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手术室医院感染防治规定(2019年版)
![手术室医院感染防治规定(2019年版)](https://img.taocdn.com/s3/m/fc1c38be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30.png)
手术室医院感染防治规定(2019年版)目的本规定旨在制定手术室医院感染防治措施,以确保手术室环境清洁、医务人员操作规范,并减少手术室医院感染的发生。
范围本规定适用于所有医院的手术室,包括一切手术室相关的设备和人员。
原则1. 预防为主:以预防手术室医院感染为主要目标,通过加强预防措施减少感染的发生。
2. 规范操作:要求医务人员在手术室内进行操作时,必须遵守相关的操作规范和流程。
3. 环境清洁:要求手术室保持清洁,定期进行消毒和清理工作,确保手术室环境卫生。
4. 教育培训:加强医务人员的感染防控知识培训,提高其对手术室医院感染的认识和预防能力。
主要措施1. 医务人员卫生要求:- 医务人员在进入手术室前必须进行手部卫生,包括洗手和使用消毒剂。
- 医务人员应穿戴干净的工作服,避免穿戴有污染的服装和饰品。
- 医务人员应佩戴手术帽、口罩和手术手套,并定期更换。
- 医务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确保身体健康,避免传染疾病。
2. 手术室环境要求:- 手术室应保持清洁,每天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
- 手术室应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确保手术环境舒适。
- 手术室内的床单、手术衣等应定期更换和清洗,避免交叉感染。
3. 感染监测和报告:- 手术室应建立感染监测系统,定期对手术室医院感染进行监测和报告。
- 医院应建立相关的报告机制,及时报告发现的感染病例,以便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4. 感染防控培训:- 医院应定期组织手术室医务人员的感染防控培训,提高他们的防控意识和技能。
- 医务人员应定期参加有关感染防控的培训,了解最新的防控措施和技术。
处罚措施对于违反手术室医院感染防治规定的医务人员,医院将依法进行相应的处罚,包括但不限于警告、记过、记大过、停职、开除等。
附则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为三年。
医院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订,并及时向相关医务人员进行通知和培训。
---以上为《手术室医院感染防治规定(2019年版)》的内容。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报告制度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报告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44219dca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41.png)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报告制度
一、目的:
掌握医院感染发病率、发生情况,降低医院感染发生
二、适用范围:
全院各科室
三、依据:
〔1〕卫生部:《医院感染监测规范》2009
〔2〕《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评价规范》2018
〔3〕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9〕480
四、内容:
(一)为掌握本院医院感染发病率、多发部位、多发科室、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全院各临床科室开展医院感染病例综合性监测,医院感染患病率调查和医院感染漏报率调查。
(二)医院感染病例由临床主管医生按照 2001 年《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初步诊断,及时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
明确诊断后,有主管医生于 24 小时内通过内网填报“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报至感控科,感控科接收并及时进行确定。
(三)感控科每月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将结果反馈给临床和相关部门,特殊情况及时汇报和反馈。
(四)根据本院的特点有计划的开展目标性监测,并定期进行总结、分析和反馈,对其监测结果进行评价即提出改进措施。
监测结束,
应由终结报告。
(五)根据医院的耐药菌特点有选择的开展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监测,并定期进行总结、分析和反馈。
根据药敏实验结果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
(六)当发现医院有感染暴发流行趋势时,按《医院感染暴发与控制制度》中的流程进行处理。
(七)临床科室及时报告,漏报、迟报现象给予相应奖惩。
造成医院感染暴发的,依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处理。
医院感染监测管理制度模版
![医院感染监测管理制度模版](https://img.taocdn.com/s3/m/f9aeed56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be.png)
医院感染监测管理制度模版一、概述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制定本医院感染监测管理制度。
该制度旨在规范医院感染监测的工作流程和管理要求,确保感染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二、监测工作组成和职责1.感染科设立感染监测工作组,由感染科主任担任组长,成员包括感染科医生、感染科护士以及院感科室负责人等。
2.感染监测工作组负责制定医院感染监测相关的工作计划和流程,收集、分析和报告医院感染数据,提出相关防控措施和改进建议。
3.感染监测工作组成员需要参加相关的培训,提高其监测能力和专业水平。
4.感染监测工作组需和医务处、护理部以及其他科室紧密合作,共同推进感染监测工作。
三、感染监测流程1.住院患者感染监测流程:(1)对每位住院患者进行感染风险评估。
(2)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是否进行感染监测。
(3)根据感染监测流程进行标本采集,包括血液标本、尿液标本、呼吸道标本等。
(4)将标本送往医院微生物实验室进行分析。
(5)根据实验室结果,监测组进行数据分析,评估患者感染情况。
(6)定期汇报监测结果,提出感染控制和改进措施。
2.手术室感染监测流程:(1)手术室进行清洁消毒与准备。
(2)术前患者感染风险评估。
(3)定期对手术室进行感染监测,包括手术器械、手术台等的清洁度监测。
(4)对手术室内患者暴露的恶劣事件进行监测和报告。
(5)定期汇报监测结果,提出感染控制和改进措施。
四、感染监测数据统计和分析1.将感染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包括感染发生率、感染类型、病原体分布等。
