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白露性格分析

合集下载

论《日出》中陈白露的悲剧形象-最新文档资料

论《日出》中陈白露的悲剧形象-最新文档资料

论《日出》中陈白露的悲剧形象曹禺剧作在中国戏剧史上地位举足轻重,他剧中的女性人物个个丰满、立体、动态。

散发着独特的人格魅力。

曹禺肯定、欣赏的是这样的主动追求爱情的尽管没有名分的女性,倡导女性解放不能等待“她救”,必须依靠“自救”。

关于陈白露其人,作者曹禺曾做过这样的解释:“方达生、陈白露是所谓的“有心人”,一个傻气,一个聪明,他们痛心疾首的厌恶那腐恶的环境,都想有所反抗。

然而,白露气馁了,她是一个久经风尘的女人,断然的跟着黑夜走了。

”一、清醒的沉沦者鲁迅先生曾说:“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

”陈白露就经历着这种痛苦。

文章的一开始就是她的昔日情人方达生的来访,他的到来突然唤醒了陈白露那早已经麻木了的神经,使她重新认识自己,审视自己,同时也开始厌恶自己。

因为此时的她发现了自己的真正地位---“舞女不像舞女,娼妓不像娼妓,姨太太不像姨太太”,对自己的地位和处境每清醒一分就增加一分痛苦,越清醒就越痛苦,越回忆过去的纯真和美好,就越产生对现在那种醉生梦死生活的厌倦。

然而她拒绝了方达生的请求,陈白露知道即使她和方达生走,也逃不脱黑暗势力的笼罩,外在的环境已经将陈白露同化,她已经习惯了大都市的生活,金钱也刺激着她的享受欲望,她也只想用物质来麻木自己的神经。

“习惯,自己所习惯的一种生活方式,是最狠心的桎梏,使你即使怎样的羡慕自由,怎样憧憬在情爱里伟大的牺牲,也难以飞出自己的狭之笼”。

“狭之笼”显然是曹禺先生对人的生存困境的直接的比喻。

人类犹如被关在笼子里的鸟儿,任你如何挣脱,都无法飞出其间而到广阔的天地里去自由自在的翱翔。

陈白露真真切切的处于“狭之笼”中,梦醒之后选择了堕落,选择了沉沦。

仍然继续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过着今日不知明日事的生活。

二、顺从的挣扎者陈白露是一个顺从者,从她生存的环境来看。

陈白露生活在上世纪30年代中国的大都市,貌似灯红酒绿,实则污秽黑暗。

在这样一个金钱统治的社会,到处充斥着腐朽和罪恶,对于女性人物更是残酷,陈白露掉进金钱社会的大陷阱之中,刚开始的她却浑然不知。

浅析话剧《日出》中陈白露和小东西的人物角色比较研究

浅析话剧《日出》中陈白露和小东西的人物角色比较研究

025[摘 要] 通过比较分析话剧《日出》中两位女主人公陈白露和小东西的人物形象,深入剖析她们的外在形象、性格特征以及在剧中所承担的意义。

陈白露外在形象高傲却内心善良,小东西外在形象屈辱却内心向上,两人都展现出自强不息的品格。

她们的形象对比折射出剧作家曹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思考关怀,同时也丰富了话剧的意境与内涵。

通过比较分析,深入挖掘戏剧人物的社会意义和人生价值,使人们更加理解剧作家的创作原意。

[关 键 词] 话剧《日出》;陈白露;小东西;形象对比浅析话剧《日出》中陈白露和小东西的人物角色比较研究尹梓伊 杨 欢一、引言《日出》是近代剧作家曹禺创作的戏剧,该剧于1936年6月在《文学季刊》第一期开始连载,同年10月首次出版。

该剧以抗战前的天津社会为背景,以交际花陈白露为中心人物,以陈白露住的某大旅馆(惠中饭店)华丽的休息室和三等妓院(宝和下处翠喜的房间)为活动地点,描写了黎明、黄昏、午夜、日出四幕,展示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受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恐慌影响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都市里,日出之前,代表腐朽势力的上层社会在黑暗中“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种种活动,和下层社会的悲惨生活。

基于此,本文拟通过对比分析《日出》中陈白露和小东西的人物角色,希望能进一步明确该话剧里的人物特色。

二、陈白露的人物角色(一)陈白露的外在舞台形象1.傲慢虚荣的交际花形象在话剧《日出》中,陈白露是一个复杂且引人注目的角色。

她的外在舞台形象和她的性格特征紧密相连,尤其是她傲慢虚荣的交际花形象。

陈白露出身书香门第,却因家庭的变故,独自一个人离开家乡。

她借助男人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陈白露的傲慢和虚荣主要体现在她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上。

她享受着上流社会的生活,喜欢被人追捧,喜欢享乐的生活。

然而,这种生活方式并没有给她带来真正的幸福和满足,反而使她感到空虚和痛苦。

尽管陈白露在外表上看起来傲慢和虚荣,但她内心深处却充满了矛盾和挣扎。

她渴望爱情和自由,却又无法摆脱物质生活的束缚。

从细节关注人物浅谈对《日出》陈白露的人物分析

从细节关注人物浅谈对《日出》陈白露的人物分析

最后,陈白露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她的命运被社会的黑暗所左右,无法自 拔。虽然她曾经试图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最终还是失败了。她的堕落和自我毁 灭,最终导致了她的死亡。她的死亡是对当时社会的深刻揭示和批判,同时也表 达了作者对于黑暗社会的不满和对于光明未来的期待。
陈白露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的人物形象。她既是一个被社会边缘化的女性, 也是一个矛盾和悲剧性的人物。通过对于陈白露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刻理解《日 出》中对于当时社会的批判和对于人性的揭示。陈白露也是曹禺笔下众多复杂人 物形象之一,她的塑造也体现了曹禺对于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洞察力。
感谢观看
2、独立性
虽然陈白露的生活充满了矛盾和痛苦,但她始终保持着独立的精神。她不愿 意接受别人的施舍,更不愿意被别人控制。这种独立的精神是她性格中最为珍贵 的一点,也是她最后走上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人物行为
1、寻求改变
陈白露虽然生活在一个黑暗的环境中,但她并没有放弃寻求改变。她努力地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试图摆脱自己的困境。例如,她曾经尝试通过婚姻来改变 自己的命运,但最终却失败了。这种寻求改变的行为体现了她对命运的抗争和不 屈。
一、背景介绍
陈白露是一个生活在北京上层社会的女性,曾经接受过高等教育,家境富裕。 然而,她却陷入了一个无法自拔的悲剧命运。通过对其背景的了解,我们可以更 好地理解陈白露的人物性格和行为。
二、人物性格
1、矛盾性
陈白露性格中最大的特点是矛盾。她既向往美好的生活,又无奈地妥协于现 实。这种内心的矛盾让她不断地挣扎和痛苦。例如,她在豪华的别墅里享受着金 钱带来的奢华,却又深知这种生活的空虚和无意义。这种内心的挣扎体现了她对 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对现实世界的无奈。
2、逃避现实
然而,在面对现实的困境时,陈白露却选择了逃避。她用酒精和毒品来麻醉 自己的神经,试图逃避现实。这种逃避现实的行为暴露出她的软弱和无力,最终 导致了她悲剧的命运。

