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关系理论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生产力发展与人地关系理论的演变


2.1 史前阶段
这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时代,但透过原始宗教和神话传说,我们依 然可以追寻到原始自然观的踪迹。 表现:原始宗教包括原始人群中普遍存在的自然崇拜、鬼魂崇拜、 灵物崇拜以及占卜、巫术等,它是初民屈服于自然,或在自然的 威力下软弱无力的表现;而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则反映出那个时 代的人们对自由驾驭自然的向往。 原因:生产力水平的极其低下使人类在自然面前甚为被动。对于 生产生活中的得失成败,人类都只能归因于自然界或某种超自然 因素的力量,对它们人类除了深感神秘莫测,只有崇拜,而这种 崇拜实际上就是乞求。但初民并不甘心做自然的奴隶,幻想中的 超人应运而生,他们在神话传说中不仅超脱了自然的束缚,而且 束缚了为难人类的自然事物。
4.1 环境决定论(4)

马克思曾经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 生命的历史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基本事实就是 这些个体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 界的关系……任何历史记载都应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他们 在历史进程中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普列汉诺夫则 进一步从地理环境影响社会历史的具体方式上阐述其唯物 史观,他特别重视“自然界对社会生产力状况的影响,并 且通过生产力状况对人类的全部社会关系以及人类的整个 思想上层建筑产生影响”; “地理环境对于人类社会的影 响,是一种可变的量。被地理环境的特征所决定的生产力 的发展,增加了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因而是人类对于周 围的地理环境发生了一种新的关系”。自然环境之作为人 类历史运动中一个重要的因子,不仅是由于他对人性的影 响,而且由于它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2.2农业文明时代(文明之初到公元16世纪初 )

人类逐渐从自然的约束中解放出来,走上了能动地改 造和支配自然的道路。社会组织能力的增强、科学技 术的发展及其所推动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人在自然 面前不再仅仅是乞求和幻想,人类正逐步克服地理环 境的阻滞、利用自然界为自己服务。但是发展在起步 阶段仍相对缓慢,人类还不能跨越或打破自然环境造 成的阻隔,减少或消除其对文化发展的不利影响。人 类开发和利用自然空间的活动也尚未全面地改变地理 环境的面貌,地理环境对某一历史事件、某一历史时 期仍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自然观在这一阶段出现了 暂时的平衡,但生产力水平的加速发展预示着人地关 系的天平将进一步向人的一方倾斜。
3、不同地域的人地关系理念(3)


处于自然经济和宗法制度氛围中的东方民族更习惯将 自然与人臵于一个彼此相连的大系统中思考两者间的 关系。例如孕育于中国较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中的 “天人合一”思想就是一个典型。 《庄子· 齐物篇》:“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 一” 。 荀子:“制天命而用之” 《易传》主张天人协调 刘禹锡:“天与人交相胜耳” 张载《正蒙· 乾称篇》:“民胞物与”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 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 与也”。
4、经典的人地关系理论


4.1 环境决定论
4.2 可能论 4.3 适应论 4.4 文化决定论 4.5 协调论
4.1 环境决定论(1)

早期的环境决定者认为,地理环境影响着人的体格、 气质和精神。古希腊思想家强调气候和海洋对人类的 影响,古代中国的思想家则重视水土的作用。历史学 之父希罗多德、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哲学家亚里士 多德是气候决定论的代表,例如亚里士多德认为,寒 冷地区的民族勇敢无畏,但缺乏智慧和技术;亚洲人 很聪明,但缺乏勇敢进取的精神;居住在两者之间的 希腊民族兼具两者的优点,所以能自立,而且能够统 治其他民族。柏拉图则有海洋决定论思想,他认为海 洋使“国民的思想中充满了商人的旗臶,以及不可靠 的、虚伪的性格”
2.4知识经济时代(2)

