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概论一至四章
第二节 文学的审美性质
二、文学的审美特征
(一)形象性 第四次,祥林嫂听信柳妈”赎罪”的办法,用一年有工钱“在土地庙捐了门槛”, 但在”冬至的祭祖时节,四婶仍然不准她动手拿祭品,于是: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 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叫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 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 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 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 米。 第五次,祥林嫂被鲁四老爷家赶出门后,沦为乞丐: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 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 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 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第三节 文学意境
一、意境论的两大因素与一个空间: 1、意:情+景=象(实) 2、境:审美想象的空间=象外之象(虚)
二、文学意境的艺术特征 1、情景交融 2、虚实相生 3、生命律动 4、韵味无穷
第三节 文学意境
1、情景交融: ①景中藏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②情中见景式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③情景并茂
第二节 文学典型
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一)什么是典型环境 所谓典型环境,是指能够反映典型人物活动的一定时代 本质特征的环境,它既是作品中典型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同时也指支配人物行动、星恒人物性格的总的时代背景和社 会发展趋势。 典型人物要在典型环境中才能得到充分的显示:18世纪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认为“人物的性格要根据他们的处境 来决定。
文学理论03文学的性质及其价值与功能
• 认识性又表现为:文学作品蕴含着作家对 社会生活的认识。
巴尔扎克
曹禺
• 认识性最后还表现在:文学通过艺术形象 对社会关系进行整体把握
列夫·托尔斯泰
• 文学的倾向性,是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 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
• 政治和思想倾向性是文学倾向性的主要体 现
• 我决不反对倾向诗本身。悲剧 之父埃斯库罗斯和喜剧之父阿 里斯托芬都是有强烈倾向的诗 人,但丁和塞万提斯也不逊色; 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的主 要价值就在于它是德国第一部 有政治倾向的戏剧。 恩格斯:《致敏·考茨基》
社会性质的界定。 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
案例:马歇雷论文学与意识形态关系
黑格尔 Friedrich Hegel 1770~1831
把艺术看成是由绝对理念本 身生发出来的,并且把艺术 的目的看成是绝对本身的感 性表现。
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 的形式就是诉诸感性的形象。
黑格尔:《美学》
➢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理论家,代表了西方唯心 主义文艺理论对文学本源的基本认识。
席勒:《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
席勒
Friedrich Schiller 1759—1805
• 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
蝉,夏云暑雨,冬月祁
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
也。嘉会寄诗以亲,离 群托诗以怨。……凡斯
种种,感荡心灵,非陈 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
何以骋其情?
•
钟嵘:《诗品》
(二)情理交融是文学审美活动的现实表现
罗丹雕塑的巴尔扎克像
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
文学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形式。
➢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法律、政治、哲学、道德、宗 教和艺术等。
浅析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性
浅析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性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事业管理1002班王安然2010334010214摘要:文学作品与意识形态是互动的关系,也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首先,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意识形态的产物,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且折射出所属意识形态的色彩和特质。
其次,文学作品又反作用于意识形态,将作者和创作主体的意识形态通过作品的传播,影响所处的社会意识形态。
关键词:文学,文学作品,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是人类的一种精神生活,是人类社会的客观存在。
古往今来,丰富的文学作品帮助人们战胜无数艰难险阻,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文学作品所反映出来的作者和创作主体的意识形态不仅可以影响读者个人,还可以影响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
1.文学作品概述文学作品,指散文或诗歌或小说或戏剧等形式的作品,尤指形式或表达优美并表现具有永久或普遍兴趣的作品。