2.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定期进行感染监测报告,提出感染预防和控制的改进建议。
3.将感染监测数据和结果进行归档和保存,确保数据的可追溯性和机密性。
五、感染监测结果报告1.定期向医务处、护理部等相关部门报告感染监测结果。
2.将感染监测结果与其他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对感染监测结果进行解读和说明,以便于上级部门和相关人员的理解。
院感监测管理制度
![院感监测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42565ab1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fe.png)
院感监测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和加强院感监测工作,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的院感监测工作。
第三条院感监测工作应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卫生行业标准进行,保证其科学性、合法性和规范性。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院感监测工作的宣传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的院感防控意识,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定期开展院感监测工作,建立院感监测档案,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工作。
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质控机制,对院感监测工作进行评估,确保工作质量和效果。
第七条院感监测工作由院感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相关部门配合完成。
第二章院感监测内容第八条院感监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医院环境的卫生情况监测,包括设施设备的清洁消毒情况、医疗废物处理情况等;(二)医疗器械和药品的使用情况监测,包括医疗器械的质量管理、药品的合理使用等;(三)院内感染疫情的监测,包括医院内感染传播的情况、患者感染率等;(四)医务人员的卫生情况监测,包括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情况、职业暴露情况等。
第九条院感监测工作应当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和重点领域,确定具体监测内容和监测指标。
第十条院感监测工作应按照计划进行,定期进行监测和评估,确保监测结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
第三章院感监测方法第十一条院感监测方法主要包括现场检查、数据分析、抽样调查等方法。
(一)现场检查是指监测人员实地到医院各个科室进行检查,查看设施设备的清洁消毒情况、医疗器械和药品的使用情况等。
(二)数据分析是指通过收集医院内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问题和趋势,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三)抽样调查是指以一定比例和比例从医院的各个科室中随机抽取样本,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监测。
第十二条院感监测工作应当与医院其他质控工作相结合,充分利用各种监测方法,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第十三条院感监测工作应当严格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隐私,对监测结果应保密处理。
医院感染管理十项核心制度
![医院感染管理十项核心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cb412e71453610661ed9f4c6.png)
国家卫健委印发医院感染十项核心制度国卫办医函〔2019〕48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为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以下简称感控)工作,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针对当前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以下工作要求:一、进一步提高对感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做好感控工作是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底线要求,是医疗机构开展诊疗活动中必须履行的基本职责。
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敏感性,提高政治站位,树立底线意识,重视并做好感控工作。
要严格落实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技术标准,采取有力有效措施,提高感染性疾病诊疗防控能力,预防和控制感染性疾病传播,杜绝医源性感染发生,防范化解感染暴发风险,以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加强感控管理,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二、强化责任意识,落实感控制度要求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履行主体责任,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是感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医疗机构要切实发挥本机构感控委员会的作用,明确感控管理部门、医务、药学、护理、临床检验以及各临床科室的职责分工,压实部门责任,并建立多学科、多部门协作机制,形成合力共同开展感控工作。
要认真学习贯彻《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基本制度(试行)》(见附件),根据本机构实际情况,细化具体制度措施,加强全过程管理。
医疗机构要加强感控人才队伍建设,确保感控专(兼)职人员配备充足,感控队伍专业结构合理,健全感控人员职业发展路径和激励机制,加大投入倾斜力度,保持感控队伍的稳定性。
三、突出工作重点,做好重点科室感控工作对感染性疾病病例较多,易发生人间传播,特别是易发生医源性感染的科室,要重点关注并加强管理。
尤其要针对新生儿病房、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重症医学科、器官(骨髓)移植病房、血液透析中心(室)、感染性疾病科、手术室、产房、急诊科、口腔科、介入手术室、输血科、内镜室、消毒供应中心等重点部门和科室的特点,制订并落实具体防控措施。
医院感染监测与通报制度范文(二篇)
![医院感染监测与通报制度范文(二篇)](https://img.taocdn.com/s3/m/4d2a62a1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56.png)