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人探索的最重要的主 题,人地和谐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追求。在心底, 人们呼唤早日抛弃传统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 展模式,为了后代人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 是我们所能作出的最明智的选择。虽然,出于 各种缘由,可持续发展仍然只是梦想,但无可 辩驳的是,自然观正逐步迈入人地和谐共处的 新阶段。
3、不同地域的人地关系理念(2)

地处东地中海的希腊,虽然也有天人和谐说, 但希腊哲人更擅长与将自然作为外在于人类的、 独立的认识对象,形成较为发达的自然哲学。 例如,柏拉图的“理念说”,把理念世界与感 性世界对立起来,把理念世界理解为外部世界 的普遍性、统一性方面,而把感性世界理解为 外部世界的个别性、多样性方面。这种主客两 分,将自然对象化的观念,成为近代西方思维 的起点。
3、不同地域的人地关系理念(1)

形形色色的自然观不仅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也 蕴含着地方文化精神的作用。自然观在空间的 分异固然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密切相 关,但也与地方文化理念的差异相关联。如果 说,初民的自然观都表现出对自然的恐惧与依 附,较少地域差别;那么至迟在农业文明的发 展过程中,由于各地域、各民族自然条件、经 济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差异,逐步形成了自然观 的地域分化。
3、不同地域的人地关系理念(4)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中世纪的西方,科学是神学的婢女,人们饱受自然力 量的摧残和压迫;但文艺复兴运动推动着人文主义和 科学精神的觉醒。高扬的“人性”大旗使人居于万物 之灵的优势地位,飞速发展的科学则成为认识和征服 自然的锐利武器。笛卡儿发展了精神与物质截然相分 的二元论,认定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各行其是,只依 自身规律行事。这引导近代西方文明走向与自然的分 离和对立。正如阿尔· 戈尔在《濒临失衡的地球》里所 写,“按照笛卡儿的解释,我们与地球无关,有权将 地球视为一堆无生命的资源,可以随意掠取。”而以 后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为人类开发自然、征服自然提 供了更为锐利的工具。近代西方创造了无以伦比的丰 硕物质成果,但也蕴藏着深重的环境危机。
第八章 人地关系理论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内容概要

1、人地关系理论研究的意义 2、生产力发展与人地关系理论的演变


3、不同地域的人地关系理念
4、经典的人地关系理论 5、人地关系理论与区域规划理念的创新
1、人地关系理论研究的意义
所谓人地关系理论是指各种人文现象与自然环 境的关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即人们对自然 环境在文化(包括经济)发展中作用的看法。 它是人类文化系统的重要要素,是文化价值观 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 的方式和强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近代以来,人地关系日趋紧张。随着经济和社 会发展水平的提高,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思想 对人类文明的繁衍和发展意义重大。
4.1 环境决定论(5)

由此看来,评价环境决定论必须分析地理环境 以什么途径影响人类社会。那种通过环境影响 种族的生理、心理来解释环境在文化发展中决 定作用的理论,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显然 是唯心的、错误的;而唯物史观的地理环境决 定论诉诸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特别是生产力, 从而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其合理 性。因为人类社会一旦形成,就有了自己的内 在发展的规律,对一切环境限制和环境变化都 会主动地适应,这无疑是符合历史事实的科学 解释。
3、不同地域的人地关系理念(7)

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教 导我们,“我们必须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能象 征服者统治异族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 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 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它一切动物 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随着人类文化 和文明的进步,“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与自然、 灵魂与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 愈不可能存在了”。无疑,在地方文化系统中导入这 种正确的自然观对于地方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 发展非常重要,这也是人地关系理念融合的基本要求。
3、不同地域的人地关系理念(5)

按照“天人合一”原理生活的东亚人未能自发 地走出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轨道, 停留在“前发展”的原始农业社会或“低发展” 的高度农业社会;而西方文化从主体与客体两 分的思路出发,将人与自然离析开来,对立起 来,从而走向征服自然、向自然索取的路径, 率先跨入”高发展”的工业社会,开辟了文明 史的新纪元。但工业文明在造就巨大物质财富 的同时,很少注意自然资源的养护与再生,并 使经济活动规模超过环境的承受程度,带来了 触目惊心的环境问题。
4.1 环境决定论(2)

