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常见飞虱介绍
稻飞虱

危害
(一)害状
(二)食性
稻飞虱(2张)(1)成、若虫刺吸危害。田间受害稻丛常由点、片开始,远望比正常稻株黄矮,俗称“冒穿”、 “黄塘”或“塌圈”等。
(2)雌虫产卵为害。
(3)排泄物常招致霉菌滋生,影响水稻的光合作用和呼吸。
(4)传播植物病毒病。褐飞虱能传播水稻丛矮缩病等;白背飞虱能传播水稻黑条矮缩病等;灰飞虱能传播水 稻条纹叶枯病等。
形态特征
(二)白背 有长翅和短翅两型。全体褐色,有光泽。 长翅型体长(连翅)4~5mm; 短翅型雌虫3.5~4mm,雄虫2.2~2.5mm,翅长不达腹末。 前胸背板和小盾片都有3条明显的凸起线。后足第一跗节外方有小刺。深色型腹部黑褐色,浅色型腹部褐色。 雄虫抱器端部不分叉,呈尖角状向内前方突出;雌虫产卵器第一载瓣片内缘呈半圆形突起。 卵:香蕉形,乳白至淡黄色,卵粒在植物组织内成行排列,卵帽与产卵痕表面等平。 若虫:共5龄。初孵时淡黄白色,后变褐色,近椭圆形。5龄若虫第3、4节腹背各有1个明显的山字形浅斑。 若虫落入水面后足伸展成一直线。
2020年9月15日,稻飞虱被农业农村部列入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
2023年3月7日,稻飞虱被农业农村部列入《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2023年)》。
历史沿革
2023年3月7日,稻飞虱被农业农村部列入《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2023年)》;2020年发布的《一类农作 物病虫害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告第333号)同时废止。
褐飞虱食性单一,在自然情况下只取食水稻和普通野生稻;白背飞虱主要为害水稻,兼食大麦、小麦、粟、 玉米、甘蔗、野生稻、早熟禾、高粱等;灰飞虱取食水稻、小麦、大麦、玉米、高粱、甘蔗等禾本科植物。
生活史及习性
(一)生活 史
(二)主要 习性
水稻三种飞虱区别学习资料

水稻三种飞虱区别昆虫纲同翅目(Homoptera)飞虱科(Delphacidae)害虫。
俗名火蠓虫。
以刺吸植株汁液为害水稻等作物。
常见种类有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和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共同特征是:体形小,触角短锥状, 后足胫节末端有一可动的距。
翅透明,常 有长翅型和短翅型个体。
3种稻飞虱都喜在水稻上取食、繁 殖。
褐飞虱能在野生稻上发生,多认为是 专食性害虫。
白背飞虱和灰飞虱则除水稻 外,还取食小麦、高粱、玉米等其他作 物。
稻飞虱长翅型成虫均能长距离迁飞趋光性强,且喜趋嫩绿;但灰飞虱的趋光 性稍弱。
成虫和若虫均群集在稻丛下部茎 秆上刺吸汁液,遇惊扰即跳落水面或逃 离。
卵多产在稻丛下部叶鞘内,抽穗后或 产卵于穗颈部内主要措施有:①选育抗虫品种。
②栽培管 理。
③保护天敌。
④药剂防治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防治①选育抗虫品种。
充分利用国内外水稻品种抗性基因,培育抗飞虱丰产品种和多抗品种,因地制宜推 广种植。
②栽培管理上实行同品种连片种植;对不同的品种或作物进行合理布局,避免稻飞虱辗转为 害。
同时要加强肥水管理,适时适量施肥和适时露田,避免长期浸水。
发 生 与 环 境褐飞虱取食时,口针伸至叶鞘韧皮 部,先由唾腺分泌物沿口针凝成 ............. 褐飞虱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 20〜3 0 C ,最适温度为26〜28 C ,相对湿度80 % 以上…… 白背飞虱的习性与褐飞虱相近似,但食 性较广……白背飞虱对温度适应幅度较褐飞虱 宽,能在15〜30 C 下正常生存……灰飞虱先集中田边为 害,后蔓延田中......灰飞虱为温带地区的 害虫,适温为25 'C 左右, 耐低温能力较强......褐飞虱住翅塑 短翅挥1Laodelphax striatellus特长翅型成虫体长 3.6〜4.8毫米,短征 翅型2.5〜4.0毫米…… 长翅型成虫体长 3.8 ~ 4.5毫米,短翅 型2.5〜3.5毫米……分 布 及 寄 主在中国北方各稻区均有分布;长江流 域以南各省(自治区)发生较烈。
飞虱类昆虫的研究及我国稻区常见飞虱的识别

