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深层文化意蕴探析
《白鹿原》的文化底蕴
《白鹿原》的文化底蕴《白鹿原》是一部以陕北农村为背景,讲述了白家家族的兴衰与现代化进程的小说。
小说中蕴含的文化底蕴深刻、多样,既有陕北乡村文化的特色,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背景、政治思潮和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
本文从传统文化、历史背景、社会变革和文学特色四个角度,探讨《白鹿原》的文化底蕴。
一、传统文化《白鹿原》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陕北的乡土文化。
小说中描绘的白家家族,其家规家训、教育制度、家族祭祀等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其次,小说中的陕北方言也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方言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符号之一。
《白鹿原》中所采用的陕北方言正是代表了汉语方言文化中的一种特色,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
二、历史背景小说背景设定在清末民初至新中国成立的一个长达五十余年的时期。
这个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变革最为频繁、矛盾最为尖锐的一个阶段。
《白鹿原》恰恰反映了这一历史背景。
小说中的角色都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通过他们的经历,读者可以了解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当时中国的历史进程。
同时,小说也展现了当时社会中的不同群体之间的斗争和矛盾。
三、社会变革《白鹿原》所描绘的社会变革主要是现代化进程。
小说中的白家家族和陈家滩等村落社区都经历了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
工业、商业、政治等方面的变化,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
小说中的白鹿人群是从中国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的过程的缩影。
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矛盾,但最终白家家族、陈家滩社区和身处其中的部分人物终于迈向了现代化与现代思想。
四、文学特色《白鹿原》在文学特色方面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小说的语言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同时也体现着写作风格的特点。
作者鲁迅曾评价《白鹿原》为“最具张力的乡土小说之一”。
此外,小说中对人物形象的描写也有独特之处。
虽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过多,但这些形象都是精细而深刻的,每一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和背景。
浅析《白鹿原》中关中民俗的复杂态度与思考
浅析《白鹿原》中关中民俗的复杂态度与思考《白鹿原》是中国作家陈忠实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关中乡土为背景,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关中地区的农民生活和传统民俗。
在小说中,作者对关中民俗和农民生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写,展现了一种复杂的态度和思考。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白鹿原》中关中民俗的复杂态度和思考进行分析和阐述。
关中民俗在《白鹿原》中呈现出一种丰富多样的态度。
小说中描述了关中地区特有的祭祀活动、婚嫁习俗、民间传说等一系列民俗风情。
作者以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这些传统习俗的细节和情感,展现了对关中民俗的热爱和尊重。
在小说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元宵篝火、神像祭扫等关中民俗活动,表现出对这些传统的情感和情怀。
小说中也对关中民俗进行了批评和反思,揭示了其中的不合理性和弊端。
作者通过对人际关系、家族观念等方面的描述,表现了对关中民俗中某些陈旧观念和行为的质疑和否定。
这种态度的复杂性使得小说中的关中民俗形象更加真实和立体。
作者通过对关中民俗的赞美和质疑,反映了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探索。
在小说中,作者对关中民俗的描绘既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又表现出对传统文化中存在问题的关注和批评。
通过对关中民俗的展现,作者引领读者反思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并未简单将传统文化美化和夸大,而是以一种批判的眼光审视其中的问题,指出其中的不合理之处。
这种复杂的态度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探索,使得小说中的关中民俗形象更加饱满和深刻。
小说中对关中民俗的复杂态度也反映了对人性和时代精神的思考。
在《白鹿原》中,作者通过对关中民俗的描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真实。
作者以一种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关中人的情感和性格,表现出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理解。
作者也通过对关中民俗的描述,反映了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
小说中所展现的关中民俗,既有个体的情感表达,也代表了整个时代的风貌和精神内涵。
这种复杂态度体现了作者对人性和时代精神的深刻思考,使得小说中的关中民俗形象更加生动和丰富。
《白鹿原》中的乡土文化表达
白鹿原中的乡土文化表达《白鹿原》是中国著名作家陈忠实所创作的长篇小说,通过讲述晋北平原一个地主家族从清末到建国初期的故事,展现了乡土文化在其中的丰富表达。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阐述《白鹿原》中的乡土文化表达。
一、地理环境与物质生活《白鹿原》发生在中国晋北平原的农村地区,在小说中详细描写了当时农村的地理环境和物质生活,反映了乡土文化对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在小说中,读者可以感受到广袤而肥沃的平原土地对人们精神世界与情感体验产生的影响。
二、家族观念与传统价值《白鹿原》以陈忠实自家历史为基础,强调了家族观念在当地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
小说通过多代人物之间错综复杂而充满血缘纠葛的关系,展现了传统家族观念对于个人命运的决定性作用。
在这里,亲情、尊严和荣誉更加凸显了当地乡土文化的特点。
三、宗教信仰与民俗风情《白鹿原》中还反映了晋北地区特有的宗教信仰和民俗风情。
小说中描绘了人们对于神明的崇拜、庙会传统的热闹场景以及乡村道德观念等等,展现出晋北地区独特而深厚的民俗文化。
四、语言表达与方言特色作者巧妙地运用方言来表达角色之间的交流,体现了当地普通百姓直接而真实的生活状态。
通过丰富多样的语言表达方式,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那个时代普通农民生活中蕴含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五、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白鹿原》跨越了几十年时间,通过描绘不同时期社会发展和演变带来的改变,呈现出人们生活模式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改变与演进。