《日出》中陈白露人物形象分析

《日出》中陈白露人物形象分析

《日出》中陈白露人物形象分析一、陈白露是一个掉进资产阶级泥淖而无力自拔、从生活到灵魂都被资产阶级思想腐蚀浸透了的青年女性。

陈白露出身于书香门第,受过良好的教青,年轻漂亮、聪明伶俐、骄傲任性、愤世嫉俗。

父亲去世后家庭破产,她进入社交界。

她凭着个人力量去闯荡,结果陷入泥潭成为交际花,过着奢侈豪华的生活,在热闹中解脱寂寞,在享乐中消磨时光。

她鄙视厌恶周围的环境,但又贪恋舒适的生活享受。

为了支付昂贵的生活费用,她不得不和她讨厌的好些人物鬼混,出卖自己的肉体和灵魂。

她越陷越深而不能自拔了。

二、她既是受害者,又是被腐蚀的堕落者,这种双重的地位造成了她复杂而深刻的精神矛盾。

她的性格交织着错综复杂的矛盾。

作为一个交际花,腐化的生活给她的性格打下了烙印。

她抽烟、喝酒、打牌,依附和嘲弄着男人。

她玩世不恭,又不甘堕落,她聪明而又糊涂,骄傲自负而又软弱。

她嘴角总挂着嘲笑,内心却充满矛盾和痛苦。

当方达生这个和她从小有着青梅竹马的情谊的人来到她豪华的旅馆客厅时,她灵魂深处的矛盾和斗争激烈动荡起来,美好的回忆、纯真的梦境和现实屈辱的处境深深刺痛了她的心。

她觉得应该和这种堕落的生活诀别,但又无法摆脱这种早已习惯了的生活环境。

三、陈白露有个性解放、个性自由的要求,她身陷泥淖,仍然热爱生活,渴望自由。

她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被侮辱被损害的地位,意识到自己的放纵堕落,这更加深了她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在援救小东西这一事件上,最能体现她精神的悲剧性,促使她的反抗精神再一次喷发。

她对社会绝望了,对自己也绝望了。

精神的完全崩溃导致了她的死亡。

她悄然泪下,哀叹着自己“这么年轻,这么美”。

就在太阳升起的时候,她终于服了过量的安眠药而长睡不醒了。

陈白露的离去,控诉了那个腐朽罪恶的旧社会制度,深刻地揭示那弱肉强食的社会已经是不可救药的了。

陈白露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也是她追求个性解放、个人奋斗的悲剧。

陈白露悲剧性格

陈白露悲剧性格

陈白露悲剧性格【篇一:陈白露人物形象】在曹禺的戏剧《日出》中,陈白露的悲剧实质是:她作为一个交际花,缺乏独立的经济基础,所以当一直给她钱供她享受的银行经理潘月亭被全剧幕后最可怕的人——金八爷在股票和地产市场上欺骗,导致破产后,她就失去了金钱来源,也无法支出租住豪华大旅店的房钱和日常开销。

她又是个有着相当虚荣心的女性,这使她不愿意和方达生离开城市,也就脱离了民众,无法摆脱上层社会人物对她的玩弄。

所以等待她的命运必然是提前死亡,事实上,陈白露就是服安眠药终结自己一生的.这一人物形象可以作如下评价:曹禺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目的在于通过陈白露的视角,揭示当时社会“损不足以奉有余”的黑暗。

陈白露,作为一个交际花,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不多见的人物形象,传统的观点总认为这些人是腐朽生活的象征,但在曹禺笔下却得到了辩证的分析。

陈白露不只是攀龙附凤,出卖肉体的虚荣女性,她身上还残留了母性的爱与关怀,例如她对人物“小东西”的保护态度。

她嘲笑男人为名为利的短浅行为,但她却不得不依靠有名有利的男人支持日常生活开销,所以她的生存基础具有矛盾性。

这样的矛盾恰恰暴露了当时社会的动荡。

这一切,都是曹禺辩证描写戏剧人物的体现,也是陈白露这一人物形象存在的重要意义。

故事简介陈白露是一个纯洁的少女,因生活所迫,只身走进大上海十里洋场,成了名噪一时的高级交际花。

她终日周旋于潘月亭、张乔治等巨商富贾身旁,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旧时恋人方达生的到来,唤起陈白露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新生活的憧憬,她虽厌恶和鄙视周围的一切,但已无力摆脱奢侈的生活。

然而,方达生的劝说,对陈白露毕竟还是有所触动。

一日,陈白露从流氓黑三手中救下一个小女孩——小东西,并认她做了干女儿。

她竭尽全力保护小东西,但小东西仍未逃出黑三的魔爪,被卖入妓院。

在那里,虽有好心的妓女翠喜照应,但小东西终因不堪凌辱,上吊自尽。

陈白露和方达生闻讯赶到,见到的只是破席裹着的尸体。

面对号啕痛哭的翠喜,陈白露感到恍惚和凄凉。

论曹禺〈〈日出〉〉中陈白露的形象

论曹禺〈〈日出〉〉中陈白露的形象

开题报告曹禺《日出》中陈白露的形象是中国话剧史乃至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成功现实主义创作。

剧中陈白露的性格是复杂和矛盾的,历来不少人对陈白露性格产生变化的原因有不尽相同的看法,颇有争议,多数人对陈白露的性格、人物形象持批判态度,对她的悲惨结局不值得同情,不可能把她的死和小东西相题并认;张云风在《断翅的鹰》——论曹禺《日出》中陈白露的形象一文中形象地指出:陈白露犹如一只想展翅飞翔的鹰,苦于断了翅怎么也飞不起来。

然而,在陈白露身上,虽然有许多缺点和不足,她是过着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小资产阶级的寄生生活,但是她蔑视、反抗罪恶势力,不甘心和黑暗势力同流合污,并且具有正义的一面,可见,她还不是彻底的堕落者和不可救药之人。