马克思主义对于文学的认识是:首先,它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是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其次,它是用具体生动感人的形象,而不是象哲学、社会科学那样用抽象的概念去反映社会生活;其三,它是语言的艺术,它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由此可见,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工具,以各种文学形式,形象地反映生活,表达作者对人生、社会的认识和情感,以唤起人的美感,给人以艺术享受的著作。
2.意识形态概述意识形态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具有理解性的想像、一种观看事物的方法(比如世界观),存在于共识与一些哲学趋势中,或者是指由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对所有社会成员提出的一组观念。
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
意识形态的内容,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反映。
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起源于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物质生活。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各以特殊的方式,从不同侧面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
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具有广阔的包容性
•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其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描写 的细致入微、深入曲折的程度,都是其他艺术 (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电视连续剧等)无 法相比的。因此,文学的审美最为辽阔丰富。在 文学的审美活动中,人们可以以自己的情感或拥 抱或排斥或喜爱或憎恨一切,生活里的一切(美、 丑、悲、喜、崇高、卑下等),都可以当做审美 观照的对象,都可以成为作家读者的诗意的过滤。
从性质上看,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共通性
从主体特征看,是认识又是情感
从目的功能看,是无功利性又是有功利性
岳飞 的《满江红》
•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 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 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 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 这首词,代表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 志,表现出一种浩然正气、英雄气质,表现了报 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
二、文学是人的一种审美活动
• (一)审美的含义
• (二)审美实现的条件 • • (三)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
审美的含义
• 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一 定的中介作用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 照、感悟、判断。 换言之,审美是对事物 的情感评价。如感觉花很美(视觉),感 觉某首乐曲很好听(听觉(,感到某部小 说很动人(心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审美实现的条件
主体心理层(观照—感悟—判断)
特定的心理时空和心境
历史文化的积累
客观对象层(美、丑、崇高、卑下、悲、喜)
审美活动的过程是多层面协同的过程
• 主体心理层:“审”的愿望、要求和必要的 能力,以及主体心理功能的活跃。 • 客观对象层:包括美(美感)、丑(厌恶 感)、崇高(赞叹感)、卑下(蔑视感)、悲 (怜悯感)、喜(幽默感)等。 • 特定的心理时空和心境:在审美活动中,孤 立的事物若与主体各个方面的条件缺乏契合,那 是无所谓美不美的。 • 历史文化的积累:审美活动的实现还必须有 赖于主体的历史文化知识条件。
论述文学与生活的关系
论述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文学与生活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1)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依赖于社会而产生,同时又对社会产生一定的作用。
文学来源于生活,因为文学是对现实生活的阐述和揭示;文学高于生活,因为文学作品的内容虽然并不是指生活中具体的某个人或者某件事,但是却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
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来自社会生活,却又不同于普通的实际生活。
(2)文学素材的本质是揭示生活现实由于文学素材总是要通过作家的分析、选择、加工改造,因此对作品题材的筛选和对主题的阐述都取决于作家对生活现象的分析和比较。
这些分析和比较的结果都来自作家主观意识和世界观的指导下做出的判断。
之所以选择这些现象为素材,是因为作家认为这些现象比其他现象更有意义,更能充分的反应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的本质。
(3)文学以典型形象反应生活文学中的艺术形象是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它具有一定的概括性。
作家的成功之处是在于能够在作品中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即文学的典型形象,来诠释作家所要表达的现实意义。
典型形象是作家笔下一个特殊的领域里的人们的代表,同时也是一个完整的、个别的人的体现,具有独特性和概括性的典型人物,与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
(4)文学对生活的作用文学对生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影响。
