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9.古诗三首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同学,我希望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从学诗题、理解诗意使教学进行得更加顺利。

第二课时
学习目
标1.理解《清明》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两首诗的意思。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

学习重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学前准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
教学环

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细读《清明》。

(用时:15分钟)
1.学生自读古
诗,互相交流清明
节的习俗。

2.课件出示第
一、二句诗,思考:
路上行人为什么
“欲断魂”?他们
1.学生交流清明
节的相关风俗。

2.小组交流讨论
问题,再进行全班交
流,教师订正。

3.抓住重点字词
4.发挥想象,写出
路人和牧童的对话。

路人: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牧童:
感。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读,读出诗的节奏和
韵律。

3.背诵古诗。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四、布置
作业,拓展延伸。

(用时:2分钟)
收集关于节日
的古诗,了解传统
节日。

课后收集古诗,
了解我国其他的传统
节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知作者—读诗句—理诗意—悟诗情,
本次教学思路非常清晰,就是要结合生活
实际让学生理解诗意,在读、悟、品中与
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体会作者要表达的
情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片段
◆品读诗句,了解诗意。

(教学重点)
师:请大家认真读一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说说这首诗中哪些字用得好。

(学生读古诗)
生1:我认为“独”字用得好,表现了诗人独自一人离开家乡和亲人的孤独心情。

生2:我认为“异”字用得好,表达出了诗人在他乡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

生3:“倍”字用得好,中国人有节日团聚的习俗,在重阳节,诗人的这种思念之情比平时更加强烈。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

那么,诗中哪一句最能表达诗人的这种思乡之情呢?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是的,这句诗流传千古,成了思乡的佳句,现在有许多的海外游子也借这句诗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呢?
生:这句话是说每到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10.纸的发明
伟大意义。

三、拓展延伸。

(用时:10分钟)
1.结合生活实
际,说说纸的发明
给我们带来了哪些
便利。

2.再读课文,
完成课后习题第一
题。

3.作业:收集
资料了解中国古代
其他的三大发明。

1.交流纸给我们
带来的便利。

2.再读课文,完
成课后第一题,深入
了解纸的发明过程。

3.收集资料了解
指南针、火药、印刷
术的发明过程。

6.选取一个古代发
明,说说它的发明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先帮助学生理顺纸的发展过程,再了解发明的意义。

教学思路清晰,最后的拓展延伸,不仅扩展学生的思维,还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纸的发明》教学片段
◆自主探究,了解纸的发明过程。

(教学重点)
师:中国造纸术的发明,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一伟大的发明是怎样诞生的呢?请同学们自读第2~4自然段,画出相关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

四人小组交流,然后推荐代表发言)
生1: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祖先创造了文字后,把文字记载在龟甲和兽骨上或铸在青铜器上。

生2:后来,人们把文字记载在竹片或木片上,用绳子穿起来,成为一册书,很笨重。

生3:再后来,人们在蚕丝织成的帛上写字,虽然轻便,但价钱太贵不能普及。

生4:两千多年前西汉时代,人们用麻造纸,但这种纸粗糙,不好写字。

生5:一千九百年前的东汉时代,蔡伦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用树皮、破布、麻头等为原料,造出了既轻便又好用,价格又便宜的纸。