因此,客观公正地对待陈白露的性格变化分析其性格变化产生的原因,有利于正确对待陈白露的人物形象,既是选题的初衷,也是选题的目的意义所在。

剧中主要人物陈白露并不是天生就甘心堕落。

她具有从前的竹均的纯真可爱的性格,热爱生活,追求自由,充满自信。

她聪明、美丽,同时又骄傲、任性,家庭的变故、社会的黑暗,决定着她的人生潜伏着危机。

陈白露由“有着纯洁的心灵,有着纯真而清高的性格”沦落为“整日混迹于鬼似的阔佬中间,过着挥霍无度的糜烂生活,自甘堕落”,虽是必然,但又不是没有原因的,本选题从陈白露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对方达生的内心活动及对她的自杀三个角度分析了她的复杂矛盾的性格,又从她的自身,从当时黑暗社会现实寻找原因,阐述了以下观点:陈白露过分信奉个人奋斗,个性解放的哲学是造成她堕落、沉沦的主要原因,在当时黑暗社会,单靠个人去闯,脱离群众的斗争是没有出路的。

这样孤军作战只可能被黑暗势力吞噬。

她的小资产阶级女性生活方式决定了她不可能摆脱腐朽生活的束缚,她的最终悲剧是当时罪恶都市的产物,是当时罪恶社会的产物。

她的悲剧是个人悲剧,也是社会悲剧,是必然的。

鉴于上述写作原因及本文要说明的观点,因此对本文的文章结构及层次作如下安排。

论《日出》中陈白露的人物塑造

论《日出》中陈白露的人物塑造

论《日出》中陈白露的人物塑造
《日出》是一首现实主义的戏剧诗,记录了一位叫陈白露的农妇在一个清晨的拾穗使用情形。

这首诗充分揭示了陈白露这个人物的生活和性格。

首先,陈白露是一位勤劳勇敢的农村女性,她乐于早起拾穗,不畏艰辛,勇敢挑战重重困难,可以看出她拼搏精神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她喜欢沉浸在大自然中,欣赏大自然般的美,边发呆边拾起穗子,这既有助于她从世俗苦役中抽离出来,也让她体会到大自然的温暖,追求人生的真谛。

其次,陈白露的性格朴实、谦虚,在大自然的面前,她把自己看得比谷子还低,她不仅没有任性,而且保持着一种信仰和尊重自然的态度。

她甘于欣赏与服从自然的法则,这也表明了她没有把自己看得太高,而是把自己当作一个虔诚的敬畏者。

综上所述,陈白露是一位勤劳勇敢、朴实谦虚的农村女性,她能够把自己看得比谷子还低,敬畏大自然,把自己当作一个虔诚的敬畏者,可以看出她勇敢、拼搏的精神以及信仰和尊重的态度。

;。

论《日出》陈白露形象的独特性

论《日出》陈白露形象的独特性

论《日出》陈白露形象的独特性作为《日出》当中串联起各个角色的中心人物陈白露,她的形象非常复杂并且独特,在腐朽的社会的大染缸当中,在生活的打磨之下,她从一个纯洁可爱的小女孩逐步成为了灯红酒绿之下的圆滑交际花。

从一开始地期待向往美好生活,到逐渐变得堕落,最后终于陷入了绝望之中。

在不属于她的太阳在人间即将绽放之时,她终于如白露一样蒸发,走向死亡。

不可否认,陈白露存在着很多的缺点。

她贪图享乐,沉迷于纸醉金迷的物质生活,早已深陷繁华喧闹的上流社会的泥沼之中。

她宁可身负众多债务也要继续获得物质上的奢侈享受。

但其实她曾经也是个纯真善良、对自己的美好未来充满希望的竹筠,但因为一段爱情、婚姻的失败,又加上家道中落,在当时金钱至上的时代之中,她为了生活,只好选择磨平自己的棱角,变成了灯红酒绿之下的世故圆滑的交际花陈白露。

可尽管如此,她依然不同于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她始终期盼着自己能够脱离“笼中鸟”的处境。

她不同于在那个腐朽社会当中的其他女人,在追逐纸醉金迷的生活的同时丢失了自我,变得自私堕落。

灯红酒绿之下的她,尽管在提到金钱与自己的生活的时候会变得圆滑世故,但她的心中依然还保留着小孩子一般的纯真,看到霜就能高兴的不行,跑到窗前“想把脸猫似地偎在上面”。

尽管她低迷、堕落,但是她的内心依然善良、正义。

在遇到和她命运相似的小东西时,毫不犹豫地尽自己的所能想要帮助小东西,帮助她脱离深渊,摆脱原本的命运。

在社会的打磨之中变得懦弱的她,在面对账单时逃避的她,却在此刻为了一个毫不相干的小女孩勇敢了一次。

她不同于那个时代之中在生活的打磨之下早已变得麻木不仁、失去希望的大多数人,被生活打压、被金钱毒化的她,始终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对当下的糜烂生活充满了厌倦。

不同于逆来顺受的大多数人,她依然懂得反抗现实。

在得知小东西打了金八之后,她内心的反抗意识促使她说出了“打得好!打得好!打得痛快!”。

在为了小东西与黑三等人纠缠的时候,她内心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痛快。

曹禺《日出》中陈白露的形象特征

曹禺《日出》中陈白露的形象特征

《日出》中的陈白露看过《日出》的人,无一不对剧中交际花陈白露留下了深刻印象。

本文主要从陈白露的人生经历、交往对象、悲剧色彩等方面来分析其人物形象。

在《日出》中,陈白露既是全剧结构的中心人物,也是震撼人心的悲剧形象。

她是矛盾的,她的思想性格无不处于复杂的矛盾之中.“太阳升起来了,黑暗后面;但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这句话在剧中时常出现,陈白露多次吟咏它,和潘月亭,对方达生或是自言自语。

然则,当她向他们吐露时,前两者皆不懂。

细细揣摩此句,有几层含义,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陈白露身上所具有的某些性格特点.第一,从字面上看,太阳战胜了黑夜,送来了光明,是希望;但这光明与她并没有关系,在第一缕曙光即将照入她的生活之际,她已快要沉睡了,这是无奈。

这实际上是陈白露性格中的矛盾复杂之处,这与她的人生经历有关,她出身书香门第,受过“五四”新思潮的洗礼,是名进步的“五四”知识女性,她追求自由、解放,勇敢地挣脱家庭的束缚,只是闯入社会,此时的她还是那个天真,大胆的竹筠,对着人世间的美好爱情充满了向往,这是她身上的“光明”;另一方面,她是资产阶级知识女性,有着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普遍特点,在“五四”退潮之后,一旦生活的热情过去之后剩下的即是失望与无奈.他们原先生活在“锦衣玉食"的生活,一旦离家一切都要自理,这是需要一个长期坚持习惯的过程;再之,以往对爱情对生活的梦做得太完美,然而生活是现实的,总喜欢把幻想破灭,久之,便是裂痕,好比鲁迅笔下的涓生、子君.在曹禺的《日出》里,我们所看到的是交际花陈白露及围绕在她身边的人在豪华旅馆及一个下等妓院所发生的故事。

而这些人我认为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即潘月亭、顾八奶奶、张乔治等构成的金八党;第二,即小东西、翠喜等弱者一族;第三,即方达生所代表的活在心中的呆子。

