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四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讲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四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讲义
D
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电视新闻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二、新闻分类
1.消息
消息又称短讯、简讯或快讯,它是新闻报道中最简练、最短小的一种形式。
消息的特点:真——真实准确,有根有据,用事实说话;新——内容要新,新人新事,从新角度说话;活——生动活泼,鲜明生动,用形象说话;短——篇幅短小,中心唯一,用重点说话。
消息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
①标题:准确、凝练、新颖、醒目。形式有单行标题、多行标题。
多行标题——引题或肩题(引标):交代形势、烘托气氛、说明背景等。
正题(主标):对一则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
副题(副标):往往是重要事实、结果的提要。
②导语: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以凝练简明的语言,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常见的写法有叙述式、描
写式、评论式、提问式、结论式等。
③主体:对导语内容进行展开和补充,是消息的主干。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层次,或按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层次。
④结语: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最后一段话。有的消息,事实说清楚了,就不需要结尾。它可对全文内容作概括性小结,可用带有启发激励性的语言作结,可对发展趋势作预测,可提出值得深思的问题。
消息的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
消息的写法:一般采用“倒金字塔”式。即先说结果,再说重要事实,最后说次要内容。特殊写法也可采用金字塔式、悬念式、并列式等。
2.通讯
通讯是比消息更详细、更生动地报道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的新闻体裁。从报道对象上看,通讯侧重于写人,突出人物在事件中的能动作用;从内容上看,通讯对新闻事实作较为详细而完整的报道;从表达方式上看,通讯可以采用记叙、
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从时效上看,通讯的采访较为费事费力,写稿的时间要比消息长。好的通讯会涉及主题、选材、结构、细节描写等。一般可分为四类: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和概貌通讯。
3.特写
特写是区别于消息和通讯的一种新闻体裁,它一般摄取的是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段,通过多种表现手法做具有强烈视觉及情感效果的着力刻画,使其产生立体感,从而更集中、突出地表现新闻事实、新闻人物和新闻主题。
4.访谈
访谈是因为某个人、某件事、某个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它包括三个要素:专家(或知情者)、记者和现场。访谈最主要的形式是访谈者向访谈对象提出问题。所以访谈内容包括提问者所提出的所有问题和访谈对象回答的内容。
5.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阐述观点、发表议论、表达立场的评论性文章,属议论文的范畴。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鲜明的思想性和广泛的公众性。夹叙夹议是其主要的表现手法。
1.解读新闻内容——明“新闻要点”
新闻和其他叙事性文体一样,须具备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这六个要素也是我们所要讲的“新闻要点”,在阅读新闻时,尤其是阅读较复杂的新闻时,要有意识地先明确这些“新闻要点”,对其圈点勾画。然后通篇审阅这些标识,我们就容易明确新闻事件的梗概,这也为解答其他方面的问题奠定了基础。
2.解读新闻结构——理“新闻脉络”
新闻在写作中一定要根据事件的重要与否和受众的接受心理及习惯来考虑布局特点,如现在最普遍的写作格式“倒金字塔式”,即将最重
要的信息放在新闻的最前面;较常用的还有“正金字塔式”,多用于特写,在平铺直叙中渐入高潮,新闻重点在最后面;现在比较流行的“华尔街日报式”和新华社的“折中式”不过是正、反金字塔式的折中和变体。解读新闻结构的关键是先辨析叙述方式——顺序、倒叙、插叙、补叙等,以此脉络来判断新闻的格式。
3.解读新闻主题——评“新闻主旨”
新闻评论有五个特性,即时效性、信息性、现实性、政论性、说理性,作为考场文本,新闻阅读的时效性已基本不能体现,政论性也会有所淡化,信息性又是所有阅读文本所有,所以对新闻社会意义的理解和评价、对文本的价值取向和实用效果的探究等就非常重要了。这种题型解答角度很多,但不要求面面俱到,可先谈文本内容“就事论事”,再谈社会时代精神“适当提升”,最后谈自己的见解。做到持之有据、行文有度、言之成理即可。
真题文本高效读文
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年4月5日新华网) 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垃圾分类前景可期望。
续表
真题文本高效读文
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
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
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减量化、
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
雪》,
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
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
垃圾”。
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
C.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
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
D.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据材料二第二段尾句可知,我国垃圾分类工作推进困难,既有前期居民参与率低等原因,也有后期政府分类处理不到位等原因,作者并未说孰轻孰重,但选项却错误地将前者表述为主要原因。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
B.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