飞虱危害特点:发生范围广、面积大、爆发频率高;危害
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严重。 据有关部门资料统计, 20世纪60年代末至今,褐飞虱在 我国中偏重发生年有20次,其中大发生年有:1968,1974, 1975,1982,1983,1985,1987,1991,1997,2005, 2006共11次。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褐飞虱在我国每年发生 面积为0.13~0.26亿公顷,约占水稻种植面积的50%;虽经防 治,但年均损失稻谷仍达10~15亿千克,其中1987年和1991
专刊上发表《江苏省水稻之花飞虱》,因此,飞虱中
名的称谓亦是邹先生最早采用,并沿用至今。
2
二、经济意义
3
(一)飞虱是危害农林植物的重要类群
飞虱是世界性分布的昆虫,种类超过2000种,我国
有380多种,是世界上飞虱种类最多的国家。飞虱均为
植食性,其中有些是危害农林植物的害虫,而且危害面 广,易于暴发成灾,在各类害虫中是相当突出的。例如 危害水稻的褐飞虱和白背飞虱自20世纪70年代后,已上
9
寄主组织造成的伤痕,可导致植株体内水分散失;
A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褐飞虱为害造成的虱烧
10
白背飞虱为害造成的黄塘
11
灰飞虱 为害造 成的稻 穗变色
12
飞虱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早已引起人们的注意。早在20世纪20 年代,邹钟琳教授就在江苏望亭开展了对白背飞虱(时称花飞 虱)的研究,于1926年在《江苏昆虫局周刊》上发表题为“江 苏水稻之花飞虱”论文,是为我国研究飞虱类害虫最早的一篇 文献。20世纪50年代,褐飞虱在我国南方稻区局部大面积严重 危害,湖南省农科院植保所雷惠质等(1958)对其形态特征、 危害情况、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进行了调查研究。但由于当时 发生还不普遍,对其危害的严重性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直至 1968年秋季,长江中下游晚粳稻大面积发生枯秆倒伏现象,揭 开了我国水稻害虫防治工作新的一页。从那时起,褐飞虱开始 成为我国南方稻区的第1大害虫;尽管每年把将近1/3~1/2用于 稻田的杀虫剂用来防治,但褐飞虱仍然频繁暴发,连年成灾。 从此,人们开始认识到飞虱类害虫与农业生产和人类经济生活 关系的重要性。
我国飞虱分类研究概况与稻区常见飞虱鉴别

头喙亚目(蝉亚目),一般认为 包括5个总科: 蜡蝉总科(Fulgoroidea) 蝉总科( Cicadoidea ) 沫蝉总科( Cereopoidea ) 叶蝉总科( Cicadelloidea ) 角蝉总科( Membracoidea )
9
蜡蝉总科是同翅目中的一个大 类群,共包括21个科,国内有16 个科。其中的飞虱科是蜡蝉总科 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科。
14
Haupt(1929)的分类系统取消了Muir分类系 统中的3个族,将凹距族Tropidocephalini中的凹距 飞虱属Tropidocephala提升为凹距飞虱亚科hacini中的梯额 飞虱属Megamelus提升为梯额飞虱亚科 Megamelinae,其下还包括Muir原放在飞虱族 Delphacini中的3个属,即Kelisia、Stenocranus和 Chlorionidea。这个分类系统因缺少充分的依据而 未被后人采纳。
锥飞虱亚科 Asiracinae (1)锥飞虱族 Asiracini(5属) (2)五脊飞虱族 Ugyopini(16属)
19
(六)Asche(1985,1990)的分类系统
德国著名飞虱分类学家Asche1985年在飞虱 系统发育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5亚科5族的新分 类系统,他于1990年又建立了一个新亚科,即 五脉飞虱亚科Vizcayinae,由此形成的6亚科5 族分类系统如下:
我国飞虱分类研究概况 及稻区常见飞虱鉴别
1
第一部分 我国飞虱分类研究概况
2
一、飞虱名称的由来
英名: planthopper,delphacids 俗名: 蠓、苗虱 1924年,南京农业大学已故邹钟琳教授在研究水稻 害虫时,曾将稻田采到的同翅目昆虫寄给美国夏威夷 糖料种植者协会试验站著名昆虫分类学家Muir鉴定, 其中有2种学名确定为花飞虱(白背飞虱)和黄飞虱 (褐飞虱),并于1926年在江苏省昆虫局专刊上发表 《江苏省水稻之花飞虱》,因此,飞虱中名的称谓亦 是邹先生最早采用,并沿用至今。
水稻三种飞虱区别学习资料