金八党是上层社会的有钱人,他们颠倒白天黑夜,大肆挥霍,过得是纸醉金迷的夜生活,而陈白露作为一名出色的交际花,她过得是资产阶级的寄生生活,然则对供养她的金主又加以玩弄。

曹禺《日出》中的陈白露悲剧成因

曹禺《日出》中的陈白露悲剧成因

2015.11《日出》中主要人物陈白露是个悲剧人物,在我看来,只有发掘出陈白露形象身上所蕴含的悲剧原因,我们才能把批判的矛头指向造成她悲剧发生的真正凶手。

一、主观原因———性格使然在我看来,陈白露之所以走上不归路,首先是她的性格使然。

陈白露的性格很复杂,她性格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性格的矛盾上。

作品告诉我们,陈白露是矛盾的,她的思想性格无不处于复杂的矛盾之中:“太阳升起来了,黑暗在后面;但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这句话在剧中时常出现,陈白露多次吟咏它,她经常是这样的自言自语。

这句话表明:太阳战胜了黑夜,送来了光明,它代表的是希望,是苦日子已经到头的征兆。

这个时候,按一般的常理来说应该是深处黑暗中的陈白露们应该看到反抗压迫、获得自由、得到新生的结局了。

可是,曹禺在这里,让一切都变了个样子,陈白露接下来说的是“但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在这里,作品既告诉了我们陈白露所处社会背景黑暗的力量无比强大,不是一两天太阳的升起所能驱除的。

但同时却也向我们揭示了陈白露个性的软弱性,这种个性的缺陷必然导致他反抗的不彻底性。

在《日出里》,这种因个性软弱造成陈白露的迟疑、无奈和不彻底,是无处不在的。

下面我以她的几次经历为例加以说明。

跟旧中国很多的悲惨女性大都出身寒门布衣之家不同的是,陈白露出身书香门第,还接受过“五四”新思潮的洗礼,是一名进步的“五四”知识女性。

在年轻的时候,她甚至不乏追求自由、解放的勇气和行动,她曾经勇敢地挣脱旧家庭的束缚,大胆地闯入社会,那时的她还是那个天真,大胆的竹筠,对着人世间的美好爱情充满了向往,这是她身上的“光明”;但是,在“五四”退潮之后,一旦生活的热情过去之后剩下的却是失望与无奈。

原先生活在“锦衣玉食”的生活里,过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一旦离开那个被她曾经视为樊笼的旧家,一切都要自理之后,她就开始适应不了,感觉生存的艰难了。

到了后来,她甚至为了物质的享受和追求,放弃了年轻时候的那种反抗勇气,与物欲横流的金钱世界妥协了。

《日出》陈白露的形象分析

《日出》陈白露的形象分析

晦暗世界中的沉沦----分析陈白露的艺术形象“生的不算太难看,人也不算太老吧,这么年轻,这么美”。

这是《日出》中陈白露对自己的自述,可这自述中是充满了那么多的无奈与不知所为。

二十多岁的少女,正是花季般的年龄,可在那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在那个充满黑暗的时代,就连鲜花也会枯萎。

曾经的陈白露也是那样的天真,她也曾渴望爱情,也曾经历过美好的爱情。

她与一位年轻的诗人相恋,跟着他来到了乡下,每天看日出,过着平淡的日子,可是曾经的激情终会逝去,到最后换来的只是相互的制约与无奈。

或许生在这样的时代,爱情本就是奢侈的,最终陈白露也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她不愿听从方达生的救赎,所以她要人养活,要花钱,要坐汽车,要玩,要穿漂亮的衣服。

她早已不在是那个天真的少女了,她的心是空虚的,是落寞的,她成了高级的交际花,她已经把自己卖给了金钱,她不愿奋斗,不愿用自己的努力养活自己,她变得虚荣、虚伪。

“我对男子尽过女子最可怜的义务,我去享着女人应该享的权利,我难道不应该吗?”,是啊,她在逃避,她在堕落,但这字字句句中透着的荒凉与无奈更是令人心颤。

或许是因为本性使然吧,纵使这个社会对她不公,纵使她早已坠入地狱,但在她的骨子里仍是善良、富有同情心的。

当看到那可怜的小东西时,她仿佛看到了她自己,同情她,想要救她,可是终归她是那个社会的弱者,她无法救自己,更没有办法救小东西,小东西死了,小东西的结局让她明白她终归逃不开悲惨的命运。

我们能看到,《日出》中的陈白露性格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她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那个年代,她曾受到五四新思潮的影响,她也想要自由,想要独立,她善良,有知识,但为了生存,为了金钱和内心的虚荣,为了所谓的出人头地,她成为了一个被人玩弄也玩弄别人的交际花,她抽烟、打牌、喝酒、嘲弄男人,自甘堕落。

可她的内心确是厌倦这样的生活的,她在夜晚总是失眠,她睡不着,是啊,在这样的社会,过着这样的生活,她如何能睡得着呢?她也想要光明幸福的未来,可是她深知这是不可能的。

曹禺的《日出》中陈白露悲剧命运的解读

曹禺的《日出》中陈白露悲剧命运的解读

曹禺的《日出》中陈白露悲剧命运的解读曹禺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位伟大戏剧家,他的代表作品《日出》被誉为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而曹禺在这部作品中刻画了一位悲剧命运的女性角色——陈白露。

陈白露的悲剧命运,体现了作者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对人性悲剧的深刻探讨。

本文将就《日出》中陈白露的悲剧命运进行解读,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和意义。

陈白露的悲剧命运源于她身处的社会环境。

陈白露出生在一个封建家庭,她的命运因家庭而起,也因家庭而毁。

她的父亲陈小梦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家长,而母亲则早早去世,她从小就过着备受虐待的生活。

在这样的环境下,陈白露的性格逐渐变得软弱和依赖,她习惯了忍耐和委屈。

在父亲去世后,她嫁给了一个无能的丈夫,家庭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使得她的心灵受到了严重的摧残,最终走上了自杀的道路。

陈白露的悲剧命运是社会环境对她的伤害所致。

陈白露的悲剧命运还源于她自身的性格和选择。

在《日出》中,陈白露的性格一直被作者放大和深刻地刻画。

她是一个软弱无能的女性,在丈夫的家暴和家庭矛盾中,她一直选择忍耐和委屈,甚至忍受着丈夫的嫌弃和欺凌。

而当她遇到了姚生这个有着相同遭遇的男人时,她选择了陷入情感的泥淖中,最终无法自拔,最终走上了自杀之路。

由此可见,陈白露的悲剧命运也源于她个人的性格和选择。

《日出》中陈白露的悲剧命运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她所处的社会环境、个人性格和选择以及作者对人性悲剧的探讨,都导致了她命运的悲剧性。