医院感染监测与通报制度范文一、引言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疾病的多样化,医院感染成为了一个日益严峻的问题。
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提高医疗质量,建立有效的医院感染监测与通报制度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旨在就医院感染监测与通报制度范文进行详细阐述。
二、医院感染监测制度1. 监测目标医院感染监测制度的目标是确定和评估医院感染的发生率、组成和分布特征,分析感染影响因素,为制定合理的感染控制和预防策略提供数据支持。
2. 监测对象(1)住院患者:特别是危重患者、免疫抑制患者和手术患者等高风险人群;(2)医务人员:特别是与高危患者接触较多的医务人员;(3)其他人群:如访客、清洁工人等。
3. 监测指标(1)感染发生率:包括手术部位感染率、血液感染率、泌尿感染率等;(2)感染病原体类型:细菌、真菌、病毒等;(3)感染分布情况:科室分布、时间分布等。
4. 监测方法(1)临床诊断监测:对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前瞻性监测,包括病例分析、细菌培养等;(2)标本监测:对疑似感染病例进行标本收集和检测,包括细菌培养、病毒检测等;(3)环境监测:对病房、手术室、洗手间等进行环境采样和细菌培养。
5. 监测步骤(1)数据收集:收集医院感染相关数据,包括患者信息、病历资料、实验室检测结果等;(2)数据录入:将收集到的数据按照一定格式录入电脑数据库;(3)数据分析: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和流行病学分析,包括发病率、风险因素等;(4)监测报告:编制医院感染监测报告,定期向相关部门和医务人员通报。
三、医院感染通报制度1. 通报目的医院感染通报制度的目的是及时、准确地报告医院感染病例,控制感染扩散并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2. 通报内容(1)患者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诊断、感染类型等;(2)感染信息:包括感染部位、感染病原体、感染日期等;(3)监测结果:包括感染发生率、感染相关数据等。
3. 通报程序(1)发现感染病例:医院内部发现感染病例后,立即通知医院感染控制科或相关部门;(2)通报部门核实:医院感染控制科或相关部门核实感染病例并进行数据整理;(3)通报层级:根据相关规定,将监测结果通报给医院各级领导,以及相关卫生、监管部门;(4)通报措施:通报后,根据感染情况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如隔离患者、加强消毒等;(5)通报效果评估:对通报后的措施和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通报制度。
院感防控与感染监测管理制度
![院感防控与感染监测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2252cc69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10.png)
院感防控与感染监测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院的院感防控工作,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遏制和掌控感染病的传播,保护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院全部科室、病房、手术室、门诊及其他医疗相关部门和人员,适用于全部患者和医护人员。
第三条院感防控与感染监测工作是医务人员的紧要职责,每个科室和相关人员都应认真履行相关职责。
第四条院感防控与感染监测工作应遵守法律法规、相关规范和本院的规定,确保其科学性、规范性和实施可行性。
第二章院感防控第五条科室负责人应当建立健全科室的院感防控工作机构,确定专职院感防控人员,负责院感防控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第六条医务人员应依照相关规范和程序正确佩戴和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如洗手液、口罩、手套等,并定期检查和更换。
第七条医疗设施、器械和仪器应依照操作规程进行消毒、清洗和维护,定期检查设施的功能和使用质量。
第八条病房和手术室等医疗场合应保持干净乾净,定期消毒清洁,确保空气、水质、床单、被褥等环境的卫生和乾净。
第九条医院应建立健全院感防控的教育培训制度,定期组织院感防控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医务人员的院感防控水平。
第十条医院应配备必需的院感防控设施和设备,如洗手间、消毒器、医疗废物处理设施等,并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的使用情况。
第十一条医院应建立医院感染病例的报告和监测制度,对发现的病例及时报告和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并做好感染病的监测和调查工作。
第十二条医院应建立健全患者感染的处理机制,对存在感染风险的患者加强监测和隔离措施,并对疑似感染病例进行相关的检测和诊断。
第十三条医院应建立健全院感防控工作的评估和监督制度,定期对院感防控工作进行自查和外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和惩罚。
第三章感染监测管理第十四条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现发热、腹泻、呕吐、皮肤损伤等症状的患者,应快速报告科室负责人并采取隔离和掌控措施,确保患者和其他人员的安全。
第十五条医院应建立健全感染病例的报告和登记制度,对发现的感染病例及时报告卫生部门,并搭配卫生部门的调查和处理工作。
医院感染监测报告制度范本(二篇)
![医院感染监测报告制度范本(二篇)](https://img.taocdn.com/s3/m/ce2a7874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8c.png)
医院感染监测报告制度范本一、背景介绍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院感染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医院感染不仅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巨大威胁,也对医院的声誉和经济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为了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测和控制工作,确保医院的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本文制定了医院感染监测报告制度,以便对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进行及时监测和分析。
二、医院感染监测报告制度的目的1. 根据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规范医院感染的监测工作,确保医疗机构的合规运行。
