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散文学下的黑人身份建构

合集下载

文学与黑人文化作品中的黑人身份与文化认同

文学与黑人文化作品中的黑人身份与文化认同

文学与黑人文化作品中的黑人身份与文化认同在文学作品中,人们可以看到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其中黑人身份与文化认同在许多黑人文学作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黑人身份与文化认同与黑人文化作品的创作息息相关,它们共同构成了黑人文学中独特发展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黑人文学与黑人身份认同的关系以及黑人文化作品中黑人身份的表达与认同展开论述。

一、黑人文学与黑人身份认同的关系黑人文学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流派,对黑人身份的探索和认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黑人文学中,黑人的身份与种族属性常常被置于关注的焦点,通过丰富多样的文学形式,黑人作者通过描绘黑人的生活、经历、困境与追求,展现和探索黑人的身份认同。

黑人文学通过讲述黑人的故事和表达黑人的情感,使黑人群体能够看到自己的形象在文学作品中被真实而全面地呈现。

这种身份的认同不仅仅是作者对自身身份的思考,更是为了让读者认同和理解黑人的身份并反思种族歧视和不平等。

二、黑人文化作品中黑人身份的表达与认同在黑人文化作品中,黑人身份的表达与认同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通过描绘黑人的生活经历、文化传承以及对种族歧视的反抗,黑人文学作品呈现了黑人身份在文化中的独特性与坚守。

作家通过描绘黑人人物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在展示,深入探索了黑人身份与文化认同的复杂性。

在这些作品中,黑人身份常常与黑人文化紧密相连,通过对黑人文化的描绘和表达来强调黑人身份的自豪与重要性。

黑人文学作品中,黑人身份的认同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密切相关。

通过描绘黑人的习俗、音乐、舞蹈、美食等文化元素,黑人文学作品传递了黑人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

通过这些作品,人们能够更加了解和认同黑人身份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三、黑人文学与黑人身份认同的重要意义黑人文学与黑人身份认同的关系在文学界和社会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黑人文学作品通过对黑人身份的表达与认同,帮助黑人群体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自身的身份与文化。

这对于黑人社群的自我认同和自尊心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

流散视域下的《孩子的愤怒》

流散视域下的《孩子的愤怒》

第31卷第2期2019年4月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Liupanshui Normal UniversityVol.31No.2Apr.2019流散视域下的《孩子的愤怒》黄慧丽(黄山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黄山245021)摘要: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孩子的愤怒》是其第一部关于现代黑人的作品。

处于流散状态的黑人女性布莱德在其成长过程中经历了身份的迷失、追寻和重新建构的过程。

流散黑人要勇于面对现实、正视自己、树立信心,通过“言说”建立彼此的信赖和关怀,逐渐融入主流社会。

关键词:《孩子的愤怒》;流散;迷失;建构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5X(2019)02-0052-04DOI :10.16595/j.1671-055X.2019.02.009Interpretation of Toni Morrison ’s God Help the Chi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aspora criticismHuang Huili(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uangshan University,Huangshan 245021,China)Abstract:God Help the Child by Toni Morrison is her first novel about contemporary black people.Dia ⁃sporic black woman Bride experienced the loss of identity,the struggle for finding her identity and the recon ⁃struction of identity in the course of growth.In order to integrate themselves into the mainstream society,black people should be bold in envisaging the reality,facing up to themselves and having confidence,and should build mutual trust and concern through utterance.Key words:God Help the Child ;diaspora;loss;reconstruction收稿日期:2018-05-02基金项目:2018年度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托妮·莫里森作品的流散叙事研究”(SK2018A0375)。

流散文学的黑人文学身份建构

流散文学的黑人文学身份建构

流散文学的黑人文学身份建构张杏玲摘要:流散文学在21世纪成为热词。

流散是一种被迫迁徙于异质的空间特殊生存方式,这种带有双重性生存经验而引发个体精神世界的混杂性与冲突,形成了一系列文化身份认同探寻现象。

美国黑人流散文学是研究流散写作和族裔散居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黑人流散文学表现了对黑人族群文化深深的眷恋,为了融入主流话语,建构自己的身份,又不免表现出对黑人文化的疏离。

美国黑人的文化认同矛盾与其争取种族平等的斗争密切相关,其根本原因是黑人及其文化长期被美国社会歧视和排斥。

20世纪美国黑人通过“流散文学”,表达了自身群体的政治诉求与情感呼声,丰富和提升了美国文学的品质。

关键词:流散文学;黑人身份;建构作者简介:张杏玲,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美国研究中心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

(云南昆明,650093)①朱安博:《文化的批判与历史的重构———<耻>的流散文学解读》,《外语研究》2007年第5期。

②梅晓云:《幽暗与朗照———南亚流散文学中的族裔记忆与家国想象》,《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③江玉琴:《论多元文化主义的悖论与超越:以移民流散文化为例》,《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流散文学兴起于20世纪,在21世纪成为热词。

流散是一种被迫迁徙于异质的空间特殊生存方式,这种带有双重性生存经验而引发个体精神世界的混杂性与冲突,形成了一系列文化身份认同探寻现象。

“流散文学”亦可理解为流散者创作的文学作品,包括文学理论①。

在“流散文学”中,其生存体验与文化问题得到特别的艺术表现。

美国黑人流散文学是研究流散写作和族裔散居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倍受青睐的美国黑人流散文学流散文学以艺术的形式对“流散”这一历史文化现象进行了诗性的表征,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与审美内涵。

20世纪以来,流散文学在美国倍受青睐。

黑人文学反抗奴役、寻根主题经常出现在众多黑人作家的作品里,边缘性的生存处境与美国化的努力或悲剧,也构成黑人文学常见主题。

托尼·莫里森《秀拉》中的黑人文化身份构建

托尼·莫里森《秀拉》中的黑人文化身份构建

托尼·莫里森《秀拉》中的黑人文化身份构建作者:于贺巾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3年第9期收稿日期:2013—05—16作者简介:于贺巾(1982—),女,吉林白山人。

吉林动画学院外语教学部,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于贺巾(吉林动画学院外语教学部,吉林长春 130000)摘要: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黑人文化身份成为女权主义创作的中心。

托尼·莫里森把现实主义和荒诞的奇思异想巧妙地结合起来,重点描写“底层”人们,尤其是妇女们与秀拉之间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的矛盾冲突,通过表达寻找自我的主题,以自我解析和自传式叙事完成对黑人文化身份的构建。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黑人女性;文化身份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9—0131—02托尼·莫里森,美国当代最重要的黑人小说家之一,是最早专注表现黑人女性生活的作家,她的作品使黑人女性这个过去被黑人文学忽视的群体日渐走向中心。

1973年,莫里森出版了长篇小说《秀拉》。

主人公秀拉·梅·匹斯是一个黑人女孩,在被称之为“底层”而实际高踞于山顶上的黑人聚居地——梅德林镇长大。

通过秀拉,莫里森继续了对黑人女性生活的探索,从秀拉的童年写至她的离世,“这位蔑视传统幸福,行事离经叛道的黑人女性如同一位女先知,率先用自己不为世俗所容的生活方式在黑人社区中发出觉醒的声音,用自己短暂的生命向全世界的黑人妇女树立了发现自我,寻找自我的榜样”。

[1]美国黑人独特的发展历史对于黑人文学中的“文化身份意识”研究起着重要的作用。

“文化身份”涉及到一个族群或个体的自我界定,即“我是谁”的问题,“是后殖民理论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它意味着一种文化只有通过自己文化身份的重新书写,才能确认自己真正的文化品格和文化精神。

