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焦虑分析及其应对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试焦虑分析及其应对策略兰州城市学院教育学院(730070)丛爱玲项亚红
社会对中考和高考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提供的支持越来越具体。
然而,随着大考临近,越来越多的应考生经常表现出心跳、出汗、尿频、胃痛、紧张、不易入睡等症状,加之原有的个性弱点往往变得易激惹、容忍性差、人际关系紧张,影响其日常生活、家庭生活及学习等[1],轻则“怯场”,重则“晕场”,还有人不能听到或者见到有关考试的场景,本文对此进行思考并提供一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1认识焦虑
焦虑是人遭受挫折或面临不明原因的不良刺激时所产生的,由紧张、忧虑、担心和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失衡的情绪反应。
有人认为:我们不能说焦虑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是我们可以说它是一种对所要威胁我们的不愉快的事或天灾人祸的一种正常反应。
由于应考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其升学密切相关往往会把考试看得太重,从而形成考试焦虑。
处于焦虑状态的人往往伴随着外在行为的改变和躯体内部的生理变化。
我们应引导学生从整体的心理意念出发,从大局着眼,再进一步层层深入领悟、揣摹,是写字教学应遵循的一条规律。
2增信心,育恒心,克服心理障碍
自卑心理和自大心理,是写字教学过程中,不同对象、不同阶段出现的两种心理状态,也是妨碍习字水平提高的拦路虎。
自卑心理出现在初学者身上,他们往往看到别人的字写得好,而自己在练习了一阵子以后,仍不见效,便产生烦躁、自卑的心理,失去自信心,写起字来马虎了事;自大心理则是在习字一段时间以后,看到自己已写得不错了,以为练字就是这么一回事,没什么难学,造成习字长进不大。
2.1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小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很多,教师要作深入了解,有些学生可能坐姿、执笔不得要领,有些可能是观察认识字形方法不对。
老师针对这些情况,作出相应指导:首先要善于发现学生写得好的地方,哪怕是一个字,乃至一个笔画,也应给予肯定、鼓励;再检查写不好字的原因,并及时纠正。
例如,纠正不正确的执笔、坐姿,指出改正其掌握知识要领不当的地方;此外,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练完字后,进行发现美的训练,即善于把自己写的字和范帖作比较,写得好的字在字的右下方作“O”的记号。
这样,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进步,有利于增强自信心。
2.2克服自大心理,树立耐心和恒心:一部分小学生由于悟性较高,学东西较快上手。
但一些学生看到自己学得比别人快,学得比别人好,便产生了沾沾自喜的心理。
习字的过程,既是视动训练的过程,也是指腕肌肉运动要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奏效的。
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正视练字的长期性,消除满足、自大心理。
具体做法:①在肯定学生写字进步快的同时,给接受能力好的学生,制定长期进行书法比赛,并进行策略性的比赛排名,设立进步奖和准小书法家奖。
营造“比、学、赶、超”的气氛。
②经常和书法尖子谈心,帮助他们树立恒心,指出练好字需要长期的不懈努力。
及时引导他们自我总结习字的成功经验,并在适当时机指出他们习字中存在的问题。
③定时进行书法讲座,引导学生对书法形象美和艺术美的认识和品味,激发学生对书法艺术美的向往和追求。
3明目标,强注意,做到“心思细腻”
小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有意注意逐渐形成。