小说中揭示了乡土文化在现代时代背景下的消退,以及城市与乡村之间巨大的差距和矛盾。
综上所述,《白鹿原》通过多个方面的描写和展示,全面而深入地表达了乡土文化对晋北地区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这一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成为小说中既具有独特性又富有代表性的重要元素,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加贴近真实的生活体验。
《白鹿原》在形式和内容中所反映出的文化内涵
《白鹿原》在形式和内容中所反映出的文化内涵摘要: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因其独特的艺术特色而获得茅盾文学奖。
小说的文化内涵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是都是值得称道的。
从形式上看,作者陈忠实是在以一种文化的视角来写历史的本来面目,即以文化的复杂状况来展示历史。
纵观全书,我们会发现制约和影响白鹿原这块土地上的人物行为的恰恰是这样一些中国传统的文化因素,即宗法观念、性、权势和宿命预言,小说的情节是在这些不同角色,不同色彩的文化推动下得以发展的,也正是这些千百年来所积淀的文化底蕴在推动着那些家族,乃至整个民族生生不息地向前发展。
关键词:白鹿原;文化内涵一、从形式上看,作者陈忠实是在以一种文化的视角来写历史的本来面目记得陈忠实曾经说过:“创作是作家的生命体验和艺术体验的一种展示。
一百个作家就有一百个独特的艺术体验。
所以社会才呈现多种流派的主义的姹紫嫣红的景象。
”作家要深入生活,直接到基层去体验、感受生活。
这揭示了文学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反映了作家创作与生活的关系。
那时候提倡的是作家直接到生活的某一具体场地去深入体验,比如到农村、到大工厂、大工地,现在仍有一部分作家这么做,这样才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
《白鹿原》就是很好的作家的生命体验和艺术体验种的展示。
(一)人物凝聚白鹿原宗法文化古老的白鹿原伫立在关中平原上,是那样的古朴。
在这块宁静的土地上,从清末民国到建国五十多年来,一阵阵时代的狂风暴雨掠过白鹿原。
它经历了一次次震荡与恢复,而且使白鹿原的人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变化。
作者摆脱了以简单阶级图解人物,以阶级斗争揭示人类的命运历史的思路。
他描写的历史人物,不是游离于人物自身的性格的标签式的人物,而是一群凝铸着白鹿原宗法文化传统的人物形象。
(二)白鹿原的“民族秘史”是民族发展的缩影白鹿原作为清末民初解放前夕中国历史的见证,可以视为民族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
以政治文化角度看,其社会结构有以田福贤、岳维山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势力;有以鹿兆鹏、白灵为代表的共产党革命力量;有以鹿兆谦(黑娃)、大姆指为代表的农民土匪武装。
《白鹿原》深度解析
《白鹿原》深度解析:
《白鹿原》是陈忠实的一部代表作,它以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变迁为背景,通过描绘白鹿原上的各种人物和事件,展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风俗、信仰和道德观念。
这部小说以它深刻的人性描绘、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出色的文学艺术性,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首先,从人性的角度来看,《白鹿原》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从白嘉轩、鹿三等传统人物,到田小娥、黑娃等反叛者,再到白孝文、鹿子霖等矛盾人物,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命运。
这些人物在历史变迁中经历了各种磨难和考验,他们的选择和行动都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和阴暗。
其次,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白鹿原》展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传统文化的影响。
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事件紧密相连。
从清末到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农村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这些变革都在小说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同时,小说中也展现了传统文化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例如对家族荣誉的追求、对封建礼教的坚守等等。
最后,从文学艺术性的角度来看,《白鹿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
作品。
陈忠实的笔触细腻而深刻,他通过对人物性格、历史事件和自然景观的描写,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同时,小说中也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和隐喻手法,例如白鹿原上的“白鹿”、田小娥的悲剧命运等等,这些手法都为小说的深度和广度增添了更多的内涵。
总之,《白鹿原》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文学艺术性的优秀作品,它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历史事件,展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风俗、信仰和道德观念,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浅析《白鹿原》中关中民俗的复杂态度与思考
浅析《白鹿原》中关中民俗的复杂态度与思考《白鹿原》是中国知名作家陈忠实的代表作品之一,作品以关中地区为背景,以白鹿原村为代表,展现了一幅关中民俗的丰富画卷。
在小说中,作者对关中民俗表现出了复杂的态度,既有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也有对其中蕴藏的黑暗和落后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白鹿原》中关中民俗的复杂态度进行分析与思考。
关中民俗在小说中展现出了丰富多彩的一面。
关中地区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小说中,作者对关中民俗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写,包括婚丧嫁娶、节庆民俗、宗族礼仪等方面,都展现出了关中人民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宗族文化。
在白鹿原村,举办婚礼时要进行三天三夜的“喧闹”活动,让整个村子充满了喜庆与欢乐;而过年时,全村人要进行盘祭、赛马等活动,展现出了浓厚的节庆氛围。
这些民俗活动不仅充满了欢乐与仪式感,更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关中民俗中也存在着许多阴暗的一面。
在《白鹿原》中,作者对关中民俗的黑暗面进行了深刻的揭示,揭露了其中的弊端和落后。
宗族礼仪对个体的束缚,使得人们在无法摆脱命运的枷锁;封建迷信和封建礼教对人们思想的束缚,使得人们在迷信与宗族枷锁下无法自由发展;妇女地位低下,被视为附庸而受到不公平的对待。