这种与它种文化相区别的身份认同,成为一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和精神向心力,也是拒斥文化霸权的前提条件。

从虚幻的_镜像_中走出_仁慈_主_省略_洛伦斯黑人女性身份的自我建构之路_王秀银

从虚幻的_镜像_中走出_仁慈_主_省略_洛伦斯黑人女性身份的自我建构之路_王秀银

2011.1下半月\·欧美文学·作品评析及其它·安昌光高跃吉等从虚幻的“镜像”中走出———《仁慈》主人公弗洛伦斯黑人女性身份的自我建构之路王秀银周昌云摘要:托妮·莫里森的最新力作《仁慈》描写了北美殖民地初期美洲新大陆上各色奴隶的艰难生活。

本文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着重分析小说中黑人主人公弗洛伦斯的成长历程,揭示莫里森为黑人女性苦心建构的自我身份建构之路。

关键词:镜像理论;弗洛伦斯;自我身份建构一、引言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在2008年11月推出了最新力作《仁慈》,该书被评为“2008年度十大最佳图书”之一[1]。

女性自我身份的构建一直是莫里森小说中不变的主题之一,《仁慈》再次继承了这一主题。

本文通过分析黑人女主人公弗洛伦斯的心理历程,结合拉康的镜像理论,探讨莫里森在新作中再次为女性苦心铺设的身份建构之路。

二、虚幻“镜像”中扭曲的灵魂拉康在著名的论文《来自于精神分析经验的作为‘我’的功能形成的镜像阶段》中提出了镜像理论,它被认为是整个拉康精神分析学说的逻辑起点和归宿。

拉康指出意识的确定发生在婴儿产生俄狄浦斯情节之前的一个时期,在这个阶段婴儿能对镜中的映像发生独特的兴趣并把镜中的映像误当成自己,并终生追求这个完美的镜像,这就是“镜像阶段”。

镜中的映像并非婴儿真正的“自我”,但这个虚幻的“镜像”能对婴儿产生一种终身伴随的决定力量。

镜子是一种隐喻和象征,还可以指水、母亲或他人的目光等。

“镜子”是先于“我”的一套机制,与世界本体论结构密切相关。

可以理解为一种中介,通过这个中介我们得到关于认知自身的映像。

[2]正是这个虚幻的“镜像”导致弗洛伦斯在后来的成长中养成一种逆来顺受的性格,她把自己定格在被抛弃的位置,同时她抛弃了自己精神和肉体上的独立、自由,成了一个真正被束缚的奴隶。

在前往雅各布农场的路上,弗洛伦斯为自己能有一件薄外套御寒而欣喜不已,当一个过路的陌生女人命令弗洛伦斯站起来把仅有的薄外套和木鞋脱下给她的时候,严寒中颤抖着的弗洛伦斯竟无言的顺从了,这种甘愿被人欺负的行为象征着弗洛伦斯的自我被“异化”的开始。

欧内斯特·盖恩斯小说黑人身份的危机与建构

欧内斯特·盖恩斯小说黑人身份的危机与建构

欧内斯特·盖恩斯小说黑人身份的危机与建构摘要欧内斯特·盖恩斯是美国南方最负盛名的黑人小说家,本文以男性气概理论为视角,探讨盖恩斯小说中黑人男性气概的总基调,并通过女性叙事打破男权文化的怪圈,将“双重身份”的超越结合起来,成为一种实践性多元的建构策略,使小说在男性叙事方面充满了张力和效度,更为真实、更有时代气息。

关键词:黑人小说家建构策略男权文化女性叙事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由于历史的原因,黑人男性一直被白人种族主义者丑化,欧内斯特·盖恩斯创作的小说通过黑人男性气概为切入点,以正面形象呈现在世界上其他族类的面前,成为黑人男性形象塑造的叙事主体,使黑人男性生存的多维空间得到真实再现,并对黑人个体成长有着深刻启示意义。

一小说中黑人男性气概的总体风格1 盖恩斯对黑人男性气概的理解男性气概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概念,由于政治、文化和性别等立场的不同,对它的界定也会有所不同。

如在中国的文化中,我们常听到的“男子汉气概”是一种形容,而我们在这里要讨论的男性气概是从社会学领域引入的一个概念,它更强调一种“勇气”和“德性”,是几乎贯通于欧内斯特·盖恩斯所有小说的核心主题,突出的是一种精神品质。

在盖恩斯的男性视野中,黑人男性气概一个准确的界定首先表现的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品质,与男性凭生理的优势所表现出来的暴力行为有很大差别,《三个男人》中主人公普鲁科特·刘易斯所言:“无论是黑人还是白人,……相貌和性交都不能使之成为男人,杀人也不能…因为动物也能互相残杀”。

又如,作者在长篇小说《在父亲家中》,利用小说中的菲利普对男性气概告白:“……我有臂膀,却不能伸出去抱你们一下。

只有真正的男人才能做到这些,……我没有责任心,没有去保护你们和你们的妈妈。

”这让读者从侧面理解到具有男性气概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勇于承担责任。

从历史上看,经历过奴隶时代历史创伤的黑人中,那些具有男性气概的黑人男性都称得上是敢做敢为的血性男儿,具有作为堂堂男子汉的所有素质,他们使黑人重新振作起来,是黑人男性气概的典范。

《爱》中的黑人女性L的流散身份建构

《爱》中的黑人女性L的流散身份建构

《爱》中的黑人女性L的流散身份建构
孙媛;王静
【期刊名称】《黑河学刊》
【年(卷),期】2018(0)6
【摘要】对于后殖民时代的流散族群来说,文化身份不是一个本质性的存在,而是一个处在不断建构和再建构的动态的认同过程.托妮·莫里森的小说《爱》就是一部描述20世纪美国非裔流散群体,尤其是女性流散群体身份的迷失与建构的小说.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来看,以小说中的黑人女性L为代表的流散主体在流散身份建构的过程中,要面对种族、性别、阶级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在多重压迫下,以L为代表的黑人女性,只有固守民族文化,捍卫女性独立,才能完成对流散身份的建构,从而获得真正的独立与自由.
【总页数】4页(P74-77)
【作者】孙媛;王静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22;黑龙江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白人主流文化中黑人女性的身份建构r——以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为例[J], 陶芸;郭浩
2.流散主体的身份建构--解读拉什迪《撒旦诗篇》中的双主角 [J], 田行宇
3.《秀拉》中黑人女性的自我身份建构研究 [J], 李超杰
4.从无名到具名——《紫颜色》中黑人女性的规训反抗和身份建构 [J], 李奕奇
5.后殖民主义视域下《恩惠》中黑人女性的身份建构 [J], 罗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黑人文学小说对黑人身份的探寻及其意义

黑人文学小说对黑人身份的探寻及其意义

黑人文学小说对黑人身份的探寻及其意义一、黑人文学中对黑人身份探寻的渊源:自非洲人被贩卖到美国为奴, 在美国的黑人奴隶就逐渐形成了一个团体进而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美国黑人。

美国黑人原非来自同一地域、同一种民族文化, 除了肤色相同之外, 别无多少相同之处。

然而,美国历史上一贯存在的种族压迫、种族歧视和种族偏见迫使他们在潜意识上逐渐萌发了一种“同病相怜”的民族认同感, 在客观上加强了美国黑人的民族意识。

不过,这种认同感是以被压迫被奴役的体会为基础的。

事实上, 美国黑人不仅在政治和经济地位处于美国社会的最底层,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被迫失去了他们的传统文化。

