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围地域:指区域空间结构中除去核心与网络之外的所有地域空间,包
括核心以外的所有城镇、广大的农村和工矿区。外围地域的发展水平 主要受核心和网络的发展水平所制约,是核心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二、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空间结构理论出现的背景
空间结构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
具体的理论模式
二、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一)空间结构理论出现的背景
二、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三)具体的理论模式
增长极理论
2、扩散效应
扩散效应是指各资源要素和经济活动主体由增长极向外围地 区扩散并由此带动腹地经济发展的过程,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更加合 理的区域发展秩序建构的过程。扩散效应的结果加快了经济腹地的 发展速度,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带动大范围区域经济的增长,促进 区域均衡协调发展。它通常是通过临近扩散、等级扩散、跳跃式扩 散等多种扩散放是实现的。 引起扩散效应原因: ▲ 避免集聚不经济:指当集聚规模超过了一定的限度而发生 集聚经济效益减少、丧失,以及因集聚而带来的外部环境对经济活 动的负面约束现象。 ▲ 寻求新的发展机会:(1)避免高度的竞争压力而迁出集聚 区。(2)企业为寻求进一步发展的要求而向外扩散。(3) 经济 结构转换中被淘汰产业的向外扩散。
二、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三)具体的理论模式
增长极理论
值得思考问题:在极化效应持续进行的时候,始终有两个因素
对其产生抑制:一个是企业内部的适度经济规模要求;二是增长极 自身发展的适度规模要求。增长极的空间容量、环境容量和经济容 量都是有限的,过度极化将会导致外部规模不经济,恶化区域的宏 观发展条件,并进而损害企业内部经济,产生一系列相关问题,使 整个区域的对外吸引力大大减小。所以,在极化效应达到某个程度 的时候,要考虑转移和分化增长极的问题,即选育新的区域发展中 心。
二、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三)具体的理论模式
增长极理论
2、极化效应
极化效应指增长极利用优越的发展条件,快速和大量的吸纳区 域资源要素和经济活动主体,促进自身的经济能量积累的过程。具 体说来,由于增长极内部的主导产业和创新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对 周围地区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使增长极与周围腹地形成经济势差, 促使和诱发这些资源要素、项目、企业向增长极移动,进而使增长 极经济实力增加和人口规模迅速扩大。 极化效应对区域经济成长的推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增长极本身经济超速发展,获取累积因果循环效应优势,为其 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产生规模经济效益,从而增强区域外部竞争力和对外部区域的 影响力和吸引力; ▲整合区域各类经济资源要素,奠定区域良性发展的初步格局。
一、空间结构概述
(二)空间结构的地域模式
1、基地连续的区域空间结构
廖什结构或廖什景观
生产最佳配置点是一系列分散点,而多个市场区相互作用会形成六 边形市场网络的最有效形态,因此,不同的市场网相互叠合,最终形成多 个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市场区合生产点竞争配置的区域空间经济网络结构。
大流域经济区结构
许多大江大河流域范围所确定的经济区具有内在的有机经济联系。因 为域内及域际的经济竞争与分工,流域内始终存在着经济结构同构化和劳 动地域分工两种相反的作用力的对比。其结果就是形成生产分区明显,生 产齐全,市场多层重合,对外表现为区域整体的空间结构类型区。
要素及其组合 点——点 点——线 点——面 线——线 线——面 面——面 点—线—面 空间子系统 节点系统 经济枢纽系统 城市-区域系统 网络设施系统 产业区域系统 宏观经济地域系统 空间经济一体化系统 空间组合类型 村镇系统、集镇系统、城市体系 交通枢纽、工业枢纽 城镇聚集区、城市经济区 交通通讯网络、电力网络、给排水网络 作物带、工矿带、工业走廊 基本经济区、经济地带 等级规模体系
一、空间结构概述
(二)空间结构的地域模式
1、基地连续的区域空间结构
杜能结构或杜能环
在一个近乎理想的平原上,围绕着地处中心的消费市场,农业生产 的土地利用结构呈同心环状。随着距离中心市场的越来越远,农业生产类 型的改变以运输费用主要决定依据,集约化程度也越来越远。
