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智慧与身心修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智慧与身心修养
修养”是中国文化几千年的一贯传统,先秦诸子百家中有关“修养”的理论非常丰富。

诸子百家:儒家:孔子道家:老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
一、何谓“国学”?
古人没有“国学”的概念。

他们认为,学问不是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服务的;而是为一切可能意义上的人,为全天下服务的。

(一)“国学”概念的形成
源于日本:日本明治维新后出现了“国学”,其概念带有强烈的中心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情绪。

引入中国:甲午战败后,中国人到日本学习,将“国学”概念引入国内,从而被广泛接受。

“国学”概念的提出使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区别开来。

所谓“国学”,即中国固有的学术,或研究中国固有学术的学问。

(二)“国学”的几种概念
1泛指中国传统文化
从这个角度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气功、太极、京剧、黄梅戏、书法等似乎都可以纳入“国学”的范畴。

泛指的意义专家:一般不认可民间:较为认同
2以儒、道、释为主体的中国古代学术
影响较大的概念:基于中国过去传统学术思想的观念,将“国学”理解为以儒家、道家和佛家为主体的中国古代学术。

3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学术思想
狭义的概念: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同时将诸子百家的学问看成是依附于儒家思想的边缘学问。

马一浮:国学是以六艺或经学为核心的学问。

章太炎:国学是以“经史子集”为核心的古代学术思想体系。

方克力:国学是“经史子集”及其相关的学问。

钱穆:国学指几千年来中国古人思想学说和体系的总称。

二、何谓“修养”?
(一)从文字学角度进行分析
先秦时期并没有“修养”一词,只有一些跟其意义相近的概念。

修”字打头的词:修身修己
养”字打头的词:养身养气养性养勇
1.“修”说文解字:“修”是形声字,该字下面的三撇在甲骨文中指头发、发须。

因此它的本意是指,把头发梳理得很整齐。

2.“养”“養”,形声字,从食羊声。

上面是个羊,羊年的“羊”,代表它的读
音,下面是繁体字食物的“食”。

“养”的本意是以食物来供养。

3.“修”和“养”的区别
“修”和“养”的区别在于:“修”是一种强制性的人为改变;而“养”是尊重事物成长规律和法则,循序渐进、因势利导的一种改变。

4. “修养”的含义
均指对对象的一种改变,但改变的方式和方法有很大的区别。

“修养”,是指对人的改变,既包括强制性的、人为的改变,也包括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充分尊重和理解自身生命成长的法则、规律。

(二)从思想史角度进行分析
1.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儒家经典《大学》是一本以“修养”为核心的书,该书在讲“修身”时,曾引用了《诗经》中的一句话——“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比喻君子修身养性的过程。

朱熹借鉴该观点,指出“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皆言其治之有绪,而益致其精也。


朱熹认为所谓的“修养”,就好比是加工一个人的人格和行为方式,需要反复地切割、打磨和修理。

2. “治气养生之术”
荀子在《修身篇》里面提出来的“治气养生之术”。

荀子的“修身”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修养”,指的是治气和养心。

治气养生之术;“治气”是指一个人的性格气质要进行改变。

“养心”是指如果一个人的心理世界、精神世界出了问题,要擅于治疗它,滋润它。

三、“修养”的必要性
(一)气质之偏“气质之偏”指的是,每个人的性格、考虑问题的偏好、癖好有所不同,而这种偏好或癖好可能具有片面性,会给自己带来某种负面影响。

(二)心理疾病
所谓“心理疾病”,就是人的心理不健康。

一项调查表明,中国职场员工患有比较严重心理疾病的人数占到了25%左右。

中国每年自杀的人有60多万,是世界平均自杀率的三倍。

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个人的特殊经历:家庭环境、成长环境、个人情感的失败、事业的失败、学业的打击。

医治心理疾病,最好的心理医师是我们自己。

从养心的角度来讲,“修养”就是让人的心理从有病的状态得到滋养,让本来不健康的心理得到正能量。

假如我们愿意彻底地冷静下来,自我反省、自我分析,我们就能找到医治自己心理疾病的最好办法。

这就是古人所讲的“养心之道”。

(三)环境压力
生活在高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着严峻的压力和挑战。

在过于急功近利和浮躁的社会面前,我们容易迷失自己。

“修养”的重要性在于,让我们暂时放慢脚步,在忙碌的环境中安静下来,好好面对自己;让我们在泰山压顶般的挑战面前,保持一颗冷静的心。

(四)贪婪之心
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可能会因疏忽、麻痹,环境的误导等导致对自己或他人认识不足,从而在生活和工作中,暴露自己的贪婪之心,并在无意中伤害到他人或自己。