2. 及时发现医院感染发生的趋势和规律,为制定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依据。
3. 促进医院内部各部门的合作,增强医院感染防控的整体效果。
三、医院感染监测报告制度的主要内容1. 感染监测报告的组织机构感染监测报告的组织机构应由医院感染科负责,并由医院领导进行指导和监督。
2. 感染监测报告的周期医院感染监测报告的周期原则上为每月一次,特殊情况下可以视需要进行调整。
3. 感染监测报告的内容感染监测报告的内容应包括医院感染的总体情况、各科室感染发生情况及相关指标分析、感染病例的临床特点和病原学分析等。
4. 感染监测报告的统计方法医院感染监测报告的统计方法应符合国家卫生部颁布的相关规定和标准。
包括统计期间内感染发生率、感染病例的临床诊断和分级、病原学检测结果等。
5. 感染监测报告的分析与措施医院感染监测报告应根据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找出感染发生的原因和规律,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预防建议。
同时,医院感染科应与相关科室、护理部门等建立沟通渠道,加强感染防控措施的推行和效果监测。
四、医院感染监测报告制度的操作步骤1. 数据收集:医院感染科收集各科室的感染报告单,并将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
2. 数据分析:医院感染科根据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找出感染发生的原因和规律。
3. 报告编写:医院感染科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撰写感染监测报告,并提交给医院领导审阅。
4. 报告反馈:医院领导对感染监测报告进行审阅,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院内感染监测管理制度
![院内感染监测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09c969b3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22.png)
院内感染监测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的院内感染监测管理,保障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患者安全,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医疗卫生机构的院内感染监测管理工作。
第三条医疗卫生机构应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要求,按照本制度要求开展院内感染监测管理工作。
第四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健全院内感染监测管理制度,配备专职院内感染监测管理人员,并定期开展培训,提高监测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第五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健全院内感染监测管理信息系统,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
第六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制定院内感染防治方案,并定期进行评估和修订,确保科学有效。
第二章院内感染监测管理的组织与职责第七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设立院内感染监测管理机构,负责院内感染监测管理工作。
第八条院内感染监测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包括:(一)负责制定院内感染监测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二)负责指导医疗卫生机构开展院内感染监测工作;(三)负责监督院内感染监测结果的统计、分析和报告;(四)负责开展院内感染相关培训工作;(五)负责协调院内感染防控与相关科室的协作。
第九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配备专职院内感染监测管理人员,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和经验,负责具体监测工作。
第十条院内感染监测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包括:(一)负责医疗卫生机构院内感染监测工作的组织和实施;(二)负责定期收集、整理和分析监测数据;(三)制定监测报告,向院内感染监测管理机构提供数据支持;(四)协助院内感染监测管理机构进行院内感染相关培训;(五)协助院内感染监测管理机构开展院内感染防控工作。
第十一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将院内感染监测管理的组织结构及人员职责明确化,并向全体员工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员工对院内感染监测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第三章院内感染监测管理工作流程第十二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健全院内感染监测管理工作的工作流程,包括监测指标、监测方法、数据收集、分析和报告等环节。
医院感染暴发(突发)监测、报告、控制制度
![医院感染暴发(突发)监测、报告、控制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8ed6b247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2b.png)
医院感染暴发(突发)监测、报告、控制制度L临床科室医护人员短时间(1周左右)内发现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时(疑似医院感染暴发),应当及时向病区负责人报告,病区负责人分析情况后必须及时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汇报,并进行病原学检查。
2.微生物室在短时间内(一般为7天),在不同病人的同类标本中三次检出同一种病原体,或在同一病区的不同病例中,三次检出同一种病原体,或检出特殊的、重要的、多重耐药的病原体,及时上报科主任,科主任必须在4小时内电话,并以书面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人。
如遇特殊情况报告未能畅通,应立即直接向主管院长报告或向院值班报告。
3.院感专职人员发现有医院感染暴发或疑似暴发时,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科长,并进行核实调查。
4.医院感染管理科接到报告后,立即采取以下措施:(1)专职人员进入临床调查、循证,进行信息核查,排除假性暴发。
初步核实为医院感染暴发或疑似暴发,报告分管院长或院长;(2)到现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环境卫生学检测以及有关的标本采集、病原学检查等;(3)与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一起查找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同时采取积极控制措施,防止医院感染流行蔓延;(4)组织召开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讨论核实是否为医院感染暴发。