与传统的非洲部落文化的断裂, 以及与美国主流文化的隔阂使得美国黑人民族在文化生活上形成了一个暂时的真空状态。

美国黑人这种在文化上的“失语”, 被学术界称之为“文化休克”。

并且美国是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的社会, 在这样“一个新兴的、发展的、不断变化的社会中”,定义自我, 寻找自我是一个长期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命题。

其次, 美国历史较短, 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国家。

再者, 两次世界大战的卷入带来了美国社会的巨大变迁。

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 美国文学中写得比较多的主题就是寻找自我——探索人的本质, 人的价值, 人和世界的关系以及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

二、黑人文学中较为著名的对于黑人身份探寻的小说:托尼·莫里森是位享誉世界的美国黑人女作家。

她以自己所经历的特殊生活为背景,以丰富的想象力和诗一般的语言描写美国非裔族群的生活,塑造了一个个黑人男人和女人的生动形象。

她的代表作《所罗门之歌》成功地记载了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黑人男青年奶娃寻根、寻求自我与自由的历程。

她所创作的创作《宠儿》着力表现了黑人被践踏的人格与被戕害折磨的心灵。

作者深刻描述了黑人主体意识的建构,探索了作为自我意识怎样从觉醒到重塑,鼓励黑人从白人主流文化价值观的桎梏中挣脱出来,弘扬黑人的传统美德以实现黑人心灵世界重构的伟大目标。