修养,最重要的功夫就是“自省”和“慎独”。

假如我们对人性的堕落、丑陋看得更深刻,也许在跟别人发生冲突的时候,会更加清醒、理智地去面对问题。

古人讲“修身”理由;儒家经典《大学》当中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修养是决定我们人生是否活得幸福、精神是否保持健康、生命是否实现自身意义与价值的前提条件。

四、“修身”八条目
出自儒家经典——《大学》:格物、诚意、致知、齐家、治国、正心、修身、平天下
(一)外王
“齐家、治国、平天下”属于“外王”。

所谓“外王”是在外部世界取得了公认的成就或得到了他人的认可与好评。

外王的“王”字,按照汉代学者董仲舒等人的解释,上边一横代表天,下边一横代表地,中间一横代表人,所以“王”字贯通天、地、人。

什么叫做“贯通天、地、人”?如果你的所作所为不仅让自己得到了幸福和快乐,也让全世界或者说所有跟你行为有关的那些人和对象能够从中受益,就是“贯通天、地、人”。

(二)内慎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相当于“内慎”。

格物指研究事物。

致知“知”通“智”,指获取智慧。

诚意指意念、动机的一种诚实、实在。

正心指端正自己的心态。

修身可以指以上四个条目的总称。

王阳明曾说过,“八条目者一条目也”
《大学》中“修身”的八个条目是指一种逻辑上的层次关系,它们之间是层层递进的概念。

五、“修养”的九大范畴
守静、存养、自省、定性、治心、慎独、主敬、谨言、致诚
方朝晖在《儒家修身九讲》一书中,结合现代人的实际情况对古人“修身”的思想进行了探讨,并概括出“修养”的九大范畴。

(一)守静
所谓“守静”,是指恪守自己内心之间的平静。

人心如水,倘若不能彻底安静下来,就不可能变得透明,也就不能看清自己和别人。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人心如果静不下来,就不可能保持高度的清醒和理智,就不能够致远,走得更长远。

1人心如果静不下来,就不可能保持高度的清醒和理智,就不能够致远,走得更长远。

“半日读书,半日打坐”儒、佛、道三家都提倡“静坐”、“静养”
古代的士大夫,特别是宋代以来的儒家士大夫们,在“静坐”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功夫。

代表性学者:朱熹
古代学者:李延平陈怡曾国藩
近代学者:钱穆梁漱溟郭沫若
例子:曾国藩静坐清朝末年的大学者曾国藩,曾在日记中写道,“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时”,即不管多么繁忙,他都会保持半个时辰的静坐和静养。

2“静坐,然后知平日之气浮”
在清华大学开“儒家经典导读”课程时,让学生集体静坐。

(效果颇佳,多受欢迎。


启示:如果我们学会静坐,学会守静,静下心来面对自己,就能发现人活在世界上静下来的时刻是多么的美好。

(二)存养
“存其心,养其性”
存其心指一个人在麻木或忙碌的时候,不明白自己活着的真正意义,他的心迷失了方向,从而不能“存其心”。

养其性培养自己的性格,培养自己的身心世界。

“存养”,从根本上来讲,是要求人们学会把生活本身当成目的,把生活的每一个片断、每一段时间都当成记忆来追求。

1.为什么我们不会养生?
例子:温州著名企业家王均瑶先生,白手起家,创造了诸多商业奇迹,但因疯狂工作操劳过度,后又延误病情,38岁英年早逝。

近年来,英年早逝的现象在全国各地蔓延开来。

清华大学一位36岁的讲师,猝死在在自己家中。

肖亮中学者因工作过于繁忙和劳累,导致英年早逝。

著名小品演员高秀敏,46岁英年早逝。

原因分析:我们现代人过于忙碌,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常年透支自己的身体健康,甚至将谋生的手段——工作,当成生命的全部意义,颠倒黑白,忽视了自己真正的需要与追求。

2.“动息皆有所养”
北宋学者程颐: 欲知得与不得于心气上验之
指用心气来检验自己。

意思是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摸摸自己的胸口,感受一下自己的心气是否平和。

程颢:“动息皆有所养”无论是动还是静,都要让自己得到滋养,不仅仅是身体、生理世界需要滋养,心理世界、精神世界也同样需要滋养。

(三)自省
自省”,就是自我反省的意思,它要求每个人都能充分地面对自己。

实际上,我们最大的敌人往往是我们自己。

是否能够克服自己、战胜自己,也是这个世界上最难做的事情。

弗洛伊德早在一百年前就提出过有关“认识人”的问题,他把人的意识世界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意识
第二层次浅意识/无意识
第三层次下意识
案例:
受家庭屈辱和阴暗环境的影响,容易使人产生自卑心理,以至于长大后不能够包容别人的批评,不能够和他人正常交流。

他自己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只是在一种自卑心理的支配下,本能地开展自己的人际关系。