克里斯泰勒结构或中心地结构
在一个区域中,城市和城市之间存在着职能和规模的竞争,每一城市 总试图在最大范围内吸取经济资源和扩展市场,因而围绕着这座城市总有 一个近圆形的“市场域”。在城市和城市中间,两个或多个圆形市场域相 交的弦的两边属于不同的市场域。其竞争结果是在地域上形成了六边形的 城市等级域规模体系,这是具有最优经济功能的地域空间结构。
一、空间结构概述
(一)区域空间结构的组成要素 区域空间结构组成要素
3、面状要素及其表达功能
面状要素指的是内部具有某种同质性而在空间上四面延展的地物, 也称域面要素。域面是点和线要素赖以存在的空间基础,具有确定的 空间范围。面状要素的主要特征有: (1)面状要素的形式特征主要是其面积大小的可测性。 (2)界限的非规则性和不确定性。 (3)类型的多样性。 适合表达为面状的地物主要有:经济区、文化区等各种类型分区,国 家、各级行政区域,规划的城市平面,大洋、海、大湖、平原等。
二、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二)空间结构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
1.不同尺度地域的平衡发展问题 反映到空间结构上面,经济社会发达的区域空间结 构复杂而精细,欠发达或不发达地域则表现得较为简单。 2.区域空间结构的组织形式 即面对区域现实发展的程度,如何寻找有效方式来 组织最优的空间结构,制定区域范围内生产力的合理布局 和城市重点发展战略的结构模式,如按增长极或者增长轴 为中心或者突破口来组织区域的宏观架构。
区域空间结构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德国。伴 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急速推广应用,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原 先的社会结构遭遇到空前规模、速度与强度的冲击与解构,出 现了生产地域分布不均衡、整体环境质量下降、区域发展分化 等问题,要求从宏观角度调整优化区域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结构、 城镇体系结构,工业生产结构、产业结构、区域发展结构等, 最大和最优的利用区域的空间和资源。 同时第三产业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服务体 系和生产体系的空间结合,大大提高了区域经济的集聚效果和 集聚优势,并进一步影响到社会经济如农业带、工业点及工业 区、城镇与居民点等空间分布及区位的空间结构。这些问题的 出现,使得区域空间结构理论作为一种实用而流行的区域研究 理论快速地发展起来,并用于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空间结构概述
(一)区域空间结构的组成要素 区域空间结构组成要素
1、点状要素及其表达功能
点是最基本的空间结构因素,是线状地物和面状地物的最基本组 成元素。点具有明确的区位属性 :一种是绝对区位,描述一个要素网 络中的点的精确位置,这种位置通常是很难轻易改变的,反映点状地 物处于地表某个位置的数理特征。一种是相对区位,指一定特定地理 物像在三维空间中与其他地理物像的空间联系。可用空间距离、交运 的难易程度以及经济、政治和社会的联系来衡量。相对区位具有变动 性和丰富的经济地理内涵,多被用于对人文事项和经济过程的观察和 理解。 适合以点状模式来表达的地物有:城市、集镇、聚落、工矿点、 风景区、旅游点、绿洲、小湖和孤山等。
一、空间结构概述
(一)区域空间结构的组成要素 区域空间结构组成要素
2、线状地物及其表达功能
线状要素由点状要素组成,一系列按某个方向或规则排列的点, 规定了线性要素的起点、终点和方向。在具体空间中,具有确定线段 的交通线路、动力及水源供应线 都是现状要素。其中,交通线路起着 最为重要的作用。它是空间经济活动的基础和空间经济活动横向扩展 的先决条件。 可以抽象为线状要素的地物主要有:交通运输线,包括高速公路、 各种等级公路、铁路、航道、管道、运河和大型水渠等。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基本框架
一 二 三 四 五
• • • • •
空间结构概述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区域空间结构类型及划分 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区域空间结构优化模式
一、空间结构概述
区域空间结构的组成要素
空间结构的地域模式
区域空间结构一体图
一、空间结构概述
(一)区域空间结构的组成要素 “空间结构”的含义
一、空间结构概述
(二)空间结构的地域模式
2、基地非连续的区域空间结构
点线型的网络结构
①河流网络,呈典型的树枝状结构,网络中的点和线有明显的功能等级,为 无环网的连接图。②界线网络,呈栅栏型结构,交界处存在界面效应和交错过渡 性特征,从边界到区内节点可能存在经济梯队。如在某些存在经济联系的边境地 区,统一而均质的区域基底被某种分界线(国境线)分割开,两侧的生产区和生 产区从属于不同的结构体系。在分界线两侧,城市的经济活动指向等都受到相反 的经济引力作用,没有越过分界线而融合在一起。于是形成了一直特殊的以分界
