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纪录片的跨文化差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纪录片的跨文化差异

种晖高宏

由于在语言符号的编码、思维逻辑的方式、宗教文化的传承以及个人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国内和国外的纪录片在制作理念、表现手法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中外纪录片在国际纪录片创作、交流、认同上出现一些不可避免的碰撞,科学心理学之父冯特和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等对民族跨文化的研究往往是以语言、神化、风俗和艺术四项内容作为指标,而中西方在纪录片创作、欣赏和交流中集中体现的差异主要在创作的价值取向和语言运用上。

目前,被纪录片界普遍公认的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纪录片大多是英国的BBC广播公司纪录片部与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出品的节目,这些节目在我国近年的引进项目中占有相当的比重。笔者从事引进节目的翻译与编辑工作多年,以下就这两家出品的经典纪录片与国内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纪录片(含专题片)作品进行跨文化的对比分析,涉及节目诉求的理念、中英文的语言表述方式、推动情节转换的语言机制以及结构方面的差异、受众的欣赏心理差异等等。

一、中外纪录片在诉求理念上的差异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各国的历史、自然、地理、文化、人以及相关

的事件都是中、外纪录片描绘的对象。

在我国,涉及政治、历史的纪录片通常带有较为浓厚的主观色彩。随之产生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纪录片形式——专题片。关于专题片与纪录片的界定问题,在国内纪录片界有很多争论,但大致统一于一个相对较为通俗的概念,即:专题片是一种主题先行的纪录片形式。而广义上的纪录片是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相对客观的记录。

在主题先行的情况下,国内纪录片的制作者在创作前就已经为整个纪录片定下某种情感基调。这些感情色彩使节目在选取题材、撰写解说词等方面具有某些倾向性,这种倾向在制作完成的纪录片中可以清晰地反映出来。如在《话说长江》、《话说运河》、《长白山四季》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依恋的专题类纪录片,这类专题片在中国的纪录片制作和播出环节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并且一度主导着中国纪录片的发展方向。

国外纪录片及其主流市场遵循着广义纪录片概念——对自然、地理和人类社会进行相对客观的纪录。从20世纪20年代初,弗拉哈迪在北美阿拉斯加因纽特人居住地拍摄的《北方的纳努克》是目前占据着全球市场巨大份额的自然影片,这部影片以及他拍摄的诸多人物类纪录片往往通过对生动、特别和典型的素材选取,加上对当事人的追忆等“让事实说话”的方式,使观众自然而然形成对某事、某人的理解和看

法。

应该指出的是,源于西方的以自然界的生态环境和动、植物为拍摄对象的纪录片,一度被我国影视界演变为科教片,被赋予了纯粹科学的观念。然而,国外的自然影片并不是单纯地推介某种科学观念,而是对于自然界和动物本身给予了更多的人文关怀。因此,这类节目也应该是地道的纪录片。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是:在对某种动物的称谓上,不用it,而是用she或he来描述;当它们组成家庭的时候,雌性和雄性被称作“母亲”和“父亲”等。

二、中外纪录片在叙事结构上的差异

纪录片的叙事结构与解说词写作文学结构密不可分。国内外纪录片解说词都基本上采用记述文的结构方式。但由于两者在文学理念方面存在差异,使各自的解说词在结构方面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差异。这种文体的差异影响到其纪录片的叙事结构。

在汉语写作中,“凤头”“豹尾”是作者的普遍追求。《文心雕龙》里就有“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的说法。这种思维方式一直影响着国内纪录片解说词的创作,并且左右着纪录片本身的结构。

比如:系列片《话说运河》的开头是由“人”字的联想来引入节目的:

“我们从地图上粗略地看,长城跟运河所组成的图形是非常有意思的,它正好是我们中国汉字里一个最最重要的字眼——人,人类的人,中国人的人。你看,这长城是阳刚、雄健的一撇,这运河不正是阴柔、深沉的一捺吗长城和运河是中国人为人类所创造的两大人工奇迹。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以如此巨大的代价,在如此辽阔的中华大地上书写这个人字,它又是何等可敬可畏,可歌可泣的事业呢说来话长了。”

又如:在《雕塑家刘焕章》的结尾:“假如你要寻找刘焕章的家,那是太容易了。你不必记住门牌号码,……因为在他家的窗户外面,长年累月摞着那么多怪里怪气的大树桩。那么,刘焕章在不在家呢你听——”(深沉的劈木、凿石之声,一直延续到本片结束)。

国外纪录片的结构与其记述文的平铺直叙相似。它强调结构的逻辑性与系统性。首先,开头段落普遍采用综述:对系列节目中各个部分内容的概括性描述;对某一特定事物、事件的特征或本质的描述。而后,将各个部分和细节层层展开,详细叙述。结尾是最简单的总结性概述。

如六集系列节目《南美野生世界》是这样开头的:“南美洲是一片奇异的大陆。这里有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在亚马逊河流域,有着世界上最宽广的河流,以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这里还有世界上最干燥的沙漠——阿塔卡马沙漠。在这座沙漠的近旁,则是世界上最富饶的海洋之一。南美洲还有多得难以计数的物种……,无论

你到哪里,都能见到异常多样的生命形式。”

从这段综述中,观众们可以预感到《南美野生世界》这部自然影片将对安第斯山、亚马逊河、亚马逊雨林、阿塔卡马沙漠等地的自然生态和野生物种分集讲述。

三、中外纪录片解说词在遣词造句上的差异

修辞上的不同偏好,与中、西方文化的传承具有极深的渊源关系。国内纪录片解说词的写作方式,很大程度上沿袭了其文章的创作传统: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类事实的细节,着眼于使用各种修辞手段在文学语言方面进行描绘,并希望通过此类描述抒发情感。国内解说词追求“文似看山不喜平”的写作风格,充满激情的解说词使播音员语音、语调抑扬顿挫、铿锵有力。

中国历史悠久的古诗词文化也被引用到解说词创作中。如在《长白山四季》这部电视散文体的纪录片中作者用“几处早莺争暖树”和“叶底莺鹂一两声”的诗句来描述早春季节悦耳动听的鸟叫声。

而“借用”和“比喻”等书面语中常见的修辞方法也广泛运用于解说词中被用来阐述观点、抒发情感。如《为了民族的昌盛——世界50亿人口日特别节目》中为表明人口膨胀在不知不觉中给人类社会带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