美国黑人文学中的身份建构

美国黑人文学中的身份建构

美国黑人文学中的身份建构第23卷第3期(2011年3月)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SOCIALSCIENCESJOURNAL0FUNIVERSITIESINSHANXIVO1.23No.3(Mar.2011)美国黑人文学中的身份建构樊(中北大学,山西鹏太原030051)[摘要]寻求和建构黑人群体的文化身份是美国黑人文学的重要议题和历史使命.在其发展历程中,美国黑人文学通过"重返历史"和"流散美学"这两种主要途径,表达了自身群体的政治诉求与情感呼声,建构了黑人群体共同的文化身份,开拓了黑人种族的文化,历史和群体传统,极大地丰富和提升了美国文学的内涵.[关键词]美国;黑人文学;身份建构[中图分类号]Gl】2;I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285(2011)03—0l17—03 美国黑人文学作为美国少数族裔文学和流散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作家和优秀作品,文学成就突出.美国黑人文学从诞生之日起,黑人群体的身份寻求和身份建构就成其重要议题之一.黑人作家积极寻求自身群体政治与情感诉求的表达,表现了黑人被奴役,被迫害的处境,以及为自己的解放而勇于斗争的精神,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美国文学的内涵.一,身份和身份建构二战以来,随着全球一体化,移民潮涌动和后殖民统治带来的影响,身份研究已经成为现代语境中文化研究领域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谈论身份的迫切心态是当代政治后现代困境的病症",身份只有在出现了危机时才会成为论题,渴望寻求自身独立文化地位的美国黑人文学自然也将身份作为其重要论题."身份建构"指"一系列自我定义和对自我建构不断修正的过程",是指弱势群体为获得主体地位, 摆脱话语霸权,话语误现和他者化而进行的带有政治性和操演行的身份塑(重)造.在"身份建构"中,身份的确立是一个行为主体得到与之相对应的"他者"的认可和认同的过程,行为者在互动中所形成的结构决定了身份的确认,但身份的建立反过来又影响着建构的进程.从身份和身份建构理论角度来分析解构美国黑人文学,将有助于我们剖析美国黑人作家群体在以"文化差异"为特征的后现代,后殖民社会中,为自身群体策略性建构非裔美国人身份所做的努力和探索,从而进一步深刻理解美国黑人文学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文学价值,并能够从其创作实践中汲取有益经验和启示.二,美国黑人文学中身份建构的途径(一)重返历史——非洲主体自身的身份言说在移居地社会中,少数族裔群体往往通过对民俗传统的尊重传承和对社区历史的阐释传播来确立相近的血缘关系,寻求整个族裔的共同归属感.在人数和文化上均处于弱势和非主流的少数族裔群体,对主流文化的吸收和融合并不是消极和被动的,在民族文化被逐渐消解的过程中,他们也积极地通过对本群体传统习俗和历史源流的传播和阐释来保持族裔文化的独特性,从而塑造构建群体共同的文化身份.作为美国黑人文学发声主体的非洲裔黑人,由于其长期遭受奴隶制统治和其他社会历史原因,群体的心声与诉求被压抑和禁锢,失去了正面传达意愿或直接向统治者发表抗议的权利.所幸的是,世代相传的非洲文化基因深深扎根于美国黑人的血液中,在历史演进中,非洲文化传统以自身特有的方式被传承并延续下来.受制于外部条件而无权直接发声的非洲家园,通过家族传说,姓名继承以及民族艺术等一系列方式来建构自己的文化身份,与外界产生碰撞交流.(二)流散美学——客体影响下的身份言说如果说重返历史是非洲主体积极寻求建构自身文化身份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欧洲白人文化在场和美洲新世界在场,作为审视非洲主体的他者,以其$中北大学2009年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经费资助课题《美国黑人文学中的身份建构》(项目编号:2009Y009)的研究成果之一.[收稿日期]2010—12—09[作者简介]樊鹏(1980一),男,湖北荆州人,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师,硕士. ll7第23卷第3期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2011年3月政治经济优势和意识形态控制,也都从另一个角度影响着黑人身份的自身建构.这一切对他者来说,构成一种具有少数族裔民族特色的"流散美学".英文中的"流散(diaspora)"通常是大写的,特指犹太人离开古巴勒斯坦到其他国家定居的迁移. 因此,"流散"常包含着背井离乡,颠沛流离的痛苦.历史上,无数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国为奴开始了族裔散居,徘徊于美洲新世界在场和欧洲白人文化在场之下的"身份缺失"的空间.置身于这两种强大的客体在场的复杂环境中,黑人群体文化身份的建构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来自客体的回应和影响必定投射到身份建构的整个过程并使其更加复杂化和矛盾化.黑人作家在自身的历史叙事中,一开始把种族文化和移居地文化置于对立面的位置,强调持守传承非洲文化传统的重要性,而"客体在场"的强大影响又迫使黑人用白人文化价值标准去审视和建构自身的文化身份,黑人文学开始逐渐抛弃对移居地文化的潜在敌意,而是在种族文化和移居地文化这两种文化的旅行互动中建立起一种流散的视野,从而克服离乡失根的忧愁.三,美国黑人文学中的身份寻求与建构(一)早期美国黑人写作中的发言诉求17世纪初,一批又一批非洲黑人被贩运到美洲为奴,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这造成了长久以来美国黑人写作的缺席.1773年,黑人女诗人菲莉丝?惠特莉出版了自己的诗集,有力地回击了黑人不能进行文学创作的种族偏见.l9世纪30年代,美国爆发废奴运动,其问产生了废奴文学.黑人作者不顾奴隶主的反对和法律的禁止,开始要求自我叙述的权利.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的《黑人奴隶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的生平自述》,哈里特?雅各布斯的《一个奴隶女孩的生活事件》等作品的涌现,深刻地揭露蓄奴制的罪恶并强有力的传达了黑人群体的呼声.早期美国黑人文学表现了黑人劳动者的质朴淳厚,感情的深沉,战斗中的刚毅和受迫害受奴役的生活,不少作品既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又有一定的艺术性.黑人文学的出现使美国文学具有更广泛的民族内容和更深刻的民主精神.值得注意的是,早期黑人文学通常带有明显的作者标签,其文学的最初类型采用了自传的形式.l18由于他们的作品是展示给不相信黑人具有写作才能的美国大众看的,他们不仅作为美国黑人生活现状的见证者,而且作为反驳种族诽谤的先驱,开始思考自身的身份问题,积极寻求自身的发声渠道,渴求大众能够聆听到他们内心的声音.(二)哈莱姆文艺复兴中的身份寻求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纽约黑人聚居区哈莱姆,黑人作家群体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学运动, 史称哈莱姆文艺复兴.哈莱姆文艺复兴极大地提升了黑人文学艺术的水平,十年问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诗人和小说家,促进了黑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高了黑人民族的自尊心.这场运动的领导者兰斯顿?休斯,他在《黑人谈河流》中,表达了对自己民族的热爱和为自己种族文明以及尊严而骄傲的感情.这首诗虽然没有直接描写黑人的苦难和斗争,但却激起了黑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唤起了他们争取自由的热望,增强了他们为美好未来而斗争的信心.w?E?B?杜波依斯在其小说巨着《黑色的火焰》三部曲中,反映了内战后南方广大黑人的悲惨命运和贫困生活,深刻揭露了美国社会中骇人听闻的种族歧视情况,概括了近百年来美国黑人遭受迫害和进行英勇反抗的悲壮历史,揭示了在全人类进步事业的历史潮流冲击下,黑人民族逐渐觉醒的过程.这一时期,伴随着黑人群体觉醒和民族自尊心的提高,一些黑人青年知识分子开始重新评价自己的艺术创造才能,并要求在文学艺术中塑造"新黑人"形象——一个不同于逆来顺受的汤姆叔叔型的,有独立人格和叛逆精神的新形象.同时,黑人作家在报刊上广泛开展了"是艺术还是宣传"的讨论, 大多数作家都认为必须加强黑人文艺作品的艺术表现能力.(三)自然主义与现代主义时期的"坏黑鬼"和"看不见的人"1937年至1960年这段时间被称为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和现代主义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益高涨的黑人民族运动和当时美国的社会状况,使黑人的生活和社会地位有了较大的改善,黑人有了新的自尊心和独立人格,精神上进入了成熟期,对自己的艺术创造才能作出了重新估价."坏黑鬼"是理查德?赖特在其长篇小说《土生子》中创作出的一个着名黑人形象.作家把对美国社会制度的控诉,艺术地包含在一个描写黑人青年犯罪的故事里.理查德?赖特通过对主人公别格?第23卷第3期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2011年3月托马斯——一个白人眼中的"坏黑鬼"——形象的塑造,深刻地挖掘了黑人生活处境形成的深层社会原因,揭露出美国大城市的黑暗面,向社会提出控诉和抗议.《土生子》向全国表明,美国如此对待黑人群众造成了黑人的怨恨,无助感,暴力和革命的可能性.《土生子》堪称黑人文学的里程碑,使黑人文学在美国文学中开始取得地位,受到评论界的重视并在大众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坏黑鬼"的形象深入人心."看不见的人"这一形象符号则是拉尔夫?艾里森在其唯一的长篇小说《看不见的人》中提出来的,被西方评论家奉为"当代人的典型".作家通过主人公在荒诞,敌对的环境里失去并寻找自我的故事,描写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和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 探索了人的自我异化和社会异化问题.拉尔夫?艾里森是位以独特风格开一代风气之先的作家,他对黑人文化身份的寻求和探讨超越了种族和艺术手法的层面,而是力图在文化冲突中确立人真正的"存在".所以,《看不见的人》被认为是"最有预见性的现代经典".(四)黑人文艺运动以来集体身份的寻求与重估1964年,作为美国黑色权利运动重要组成部分的黑人文艺运动爆发.黑人文学艺术家意图改变黑人在文学艺术中的形象,反映出20世纪60年代黑人的新精神.由于黑人作家心目中的读者主要是黑人,因此他们更加刻意开拓种族的文化,历史和群体传统.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就其质和量而言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随着美国黑人小说的聚焦点从政治抗议到对个体和群体生活内省式描写的转变,小说的形式变得更加重要,也更加灵活.在当代美国黑人文学中,传统的艺术手法逐渐被弃置,多样性,非线性,开放性,口语性取而代之.艾里森的"对世界持更广博的看法"的创作思想已成为主流,不少黑人作家都背离了"抗议小说"的传统和写实主义的手法,走上了艾里森开创的超越社会现实主义的道路,其中涌现了托尼?莫里森的《宠儿》,伊什梅尔?里德的《巫神》和艾丽丝?沃克的《紫颜色》等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品.这些作品就其艺术和主题探索而言,极大地提升了黑人文学的艺术水平和社会影响.这个时期的黑人小说逐渐远离一致的和被一致化的黑人群落的同一感觉,摆脱了黑人形象的积极/消极二分法,而是以一种更加多元的体验和感受,注入更多的主动性去构建任一个体的身份意识.个性特征得以强调和突出,这使得黑人在深度认可自身群体共同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前提下,更加注重自身个体独有的声音表达和情感诉求.黑人作家开始从种族,性别,文化以及性的多种角度来探讨种族问题,黑人身份的建构更加复杂和多元化.这一时期黑人女作家的异军突起和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使得黑人女性的身份建构成为引人思考的一个重要议题,这在黑人与白人的对立与融合中加入了男性和女性两性之间的对立与融合,引发人们更多地去关注黑人女性的成长和身份建构.[参考文献][1]王娘娘.托妮?莫里森宠儿爵士乐天堂三部曲中的身份建构[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2]罗虹,张静.美国黑人文学中的文化身份意识[J].中南民族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7).[3]陈姗.托尼?莫里森创作中非裔美国黑人的文化身份[J].哈尔滨学院,2009(3).[4]李玉娜.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认证与危机[D].山东师范大学, 2006.[5]张立新.文化的扭曲——美国文学与文化中的黑人形象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6]罗钢,刘向愚.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Identity——buildinginAfricanAmericanLiteratureFanPeng(NorthUniversityofChina,Taiyuan030051,China)119。

《秀拉》中黑人女性的自我身份建构研究

《秀拉》中黑人女性的自我身份建构研究

摘要:托尼?莫里森作为女性主义的积极倡导者,对黑人女性所遭受的歧视压迫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在作品《秀拉》中,莫里森分析了造成女性悲惨处境的原因,同时也对黑人女性如何建构自我身份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关键词:《秀拉》;黑人女性;建构自我身份托尼?莫里森在《秀拉》中塑造了伊娃、秀拉和奈尔三位性格鲜明且极具代表性的反叛者形象,寄希望于颠覆夫权统治,消解传统保守的黑人女性形象,激发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但是,黑人女性在自我价值认同的路上已经迷失太久,重构黑人女性的价值体系之路无比漫长。

首先,黑人女性要树立自我认同意识。

在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双重压迫下,黑人女性被剥夺了言说自己需求的权利,在社会中丧失了政治和经济地位,在家庭中又成为男性权威的陪衬。