法国政治哲学家孟德斯鸠(Monlesquieu)是环境决定 论发展中的承上启下者。他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 把地理环境的作用归纳为自然条件与人的生理特征、 心理特征以及与法律和国家政治的关系,认为地理环 境,尤其是气候、土壤等将影响着人的性格与感情。 以他为代表的一批学者还认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不是“神的意志”,而是地理环境。以后,黑格尔将 地理环境看作是精神的舞台,是历史的“主要的而且 必要的基础”,不同的环境会有不同的历史进程;英 国历史学家巴克尔在其历史学基本框架中认为,地理、 气候条件影响人的生理,生理差异导致人的不同精神 和气质,从而有不同的历史进程。
4.1 环境决定论(3)

正式把环境决定论系统应用到地理学中,创立一种学 派的是李特尔的弟子、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 (F.Ratzle)。在他的代表作《人类地理学》一书中, 他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类活动、发展和分布与生 物一样都受环境的限制,环境“以盲目的残酷性统治 着人类的命运”;而各地区的人类活动特征决定于各 国地理环境的性质。显然,在这里,环境必然地决定 着人类的命运。以后,拉采尔的学生森普尔 (E.C.Semple)将这一思想传播到美国,广为传扬。 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以外因代替内因,过分夸大了地 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他提出的“生存空间” 的概念更受到广泛谴责,但他对人文地理学的贡献也 不应完全抹煞。
2.3近代工业文明(2)

此后的二百年,在新的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社会生产 力继续飞速发展,从表面上看,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 仿佛大大超过了自然控制人类的能力,自然在依附于 人类。不幸终于降临了,人类的观念发生了不该发生 的变化,相当多的人自觉不自觉地认为:他们可以对 自然界为所欲为,他们已经完全成为自然的主宰。当 “第三次浪潮”向人类袭来,胜利的辉煌下却掩藏着 无限危机。带着切肤的疼痛,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 然观这一古老的命题。
3、不同地域的人地关系理念(6)

过去西方人“相信对环境的征服是上帝 的意旨、上帝的计划”,这种信念激励 着西方资本主义强国创造了今天的辉煌。 但危机四伏的今天,当我们重温汉儒董 仲舒的“天人感应论”,也许“天地人, 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 之。……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 可一无也”(《春秋繁露· 立天神》)的 论断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2.3近代工业文明(1)

地理大发现开辟了人类世界相互交流的新渠道,人类 的足迹开始踏谝地球的各个角落,整个世界不可避免 地连成一个整体,人类实现了认识和改造自然能力的 又一次飞跃,人地关系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走出 中世纪的黑暗,当人类用三百年时间经历了巨大社会 变革和观念更新之后,工业革命发生了。正如托夫勒 《第三次浪潮》中所述,它产生了底特律郊外的大汽 车厂,而且还使拖拉机在农田上奔跑,办公室里有了 打字机,厨房里有了电器冰箱。它产生了新闻日报和 电影、地下铁路和DC-3型飞机……。这一切都表现出 人类征服、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巨大潜能。终于,人类 实现了摆脱自然束缚的梦想,开始沉醉于征服自然的 胜利之中。
2.4知识经济时代(1)

近现代工业文明创造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但也加剧了人与自然界的矛盾冲突。人口危机、 资源危机、环境危机……已使人类把目光投向 外层空间,人类进入了空间探索的时代。宇宙 变得越来越广袤,而地球似乎日益缩小。当一 只手已伸出地球,星际探索却传来这样的暂时 结论,即在可以想见的未来中,人类还不可以 找到一个地球以外的人间天堂。在相当长的一 段时间内,人类还必须长久地依赖地球。终于, 全球发出一个共同的声音,“我们只有一个地 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