这些都展现了关中民俗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使得人们对其复杂性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对于关中民俗的复杂态度,作者在小说中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他在书中曾写到:“在关中,儒家、道家、佛家谈不上全部统一,却又谈不上彻底分裂,而是千丝万缕,错综复杂地串挂在一起。
”这段文字准确地概括了关中民俗的复杂性。
在小说中,作者对关中民俗既有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也有对其中蕴藏的黑暗和落后的深刻思考。
他既展现了关中地区的民俗文化的绚丽多彩,也揭露了其中的弊端和落后,体现了对这一地域文化的复杂态度。
结合自己的现实生活经验,我们对关中民俗也能有更深刻的思考。
在当代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关中民俗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论《白鹿原》的文化意蕴
丝 路 视 野一、挽歌式的情调——儒家文化的没落在《白鹿原》中,白嘉轩作为族长,是传统文化培育出的正统人格的代表。
始终秉承“耕读传家”的理念,以“仁义”为立身之本、勤劳艰苦、乐善好施、善待长工、严于律己,赢得了极大的威信。
如施舍寡妇、资助黑娃读书,领导“交农事件”;带领众人求雨;修祠堂供奉祖先亡灵;办学堂启发民智民慧;不给孩子白灵裹脚,折射出人性温情的一面,破除一些过于陈腐的观念;替死刑的黑娃求情等,都体现出白嘉轩仁义善良的一面,是传统儒家文化与宗法制社会熏陶下的典型代表。
而儒家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朱先生,这位堪称圣人的传统文化知识分子,有着“内圣外王”的人生模式,是半人半仙理想化的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淡泊名利、胸怀天下。
撰乡约、禁鸦片、教学生、退清兵、救黎民、发舍饭、编县志、号召抗日等,如此高风亮节、悲天悯人,体现了儒家伦理道德下中国儒士风范。
可以说,这样一个理想化的人物,正代表了传统儒家文化所有的精华。
同时,又没有固守“忠君”的陈腐思想,多少带有一些现代知识分子的“民主”观念,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进步。
然而,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儒家思想重视“家国观念”、重视“仁义礼智信”的背后,却有忽略生命个体情感、欲望的内在缺陷,封建阶级对人思想的控制,便是用“三纲五常”的腐朽思想,在民间宗法的土壤里,进一步外化为“乡约”“祖训”“伦理”“祠堂”等,规范人的思想的同时,也束缚人的精神、压抑欲望、戕害人性。
尤其是到了封建社会的末期,宋明理学将儒学极端化,荼毒于天下、扭曲灵魂、造成了一幕幕人间悲剧。
二、“宗法制”的维护与瓦解宗法制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深深影响了后世的发展,宗法制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家族依据血缘关系所分配部分国家权力,以便利于王朝世袭统治和家族内部团结,宗法制是宗族制度与国家制度相结合的一种方式。
在后来的封建王朝,宗法制则逐渐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白鹿原》文化价值透析
《白鹿原》文化价值透析《白鹿原》是陈忠实先生近年来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写的是渭河平原上一个家族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权明争暗斗,上演了一幕惊心动魄的话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从辛亥革命到解放战争,白鹿原上风云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绵、冤冤相报、代代相传。
展示了一幅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历史画卷。
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一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自觉要求。
什么是文化?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
在汉语语境中,文化一词有时极宽泛,有时又极狭隘,是宽泛还是狭隘,取决于使用者的个人理解。
事实上,在中国,文化是一个极富弹性和社会意义的概念,其具体语义往往根据语境才能判断。
这里所说的文化也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指整体性的社会生活,包括政治、经济、道德、知识、信仰、风俗、民情、民族心理、特定的生活方式等。
文化包罗万象,既有内在的,又有外在的;既有深层的,又有浅层的。
一、《白鹿原》在文化表现上是深刻的在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面:每当白鹿原经历一场重大的社会变故或一次大自然的劫难时,白鹿人祭祖的祠堂大门就要庄严神圣的打开一次。
当这样强制性与自觉性相结合的仪式结束后,白鹿族人仿佛进行了一次灵魂的洗礼,获得了精神的安宁。
这种由原始氏族、遗风演变而来的封建宗法制的精神生活,仿佛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细胞,维持着封建农业文明肌体的生存,并使其获得了强大的历史存在合理性,保持着虽不旺盛但却持久的生命力。
所以,历史上的白鹿原终会以长久的有序取代短暂的无序,以封闭的宗法统治抗御着一切异己力量的冲击。
在白鹿原上演的这部民族秘史中,白嘉轩自觉地以封建族长的身份,实践着以儒学观念为精神支柱的封建宗法制生活,维护着农业文明的文化秩序。
封建族长白嘉轩具有着强大的人格力量。
这种力量源于他重视并恪守着儒家传统的道德观念、人伦标准、处世原则。
《尚书》中提出:“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孟子主张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他修身齐家治族的标准。
浅析《白鹿原》中关中民俗的复杂态度与思考
浅析《白鹿原》中关中民俗的复杂态度与思考《白鹿原》是作家陈忠实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通过对中国关中地区民俗文化的刻画,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态度与思考。
关中民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它的美好与传统,也有着让人深思的问题。
小说中对关中民俗的描绘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人情味道。
小说中描写了关中农民的勤劳和柴米油盐的生活琐事;描写了耕田、种植的繁忙场景;展示了关中人热情好客、讲究互助友爱的乡村人情;刻画了关中人对婚姻、家庭、世世代代传承的珍视与崇尚。
这些描写让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邻里之间的关怀和友情的珍贵,展现出关中民俗中与生俱来的美好品质。
小说中也展现了关中民俗中的一些问题和混乱现象。
小说中描述了一场因两个家族的恩怨演变而成的浩劫,展示了农民地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揭示了关中农村社会中贫富悬殊的问题,以及封建等级制度对农民的剥削;描写了女性的地位低下、妇女被男性支配的现象。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揭示,小说呈现了关中民俗中不容忽视的负面面向,使人们反思其中的不足之处,呼唤社会进步和改革。
与此小说对关中民俗的复杂态度也体现在对于传统和变革之间的思考上。