并根据医院感染暴发疫情分级,启动应急响应程序,并按规定时限上报重庆市荣昌区卫计委及荣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5.微生物室负责收集相关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
6.明确医院感染暴发23例或疑似医院感染暴发25例,12小时内报告重庆市荣昌区卫计委及荣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医院感染暴发210例或发生特殊病原体、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或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应2小时内报告重庆市荣昌区卫计委及荣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并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网络直报。
7.发生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或者医院感染暴发,相关科室主任、护土长、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成员应认真查找原因,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积极实施医疗救治。
感控监测及报告管理制度。2019年最新
![感控监测及报告管理制度。2019年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40dc19e8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74.png)
感控监测及报告管理制度。
2019年最新
感控监测及报告管理制度
感控科负责收集、分析、反馈全院感染的发生、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等数据信息。
同时,将全院分析评价监测资料向有关科室反馈信息,并按要求向感控监测网上报数据。
临床医务人员是监测报告的第一责任人,应履行相关感染监测与报告工作。
感控科负责全院的医院感染报告管理和登记工作。
感控科应监督和组织医院各科室做好各类监测工作。
对监测类型、指标、方法进行指导培训,并定期将监测结果对全院进行反馈。
临床医师应及时向本科室感控管理小组负责人报告医院感染散发病例,并于24小时内填报《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送达医院感控科。
临床科室发现本科室出现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应立即报告感控科,并通报相关部门。
如经调查证实出现医院感染流行时,医院应于24小时内报告主管的卫健委。
专职人员应不定期到科室质控住院病历等,发现医院感染病例督促临床科室及时报告。
医院应对重点部门的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消毒液等进行每季度一次的细菌学监测。
对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也应定期进行浓度监测。
血透室的血液净化系统、供应室压力蒸汽灭菌、消毒内窥镜等也都应进行定期监测。
医院还应监测医院感染发病率、漏报率及现患率、手术部位感染、ICU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ICU导管相关血流感染、ICU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手卫生、多重耐药菌等,并及时对监测情况进行反馈。
医院各部门之间应做好协调联动和信息共享反馈,确保监测工作顺利开展,使监测结果能够有效应用于医疗质量安全持续改进的实践。
医院感染监测管理制度范本
![医院感染监测管理制度范本](https://img.taocdn.com/s3/m/19379e4a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1d.png)
医院感染监测管理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测管理,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内所有部门和员工,包括医疗、护理、行政等各个岗位。
第三条医院感染监测管理应坚持科学性、严谨性、公平性原则。
第四条医院感染监测管理应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第二章医院感染监测体系第五条本医院应建立健全感染病例报告和登记制度, 确保感染病例的准确记录和报告。
第六条感染科应建立人、物、环境三者因素监测的内部管理机制,保证高风险区域和科室的及时监测。
第七条感染科应与医疗质量管理科、医院信息科等相关科室进行信息共享和数据分析,形成感染监测的整体工作闭环。
第八条本医院应建立健全感染监测报告系统,保证感染病例报告和数据的存储、共享和分析。
第九条本医院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感染监测培训,提高他们对感染监测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第三章医院感染监测流程第十条医院感染监测流程应包括以下环节:感染病例报告、感染病例登记、感染情况评估、感染病例分析、制定感染防控措施和感染监测结果反馈。
第十一条感染病例报告应由医务人员及时填写,包括感染病例的基本信息、发病情况、感染源等内容,并在规定时间内上报感染科。
第十二条感染病例登记应由感染科负责,对每一个感染病例进行登记,并编码进行分类。
第十三条感染情况评估应由感染科进行,对感染病例进行严格评估和分析。
第十四条感染病例分析应由感染科负责,对感染病例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和风险。
第十五条感染防控措施应由感染科与相关科室共同制定,针对感染病例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第十六条感染监测结果应及时向有关科室和人员进行反馈,确保监测数据的有效应用。
第四章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第十七条监测数据的处理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第十八条监测数据的分析应由感染科负责,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和分析,发现问题和趋势。
第十九条监测数据分析结果应及时向医务人员和管理层进行通报,提供依据和决策支持。
系统医院感染监测防控管理制度
![系统医院感染监测防控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66303623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25.png)
系统医院感染监测防控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提高医院的感染掌控水平,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规范医院感染防控工作,订立本管理制度。