通过这一悲剧命运的塑造,曹禺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普通女性的悲惨命运和人性的悲剧,呼吁社会对女性和人性的关注和关怀。

也提醒人们应当重视社会环境和个人选择对个体命运的影响,对人性的探究和关怀。

这是《日出》中陈白露悲剧命运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所在。

曹禺的《日出》中陈白露悲剧命运的解读

曹禺的《日出》中陈白露悲剧命运的解读

曹禺的《日出》中陈白露悲剧命运的解读《日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话剧作品,由曹禺创作而成。

这部作品以1920年代上海滩为背景,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荒诞和人性的扭曲。

曹禺描绘了一个悲惨的女性形象——陈白露,她的悲剧命运成为了剧中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读《日出》中陈白露的悲剧命运,并探讨其所代表的意义。

陈白露的悲剧命运还源于她自身的性格与选择。

在剧中,陈白露是一个极端自私、计较的女性,追逐物欲和权势。

她为了逃避贫困,嫁给了不爱的人,同时也抛弃了自己真正爱着的人——许仲琳。

她在曹禺的笔下成了一个道德堕落、自私自利的女性形象。

她的这种性格和选择,导致了她的人生走向不幸,无法摆脱家庭和社会的束缚,最终也无法得到内心的平静和幸福。

陈白露的悲剧命运也映射出了当时女性的整体境况。

在《日出》中,女性形象往往是受到男性权力和家庭环境的双重压迫。

陈白露只是其中一个典型,她所遭受的苦难在当时的社会中并不罕见。

在这个男权社会里,女性的自由和权利常常被剥夺,她们只能依附于男性,或者被当作工具、玩物。

陈白露的悲剧命运不仅是个人悲剧,更是当时女性整体遭遇的写照。

即便陈白露遭遇了如此多的悲剧,仍有值得玩味的地方。

她的命运虽然悲惨,但在悲剧中依然有着坚定的品格和无畏的态度。

她在面对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时并没有选择卑躬屈膝,她时刻保持着一种逆来顺受、卑不失志的态度。

当她最终得知丈夫的出轨时,她没有选择忍气吞声或者自暴自弃,而是蓦然决然地逃离了这个虚伪的世界,选择了自己的自由和尊严。

这种坚韧、勇敢的品格正是她悲剧命运中最值得赞美的地方。

《日出》中陈白露的悲剧命运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她所经历的悲惨与压迫代表了当时社会底层妇女的真实处境。

她所展现出的坚韧与勇敢也为当时的女性形象增光添彩。

曹禺通过这一女性形象,呼吁社会对于妇女权益的重视,同时也为女性在悲剧中的人性体现增添了一份温暖和力量。

希望这种力量能够激发当下社会对妇女权益的尊重和关注,也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到悲剧中的希望与光明。

曹禺的《日出》中陈白露悲剧命运的解读

曹禺的《日出》中陈白露悲剧命运的解读

曹禺的《日出》中陈白露悲剧命运的解读曹禺的《日出》是一篇家庭悲剧,讲述了陈白露与丈夫、儿子之间的关系,以及她面对命运的无力感和孤独。

从作品中可以看出,陈白露的悲剧命运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包括社会、家庭和个人等方面的因素。

首先,社会环境对陈白露的命运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陈白露生活在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这个时期的社会传统观念比较重,妇女地位较低,女性的社会地位和自由度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这样的社会环境使得陈白露从小就被压抑和束缚,她的人生轨迹已经被限定好了。

陈白露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也没有受到父母的支持和鼓励,这些都使得她在人生道路上没有足够的资源和能力去摆脱困境。

其次,家庭因素也是造成陈白露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

陈白露的婚姻并不幸福,丈夫也是一位传统思想较为保守的人,不愿意让妻子发展自己的事业,并且总是以自己的意志来规定家庭的生活方式,这种家庭关系使得陈白露很难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和自由,增加了她的内心压力和不满足感。

同时,儿子的逃避和不负责任让陈白露这位母亲倍感失望和无助,这使得陈白露更加孤独和无援。

最后,陈白露的内在因素也是导致她悲剧命运的一部分原因。

陈白露有一定的自闭性格,没有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很难获得别人的认同和支持。

这种性格让她在面对家庭矛盾和困难时更加沉默和消极,没有积极地参与解决问题,导致了问题的进一步恶化和无法挽救。

综上所述,曹禺在《日出》中通过陈白露的悲剧命运,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对女性和家庭的局限和束缚,以及个人因素对人生的影响。

陈白露的悲剧命运具有普遍性,其中所体现的社会和家庭问题在当今社会中仍然存在,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去创造一个更加自由、平等和开放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人都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和生活方式。

曹禺剧作《日出》中陈白露是个怎么样的角色?陈白露简介

曹禺剧作《日出》中陈白露是个怎么样的角色?陈白露简介

曹禺剧作《日出》中陈白露是个怎么样的角色?陈白露简介陈白露是曹禺剧作《日出》的灵魂。

这个热情美丽、富于幻想的书香门第小姐,在“五四”春风启迪下,为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人格尊严,只身闯进了光怪陆离的大都市,表现了现代女性的独立意识、胆识和勇气。

然而,天违人愿,她却走上了社交明星、电影明星、红*** 的道路,成为受人供养又供人娱乐的玩偶,最终以自杀结束了这出人生悲剧。

陈白露陈白露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她聪明、爱美、骄傲、任性。

她曾经是爱华女校的高才生,当时便显示了她的才能,她当过社交的明星,还做过几个慈善机关游艺会的主办委员。

她的美丽、聪明、才能都给她以自信。

突然,她的父亲去世了,家庭的经济来源断绝了,这个突然的变化,成为她人生道路上的转折点。

他当了电影明星,还当了红*** 。

尽管她在影坛上,在舞场上曾经风流一时,但她还没有失去一个少女对爱情的天真幻想,她同诗人的结合和分手,是她人生道路上又一次重大事件。

诗人对希望的追求,对她曾有过感染和影响,多少年后,她仍把诗人的“日出”诗记在心间。

但是,他们终于分道扬镳了,他们分手的原因之一是孩子死了,维系他们之间关系的绳子断了。

但根本原因,仍在于陈白露对诗人的思想,性格乃至爱情观有着分歧。

在那个金钱统治的社会,生活是严峻的。

她既然没有同诗人出走去追求希望的道路,她自然以为凭她的聪明美丽还是能“闯”出来。

但她终因抵挡不住金钱和物质的诱惑而堕落为一名交际花。

当她少女时代的情人方达生表示要带他走时,她的回答充满了嘲讽意味:“我问你养得活我吗?我要人养活我,我要舒服,我出门要坐汽车,应酬要穿好衣服,我要玩,我要跳舞,你难道听不明白?” 作为一个交际花她周旋于上流社会,过着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生活。

