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人性向善论及其对当代德育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的人性向善论及其对当代德育的启示摘要:台湾学者傅佩荣将孟子的性善论解读为人性向善论,并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和现实依据及人性向善论的内涵。
孟子的人性向善论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哲学思想,对当前的道德教育具有巨大的启示作用。
可以从自我教育的实施,学校教师的外在引导,良好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营造几方面来激发出人性内在的向善之力量,形成道德教育的合力,使道德的影响作用发挥最大的效力。
关键词:孟子;人性向善论;德育
中图分类号:b2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1-0137-02
一、孟子人性向善论的内涵——心之四端
孟子认为,人和禽兽的区别只有一点点,他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有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并非行仁义也。
”仁作为四德之一,是心之四端之一——恻隐之心的扩充。
人具有潜在的向善的可能性,他把这种可能性称为“端”,人心有四端,这是善的萌芽。
一个人区别于动物的地方也在于人有这心之四端,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
傅佩荣认为,人有这四种心,并不代表人性本善。
“本”可以理解为本质,是静态的。
但实际人并不是从一出生就有善的想法表现
为善的行为。
比如刚出生的婴儿都会找奶吃,这是一种先天性的条件反射,但是婴儿每隔三四个小时就要吃奶,母亲照看婴儿会非常累。
这个时候如果婴儿有孝心应该为母亲着想,不要总是哭着要吃奶,但是婴儿的意识并没有发展到这个程度,并且婴儿如果这么做了自己也会饿坏。
所以人之初,性非本善,而是人听善话,做善事,心里面自然觉得喜欢,内心的力量就会像江河决了口一样没有什么东西能真正挡住,这就叫做人性向善。
正如孟子所说:“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
向善是动态的,它进而表现为一种适当的行为,它可以通过人与人之间的适当关系实现。
儒家认为真正的善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适当关系。
从父母开始,到所有的人,我们都应与之以适当的关系。
这种关系不一定会实现,但是一旦实现,也就是做到了善。
这是性善是人性得以充实的条件。
二、人性向善论对当代德育的启示
教育不仅传授给受教育者知识,开发其智力,更加重要的是培养其生存与创造能力、情感态度、信仰和价值观,使其不断追寻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使人学会创造自己的成功和幸福生活。
这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层面的“教”,更强调价值层面的“育”。
教育是要把人的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其成为一个完善的人;是要使学习者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
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多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这段对逆境作用有很好诠释作用的话,反映了道德修养中一条规律,即逆境中不断磨砺和提高自己的意志与道德品质,是造就有作为的人的必备条件。
孟子的人性向善论所蕴涵的道德哲学思想,对当前道德教育和道德文明的建设,仍然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并且他提出了一整套有关为善之道的理论,他的为善思想主要是围绕人的心志展开的。
(一)自我教育的实施
在道德教化的过程中,孟子强调自我教育的实施,强调自我的修养。
1.内在的省思。
孟子认为,善需要省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
他十分重视思的作用,“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
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此天之所与我者。
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
”思是人开启内心向善能力的钥匙。
内在省思就要做到内心感受要真诚。
孟子说:“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
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
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
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
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
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这首先从每个人面对的复杂的社会关系入手,由外层推及内层,由他人推及自身,由外表推及内心,层层递进,环环紧扣,说明人为什么要真诚。
从自身和内层来讲,需要最先做到的是自己对父母要真诚,真诚的孝顺,真诚的善待父
母,这样父母才会对自己好。
接下来,要做到真诚,就需要明白什么叫善,人性向善,一个人明白了善是什么,也就知道了自己的人性。
想做一个人格高尚的人,外在的一切都不需要,只要反省自己,做到完全真诚,心中坦荡,孝顺父母,对朋友讲信用讲道义,工作负责,就会快乐无比,乐莫大焉。
2.善存养于扩充。
思的目的在于将丧失的本性找回来。
孟子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舍其路而弗有,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放心之后便需要存心,继而涵养心。
孟子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存心之道在于存之于仁、礼,仁人爱别人,有礼的人恭敬别人。
“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
出入无时,莫知其乡。
’唯心之谓与?”心需要时时涵养,否则没有东西不会消亡。
那么,如何做到养心?这就需要寡欲和扩充,“养心莫善于寡欲。
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把心的四种萌芽扩充起来,足以安定天下,否则连赡养父母都不行。
可见,善的存养过程存乎一心,从用心、存心、求放心、养心以至于尽心,为善的途径乃是尽心之道。
3.浩然之气的培养。
孟子认为,自己一生最大的心得是浩然之
气。
善于培养浩然之气,内心就会充实圆满,快乐无比。
真正的快乐不是靠别人给你的好处换来的,而是要从内心决定做正当的事,配合人性的要求来得到快乐。