水稻三种飞虱区别昆虫纲同翅目(Homoptera)飞虱科(Delphacidae)害虫。
俗名火蠓虫。
以刺吸植株汁液为害水稻等作物。
常见种类有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和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图片学名Nilaparvata lugens Sogatella furcifera Laodelphax striatellus共同特征是:体形小,触角短锥状,后足胫节末端有一可动的距。
翅透明,常有长翅型和短翅型个体。
特征长翅型成虫体长3.6~4.8毫米,短翅型2.5~4.0毫米......长翅型成虫体长3.8~4.5毫米,短翅型2.5~3.5毫米......长翅型成虫体长3.5~4.0毫米,短翅型2.3~2.5毫米......分布及寄主在中国北方各稻区均有分布;长江流域以南各省(自治区)发生较烈。
分布范围与褐飞虱大体相同,以长江流域发生较多。
以华北、华东和华中稻区发生较多。
3种稻飞虱都喜在水稻上取食、繁殖。
褐飞虱能在野生稻上发生,多认为是专食性害虫。
白背飞虱和灰飞虱则除水稻外,还取食小麦、高粱、玉米等其他作物。
世代褐飞虱在广西和广东南部至福建龙溪以南地区,各虫态皆可越冬......白背飞虱在广西至福建德化以南地区以卵在自生苗和游草上越冬......灰飞虱在华北以若虫在杂草丛、稻桩或落叶下越冬......稻飞虱长翅型成虫均能长距离迁飞。
趋光性强,且喜趋嫩绿;但灰飞虱的趋光性稍弱。
成虫和若虫均群集在稻丛下部茎秆上刺吸汁液,遇惊扰即跳落水面或逃离。
卵多产在稻丛下部叶鞘内,抽穗后或产卵于穗颈部内。
习性褐飞虱取食时,口针伸至叶鞘韧皮部,先由唾腺分泌物沿口针凝成......白背飞虱的习性与褐飞虱相近似,但食性较广......灰飞虱先集中田边为害,后蔓延田中......发生与环境褐飞虱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温度为26~28℃,相对湿度80%以上......白背飞虱对温度适应幅度较褐飞虱宽,能在 15 ~30℃下正常生存......灰飞虱为温带地区的害虫,适温为25℃左右,耐低温能力较强......主要措施有:①选育抗虫品种。
水稻飞虱

稻飞虱植保知识稻飞虱又名稻虱,俗名火蜢子、厌虫等,是一种有长距离迁飞特性、爆发危害的害虫,是我国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
我国危害水稻的飞虱主要有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3种。
稻飞虱属同翅目,飞虱科,稻褐飞虱学名Nilaparvata lugens (Stdl);白背飞虱学名Sogatella furcifera (Horv6th);灰飞虱学名Laodelphax striatellus(Fallen)。
一、分布分布广泛。
北起吉林,沿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至甘肃,西向由甘肃折入四川、云南、西藏。
二、寄主稻褐飞虱专性寄主是水稻。
白背飞虱、灰飞虱除危害水稻外,还可危害茭白、玉米、大麦、小麦、甘蔗、高梁、稗草、早熟禾等三、为害特点成、若虫群集于稻丛下部刺进稻株组织、吸取汁液,使叶片发黄,生长低矮,抽穗期影响抽穗,乳熟期使稻谷千粒重减轻,瘪谷增加,严重引起稻株下部变黑,齐泥瘫倒(俗称“穿顶”、“冒穿”、“透顶”或“塌圈”),颗粒无收;雌虫产卵时,用产卵器刺破叶鞘和叶片,易使稻株失水或感染菌核病;飞虱排泄物常遭致霉菌滋生,影响水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严重的稻株干枯。
四、形态特征成虫:稻飞虱有长翅型和短翅型之分。
短翅型成虫属居留型,长翅型为迁移型。
褐飞虱的长翅型,体褐色,有光泽:短翅型体褐色,雌虫腹部特别肥大;白背飞虱的长翅型,体灰黄色,胸背中央有一块长五角形白斑或黄色斑;短翅型体灰黄色或灰黑色,身体后端较尖削;灰飞虱的长翅型,体浅褐色或灰黑色;短翅型雌成虫体淡褐或灰褐色,个体比前两种飞虱要小。
卵:3种飞虱的卵均产在水稻的叶鞘组织内。
一般3-5粒成排排列。
若虫:3种若虫均分为5个龄期。
褐飞虱体呈褐色,腹背上有1对乳白色大斑点。
白背飞虱有数对云白色的不规则斑纹,尾部尖削。
灰飞虱体为灰黄色。
五、发生规律及条件规律一褐飞虱、白背飞虱均为远距离迁飞性害虫。
在我国北纬25°以南地区有零星越冬虫源。
春季南方早稻上的褐飞虱、白背飞虱多为4-6月从中南半岛等地(如越南、泰国、柬埔寨等国)迁飞来的。
《稻田常见飞虱识别》课件