文学本身的特有规律决定了它具有影响政治的功能,并且具有很广泛的社会作用,而文学的政治功能和广泛的社会作用的实现,来自文学对人精神面貌的艺术感染。
通过文学的教育手段,来发展人们的德育、智育和美育,这是作家社会责任感和职责的体现。
此外,文学可以让人们认识社会历史,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可以让人认识现实的是非问题。
文学作品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提高了人们的艺术审美观。
文学的性质
三、文学的实践性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既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 又能够通过其特殊的方式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能动的影响。 文学的实践性就是指文学反映社会实践而又能动作用于社 会实践的特性。
㈠文学的实践性经常体现为对政治实践的直接影响。
㈡文学对经济、社会的变革也会产生深刻影响。
作家周立波
文学的真实性是指文学要真实、生动、具体第反映社会 生活的本来面目,并艺术地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规律的 特性。 文学的真实性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家既不能脱离社 会生活进行主观臆造,也不能对社会生活进行自然主义式的 照抄。只有把倾向性与真实性统一起来,才能创造出成功的 文学作品。
倾向性应当从场面和情 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而无需特别把它指点出来 ——恩格斯:《致 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茨基》
第二,文学属于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 与经济基础相对的一种上层建筑形式,指上层建筑区别于政 治、法律制度的话语活动。文学作为意识形态,一方面最终 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 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有距离的,它往往通过上层建筑中 的政治、法律等中介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 第三,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这是马克思主义以唯 物史观为理论基础,从整个人类社会结构层面对文学的基本 性质所作的判断。
倾向性 政治和思想的倾向性——文学倾向性的主要表现 阶级社会的政治和思想的倾向性——阶级性 社会主义社会政治和思想的倾向性——人民性
沈从文↓
㈡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必须与文学的真实性相统一 文学具有政治和思想倾向性,但是文学并不能因此变成时 代政治的概念化的宣传工具。 文学的政治和思想的倾向性应该以符合艺术规律的形式体 现出来,应该是建立在文学真实性基础上的倾向性。
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生活的理解,其中往往带有哲学意味; 2、任何时代的文学都包含着丰富的道德内涵, 为社会生活提供一定的道德标准; 3、人们可以借助文学表达自己的宗教观点: 宣传或揭露,推动或遏制。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 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老人与海》) 爱情应该给人一种自由感,而不是囚禁感。 (《儿子与情人》) 自己的行为最惹人耻笑的人,却永远是最先去说 别人坏话的人。 (《伪君子》) 强迫经常使热恋的人更加铁心,而从来不能叫他 们回心转意。(《阴谋与爱情》) 在各种事物的常理中,爱情是无法改变和阻挡的, 因为就本性而言,爱只会自行消亡,任何计谋都 难以使它逆转。(《十日谈》)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的文学,其特征在于:
一方面,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的文学,是在一定经 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的形成和发展归根 到底是受到经济基础制约的。这种制约主要表现在: 从文学题材(subject)来看,一定时代的文学是 当时社会生活的折射,而社会生活的面貌和性质, 最终是为经济基础所制约的,因此由于经济基础的 不同,在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便有不同的生活内容, 也就有不同的文学题材。
崔张爱情故事
故事演变:
源于唐传奇《莺莺传》 宋代秦观、毛滂的《调笑转踏》 赵令畤《商调· 蝶恋花》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元王实甫《西厢记》
最后,文学对社会结构中其他部分的反作用
(reaction) ——对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的反作用体现在:
积极的、进步的文学能够促进社会发展和经
济发展;反之则阻碍。 通过政治做中介。
再次,过去时代的文学艺术并不会随着它由以产 生的社会经济基础的消亡而消亡,而常常是经过时 间的淘洗沉淀下来、积累下来,变成一种相对稳定 的“思想资料”,构成了以后文学发展的一种前提 和基础。 一方面,延续下来的相对稳定的“思想资料” 会成为人类共同财富而继承发扬;(爱情、思乡等) 一方面,文学形式的相对固定性;
文学概论第一节 (1)
三﹑文学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一)经济基础对文学的制约作用
1﹑经济条件是开展文学活动的基本前 提 2﹑经济基础不仅决定着文学的性质和 主 要内容,同时也制约着文学的发展 变化 3﹑文学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二)文学的相对独立性
(1)文学发展与社会经济基础的变 化并不完全同步 (2)文学的发展有着自身的历史继 承性 (3)文学发展与物质生产的发展往 往会出现不平衡现象
第一章 文学的社会属性
班级:103文一 姓名:曹玉风 学号:10301010008
第一节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一 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