弗洛伊德的伟大之处
他揭示了人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复杂,并将人的意识世界比作大海中的冰山一角,而无意识世界恰恰是冰山隐藏在海面之下的庞大机体,下意识则是处于二者之间的过渡地带。

为什么要“三省吾身”?
提醒人们认识自己的艰难
我们从小到大在一种环境下生活,容易养成一种思维定式和思维习惯,一旦形成,要想改变是非常困难的。

思维定式的例子
在南亚国家的一些家庭中,一头重几千公斤的大象仅用一根细小的铁链就能将他们困住,且安心圈养在家中,不必担心它们会挣脱逃跑。

这与大象从小养成的思维定式有关。

大象的例子告诉我们:人需要突破自己的思维定式和习惯。

但应该怎样来突破?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也是比较有效的途径就是“自省”。

(四)定性
所谓“定性”,是指一个人处变不惊的能力,即无论面对什么突发事件或强大的压力,都能够保持自己内心世界的淡定,不会轻而易举地受到诱惑,乱了分寸。

1. 淡定
6岁的孩子见面都会说:
“什么都是浮云,要淡定。


“淡定”一方面是指处变不惊,另外一方面指一个人只有看淡了很多东西,才能够处变不惊。

程颢曾经写过一篇非常好的文章,叫《定性书》,教人怎样才能够做到处变不惊。

里面有这样一组对话:
张载“定性未能不动,犹累于外物,何如?”
陈颢“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


陈颢对“定性”的理解:
不是指一个人外部的行面处于静止不动的状态,而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做到了心如止水,显得神闲气定。

保持内心世界心如止水,神闲气定?
程颢在《定性书》提到:“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胜万物而无情。


2. 知止
《大学》中讲到了“定性”的另一种方法,“知止而后有定”。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大学》当中讲的“知止”,是指一个人找到了自己立身取世的根本有效之道,可以让自己满足并以此为最高标准。

而现实生活当中,人要“知止”真的很难。

例子:欲望无止境
《大学》里的意思是指:
一个人只有真正做到了“知止”,才能够“有定”。

“定性”跟终极关怀有一定关系,也可以说是跟信仰有关系。

我们今天的腐败之所以如此严重,诸多高官落马,应该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们不能“定性”有关。

3. 神闲气定
“大烈鸿猷,常出悠闲镇定之士,不必忙忙;休征景福,多集宽洪长厚之家,何须琐琐。


《菜根谭》大烈指伟大的、轰轰烈烈的成就
伟大的事业和伟大的谋略,恰恰是那些淡定之士,悠闲之人为之。

原因:
①这些人不仅拎得起,而且能够放得下;
②这些人找到了生命的真正意义,有坚定的信仰。

例子:
“定性”之人鸿猷指宏大的谋略
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东晋宰相谢安在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下,一方面成功化解了大司马黄文篡权的野心;另外一方面又神闲气定地抵御了北方统治者苻坚的入侵。

谢安“神闲气定”的原因:
①尽人事,顺天命,做好自己的本份工作;
②在做人方面有强大的人格和信念。

(五)治心
“治心”,即医治自己心灵的疾病和创伤。

明代学者吕坤曾在《呻吟语》中指出,常人做不到圣人的境界,是因为“心”出
了问题。

治好自己心理的疾病,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首要任务之一。

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学问之道,从根本上来讲可以归结为一条,就是把自己已经迷失方向的心给找回来。

治心的重要性
国学家的寿命。

“国学”让我们通过认识自己心理健康的根源,医治我们心灵的创伤,让我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加幸福。

(六)慎独
“慎独”,最通常的理解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要严格要求自己,也要谨慎,不能够麻痹大意。

1“慎”“慎”乃会意字,是“诚”、“真”和“心”的结合,即真心的意思。

与古代的“诚”字意思相近。

2“慎独”“慎独”指能够实实在在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处理自己内心世界中仅属于自己的部分。

3《最后的编织》
前两年,在国内网站上有一个非常流行的视频,名字叫做《最后的编织》,该视频对本讲课程极具启发意义。

视频的启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很微妙和复杂的。

我们应该把握好自己,避免自己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不知不觉地陷入一种“为物所累”的境地,即不要“役于物”,被外物所驱使。

4我的切身体会
网络下棋上瘾结果一整夜都没有休息,致使大脑一片浑浊,第二天的精神状态极其糟糕。

下棋的目的本来是放松自己,让自己在工作之余得到调节。

结果不知不觉沉迷于下棋的过程,沉迷于击败对手带来的快感诱惑,同时受其他本能因素影响,最终使自己的行为与初衷逐渐背道而驰。

启示:人在主观上认为自己是自己的主宰,但实际上,一旦他投入到生活的漩涡中去,内心世界一些无意识的东西便会支配着他,使他的行为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一种本能的反应。