师:同学们学得认真,总结得较好,我们一起读读蔡伦造纸的过程,说说为什么蔡伦的造纸术能传承下来呢?
(生齐读)
生1:蔡伦造纸的原料容易得到。

生2:蔡伦造的纸轻便好用,而且价格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

师:古人的智慧和创造让我们赞叹不已,更值得我们学习。

如果没有纸的发明,也就不会有我们今天读书学习的便利。

11.赵州桥
课题赵州桥课型新授课
一、谈话导入。

(用时:5分钟)
1.你见过哪些
桥?说说这些桥给
你留下了怎样的印
象。

2.播放图片,
展示从古代到今天
的桥。

3.板书课题。

4.介绍赵州桥
的相关资料。

1.学生交流自己
印象深刻的桥。

2.学生谈对桥的
认识。

3.了解赵州桥的
相关资料。

1.你知道的世界闻
名的桥梁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二、读文识字。

(用时:15分钟)
1.自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
音,读通句子。

(2)交流文中
不理解的词语。

(3)了解课文
大意。

2.教师指导学
生学习生字词,理
解文章大意。

1.自读课文,圈
出本课生字。

2.注意多音字
“爪”的读音。

3.说说自己不理
解的词语,共同探究。

4.说说课文的主
要内容。

2.多音字组词。

的建筑?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重在引导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的精巧,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数字说明的感受,二是图文对照使其形象更直观,欣赏赵州桥的美观,主要是利用多媒体做最后的拓展,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赵州桥》教学片段
◆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突出重点、难点。

师:赵州桥的设计是一个创举,这是桥的内在体现——坚固。

请大家读一读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想一想这句话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这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表明这一段是要说桥的另一个特点——美观。

师:请大家默读这一段,写桥的美观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生:整段是围绕着“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写的。

师:课文中主要写了哪些精美的图案?
生1: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

生2: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

生3:有的刻着双龙戏珠。

(课件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图文结合,体会赵州桥上图案的精美)
师:请同学们看这一段内容。

(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的第2、3句)
师:精美图案后面的冒号是什么意思?和后面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生1:这里的冒号起引出下文的作用。

生2:冒号后面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这一句式列举出来的龙都属于精美的图案。

师:说得很好!现在我们来做个练习,边看投影边朗读。

当读到“有的”“有的”“还有的”时,看老师翻出的是什么内容就读这一内容,思考标点符号的作用。

(教师利用课件出示图片,学生朗读相应的描绘龙的句子)
师:同学们,这样读了以后,你们明白了用分号的道理吗?
生:这里“有的刻着”“有的刻着”“还有的刻着”是不分先后的,可以先说中间一幅精美图案,也可以先说后面一幅精美图案,中间用分号,最后用句号。

师:请大家齐读这一自然段,看看这个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学生齐读)
生:是按照总起、分述、小结的顺序写的。

师:作者在文章中着重介绍赵州桥的坚固和美观是为了什么?
生1:是为了歌颂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生2:是在赞美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

因为这座桥是在隋朝建成的,距今已有1400多年了。

这样古老的设计精妙的石拱桥,在当今世界上也是少有的。

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2.板书课题:
一幅名扬中外的
画。

3.理解“名扬
中外”的意思。

4.这幅画的名
字是什么?谈谈你
对这幅画的了解。

料。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用时:10分钟)
1.引导学生自
读课文,了解课文
的主要内容。

2.分段朗读,
划分段落层次。

1.自读课文,读
准多音字:作、乘、
笼。

2.说说课文介绍
了《清明上河图》的
哪些内容。

3.分段朗读,根
据内容划分段落。

1.多音字组词。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用时:20分钟)
1.自主学习第
2~4自然段。

(1)课件出示
突出人多的画面,
学生观察图中有哪
些人,补充第2自
然段省略的内容。

(2)课件出示
体现街市热闹的画
面,图文对照,理
1.自读第2自然
段,体会人多的场景,
同桌互相交流补充省
略的内容。

2.自读第3自然
段,图文结合理解
“形态各异”。

3.读一读第4自
然段中体现画面有意
思的句子,体会张择
2.连线。

撑船的生意人
摆小摊的农民
做买卖的道士
乡下来的船工
走江湖的医生
留长胡子的摊贩
3.课文第3自然段
解“形态各异”。

(3)自由诵读第4自然段,用“____”画出体现“最有意思”的句子。

2.再读课文,感受画家的技艺高超之处。

端的画的传神之处。

的中心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总结全文,了解古画价值。

(用时:5分钟)
1.齐读最后一
个自然段。

2.课件展示
《清明上河图》,回
顾课文内容。

1.读文,体会画
的价值,感受这幅画
名扬中外的原因。

2.利用课件,欣
赏古画。

4.《清明上河图》
有什么历史价值?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先让学生自学交流,抓住主
要内容,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2~4自然段,找一找课文描写了图画中的哪些内容,通过多媒体的真实再现,让学生感受
到画家张择端的画技高超、传神,画中内
容丰富,极富趣味。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片段
◆抓住中心句,把内容表述清楚。