小说中,作者通过展现关中农民的传统生活和坚守传统的价值观念,表达了对传统的尊重和珍惜之情。
小说也通过对新文化、新思想的渗透和呈现,对传统进行了批判与质疑。
小说中描述了新文化运动在关中农民中的传播和影响;刻画了主人公献民接触新思想后对传统的怀疑和对封建社会的反叛。
通过这种对传统与变革的辩证思考,小说展现了关中民俗中的混沌与变革,提出了对于传统的反思和改造。
通过对《白鹿原》中关中民俗的复杂态度与思考的分析,不难发现,这部作品既展示了关中民俗的美好与珍贵,也揭示了其中的问题和不足。
面对这些问题,小说通过对传统与变革的辩证思考,提出了对于传统的反思和改造的呼唤。
通过对关中民俗的多维度描绘,小说让人们对于关中地区的文化传承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对社会的进步和变革有了更多的思考。
白鹿原深度解析
白鹿原深度解析《白鹿原》是著名作家韩小椿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发生在农村小山村的一群人,他们因历史和社会结构的升降而发生的变化,最终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冲突。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白鹿原》的主要主题、社会意义及作者的精神意图。
《白鹿原》中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957年的普通小山村,其中的人民生活着祥和的生活,他们信奉的是传统的山谷文明,守护着古老的自然观,充满着神秘的景象和美丽的气息,它是一个安详、拥抱、充满爱的家园,却也被历史洪流洗刷,革命时代来临,小山村被迫改变,周边的外来势力不断挤压,导致村民们深受其害。
小说中的人物,充分展现出社会阶层的冲突,如农民领袖杨亭亭和剑士张明安,他们象征着当时小山村的上层人士和下层农民,他们因外部势力的威胁而相互矛盾,使社会发生变化和分裂。
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也随之变化,比如张明安,他本来是传统小山村的一名乡民,但在革命进程中,他拥护新政权,最终成为一个不受拘束的新时代人物。
《白鹿原》蕴含着不断变化的社会议题,诗人白岩松在前言中提到:韩小椿的艺术完全符合现实的发展趋势,他的文学创作追求改变,不仅深入社会底层,而且洞察当时主流文化的特征和内涵,挖掘了文化升级带来的社会进步和文化变革的基本原则,表达了新革命时期思想文化的奋斗目标,提出了新时期社会改革的基本要求。
韩小椿的精神宗旨有时也被称为山谷观,《白鹿原》中,他以文学的形式表达了对山谷文明的保护,深刻地反映了传统的乡土情感和自然观的珍贵性。
在他的作品中,人物个性的多样性也展现出作家对变化时代的思考,他呼吁人们从传统山谷文明中汲取理性和同情心,而不是放弃传统,从而保护山谷文明。
通过对《白鹿原》的深入解析,可以看出,本书把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包容在一起,以及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变化,以及作者的文学观点和精神宗旨,都反映出作品中的主题、社会意义及作者的精神意图。
他试图用他的作品去表达山谷文化的独特魅力,强调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不能抹杀原有文化的精华,而是要在新和旧之间发掘出新的发展方向。
白鹿原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白鹿原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白鹿原是陈忠实创作的一部著名小说,从一个小村庄的白鹿原出发,以白鹿村为中心,通过讲述一系列家族秘闻、情感纠葛和种种矛盾,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
以下是关于《白鹿原》中几个典型的传统文化元素的介绍。
首先,白鹿原中展现了中国乡村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
小说描绘了白鹿村的自然环境、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等。
比如,白鹿村是一个农业社会,人们的主要生计来自耕种和养殖。
这体现了中国农耕文化的传统特点,即以农业为基础,尊重自然,谋求与自然和谐。
此外,村庄的宗教信仰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鹿村主要信奉道教和佛教,村民们通过祭拜神灵来寻求庇佑和祈福。
其次,白鹿原中展现了中国传统家族观念和家族文化的特点。
小说中的白鹿村是一个由曹家和杨家两大家族组成的社会结构。
白鹿村的人们对于家族的忠诚、尊敬和依赖是显而易见的。
家族内部的纷争和矛盾也是小说情节的核心。
这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和家族意识,即家族是社会的核心单位,维系着社会秩序和稳定。
家族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既反映了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缺陷和问题,也揭示了家族文化中延续着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此外,白鹿原中还展现了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
乡村社会中的人们对于婚嫁、丧葬等重要场合都有一套固定的礼仪规范。
比如,小说中描写了曹家将军的家族婚礼,以及后来鲁镇的婚礼。
这些婚礼仪式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和程序,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婚礼仪式文化和对于婚姻的重视和尊重。
此外,在丧葬方面,小说中的白鹿村也有一套完整的传统仪式,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和敬意。
最后,白鹿原中还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道德与伦理的关注。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色,但无一例外地,他们的行为折射出了爱情、友谊、忠诚、正义等一系列道德准则和伦理关怀。
比如,曹妃甸凭借持之以恒的爱情捍卫了曹家的贞操,曹秀才大义灭亲为村民身心福祉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所有这些人物塑造都服务于一个共同的主题,即真理和善良永远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也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取向。
《白鹿原》:历史与文化的深沉思考
《白鹿原》:历史与文化的深沉思考摘要:《白鹿原》[1]是一部具有史诗性质的伟大作品,他展现了在历史巨变中白鹿原上的真实历史,客观地描写了农耕文明、宗族精神和宗法文化,引导着我们从时代、民族、文化的角度重新关注我们的历史和文化,提醒着我们重视继承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理性地思考问题,把历史上发生的一系列悲剧变成我们这个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复壮过程中的必然。
关键词: 白鹿原农耕文明宗族精神宗法文化悲剧二十世纪的历史已经悄然合上了帷幕,但那幕后中国生存状况的悲壮历程却仍然能够引起我们的许多疑问和思考,如果我们不能理性地对待这一悲壮的历史进程,必然会给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发展带来无谓的尴尬与艰难,会给中华民族的前途带来巨大的悲哀。
1992年,陕西民族作家陈忠实以一部具有历史史诗性质的伟大作品《白鹿原》,创造了后现代时期严肃文学重获读者的神话。
他站在了时代、民族、文化的角度,揭去了掩盖在历史、社会和人生之上的遮蔽物,从“国民心理、民族精神、灵魂等方面”(蔡葵语)写出了历史演变的真实,表达了一位民族作家对民族命运发展的焦虑和关怀。