随着自身价值的泯灭,她们开始无尊严、无自我地苟活,这也注定了其悲剧地位。

海伦娜是传统黑人女性的代表人物,她语言得体且举止稳重,却容忍丈夫的一切,视种族欺凌为理所当然之事,甚至急于巴结讨好白人。

汉娜性格多疑,对男人挑剔,且一刻也离不开男人的关注。

甚至连脾气倔强、性格刚烈的伊娃也教育黑人女性要爱男人。

[1]由此可见,长期生活在压迫歧视下的黑人女性群体已经内化了父权社会的男性价值观,她们对自我的建构完全取决于所依附的夫权婚姻,将自我定位为男性的附属物,通过充当妻子和母亲的角色来确认自己的价值。

实质上,黑人女性的自我已经泯灭,言说自己需求的权利早已丧失殆尽,这也预示了她们日后被男性伤害的厄运。

因此,要想重新获得社会的尊重,女性必须认可自身,拒绝将男性的利益凌驾于自身的需求之上,舍弃攀附于男性的生存之道。

秀拉就强烈抗拒这种传统的女性生活,她离开底层,获得与男性同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拒绝结婚和承担女性的家庭责任。

她离经叛道的行为与黑人社区的传统格格不入,但这种撒旦式的叛逆却标志着秀拉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实践女性权利,她将自身视为不依附他人的个体存在,肯定女性的存在意义和社会价值,为黑人女性的自我建构之路指明了方向。

《爱》中的黑人女性L的流散身份建构

《爱》中的黑人女性L的流散身份建构

《爱》中的黑人女性L 的流散身份建构孙媛,王静(黑龙江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2)【摘要】对于后殖民时代的流散族群来说,文化身份不是一个本质性的存在,而是一个处在不断建构和再建构的动态的认同过程。

托妮·莫里森的小说《爱》就是一部描述20世纪美国非裔流散群体,尤其是女性流散群体身份的迷失与建构的小说。

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来看,以小说中的黑人女性L 为代表的流散主体在流散身份建构的过程中,要面对种族、性别、阶级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在多重压迫下,以L 为代表的黑人女性,只有固守民族文化,捍卫女性独立,才能完成对流散身份的建构,从而获得真正的独立与自由。

【关键词】黑人女性;流散身份建构;后殖民女性主义【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36(2018)06-0074-04托妮·莫里森的小说《爱》的情节是围绕着一个叫做比尔·科西的人物展开的。

他是一位富有的黑人,拥有一家坐落在海边的酒吧旅馆,这座旅馆在种族隔离时期专门招待黑人客人。

小说中的女性角色———留心、克丽斯汀、朱妮尔、凌霄、梅、维达和L 在不同程度上痴迷于柯西的人格魅力,但是柯西却使他周围的一些女性遭受了不同的创伤和绝望。

而L 则是众多黑人女性中少数能够维护本民族文化、反抗男权的勇敢女性的代表,在种族、性别、阶级的多重压迫下,L 固守自我,维护女性主体性,重新建构了完整的流散身份。

一、流散与流散身份从词源学角度来讲,流散这个词源自于希腊语“diasperien ”,其中,“dia-”有“穿过”之意,而“-sperien ”意指“播种”。

流散可以被视作是对于那些在迁徙、移居或流放过程中被迫离开故土的群体的一种命名方式。

流散曾经充斥着流放、迷失、断裂、无能和痛苦等含义,但自从20世纪下半期以来,伴随着现代世界的迅速发展,流散的意义变得颇为广泛,不仅指犹太人的经历,而且还包含许多其他远离故土遍布各地的群体或族群的生活经历,并成为一种用来描述扩散的一种方式。

黑人女性自我身份的建构——以《秀拉》中同名主人秀拉为例

黑人女性自我身份的建构——以《秀拉》中同名主人秀拉为例

感 是 深 深 的植 根 于 她 们 所 遭 受 的种 族 与 性
别 的 双 重 歧 视 的 , 她 们 不 仅 要 承 受 来 自于 白人 社 会 的 种 族 歧 视 和 压 迫 , 还 要 承 受 来 自 于 黑 人 男 性 的 1 3 , E 别 歧 视 压 L e _ ,由 J l : l = 可 见
是莫里森在 1 9 7 2年 出 版 的 第 二 部 小 说 , 作
品 描 写 了 桀 骜 不 驯 的 黑 人 女 性 秀 拉 在 其 短 暂 的一 生 中 , 以 一 种 令 人 瞠 目的 方 式 摒 弃
传 统 观 念 的束 缚 , 大 胆 追 求 自我 的 艰 辛 历 程 。作 为 黑 人 女 作 家 , 莫 里 森 从 独 特 的 视 角 再 现 了 生 活 在 社 会 边 缘 的美 国黑 人 女 性
败 的结果分析可能 的原 因和由此所带来 的启示 。
[ 关键词 ] 秀拉 ; 黑人 女性 ; 身份构建 [ 中图分类号 ] I 1 0 6 . 4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0 0 4— 7 0 7 7 ( 2 0 1 5 ) O 1— 0 0 1 3—0 3
立 ”。 “ 对 于 生 活 在 美 国 社 会 边 缘 的 黑 人 女 性 而 言 , 身 份 认 同 与 定 位 始 终 是 困 扰
意 义 上 的 黑人 大 家 庭 一 黑 人 社 区 。
种 认 同 感 中 , 个 体 的 主 体 性 才 得 以 建
[ 收稿 日期 ] 2 0 1 4—1 1— 2 1 [ 作者简 介] 李爽 ( 1 9 8 7一 ) , 女, 山东 济南人 , 曲阜 师范大学翻译 学院 2 0 1 3 级研究生 , 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 究。

美国黑人身份的重建——解读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所罗门之歌》

美国黑人身份的重建——解读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所罗门之歌》

美国黑人身份的重建——解读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所罗门之歌》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引言“文化身份认同”是后殖民语境中文化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

黑人的文化身份认同的困惑是美国文学与文化中的一个特殊现象。

正如美国社会批评家哈罗德·克鲁斯所言,“美国黑人与殖民地民族有着许多共同的社会经济因素……”。

就像不发达国家的人民一样,黑人在不同程度上蒙受着饥饿、没有文化和疾病之苦,他们被束缚在耕地上、城市和半城市的贫民窟中,忍受着文化的匮乏和异族统治的心理反应……。

美国黑人从一开始就以殖民地人民的形式存在。

他的被奴役跟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同时发生,他的被奴役正是国内殖民主义的一个前提。

美国不是要在非洲建立一个殖民主义帝国,而是把殖民主义制度带回国,在南方各洲实行……。

将黑人的地位从纯粹的殖民地黑人地位区别开来的唯一因素是,他的环境仍在‘故乡’祖国,非常接近于主要的族群。

”美国的历史就是占据社会主流的欧裔白人对黑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内部殖民史。

美国非裔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正是在这种后殖民的语境下,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富有诗意的表达方式,采用细腻敏锐的视角,在其小说中向我们展示了以殖民地形式存在的非裔黑人在美国三百多年的历史,揭示出影响黑人们对美国社会认同感及造成黑人身份认证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美国蓄奴制度的历史、种族歧视和白人文化霸权对黑人肉体及精神的破害,同时莫里森将璀璨的黑人民族文化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感觉到黑人的力量以及黑人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由此暗示着只有沐浴在民族文化中才能找回自我。