社会有集体及社会结构,它是指社会个基本 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相对稳定的关系。马克思把组 成社会结构的基本要素分为两大层次,即经济基 础和上层建筑;现在人们把它进一部分为经济结 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这样三个基本要素。 社会意识总括了人的一切意识要素,观念形 态以及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他是人们对社会存 在的反应。意识形态属于社会意识范畴,但又不 等于社会意识。
到 直 接任 或何 间文 接学 的都 依能 据在 。社 会 生 活 中 找
( 一 ) 文 学 源 于 生 活 又 高 于 生 活
二 文 学 是 社 会 生 活 的 能 动 反 映
(二)能动反映的具体表现
(1)变为和变形 在艺术创作中通过现象改变客观事物, 在时 间空间上的原有位置改变客观事物 的外貌叫变 形。例如:王维《雪里芭蕉》, 于非《牡丹》 (2)以形传神,显现意蕴 例如:素是对事物的描述,”得其理, 传奇神“。 (3)渗透个性,表达心灵 例如:陆游和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 五 ) 文 学 与 宗 教 的 关 系
( 四 ) 文 学 与 哲 学 的 关 系
文学理论复习题
第三章1.文学的(),是指文学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精神世界的特性。
(认识性)2.文学的(),是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包括()、道德的、()、宗教的等倾向。
(倾向性、政治和思想的、民族的、)3.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有其特殊的审美属性,是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艺术的统一。
文学作为审美艺术,其特征主要体现为()、()和()。
(情感性、形象性和超越性。
)4.文学的(),是指文学通过艺术形象和审美理想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获得心灵自由的特性。
(超越性)5.作为文学的媒介,语言深刻、全面地影响着文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使文学呈现出有别于其他艺术的()、()和()。
(间接性、精神性和韵律性。
)6.文学的()是指文学通过语言符号传达人类精神的丰富性和深刻性的特性。
(精神性)7.文学的韵律性是指作家艺术地运用语言使之具有()和()的特性。
(节奏美、声律美)二、解释下名词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作家通过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表达思想感情、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艺术形式。
社会意识形态:系统地、自觉地、直接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观念上层建筑的部分。
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集中体现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审美属性: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有其特殊的审美属性,是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艺术的统一。
文学作为审美艺术,其特征主要体现为情感性、形象性和超越性。
语言艺术:文学塑造形象的手段是语言,文学的主要工具和基本材料也是语言,所语言艺术就是文学。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家对现实生活进行观察、体验、研究,分析时要借助语言;在进行形象思维,创造艺术形象时也要借助语言。
离开了语言就不可能有文学作品的产生和存在。
三、原文理解1.“可是我认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无需特别把它点出来;同时我认为,作家不必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的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 文学对哲学的影响
• 文学对哲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哲学的形象理解 与感悟
文学与宗教的关系
• 文学与宗教的关系相当复杂,其主要原因 在于宗教本身的复杂性 • 有积极的一方面,也有消极的一方面
• 首先从理论上讲,文学作为意识活动的产物,必然是 社会生活的反应 • 其次,从实践上讲,任何文学作品都能在生活中找到 直接或间接的依据 • 毛泽东: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作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 泉
• 社会心理是文学反映生活的中间环节
文学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 经济基础对文学的制约作用
• 经济条件是开展文学活动的基本前提 • 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不仅决定着文学的性质和主要内容,同时也制约 着文学的发展变化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首先从理论上讲文学作为意识活动的产物必然是社会生活的反应其次从实践上讲任何文学作品都能在生活中找到直接或间接的依据社会心理是文学反映生活的中间环节文学与经济基础的关系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不仅决定着文学的性质和主要内容同时也制约着文学的发展变化破坏旧的经济基础同时又促进新的经济基础的建立文学与上层建筑其他因素的关系最后不同的政治制度及其文艺政策影响到文学的繁荣和萧条文学对政治的影响则要间接和缓慢的多文学与法律的关系处在法制逐步取代人治的转型期整个社会生活已经并将出现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特点新现象这就给文学创作和批评提供了许多新内容新视角和新观点作家和读者也有一个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强化法制观念的过程以其更好的观察体验和表现生活并努力运用法律武器来保障自己正当的法律权利履行自己的法律义务市场经济实际上是一种法治经济文学与道德的关系到的内容渗透在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它对文学的影响是广泛的文学对道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他对特定时期社会道德会产生积极的促进或消极的腐蚀作用文学与哲学的关系文学对哲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哲学的形象理解与感悟文学与宗教的关系文学与宗教的关系相当复杂其主要原因在于宗教本身的复杂性