在写字教学中,单靠无意注意进行习字是行不通的,因为习字不是时时处处都有那么生动有趣,免不了有枯燥的时候。
这个时候,我们必须利用外在的条件进行有目标有重点的训练。
只有把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是科学而高效的训练。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用字形比较、儿歌诵读、动作操练等方法,促使学生“心思细腻”。
①比较再比较,把注意力引向细微的地方,做到“心中有点”。
汉字有形的“点”,无论是单一的侧点,“学”字头的三点,还是四点底,它们的方向都指向字的中心点。
我们要求学生“格中有点,心中有点”才不会把字体写得散乱。
②强化听觉,把注意力引向字形书写的难点,进行儿歌诵读。
例如学生写“马”字总写成头大,身子小,我们除了运用形象化的图画进行理解外,还让学生读儿歌:“马头小又昂,身子大又壮,若是匹好马,我要骑在上”。
③强化字形特点,把注意力引入人体的动作、形态上,进行动作操练。
例如,我们引导学生理解“蘑菇体”的汉字的“春”,其撇和捺作为主笔应当伸展,其余笔画应收缩,边用双臂向左右两边作伸展的动作和向上站立、向下蹲的收缩动作,伸展的双臂像伸展的撇捺主笔。
总之,汉字的书写练习,离不开老师对学生习字心理的认识和指导。
由于习字是视动协调的训练,其协调的主体,就是心理品质。
只要良好的心理品质不完好,那么,视觉和动作就难于提高。
因此,重视习字训练的心理学研究,是提高写字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我们今后努力探索的方向。
(收稿日期:2008-11-05)作者简介:杨德铸,男,1972年11月生,小教高级,南京市南化第三小学,210048
1.1焦虑的发展过程:①由于某种刺激的出现,使人们产生反射性的焦虑。
②当我们认为所呈现情境具有威胁性时,我们的身体(肌肉、腺体和神经)会做出反应,以做好应对或逃避的准备。
③由于感受到肌肉的紧张、腺体的分泌和神经发出的信号(或许是出在无意识或潜意识水平),因而我们产生不安或压力感。
④上述身体反应使我们感到不舒服,因而试图摆脱它们。
⑤所有这些反应形成谋求平安解脱的动机。
如果在现实中无法实现这种解脱,有时我们就会从幻想中去寻找。
假如由于某种原因,这种情绪不能及时克服,就会危害身心健康[2]。
1.2焦虑症的病理学分析:①精神分析观点。
弗洛伊德将人格分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自我处于本我和超我的冲突之间,自我对本我的冲动产生神经过敏式的焦虑,对生活中的问题产生现实的焦虑,对超我的规范则产生道德焦虑。
本我的冲动不仅与生理反应、生物本能相关联,而且与童年期所经受的创伤有关,自我对现实的焦虑主要表现在生活问题上,而道德的焦虑主要表现在对所犯错误的自怨自艾上,比较注重内心世界,认为幸福是对压抑的解除。
②行为主义观点。
行为主义的观点是,人的焦虑源自过去失败经验形成的条件反射。
如果这种经验导致人完全无助的感受,焦虑症就在所难免了。
因此,强调环境因素,给人以幸福感需要改善环境,修正原有的失败经验并习得新的有效经验。
③人本主义观点。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自我概念与自我期待之间的不一致最终将导致焦虑。
焦虑症者因陷于过去的经历、痛苦与对未来虚无缥缈的期待而自我封闭。
强调意识的自主作用,认为个人幸福要靠自己去“建筑”[3]。
1.3焦虑的个体因素:多种个人因素可以导致焦虑和回避。
①生理/生物因素:可能是对高唤起情境适应的生物易感性。
某些人对异常刺激有先天的易感体质,因此会发生某些焦虑障碍。
也就是反映为一定的家族性特点,当然这些个体可能已传染了一种对普遍的负面影响易感的倾向,而非对特殊心理障碍的易感倾向。
另外,遗传因素里也部分反映了环境的影响因素,焦虑的父母培养出焦虑的孩子[4]。
个体的生理成熟影响焦虑。
青春期的中(高)考生神经兴奋性较强,易受环境影响而变得激动,引发焦虑的状态,而且这种状态正呈上升趋势。
人的身体状况的好坏也会影响焦虑的产生。