本制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健康法》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订立。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各部门、科室、病房、手术室等感染监测和防控工作。
第三条定义1.患者感染:指在医院期间,患者显现与入院前无关的新感染,包含医院内获得性感染、术后感染等。
2.医院感染:指患者在医院期间和出院后肯定时间内,受院内感染源直接或间接侵袭而发生的感染。
3.感染源:指院内各种可以导致感染发生和传播的来源,包含患者、医务人员和环境等。
4.感染掌控委员会:指由医院领导构成的特地负责医院感染防控工作的机构。
第二章医院感染监测第四条感染监测的内容和方法1.感染监测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患者感染发生情况、感染病原菌种类和耐药性、感染部位和严重程度等。
2.感染监测方法应包含自动监测和被动监测相结合,包含但不限于日常巡查、定期报告、抽查等方式。
第五条感染监测的要求1.各科室、病房应依照医院规定的感染监测标准和流程进行统计和报告工作。
2.感染监测数据及时准确地报送医院感染掌控委员会,并按要求进行分析和研究。
3.医院应保证感染监测数据的安全性和机密性,未经相关授权人员同意,不得向外界公开或泄露。
第六条感染报告和通报1.医院感染掌控委员会应定期将感染监测报告提交至有关部门,并保障数据及时报送准确无误。
2.医院感染掌控委员会应定期向全体员工通报感染监测结果,加强对感染防控的宣传和培训。
第三章医院感染防控第七条医院感染防控目标1.减少患者感染发生率,降低医院感染率。
2.掌控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提高抗菌药物的使用合理性。
3.提升医务人员的感染防控意识和技能,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第八条感染防控措施1.加强医务人员的感染防控培训,提高其防护装备的正确使用和消毒灭菌操作技能。
2.定期开展医疗设备、床铺、餐具、洗浴用具等的消毒工作,并建立健全相应的记录和追溯体系。
医院感染防控监测与报告管理制度
![医院感染防控监测与报告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826eeb43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cf.png)
医院感染防控监测与报告管理制度一、目的规范开展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有效落实医疗质量安全,持续改进感染防控工作。
二、适用范围全院重点部门、临床科室、门诊医技科室、感控科三、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2006[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监测规范.2009.[3]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评价规范.2018.[4]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9〕480号四、内容: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医院感染监测规范》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特制订出病区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及报告制度如下:(一)凡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无明显潜伏期入院后超过48小时)而在医院发生的感染,亦包括出院后不久发生的感染,列为院内感染报告病例;(二)每个住院医师都是责任报告人,当出现医院感染病例时,主管医师应及时报告本科室感染监控小组负责人,同时应在感染防控实时监控系统病例预警出现24小时内及时处理预警信息,根据预警诊断信息,正确判断院内感染、社区感染及排除感染情况;认真填写感染时间、感染部位、易感因素、与原发病关系、临床症状、是否送检。
(三)主管医师并适时填写治愈、恶化、携带、未愈等转归状态及时间,通过感染病例监测,掌握本院感染发病率、多发部位、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为感染防控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感控科应对上报病例进行核实,并与临床医师、护士共同查找感染原因,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四)全院医务人员必须熟悉院内感染病例诊断标准及抗生素应用规范,发生院内感染暴发流行时,应立即报感控科。
(五)感控科收集院内感染报告病例,进行核查:并根据病历核查、流行病原学、床旁会诊及微生物病原学等判定是否医院感染暴发,出现下面情况时:1.当出现医院感染流行、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或医院感染暴发情况时,所在科室应立即报告感控科,并上报分管院长和医政科、护理部等部门,感控科应于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进行调查处理,查找感染源和引起感染的因素,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处理,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医院感染的暴发。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全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全](https://img.taocdn.com/s3/m/aa9ebb02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84.png)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全感染监测是医院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能够及时发现和控制感染源,避免感染在医院内的传播。
为了确保医院的感染控制工作有效实施,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感染监测制度。
下面从制度的目的、内容和实施步骤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制度目的:二、制度内容1.监测对象:感染监测制度应涵盖医院内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以及其他与感染相关的人员和设施。
2.监测指标:包括感染发生率、感染类型、感染部位、感染病原体等,应根据不同的科室和人群进行分类设定。
3.监测方法:可以包括实时监测和定期报表监测两种方式,实时监测可以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或感染监测软件实现,定期报表监测则通过每月或每季度的报表进行汇总。
4.感染诊断标准:感染监测制度应明确感染的诊断标准和诊断依据,如何确定是否为感染以及感染的分级等。