现在我将要对这部伟大的作品从文本意义的层面,针对当前文学理论界关于这部伟大作品的不同文本意义的理解及其存在的观点发表一点个人的不同见解,不当之处敬请老师批评指正。
一、《白鹿原》文本意义的探求与辩驳《白鹿原》这部小说,通过白、鹿两个家族的命运展现了白鹿原上近一个世纪以来的真实历史,并通过“白家故经”、“勺勺客遗训”以及白鹿的传说,将白鹿原的历史上溯到遥远的“农耕文明”。
在“农耕文明”的社会里,人们并非固定地属于某一个阶级。
白嘉轩上推六代的祖宗里,就出了一个五毒俱全的败家子,这个败家子把白家辛辛苦苦积累起来的家业在不长的时间里挥霍殆,幸亏由那个经过“拔锅倒灶”过程的“老二”依靠自己那只“只有进口,没有出口”的木匣子到临死时才把家产发展到哥哥败家前的情景;鹿子霖的老太爷,也经受了非人的折磨才学成了一手烹饪绝技,发了家,最后才被誉为“天下第一勺”。
白鹿原的人文价值
白鹿原的人文价值白鹿原是一部以山西平遥为背景的小说,由陈忠实所著。
小说以白鹿原为主要背景,讲述了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白鹿原上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深刻人文价值的作品。
首先,白鹿原描绘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生活状态。
小说中的白鹿原是一个封闭的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都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生活状态,如婚姻、家庭、宗教信仰、封建礼教等。
这些描绘不仅让人们了解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生活状态,也让人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其次,白鹿原反映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革。
小说中的白鹿原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白鹿原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小说中的人物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境,如土地改革、文化大革命等。
这些变革不仅改变了白鹿原的社会结构,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这些变革反映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革,也让人们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最后,白鹿原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生活经历。
小说中的人物不仅有善良、勇敢的一面,也有自私、残忍的一面。
这些人物形象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也让人们对人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总之,白鹿原是一部具有深刻人文价值的作品。
它不仅描绘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生活状态,也反映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革。
同时,它也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
这些描绘让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和人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民族寓言:《白鹿原》文化意义的解读-毕业论文
民族寓言:《白鹿原》文化意义的解读摘要《白鹿原》作为一则民族寓言,它通过大篇幅的描述白鹿原上白、鹿两家三代人的生活,以小见大,来反映中国民众从清末到新中国建立这半个世纪的最真实的生活状况。
这看似是一部家族史,实则为一部波涛汹涌的民族史。
作者希望借此来揭露腐朽没落的封建传统文化,从而唤醒了世人对中国最本真的民族历史与文化的深刻认识。
本文将从如下几个方面探讨《白鹿原》民族寓言的文化意义:一、解读“白鹿”等代表性意象;二、剖析《白鹿原》中的种种传统文化;三、阐释《白鹿原》的文化意义。
作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儒家宗法文化、地域文化以及民俗文化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失落的文化意义,这使得《白鹿原》这部巨著愈发值得我们学习研究。
让我们一起走进《白鹿原》,反思民族文化的意义,从而探寻民族与历史的未来。
关键词:民族寓言;白鹿原;文化意义引言《白鹿原》的开篇引用的是巴尔扎克对于小说的评价——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这部著作借用关中平原从清末到新中国建立这半个世纪的起伏不定的历史变迁,描绘出一幅中国农民最真实的生活图景,这便是中华民族在那段沧桑岁月的秘史。
在《白鹿原》这部民族寓言中,陈忠实用地道的关中特色方式再现了那一段波涛汹涌的民族史及革命史。
这部民族寓言蕴藏着巨大的中国传统文化能量,其丰富程度令人咂舌。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数千年来对中国百姓的影响可谓是根深蒂固,而且不曾长期中断,即便到当今,它也深深影响着百姓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
有人曾好奇中国传统文化为何不曾中断,从以嫡长子继承制等为代表的宗法制到中国梦,中国源远流长的儒家宗法文化不仅不曾中断,反而还得到了很好地发展,这正是因为这些传统文化中凝聚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文本中的“白鹿精魂”正是这种民族精神的典型例子。
陈忠实在《白鹿原》这部作品中完美诠释了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并借此解读中国传统文化。
历史的车轮缓缓碾过,无情地碾过了那些声名显赫的历史英雄,同时也碾过了民族文化,当今的民族文化现出缓缓流失的迹象。
《白鹿原》的历史文化阐释
《白鹿原》的历史文化阐释《白鹿原》是著名作家陈忠实的代表作,描写了20世纪初山西平遥地区一个缩影下人民生活的种种悲欢离合。
小说以平遥白鹿原为背景,全书涉及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本文通过对小说的分析,对其中的历史文化元素进行阐释。
一、白鹿传说文化《白鹿原》描绘的主要背景是平遥白鹿原,在这片神奇的草原上,有一个传说:当年王爷巡视时,有一只顽皮的白鹿跳来跳去,一不小心被箭射中,倒在了草地上。
为了平息民怨,王爷下令将白鹿的躯体安放在青松之下,于是这座白树也叫惨树。
《白鹿传》中曾写到:“这白鹿何尝无穷年,只因曾一受弩的创伤,于是就栽在这海晏柳暗的野石之上,以后不论冷天猛暑,便是几千年,它依旧冷静地绿荫荫地树在那里。
”这个传说成了白鹿原地区的一个独特文化符号,它体现了民众对自然、生命和希望的敬畏和追求。
小说中,白鹿成了草原上平民老百姓的信仰,他们在这里祈祷,祭奠,渴望能够得到保佑。
这样的故事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并不陌生,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
二、民俗文化小说中还涉及了大量的民俗文化,如郊祀、绣球、酒令等等。
郊祀是古老的祭祀活动,是尊敬天地神灵的表现。
而“绣球”则是中国北方特有的婚俗,主要是新娘夺取新郎手中的“绣球”来表示贤惠和慧,同时也是告别家庭和进入新生活的象征。
酒令则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传统文娱活动,如“三杯不换,敢问青天”、“五岳尽描”等等,既富于诗意,又能表现出人的聪明才智。
在小说中,这些民俗文化不仅充分展现了白鹿原地区人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而且也表现出作者对民俗文化的深刻了解和体验,让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是对中国民族文化的一种弘扬和传承。