②早期精神创伤儿童与父母的关系以及父母对儿童的态度是影响整个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如果能够与父母建立和保持良好的关系,对其以后的社会适应和人际关系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父母的爱、支持与鼓励容易使个体建立起信任感和安全感,使其在成年后与他人顺利交往有了保证。
相反则会产生焦虑情绪,并使其对近期将发生生活应激事件如考试的结果作最坏的预期。
另外还会使儿童感到自己的努力对周围环境不会有多大的影响,产生一种普遍的习得无助感[4]。
③初次学习挫折。
初次学习的挫折,往往使儿童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受到影响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越是怀疑自己,学习成绩越下降,因而产生高度的焦虑。
④不适当的自我防卫。
有些个体应付正常生活情境的能力差,在遭受挫折后,往往采取防卫性或逃避性的行为,借以降低焦虑,而这样恰恰使焦虑得到强化,并增加了其强度。
⑤个性因素。
个性品质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自信、心理承受能力强、心理健全的个体,很少产生焦虑;而自卑胆怯之人则优柔寡断,对新事物的适应力差,常感焦虑。
过分虚荣之人因常担心他人评价而心神不宁,产生焦虑。
2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是在应考期间,对考试或测验产生的焦虑,是考试时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
不同的人考试焦虑也各有不同。
学生在考试前的不良心理状态有两种情形:①兴奋过度,表现为心绪不宁、健忘分心、精神紧张等。
②精神不振,表现为精神萎靡、感觉迟钝、思维功能减退,对一切不感兴趣[5]。
2.1影响考试的因素分析:①所学知识。
考试主要是对一个人所达到的知识容量的考核。
知识容量越大越科学,考试成绩越理想。
②应试技能。
考试不仅是对一个人知识量的考察,而且是对其应试技能的考核,应试能力直接影响考生的正常发挥。
③考试焦虑。
即使掌握了充分的知识和熟练的应试技能,如果存在严重的焦虑,考试也不会成功。
应试技能与考试焦虑是考试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2.2考试焦虑形成的客观条件:①社会因素。
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国家的教育政策体制、就业政策、市场的用人制度,会影响学校、家庭的教育方式,影响学生对考试的态度和认知评价,这些都左右着考试焦虑的高低。
②家庭因素。
家长的管教过严,期望值过高,或是与子女的兴趣专长不符合,考试指标化,家风严厉,以及高度焦虑的父母都会引发考生的考试焦虑。
③学校因素。
学校是考试最频繁的场所,题海战术,专制的教师、沉闷的班级、严厉的学校、死板的课堂,这一切都可能加剧焦虑的水平[6]。
2.3考试焦虑影响及危害:①考试焦虑对学习的影响。
考试焦虑与学习之间存在着倒“U”型的关系,即考试焦虑有一个最佳期,处于此期时考试效果最好,过高或过低时学习都会受到抑制。
最佳期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的情况其值的大小不同。
②过度考试焦虑的危害。
考试引起心理压力是难以避免的,也是无害的,而严重的考试焦虑则威胁着身心健康。
过度考试焦虑易分散注意力,进而危害心理健康,引起一些心理疾病,如情绪缺乏稳定性,胆怯、幻想退缩,使个体的社会适应力削弱,工作、学习缺乏主动性和满足感,严重者还会走上自伤道路;长期持续的考试焦虑可导致神经活动兴奋与抑制功能失调,引起神经症,并对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形成损害,危害身体健康[6]。
3考试焦虑的心理调适
3.1心理调节策略
3.1.1考前的心理预防:要控制考生的心理异常,应“以预为先”,从以下三方面入手:①充分的知识技能准备;②做一些专门的心理训练,增强应考自信心;③衣食住行必需物品作好物质准备。
3.1.2焦虑过度心理失衡考生的行为矫正:①合理情绪宣泄法:谈心、听音乐、散步、打球,适当释放郁积情绪;②代偿法:
引导、安慰,找出并发挥个人优点长处;③疏导法:借谈话或暗示,进行利害相权、理智分析,从而正视现实;④意念控制法:做到“遇事不急”、“遇难不忧”,自觉调节情绪。
3.1.3其他:考前睡眠有规律、娱乐有节律、营养合理清淡[2]。
另外,家长在此期间也要保持克制,放松心情,减少无端干扰。
3.2简单有效的自我疗法
3.2.1自我精神分析法:事实上不存在无病因的焦虑症,通过分析过去的经验和焦虑发作时的情境,自觉发现自己的病因亦可以达到放松效果。
①分析过去的焦虑,我们所体验的焦虑感是过去积累下来的心理问题的现实反应。
心平气和的精心回忆、顺藤摸瓜、全部罗列、进行排队,重新体验认识,实现自我放松;②分析近期焦虑发作的情境,找出其中的刺激因素,例如“每逢考期临近,就开始紧张焦虑”等等,然后不断地进行自由联想,挖掘出潜隐的起因,加以调控。
3.2.2认知重构法:运用认知重构法,进行综合调节。
分三步进行:①改变态度。
找出全部消极观念,如像“命运决定一切,我放弃自由选择的权利”过于悲观消极的观念,可将其修改为“无论命运如何,我都会自由选择我的生活”,并作为座右铭记下来反复诵读和自我强化。
②挖掘病因。
必须正视病因,努力用语言表达出来,将潜意识层面病因转为意识层面。
③矫正行为。
采用模仿、强化、幽默、自我建设性暗示等方法对焦虑进行矫正。
如“这场考试我肯定砸锅,毫无希望”可改为积极的自我暗示:
“即便这场考试失败,还有下场考试呢,更何况并非毫无希望”,做到提示措施,减轻焦虑。
3.2.3自我松弛法:布格放松方法,建议你一旦感到焦虑,可以按以下三步去做:①深深地吸一口气,然后迅速吐出。
这个过程能使肌肉也很快放松。
②不断暗示自己“放松,放松”。
③想自己感到愉快的经历。
完成这三步后,学生可以返回引起焦虑的问题,如果仍然感到焦虑再重复这三个放松步骤,直至焦虑缓解。
这个方法十分简单,无论是在假想情景还是实际情景中,都可以重复练习[3]。
参考文献
1郑维廉.青少年心理咨询手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2辛勇.学校心理咨询.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3张源侠,骆丽萍,王涛,等.实用心理自我疗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Kearney CA.儿童行为障碍个案集.2版.孟宪璋,冼漪涟,译.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5郑雪,王玲,宇斌.中小学心理教育课程设计.广州:暨南大学,1999.
6唐洪波,陈俊,刘雪兰.中小学生学习心理辅导.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
(收稿日期:2008-11-13)作者简介:丛爱玲,女,1965年10月生,副教授,兰州城市学院教育学院,730070
·作者·编者·读者·
对一稿两投问题处理的声明
为维护本刊的声誉和广大读者的利益,现将本刊对一稿两投问题的处理声明如下。
1本声明中所涉及的文稿均指原始研究的报告或尽管2篇文稿在文字的表达和讨论的叙述上可能存在某些不同之处,但这些文稿的主要数据和图表是相同的。
所指文稿不包括重要会议的纪要、疾病的诊断标准和防治指南、有关组织达成的共识性文件、新闻报道类文稿以及在一种刊物发表过摘要或初步报道而将全文投向另一种期刊的文稿。
上述各类文稿如作者要重复投稿,应向本刊编辑部作出说明。
2如1篇文稿已以全文方式在某刊物发表,除非文种不同,否则不可再将该文投寄给本刊。
3请作者所在单位在来稿介绍信中注明该文稿有无一稿两投问题。
4凡来稿在接到编辑部回执后满3个月未接到退稿,则表明稿件仍在处理中,作者欲投他刊,应事先与本刊编辑部联系并申述理由。
5编辑部认为文稿有一稿两投嫌疑时,应认真收集有关资料并仔细核对后再通知作者,在作出处理决定前请作者就此问题作出解释。
本刊编辑部与作者双方意见发生分歧时,应由上级主管部门或有关权威机构进行最后仲裁。
6一稿两投一经证实,将择期在杂志中刊出其作者单位和姓名以及撤消该论文的通告;对该作者作为第一作者所撰写的一切文稿,2年内将拒绝在本刊发表;就此事件向作者所在单位和该领域内的其他科技期刊进行通报。
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