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矿石定价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铁矿石定价从长协到指数的前世今生
2011-08-08 13:43
铁矿石长协价格年度谈判的背景及发展历程
铁矿石长协谈判有近百年的历史,而铁矿石国际贸易是随着日本钢铁工业的蓬勃发展和贸易全球化而日渐成熟的,并在80年代初逐渐形成了特定的交易惯例和价格机制??年度定价长协机制。在1950 年以前全球铁矿石资源供应充足,交易方式以现货交易为主;20 世纪60 年代,钢铁工业快速发展的日本由于国内资源贫乏而成为澳大利亚铁矿石资源的主要买方,双方为了加强合作开始签订短期合同,并在60年代后期逐步发展为长期合同,铁矿石量和价都锁定10-20年;20 世纪70年代,欧美借鉴日本经验大量利用进口铁矿石和签订长期合约,导致国际市场上的铁矿石供需日趋紧张,铁矿石出口国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在1975 年成立了铁矿石输出国组织,增强了谈判力量并改签长期合为短期合约。
铁矿石长协定价机制决定年度铁矿石价格的谈判开始于1980年(1981财年),此后谈判机制逐步稳定并延续了近30年左右。其框架是:铁矿石供需双方长期协议“定量不定价”;价格一年一谈;确定“首发价”后,其他矿山公司和钢厂进行确认跟随。在长协合同中定死了供货的数量或采购的数量,期限一般达到5~10年,甚至达到20~30年。根据惯例每年第四季度开始,由世界主流铁矿石供应商与其主要客户进行谈判,决定下一财政年度铁矿石价格,价格一经确定,双方则依照谈定的价格在一年内执行。铁矿石需求方中的任意一方与铁矿石供应方中的任意一方价格达成一致后则谈判结束,国际铁矿石供需双方均接受此价格为新财年的价格。这一谈判模式即“首发-跟风”模式;且计价基准为离岸价,同一品质的铁矿石各地涨幅一致,同一类型各品质铁矿石涨幅一致,即“离岸价、同涨幅”。
铁矿石长协年度谈判机制的出现与变革都是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的,在当时的背景下,年度定价机制对双方都有利,对主要买方日本来说年度定价合同有利于稳定货源与钢厂的生产计划;而处于发展阶段三大矿山而言,年度合同能够使其在年初就获得银行的贷款,有利于其快速发展。而最终形成年度长协价格谈判机制的理由如下:其一,铁矿石用途的唯一性(只能用于钢铁厂)使得矿山致力于与钢厂建立稳定的、长期的合作关系;其二,双方的长期合同对于矿山项目投资方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稳定的销售市场让矿山投资方面确信其投资能获得良好回报;其三,对于钢厂来说,钢铁生产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需要得到了稳定的铁矿石供应渠道,而且长期稳定的数量、价格有利于保持铁矿石库存水平的最优化;其四,比较稳定的钢材生产成本,也便于钢厂制定钢材的出厂价格,保持比较稳定的利润水平。在中国没有参与长协谈判以前,世界铁矿石供需情况总体上比较稳定,矿山的供应和钢厂的需求变化不会过大,价格的波动幅度也就相对较为平缓,因此这一模式受到了钢铁企业和矿企的双双青睐。
传统的铁矿石年度长协谈判主要在全球三大铁矿石生产商和全球各大钢铁企业之间举行。在中国采购崛起之前,世界铁矿石长协谈判是三大矿山和日韩美欧几家大钢厂之间势均力敌的垄断博弈,这些钢厂和矿山之间彼此还有交叉持股。根据传统的谈判习惯,国际铁矿石市场分为亚洲市场和欧洲市场。其中亚洲以日本的新日铁和韩国的浦项为代表,在欧洲以德国阿赛洛为代表与世界铁矿石主要供应商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力拓以及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分别确定亚洲市场和欧洲市场铁矿石产品价格。作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2003年底(2004财年度谈判)宝钢作为中国钢企代表加入到了铁矿石谈判的队伍中来,而宝钢的加入以及中国对铁矿石的巨大需求量逐渐成为改变铁矿石长协谈判格局的因素之一,这一内容我们将在后文中详细分析。但纵观中国参与铁矿石长协谈判后这几年的谈判结果可以发现,不论中方如何辗转腾挪,都很难将三大矿商逼