三、封建文化小说中的白鹿原,是一个封建社会的缩影,封建文化在这里得以全面展现。
男尊女卑、婚姻成全、等级森严、庶民疾苦,这些都是封建社会的缺点,也是小说中所描绘的现实。
在小说中,贡院的推选和买官卖官等封建余孽,成为造成人民苦难的主要原因。
浅析《白鹿原》中关中民俗的复杂态度与思考
浅析《白鹿原》中关中民俗的复杂态度与思考【摘要】《白鹿原》是一部描写中国关中民俗的小说,通过对关中民俗的描写,展现了小说中复杂的态度和思考。
在小说中,关中民俗的多样性得到了充分展现,作者对关中民俗表现出复杂的态度,同时也引发了对关中民俗背后深层次的思考。
关中民俗对故事情节和角色塑造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展示了它们在小说中的综合作用。
通过对关中民俗的描写和表现,小说传达了对当代社会的启示,让读者产生对关中民俗的态度和深层思考。
关中民俗在《白鹿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影响了故事情节和角色塑造,同时也引发了对当代社会的思考和启示。
通过深入剖析《白鹿原》中关中民俗的复杂态度与思考,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涵和作者的用意。
【关键词】关中民俗、《白鹿原》、复杂态度、思考、多样性、故事情节、角色塑造、综合作用、深层意义、当代社会、启示1. 引言1.1 概述《白鹿原》对关中民俗的描写《白鹿原》是一部反映中国关中地区民俗文化的经典小说,作者陈忠实通过小说生动的叙述展现了关中地区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
小说中描写了关中地区特有的传统习俗、信仰文化、节庆活动等,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关中民俗画卷。
在《白鹿原》中,作者通过对关中民俗的描写,展现了这一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风土人情。
从农耕文化到祭祀仪式,从传统戏曲到民间艺术,小说中对关中民俗的描写丰富多彩,为读者呈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关中民俗图景。
1.2 介绍关中民俗在小说中的重要性《白鹿原》是一部以关中地区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小说中描写了丰富多彩的关中民俗。
这些民俗不仅仅是背景的装饰,而是贯穿整个故事情节的重要元素。
通过对关中民俗的描写,作者展现了关中地区特有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俯,呈现出一个真实而丰富的文化图景。
在《白鹿原》中,关中民俗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关中民俗是小说人物性格和行为的重要塑造元素。
人物的言行举止、信仰习俗、日常生活等方面都受到关中民俗的影响,这些民俗塑造了人物的内在世界,使他们更加具有地域特色和生动性。
《白鹿原》女性形象的悲剧意蕴
《白鹿原》女性形象的悲剧意蕴《白鹿原》是著名作家陈忠实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以新旧交替的时代背景为背景,通过刻画白鹿原上各个家族的历史变迁、命运沉浮,反映了当时乡村社会的现实生活和文化观念。
其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意蕴尤为突出。
首先,整个小说中的女性基本上都处于弱势地位。
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女性的命运往往与家族和丈夫息息相关,缺乏自我意识和行动能力。
比如,大观镇的彩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她在嫁入吴家之前,虽然家道中落,但尚能自立谋生,生活也自由而快乐。
然而,一旦嫁入吴家,她就成了丈夫的家产,自由被剥夺。
即便是在遭受丈夫长期的虐待后,彩云依然不敢反抗,直到最后被吴犁用刀杀害。
这种妇女无权的局面十分残酷,让人不禁为其感到悲哀。
其次,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也充满了悲剧的色彩。
也许是为了表现封建社会对于妇女命运的残忍,陈忠实笔下的女性角色中多数都没有得到幸福的结局。
比如,相对于其美貌和纯洁,孙思邈的命运实在是太惨烈了。
她不必如其他女性角色,被家族和丈夫所束缚,但她还是被爱情牵制着,再次为男人的嗜好所牺牲。
女婴菊花的悲剧命运也让人惋惜。
她作为女孩,被降生在了一个没有地位的家族,父亲因为婆婆的阴谋而将其杀害,表现出封建社会对待女性的不公正。
此外,白鹿原上的妇女命运受尽艰辛和摧残,但她们的意识和声音被社会漠视。
封建社会的男权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女性的自我实现和表达。
比如,在名门世家中,妇女学习读写都是不被允许的。
虽然一些女性在经历了各种磨难后,仍然会有些挣扎和反叛,但大多数妇女注定只能在家庭和家族中默默无闻。
综合来看,小说《白鹿原》所描绘的女性形象的悲剧意蕴是十分深刻的。
在封建社会的强烈压迫下,女性们的自由和权利无法被充分实现,她们背负了生命的重担和表达的冤屈。
陈忠实通过那一霎似乎重重叠叠的悲惨故事,倡导了女性解放,并提醒人们要珍爱生命、珍爱女性。
《白鹿原》作为一部以描述乡村社会为主题的长篇小说,在描写人物形象和情节上都颇具深度和思考性。
《白鹿原》隐含的历史文化意蕴
《白鹿原》隐含的历史文化意蕴《白鹿原》是近年来中国严肃文学作品中一颗璀灿的明珠,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历史时空里,演绎着关中地域的一个平原区、两个家族,众多人物的悲欢离合,生生死死,拼杀搏斗,恩怨情仇,是一部凸显民族秘史的现代乡土历史小说。
《白鹿原》在问世之初就受到了读者与评论者的广泛关注,评论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本文就试着从原型批评的角度来探讨文本隐含的历史文化意蕴。
“白鹿”作为小说贯穿始终、反复出现的意象,它先是通过神话显现出来,在隐含自然崇拜、英雄崇拜和神灵崇拜等先民集体无意识的同时,引导着读者在惊奇和恍惚的复杂感受中慢慢接近另一个幽暗而本真的生命世界。
文本之初,白鹿意象就通过神话传说出现在读者面前,继而文本中白鹿意象的不断重复出现则表明这个神话传说不仅千百年来经久不衰,而且那个“白毛白腿白蹄白角"拯救世人苦难的“白鹿”更是通过代代口耳相传而深深印在人们心中。
“白鹿”已不再是动物界中那个美丽的动物,或者作为部落标记的图腾符号,而是拯救苦难的美的神灵。
它至善至美、顽强坚毅,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由于“白鹿”的出现总是给人们消灾降幅、带来希望和理想,使人们感到有如吉星高照,从而它又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希望之星和理想之光。
从这个意义上说,“白鹿”这一古老的原型意象实际上也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内心深处所追求的社会理想的化身。
在《白鹿原》一书中,“白鹿”作为一种有这个特定意义的符号正面出现过三次。
第一次作家借白嘉轩为叙述视角,述说白嘉轩在大雪天早晨在鹿子霖的“人”字号坡地上发现了一株怪草,后画给朱先生看,朱先生一语道破真相,之后就插叙白鹿原上关于白鹿的传说;第二次是白灵死后魂化为白鹿托梦给亲人;第三次是朱先生去世之后,朱夫人在幻觉中看到一只白鹿自院中腾空消逝。
白鹿是一代代农民心中和平、安乐和吉祥的象征,白鹿所到之处便是一片桃花源一般的太平盛世。
在中国农业型文明进化历程中,灾难深重的农民最关心的就是基本生存问题,他们最高的理想就是安居乐业。
白鹿原深层文化意蕴探析
白鹿原深层文化意蕴探析《白鹿原》是陈忠实历时六载所完成的一部巨作。
1998年获得第四届矛盾文学奖。
评论家朱寨称之为“扛鼎之作"。
[1]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肯定了其所达到的艺术水准和在当代文学中所取得的成就。
而在对《白鹿原》的诸多评论中,多与获得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作比较。
