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传统的用人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史研究・(《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0年第4期)浅谈中国古代传统的用人思想

林贻瑞

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用人问题,“得士者昌,失士者亡”,已成共识。但在选择人才的标准方面,不同的君主却有不同的看法。

一、任人以德

宋朝的司马光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他说:“取士之道,当以德行为先,其次政事,其次艺能。”他的《资治通鉴》开篇就详述了三家分晋的历史。春秋末期的晋国由范、中行、智、韩、赵、魏六家大夫执政。在选择接班人时:“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

“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而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这说明无恤能谨守先人训戒,这就是古人所重视的孝道,赵氏以德为先,弃长立幼,以无恤为后,是为赵襄子。智氏恰恰相反。“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惠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凌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智宣子以才为重,没有听从智果的劝告。智伯嗣位后,骄横无礼。一次在兰台的宴会上侮辱韩康子及其相段规。家臣担心这会引起事端。他说,“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能兴之?”一次,他侮辱赵襄子。赵氏家臣无法忍受,提出要去刺杀智伯。赵襄子说,我父亲立我为后,是希望我能为国家忍辱含垢,而不是去刺杀别人。没有接受家臣的意见。周威烈王二十年,智伯向韩、赵、魏三家各索取一个万家之邑。韩、魏为其威势所劫,勉强从命。赵氏不从。智伯率韩、魏二家进攻赵氏,赵氏逃入晋阳。三家军队围城,决晋水灌城,城不浸者三版,城内臼灶生蛙,悬釜而炊。智伯巡城时对韩康子、魏桓子说:“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之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也。智氏家臣 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浸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明日,智伯以 疵之言问韩、魏二君,二君自然极口否认。二人离开后, 疵入内责问智伯:“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端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改, 疵遂请求出使于齐以逃命。赵襄子在危亡之际让张孟谈以“辅车相依,唇亡齿寒”之理说服韩、魏二君与赵结盟。智伯同宗智果见到张孟谈,立即告诉智伯:“二主殆将有变”。因为他见到赵襄子的谋主张孟谈在赵氏将亡的情况下,还是“其志矜,其行高”,而韩魏二主“色动而意变”。并且提出“杀”与“亲”两条对策。智伯不听。智果言之不从,只好改姓辅氏而出逃了。很明显,以智伯之才,辅以智果、 疵,本不至于亡国破家。但由于智伯有才无德,见利忘义、贪婪无厌。结果,“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韩

魏翼以击之。襄子将卒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漆其首以为饮器。尽灭智氏之族。”可见,智伯灭亡原因在于有小人之才而无君子之德。司马光曾言:“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这些话痛切地指出有才无德的小人的得志将会给国家人民造成的巨大危害性。孔子曾说过,小人所考虑的只是个人的得失,权力、金钱等等东西。没有得到时,只怕得不到;拥有这些东西时,一心只想永远占有它。有了这种患得患失的思想,就

《史记・李斯列传》记李斯百般钻营,当上了客卿。当秦王没有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干不出来。

发布“逐客令”时,他上了著名的《谏逐客书》,阐述人才在统一天下中的决定性作用,使秦王收回成命;当秦王赞赏他的同学韩非的才能时,他恐怕自己前程受影响,伙同姚贾谋害了韩非;当秦王统一天下时,他或以财物贿赂、离间诸侯君臣间的关系,或以利剑行刺诸侯的名臣良将,或以军队进攻,智计百出,终于协助秦王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秦王朝,他自己也成了秦的丞相。一人之下,万民之上,他所想得到的全都拥有了,这时他所要做的事就是保住它。他的儿子李由为三川太守,告归咸阳,百官长前来祝寿,门庭车骑以千数,这时他所担心的就是“盛极则衰”。当秦始皇巡行天下暴死沙丘时,遗令公子扶苏“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赵高企图篡改诏书,杀害扶苏、蒙恬,以胡亥为二世皇帝。李斯明知这是“亡国之言”,而且他也有力量阻止这个阴谋,但是当赵高以个人得失游说他时,患得患失,持禄固位的思想使得他一边流下了眼泪,一边却参与了这一阴谋。不久,赵高在一场新的权力角逐中害死了李斯。

儒家尤重德行,孟子重视培养人的浩然之正气。当景春问他,公孙衍、张仪“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难道不是大丈夫吗!孟子立即反驳,认为真正的大丈夫应当是“威武不能屈,富

“黔娄布被”,“曾子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而绝不是那种为个人的权力富厚而孜孜以求的人。

易箦”的典故都歌颂了这种思想。

二、唯才是举

曹操是这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在三国鼎立,政治、经济、军事斗争空前激烈的情况下,他急需大批人才。建安二十三年,发布《举贤勿拘品行令》,提出“唯才是举”的口号。强调“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阵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曹操听说丁仪(字正礼)有才,要曹丕将女儿嫁给他。曹丕说:“女人观貌,正礼目眇。”后曹操辟丁仪为掾(属官),与丁面谈后说:“丁掾好士,即使其双目俱盲,尚当嫁予,何况但眇,是儿误我”。他确实也搜罗了一批文官武将,从而为统一北部中国储蓄了人才资源。封建国家的家天下性质决定了“唯才是举”路线具有极大局限性。一是对君来说要做到唯才是举,他自己就必须具有雄才大略,始终能指挥得了、笼络得住这些人才。就以曹操来说,他就是一个超群绝伦的文武全才,但对于比自己聪明或自己控制不了的人才,却也是毫不犹豫地加以杀戮。如崔琰原是曹操谋士,后来崔对曹操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就说曹操进封魏王不满,就被赐死。再如杨修,命运亦然。

“持法峻刻,诸将有计画胜出己者,随以法诛之”。二是从臣的方面来说,要找到一个“明君”,实属不易。汉代的张良就觉得自己讲的道理别人都听不懂,只有刘邦能理解。曹操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不过,尽管你才气横溢,可是在该傻的时候还是要傻。宋初有个太尉党进,苏东坡之所以称之为“腹负将军”,是因为有一天,大雪纷飞,他酒足饭饱,觉得太热了,连说:“今年天气不正。”冷得发抖的士兵告诉他:“小人此处颇正。”醉饱之余,他摸着大肚皮说:“我不负卿。”士兵告诉他:“将军不负腹,可是腹负将军。”笑他笨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