观点:
(1)提出”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加强君权的需 要) (2)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特点:
以儒家思想为主,外儒内法,兼有道家、阴阳家等思 想。(继承和改造了先秦儒学)
6、董仲舒的儒学思想与春秋战国时期孔孟儒家思 想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宣扬皇帝是“代天治民”,神化 封建统治,是带有神学倾向的儒学。
7、影响:
1)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其提供理 论依据;
2)结束了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 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太学的建立是汉王朝对文化教育 的重视的表现之一;是儒学教育 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3、汉武帝时代,令天下郡国皆立 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材料一:汉武帝时期太学规模十分有限只有几位经学博 士和50名博士弟子,自汉昭帝时代起,太学规模不断扩 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有30000多人。
材料二:据《后汉书》,汉明帝曾亲自去太学,就儒 学经典的内容和诸博士相互讨论,前来围观听讲的人 不可胜数。
(中央集权的需要) (3)发挥“仁政”,主张限田、薄敛、省役、轻徭薄赋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4)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
总结: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国家“大一统”的需要, 有利于巩固统治。(以思想的大一统巩固政治的大一 统)
4、董仲舒的核心观点: 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 授”
同 实质 文化专制

作用
有利于国家统一,但钳制思想,不利于学 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思考:
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 变体现了什么?
① 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 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 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1、汉三武、帝太创学立太的学出现
2、【历史地位】:太学是中国历 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 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1)积极影响:
① 儒学全面影响了中国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② 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 ③ 促成比较广泛、持久的读书风尚; ④ 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⑤ 使整个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
(2)消极影响:
① 儒学因此而荣,同时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 具;
② 导致中国古代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 对薄弱。
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创立,出于 政治统一的需要,思想也走向专制。
李斯
焚书坑儒
探究2 为什么儒学在秦朝时 受到严厉打击?
儒生以古非今,抨击时政,不 利于秦的统治。
探究3 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 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 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学、卜 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 社会国家直接有益。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反映了儒学地位的提升,统治者对儒学教育的重视。 (统治者注重儒学教育的文化趋势 )
4、影响:
1)对教育:
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 2)对社会风气:化的传播;
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大统 3)对统治基础: 治基础;
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4)对儒学:
3)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4)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 历史文化的进步;
秦“焚书坑儒” 汉“罢黜百家”原因秦刚统一;统 治受儒士攻击

同 点
对儒学 态度
排斥、打击
汉国力强盛; 董仲舒发展儒学,适应 统治者需要
尊崇
作用
儒学发展进入 低潮
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目的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 巩固政治统一。
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 势力有所收敛;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儒学与科举制的 关系)
1、选官制度的变化: 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2、科举制确立隋:朝 完善:唐朝 发展:北宋 强化:明清(八 股取士)
3以、考特试点成:绩作为选官依据; 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4、影响:
总结儒学兴起的主要表现
1、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 正 统思想,儒学的地位上升;
2、汉武帝时期,太学的设立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 化 ,并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3、科举制度使儒学全面影响了中国的社会政治和文 化生活。
感悟历史:
材料一:有人认为,儒学的本质是消极的、保守的,中国社会 要进步,必须彻底“打倒孔家店”。然而儒家思想在今天东亚、 东南亚一些国家仍被广泛推崇,新加坡甚至用儒家思想来治国。
材料二、“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 “天人协调、和与中”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结合本课你认为儒学的现代价值在哪?我们该怎样对待儒学?
大一统意识
价 民本意识 值 和谐意识
道德意识
维护中华民族统一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谋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增强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课堂探究4:
如何评价秦王朝的“焚书坑儒”的举措?
(1)积极作用: “焚书坑儒”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思想的统一, 有利于巩固刚刚建立的政权,维护国家统一。
(2)消极影响(占主导地位): “焚书坑儒”成为两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是
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 一场浩劫。(“灭学之祸”)(钳制了思想、摧残了 文化)使儒学的发展走向低潮。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二 汉代儒学
一 、 焚 书 坑 儒 的 批 判
秦始皇像
课堂探究1
1、和战国时期相比,秦的文化氛 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 这样的变化?
(1)变化: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生 动活跃;秦朝时期:文化专制,死气 沉沉。
(2)原因:
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 度,各国纷争的局面造成了宽松的学 术氛围。
儒学兴起的表现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 想 (二)太学的出现
——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 化 (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强化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提出者: 西汉 董仲舒
2、背景:
(1)现实需要:汉武帝时期,面临着许多问题,需要加 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