诚然,前者对后者在艺术形式方面的借鉴有目共睹,这也是作者本人所承认的.但是,我认为,拨开艺术表现手法、结构、语言等表层现象,从深层意义上来讲,我们所需要挖掘的应该是孕育这朵奇葩的肥沃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
也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没有深层次的原因,那么也就不会有如此成就.而且,陈忠实在被问到关于如何构思《白鹿原》的文化意蕴时也这样说道:“所有思考中,如何表现民族的典型文化特征、文化情感和根深蒂固的文化心理,是一个重头问题……写《白鹿原》,我正是想描述出本民族的一种历史文化运行的状态,揭示出民族深层的演变情况,而这又与民族文化的特征和发展有密切联系。
”[2]再结合《白鹿原》扉页上引用巴尔扎克的那句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我们也就不难得知,从某种意义上讲,《白鹿原》其实是一部民族的文化秘史以及通过家族史来展现的民族灵魂史。
由此,本文拟从《白鹿原》的艺术表现手法、叙述话语等表层现象入手,结合中国文化以及地域文化的发展史及特征,逐步深入挖掘文本中所蕴含的深层民族文化意蕴,对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和内在的延续性精神进行反思,以期找到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不竭生命力根源所在,以及文化在未来前进走向中我们所需要坚持和摒弃的地方。
一“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而‘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决定了它外延范围的广泛性。
人们对文化基本结构和分类的划分,根据研究者所从事的不同学科和课题的需要,视实际操作过程的需要而定.”[3](P4)而中国文化又博大精深,所以我所认同的是陈江风先生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所作的层次划分,即从文化自身的内在逻辑结构和层次上划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四个层次.因为这四个层次完整地体现了文化本身的基本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鹿原深层文化意蕴探析《白鹿原》是陈忠实历时六载所完成的一部巨作。
1998年获得第四届矛盾文学奖。
评论家朱寨称之为“扛鼎之作”。
[1]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肯定了其所达到的艺术水准和在当代文学中所取得的成就。
而在对《白鹿原》的诸多评论中,多与获得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作比较。
诚然,前者对后者在艺术形式方面的借鉴有目共睹,这也是作者本人所承认的。
但是,我认为,拨开艺术表现手法、结构、语言等表层现象,从深层意义上来讲,我们所需要挖掘的应该是孕育这朵奇葩的肥沃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
也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没有深层次的原因,那么也就不会有如此成就。
而且,陈忠实在被问到关于如何构思《白鹿原》的文化意蕴时也这样说道:“所有思考中,如何表现民族的典型文化特征、文化情感和根深蒂固的文化心理,是一个重头问题……写《白鹿原》,我正是想描述出本民族的一种历史文化运行的状态,揭示出民族深层的演变情况,而这又与民族文化的特征和发展有密切联系。
”[2]再结合《白鹿原》扉页上引用巴尔扎克的那句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我们也就不难得知,从某种意义上讲,《白鹿原》其实是一部民族的文化秘史以及通过家族史来展现的民族灵魂史。
由此,本文拟从《白鹿原》的艺术表现手法、叙述话语等表层现象入手,结合中国文化以及地域文化的发展史及特征,逐步深入挖掘文本中所蕴含的深层民族文化意蕴,对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和内在的延续性精神进行反思,以期找到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不竭生命力根源所在,以及文化在未来前进走向中我们所需要坚持和摒弃的地方。
一“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而‘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决定了它外延范围的广泛性。
人们对文化基本结构和分类的划分,根据研究者所从事的不同学科和课题的需要,视实际操作过程的需要而定。
”[3](P4)而中国文化又博大精深,所以我所认同的是陈江风先生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所作的层次划分,即从文化自身的内在逻辑结构和层次上划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四个层次。
因为这四个层次完整地体现了文化本身的基本结构。
而且,在《白鹿原》中,沉淀于民族秘史画卷底层的深层文化在以上四个方面也分别都有所体现。
所以,要深入挖掘《白鹿原》的深层文化意蕴,我们除了要结合文本外,也还要以此为纲来逐步深入探讨分析。
黄河流域是华夏汉族文明的发祥地。
古代这里水草鲜美,先民们在这里狩猎、放牧,进而发展农耕,在这里定居并繁衍生息,奠定了文明的根基。
同时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土壤、气候、水利等自然条件为发达的农业文化提供了优越的物质基础。
而且由于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即东面、南面临海,西面紧挨沙漠和高山,北面是辽阔的大草原,再加上古时候的交通也不发达,使中国大陆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与外部世界的相对隔离,以及长期的闭关政策,使中国的经济及文化等一旦形成,便很少受到异质文化的侵袭。
而且由于中华先民的勤劳和智慧,使中国古代的文化尤其是中原地区的文化一直走在同时期世界文明的前列。
所以说,以农业自然经济为主体就成了中国古代的主要生产方式。
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经济法则,在那样长期不变的经济物质条件下,其政治制度、文化特质等领域必然有所反映且稳定持续发展。
我们虽然不赞成地理环境决定论的绝对性,但其对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影响还是应该重视的。
《白鹿原》中的经济物质水平仍然是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
这在书中写到白嘉轩抱怨那些抱枪的团丁影响了集会时农民用自家生产的白布交换日用品就可以看得出。
虽然东南沿海经济从明末就有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在20世纪初,地处中原相对封闭的白鹿原上还是那延续了几千年的自给自足的农村自然经济。
认识到这一点对我们以下的分析很重要。
因为这是《白鹿原》中大的一个物质文化背景。
农耕文化下的自给自足的小农自然经济,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中国封建社会不同于其他民族与国度的政治制度文化,即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在中国源远流长。
“所谓宗法制度,就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远近亲疏为标准,标榜尊崇共同的祖先,区分尊卑长幼,规定继承秩序,确定宗族成员不同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则。
”[4](P61)在这种制度下,上至国家,下至家庭,无不纳入到这样一套固定的体系中。
宗族文化虽迥异于西方的宗教文化,但是一旦形成,中国人对它的虔诚与恪守丝毫不亚于他们对宗教的狂热。