正如莫里森对自己作品最中肯的评价:“我的作品源于希望的愉悦,而非失望的凄怆。

”莫里森的作品印证了后殖民主义时代美国黑人对种族和民族文化主体身份的认证危机及追寻。

莫里森强调:“认同祖先,认同集体,黑人个体可以在精神上获得圆满和胜利。

流散文学与身份研究兼论海外华人华文文学阐释空间的拓展

流散文学与身份研究兼论海外华人华文文学阐释空间的拓展

流散文学与身份研究兼论海外华人华文文学阐释空间的拓展1. 本文概述本文主要探讨了流散文学与身份研究之间的关系,并特别关注了海外华人华文文学阐释空间的拓展。

在全球化背景下,流散文学作为跨越地理、政治、文化界限的文学作品,成为当代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作品通常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作者创作,将自身独特的文化元素、生活经历融入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文化身份认同是流散文学中的核心问题,对于流散作家来说,他们面临着如何在新的文化环境中保持自身文化身份认同的挑战。

海外华人华文文学作为流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文学形式、题材和审美风格为阐释空间的拓展提供了可能。

许多海外华人华文文学作品都体现了身份焦虑、文化冲突和认同困惑等主题,这些作品既展示了华人华侨在异国他乡的艰苦奋斗,也揭示了他们对于自身文化身份和归属感的探寻。

为了深化对流散文学和海外华人华文文学的研究,本文主张从多个角度拓展阐释空间。

包括进行跨学科研究,将文学与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相结合开展跨国别研究,比较不同国家、地区的华人华文文学作品以及进行跨文化研究,将华人华文文学置于全球多元文化的背景下进行探究。

通过这些研究路径,可以进一步推动流散文学与身份研究以及海外华人华文文学的发展,为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与认同困境提供更多启示。

2. 流散文学与身份构建此部分内容将深入探讨流散文学与身份构建之间的复杂关系,特别是针对海外华人作家的独特视角和创作实践。

通过对具体作品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流散经历如何影响作家的文学创作,以及这些作品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身份认同问题。

3. 海外华人华文文学的历史与发展海外华人华文文学,是指在中国大陆以外地区,使用汉语进行文学创作的文学作品及其相关活动。

这一文学形式的产生与海外华人的移民历史紧密相关,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华人移民潮。

早期的海外华人华文文学主要是由移民作家创作,他们的作品多反映了移民生活的艰辛、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新环境的适应和探索。

黑暗中的游戏——托妮·莫里森对黑人文化身份的重构

黑暗中的游戏——托妮·莫里森对黑人文化身份的重构

黑暗中的游戏——托妮·莫里森对黑人文化身份的重构黑暗中的游戏——托妮·莫里森对黑人文化身份的重构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是美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黑人女性作家之一,她的作品以深入探索黑人文化身份和历史、揭示黑人社会经验为特色,她批判性同时也是创造性地对黑人文化进行了重新塑造。

本文将以莫里森作品中的两部代表作品《最好的盖洛普》和《亲爱的》为例,探讨莫里森通过塑造黑人文化中的黑暗经验,对黑人文化身份进行重构的创造性方式。

莫里森的作品揭示了黑人社会在美国历史中的被压迫和被剥夺的经验。

她利用黑暗的符号和象征来表达黑人被剥夺以及黑人社会所遭受的痛苦,从而重新定义黑人文化的身份。

在《最好的盖洛普》中,她通过描绘一个黑人女性在奴隶制度下被剥夺了自由和母性的经历,从而探讨了种族、性别和社会地位之间的交织关系。

莫里森以黑暗的景象来描述女性的痛苦,以暗示黑人社会历史上的痛苦和剥夺。

另外,在这本小说中,莫里森还创造了“鬼魂”的形象,暗示黑人社会中被压迫的人们无法摆脱过去的枷锁。

通过揭示黑人文化中的黑暗经验,莫里森赋予黑人身份以特殊而有力的文化意义。

在《亲爱的》中,莫里森继续以黑暗经验作为重构黑人文化身份的手段。

小说中的主人公赛思·舒格(Sethe)是一个逃亡奴隶,她曾经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们而杀害了她的一个婴儿。

这个故事揭示了奴隶制度下,黑人母亲无法保护自己孩子的痛苦经历。

莫里森在小说中利用黑暗、幽闭以及鬼魂的想象来描绘赛思的内心世界,以此展示黑人社会在奴隶制度下所受的创伤。

通过这种描绘,莫里森不仅让读者感受到黑人文化中的黑暗经验,还探讨了黑人身份的复杂性和黑人社会在历史中所经历的创伤。

托妮·莫里森的作品中黑暗的描写并非仅仅是呈现痛苦和剥夺,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描写,莫里森探索了黑人文化中的力量和坚韧。

她以黑暗为背景,展现了黑人社会在被迫处于困境中时所展现出的坚毅和抵抗。

基恩·图默的美国黑人文化身份建构

基恩·图默的美国黑人文化身份建构

基恩图默的美国黑人文化身份建构
董红云
【期刊名称】《世界文学评论》
【年(卷),期】2018(0)2
【摘要】美国黑人文学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就是美国黑人民族的文化身份以及黑人在白人主流文化的土壤里如何维系自己的文化身份。

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基恩·图默通过创作极富特色的文学作品《甘蔗》,建构了美国黑人民俗音乐文化、南
方环境地理文化和新黑人的形象,为建构美国黑人民族文化身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总页数】7页(P108-114)
【关键词】基恩·图默;文化身份建构;《甘蔗》
【作者】董红云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712.06
【相关文献】
1.美国黑人族裔文化身份建构研究 [J], 吕铁金
2.杜波依斯“双重意识”对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建构 [J], 岳莹
3.文化碰撞下本土身份的危机与建构——恩古吉《一粒麦种》的巴巴式解读 [J],
徐静
4.从莫里森的创作看美国黑人的文化身份建构 [J], 曹霞
5.从莫里森的创作看美国黑人的文化身份建构 [J], 曹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黑人男性的身份探寻与自我建构——论《所罗门之歌》的空间叙事

黑人男性的身份探寻与自我建构——论《所罗门之歌》的空间叙事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bet University of Education2021年5月第38卷第5期May. 2021Vol. 38 No. 5黑人男性的身份探寻与自我建构——论《所罗门之歌》的空间叙事宋歌(南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南阳473061)摘 要:运用加布里尔•佐伦等学者的空间理论对托妮•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进行重新审视,发现该作以三组二元对立关系呈现了物理空间的并置、心理空间的建构和对历史空间 的回溯与展望,进而揭示空间形式对作晶主人公身份探寻与自我建构这一主题的阐释和深化的意义。

关键词:《所罗门之歌》;空间形式;身份探寻;自我建构中图分类号:1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44X (2021 )5-0012-06托妮 ° 莫里森(Tony Morrison , 1931 * )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美国黑人女作家#《所罗门之歌》(1977)是其代表作之一,出版后广受好评,并于次年斩获美国图书评论奖,莫里森也随之步入美国当代重要作家的行列#自该书中译本于1987年出版至今,评 论界相继从神话-原型批评、女性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研究和经典叙事学等角度对作品进行解读,但鲜有学者从空间叙事的角度来探讨小说中 蕴含的空间形式对其主题的阐释和深化意义#空间叙事学是近年来学术研究的一大热点, 传统的叙事理论(结构主义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侧重从时间层面研究叙事作品#然而叙事既 包含时间维度,又包含空间维度。