防治稻田飞虱的措施
防治手段 物理防治 生物防治 化学防治
优点 不影响粮食安全。
不会对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危 害。 防治效果明显。
缺点 成本高、施工复杂,防治难度 大。 施工复杂,防治难度大。
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总结和建议
飞虱是危害稻田的重要害虫之一,影响稻谷产量和质量。了解飞虱的种类、特征和习性,掌握识别和防治措 施,是做好稻田管理的关键。在实际防治中,应该根据虫情合理选择防治手段,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稻田美景
绿色环保
稻田飞虱是危害稻田的重要害虫之一,保护稻田健 康发展,创造更美好的稻田景象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在防治稻田飞虱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倡导绿色环保, 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创造更加 美丽的未来。
《稻田常见飞虱识别》PPT课 件
稻田中常见的飞虱,是稻田中的典型害虫之一。在课件中,我们将探讨其种 类、特征和危害,并提供识别和防治这一害虫的有效措施。
飞虱简介
飞虱属于同翅目昆虫的稻虱科,是一种主要危害稻田的害虫。其体长约2-4mm,寿命较短,一般为20-30天。
棕色飞虱
以水稻为主要寄主,其头部和身体外壳呈棕色。
翅具有跳跃能力。 • 口器专门用于切口。
习性
• 以水稻为主要寄主,还可寄生于其他植物。 • 繁殖迅速,一年可产多代。 • 在气温27度左右生长最快。
飞虱对稻田的危害
吸食汁液
飞虱吸食稻株汁液,导致稻 株生长受限,甚至死亡。
传播病毒
部分飞虱可作为病毒的媒介, 进一步加剧病害程度。
影响产量和品质
飞虱危害下降了稻谷的产量 和质量,引起经济上的损失。
飞虱的识别方法
1
观察田间虫情
飞虱虫为群居害虫,观察到叶片上密集跳跃的虫群,说明该处可能存在飞虱危害。
稻飞虱

稻飞虱识别与诊断同翅目,飞虱科。
我国最主要的水稻害虫。
灰飞虱是本地越冬虫源,褐飞虱、白背飞虱均是典型的迁飞性害虫,是我国水稻当前最为重要的“两迁害虫”之一,长江流域及以南稻区连年受害。
一年中三种飞虱的发生时间有所不同,在长江流域稻区,前期以灰飞虱为主,主要为害早稻分蘖期;中期以白背飞虱为主,主要为害早稻穗期,单季中、晚稻分蘖期;后期以褐飞虱为主,主要为害晚稻和单季中晚稻穗期。
但近年来,除西南地区外,白背飞虱数量迅速上升,在华南、长江流域大部分稻区的早、中、单晚甚至双季晚稻上均危害严重,已取代褐飞虱而成为危害最大的稻飞虱种类。
稻飞虱对水稻的为害主要在两个方面:①大量虫口直接吸食水稻汁液,造成稻株营养成分和水分的大量丧失,被害稻田常先在田间出现“黄塘”、“穿顶”、“虱烧”,逐渐扩大成片,甚至全田枯死。
②稻飞虱还可以传播多种水稻病毒病造成间接为害(表1),其中灰飞虱传播的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等病害造成的为害甚至超过了其吸食稻株汁液造成的为害,近年来在江苏等地由灰飞虱传播的条纹叶枯病尤为严重,发生面积达数千万亩。
表1 三种主要稻飞虱传播的主要水稻病毒病种类此外,稻飞虱吸食过程中还会排出大量的蜜露,沾满蜜露的叶片常孳生大量烟煤病,影响叶片正常的生理功能;成虫产卵时刺穿组织,造成大量伤口,亦为小球菌等病害的侵害提供有利条件。
1.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ål)分布于除黑龙江、内蒙古、青海和新疆以外的所有省区,尤以长江流域及以南的各省发生量大。
为害症状:成、若虫都能为害,一般群集于稻丛基部,密度很高时或迁出时才出现于稻叶上。
用口器刺吸水稻汁液,消耗稻株营养和水分,并在茎杆上留下褐色伤痕、斑点,分泌蜜露引起叶片烟煤孳生,严重时,稻丛下部变黑色,逐渐全株枯萎。
被害稻田常先在田中间出现“黄塘”,暂至“穿顶”或“虱烧”,甚至全田荒枯,造成严重减产或颗粒无收。
形态特征:成虫有长、短两种翅型,长翅型连翅长,前翅端部超过腹末;短翅型雌虫体长4mm,雄虫约,前翅端部不超过腹末。
我国飞虱分类研究概况及稻区常见飞虱鉴别

纵观飞虱分类研究的历史,从十八世纪
末到十九世纪100多年的时间,飞虱分类的
中心主要是在欧洲,这段时期内共建立了
36个属,是飞虱分类研究发展的起始阶段。
进入二十世纪,飞虱分类研究开始从欧 洲扩展到其他地区,飞虱分类的发展也随 之进入一个鼎盛时期。
25
我国早期飞虱分类研究,有文献可查的始于1907 年,研究者为少数几位外国学者,他们是: Matsumura(1907, 1910, 1935) Muir(1914, 1916, 1917) 胡经甫(1935)编写的《中国昆虫名录》中记载9属 14种 Metcalf(1943) 在《世界飞虱名录》记有我国种类 23属55种,其中绝大多数均是分布于台湾的种类。 Ishihara(1949)在《日本、琉球群岛和台湾飞虱的 核订》记有台湾分布的种类45种。 大陆飞虱种类的研究,见于文献的仅有两篇论文: Esaki和Ishihara 1950年发表的《山西的同翅目》论 文中记载了4属6种 Fennah 1956年发表的《华南的蜡蝉总科》记录了14 属23种。 据初步统计,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前记录的飞虱 种类为30属70种左右。
8
头喙亚目(蝉亚目),一般认为 包括5个总科:
蜡蝉总科(Fulgoroidea)
蝉总科( Cicadoidea )
沫蝉总科( Cereopoidea ) 叶蝉总科( Cicadelloidea )
角蝉总科( Membracoidea )
9
蜡蝉总科是同翅目中的一个大
类群,共包括21个科,国内有16 个科。其中的飞虱科是蜡蝉总科 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科。
(1998)、杨琳(1999)、陈祥盛(1999,2000,2001)、李 子忠(2000,2001)、张玉江(2000)、蒋书楠(2001)、郭 良珍(2004)等。
农虫张振芳