5.机构设定:感染监测需要在医院内设立专门的机构或部门,负责感染监测与防控工作的组织与协调。
6.人员要求:感染监测机构或部门的人员应熟悉感染监测工作的操作流程和技术要求,具备相关的医学和统计学知识,能够进行结果分析和推断。
7.数据收集与分析:医院需要建立完善的数据收集和分析体系,收集感染监测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和提出改进措施。
三、实施步骤1.制定感染监测制度的原则和要求,明确监测周期、监测指标和监测方法等内容。
2.成立感染监测机构或部门,组织专门人员负责感染监测工作,明确各自的职责和操作流程。
3.培训医护人员,提高其对感染监测工作的认识和重要性,使其能够主动参与监测工作,并且掌握操作方法。
4.建立感染监测数据库,用于存储感染监测数据和相关信息,确保数据的安全和可靠性。
5.收集感染监测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根据结果进行感染控制和管理,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6.定期开展感染监测数据报告和分析,将结果反馈给医疗机构内部各个相关部门和人员,推动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改进和提高。
7.监测过程中发现感染或相关问题时,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避免感染在医院内的传播,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感染监控工作制度
![感染监控工作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e79c7f42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af.png)
感染监控工作制度一、目的为了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根据《医疗机构感染管理规定》等相关法规,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旨在指导医院感染监控工作,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和传播,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全院所有临床科室、医技科室、后勤保障部门及全体医务人员。
三、组织架构1. 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感染管理的领导工作。
2. 设立感染管理科,负责感染监控的具体实施和业务指导。
3. 各临床科室、医技科室、后勤保障部门设立感染监控小组,负责本科室的感染监控工作。
四、感染监控工作内容1. 感染监测:定期对医院感染发生情况进行监测,收集、整理、分析感染数据,为制定感染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2. 感染预防:根据医院感染流行趋势,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并对预防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
3. 感染暴发调查:对疑似感染暴发事件进行调查,确定感染原因、传播途径和感染范围,制定控制措施。
4. 消毒隔离:对医院各类环境、物品、设备进行消毒处理,监督医务人员执行隔离措施,防止感染传播。
5. 无菌操作:监督医务人员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等无菌性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6. 抗菌药物管理:监控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促进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降低抗菌药物耐药风险。
7. 健康教育:对患者及医务人员进行感染预防知识教育,提高感染预防意识。
五、感染监控工作流程1. 感染监测:感染管理科定期对医院感染发生情况进行监测,及时发现感染病例,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分析。
2. 感染预防:感染管理科根据监测结果,针对性地制定预防措施,并下发至各科室执行。
各科室感染监控小组负责本科室的感染预防工作。
3. 感染暴发调查:一旦发现疑似感染暴发事件,感染管理科立即启动调查程序,查明感染原因、传播途径和感染范围,制定控制措施。
4. 消毒隔离:感染管理科对医院各类环境、物品、设备进行消毒处理,监督医务人员执行隔离措施。
医院感染监测报告制度样本(3篇)
![医院感染监测报告制度样本(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a681565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cc.png)
医院感染监测报告制度样本一、各临床科室必须对住院病人开展医院感染病例感染监测,以掌握我院医院感染发病特点,为我院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二、医院感染病例由临床主管医生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初步诊断,并及时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
三、感染日期的确定是以出现症状的日期或实验室出现阳性证据(收集标本的日期)的日期认定。
四、明确诊断后,由经治医生认真填报“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并于____小时内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五、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病例,尚需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
六、对疑似医院感染的诊断,主管医生报告科主任,会同该科“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一同讨论,并作进一步的分析及检查,作好讨论记录,讨论后能确定的按本制度第四条的规定进行报告。
七、小组讨论尚不能认定的,须将该病员的全部资料及讨论的结果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由委员会研究、分析,最后认定或否定。
八、在本科室建立的“感染病例登记本”上登记感染病人的信息。
九、对所经治的病人,如在相对较集中的时间内出现较相同的感染,除了向本科室负责人及时报告外,还应及时向感染管理科进行报告,共同查找感染原因,避免发生医院感染的暴发或流行。
医院感染监测报告制度样本(2)前言:医院感染监测报告制度对于保障医院安全和提高公众健康意义重大。
本文就医院感染监测报告制度的重要性、内容构成、实施步骤等进行了探讨和说明。
一、背景介绍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接受医疗过程中,由于病原微生物的侵袭而导致的感染。
医院感染的发生不仅给患者的治疗带来不良影响,还可能造成疾病传播风险。
因此,建立医院感染监测报告制度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环节。