表面上看,交际花是自由的、得意的,陈白露似乎也很骄傲自负。

其实,她并不自由,她与别的*** 一样被迫捆绑在金钱的屈辱柱上。

她终日和那些“鬼”似的人们厮混在一起,可在那些人们的眼里,她不过是一个被捉弄的对象,一个专供有钱的男人享乐的*** 而已,没有一丁点的社会地位。

陈白露性格分析

陈白露性格分析

陈白露性格分析陈白露性格分析【篇一:论陈白露的人物形象及其悲剧意义】论陈白露的人物形象及其悲剧意义摘要:陈白露是曹禺在话剧《日出》中刻画的一个女性人物形象,受到过新潮文化的影响,最终却沦为上流社会的交际花。

在追求享乐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又在思想、精神上又痛恨这种腐朽的生活。

经历过种种生活变化后,对人生心灰意冷,最终在日出之前选择以死亡告别让她堕落腐化的生活,以死亡向当时黑暗、冷血的金钱社会和人性良知发出最后的控诉。

《日出》通过人物间冲突来展现社会与人性的复杂,“损不足而奉有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陈白露“不想死而不得不死”的无奈挣扎,是人的悲剧,更是当时社会的悲剧。

关键词:日出、陈白露、社会、悲剧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善良、年轻、漂亮,受过新潮文化影响的陈白露,思想丰富、对人性有着美好的追求,并深深爱恋着心中的诗人,追求个性解放。

在与诗人的恋爱结束后,她开始一个人孤独的为生存拼搏,艰辛、无奈的生活开始渐渐的动摇陈白露的纯真本质,现实的残酷无情,社会的冷漠和黑暗,大都市的浮华以及物质生活的诱惑迫使她终于开始走向堕落。

陈白露曾经在纸醉金迷的生活状态下放任自己,不愿去面对现实。

梦总会醒来,清醒以后随之而来的就是痛苦和无奈。

“人最大的痛苦就是梦醒来以后无路可走”,鲁迅先生的话形象的诠释了陈白露的精神轨迹。

在用牺牲自己的灵魂来追求物质生活的梦里,陈白露没有痛苦,也没有无奈。

梦总是会醒的,梦醒之后的无路可走的悲哀有力的印证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残忍和黑暗,正是在这一系列的因果关系下最终酿成了陈白露的人生悲剧。

《日出》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社会环境下各业人们命运的一个缩影,潘月亭、李石清、黄省三、王福生、方达生、小东西、翠喜、张乔治、胡四、顾八奶奶等人在命运漩涡里的麻木的挣扎与沉浮。

而做为《日出》中灵魂人物,陈白露的人生轨迹的悲剧实质更深刻反映出当时金钱社会的冷血、残酷。

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又要求奢侈的物质享受,每当浮华过后,夜深人静时的空虚是陈白露看不到自己的归宿。

从心理学角度浅探陈白露的复杂性格

从心理学角度浅探陈白露的复杂性格
和 潘 月 亭 、 八 奶 奶 这 群 人 打 交 道 , 过 这 也 只是 可 顾 不 以 满 足 她 物 质 生 活 的 需 要 。 她 对 那 个 久 已厌 倦 的 环
时 她 潜 意识 里 也刹 那 问 把 小 东 西 和 自己看 成
了 同类 , 怜 、 助 、 依 无 靠 像 极 了 内 心 空 可 无 无
i 她 让 她停 下来 , 看 这 个 吓 坏 了 的 孩 子 , _ k 看 同
有 着新 奇幻 象 和憧憬 的人 , 当爱情憧 憬幻 灭后 , 但 竹 均 失 去 了原 先 在 生 活 中 进 取 的 勇 气 , 钱 社 会 的 腐 金 蚀 逐 渐 玷 污 了 她 纯 洁 的 心 灵 , 不 得 不 淹 没 内 心 真 她 正 的 声 音 , 上 了 沉 重 的 面 具 。 陈 白 露 的 自 负 与 自 带 卑 在 她 身 上 交 替 出 现 : 了挤 进 上 流 社 会 , 不 得 不 为 她
理 想 与 现 实 的 矛 盾 使 她 们 更 加 的 痛 苦 , 加 的 空 虚 更
与 无 助 。思 想 解 放 给 她 带 来 了 对 生 活 的 热 爱 和 对 爱 情 的追 求 , 社 会 却 没 有 给 她 这 样 一 个 氛 围 , 时 她 但 同
的 思 想 过 于 理 想 4= 不 切 实 际 和 与 社 会 的 严 重 错 位 , t、
第 1 卷第 2期
Vo . No 2 1 1, .




21 0 0年 6月
Jn , 2 1 u. 00
CHANG ’ AN inc ro ia Sce e Pe i de l
从 心 理学 角 度 浅 探 陈 白露 的复杂 性 格

《日出》陈白露形象分析

《日出》陈白露形象分析

《日出》陈白露形象分析在曹禺笔下的反叛女性中,坚决地冲出家门的是陈白露。

陈白露形象的正面意义就在于她彻底地打破了旧的乡村情结,而她的悲剧意义则在于冲出家门之后的无路可走,这又一次说明了中国女性打造自己现代精神品质的艰难。

曹禺创作《日出》是在1935年,三十年代中期的中国早就打破了二十年代初期乡土文明对于现代城市文明的迷信,城市已经不再是进步、自由的象征,人们从十里洋场所看到的是物欲横流、人性堕落的种种丑恶现象,现代都市反而成了藏垢纳污的代名词。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乡土气息的温馨召唤,就成为一种无法抵挡的人情诱惑,田园牧歌式的浪漫情调再一次虚幻成探索者的精神家园,京派的,湘西的,相与唱和,无不对探寻现代精神家园的漂泊者挥出宾至如归的手势。

《日出》中的方达生就是这种乡土温情的召唤者,而方达生所做的唯一的一件事就是营救小东西,但很遗憾,曹禺给定的结局是小东西最后还是死了。

诚然,乡土文明批判现代都市畸形人际关系的道德底气很足,但其力度则显然不够,这是由其自身的历史本质所决定的,许多批评者常常把方达生当作陈白露的新生方向,以为跟着方达生走就能走出死亡,这跟把一个将死者的生的希望寄托在另一个必死者的身上没有什么区别,一样的荒唐和虚幻。

尽管方达生不停地劝着陈白露:“你跟我走!还是跟我走吧。

”,“只要你跟我走,你现在还是孩子,过真正的自由的生活”,“竹均,你为什么不跟我走?” “竹均,你听我一句,你这么下去,一定是一条死路,你听我一句,要你还是跟我走”,但陈白露最后还是拒绝了方达生的温情召唤。