(教学重点)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3~5自然段,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这幅画的?
(学生默读课文,做记号)
生1:介绍了画中的人物多。

生2:介绍了画中的街市很热闹。

生3:介绍了画中最有意思的桥北头的情景。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找到了这三个自然段的中心句。

请大家再逐段读一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把一个意思表述清楚的?
(学生再读课文)
生1:写画中的人多采用的是排比的句式,课文用了“有……有……有……有……”的句式来列举画中的人物。

师:你能从画中找出这些不同职业的人吗?
(课件出示,学生指认)
生2:写街市的热闹也是采用的排比,用上了“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生3:写桥北头的情景是作者根据画面想象的情景,把人物的动作、神态想象得很丰富。

师:不愧是有名的画家,画技真是高超,这大概就是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吧!
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
【学习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让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的民俗风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通过课堂交流让学生了解更多传统节日习俗。

2.通过活动初步学会调查探究的方法,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感。

3.了解传统节日以及有关的故事,完成习作,展示成果。

4.通过识字加油站,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5.通过词句段的运用,介绍手工制作过程以及学会围绕一个中心写一段话。

6.积累日积月累中的相关知识。

【学习重点】
1.通过活动,了解一些我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了解与传统节日有关的人物故事并完成习作。

2.学会在生活中识字。

3.学会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

【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和生字词卡片。

(教师)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
一、播放视频,激发兴趣。

1.(播放过春节的视频)到处张灯结彩,真热闹呀!这是什么节日呢?
2.你们喜欢过节吗?
3.过春节是我们大家最喜欢的节日,看,有的同学眉飞色舞,原来是收到了红包,难怪那么高兴。

其实每个节日都蕴含着大学问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我国的传统节日。

(板书:传统节日)
二、谈谈对传统节日的理解。

1.大家知道我国的哪些传统节日?
2.学生自由交流,教师补充。

3.你了解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吗?
4.学生谈对传统节日习俗的了解。

5.教师进行小结。

三、进行实践性活动。

1.你最喜欢哪个传统节日?这个节日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了解传统节日?
3.学生交流了解的内容及方式。

(1)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收集传统节日的相关的人物故事。

(2)了解传统节日的美食佳肴的制作方法。

(3)了解当地的庆祝活动。

(4)上网或查找书籍收集有关传统节日的知识和图片;询问长辈。

4.各小组制定活动计划,交流展示活动方案。

在小组讨论交流后,各小组派组长汇报本组的活动方案。

5.教师评价指导。

四、课堂小结。

祖国的传统文化多么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啊!愿同学们能在这座宝库里继续探
索,愉快地遨游。

第二课时
(展示成果完成习作)
一、交流评价活动。

1.回顾前期活动,引入交流评价活动。

对本小组自开展本课题以来的做法和感想进行总结,并对整个活动的过程进行评价。

2.展开交流活动。

(1)自主交流,谈谈收获。

(2)集体汇报,总结评价。

3.展示成果。

(1)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成果。

形式可以多样,例如:展示自己做的月饼,表演写春联等。

(2)展示成果时,本小组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提问。

(3)评选优秀活动小组。

二、写一写过节的过程。

1.明确本次习作要求。

2.指名反馈,教师小结。

(1)可以写过节的过程。

(2)可以写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

3.指导选材。

(1)从开展综合性学习,同学们了解了许多有关传统节日的知识,有饮食文化,有风俗习惯,有传说故事等。

(2)在选择时,一定要选择自己亲身经历的,或在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事。

4.小组内交流自己准备写什么,打算从哪几个方面来写。

5.全班交流,教师适当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写清楚过节的经过;要有一定的顺序;合理利用收集到的材料;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6.学生独立习作。

三、展示作品,修改习作。

1.出示习作范文。

端午节
“五月五,是端阳……”小巷传来了孩子们快乐的歌声,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到了。