孟子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浩然之气可以用“直”,也就是用真诚来培养它,这种正气培养出来之后,人到任何地方都可以走得通,可以活得安稳,活在当下,活在今天,问心无愧;并且内心有力量,感觉生命没有任何亏欠。
浩然正气是集义所生,是由修持仁义而得来,并且只有将义与道配合起来,它才能得以巩固、持久、广大。
4.沟通和社会规范的遵守。
首先,对方期许要沟通。
我们在人际交往中需要注意对方和自己的关系,重视对方的期许。
就孝顺来说,孟子认为,“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舜的伟大在于他五十岁的时候还在思慕父母,这就是所谓的孝顺。
父母一般对子女的期望都很高,而没有人可以保证自己有多么的成功,那没办法,但是起码我们要想办法孝顺。
对父母有孝心就足够了。
反之一个人如果连父母都不孝顺,那这个人就不算是人了。
其次,社会规范要遵守。
社会规范代表的是社会上的共识,比如风俗习惯和法律法规,这些要尽量地遵守。
不遵守这些,会引起别人的侧目和批评,有好的心不见得达到好的效果。
(二)学校教师的外在引导
1.教师言传身教。
儒家的基本教育原则在于“道之以德”。
儒家道德教育首先要求统治者和教师的道德水准。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道
之以德的思想,他认为,“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其身正而天下归之”,都要求教育者以身作则,通过身教言传来达到教育的目的,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
尊重别人的前提是要求自己,道德教育者只有首先要求自己做到了做好了,才会尊重他人;改进教育方法的前提是认识到教育方法的不足,道德教育者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才会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建议,真正改进教育方法才能使道德教育有所提升。
2.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具体措施。
首先,因材施教。
孟子在教学方法上说的很具体,他在道德教育中特别注意个体的差异性,依据受教育者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他总结出五种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个体分别进行教育。
孟子认为,教育要因时、因地、因事进行,并且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确定自己的施教方法。
孟子的道德教育具有很鲜明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他的教育方法将普遍性原则和特殊性原则相结合,这体现了儒家人文思想并非抹煞个体来发展群体,而是在群体中发现和界定个体。
其次,启发诱导。
孟子说:“有如时雨化之者”,润泽点化。
孔子强调启发式教学,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孟子所说的及时雨。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小时候读书,老师讲很多大道理或者我们没有亲身体验过的道理,就听不懂。
要等到自己需要的时候,对这些道理的学习效果才会好。
(三)良好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营造
孟子很注意学习的环境。
他从“岁凶”与“岁富”两种不同的
环境对人的影响出发,论述了不同的环境对人的道德品行所产生的不同影响;又举了牛山上的树木如何失去繁茂的例子,形象地说明了人之所以丧失掉善心是因为外界的不良环境对人性的长期影响、感染的结果。
1.良好家庭环境的营造。
《韩诗外传》里有这样一个故事,讲孟子开始读书的时候,有一次他在家里背书,突然间停下来了。
当时孟母正在织布,问他为什么停了下来。
孟子说他忘记了背书的内容。
孟母听到后一下子剪短了正在织的布匹。
这样做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布匹剪断后就需要重新上机器,非常麻烦。
孟子见母亲这样做吓了一跳,母亲这时对他说,以后你读书读到一半停下来,我就把布匹剪断。
孟子听了非常惭愧,他意识到母亲织布养家非常辛苦,自己却不专心读书。
从此之后,他常提醒自己,读书一时一刻也不能松懈。
由于孩子接触的第一个小社会就是家庭,无论在先入为主的基础作用方面,还是在物质和情感方面,学校和社会给予孩子的提供都没有办法和家庭比,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德育的影响都更具有深刻性。
因此,家庭成员之间需要营造融洽和睦的家庭关系,家长和孩子之间应该彼此和谐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家长也需要运用好的家庭德育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以身作则,讲究科学的家教方法,将良好的道德准则和道德品格传给孩子,正确指导和帮助孩子健康全面的成长。
2.良好社会环境的营造。
孟母三迁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孟子的母亲正是看到附近的社会风气对孩子巨大的影响,才搬了三次
家,最终为孟子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孟子又说过,“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
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经济繁荣丰收的时候,年轻人就会好吃懒做;经济萧条、收成不好的时候,年轻人就会凶暴,做出很多不好的事情。
所谓的收成,也就是指外在的形式。
外在的形势会影响到人,有时候让人做出错误的判断,产生错误的行为。
因此,加强德育环境的建设,营造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对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素养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
23-36.
[2]杨伯峻.孟子译注·告子上[m].北京:中华书局,1960.
[3]傅佩荣.向善的孟子[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1.
[4]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r].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213.
[6]周艳.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及其现代德育价值[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31.
(责任编辑:石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