第一节飞虱类飞虱类隶属于同翅目、飞虱科。
其成虫、若虫均以刺吸式口器刺吸植物汁液,破坏植物组织,有些种类还能传播病毒病害。
本节主要介绍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白脊飞虱。
1褐飞虱(Nilaparavata lugens)1.1 形态特征成虫全体褐色,有光泽、长翅形雌虫(连翅)4.5~5 mm;短翅形雌虫3.5~4mm,翅长不达腹末;雄虫2.2~2.5mm。
前胸背板和小盾片都有明显的凸起线。
后足第1附节外方有1-5根小刺。
深色型腹部黑褐,浅色性褐色。
雄虫抱器端部不分叉,成尖角状向内前方突出。
卵香蕉形,乳白色至淡黄色。
卵粒在植物组织内成行排列。
卵帽与产卵痕表面等平。
若虫5龄。
初孵时蛋黄白色,后变褐色,近椭圆形。
5龄若虫覆腹被第34节各有1个明显的“山”形浅斑。
若虫落入水面后足伸展成一条直线。
1.2 重要寄主及危害症状仅取食水稻、普通野生稻。
成虫、若虫群集于到稻丛下部刺吸汁液。
雌虫产卵时用产卵器刺破叶鞘和叶片,易使蹈株失水和感染病菌;排泄物常招致霉菌滋生,影响水稻的光合作用和呼吸。
大量发生时,稻株水分迅速下降,稻荆基部变黑腐烂,甚至整丛倒伏枯死。
田间受害稻丛常由点片开始,远望比正常稻株黄矮,俗称“冒穿”、“透顶”或“塌圈”。
以后稻株干枯,千粒重下降,秕粒增加,“冒穿”范围继续扩大,重发生年常使去全田颗粒无收。
此虫稻丛矮缩病(Grass stunt)和锯齿叶矮缩病(Ragged stunt)。
2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属同翅目、飞虱科。
2.1形态特征成虫有长翅和短翅两种。
长翅雄虫体长3.8~4.6mm,淡黄具黑褐斑,头顶显著突出常大于两复眼间的距离。
前、中胸背板中域黄白色,前胸背板侧脊外方于复眼后有一暗褐色月型斑,中胸背板侧区黑褐色,中央为黄白色纵带。
前翅半透明,端部具有褐色晕斑。
长翅此虫体长4.5mm左右,体色多黄白,有淡褐色斑,头顶和各部位颜色同雌成虫,但中胸背板测区为浅黑褐色,中央姜黄色,翅端部无褐色晕斑;颜面、胸、腹部腹面黄褐色。
水稻三种飞虱区别

昆虫纲同翅目(Homoptera)飞虱科(Delphacidae)害虫。
俗名火蠓虫。
以刺吸植株汁液为害水稻等作物。
常见种类有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和灰飞虱(Laodelphax stri
①选育抗虫品种。
充分利用国内外水稻品种抗性基因,培育抗飞虱丰产品种和多抗品种,因地制宜推广种植。
②栽培管理上实行同品种连片种植;对不同的品种或作物进行合理布局,避免稻飞虱辗转为害。
同时要加强肥水管理,适时适量施肥和适时露田,避免长期浸水。
③保护天敌。
在农业防治基础上科学用药,避免对天敌过量杀伤。
④药剂防治。
根据虫情测报,掌握不同类型稻田飞虱发生情况和天敌数量,及时在早发田和发生中心喷洒叶蝉散、速灭威、马拉硫磷等,或用呋喃丹作根区施药。
常见飞虱种类及其识别