超速发展期的同时也带来了对铁矿石的大量需求,并导致了对进口矿的依存度逐年攀升,这也成为中国加入铁矿石年度长协谈判的原因。据海关统计,1990年国内铁矿石进口量仅为1419万吨,1995年进口铁矿石为4115万吨,至2002年增长为11149万吨,年均递增18.7%;2003年我国矿石进口量达到1.48亿吨,成为世界第一大矿石进口国,铁矿石也成为中国外贸进口数量最多的货种;到了2009年国内进口铁矿石的数量达到了6.28亿吨的历史峰值。2000年国内进口铁矿石占全球铁矿石海运贸易的16%;2009年国内进口铁矿石占全球铁矿石海运贸易的达到了68%,占国际干散货海运贸易总量的13%。
不过中国铁矿石需求市场与欧美和日本市场相比有一个很大不同之处,即存在两个市场??协议矿市场和现货矿市场。由于国内中小钢厂拿不到全球主要矿山的长协矿份额,所以滋生出一个中国独有的现货矿市场,而且“越长越大”,而现货矿市场的大规模发展成为影响到长协谈判机制破裂的诱因之一。在2004年以前,中国铁矿石现货交易虽存在但规模较小,而且价格低于长协价;而在2004年之后现货市场规模逐渐膨胀,到2009年交易量已超过3亿吨,占中国铁矿石总进口量的60%,同时长协矿和现货矿的价差逐步凸显。这也使得国内铁矿石倒卖渔利的现象严重,大量协议矿成为被倒卖的对象,三大矿山作为供应方当然垂涎于现货市场所获得的高利润,因此也一直在寻找打破长协框架的方法。在2005年度的谈判中,必和必拓就已基于“到岸优势”提出“运费加价”的问题,虽然该要求最终没有达成协议,但在共同声明中有一个共识:今后将进一步商讨完善矿价定价机制。在2008年度的谈判中,澳矿终于实现了“运费加价”的要求,这次谈判虽然尚在传统机制框架内,但被业内视作“撕开了定价机制改变的一个口子”。
2008年金融危机的到来终于给予了三大矿山期盼已久的打破长协议体制的机会(或者说是借口)。金融危机使得全球钢铁业需求萎缩,中国钢铁企业当然也在劫难逃,钢铁产品需求的萎缩直接导致了铁矿石需求量的大幅下降,而铁矿石现货价格更是因此一落千丈,远远低于当年协议矿的价格。现货矿与长协矿价差的翻转使得不少中国钢铁企业开始拖延进口长协矿,转而购买价格更低的现货矿,也即三大矿山所指责的中国钢厂“违约”,国内钢厂与三大矿山之间的价格矛盾逐渐开始显性化,这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日照钢铁被诉“违约”而遭遇1.14亿美元天价“罚单”的事件。因此继2008年力拓率先打破了“首发价-跟随”的长协年度谈判惯例后,2009 年中国方面则同样没有执行“跟风”的规则,即不承认日韩接受的33%的跌幅,并与三大矿山之外的FMG 达成新的协议。2010年铁矿石价格的持续上涨使得谈判双方僵持不下,近几年来积累的问题终于集中爆发,三大矿山也就铁矿石定价“长协改短约”形成统一战线,持续了近30年的铁矿石年度定价机制终于土崩瓦解。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铁矿石长协定价机制转变的偶然性中存在着必然性,新的全球钢铁业供需格局必然要求新的铁矿石定价机制与之相匹配。
铁矿石长协价格谈判破裂的根本原因
决定价格变化最根本的因素还是供求关系的变化。维持将近30年的传统铁矿石定价机制,是在全球钢铁业和矿石供求相对平稳的时期确立的;而随着全球铁矿石市场供求格局的不断变化,供需双方的实力已经明显不均衡。供给方的垄断地位决定了三大矿山对铁矿石价格具有较强的操控权,而需求方的相对分散决定了其弱势地位。供需双方实力平衡的局面被打破,而供方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必然会要求对以前的定价机制进行修订,这是铁矿石价格长协谈判破裂的根本原因所在。
从供给方来看,2009年全球铁矿石产量达到22.13亿吨(湿吨,原矿),其中淡水河谷、力拓、必和必拓分别占比16%、10%、7%,扣除中国生产的8.8亿吨原矿(基本在国内消化,出口很少),还剩余13.33亿吨,这其中三大矿山占比超过50%,可见三大矿山在产量上占有绝对的控制权。再从与铁矿石谈判价格密切相关的全球铁矿石贸易量来看,进入21世纪以来,三大矿山的铁矿石出口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08年一度逼近6亿吨,占全球海运量的比例最高也逼近70%;2009年三大矿山纷纷压缩了其自身产量,导致这一数值与比例有所减少,但依然没有改变其垄断的地位。供给方的强势决定了铁矿石价格在很大程度上被供方操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