文学理论第三章
精神活动的超越性:它可以超越 物质活动,确立人类精神发展的高 远目标。还可以对历史和现实作出 自己的反映和裁判,让未来的指向 去超越历史和现实。
屈 原
“求索”,语出《离骚》“路漫 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比喻是文学的审美想象的语言形式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比喻是以彼物喻此物,在比喻句中把 彼物与此物两个事物的共同相似点连接 起来,产生一种联想的意象,很好地体 现了文学语言间接性这一特性。 以小见大,言近旨远 是文学语言表现其深 广意义内涵的普遍的 想象性特征。
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理论家,代表了西方唯心 主义文艺理论对文学本源的基本认识。 他们的根本出发点,都只是单纯从精神活动本身 来说明文学的性质,没有从文学的实际存在状况及 其产生根源来理解文学。
意识形态,亦称观念形态。 是社会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认识、情感、 意志诸意识要素。 属于观念性的上层建筑,含经济思想、政治法律 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 式。 互相联系,相互影响,构成意识形态的有机整体, 是反映社会生活的比较稳定的、系统的思想形式。
第二编
文学的性质及其价值与功能
第三章
文学的性质
第一节 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
•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作家依据 一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社会生活进行 的艺术创造,具有认识性、倾向性和实践 性。
《文学概论》题库含答案
《文学概论》题库含答案第一章文学的性质一、名词解释1.文学的认识性2.文学的倾向性3.文学的实践性 4、文学的情感性 5.文学的形象性二、选择题1.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具有认识性和(AB)A.倾向性B.实践性C.艺术性D.理论性2.“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
”这句话的言说者是(A)A.恩格斯B.马克思C. 列宁D. 别林斯基3.作为文学的媒介,语言深刻、全面地影响着文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使文学呈现出有别于其他艺术的间接性和(AB)A.精神性B.蕴藉性C. 审美性D. 艺术性4.“文学把你投入战斗;写作,这是某种要求自由的方式;一旦你开始写作,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已经介入了。
”这句话的言说者是(B)A.鲁迅B.萨特C. 马克思D. 斯大林三、判断题1.、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是对社会生活状况的反映,而如《山海经》等作品则不是对现实的反映。
(X)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文学的倾向性只与作家的所具有的特定阶级立场、思想感情和价值取向有关。
(×)4.在阶级社会中,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阶级性。
(√)5.文学的真实性是指对社会生活进行自然主义的照抄。
(×)6、文学形象来源于生活中的真实形象,所以它只与社会生活有关。
(×)四.简答题1. 简述艺术直觉与科学直觉的区别2.如何理解文学的认识性?3.如何理解文学的倾向性?4.如何理解文学的实践性?五、论述题1.请结合具体实例分析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的特点?六、材料题:1.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然非多读书,多理,则不能极其至。
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
诗者,吟咏情,也。
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请分析该段材料蕴含的观点。
第二章文学的价值与功能一、名词解释1、文学的价值2、文学的功能3、文学认识功能4、文学的教育功能二、选择题:1、“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文学理论常考题
1.唯物史观对文学理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建设有什么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2.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要文学理论主张是什么?你对这些理论观点是怎样理解的?有哪些启示?
3.列宁在哪些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1.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应当如何理解文艺与生活的关系?
2.为什么说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应当如何理解文艺与人民的关系?
3.为什么说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
4.加强文学队伍建设,要求文艺工作者具有哪些方面的思想艺术修养?
1.为什么说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2.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有哪些主要特征?
3.文学的审美属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4.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具有什么特点?
5.谈谈你对文学性质的理解。
1.何谓文学价值?文学价值是如何形成的?
2.什么是文学的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
3.为什么说审美功能是文学最基本的功能?
4. 试说明各种文学功能之间的关系。
1.分析创作冲动与创作动机的区别
2.艺术直觉与科学直觉有哪些差异?
3.艺术情感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如何?