稻田飞虱的识别
飞虱科昆虫都属小型种类,体长(至翅末端长) 大致在5 毫米以下,由于体型较小,种间形态 差异细微,容易混淆;因往往不能正确鉴别出 主要为害种类,从而影响了科研和测报资料的 准确性。正确地识别飞虱——准确地鉴别其种 类,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要准确鉴别,需 要掌握其分类特征飞虱种类鉴别常用特征见图。
(1)二刺匙顶飞虱(Tropidocephala brunnipennis Sig-noret); 2.长跗飞虱属(Kakuna Matsumura)
(2)大褐飞虱[Kakuna sapporonis (Matsumura)],
(3)黄褐飞虱[Kakuna kuwaharai (Ishihara)]; 3.长飞虱属(Saccharosydne Kirkaldy) (4)长绿飞虱[Saccharosydne procerus (Matsumura)]; 4.长突飞虱属(Stenocranus Fieber) (6)莎草长突飞虱[Stenocranus harimensis (Matsumura)];
稻飞虱种类及其识别 稻飞虱种类及其识别
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 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 —— 吴德龙 —— 吴德龙
常见飞虱种类及其识别
飞虱属同翅目,头喙亚目,樗鸡总科,飞虱 科。世界上已知有 1100 种以上,关于我国飞 虱科的种类迄今尚无详细报道,估计有100种 以上。 葛钟麟对安徽省 23 个县市在诱虫下诱到的飞 虱种类进行研究的结果,发现共 29 属 42 种。 葛钟麟还根据在我国 14 个省 ( 区 ) 稻田 ( 包括稻 田杂草)采集所得标本及台湾省的飞虱记录, 报道我国稻田飞虱共14属22种。
四川开县农业局植保站报道,早稻秧田即可见 灰飞虱成虫, 早、中稻分蘖期,灰飞虱占90% 以上,圆秆至乳熟期占35~86.6%;七月以后, 比率逐渐下降;7月下旬至8月上旬白背飞虱迅 速上升占50~92.3%,成为中稻乳熟期和晚稻 苗期的优势种;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褐飞虱急 剧上升, 占78.3%一97%,成为晚稻后期的 优势种。
飞虱类昆虫的研究及我国稻区常见飞虱的识别

飞虱类昆虫的研究及我国稻区常见飞虱的识别飞虱(Delphacidae)是一类重要的昆虫害虫,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的稻田和其他禾本科庄稼地区。
飞虱的主要危害是吸食禾本科植物汁液,导致植株叶片发黄、凋萎,严重影响庄稼产量。
为了有效地控制飞虱的危害,对其进行研究和识别显得非常重要。
首先,飞虱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其形态特征、生长发育、生态习性、危害机制、遗传变异、种群动态等方面。
通过对飞虱的形态学研究,可以了解其体色、体长、触角等特征,从而对不同物种进行区分。
生长发育研究可以揭示不同发育阶段的飞虱的生物学特征和组织结构变化。
生态习性研究可以探讨飞虱的取食行为、生境选择和寄主植物关系。
危害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揭示飞虱对植物的伤害机理,从而提供防控飞虱的理论依据。
遗传变异的研究可以评估不同飞虱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为筛选抗虫品种提供基础。
种群动态研究可以对飞虱种群的时空分布和数量变化进行监测,为害虫防控提供实时数据。
其次,我国稻区常见的飞虱主要有褐飞虱、白背飞虱和小稻蝗飞虱。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是最具经济危害性的飞虱种类之一,主要分布于我国的稻区。
成虫体长4-5毫米,体色呈暗褐色,背部有叉状的白纹。
褐飞虱喜欢取食禾本科植物的茎和叶片,会导致植株死亡和产量下降。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是另一常见的飞虱害虫,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稻区。
成虫体长4-5毫米,身体呈淡黄或淡褐色,背部带有白色斑纹。
白背飞虱主要以谷子和水稻为食,也会造成植株的黄化和凋萎。
小稻蝗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稻区,成虫体长约3毫米,身体呈淡黄褐色,具有细长的触角。
小稻蝗飞虱主要以杂草、禾本科和禾本科类蔬菜为食。
对于飞虱的识别,主要可以通过对其形态特征进行观察。
一般而言,通过观察成虫的体色、体长、触角等特征,可以初步判断其是否为飞虱。
进一步观察其背部的斑纹和纹路,可以进行更具体的鉴定。
稻飞虱适合多少温度生长,在什么温度下停止发展和繁殖