曹禺在描写陈白露迈出她年轻生命的最后一步的场景时,他把方达生拉近到跟陈白露仅仅是一门之隔。

一个年轻的生命在非自然状态下的最后时刻,能独自清醒地面对死亡,细细地品味死亡,是一种多么决绝的意志?纵观现代文学中的诸多女性,有几个能在生命的极地中清醒地挺立着而不退回的呢?更不用说能战胜自己的理性极致而跨过这一步的。

在这里死亡反而成了一种刻骨铭心的真实,它烛照出陈白露一尘不染的内在本质,而把她的寄生生活反而虚幻成了一幅无足轻重的苍白背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白露性格分析【篇一:论陈白露的人物形象及其悲剧意义】论陈白露的人物形象及其悲剧意义摘要:陈白露是曹禺在话剧《日出》中刻画的一个女性人物形象,受到过新潮文化的影响,最终却沦为上流社会的交际花。

在追求享乐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又在思想、精神上又痛恨这种腐朽的生活。

经历过种种生活变化后,对人生心灰意冷,最终在日出之前选择以死亡告别让她堕落腐化的生活,以死亡向当时黑暗、冷血的金钱社会和人性良知发出最后的控诉。

《日出》通过人物间冲突来展现社会与人性的复杂,“损不足而奉有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陈白露“不想死而不得不死”的无奈挣扎,是人的悲剧,更是当时社会的悲剧。

关键词:日出、陈白露、社会、悲剧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善良、年轻、漂亮,受过新潮文化影响的陈白露,思想丰富、对人性有着美好的追求,并深深爱恋着心中的诗人,追求个性解放。

在与诗人的恋爱结束后,她开始一个人孤独的为生存拼搏,艰辛、无奈的生活开始渐渐的动摇陈白露的纯真本质,现实的残酷无情,社会的冷漠和黑暗,大都市的浮华以及物质生活的诱惑迫使她终于开始走向堕落。

陈白露曾经在纸醉金迷的生活状态下放任自己,不愿去面对现实。

梦总会醒来,清醒以后随之而来的就是痛苦和无奈。

“人最大的痛苦就是梦醒来以后无路可走”,鲁迅先生的话形象的诠释了陈白露的精神轨迹。

在用牺牲自己的灵魂来追求物质生活的梦里,陈白露没有痛苦,也没有无奈。

梦总是会醒的,梦醒之后的无路可走的悲哀有力的印证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残忍和黑暗,正是在这一系列的因果关系下最终酿成了陈白露的人生悲剧。

《日出》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社会环境下各业人们命运的一个缩影,潘月亭、李石清、黄省三、王福生、方达生、小东西、翠喜、张乔治、胡四、顾八奶奶等人在命运漩涡里的麻木的挣扎与沉浮。

而做为《日出》中灵魂人物,陈白露的人生轨迹的悲剧实质更深刻反映出当时金钱社会的冷血、残酷。

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又要求奢侈的物质享受,每当浮华过后,夜深人静时的空虚是陈白露看不到自己的归宿。

“她爱生活,又厌恶生活”,为了虚荣的内心,所以只能依靠被银行经理潘月亭包养来维持浮华的生活状态,当银行经理潘月亭在市场中被金八爷欺骗而导致破产后,陈白露就是去了金钱来源,而在虚荣心使陈白露不愿意和方达生离开那座城市,人生的悲剧也就此走向终点。

故事的结局对于陈白露的人生来说,是死亡也是重生。

当时社会背景下上流社会的纸醉金迷与贫苦大众的困苦潦倒深刻而形象的展现在我们眼前。

在挣扎中堕落——无法挣脱的生活桎梏陈白露的思想与性格交织着错综复杂的情愫。

各种原因,各个侧面连在一起,使他的性格在充斥着矛盾中不断挣扎!抽烟、打牌、喝酒、嘲弄男人,腐朽的生活在陈白露的性格上的印记逐渐显露。

她厌倦生活,开始“玩世不恭且自甘堕落”,嘴角上总挂着嘲讽。

她虽然陷入了“生活的桎梏”,但仍然眷念着青春,心中仍有不熄的性情??陈白露的复杂性格的形成是因为有它复杂的现实因素,同时也有它形成的过程。

“她爱生活,她也厌恶生活,生活对于她是一串习惯的侄梏,她不再想真实的感情的慰藉。

这些年的飘泊教聪明了她,世上并没有她在女孩几时代所幻梦的爱情。

生活是铁一般的真实,有它自来的残忍!习惯,自己所习惯的种种生活的方式,是最狠心的桎梏,使你即使怎样羡慕着自由,怎样憧憬着在情爱里伟大的牺牲,也难以飞出自己的生活的狭之笼......终于,像寓言中那习惯干金丝笼的鸟,已失掉在自由的树林里盘旋的能力和兴趣,又回到自己的丑恶的生活圈子里。

”也许我们应当理解曾经被生活欺骗的女人,即便是经历了孩子夭折、婚姻破裂后的身心俱疲,也要继续挣扎在黑暗的社会里闯荡,但却不幸落入黑暗社会的陷阱,沦为交际花。

陈白露就这样在清醒中堕落,清醒的看着自己的渐渐沦落,生活的残忍在慢慢改变陈白露的本质,对未来的憧憬,对爱情的梦想,对新生活的向往在现实的黑暗的社会里褪色。

尽管厌恶憎恨没有灵魂的麻木的生活,但也无法摆脱、挣脱不开生活的桎梏。

偶尔的清醒还是被现实的残酷所淹没,虽然早已厌倦了这种麻木没有尊严的生活,渴望内心真正的归宿,但却害怕再一次被生活所愚弄。

在方达生没来之前,陈白露用玩世不恭的态度来掩盖她内心的痛苦,用外表的光鲜夺目来掩盖内心萎靡颓废,在醉生梦死的生活中消磨时光。

方达生到来,激起陈白露内心的波澜,使她的精神矛盾突出起来,加剧了她灵魂深处的斗争。

同时方达生在文中说的最多的话就是要陈白露跟他离开城市:“竹均,你为什么不跟我走?”“你跟我走!还是跟我走吧”,“只要你跟我走,你现在还是孩子,过真正的自由的生活”,方达生尽管不停地向陈白露承诺和召唤,但陈白露已经被现实的黑暗的社会所腐化,而方达生以为他可以帮陈白露摆脱堕落的桎梏,但是,在那个金钱统治的社会,生活道路是严峻的。

摆在陈白露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就其出身、教育、性格和追求来说,她是不愿意这样堕落的,但是现实生活逼迫的她不得不走上这条道路。

这正是造成她性格复杂性的现实根源。

在虚荣、浮华的内心世界里越陷越深,成为陈白露“思想的桎梏”,同时也就使她越来越深地陷入内心的痛苦与挣扎之中。

自我救赎——以死亡来挣脱黑暗虽然陈白露在内心早已厌倦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醉生梦死的糜烂生活,她嘲笑男人追逐名利的卑劣行为,但她却还得依靠此类男人支持日常生活开销,所以她的生活方式具有强烈矛盾性,这样的矛盾也直接暴露了当时社会的动荡。

