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重点及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谐波齿轮传动的结构、原理及特点。
结构:谐波齿轮传动由A.刚轮、B.柔轮和C.谐波发生器这三部分组成。
原理:谐波齿轮传动是一种新型传动,利用机械波使柔性齿轮产生可控制的弹性变形波,引起刚轮与柔轮的齿间相对错齿来传递动力和运动。
特点:A.传动比大;B.承载能力大;C.传动精度高;D.齿侧间隙小;E.传动平稳;F.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
4移动速度小于临界速度vt时,容易产生爬行现象。
8.齿轮传动刚性消隙和柔性消隙的区别。
刚性消隙法是在严格控制轮齿齿厚和齿距误差的条件下进行的,调整后齿侧间隙不能自动补偿,但能提高传动刚度。柔性消隙法是指调整后齿侧间隙可以自动补偿(一般采用弹簧机构利用弹性力把消隙补偿)。
9.锥齿轮、斜齿轮消隙的原理。
6.简述传动系统的转动惯量、摩擦、阻尼比、刚度、谐振频率、间隙对机电一体化系统性能的影响。
1、转动惯量:在满足系统刚度的条件下,机械部分的质量和转动惯量越小越好。转动惯量大会使机械负载增大,系统响应速度变慢,灵敏度降低,固有频率下降,容易产生谐振。同时,转动惯量增大会使电器驱动部分的谐振频率降低而阻尼比增大。
丝杠螺母传动系统的调隙一般采用双螺母结构。
齿差调隙原理:在两螺母的凸缘上分别切出齿数差为1的两齿轮,并分别与固定在外套两端面上的两内齿圈啮合。转动其中一个螺母,改变两螺母的轴向相对位置,以调隙和预紧。
11.如何按照负载角加速度最大原则选择总传动比。
由于伺服系统的齿轮传动一般是减速系统,它的输入是高速、小转矩,输出是低速、大转矩。要求齿轮传动不但有足够的强度,还要有尽可能小的转动惯量,在同样的驱动功率下,其加速度响应为最大。
因此通常采用负载角加速度最大原则选择总传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以提高伺服系统的响应速度
12.齿轮传动各级传动比分配的原则有哪些,各自遵循什么分配原则。
(1)最小等效转动惯量原则:小功率传动装置和大功率传动装置的传动比分配均为前小后大;
(2)质量最小原则:小功率传动装置的各传动比相等,大功率传动装置的传动比分配为前大后小;
锥齿轮消隙的原理:将齿轮的分度圆柱改为带锥度的圆锥面,使齿轮的齿厚在轴向产生变化,装配时通过改变垫片的厚度,来改变两齿轮的轴向相对位置,以消除侧隙。
斜齿轮消隙的原理:通过改变垫片的厚度使两齿轮的螺旋面错位,两齿轮的左右齿面分别与宽齿面接触,以消除齿侧间隙。
10.丝杠螺母传动系统的调隙一般采用什么结构,齿差调隙原理。
2、摩擦:引起动态滞后和稳态误差,同时还会造成低速爬行。
3、阻尼比:实际应用中一般取0.4--0.8的欠阻尼,既能保证振荡在一定的范围内过渡过程比较平稳、过渡过程时间较短,又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4、刚度:对于伺服系统的失动量来说,系统刚度越大,失动量越小,对于伺服系统的稳定性来说,刚度对开环系统的稳定性没有影响,而对闭环系统的稳定性有很大影响,提高刚度可增加闭环系统的稳定性。
3.机电一体化系统有哪些设计方法?分别举例。
A.取代法,如用电气调速系统取代机械式变速机构等;B.整体设计法,如某些激光打印机的激光扫描镜;C.组合法,如设计数控机床时使各个单元有机组合融为一体。
4.转动惯量、刚度、阻尼的折算公式。
转动惯量:T∑=Jw 单个轴T∑=J∑*w任意轴
阻尼:T阻尼=CwT阻尼=C∑*w
(3)输出轴的转角误差最小原则:A.从输入端到输出端各传动比按照前小后大原则排列;B.应减小传动级数;C.使末级齿轮的传动比尽可能大,制造精度尽量高。
13.如何设计齿轮传动机构间隙输出轴转角误差。
A.应减小传动级数;B.从输入端到输出端各传动比按照前小后大原则排列;
C.使末级齿轮的传动比尽可能大,D.末级齿轮制造精度尽量高。
5、谐振频率:当外界的激振频率接近或等于系统固有频率时,系统将产生谐振而不能正常工作。
6、间隙:使机械传动系统中间隙产生回程误差,影响伺服系统中位置环的稳定性。
7.低速爬行产生的原因。
1进给传动系统的刚度K越小,越容易产生爬行;
2静摩擦力与动摩擦力之差,差值越大,越容易产生爬行;
3摩擦力曲线为副斜率,容易产生爬行;
刚度: ∑
5.为什么要尽可能缩短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传动链,举例说明缩短传动链的三种方式。
(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传动链还需满足,小型、轻量、高速、低冲压振动、低躁声和高可靠性等要求;从能量消耗和可靠性的观点来看,应尽量缩短……)
传动链刚度、转动惯量和阻尼比对伺服系统的影响,应尽量缩短传动链
缩短传动链的三种方式:A.伺服电动机;B.直线电机;C.电主轴。
1.机电一体化的定义。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从系统工程观点出发,应用机械、电子、信息等有关技术,对它们进行有机的组织和综合,实现系统整体的最佳化。
2.简述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组成:A机械本体、B动力单元、C传感检测单元、D执行单元、E驱动单元、F控制及信息处理单元这六部分组成。
4、执行单元:根据控制信息和指令在驱动单元的驱动下完成所要求的动作。
5、驱动单元:在控制信息作用下,在动力单元的支持下,驱动各种执行机构(执行单元)完成各种动作和功能。
6、控制及信息处理单元:将来自各传感器的检测信息和外部输入命令进行集中、存储、分析、加工,根据信息处理结果,按照一定的程序发出相应的控制信号,通过输出接口送往驱动单元和执行机构,控制整个系统有目的地运行。
16.测量放大器的特点。
测量放大器有以下特点:放大电路具有很高的共模抑制比,以及高增益、低噪声和高输入阻抗。
17.程控放大器的功能及工作原理。
功能:希望利用计算机采用软件控制的办法来实现增益的自动变换,这种功能的放大器就叫程控增益放大器。
工作原理:通过改变4052(模拟开关)的D1的值来改变AD521放大器2脚与14脚之间的外接电阻的办法来实现增益控制。
各成分的功能如下:
1、机械本体:使构造系统的各子系统、零部件按照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关系安置(装配连接)在一定位置上,并保持特定的关系。
2、动力单元:按照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控制要求,为系统提供能量和动力以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3、传感检测单元:对系统运行过程中所需要的本身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参数及状态进行检测,并转换成可识别信号,传输到信息处理单元,经过分析、处理后产生相应的控制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