4.艺术想象的特点是什么?
5.艺术理解在文学创作过程有哪些作用?
6.为什么说生活体验对文学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7.怎样理解创作个性?
8.如何处理创作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03《文学理论》第三章 文学的性质及其价值与功能35
• 文学的实践性,就是指文学反映社会实践 而又能动作用于社会实践的特性。
• 文学的实践性经常体现为对政治实践的直 接影响
“改革文学”代表作家 蒋子龙
• 文学对经济、社会的变革也会产生深刻影 响
作家周立波
• 文学对社会实践的作用是通过改变人的精 神和观念间接实现的
• 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 精神的前途的灯火。这是互为因果的,正如麻油 从芝麻榨出,但以浸芝麻,就使它更油。 鲁迅《论睁了眼看》
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
罗丹雕塑的巴尔扎克像
文学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形式。
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法律、政治、哲学、道德、 宗教和艺术等。
文学与它们互相影响,又有所区别。
经济基础与文学的相互影响,往往不是直接的,而 是通过文学与其他意识形态的相互影响,以及各种文 化环节而实现的。
有形之外,无兆可求,不落迹象,难 著文字。 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 性存,无痕有味,现相无相,立说无 说。所谓冥合圆显者也。
——钱锺书:《谈艺录》
钱钟书
钱锺书 1910—1998
三、超越性 文学的超越性,是指文学通过艺术想象和 审美理想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获得心灵自 由的特性。 1.对人与自然现实关系的超越 2 .对人与社会现实关系的超越 3 .对人自我的超越
文学作为审美活动是人的心灵的自由的活动。
美的精神和感觉谐和的结果; 它是同时诉诸人的一切能力的, 只有当人充分地和自由地运用他 的一切能力,才能够正当地感受 和评价美。
席勒:《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
席勒
Friedrich Schiller 1759—1805
• 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 蝉,夏云暑雨,冬月祁 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 也。嘉会寄诗以亲,离 群托诗以怨。……凡斯 种种,感荡心灵,非陈 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 何以骋其情? • 钟嵘:《诗品》
文学概论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2、文学能动性的具体表现
1〉、变形和变位:马克思人类的意识是在人的头脑中变位了、变形了的布置。在 艺术创作中,通过想像,改变客观事物在时间、空间上的原有位置叫变位:改变 客观事物的外貌、形状叫变形。 例如:王维的《雪里芭蕉》 于非的《牡丹》 任洪渊的《船》
2〉、以形传神,显示意蕴:
苏轼---对事物的描述趋近于形还不够,要“得其理,传其神”。 黑格尔---要显现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这就是我们说 的艺术作品的意蕴。 3〉、渗透个性,显达心灵 例如:比较陆游和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笑花只花是归毛 。烂把枝悬,泽 漫春俏崖飞东 时来。百雪 ,报俏丈迎 她。也冰春风 在待不,到雨 丛到争犹。送 中山春有已春 , --碾任雨昏寂陆 作群。独寞游 尘芳无自开 ,妒意愁无 只。苦,主驿 有零争更。外 香落春著已断 如成,风是桥 故泥一和黄边 , 。 ---
而今我到达了
有时回头 遥望我年轻的时候 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三、文学的其它特性
1、文学的民族性 意义:首先,文学具有民族性,才能为本民族的读者喜 闻乐见。 其次,文学具有民族性,才会会的世界性。 2、文学的人民性 意义:a.是衡量和批评古代文学作品、区分文学遗产中 精华与糟粕 的重要尺度。 b.人民性比阶级性的内涵宽泛,也是任何时代衡 量文学作品的一个尺度。 3、文学的阶级性 a.文学阶级性的含义 b.文学阶级性的复杂表现
c.文学与人性
3、文学对济础 的反作用
三、文学与上层建筑其他因素的关系
政治对文学的巨大影响
政治对文学的巨大影响
文学法律的关系
文学对政治的影响
文 学
道德对文学的影响
文学与道德的关系
文学对道德的影响
文学与哲学的关系
文学概论(1)
第一章文学的性质1.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何界定文学的性质?作家运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来表达作家的审美情感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在根本上受社会存在、经济基础的制约,同时也会对社会存在、经济基础产生能动的作用。
不同的意识形式在呈现方式上也互有不同,而文学艺术往往以感性审美的方式呈示于人。
这表明文学既具有一般意识形态的共通性,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2.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有哪些特征?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作家依据一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社会生活进行的艺术创造,具有认识性、倾向性和实践性。
①认识性:是指文学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精神世界的特性。
它通过创造艺术形象,以不同于科学和逻辑的方式反映社会生话。
文学是客观世界在作家主观世界中反映的产物,是对社会生活的整体性掌握,文学作品蕴含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
