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构造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级。
第二大类: 汇聚(挤压)型板块边界: (Convergent Plate Boundaries)
两板块间的应力场以挤压作用为主,边界两侧板块相对运 动向一起聚合汇集,故又称汇聚型或聚敛型板块边界。自 拉张型边界形成的岩石圈经过远距离运动在这里消亡,所 以也有的称其为消亡型或破坏型板块边界。
由于两板块在这里聚合,在压性力作用下,地震活动以逆 掩断层型为主。在挤压型边界,构造活动强烈而复杂,这 就决定了这类板块边界的复杂性,因此可进一步细分为两 种亚型:a.俯冲型 b.碰撞型
当两个洋壳板块相遇,通 常一个俯冲到另一个板块 之下,形成海沟。如马里 亚纳海沟为菲律宾板块俯 冲到太平洋板块之下形成。
俯冲板块边界特点是: ①从海沟向岛弧或大陆方向,依次出现浅源、中源 和深源地震,地震记录显示在平面上形成很宽的地 震带。 如“环太平洋地震带”。这是因为在俯冲边界两板
块相互迭覆,大洋板块俯冲潜没,大陆板块仰冲,彼此倾斜 接触,使板块间接触面增大。加之大洋岩石圈从生成运移到 俯冲带,经过了160 Ma左右的时间,因冷却增厚(大约在 80 km以上),冷的刚性岩石圈沿海沟向下俯冲,一直穿过 软流圈至几百公里深处才能地幔同化,这之前一直保持着其 刚性和很高的强度。
板块,全称是岩石圈板块,是指构成地 球上部岩石圈的不连续球面板状块体。
板块构造说本身则是大陆漂移和海底扩 张说的引伸和发展,涉及全球(不分大 陆和海洋)的构造活动与演化,所以它 又被称为新全球构造学说或全球构造学 说。
一 板块构造基本原理的内容:
1. 垂向上:固体地球上层可划分为物理性质 截然不同的两个圈层--上部刚性岩石圈 和下垫的软流圈
a. 俯冲板块边界:
大致与沟-弧体系相当,边界两侧相向运动的板块前缘一 般是大洋岩石圈和大陆岩石圈,而且总是大洋板块俯冲于 大陆板块之下,可能因为大洋板块厚度小、密度大、位置 低、易于下沉,而大陆板块则厚度大密度小、位置高、容 易上浮之故。 两种形式:
③洋壳-陆壳俯冲型板块边界 ④洋壳-洋壳俯冲型板块边界
②板块沿俯冲带的俯冲作用因摩擦生热,所以热流值从海 沟向岛弧或陆侧呈升高趋势, ③在岛弧或陆缘山弧还会发生强烈的火山作用。
“环太平洋火山带”即与俯冲边界的两板块的相互作用有关
b. 碰撞型边界
①陆内、陆间裂谷





பைடு நூலகம்


东非大裂谷是离散板块边界开始发育的雏形。
离 散 边 界 -

洋 中 脊
离散边界演化模式图
A 上涌的岩浆的热能 造成陆壳凸出,膨胀, 产生大量断裂; B.陆壳拉伸和减薄, 中脊裂谷发育,岩浆 流到裂谷之上基性、 超基性岩浆不断补充, 冷凝形成新的海洋岩 石圈,添加到向两侧 运动的板块后缘。; C.持续的扩张进一步 将大陆分离知道狭窄 的海道产生; D.洋中脊系统形成, 大洋盆地发育增长。
1) 大板块:6-7分方案 2) 中板块:12分方案
全球六大岩石圈板块(据Le Pichon 1968)
大板块一般既包括陆地也包括海洋,如太平洋板块 七分方案:美洲板块分为南,北美板块
全球十二板块的分布
全球十二板块的分布
纳兹卡板块、可可斯板块、 加勒比板块、菲律宾海板块 和阿拉伯板块
2. 两个板块边缘的类型及其特征
③洋陆俯冲--
沟-弧体系因其构成 的差别,又分为
海沟-岛弧体系
(西太平洋大陆边缘)
海沟-陆缘山弧体系
(东太平洋大陆边缘, 秘鲁-智利海沟-安 第斯山)
俯冲型边界:洋内俯冲 ④洋壳-洋壳俯冲型板块边界
洋壳-洋壳汇聚边界也会导致海 底火山的形成。数百万年来,喷 发的岩浆和火山残骸在洋底堆积, 直到海底火山升至海平面形成火 山岛。这种火山通常连成线状, 称岛弧。
红海是大洋发育完全阶段,将位于离散边界的两板块分离开。
主应力:拉张。
离散板块边界的特征是:①往往伴有很高 的热流值。由于新增生的岩石圈厚度很小, 故②地震震源极浅,③发生的地震以正断 层型为主,④地震集中在极狭窄的地带, 一般不超过20 km。⑤加之新生岩石圈的 强度较低,所以发震频率低,震级小,大 多地震在5级以下,最大震级也不会超过7
2.侧向上:岩石圈在可分为若干大小不一的板 块。板块内部稳定,边界为最具活动性的 构造带。板块是运动的,其边界性质可分 为三大类:分离扩张型,俯冲会聚型,平 移剪切型
3.岩石圈板块横跨地球表面作大规模水平运动;板块 的旋回性:全球范围内,板块沿分离型边界的扩张增 生,与沿会聚型边界的压缩消亡相互补偿抵消。
A、汇聚边界;B、离散边界; C、转换断层边界
第一大类:离散边界
地球上的巨型张裂带构成全球裂谷系统,按其 所处位置可进一步分为
①陆内、陆间裂谷 ②洋中脊裂谷(或称中央裂谷), 两者中只有洋中脊裂谷才可成为板块边界

离散型板块边界

(Divergent plate
boundary):
裂 谷 和
板块边界特征:地震
全球浅、中、深源地震震中的分布 (据Hamblin and Christiansen 1998)
环太平洋地震带,通过地震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总量的80%;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震带,释放的能量占今世界总量的10%以上; 大洋中脊地震带,释放的能量约为总量的5%。
板块边界特征:地形
板块边界一 般都与大范 围连续延伸 的地形梯度 有关 陆地:白色 海洋:黄色
板块边界特征:火山作用
火圈:环绕太 平洋沿岸的活 动火山带
蓝线为现今活 动的俯冲带
火圈标志了太 平洋, 菲律宾, Cocos, 和 Nazca 板块的 边界
以地震活动为最大特征的构造活动带把全球岩石 圈分割成许多板状块体,即板块。
有不同划分方案。按照板块划分面积的大小,一 般分为大、中、小、微四级。
4. 岩石圈板块运动的驱动力来自地球内部,最有可 能的是地幔物质对流
二 板块划分与三类板块边界类型
1. 板块划分依据及划分结果
地球表面大约12个板块在 运动,速度几个厘米/年 (最高15 cm/y) 板块以不同速度向不同方 向运动 …所以板块边界容易发生地 震和变形
所以地震带可以标示活动的 板块边界,地震是板块划分 最重要的标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