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仁的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仁”的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

摘要:孔子中国的大圣人和至圣先师。他的“仁”的思想不仅是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核心;而且对我们个人和整个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以及对于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孔子、仁、和谐社会

孔子中国的大圣人和至圣先师,其伦理思想最突出之处在于以“仁”为核心,并且把“仁”的思想与人生境界和社会理想紧密联系,使人的处世以及社会运行有了基本的依据,从而为我们理想人生和理想社会的实现成为可能。

作者简介:西南民族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08级伦理学专业文志勇黄淑平

四川成都610041

The thoughts of Confucius "benevolence" with the value of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society

Abstract:the scriptures and Confucius meng-gua in China. His "benevolence" is not only the thought of Confucianism embodies a concentrated refle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core of the national spirit, And for us as individuals and as a national way of thinking and behavior and value orientation and for constructing socialist harmonious clubs are produced profound influence and has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Confucius benevolence the harmonious society

一、孔子“仁”的思想形成的背景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春秋末期鲁国人,是从宋国逃出来的殷遗贵族的后裔。《礼记·檀弓上》记载,孔子说:“而丘也,殷人也。”司马迁在《史记》中又说:“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在当时重宗法制度的春秋时期,“野合”意味着什么?以上的生平介绍显示,孔子的幼年是不幸的。孔子也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孔子幼年所饱尝的人间的辛酸和苦难,以及所处的那个时代和生活于其中的那个国家的文化环境,都潜藏着孔子后来形成其“仁爱”思想的契因和社会根源。

孔子的生平活动正处于我国奴隶制度解体,新的封建生产关系开始形成的时期。这个时期最显著的社会特征是:政治统治权力正从周王室向诸侯公室再向大

夫下移,周王室微而礼乐坏,不同阶级、不同派别的人们,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都极力从道德上寻找根据,并把道德作为达到自己政治目的的一种手段。同时,这一时期又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文化高潮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促进了文化思想,理论的大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伦理道德思想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孔子是这一时期的第一个思想家,也是上一个时期的最后一位思想家,在中国思想史上居于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孔子“仁”的思想的确立,与孔子所诞生、成长的鲁国的社会环境也有密切的关系。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地,是当时奴隶制的文化中心,保存着丰富的宗周典籍和完整的文物制度。鲁国的文化环境陶冶了孔子对周文化传统无限景仰的感情,他说:“周之德可谓至德也已矣”《论语·泰伯》。进而,孔子通过“好古,敏以求之者”的精神《论语·述而》,饱览鲁国保存的丰富的文化历史典籍,从中获得了一种极为清晰的历史感和一种历史眼光,同时,对殷周以来由宗教而道德的传统道德进行损益,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仁”的思想,并通过“明知不可为而为”的践行方式一生致力于绵延这种后来被称为华夏民族精神的思想,即一种以共同的,一般人的“人”,为根源的统一基础的“仁”的精神。最终他创建的“仁”的这种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体。这样,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主体的理论形态就在孔子这里形成了。

二、孔子“仁”的思想的道德形上诉求

孔子“仁”的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主体,那么,这种思想的道德根源的形上诉求是什么?这是我们理解孔子“仁”的思想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论语·述而》记载,子日:“加我数年,五十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晚而喜《易》······读《易》,事编三绝。”可见,孔子是把《易经》当作一部很重要的有关的道德的书来读的。孔子儒家之重视《易经》,主要是取其变化之道和思想方法,欲以贯通天人,藏往知来。自然,《易经》对孔子的影响就不言而喻了。《易经》又称《周易》、《易》,是周代的筮书,即算卦的书。它共有六十四卦,每卦六乂,共三百八十四乂。每卦都由最基本的阳乂和阴乂组成,用阴阳、刚柔的相互作用来说明和解释世界万物的形成和变化。《易经》的这种显著的特色和价值,为孔子儒学提供了一个比较周延的、自然的、超验的宇宙的图景。《易经》认为宇宙由天、地、人“三材”组成,八卦的六乂就象征或体现着这种构成。故《系辞》也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矣,有人道矣,有地道矣,兼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三材之道也”{《系辞》下},“六乂之动,三极之道也。”{《《系辞》上}按照易学家的解释,:“两乂为一才,六乂为三才”{《周易集解》卷十六},上两乂象天,下两乂象地,《易传》中天、地、人的“三极”结构中蕴含着宇宙的全部的内容,“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立天地之道日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立人之道日仁与义”《说卦》。可见,《周易》在这把“人”看做与天地、自然并存共荣的重要实体,是天地之心,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即“天道”在于“立人和立仁”,这就为孔子“仁”的思想的形成提供了超验的、道德的形上依据。

《易经》对儒学另外一个具有创造意义的发展,是它为孔子认识超越古代殷商的“天命(天道)观”提供了一种逻辑方法和道德实践的形上依据。《周易》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四时合序”。中国古代思想家尽管对天地人三者的关系的认识互有差异,但他们都深信天地自然和人相互依存的关系不看分割,人的道德与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某种不可分割的内在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