②倾向性:是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
它是作家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或不自觉的显现。
包括政治和思想的、道德的、民族的宗教的等倾向。
其中,政治和思想倾向性是文学倾向性的主要体现,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必须与文学的真实性相统一。
③实践性:是指文学反映社会实践而又能动地作用于社会实践的特性。
表现在文学对政治实践、对经济与社会变革、对人的精神世界和观念的影响3.文学的审美属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有其特殊的审美属性,是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艺术的统一。
文学作为审美艺术,其特征主要体现为情感性、形象性和超越性。
①情感性:是指文学表达情感并以此激发读者共鸣、促进社会情感交流的特性。
②形象性:是指文学创造出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性。
③超越性:是指文学通过艺术想象和审美理想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获得心灵自由的特性。
4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具有什么特点?语言的媒介性质,为文学艺术的生成提供了物质符号基础。
作为文学的媒介,语言深刻、全面地影响着文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使文学呈现出有别于其他艺术的间接性、精神性和蕴藉性。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资料
1.文学理论的含义:文学理论是一门研究文学特性和普遍规律的人文学科。
2、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文学和文学活动3.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倾向性:(一)含义:是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
它是作家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不自觉的显现,包括政治和思想的、道德的、民族的、宗教的等倾向。
(二)怎么表现:1)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无需特别把它指点出来。
同时,作家不必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的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
2)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流露出倾向性更符合艺术表现规律,做着的见解越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越好。
(三)为什么表现:通过形象来反应生活这是文艺的特征。
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运用形象思维,通过典型化去概括和反应生活塑造感性形象。
典型化意境揭示社会人生意蕴和文化心理意蕴,这是文艺创作最基本的规律。
文艺的特点和规律决定了作家的审美认识,审美评价,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
必须寓于形象体系之中。
4.席勒式的含义:席勒创作中部分存在着主观唯心主义的创作倾向,即创作不是从生活出发,而是从主观观念出发,以主观的热情代替对客观,现实的清醒观察,以抽象的观念演绎代替对现实关系的真实具体生动的艺术描写,把作品中的人物变成某种精神的传声筒。
5.什么是莎士比亚化:莎士比亚的剧作不是席勒式的某种主观精神的传声筒,用抽象理想代替生活真实的唯心主义创作倾向,而是从生活出发的,反应现实本质的作品,作者的倾向和理想,不是生硬的表达出来,而是依于“福斯泰夫式的背景”,惊人的独特的实践性中,通过生动丰富的剧情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
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恩格斯对莎士比亚创作经验的科学组织是他们对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和创作方法的形象化表述。
它凝结了马恩长期反对唯心主义创作思想和创作原则的积极成果。
6.文学是审美的艺术: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还有其特殊的审美属性,是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艺术的统一。
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特征,主要体现为情感性、形象性和超越性。
如何理解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知识讲解
如何理解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如何理解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文学: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为材料来构筑艺术形象的,并以渗透着情感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的思想感情,具有审美特质的社会意识形态。
简单地说,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具有形象的间接性、意象性、概括性、模糊性。
因此,它更易于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文学具有意识性、社会性、和独特性。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从社会生活到文学作品,须经过作家心灵的中介加工。