二、重要性1. 提高患者安全水平:通过建立医院感染监测报告制度,可以及时获取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2. 提升医院声誉:良好的医院感染监测报告制度可以增加医院的透明度和诚信度,提升公众对医院的信任度,从而提高医院的声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一)院感病例监测与报告制度
根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要求,医院必须对住院病人进行医院感染病例监测,以及时掌握本院医院感染发病率、高发部位、高发科室、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1、常规监测与报告:
(1)各科临床医生要认真学习《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时发现医院感染散发和爆发疫情。
(2)对医院感染散发病例,临床医生24小时内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监测表”通过医院内部网(“院感”邮箱)上报到院感科。
(3)医院检验科细菌室指定专职人员负责院感细菌监测工作。
发现短期内在同类标本中多次检出同一种病原体,或在同一病区的病例中多次检出同一种病原体,或检出特殊的、重要的、多重耐药的病原体,应及时报告院感科负责人。
(4)院感科监测人员在医院内部网邮箱常规收集、保存院感病例监测资料的基础上,及时发现并向科负责人报告院感病例的相关信息。
(5)有院感暴发的迹象时,院感科指导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分析和正确的处置工作。
2、暴发报告:
(1)临床医生发现医院感染聚集性病例(同类病例3例或以上)时,应及时填写《(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报告表》(附表),并立即电话报告院感科(电话:88667227,夜间或节假日报告总值)。
(2)检验科细菌室有关人员发现上述聚集性病例阳性结果,应及时与临床医生联系,并电话报告院感科负责人。
(3)院感科初步核实以上状况后,立即报告主管院长,并组织专家进行确认和处理。
3、暴发级别定义与报告程序:
(1)一级暴发报告:
报告指标:
A、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B、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报告程序:
A、临床科室短时间内出现临床征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历,或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现象,并于2小时内报告院感科负责人。
B、院感科组织调查并证实发生以上任一情形时,立即报告主管院长,并由临床医生填写《医院感染暴发报告表》(附表1),于12小时内由院感科上报卫生局和区疾控中心。
C、卫生局接到报告后,应在24小时内逐级上报,并组织感染控制、临床救治等方面专家到现场调查。
(2)、二级暴发报告:
报告指标:
A、5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病例;
B、由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C、由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报告程序:
A、同一级暴发;
B、同上;
C、同上。
(3)、三级暴发报告:
报告指标:
A、10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B、发生特殊病原体或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
C、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报告程序:
A、发生以上情形,应按《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的要求进行报告。
B、报告程序:由院感科专职人员填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和《医院感染爆发报告表》进行报告。
C、报告方式、时限和要求:院感科在2小时内电话或传真方式报告卫生局和区疾控中心。
并在疾控中心的指导下进行网络直报。
4、医院感染中传染病的报告:
(1)、传染病报告范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
(2)、报告程序:发生的院感病例属于法定传染病的,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进行报告和处理。
5、院感病历监测反馈制度:
医院感染管理科每月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每季度向院长、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以《院感管理通讯》的形式汇报,并向全院医务人员反馈,监测资料应妥善保存。
特殊情况及时汇报和处理。
6、全院综合监测(现患率调查):
每年对监测资料进行评估,开展一次现患率调查,每月开展医院感染的漏报调查,调查样本量应不少于年监测病人数的10%,漏报率应低于20%。
7、目标性监测:
在全面综合性监测的基础上开展1-2项目标性监测。
监测目标应根据本院的特点、医院感染的重点和难点决定。
应对医院感染病原体分布及其抗感染药物的敏感性进行监测。
8、病历监测质控标准:
本院的医院感染发病率应低于8%,一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应低于0.5%。
抗生素使用率低于50%,院感细菌培养率高于30%。
(二)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流程
1、目的:
为了掌握医院感染发病率、多发部位、多发科室、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为控制医院感染提供证据。
2、适用范围:
全院临床科室
(三)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1.保证全院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效果。
2.监测范围:全院临床科室
3.工作要求:全院正在使用中的消毒、灭菌剂及物品:
(1)生物监测:
目的:监测消毒、灭菌后效果。
方法:使用中的消毒剂、消毒物品每季度抽查一次,
使用中的灭菌剂、灭菌物品每月抽查一次。
合格指标:
消毒剂细菌含量必须> 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消毒物品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灭菌剂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灭菌物品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2)化学监测:
科室必须每日对含氯消毒剂浓度进行监测,每周对戊二醛浓度进行监测。
由专人测试浓度、登记,护士长监督执行。
登记本院感科统一发放。
4、紫外线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