说起端午节,还有一个传说故事呢。

战国时期,楚国有位大臣,名叫屈原,他一向受楚王的信任。

可后来楚王听信了小人的谗言,疏远了屈原,最后还把屈原流放到了南方。

后来,楚国灭亡了,屈原伤心欲绝,投汨罗江自尽。

人们得知这个消息后,纷纷驾着船捕捞屈原的遗体,可是一无所获。

人们又怕鱼虾吃掉屈原的遗体,就往河里扔粽子,从此便有了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

每年端午节,大街小巷都飘着粽子的清香。

粽子的品种有许多,有红枣馅的,有肉馅的……我最爱吃的是红枣馅的,剥开粽叶,雪白的糯米中夹着一颗红红的枣,咬一口,甜而不腻,让人回味无穷。

端午节最快乐的要数我们小朋友了。

端午节这天,我们小孩的胸前都挂着个香喷喷的挂件,它叫香袋,是用花布织成的,还用五颜六色的线绣上了各种祝福的话。

香袋形状各异,有心形的,有星星形状的……个个香气扑鼻。

端午节真是个有意义的节日!
点评:你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读了小作者的这篇习作后,你就会知道了。

小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详细介绍了端午节的传说和习俗,条理清晰,语句通顺。

2.老师指导学生评议范文。

3.同桌交换习作,交流点评:过节的过程是否介绍清楚?有没有写出自己当时的感受?有没有错别字?
4.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习作。

第三课时
(语文园地)
一、交流平台。

1.学生自读“交流平台”,体会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

2.本单元还有哪些课文的段落是围绕一个意思把这段话写清楚的,找出来读一读。

3.练一练: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话,把内容写具体,写完整。

(1)果园里的果子真多呀!
(2)秋天来了,树叶也换上了新装。

二、识字加油站。

1.出示下列标牌:
税务局防疫站咖啡馆
阅览室废品收购站农贸市场
2.认读生字“税、疫、咖、啡、阅、废、贸”。

3.小组读、带读、齐读、开火车读。

4.检查生字认读情况,并用生字组词。

5.小结:今天我们通过标牌又认识了不少生字。

同学们,只要我们留心周边事物,我们还会认识许许多多的生字。

三、词句段运用。

(一)对照流程图读下面这段话,照样子口头介绍一次手工活动的过程,如剪纸、捏泥人、拼装玩具、编花绳。

1.出示流程图:剪碎或切断→浸→捣→捞→晒
2.结合本单元课文说一说这是什么制作过程。

(蔡伦造纸的过程)
3.对照这样的流程介绍蔡伦造纸的过程。

4.小结:流程图其实就是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表示动作的词。

5.小组讨论一次手工活动的流程图。

(1)分小组讨论,每小组讨论一种手工活动的流程图。

有同种爱好的同学可以自己组成小组。

(2)各小组交流自己组的活动流程图。

(3)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流程图,全班评议是否完善。

(4)各小组推荐代表用自己小组的流程图介绍一次手工活动的过程。

6.评出表现优秀的小组。

(二)读一读,想想下面两段话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再照样子写一段话。

1.课件出示课本第46页的两段话。

2.指名读。

3.小组讨论:这两段话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4.全班交流。

师小结:这两段话都用一个排比句围绕第一句话进行了具体描写。

5.练一练。

操场上真热闹: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四、日积月累。

1.导入: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让国人引以为豪,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

2.课件出示: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读一读,说一说。

文房四宝指的是什么?
(2)师补充介绍: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文书工具,历史上把湖笔、徽墨、宣纸、端砚合称为“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

文房四宝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

3.课件出示:
雅人四好:琴棋书画
花中君子:梅兰竹菊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
(1)读一读,试着介绍。

(2)师补充介绍:①古人常把琴棋书画称为“雅人四好”或“文人四友”。

琴棋书画,本指琴瑟、围棋、书法、绘画四种古代艺术性文物或技艺。

②梅、兰、竹、菊分别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高洁、清逸、气节和淡泊的四种品格。

因为它们具有自强不息的特点,被人们称为“花中四君子”。

③望闻问切是中医用语。

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

合称四诊。

4.师指导背诵。

5.全班进行背诵比赛,获胜者给予奖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