在这个问题上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大致可归结为“再现说”、“表现说”和“能动反映论”。
文学作为人的精神创造产品,带有目的和意义,具备着某种价值。
其最为直接和独特的作用是它的美悦作用。
人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得到情绪上、感觉上和精神上的满足。
其次是认识作用。
可以从中认识历史和人生,提高观察和理解生活的能力。
最后是教育作用。
文学作品能影响人的心灵和行为,帮助人提高思想境界,净化灵魂,增强生活的信心和力量。
《辞海》是这样定义文学的:“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中外古代都曾把一切用文字书写的书籍文献统称为文学。
现代专指用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所以又称为“语言艺术”,现代通常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影视文学等体裁,在各体裁中又有多种样式。
”文学的这种性质就决定了文学既有“纯艺术的”,又不可避免地反映时代背景、社会生活乃至对历史的总结、评判以及对其发展方向的主观愿望。
如外国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红与黑》、《巴黎圣母院》、《人间喜剧》、莎士比亚戏剧、中国的《诗经》、曹操的诗歌、《水浒》、《三国演义》等。
即使是《红楼梦》,能简单的说它就是一部爱情的悲剧小说吗?鲁迅说,翻开中国的封建史,看到的就是“吃人”两字。
看《红楼梦》就能感到这个社会就是扼杀人性,因而不可避免的产生要推翻这个社会的冲动。
事实上,《红楼梦》从它一问世就被看作有伤风化和“反书”而遭禁,并不是后人把“革命”强加在它头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什么是社会意识形态
• 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道德等 的观点,学说表达和传播形式。是社会个 人创造的思想、观点、主义、艺术、语言、 文字、图画、法律、规章等也就是通常所 说的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
• 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学源自道德的关系• 道德对文学的影响
• 到的内容渗透在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它对文学 的影响是广泛的
• 文学对道德的影响
• 文学对道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他对特定时期社 会道德会产生积极的促进或消极的腐蚀作用
文学与哲学的关系
• 哲学对文学的影响
• 哲学通过影响作家的世界观而对其创作产生作用 • 哲学思想和文学思想关系密切
• 文学对哲学的影响
• 文学对哲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哲学的形象理解 与感悟
文学与宗教的关系
• 文学与宗教的关系相当复杂,其主要原因 在于宗教本身的复杂性 • 有积极的一方面,也有消极的一方面
•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 政治对文学的巨大影响
• 首先,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政治活动影响文学的方向和性 质 • 不同时期的政治影响文学的风貌 • 最后,不同的政治制度及其文艺政策影响到文学的繁荣和 萧条
• 文学对政治的影响
• 文学对政治的影响则要间接和缓慢的多
文学与法律的关系
• 处在法制逐步取代人治的转型期,整个社会生活已经并将 出现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特点、新现象,这就给文 学创作和批评提供了许多新内容、新视角和新观点 • 作家和读者也有一个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强化法制观念的 过程,以其更好的观察、体验和表现生活,并努力运用法 律武器来保障自己正当的法律权利,履行自己的法律义务 • 市场经济实际上是一种法治经济
• 文学的相对独立性
• 文学发展与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并不完全相同 • 文学的发展有着自己的历史继承性 • 文学发展与物质生产的发展往往会出现不平衡现象
• 文学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 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巩固 • 对经济基础起破坏和瓦解作用 • 破坏旧的经济基础同时又促进新的经济基础的建立
文学与上层建筑其他因素的关系
• 首先从理论上讲,文学作为意识活动的产物,必然是 社会生活的反应 • 其次,从实践上讲,任何文学作品都能在生活中找到 直接或间接的依据 • 毛泽东: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作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 泉
• 社会心理是文学反映生活的中间环节
文学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 经济基础对文学的制约作用
• 经济条件是开展文学活动的基本前提 • 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不仅决定着文学的性质和主要内容,同时也制约 着文学的发展变化
第一章 文学的社会属性
第一节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本节概况
素文 的学 关与 系上 层 建 筑 其 他 因 • • 文 反文 文 学 映学 学 与 是 在 经 社 社 济 会 会 基 生 结 础 活 构 的 的 中 关 能 位 系 动 置 • •
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
• 文学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一般社会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