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智慧与身心修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智慧与身心修养

修养”是中国文化几千年的一贯传统,先秦诸子百家中有关“修养”的理论非常丰富。

诸子百家:儒家:孔子道家:老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

一、何谓“国学”?

古人没有“国学”的概念。

他们认为,学问不是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服务的;而是为一切可能意义上的人,为全天下服务的。

(一)“国学”概念的形成

源于日本:日本明治维新后出现了“国学”,其概念带有强烈的中心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情绪。

引入中国:甲午战败后,中国人到日本学习,将“国学”概念引入国内,从而被广泛接受。

“国学”概念的提出使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区别开来。所谓“国学”,即中国固有的学术,或研究中国固有学术的学问。

(二)“国学”的几种概念

1泛指中国传统文化

从这个角度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气功、太极、京剧、黄梅戏、书法等似乎都可以纳入“国学”的范畴。

泛指的意义专家:一般不认可民间:较为认同

2以儒、道、释为主体的中国古代学术

影响较大的概念:基于中国过去传统学术思想的观念,将“国学”理解为以儒家、道家和佛家为主体的中国古代学术。

3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学术思想

狭义的概念: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同时将诸子百家的学问看成是依附于儒家思想的边缘学问。

马一浮:国学是以六艺或经学为核心的学问。

章太炎:国学是以“经史子集”为核心的古代学术思想体系。

方克力:国学是“经史子集”及其相关的学问。

钱穆:国学指几千年来中国古人思想学说和体系的总称。

二、何谓“修养”?

(一)从文字学角度进行分析

先秦时期并没有“修养”一词,只有一些跟其意义相近的概念。

修”字打头的词:修身修己

养”字打头的词:养身养气养性养勇

1.“修”说文解字:“修”是形声字,该字下面的三撇在甲骨文中指头发、发须。

因此它的本意是指,把头发梳理得很整齐。

2.“养”“養”,形声字,从食羊声。上面是个羊,羊年的“羊”,代表它的读

音,下面是繁体字食物的“食”。“养”的本意是以食物来供养。

3.“修”和“养”的区别

“修”和“养”的区别在于:“修”是一种强制性的人为改变;而“养”是尊重事物成长规律和法则,循序渐进、因势利导的一种改变。

4. “修养”的含义

均指对对象的一种改变,但改变的方式和方法有很大的区别。

“修养”,是指对人的改变,既包括强制性的、人为的改变,也包括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充分尊重和理解自身生命成长的法则、规律。

(二)从思想史角度进行分析

1.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儒家经典《大学》是一本以“修养”为核心的书,该书在讲“修身”时,曾引用了《诗经》中的一句话——“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比喻君子修身养性的过程。

朱熹借鉴该观点,指出“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皆言其治之有绪,而益致其精也。”

朱熹认为所谓的“修养”,就好比是加工一个人的人格和行为方式,需要反复地切割、打磨和修理。

2. “治气养生之术”

荀子在《修身篇》里面提出来的“治气养生之术”。荀子的“修身”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修养”,指的是治气和养心。

治气养生之术;“治气”是指一个人的性格气质要进行改变。“养心”是指如果一个人的心理世界、精神世界出了问题,要擅于治疗它,滋润它。

三、“修养”的必要性

(一)气质之偏“气质之偏”指的是,每个人的性格、考虑问题的偏好、癖好有所不同,而这种偏好或癖好可能具有片面性,会给自己带来某种负面影响。(二)心理疾病

所谓“心理疾病”,就是人的心理不健康。一项调查表明,中国职场员工患有比较严重心理疾病的人数占到了25%左右。

中国每年自杀的人有60多万,是世界平均自杀率的三倍。

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个人的特殊经历:家庭环境、成长环境、个人情感的失败、事业的失败、学业的打击。

医治心理疾病,最好的心理医师是我们自己。从养心的角度来讲,“修养”就是让人的心理从有病的状态得到滋养,让本来不健康的心理得到正能量。

假如我们愿意彻底地冷静下来,自我反省、自我分析,我们就能找到医治自己心理疾病的最好办法。这就是古人所讲的“养心之道”。

(三)环境压力

生活在高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着严峻的压力和挑战。

在过于急功近利和浮躁的社会面前,我们容易迷失自己。

“修养”的重要性在于,让我们暂时放慢脚步,在忙碌的环境中安静下来,好好面对自己;让我们在泰山压顶般的挑战面前,保持一颗冷静的心。

(四)贪婪之心

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可能会因疏忽、麻痹,环境的误导等导致对自己或他人认识不足,从而在生活和工作中,暴露自己的贪婪之心,并在无意中伤害到他人或自己。

修养,最重要的功夫就是“自省”和“慎独”。假如我们对人性的堕落、丑陋看得更深刻,也许在跟别人发生冲突的时候,会更加清醒、理智地去面对问题。

古人讲“修身”理由;儒家经典《大学》当中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修养是决定我们人生是否活得幸福、精神是否保持健康、生命是否实现自身意义与价值的前提条件。

四、“修身”八条目

出自儒家经典——《大学》:格物、诚意、致知、齐家、治国、正心、修身、平天下

(一)外王

“齐家、治国、平天下”属于“外王”。

所谓“外王”是在外部世界取得了公认的成就或得到了他人的认可与好评。

外王的“王”字,按照汉代学者董仲舒等人的解释,上边一横代表天,下边一横代表地,中间一横代表人,所以“王”字贯通天、地、人。

什么叫做“贯通天、地、人”?如果你的所作所为不仅让自己得到了幸福和快乐,也让全世界或者说所有跟你行为有关的那些人和对象能够从中受益,就是“贯通天、地、人”。

(二)内慎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相当于“内慎”。

格物指研究事物。

致知“知”通“智”,指获取智慧。

诚意指意念、动机的一种诚实、实在。

正心指端正自己的心态。

修身可以指以上四个条目的总称。

王阳明曾说过,“八条目者一条目也”

《大学》中“修身”的八个条目是指一种逻辑上的层次关系,它们之间是层层递进的概念。

五、“修养”的九大范畴

守静、存养、自省、定性、治心、慎独、主敬、谨言、致诚

方朝晖在《儒家修身九讲》一书中,结合现代人的实际情况对古人“修身”的思想进行了探讨,并概括出“修养”的九大范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