《白鹿原》中,白鹿村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宗族。
按照祖先留下的规矩。
当初原上取了白姓的老大白家就一直是这个宗族的族长。
这也符合宗法制下“立嫡立长”的原则。
所以,《白鹿原》中的白嘉轩就是这个白、鹿两姓宗族的族长。
他行使着族长的权威也履行着族长的义务。
他修祠堂、办学堂、立乡约、移风易俗、教化百姓,大旱、饥馑时带领族中百姓取水、背粮食。
他公正决断,不偏不倚,救济贫弱,为白鹿村赢得了“仁义白鹿村”的称号。
但是他也自觉地维护着延续了几千年的宗法制度下的礼仪规范。
一旦有人触犯它,他会毫不留情的予以处罚,甚至不惜付出血的代价。
所以,说他是封建的卫道士也不为过。
祠堂是宗法制度下的特殊产物。
它是族人共同祭拜祖先和商议族事的地方,是宗族文化演绎的场所。
里面浓缩了中国宗族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白鹿村的祠堂和这个村子的历史一样悠久,可以追溯到“很古很古的时候”。
甚至没有年代的确定性。
这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宗族观念和文化的根深蒂固和由来已久。
在《白鹿原》中,多次提到的祠堂除了有它最初的功用外,它还是一个学堂,儒家正统宗族文化中孕育出了白孝文、白孝武这样未来的族长,也培养了鹿兆鹏、鹿兆麟这样新时代的共产党员和军人,和曾经是原上的叛逆者可最终“学为好人”的黑娃,还有白鹿精灵的化身——白灵这样一个白鹿原的反叛者。
在《白鹿原》中,它同样还是历史上演的一个小舞台。
大至历史上可圈可点的事件,小至宗族内部的纷争,在这里你都能看到。
作者就让这浓缩了传统文化特质的祠堂负上了揭开新的历史篇章的使命。
再说文化层面中的行为文化。
它“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复杂的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行为定势。
是以民风和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生活的具有鲜明民族特性或地域特性的行为模式。
一定的行为文化是一定的精神文化,尤其是观念文化在人们社会实践中的反映。
”[5](P6)中国地处北半球,太阳光由南向北斜照山川河流,人们经过长期的观察,总结出“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即“阴阳”的说法,这成为人们认识和解释自然现象的一种工具,深深扎根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进而影响到各个方面。
所以,《白鹿原》中的行为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譬如其中关于“阴阳”、“风水”的描写:有鬼了要请阴阳先儿来捉鬼,捉住的鬼被装在“红布蒙口扎紧了脖颈的瓷罐里,且那蒙口的红布不断弹动,像是有老鼠往外冲撞”。
然后要用滚水把它煮死再焙干;白嘉轩连娶六房而六房却都相继死去,他请风水先儿来看宅基地和祖坟的风水,一旦发现了白鹿精灵显灵的地方,即使有违“仁义”也要不择手段的据为己有。
为的是确保人丁兴旺。
这种风俗习气即使在中国农村的今天亦可见到。
更不用说文本中随处可见的民风、民俗。
例如各个村庄农忙过后的“忙罢会”,请戏班子唱戏;清明节原上不分大小打秋千的风俗;原上大旱,全村百姓跪在忠义化身的关公像前祈求显灵,而不像其他地方求雨要求龙王的习俗。
以及有着关中文化神秘色彩的赶棒槌会。
“文化,特别是地域文化,它的存在,一旦形成一种传统,其对于人的性格、心理、思想、学术以至这个对地方的民风、民俗的影响与熏染,都是巨大的。
”[6]《白鹿原》中除了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精华体现外还有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
从作者创作该文本的目的就可见一斑。
作者创作《白鹿原》的雄心,是要写成一段“民族的秘史”,这也是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的。
陈忠实是陕西人,其创作《白鹿原》的重史目的,自觉的追求史诗效应跟其生与斯长于斯的关中这块土地的文化传统有关。
周秦故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
而重视历史,注重以史为鉴也是华夏民族的重要传统。
写史的传统在两汉时期达到极大的辉煌。
它的两个代表人物,西汉的司马迁和东汉的班固都是关中人。
司马迁以其伟岸的人格和“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太史公书》)为后世文学史学立下了不朽的丰碑。
后人称其为“无韵之《离骚》”。
而班固的《汉书》亦因其严谨而著称于世。
史诗般的巨著,“写出一本两本聊以自慰死后可以垫棺做枕的书”,是促使作者创作的最初动力。
而这在关中地域文化史上绝对不是一个可以小觑的传统。
所以,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在当代秦地的小说家中,始于柳青、杜鹏程,迄于陈忠实的史诗效应的追求,其渊源可以直溯到周秦两汉。
亦如关于白鹿原的得名,可以久远到像《创世纪》中的“诺亚方舟”那样。
可见,作者在《白鹿原》中关于民俗民风的描写无非也是想从另一个侧面来显示中国传统文化无所不在的广泛性和深沉魅力。
这一点,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
二《白鹿原》中所反映的精神文化有表层和深层之分,表层的精神文化譬如《白鹿原》中许多关于鬼魂现象的描写,这在中国司空见惯。
儒、释、道的兼容并蓄,使神仙和圣人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对象,而鬼魂都居住在十八层地狱,鬼魂通常都是恐怖的,是人的对立面。
因为中国文化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重视现世的人伦生活,坚持以人为本,形成了“重人伦,轻鬼神”的文化特质。
譬如《白鹿原》中的田小娥的鬼魂一出现就引起了原上的瘟疫。
而没有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中鬼魂仍旧像活着一样和亲人自由交谈的现象。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陈忠实在《白鹿原》中所采用的表现手法,是为了更好的展现其所要表达的内容的,也是扎根于深沉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中的。
《白鹿原》中的深层精神文化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即“儒”字。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初步形成了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兼容并蓄、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
至汉武帝时期,“罢黜白家,独尊儒术”,使文化大一统,确立了儒学在中国文化中亘古不变的权威地位。
经孔子的创始,孟子、荀子的发展的儒家伦理对中国文化的浸润,形成了典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神文化。
在《白鹿原》中,白家首先就是中国传统社会里典型的儒文化家庭。
体现着儒式家文化,即“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7]的重人伦的稳固的家庭伦理秩序。
同时我认为,要深入分析一个文本中的文化意蕴,除了透过人文景观、风俗礼仪等表层现象来分析外,更不能忽视的是文本中的人物性格。
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透过这种复杂,我们才能更加全面深入的体味更深层次的文化意蕴。
分析《白鹿原》亦不例外。
首先说白嘉轩。
他自认为自己是个凡人,但是他所恪守的“耕读传家”的家训是拜他所认为是圣人的姐夫关中大儒朱先生所赐。
他是个农民,遵守的却是中国封建社会大知识分子的道德信念“学为好人”。
在与农业文明相关联的传统民族精神、性格中的勤劳、节俭,刚强有为、自强不息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