因此,叙事学研究在20世纪后期开始经历“空间转向”。

在随后的半个多世纪里,空间理论和空间叙事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其中,加布里尔•佐伦的《走向叙事空间理论》建构了 “迄今为止最具有实用价值 和理论高度的空间理论模型([1]58#《所罗门之歌》传达的一个核心主题是黑人主人公奶娃的身份探寻与自我建构,本文拟用佐伦等学者的空间 理论,借助三组二元对立关系来解析作品中的物理空间、心理空间和历史空间,进而揭示空间形式对小说主题的深化意义#一、物质与精神:物理空间的并置物理空间,即佐伦笔下的“地志层面的空间”[2]315,指静态的实体空间。

乔治·拉明身份建构的旅程

乔治·拉明身份建构的旅程

乔治·拉明身份建构的旅程作者:孔垂卿来源:《世界文化》2022年第09期乔治·拉明(全名乔治·威廉姆·拉明)是当今备受关注的加勒比小说家和文化批评家之一。

拉明出生在属于英属殖民地的巴巴多斯,23岁时移民英国。

1953年出版的第一部小说《在我皮肤的城堡里》被认为是西印度文学中的经典文本。

他创作的六部小说作品凭借其复杂深邃的主题、具有现代色彩的叙事手法和殖民地人民、移民者内心世界的细致描写,引发了国内外读者的轰动和学者的研究热潮。

他曾获得古根海姆奖学金、加拿大议会奖学金、萨默赛特 ·毛姆文学奖等。

乔治·拉明的小说立足于书写加勒比人民身份认同问题与加勒比地区历史与未来之间的紧密关系,展现了他对唤醒殖民地人民自我意识,追求民族发展的愿望。

乔治·拉明成长在后殖民时期的加勒比地区。

1927年6月,拉明出生于巴巴多斯岛布里奇顿附近卡灵顿村一个非洲与英国混血的家庭。

母亲再嫁后,拉明在出生地和继父家之间辗转生活。

加勒比地区有着复杂的历史文化背景,这使得当地作家作品常常有着共同的主题,即思考文化差异带来的隐形影响,同情当地贫穷落后的生活方式,关注个体命运与民族未来。

加勒比地区从地理环境上看,位于东西方交界处,由众多独立的小岛国家组成。

从历史上看,该地区是世界上最早受到殖民者控制的地区之一,在欧洲人殖民统治下,原住民所剩无几,大量黑人被掳掠而来发展种植园经济。

各个岛屿上的人们民族、人种各不相同,当地人的宗教文化、交流语言和生活方式都受到宗主国的影响。

漫长的地理和历史因素使得加勒比地区成为一个大熔炉,孕育除了以语言和历史差异为背景,以来自殖民者至被殖民者的影响和反之而来的抵抗为特征的文化,因而普遍缺乏民族认同感。

除此之外,“二战”结束后的后殖民时期,“殖民后遗症”仍然伴随着前殖民地的人民,不同于传统殖民关系以武力和贸易进行压迫,后殖民时期宗主国与前殖民地之间微观的权力关系也使得作家从小就体会到了自我身份的缺失,即使是在自己的故乡也无根可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散文学下的黑人身份建构作者:贾建荣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33期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流散文学已经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流散是一种被迫迁徙于异质的空间的特殊生存方式,这种带有双重性生存经验引发个体精神世界的混杂性与冲突,形成了一系列文化身份认同探寻现象。

本文旨在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探索托尼莫里森《宠儿》中身份的丢失与重建,并指出其对全球化的背景下,流散文学身份问题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流散文学;身份建构;后殖民主义;宠儿“流散写作”或“流散现象”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后殖民研究。

流散(diaspora)又可译为离散、散居,是一种“被迫迁徙于异质的空间特殊生存方式,这种带有双重性生存经验而引发个体精神世界的混杂性与冲突,形成了一系列文化身份认同探寻现象”。

(张,2015:124)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兴起和扩张无疑促进着世界人口的重新组合,人们自愿或被迫地从其家乡迁移到别的地区。

散居理论不注重地理概念或者说地理的稳定性,而是从文化上关注一种所谓的“无家”(unhomely)状态。

它既是“移民知识分子对自身境况的一种无奈的描绘与定位,也是用来质疑他们无法认同的本质主义、族群身份与文化民族主义的一种手段。

它的关键在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织变异与文化的不稳定状态。

”(生,2004:62)由于个人经历的复杂性,流散作家的作品常常表现出两种或以上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交融,人物民族,种族和文化身份的分裂。

一、创伤经历下的黑人身份的丢失与重建《宠儿》的文本叙述时间是1873年,而整个故事在读者面前展开跨越了18年之久,这既是莫里森创伤叙事技巧的运用也是奴隶制给黑人带来的巨大的精神创伤的现实写照。

文章以18年后保罗D来到124号房间与赛斯重逢开始,这样的安排为追溯过去提供了契机。

赛斯是一位美国肯塔基种植园“甜蜜之家”(sweet home)的黑人女奴,在遭遇了“学校老师”为首的白人虐待后从肯塔基逃到辛辛那提追求自由,在仅享受了28天的自由和幸福后,奴隶主找到了赛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摆脱奴隶的悲惨命运,她挥起斧头将刚刚会爬的宠儿的喉咙割断。

杀婴的举动不仅是赛斯也成为了她的婆婆贝比萨格斯的创伤记忆。

保罗和赛斯也各自拥有着心酸的故事,“现在只是浮在海面上的冰山之巅,而冰山的九分之八都隐藏在过去的大洋中。

”(王,2004:132)当保罗D来到124号时,他已将过去事件“一件件一桩桩深藏在胸口的烟草罐里”,而赛斯表面上给人的印象如她女儿丹芙的描述“安静如女王般的”(托,1996:14),但这种看似冷漠、疏远、麻木的表面下是悲伤、内疚和母爱复杂交织的煎熬。

小说中的人物保罗D,赛斯,贝比萨格斯和斯坦普佩德等都是创伤症患者,而他们创伤经历的根源都是白人对黑人人格的践踏和心灵的戕害,个人的身份认同被撕裂,造成了他们的自我压抑或精神崩溃。

小说中白人统治者对黑奴作为人的人格和尊严的毁灭和重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赛斯逃走之前的“甜蜜之家”,由于加纳先生相对来说还是一个较为开明的奴隶主,赛斯他们的生活并没有受到很严重的压迫,在所谓的“甜蜜之家”,所有黑人男性奴隶的名字都是“保罗A、D、F”即加纳先生的姓氏辅以字母区分。

贝比萨格斯在儿子黑尔替她赎回自由后被加纳先生称为“珍妮”,后者认为贝比萨格斯对一个自由黑奴来说,听着不像个名字。

(托,1996:170)在后殖民主义的身份认同理论中,自我和他者是一对非常重要的关系,以我观他人,他人即他者,以他者观我,我即“他者”。

自我认同是身份认同的重要方面,其重要的途径是他者话语,正是他者对“我”的呼唤,对我的评价,使“我”意识到“我”的身份。

在他者话语中,名字是最重要的。

但在奴隶制横行的美国,黑人奴隶根本没有言说的权利,更丧失了对自我身份的准确定位,而白人则掌握着毁灭,建构,重塑黑人人格的话语权力。

加纳先生实行的是一种特殊的奴隶制方式,但特殊的温和的方式不能成为其合理存在的证明,反而证明了白人奴隶主的虚伪。

“在肯塔基所有的黑人中,只有他们五个是男子汉。

加纳先生允许和鼓励他们纠正他,甚至可以反对他。

他们能够发明干活的方法,看看需要什么,不用批准就着手去办,要是他们愿意的话甚至可以学习读书”(托,1996:149)加纳先生近乎“民主”的管理方式最大程度地弱化了黑人奴隶的反抗意识,与其他不人道的奴隶主相比,加纳先生还使他的奴隶产生幸福和满足的感觉。