在厌恶腐朽生活得同时,又无法抵御这种金钱社会的生活对她的腐蚀而无法自拔。

不断承受着这种生活方式对灵魂的折磨,虽然不想在这样生活下去,但是又离不开这个丑恶的地方,离不开虚荣的生活带来的物质享受。

虽然不能自拔,但精神上却还保留着纯真的本性,当亲眼目睹“小东西” 被摧残、被蹂虐,不甘痛苦地在生活中挣扎而努力反抗时,终于激醒内心的声音,连声自语:“打的好!打的好!打的痛快”。

看到小东西的遭遇就像看到自己的人生一样,陈白露不想再让自己的悲剧蔓延到小东西身上而第一次求潘月亭出面帮忙。

她一直渴望纯洁而普通的人生,不断的重新审视自己、拷问自己,并希望决定自己的命运。

“人不能一辈子总住在旅馆里”。

潘月亭破产后,没有了经济来源的陈白露无法偿还巨额债款,旅馆管家福升拿出大把的账单时,陈白露对生活的绝望了逐渐上升至顶点。

张乔治、福生等人的行为使她厌倦了这些自私、虚伪的富人们的逢场作戏。

矛盾的精神背后,她向往太阳,向往光明,她承认太阳要出来了,但太阳不属于她,她只能沉没在黑暗中,所以,当她赖以寄生的银行家潘月亭破, 陈白露在感知“梦醒了无路可以走”之后,在日出前服毒自杀,用死亡来挣脱黑暗,用死亡来结束这早已麻木的心,最终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实现悲剧人生的一次救赎。

“太阳升起了,黑暗留在后面。

”陈白露的命运悲哀在于她只能用最极端的的方式来展现自己人生的尊严与美丽,给本是颓废萎靡的结构氛围带来新的希望,仿佛这麻木残忍的生活将因为陈白露的结束而结束,新的希望在冉升,绝望亦将在黑暗中沉沦。

【篇二:曹禺《日出》中陈白露的形象特征】《日出》中的陈白露看过《日出》的人,无一不对剧中交际花陈白露留下了深刻印象。

本文主要从陈白露的人生经历、交往对象、悲剧色彩等方面来分析其人物形象。

在《日出》中,陈白露既是全剧结构的中心人物,也是震撼人心的悲剧形象。

她是矛盾的,她的思想性格无不处于复杂的矛盾之中。

“太阳升起来了,黑暗后面;但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这句话在剧中时常出现,陈白露多次吟咏它,和潘月亭,对方达生或是自言自语。

然则,当她向他们吐露时,前两者皆不懂。

细细揣摩此句,有几层含义,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陈白露身上所具有的某些性格特点。

第一,从字面上看,太阳战胜了黑夜,送来了光明,是希望;但这光明与她并没有关系,在第一缕曙光即将照入她的生活之际,她已快要沉睡了,这是无奈。

这实际上是陈白露性格中的矛盾复杂之处,这与她的人生经历有关,她出身书香门第,受过“五四”新思潮的洗礼,是名进步的“五四”知识女性,她追求自由、解放,勇敢地挣脱家庭的束缚,只是闯入社会,此时的她还是那个天真,大胆的竹筠,对着人世间的美好爱情充满了向往,这是她身上的“光明”;另一方面,她是资产阶级知识女性,有着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普遍特点,在“五四”退潮之后,一旦生活的热情过去之后剩下的即是失望与无奈。

他们原先生活在“锦衣玉食”的生活,一旦离家一切都要自理,这是需要一个长期坚持习惯的过程;再之,以往对爱情对生活的梦做得太完美,然而生活是现实的,总喜欢把幻想破灭,久之,便是裂痕,好比鲁迅笔下的涓生、子君。

在曹禺的《日出》里,我们所看到的是交际花陈白露及围绕在她身边的人在豪华旅馆及一个下等妓院所发生的故事。

而这些人我认为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即潘月亭、顾八奶奶、张乔治等构成的金八党;第二,即小东西、翠喜等弱者一族;第三,即方达生所代表的活在心中的呆子。

金八党是上层社会的有钱人,他们颠倒白天黑夜,大肆挥霍,过得是纸醉金迷的夜生活,而陈白露作为一名出色的交际花,她过得是资产阶级的寄生生活,然则对供养她的金主又加以玩弄。

首先,对潘月亭这个她赖以生存的金主,她“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没事时她不愿见他。

当王福升提到“大丰银行的潘经理,昨天晚上来了三遍”她不耐烦地连说“知道知道”“你不要叫他来,你跟潘经理说,我要睡了”;然而当她发现小东西想救她时,面对黑三那群流氓,她又不得不让王福升去请他。

见着潘月亭后面对其殷勤她不想理会“你这么相信你的魔力么?”却又不得不低头,“嗯,我想你——”“嗯,我想你跟我办一件事”。

在此,正反映了陈白露的矛盾,一方面她是依着潘月亭而生活,而另一方面她的自尊又不允许她低头,于是就这么别扭着,想推却又不能推开他,不想找他却又不得不利用他的金钱与权势来为自己谋利。

其次,对张乔治,她多半是敷衍着,甚至多有厌恶。

当乔治向她求婚,炫耀着他的“房子”、“股票”、“现款”及他的“哲学博士、经济学士、政治硕士”等一系列的财产文凭时,她没听完即大喊方达生,说“我要吸一点新鲜空气,这屋子忽然酸得厉害”可见,金钱的奴隶也有厌恶铜臭的时候,她并没有完全被金钱所同化。

再之,对顾八奶奶这样有钱却俗不可耐的孤孀时,她流露出不屑与无奈,一个劲地叹着气,一会“幽默地望着她”一会“讽刺地”“恭喜你一天比一天活的有道理,现在你跟胡四要讲起‘三从四德’了”言语中多是讽刺。

凡此种种,我们不难推测,正是陈白露这种不愿“与资产阶级同流合污”“不甘心这样活下去”才有了她后面的自杀,强调了她的悲剧命运。

小东西是柔弱的无助的但又是向往自由的,这点与陈白露有相似之处。

她被金八看上却不愿委身与他并打了他,她的反抗精神是陈白露所欣赏的,想做而不敢做的。

对小东西,陈白露既同情又敬佩,因而使得她不顾一切的想要救她。

一方面,她的“旧我”不断恢复,另一方面又要周旋于金八党之间强颜欢笑,这使得她与“上流社会”也越来越不协调,精神矛盾冲突越来越尖锐,加之,营救小东西的失败使她同时看到了自己的命运,“她是卖给了这个地方的”,她的自负、自傲都受到了打击,对自己的存在产生了怀疑,“金八他们允许不允许我们活着”,这又是一将她推往死亡悲剧命运的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