稻飞虱适合多少温度生长,在什么温度下停止发展和繁殖回答稻飞虱适合在温度为10℃左右的环境中生长。
早春平均温度为10℃左右时开始羽化,温度在12℃以上时羽化达到高峰,一般情况下温度为20℃-30℃时,进入生长发育和繁殖期。
危害我国水稻的飞虱主要有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三种,其中褐飞虱发生最为严重,且食性单一,一般只取食水稻和普通野生稻。
一、稻飞虱适合多少温度生长1、稻飞虱适合在温度为10℃左右的环境中生长。
早春平均温度10℃左右,越冬若虫开始羽化,在12℃以上羽化达到高峰,在20℃-30℃进入生长发育和繁殖期。
2、我国危害水稻的飞虱主要有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三种。
其中褐飞虱食性单一,一般只取食水稻和普通野生稻;白背飞虱主要危害水稻,兼食大麦、小麦、粟、玉米、甘蔗、野生稻、早熟禾、高粱等;灰飞虱取食水稻、小麦、大麦、玉米、高粱、甘蔗等作物。
3、褐飞虱主要分布于亚洲、大洋洲和太平洋岛屿的产稻国。
白背飞虱主要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南亚、埃及、大洋洲及太平洋诸岛。
灰飞虱主要分布于东亚、东南亚、欧洲、北非等地。
二、稻飞虱在什么温度下停止发展和繁殖1、稻飞虱一般在气温低于5℃和高于30℃时停止发展(生长)和繁殖。
2、稻飞虱属于昆虫纲同翅目飞虱科害虫,俗名火蠓虫。
刺吸植株汁液危害水稻等作物。
常见的种类有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三种稻飞虱的共同特征是为体形小、触角短、锥状,后足胫节末端有一可动的距。
翅透明,为长翅型或短翅型。
3、褐飞虱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温度为26℃-28℃,相对湿度80%以上。
长江中下游稻区盛夏不热、晚秋不凉、夏秋多雨的年份,易酿成严重发生。
高肥密植的稻田有利于稻飞虱的生存。
稻飞虱

稻飞虱
(一)稻飞虱生活习性和危害特点
为害水稻的稻飞虱有三种: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
在四川地区为害水稻的主要的是褐飞虱。
灰飞虱和白背飞虱一般情况下为害较轻,在水稻生长前中期发生,与稻纵卷叶螟发生的时间接近,在防治稻纵卷叶螟的同时可得到控制。
这里重点介绍褐飞虱。
褐飞虱体小,四川省的稻飞虱由南方稻区迁飞而至,褐飞虱有群集为害的习性,成虫、幼虫吸食稻丛下部汁液,同时排出大量含糖类有毒黏液,使稻丛基部变黑,叶片发黄干枯,茎杆变软而倒伏。
成虫趋光性强,喜在嫩绿潮湿的稗草上和稻丛下部叶鞘及嫩茎组织内产卵。
一头雌虫能产卵200粒—300粒。
食料丰富、田间湿度较大、温度25—30℃时,有利于产卵、孵化和幼虫成活。
虫害发生时多呈点片状现象,先在下部为害,很快暴发成灾。
如2007年四川省大部分地区重度发生。
褐飞虱一年发生的代数,随着纬度的降低和温度的上升而递增,四川省一年发生4—5代。
三种稻飞虱(灰飞虱、裼飞虱、白背飞虱)对温度胁追耐受性的比较

三种稻飞虱(灰飞虱、裼飞虱、白背飞虱)对温度胁追耐受性的比较水稻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然而,多年来,水稻生产受到稻飞虱的严重为害,稻飞虱可直接或间接为害水稻。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所有生物都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温度变化影响飞虱的热耐受性及其生理机制从而改变稻飞虱对温度的适应性。
本研究通过测定三种稻飞虱在寄主植物存在或缺失条件下的亚致死高温和致死高温来比较它们对高温的耐受性差异。
昆虫往往通过防御策略来抵抗极端温度,本研究测定了不同温度下三种热激蛋白基因来比较三种稻飞虱对极端温度的适合策略。
1.三种稻飞虱亚致死高温以及致死高温的差异温度是影响变温动物适合度以及生存率的主要环境因素。
采用温控韦伯管(Weber-column),比较了三种稻飞虱(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SBPH),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BPH)以及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WBPH))成虫在寄主植物存在或缺失条件下的亚致死高温及致死高温。
不管寄主植物是否存在,灰飞虱的临界最高温(CTmax)显著高于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CTmax。
寄主植物存在时,灰飞虱的热昏迷温度(HCT)显著高于褐飞虱和白白背飞虱的HCT,而在缺失寄主植物时,褐飞虱的HCT显著高于灰飞虱和白背飞虱的HCT。
无论那种稻飞虱,寄主植物存在时的CTmax和HCT均高于寄主植物缺失时CTmax和HCT。
在寄主植物缺失条件下,褐飞虱的致死高温(ULT50)显著高于灰飞虱和白背飞虱的ULT50。
三种稻飞虱对高温的耐受性在性别间存在差异,雌虫对高温的耐受性(HCT和ULT50)均显著高于雄虫。
在温度升高过程中,三种稻飞虱还表现出热耐受性相关的行为差异,相比于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灰飞虱从寄主植株上掉落的个体数更少,或者从寄主植株上掉落时的温度更高。
这些结果表明灰飞虱和褐飞虱相比于白背飞虱具有更高的热耐受性。
稻田常见飞虱识别2