一、空间结构概述
(二)空间结构的地域模式
按照对空间结构的狭义理解,人类活动与具体地域相结合所形 成的区域空间结构可以有多种地域模式。以面域要素为基础,把它 抽象成没有任何地表差异的单调平面,其上面分布了点状要素和线 状要素就会构成点—面、线—面的甚至点—线—面的地域结构模式。 与点—点、线—线、点—线模式不同,它们有域面要素作为支撑, 其基底是连续的,根据这种差别,空间结构地域模式就可以分为基 底连续和基底不连续两种基本类型。
区域空间结构组成要素

点状要素及其表达功能 线状要素及其表达功能 面状要素及其表达功能


一、空间结构概述
(一)区域空间结构的组成要素 “空间结构”的含义
从广义空间观的角度看,区域空间结构即地域结构,指某一时空范 围内,自然、生态、经济和社会等结构的空间组合,反映了自然和人类活 动作用与地球表面所形成的空间组织形式。它的形式和变化,取决于构成 区域各成分或要素及各种不同物质结构间的对应变换关系,即取决于地球 表面的性质和人类活动的互动。 从狭义的空间观来看,区域空间结构只被定义在人类活动方面,指 “社会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以及反映这种关系的客 体和现象的空间集聚规模和集聚形态”。
一、空间结构概述
(三)区域空间结构一体图
经济区域
节点 经济网络 外围区域
经济 中心
三、区域空间结构一体图
经济中心:它是区域经济赖以形成的核心,其功能的全与偏,力量的强 与弱,直接影响到区域空间结构的紧与松,范围的广与窄。经济中心 多为一个或若干个大中城市,也可能是一个城市群。 经济网络:指经济区域内各种交通运输线路与通讯信息线路的地域分布 体系。网络是连接地域核心与外围及城市系统的纽带和桥梁。市场经 济的一大特就是市场的网络特征性,孤立的市场已不能适应竞争的需 要,而一体化的网络则使资源配置的成本降低和效益的提高,使经济 活动进行得更有效率。
二、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三)具体的理论模式
பைடு நூலகம்增长极理论
1、界定
增长极指具有优势区位和推动型产业的地理空间,往往是作 为经济地域核心的城市。增长极理论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于 20世纪50年代以后提出,后来又由法国的布代维尔、美国的弗里 德曼、瑞典的缪尔达尔和美国的赫希曼等诸多经济学家的发展和完 善。 增长极对所在区域具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两种作用机制。极 化和扩散效应是区域经济运行的两种作用机制,是区域空间的组织 过程。在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起作用强度不同。在初级阶段, 增长极的作用以极化效应为主,当其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扩散效应增 强并逐步占据主导地位,推动区域经济从不平衡向平衡的更高层次 发展。
二、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二)空间结构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
3.以城镇为中心的环状土地利用模式探讨 以杜能理论模型和位置级差地租理论为基础,利 用生产函数和消费函数的概念,推导出郊区以土地作为最 主要生产资料产业的各种经营方式的纯收益函数,进而得 出经营地带的划分。 4.最佳规模问题。 以农业区位论和集聚效果理论为基础,认为空间 集聚的效果并不总是随着集聚规模的扩大而递增,当规模 扩大到一定的“门槛值”,可能会产生诸如出行距离增大、 交通费用增加、公共设施边际效益递减等一系列集聚不经 济现象,因此,集聚规模经济的转折点即为企业、居民点 乃至城市的最佳规模。
线为明确边界的许多独立但相连的网络结构。③道路网络,呈环网状结构,网络
中的点于线存在功能等级,不同节点及外围地区的可达性存在空间差异。
点点型韦伯结构
大量经济单位在空间上各自分散,区域内和区域间的网络体系发育 还远远不够,这时就形成点点型的韦伯结构。
一、空间结构概述
(二)空间结构的地域模式
3、空间结构要素的组合模式
二、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二)空间结构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
5.空间互动研究 作为一个系统的某地域或其他地域(可能是毗邻的 同级地域,或上一级地域、或次级从属地域)之间的互动, 重点考察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空间流动或扩散的原因、机 制、过程和结果。
二、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三)具体的理论模式
增长及理论 点轴理论 核心—边缘理论 梯度推移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