5“慎独”的重要性
慎独”是指,人要学会让自己静下来,好好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面对自己
的无意识世界,知道自己受到哪些本能因素的驱使,知道自己内心世界那些最微妙、最复杂的东西。

对于自己内心世界中很容易被忽略掉的、最微妙、最复杂的东西,你有多大的把握能力和认识能力,就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真正地主宰自己。

(七)主敬
就是以“敬”为主,所谓的“敬”,是指保持一颗虔敬之心。

源自《礼记》当面对别人超车、抢道、无礼时,我们应当以怎样的心态来对待?
第一种心态:有情绪化的反应,很生气。

第二种心态:理解别人跟我抢道,对我不礼貌,根源于人性深处的丑陋,是人性自私贪婪的天性。

在了解人性弱点之后,我们会产生一种悲悯之心。

从而会对一系列的无礼行为保持一种敬畏之心,因为这是人性根深蒂固的自私、贪婪弱点,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存在。

总而言之,“主敬”是指,我们在生活中应时刻保持一颗虔敬之心,因为人性的丑恶和堕落是根深蒂固,不易改变的。

对此,我们要保持高度的警惕,以一颗虔敬之心来看待人和事。

《论语》中的“敬”字出现了多次。

“居处恭,执事敬”“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八)谨言
“谨言”,指要注意自己说话的方式和方法。

例子:一些平时不爱说话的人,在关键时刻说出来的话非常有分量,让所有的人不得不服。

我们对身边所有人的印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说话方式。

此外,作为一个旁观者,我们容易了解他人的说话方式,但对于我们自己,却未必容易。

例子:对自己亲弟弟受到挫折就自甘沉沦、堕落的行为,我感到心痛,总是批评和斥责他。

因为说话方式不太正确,导致最后与弟弟针锋相对,两人关系不断恶化。

挫败感使得自己恨屋及乌,对弟弟的说话方式、语气、表情都很讨厌。

启示:
一个人要知道自己说话给别人造成什么样的印象,真的很难。

到目前为止,虽然我经常会被人家请去上课并且录像,但通常情况下,我不忍心看自己讲课时的视频,而且会尽可能地逃避。

(九)致诚
“致诚”,就是所谓的真诚。

一个人只有真正、真诚地对待自己,才能够更好地真诚对待他人。

孟子曰: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反身而诚”是说一个人从外部的事情中抽身回过头来看自己,以一颗真诚的、诚实的心态来看自己,会发现无穷无尽的快乐,这就是所谓的“致诚”。

明朝状元罗明恩的故事
花了二十年的时间都没有去掉心中的“状元”二字。

《儒家修身九讲》一书结合现代人的实际情况,对古人“修身”的思想进行了探
讨,并概括出“修养”的九大范畴。

该书在韩国极其畅销,被列为“三星集团”CEO的必读书之一。

六、“修养”的方法
(一)静坐
“静坐”指专门创造一个时间让自己静下心来在清华大学开“儒家经典导读”课程时,让学生集体静坐。

如果你长期养成一种静坐的习惯,哪怕每天只静坐几分钟的时间,久而久之你就会发现,自己正变得神清气爽。

(二)读书
这里的“读书”不是指读小说,读知识性的书,而是要读那么一两本有关修身养性的书。

古人关于修身养性的书《大学》《中庸》《周易》《孟子》《论语》
古人汇编或总结出来的由一些修身的精美格言构成的小说《菜根谭》《呻吟语》《学会涵养心性——小窗幽静》
这些小说最大的好处不仅在于向我们展示了古人修身思想的精华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们自我反省和自我面对的能力。

读书是为了培养自省能力
不是每个人都有同样的自我反省能力。

有文化的人和没文化的人的自我反省能力是有差别的;对自我要求比较高的人和对自我要求比较低的人,自我反省的能力也是有差别的;一个对古人修身经验、修身思想有更深刻了解的人,比一个对古人思想缺乏了解的人的自我反省能力要强得多。

(三)在世上磨
所谓“在世上磨”,是指能够把自己从书本里,或者在静坐中、读书中体会到的一些修身道理,和自己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随时随地加以应用。

实际上,人的思维习惯、心理习惯和行为习惯,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改变的,我们千万不要因为自己做不到古人所追求的完美境界,就轻而易举地沮丧。

磨:我们要做到对自己的弱点、对自己习惯中包含的问题有清醒的认识。

欲速则不达:如果你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自己自我改变的能力越来越强,有些毛病和缺点可能在不知不觉中
就会淡化,甚至消失。

小结1首先,围绕“国学”和“修养”,讲了一些概念问题。

2其次,介绍了古人有关“修养”的思想和“修养”的必要性。

3再次,挑选了“修养”的九个主要范畴进行分享。

4最后,讲了“修养”的三个主要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