褐飞虱
拟褐飞虱
伪褐飞虱
14
三种稻飞虱卵块识别
• 褐飞虱:卵帽与产卵痕平。卵 块排前端单列,后端双列。
• 白背飞虱:卵帽不外露。卵块 单列式。
• 灰飞虱:卵帽露出产卵痕。卵 块排前端单列,后端2-3列。
15
三种稻飞虱若虫比较
种类 褐飞虱
体形及体 色
体椭圆, 褐色
白背飞虱 头顶突, 橄榄形, 灰褐色
第一步 看翅痣
• 有翅痣-------------------------------------------------------------------2 无翅痣----------------------------------------------------------其它飞虱
22
第二步 看体色及小盾片
黄褐色
额颊均为暗褐色。
但脊为黄白色,且各脊 两侧具黑褐色条纹
头顶中央及前胸与中胸 额颊均为黑色 小盾片末端有白色纵纹。
白脊飞 头顶中央及前胸有白色 额颊均为黄褐色
虱
纵纹。
抱握 器
19
稗飞虱
白脊飞虱
白条飞虱
白边黄脊飞虱
黑面黄脊飞虱
20
六、灯下飞虱识别步骤
• 1、有翅痣----------------------------------------------------------------------2
稻田具翅痣飞虱形态比较
种类 中胸小盾片
头部正面 抱握器
褐飞 中胸小盾片具3条 颜面正常
虱
隆起线
拟褐 同上。 飞虱
中脊中断。
第一负辨片 体色等 褐色
褐色
伪褐 同上。但体色较 3条中脊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稻田常见的飞虱有几种?什么样?稻田常见的飞虱主要有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
成虫和若虫群集在稻株下部以刺吸式口器吸食汁液;雌成虫还用产卵器刺破茎杆组织,形成长条形棕褐色斑点,严惩时变成黑褐色,致辞使被害株枯死、倒伏;抽穗后被害,影响谷粒的饱满度,造成减产,稻飞虱还能传播病毒病。
(1)褐飞虱的形态特征:①成虫。
长翅型连翅体长3.6—4.8毫米,雌虫体色暗褐色或褐色,雄虫为黑褐色,体背面从头顶至小盾片为褐色至黑褐色;触角基部两节膨大,鞭节细长,在复眼下方向两侧横出;复眼灰绿色或黑褐色;头胸部和翅都有油状光泽,头部正面看有3条纵脊连续;翅与体色相同,翅脉黄褐色,前翅有翅斑;后足第一跗节内侧有2~3个小刺。
短翅型雄虫的前翅伸达腹部2/3左右,后翅仅显翅芽,翅尖较圆钝,其余形态与长翅型雄虫相同。
此外,还有介于长、短翅型之间的中间型。
②卵。
长约0.8毫米,长卵圆形,微弯曲,前端细瘦,后端粗胖。
初产时乳白色,后渐变为淡黄色。
卵块中的卵粒排列紧密,卵帽与产卵痕表面相平。
③若虫。
初龄淡黄白色,后变褐色。
5龄若虫腹部背面第3~4节上各有1个“山”字形白色纹,翅芽达腹部第四节。
若虫落水后,后足均向两边平伸成“一”字形。
(2)白背飞虱的形态特征:①成虫。
长翅型雌虫体长约4.5毫米,雄虫体长约4毫米;头部正面看有两条黑色纵沟;复眼黑色;体灰绿色,有黑褐色斑,前翅半透明,翅斑明显;腹部腹面黄白色。
短翅;型雌虫体长3~4毫米;复眼黑褐色,体灰黄色,翅斑黑褐色;腹部肥大,腹部前端及两侧有黑斑,产卵管棕色。
②卵。
细长,略弯,长约0.97毫米。
初产时乳白
色,以后渐变为黄色。
卵块中卵粒成单行排列,卵帽不外露。
③若虫。
初龄若虫灰褐色。
3龄翅芽显现。
腹背灰黑色,第三、第四节各有1对乳白色三角形斑纹。
5龄若虫翅芽明;显,前翅芽尖超过后翅芽的尖端;腹背灰黑色,斑纹很清楚。
若虫落水,其后足向两侧伸成“一”字形。
(3)灰飞虱的形态特征:①成虫。
长翅型雌虫体长3.5~4.2毫米,雄成虫体长3.5毫米。
短翅型雌成虫体长2.1~2.8毫米,雄成虫体长2.1毫米。
体淡黄褐色到灰褐色,雄虫体色变化大且偏深。
头部颜面2条纵沟,黑色。
雌虫小盾片中央淡黄色或黄褐色,两侧各有1个半月形黄褐色斑纹。
雄虫小盾片一般黑色。
翅淡黄色,有褐色翅斑。
②卵。
长椭圆形,稍弯曲,长约0.8毫米。
初产卵为乳白色,斗透明,孵化前在较细一端出现2个红色眼点。
每一卵块通常有卵4~6粒,多者10~20粒,卵粒成簇或双行排列,卵帽微露于卵痕之外。
③若虫。
成长若虫体灰黄色至黄褐色,腹部两侧色深,中央色浅,第三、第四节各有l对浅色“八”字形斑纹。
若虫落水后,后足向后伸成“八”字形。
(记者佚名)。