是他把“男子气概”的观念灌输给了他的黑人奴隶,还使他们掌握决定怎么干活的特权(这在其他奴隶主统治下是没有的)使得他们暂时地保有一种假象的人格和身份感。

之所以说这种民主是虚伪的,由此获得的一切自由,权利和人格也是短暂的是因为这一切都建立在不推翻奴隶主统治的前提下。

表面上加纳先生鼓励黑尔替他年迈的母亲贝比萨格斯赎回自由,实际上是变相地将年轻力壮的黑尔永久地作为他的奴隶使用。

而当一旦撕下这伪善的面具,加纳先生去世后庄园由“学校老师”为代表的毫无遮掩的白人至上的霸权所接管,黑人奴隶悲惨的命运就是注定了的。

赛斯被几个白人夺去了奶水,目睹这一切发生的黑尔精神崩溃不知所踪,西克索被活活烧死,保罗D在被卖掉时因恐惧而有了哆嗦的毛病,后因企图杀死学校老师做了死囚,在采石场砸了86天石头后才克服了哆嗦的毛病,又流浪漂泊了18年后才來到赛斯所住的124号房。

沉重经历使保罗D质疑自己的“男子气概”,“‘先生’(这里是一只公鸡的名字)还可以是,一直是它自己,可我就不许是。

就算你拿它做了菜,你也是在炖一只叫“先生”的公鸡。

可是我再也不能是保罗D了,活着死了都一样。

”(托,1996:85)其次“学校老师”的到来真正开启了奴隶制度下黑人生活的梦魇,可以说奴隶制的压迫性和剥削性的真面目在此刻才得以示人。

赛斯身上树枝般的伤疤是具象可见的,但心灵上的创伤却只能独自承受。

“学校老师”说他们(黑人奴隶们)根本不算人,他们身上一半是动物的属性,另一半才是人的属性;他们夺走了赛斯的奶水—其实是强暴了赛斯的隐喻说法(隐喻这一语言的修辞,正是在意识无法承受一系列的打击时采取的防御机制,这样意识无法解释、承受的东西被压抑进入人的无意识领域)逼疯了赛斯的丈夫黑尔;贝比塞克斯说“世上除了白人没有别的不幸”。

(There is no bad luck in the world but white people)(托,1996:58)褔柯在《规训与惩罚》中所描述的权力的两种形态——压抑性或否定性和生产性,在“甜蜜之家”的白人统治中都得到了体现,但两种形态的转变方向却是逆反的,从加纳先生的类似“生产性”的统治到“学校老师”赤裸的压迫、否定式管理如出一辙,其实质都是为了维护奴隶主的统治,黑人真正的平等和自由是摆脱了“两个主人”后做自己的主人。

赛斯的杀婴行为正是建立在强烈的想要摆脱白人控制的生存直觉以及在作为母亲自己为孩子选择命运的母爱直觉判断上,然而在奴隶制度下,奴隶连同他们的子女都只是奴隶主的财产,他们的生杀大权都掌握在奴隶主手里,这样的冲突才促使赛斯对自己的孩子痛下杀手,虽然近乎疯狂,却恰恰是出于深深的母爱和人性!面对白人的强暴,失去言说机会的六千万甚至更多的黑人群体,莫里森只好用死去的女儿宠儿从坟墓回到人间的方式,追溯母亲的经历,再加上黑人社区的帮助,使魂魄得以“安息”。

文中一处宠儿自述,回忆了从非洲到达美洲的奴隶贸易船,黑人奴隶集体劳动的场景,宠儿不仅是在为自己言说,为母亲言说,也是在为整个黑人群体在言说。

追溯一方面是为了纪念和言说,一方面也是为了忘却,是使过去真正成为历史,解放创伤带来的心灵之负。

二、差异文化中的身份追问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大师霍米巴巴在谈到全球化时代文化身份的构建时,提出了文化差异的概念,并把这一思路延伸到各种身份政治中,这就意味着每一种身份都不能把自己表征成最本质的,而压制遮蔽其他的身份。

他强调的是“人类的各种文化是靠差异来确定自身的,都内在地与其他文化相参照,因而有其他文化的踪迹,并且可以为其他文化所改写。

因此作为差异的建构,任何文化也都不可能是同一的,内部都必然会有差异,因此任何一个文化都是一个杂交体,是异质的而不是同质的。

”(贺,2012:134-137)美国黑人文学作品正是全球化时代文化杂交的一个集中体现。

关于美国社会到底是一个大熔炉还是一个沙拉碗的追问,也许并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答案,而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第三空间”。

黑人作家一方面渴求认同白人文化,另一方面又因为维护黑人文化而与白人文化分离,他们的作品表现出一种“在同化和分离之间持续的张力。

”(王,2004:2)这体现在黑人小说的双重文化传统:源自非洲的口头文学和源自欧美的书面文学的结合。

《宠儿》本身具有明显的后殖民主义色彩,除了创伤叙事,多角度叙事,非洲民间传说,黑人音乐和黑人英语的杂糅也是莫里森对宣扬黑人文化,黑人在美国白人社会文化之中的曾经失语到练习发声的探索。

从这里可以看出,社会环境和创伤个体的心理重建,记忆重建都是主体个人身份建构的重要方面。

《宠儿》中无论语言描写还是思想内容处处渗透着吟唱音乐的节奏和动人的感情。

保罗D回想自己在采石场砸石头的经历,有三处“下雨了”的描写,在故事的最后莫里森说“那不是一个可以继续的故事,那不是一个可以重复的故事,那不是一个可以流传的故事”,增强了小说的魔幻现实色彩的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萦绕不去、意味深长的回味。

小说中丹芙最终走出“鬼魂缠绕”的124号房向邻居求助,在黑人社区的帮助下拯救了赛斯,自爱,黑人社区的爱和互助是暗含在文中的黑人勇敢面对过去走向未来的可行之道。

饱受苦难的黑人群体,他们拥有共同的非洲祖先,相同的奴隶经历唯有团结起来互相扶持才能汲取坚强的力量在种族歧视肆虐的白人社会生存下去。

除了对创伤主人公或失言或破碎的语言状态的描写,莫里森还对语言无力及对白人话语权威的嘲讽,如名为“甜蜜之家”(sweet home)的种植园却根本不是温馨甜蜜的,其下掩盖的是白人对黑人的残酷的奴隶制统治。

文中更值得注意的是黑人奴隶西克索对自己偷窃的辩解。

“学校老师”例行公事般地质问西克索是不是偷吃了猪崽,“‘你偷了那只猪崽,对吗?’‘没有,先生。

’ ‘我怕眼睁睁地看着你,可你对我说你没偷它?’ ‘不对,先生,我没偷。

那不是偷’…… ‘那么,是什么呢?’ ‘ 增进您的财产,先生。

’ ‘什么?’ ‘西克索种黑麦来提高生活水平。

西克索拿东西喂土地,给您收更多的庄稼。

西克索拿东西喂西克索,给您干更多的活儿。

’”(托,1996:227)此处莫里森展现的西克索对殖民主子质问的反应,既不是强烈的反击,也不是无原则地认错、屈从,仔细体会,这其中有一种霍米巴巴模拟说当中的“狡猾的谦恭”。

这种借用白人主子的话语系统来为黑人自身行为辩护,无论对西克索来说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客观上都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白人中心的霸权思维的缺陷及其可颠覆的脆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